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不惑,30不悔-20多岁的人生理想决定30岁后的事业高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想要在30岁之后达到一个怎样的人生高度?是搏击商海精彩纷呈,还是笑傲职场成就卓越?没人能告诉你问题的答案,除了你的理想。请记住,心在哪里,路就在哪里。有了理想,便有了做人的气魄和胆略以及成功的决心和毅力;有了理想,你的人生就会有方向,你未来的事业也会有保障。

    有梦想的人生才有希望

    现在某些年轻人非常现实,现实得可怕。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告知社会是多么残酷,竞争是多么激烈,大学有多么难考,大学毕业之后工作又是多么难找。结果,很多年轻人就这样被扼杀了梦想。因为在他们看来,所谓梦想就是荒诞的想法和不可能实现的幻想罢了,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又不能当钱花,又不能当饭吃,根本就是百无一用。

    但实际上,梦想是一个人成功的动力。正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你的梦想有多远,你在成功之路上才有可能走多远,有了梦想,你的人生才有希望。梦想引领我们走向卓越,成功者都是从小就在自己的幼小心灵里埋下了梦想的种子。30岁以前有梦想,30岁以后就会有成功的可能,这是20多岁的你一定要懂得的道理。

    1995年9月,马云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接触到了当时才刚刚兴起的互联网。当时在美国,互联网正方兴未艾,接触过互联网的中国人更是寥寥无几,他看到了网络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从美国带回了创业梦想。

    回国后,马云决定辞职创办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网站——中国黄页。在辞职前的一个晚上,马云邀请24个朋友一起来“共议大事”,朋友们的反应出奇地一致,23个人说不行,只有一个人说可以试试。但马云没有听进朋友们的“逆耳忠言”,反而坚定了自己的行动决心。

    为了梦想,马云义无反顾,一头扎进了互联网这个“汪洋大海”,于是一个新版的阿里巴巴故事从此开了头。那时,没有多少人懂互联网,打开一个网页也需要漫长的时间,马云到处推销他的“中国黄页”,甚至常常被人当做骗子赶出来。

    1999年2月21日,阿里巴巴第一次员工大会在马云位于湖畔花园的家中召开。马云为自己的梦想所激动,他用美好的梦想激励大家,在未来的三五年内,阿里巴巴一旦成为上市公司,他们每一个人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会得到回报。当时有人质疑马云阿里巴巴的前景,马云说:“现在还只刚刚起步的阿里巴巴将来市值将达到50亿美元。”许多人都笑了,认为是幻想,几乎无人相信。

    2002年年底,互联网冬天刚过,马云提出,阿里巴巴2003年将实现赢利1亿元,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但事实上,阿里巴巴实现了这个目标。在2003年年终会议上,马云又开始梦想,他提出,2004年实现每天利润1130万元,2005年实现每天缴税100万元。

    马云的每一个梦想都会招致诸多人的怀疑和反对,但马云就像一个神奇的造梦者,每一个当初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后来都一一变成了现实。后来,当马云提出打造能活102年的企业、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10年内把“阿里巴巴”打造成为世界三大互联网公司之一和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淘宝网”交易总额超过沃尔玛等梦想时,已很少有人再感到吃惊或者怀疑了。

    与其说马云是一个企业家,不如说他是一个“造梦人”。马云用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们拥有梦想、激情和不断努力,就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与那些有着光鲜背景的互联网神话制造者不一样,马云太普通了。他没有多少钱,创办公司的时候甚至只能把家当办公室,但他最大的特点是喜欢梦想、富有激情,经常沉浸在构筑童话的梦想中,并为自己的梦想激动不已、激情四射。他也善于把自己的梦想传递给他的团队,通过不断奋斗把梦想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人要有梦想,因为梦想是成功的最大动力。梦想的最高层次,是与人的价值观、人生信仰、事业目标相融合的。追求梦想,就是追求梦想所包含的全部价值的过程。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就是用他那篇《我有一个梦想》的伟大演讲震撼了美国和全世界,终于为美国黑人喊出了自由和平;海伦·凯勒的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达了一个盲人希望用自己的双眼看一看这个美好世界的梦想,使得多少人从此无比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丝白云和一缕阳光。

