共和国大禁娼-妓女的归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50年春的一天,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里来了一个人,寻找一个叫张秀兰的女人,称自己是张秀兰丈夫。

    教养院的干部们已经知道了张秀兰被人拐骗出来落到妓院里的,马上安排他们夫妻见面。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张秀兰被丈夫接回了家,走时,大家都去送别。

    张秀兰成为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第一批走出教养院,回到亲人身边的学员之一。继她之后,干部们努力帮助学员们寻找亲人,希望她们能像张秀兰一样,重新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很快又有一些学员被亲人接回家。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观念上的作用,有些学员的亲人不愿意认她们。一个病情很重的老妓女的儿子被教养院干部找了来。老妓女的儿子正在读高中,成绩优秀。听说自己的母亲是妓女时,他先是惊呆了,接着浑身发抖,不但不肯见自己的母亲,还要去自杀。他过去只知道母亲在外辛苦工作,挣钱供自己读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读书的钱竟然是母亲……

    教养院干部耐心地给他讲道理。终于,他走近自己的母亲,扑进妈妈怀抱哭起来。教养院干部帮助给老学员的儿子办理了助学金事宜,政府资助他完成了学业,老学员养好病后被儿子接回了家。

    到1950年6月底,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1316名学员中,有379人被亲属领回家;596人与工人、农民、店员、商贩等结了婚;62人参加了剧团和医务工作;8名被安老所收养;无家可归和有家难归的209人被政府安排当了工人。

    这209名学员的劳动培训是从替印刷厂折页、装订成书开始的。后来教养院专门给她们办了一个小型棉织厂,购置了机器,请来工人师傅,手把手教她们学技术。这个小工厂有一个很有意义的名字;新生棉织厂。

    每天,教养的干部们带着她们上班、下班。学员们都很高兴,觉得自己是工人了,今后自己劳动,自己养活自己,从此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了。所以,她们的劳动积极性都很高,干劲很大。那时候,当一名工人最光荣是社会共同的意识。

    当新生棉织厂的学员们掌握了技术,并爱上这个岗位时,一个好消息传来,新生棉织厂要合并到北京光华染织厂了,学员们要成为正式工人了。

    当209名女工兴高采烈地搬到北京光华染织厂宿舍去后,教养院最后94名未成年的儿童也得到了妥善安置。这些儿童都是妓院领家买的女孩和妓女们的子女。

    1950年的夏天来临时,韩家潭胡同原一等妓院春艳院的门口悬挂着的“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的牌子不见了。教养院解散了,女干部们将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自1949年11月22日建立,到1950年6月止,圆满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改造妓女这一特殊的历史任务。不久,这个院子以及八大胡同往日的妓院里,都成为了北京市普通居民的住宅。“八大胡同”从此被新生活淹没,妓院以及妓女这个词在人们头脑里渐渐生疏了,直至被历史尘封。

    上海市妇女劳动教养所不仅比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规模大,持续的时间也长,达7年之久,先后容纳过7500多名学员。教养所的学员们劳动的成果是“新生牌”袜子。这种袜子由上海百货公司统一收购并销售,当时全国许多地方的商店都能见到新生牌的袜子。陌生的劳动,给了学员们从未有过的快乐,更增进了她们开创新生活的信心。

    1953年临近春节时,教养所第一批19名学员被上海一家大工厂录用为工人,这在当时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后来,又有一批学员去了新疆。当年新疆是年青人向往的地方,很多内地人远离家乡,落户新疆。在教养所学员们心中,能够加入到支援新疆建设的队伍中,该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啊!教养院为那些选送的学员开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学员们高高兴兴地登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

    就在远赴新疆的学员们在那里劳动了两年后,几位新华社的记者来到上海,他们寻访了一些曾经在教养院学习,后来开始崭新生活的学员们,拍摄了一组题为《会乐里的新生》的照片,那些照片成了现存档案中对那些特殊女子最后的记录。

    今天的会乐里已不复存在了,除了资料记载外,仅存的,也许只有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们脑子里的记忆了。

    为了使学员们彻底告别过去,埋葬过去的风尘往事,也为了不揭开她们心底的疮疤,走出教养院后,她们的身世被永远地锁在教养院里。并且,政府长时间没去打搅她们平静的生活。直至三十年后,也就是1986年,原北京市妇女劳动教养院的干部,才悄悄地对她们几十年的工作生活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是,她们中很多人思想进步,工作积极,有的成了先进工作者、生产骨干,有的当了班组和车间的负责人,还有的人了党,成为国家干部,退休以后过着安宁的晚年生活。

    光阴流逝。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战斗已烟消云散,亲历者和被解救的妓女有的健在,许多都已谢世。但刻在心灵上的那段记忆却很难消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向渊源悠久的娼妓制度宣战的勇气,至今令人震撼。

    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八大胡同”仍然藏匿于北京前门外的胡同群里,尽管它已经面目全非,尽管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底细。

    “青楼的历史是一段深刻的历史”。2001年10月,某旅游公司以此为着眼点,开发了北京南城的“八大胡同”青楼遗址。不过这个旅游项目的开发信息刚刚见诸报端,就似过街老鼠一般,第二天就在一片唾骂声中收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