    所以说,梦想给人带来希望,梦想给人带来勇气,梦想给人带来力量。因为梦想一定和未来相连,有未来在心中的人,不管现实生活多么艰难和痛苦,都会积聚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向未来进发。

    梦想是人生“永远脱不掉的红舞鞋”。因为有梦,我们会去挑战极限,会在绝境中逢生,在极限里超越,最终登上成功的巅峰。正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不指望机会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人,其实是承认自己无能。机会只会降临在有梦想的人身上,实现梦想的渴望越迫切,成功的概率就越高。没有什么比‘有梦想’更接近成功了。有梦想能克服任何困难,甚至可以改变与生俱来的性格。”

    在20多岁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梦想,从梦想中吸取最原始的动力。因为有梦想,我们才有勇气承受失败,而坚持下去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在30多岁的时候美梦成真,度过无怨无悔而又精彩绝伦的一生。

    浮躁会让你找不着北

    现在社会,“浮躁”这个词越来越流行。大家浮躁地活着,忙着做自认为重要的事,结果却忘了自己的“忙碌”到底是为什么。尤其是年轻人,为了事业,为了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少了耐心,多了浮躁;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这份浮躁,最终让他们失去了最初的自己。

    浮躁,可以让一个人丧失凝神聚魂的定力,缺乏拼杀搏击的勇猛。倘若20多岁的人被浮躁控制,30岁的时候就很难取得成就;反之,20多岁的人摒弃浮躁,就会有一股向梦想冲刺的力量,30岁的时候离成功就近了许多。

    有一个胸怀壮志的青年人,在美国兴起石油开采热的那段时间,跟着千百万“淘金者”的脚步来到了采油区。

    起初,他所做的工作是整个公司最简单、枯燥的。具体来说就是——传送带把一个个石油罐送到旋转台,等到焊接剂滴下并沿着盖子旋转一周后,再把油罐下线入库。青年人从早到晚的任务就是监控这道机械的工序,一天几百个石油罐,日日如此。

    半个月后,青年人忍无可忍,他找到主管请求调换工作。

    主管听后冷冷地说:“你要么好好干,要么另谋出路。”

    年轻人涨红了脸,回去后冷静下来仔细一想:既然换不到更好的工作,那就把这个不好的工作做好再说。于是,青年人安下心来,即使每天重复百遍,他也一丝不苟。

    一天,他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在机器上百次重复的动作中,罐子旋转一次,一定会滴落39滴焊接剂,但总会有那么一两滴没有起到作用。于是他想,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这将会节省不少。经过仔细研究后,青年人研制出了“37滴型焊接机”。但是这种机器在运作时会有漏油的现象,于是他很快又研制出了“38滴型焊接机”。

    这样,公司每焊一个石油罐盖,便会节省一滴焊接剂。虽然每个盖子节省的只是一滴,但给公司带来每年5亿美元新利润的,正是这千百万个“一滴”。

    这个年轻人,就是日后掌控美国石油业的石油大亨——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可想而知,倘若洛克菲勒被浮躁影响,他就不会发现有一两滴油被浪费,最后也不可能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一颗浮躁的心,必定心慌意乱、烦躁不安,哪还有谋事之心、立业之志呢?

    不能踏踏实实地做人,兢兢业业地工作,却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那些从象牙塔里走出的大学生,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高薪。

    然而,现实却并不是事事都如意的。大公司进不去,进去了嫌管理没人性;小公司不愿进,进去了嫌这嫌那,反正到处都是碍眼的地方。再加上没有得到想象中的重视,就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开始躁动、进而失望,感叹大材小用,从此无心工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那些取得了较大成就的人,并不是一开始便居于高位,也不是有一步登天的本领,而是他们懂得控制住浮躁的情绪,通过踏踏实实的行动,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迷失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张涛从北京一所高校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出版社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职位是秘书,主要的任务就是做些芝麻大的小事。

    张涛心里很明白,自己是新人,没有工作经验,多吃点苦理所当然。所以,他在工作之余常常勤快地打扫办公室,给主编端茶倒水,也给其他编辑做些额外的工作。可是大半年过去了,社里还没有让他做编辑的意思。

    面对这种情况,张涛开始怀疑这份工作的意义了。他想,自己是从名牌大学出来的,难道就只能做这些乱七八糟、毫无意义的琐事?他开始在私下里跟朋友抱怨,打算等合同期满后马上走人。

    此后,他在工作中明显浮躁了很多,表现得非常不认真,主编吩咐他做的事情,他也只是敷衍了事。

    一次,张涛遇到同学小赵。小赵也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可如今人家已是一名策划编辑,主编对他很是器重。

    当张涛又开始抱怨时,小赵对他说:“刚开始我跟你一样,做的是秘书工作,其实也是一名打杂工,但我从不抱怨,相信努力工作一定可以做出一番成绩。我觉得你目前最主要的是把这份工作做好,总有一天你会受到重用的。”

    小赵的话,让张涛记在了心里。他开始试着去停止抱怨。每当想要发牢骚时,他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渐渐地,张涛感到浮躁的心态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工作的喜悦。他这才意识到,其实渺小的工作,一样可以学到东西!

    心态的转变,让张涛有了明显的进步。结果没过多久,主编就让他做了编辑工作。

    成功者,大多是从最底层的工作开始做起的,他们有的摆过小摊,有的推销过产品,还有的进过工厂车间。但是,他们的一大共性就是——不管做什么,都能耐心地将本职工作做好,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出色的成绩。

    二十多岁的我们,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想不断提高修养、丰富自身内涵、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做到心无旁骛,冷静思考,点滴积累。只有摒弃心浮气躁,才能在扎实奋斗中固守住自己的定力。一旦沉不住气、稳不住神,那么就将永远无法体味长远人生的深厚真谛!

    让理想给自己指一条明路

    我们的生活是由理想塑造成的,我们今日所获得的成就和位置,都是理想成真的结果。就如我们所看到的每一座楼宇、每一部汽车、每一家商店……这些,不都是曾经某个人的理想体现吗?

    理想是人生的指针,它如黑夜中的一盏灯,指引着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倘若没有理想,那么一切的人生规划都无从谈起。就算一生奔波,在成功者眼里,也只不过像是一只四处乱撞的没头苍蝇罢了。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在30多岁的时候不同凡响,那么在20多岁的时候就必须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有位老汉,从事了一辈子的摆渡工作。无论是酷暑寒冬,还是刮风下雨,老汉周而复始,一趟趟往返于小岛和大陆之间。不过,老汉的小船跟别人的有点不一样,他的一只桨上刻着“工作”两个字,在另一只桨上刻着“理想”两个字。

    一天,一个年轻细心的乘客发现了桨上的字,就好奇地向老人询问其中的含义。

    老人笑了笑说:“我给你演示一下,你就明白了。”说着,老人丢下一只桨,用刻着“工作”那只桨划动小船,小船在水中转了一圈。然后,老人又捡起“理想”,丢下“工作”,继续划船,小船调了一个方向,仍旧在水中转了一个圈。

    老人同时拿起“理想”和“工作”两只桨,一边划动小船,一边问年轻人:“这下你该知道了吧?”年轻人想了想,说道:“划船就如同人生,用‘理想’和‘工作’两只桨来划,你就能划到彼岸;如果丢掉其中的任何一只,你就只能永远在原地打转转了。”

    事实上,这个年轻人悟出的这番话,恰恰是很多年轻人所没有理解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迈出校园的莘莘学子。由于社会竞争激励,使很多年轻人勉为其难地选择了一份工作,把当年心中那份孜孜不倦的理想,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再后来,在社会中混得久了,家庭、爱情、婚姻、事业等一系列的重担压在肩头,也就更加无暇去寻觅当年的理想了。

    没了理想,这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你将碌碌无为。因为没有理想,我们就如同没有方向的船一样,最终只会迷失在茫茫的大海中。

    所以,不要小看理想。理想是年轻人最宝贵的财富,它在现状与成功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这所桥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可以把你的心跟成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你可以顺着这条联系之路走下去。

    有一位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做过这样一份跟踪调查报告:

    教授任意选定一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向全体学生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对未来有具体的理想和规划吗?”有的学生很干脆,马上说出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有的学生很茫然,因为他们平时就很少想自己将来会干什么;有的学生则很犹豫,他们似乎有理想,但又说不出来是什么。

    经过统计,只有10%的学生确认自己有明确的理想。对此教授未作出评论,而是接着提出了一个要求:“既然有具体的志向,那么能否将它写在纸上呢?”那些明确表示自己有理想的学生很快将他们的志向写了下来。然而,据教授的统计,其中只有4%的学生的理想是真正具体、可操作的。

    20年之后,教授让几位研究人员追访了当年接受调查的所有学生,看看他们如今的人生发展状况和生活水平。为此,他们几乎跑遍了全世界。不过他们仍然觉得这样做很值得,因为追访的结果显示,当年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写在纸上的那些人,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的水平上都远远超出了那些没有写下理想的人。另外,还有一份附加的统计显示,理想最明确的4%的人,他们所掌握的财富,竟然超过了其他96%的人的总和!

    这份调查报告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同等条件下,不管选择何种人生之路,有理想与没有理想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一个人一旦立志思考人生,并开始尝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他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惊人的改变。只有胸怀“鸿鹄之志”,才能有巨大的动力、坚韧的意志,个人的天才与禀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当年,汉高祖刘邦在见到秦始皇出游的车驾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慨。而这声感慨,最终鞭策着刘邦兴义军,灭秦朝、败项羽,成就了大汉王朝绵延400余年的辉煌基业。成为一个秦始皇那样的人,这是刘邦的理想。刘邦之后所做的一切也就因此而有了方向感,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理想而服务的。而他的人生也因此而不再跑偏,一路向着成功疾驰而去。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说:“我们因理想而变得伟大。”

    古罗马哲学家小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他就不知道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如果你不希望在30岁的时候有所遗憾,那么就要在20多岁的时候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在确立理想后,还要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这样,你就会拥有一份开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信心,一份坦荡的胸怀。哪怕一星陨落,暗淡罩不住整个星空的灿烂;哪怕一花凋零,荒芜挡不了整个春天的景色。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有行走的动力,才有明确的方向!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很多人都有梦想,也为梦想付出过许多,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即使有的人付出再多也会跟梦想无缘。残酷的现实,会让许多人在追寻梦的时候碰得头破血流。

    尽管现实如此,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梦想,还要为梦想奋斗。其实现实的残酷只是说明让我们梦想破碎的原因很多,但梦想与现实之间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我们在20多岁的时候找到它们之间的纽带,我们就能在30多岁的时候获得成功。

    当然,在向梦想冲刺的时候,我们首先就是要接受现实这个环境。以现有的条件为出发点,从眼下这一刻迈步,这才是对梦想最大的忠诚。

    张娟从小就对部队魂牵梦萦,梦想着以后能成为一名共和国的女军人。

    在她还未成年的时候,张娟只能通过书籍、电视和网络上的军旅论坛了解到部队和当代军人的一些信息。在她的脑海里,军人是威武、坚毅、奉献的印模,加上正处于少女青春期,内心里全是对英雄的崇拜,让这个从小生长在北京的女孩有了一个特殊的情结——要上高原哨所,和那里的战士们在一起。

    因为这个军旅情结,让张娟在高中做了很多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极端的事。一个女孩,穿的是军人的迷彩服,听的是军旅进行曲和军营民谣,还搜集了大量的军品、杂志。在选择文理科时,她为了日后能考取军校,毅然和自己深爱的文科“告别”。后来,她因为始终不擅长理科而高考失利,被一所极普通的大学新闻系录取。

    大学期间,张娟仍然执著于她的军旅梦,订阅了《军事记者》和《军旅文学》杂志,准备毕业后再去部队。

    4年时间转瞬即逝。眼看着就要毕业,张娟对很多就业机会都选择了放弃,非要和“军”字沾边儿。经过百般周折,张娟终于去了一家军事杂志社下属的小单位。进入了这个“绿色的圈”,对部队和军人的了解机会比以前大大增加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现实工作中的接触,张娟渐渐发现实际中的部队环境和当代军人并不像自己“编织”的那样,他们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也并非那个高大的“圣人”。她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原来自己从未曾真正认识这个被奉为“神圣”的梦想。

    于是,她开始理性地分析自己到底是爱那身军装还是爱那里的人?自己是否适合从事那样一份职业?在那样的环境中,自身价值是否能得到最大体现?

    这一系列不断的追问让张娟终于明白,自己只是编织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在重新审视和定位后,现在的张娟虽依然有着军旅情结,但她知道那是一种尊敬,而非像以前那样极端而盲目地追捧。她准备踏实认真地干好眼下的工作,不一定非要在高原哨所,即使就是在这样最普通的小岗位上,也照样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很多年轻人的梦想迟迟不能实现,是不是和张娟一样,只是给自己编织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呢?人们常常说,有梦想才有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脱离了现实的“梦想”,却是万万行不通的。

    当今这个时代,许多虚浮的幻境和残酷的现实,令很多年轻人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神话般传奇偶见媒体,一方面现实的压力又如洪水般滚滚袭来。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脱节,让很多人喘不过气来,甚至迷茫得不知所措。

    要想梦想照进现实,首先就要接受现实。只有尊重现实,并借着现实的阶梯向上攀爬,才能更靠近梦想一步。如果每个人都像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那么永远都不可能实现梦想。

    当然,在接受现实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比如一件商品总是卖不出去,说明这件商品不符合顾客的要求;一个人没有好的人缘,说明这个人肯定有着不讨人喜欢的缺点;一个优秀的你无法成功,是因为你暂时还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而不是这个社会拒绝成功。

    梦想不是遥不可及,多姿多彩的世界需要自信与理智。有的人梦想天上掉馅饼,有的人梦想爸爸是比尔·盖茨,那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在我们20多岁的时候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付出努力。当然更要懂得在千回百转、迷路重重面前如何战胜自我,摆脱心魔的阻碍,修正前行的方向,一次次整装待发。也许成功就像是“躲猫猫”,在你即将面临崩溃时,希望又露出了笑脸,每次挫败,都是向着梦想靠近了一步。

    赚钱不应当成为你20岁时的目标

    想要追求最纯粹的理想,我们首先就要做到一点——避开赚钱的念头。这样,我们才算迈开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要是我们只把工资的多少当做人生目的,又怎么能看到工资背后的成长机会呢?一旦走到那一步,你就将无暇留意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感受不到自身的进步,从而无法胜任更有价值的工作。

    所以,在20多岁的时候,不要单纯地只是为了钱而工作,不然你就会被金钱给蒙蔽了双眼,永远也不会懂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有一个巡警愁眉苦脸地站在路旁,正好有个热心学者从他身边路过,就问他:“你这是怎么了?有什么事情让你烦恼吗?”

    巡警回答道:“我一天到晚地巡逻,每天却只能赚到可怜的15美元,我觉得做这样的工作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

    就在这时,一个清洁工拿着扫帚嘴里还哼着歌走了过来。学者觉得他很快乐,就问他:“你每天清洁大街能赚多少钱?”

    清洁工回答:“5美元。”

    学者又继续问:“为什么你赚得这么少,却这么快乐?”

    清洁工惊讶地说:“为什么不快乐呢?虽然我没什么本事,干不了什么大事,但我可以用这5美元养活我的家人,我已经很知足了。”

    警察鄙视地说:“只有垃圾才爱干垃圾的工作。”

    学者严肃地说:“你错了,警察先生,他在做自己认为有价值并且还能得到快乐的工作。但是你呢?虽然你赚的比他多,但你却每天被工作奴役着,看不到自己的方向。我相信,虽然他现在什么都不是,但5年之后,他一定比你赚得多。”

    赚钱是没有止境的,事实上在工作中,绝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都是自己能获得多少报酬。就像故事中的这个巡警一样,他每天就是抱怨自己付出了过多的劳动,却得到了过少的报酬。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状态,他又怎么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从而赚到更多的钱呢?

    这个巡警的心理状态,其实正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他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薪水,却没看到钱背后的机会。他们从未想过,即使自己像那个巡警一样整天嚷着要换个赚钱多的工作,但那些可以赚大钱的岗位,却并不需要巡警这样的人。

    西蒙·波伏娃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可过分追逐金钱,金钱本身给你带来不了什么;追逐金钱,会给人一种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感觉。为活着而活着是一种原始的生活,是文明的现代人所不能容忍的。”这就是对所有年轻人最大的警告!

    被誉为“钢铁大王”的安德鲁·卡内基在33岁时,就使自己建立的钢铁公司跃升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那一年,他在自己的备忘录中写道:“人生必须有目标,而赚钱是最坏的目标。没有一种偶像崇拜比崇拜财富更坏的了。”

    20多岁的年轻人,如果分不清孰轻孰重,最好看看你身边30多岁的人:为什么他们曾在一个教室里读书,有的人可以轻松地创业,说结婚就结婚,想去哪儿旅游就去哪儿旅游?而有的人,每走一步都异常艰辛,直到现在还为蝇头小利而奋斗……这一切,都是由20多岁时的状态决定的!在20多岁的时候,想赚钱没有错,只是在这个最有价值的年龄段,我们不应该把赚钱当成唯一的目标。

    下面是美国著名企业家查理·斯瓦布先生的故事,也许会让你有所启发。

    查理·斯瓦布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他只受过短短几年的小学教育。在他15岁的时候,他为家乡的一家富户赶马车来减轻家里的负担。

    斯瓦布17岁的时候,找到人生中第一份正式的工作,不过这份工作薪水每周只有1.5美元,还没他当马夫赚的一半多。

    不过斯瓦布并不在意这一点,因为这份工作可以让他学习到很多东西,可以让他离开那个贫穷的山村。在做这份工作期间,斯瓦布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机会。终于,在一次卡内基钢铁公司来他所工作的地方招聘工人的时候,他顺利成为卡内基钢铁公司的工人。他的工资也随之涨到了日薪1美元。

    他努力地工作、不断地学习,半年后升任为技师,后来又升级为总工程师,而这时,他的月薪已经达到了数百美元。又过了5年,斯瓦布一飞冲天,成了他任职的卡内基钢铁公司的总经理。到了他正式参加工作的第22个年头,39岁的斯瓦布一跃升为全美钢铁公司的总经理,年薪8万美金。

    斯瓦布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把能力放在第一位,薪水的上涨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20多岁的年轻人,一定要认清自己。在这个时期,我们的确比别人缺少金钱,但我们比别人更缺少的是能力。能力比金钱重要万倍,因为它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

    许多成功人士的一生跌宕起伏,有攀上顶峰的兴奋,也有坠落谷底的失意,最终能重返事业的巅峰,俯瞰人生。原因何在?是因为有一种永远不会丢失的东西在伴随着他们,那就是能力。无论我们现在获得多少金钱,只要我们没有能力,金钱就会抛弃我们,但只要我们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使我们可以胜任更高级的工作,金钱自己就会向我们“报到”。

    把自己的理想落实在行动上

    如今这个注重物质利益的时代,造就了一大批的空想家。空想家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公司,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千万富翁……他们总是这样凭空幻想,却从不动手朝着目标奋斗。他们甚至会想着中得彩票头奖,却连起身去买彩票都做不到。这样的人,又怎么能获得成功呢?

    每个人都应该懂得,要成功,光有理想是不够的,行动的力量才是实现理想的关键所在。要想在30岁多岁的时候实现理想,就至少要在20多岁开始行动起来。只有下定决心,历经学习、奋斗、成长这些过程,才有资格摘下成功的甜美果实。

    一群住在富翁家的老鼠,一直生活得无忧无虑。因为,富翁家的粮食堆积如山,还经常浪费。

    突然有一天,富翁买了一只猫回来。这只猫很厉害,简直就是天才的扑鼠专家,来到的这几个月,老鼠明显减少。对于老鼠来说,它简直就是制造灾难的魔鬼。

    如何度过这个有史以来的大灾难,成为所有老鼠的当务之急。如果不想出一个办法,不仅以后的日子根本没法过,连群鼠被灭的日子也不远了。

    就这样,针对猫的群鼠大会开始了。大会热烈地进行着,但老鼠们只是闲扯家常,一只上了年纪的老鼠说:“现在是说笑的时候吗?如果不赶紧想出一个办法来,我们以后的日子就会很难度过。”

    所有的老鼠都不想被猫锐利的牙齿咬断喉咙、吸干血液,于是都赶紧闭上了嘴,安静地想着怎么对付猫的办法。最后,终于有一只老鼠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猫睡觉的时候,在它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只要猫一出现在它们附近,铃铛就会响,那么老鼠就可以乘机逃回洞里面去。

    所有的老鼠都同意这个办法,还纷纷称赞想出办法的这只老鼠是多么聪明。这时,一只老鼠胆怯地说:“可是谁去把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呢?弄不好,会被吃掉的,我可办不到。”热烈的会场,立刻雅雀无声了,这个非常美妙的办法是不错,但是谁去把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呢?

    没有人回答,因为没有一只老鼠愿意那样做。

    幻想和空谈都不能解决问题,想出一个好主意容易,但实现它真的很难。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尤其是年轻人。但有了理想后,想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着理想去实现,那无异于盼天上掉馅饼。许多人到了30岁后,还是碌碌无为,不是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理想,只是他们对理想要么处于长期犹豫之中,迟迟不能为实现理想做出具体的行动;要么碰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想放弃。

    行动比心动更重要。无论你拥有多么美好的理想与目标,如果不能尽快地付出行动,最终只能像故事中的老鼠一样,理想不仅没有实现,还可能让自己陷入危机。

    英国著名文学家劳伦斯说:“要想成功,在于养成迅速去做的好习惯。只要细细观察那些成功人士,就不难发现,并不是他们的知识、眼光、观念多么出类拔萃,其理想和目标常常和身边的人差不多,只是因为他们能为理想立刻行动起来。”毫无疑问,那些成功者都是敢于去做的实干家。

    美国海岸警卫队有一名厨师,在空余时间,有些同事们经常需要他代写情书。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写作了。这时,他自己有了一个理想,就是要成为一名作家,并且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写一部长篇小说。

    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这位厨师开始了积极的行动。每天晚上,他不是在别人的书中钻研写作方法,就是在屋子里不停地写。一直坚持了8年,他才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稿酬也只不过是100美元。但他没有灰心,他相信自己离理想更近了。

    从美国海岸警卫队退休以后,他继续为自己的理想不停地写。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不仅没赚到多少稿费,反而还欠了别人不少的钱。尽管如此,他仍然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又是很多年过去了,终于,他将这本书创作完毕。算了算时间,他为这本书总共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因为不停地写,他的手指已经变形,他的视力也下降了许多。

    最终,他成功了。他的小说出版后立刻被全世界的人所接受,仅在美国就发行了160万册精装本和370万册平装本。这位作家的名字叫哈里,他的成名作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读到的《根》。哈里说:“要想取得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工作,并且立刻行动,对自己的理想深信不疑。”

    哈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要为理想付出,他就掌握了向成功迈进的秘诀。工作的能力加上工作的态度,决定了报酬和职位。只有那些想好了就立即行动的人,他们的工作效率才会惊人地高。往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快地取得成功。

    理想,只能在行动后才能实现。只有毫不犹豫拿出行动,为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才是理想成真的必经之路。所以,想要在30多岁时获得成功的果实,20多岁的你光有想法是完全不够的。想好了就立刻行动,并全力以赴地去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锦标。

    及时回头也是一种进步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因此,在我们追求理想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形——百般努力仍然成功无望。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学会放弃。

    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放弃又不断得到的过程,如果一味地坚持,甚至于一条道跑到黑,就可能永远得不到你所想要的。

    20多岁的人,初生牛犊不怕虎,一颗雄心闯天下,的确应该为了理想努力奋斗。但如果发现前面的路不可走,还把脑袋削尖了一样往前冲,那么这就有可能造成30多岁时的碌碌无为。

    人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对了,是成功的帆;选择错了,便是拦路的石。尤其是遇到追求的目标不可能实现时,及时回头无疑是一种进步。

    苏格拉底带着一个学生去一座城市。走着走着,学生发现前方有一块巨石,他就站在石头面前停下了脚步。

    苏格拉底问他:“孩子,怎么不走了?”

    学生苦着脸说:“这块巨石把我们的路给挡住了!”

    苏格拉底用手指了指一个方向,说:“我们从那条小路绕过去,不就可以了吗?”

    学生回答道:“不,我不想绕,我要战胜这块挡住我们去路的巨石。”

    苏格拉底问:“孩子,你可以做到吗?”

    学生说:“虽然很难,但是我有勇气跟信心打倒这块巨石,我要战胜它!”经过艰难的尝试,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最后学生很痛苦:“连这个石头我都不能战胜,我怎么能完成更伟大的理想!”

    苏格拉底说:“孩子,我们需要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心,这样才能走向成功。但对于做不到的事情,坚持不如放弃。”

    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我们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但是,当我们为目标付出百般努力,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实现的时候,放弃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有失就有得,很多时候我们大可不必眼里只盯着目标不放。如果目标实现所要付出的是我们根本无法承受的,我们就应该大胆地放手。

    当然,放弃在某些情况下的确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逃避困难的借口,也不能成为事业上免除责任的托词。放弃,只是为了更好地去战斗。

    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在外面发了大财,就想在过年的时候衣锦还乡。由于回家的路崎岖,不能行驰马车,他们只能身背着金银珠宝开始了他们的返乡之旅。

    在途中,他们很不幸地遇到了一群盗寇,幸运的是哥俩跑得特别快,盗寇没有追上他们。兄弟俩拼命地跑,最后被一条河流拦住了去路,不得已只好涉水渡河。

    哥哥对弟弟说:“水流这么急,我们过河的速度就会慢了许多,而且后面的盗寇马上就要赶来,所以,游到水中,若是觉得力不从心,就把我们的金银珠宝丢掉一点,继续向对岸游;若再感到体力不支,就继续丢,记住,任何东西都没有我们的性命重要。”

    弟弟点了点头,认为哥哥说得没错。他们已经看到盗寇就要从后面追了上来,兄弟俩赶紧纵身入水,向对岸泅渡。没多久,弟弟就觉得颇为吃力,于是马上把背上的金银珠宝扔掉一大半。到了河中央,弟弟仍感体力难支,又把另一半也扔掉了。

    弟弟筋疲力尽地上了岸,回头一看,哥哥还在河中央拼命地挣扎,弟弟大喊:“快扔掉金银珠宝!”哥哥听到喊叫,也想这样做,但他已经没有解开包袱的力气了。

    原来,哥哥在刚下水没多久,跟弟弟一样觉得吃力,只是他舍不得扔掉背上的金银珠宝,继续吃力地向前游,到了河中央的时候,他已经快承受不住了,不过仍然舍不得扔掉背上的金银珠宝,就这样哥哥慢慢地沉了下去。

    生存于这个世上,我们自然不能缺少金钱。但是,如果金钱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就必须学会放弃。对待金钱这样,对待目标也是一样,坚持到底固然是成功的一个必备条件,但如果已经走进一条无路的死胡同,就应该赶快放弃前进,及时回头可以使我们找到出路,否则只能撞得头破血流。

    壁虎在受到惊吓或者有人捉它的时候,它立即把自己的尾巴折断,然后逃命。放弃一条尾巴而保全生命,这是壁虎求生的哲学。追寻理想亦应如此,当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追求理想的年轻人一定要知道,放弃,不是自认失败,而是在寻找成功的契机,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放弃,暂时对你来说,也许会失去很多,可你却不应该后悔。要知道,我们在20多岁的时候放弃一些东西是为了在30岁后拥有得更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