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女孩的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帮助女孩养成一生的好习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地坚持不懈。女儿还小,没有那么坚强的意志,父母要帮助女儿养成一生的好习惯。

    1.家长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有一则公益广告非常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位母亲正在为她的母亲洗脚,当她洗完之后,五岁的儿子也端过一盆水来,稚嫩地喊道:“妈妈,请您也洗脚!”儿子小小的身躯端着极为不协调的大洗脚盆,这位母亲了陷入深思……想必天下许多位母亲见此也会跟着沉思的。

    中国有句古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讲一千句好听的话,不如做一件实在的事更有意义。为人父母,教给孩子一堆道理自己却不以身作则。这样也只会成为孩子的反面教材。

    晚清名臣曾国藩,学识渊博,官至总督,且身兼湘军首领,真可谓位高权重。然而,他不仅自己极为注重修身养性,而且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更是有其独到之见解,他的教子家训惠泽后世,影响甚远。

    曾国藩膝下有两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兄弟俩虽生于官宦之家,但都没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天资聪颖,外加勤奋好学,后成为了当时著名外交家;曾纪鸿长于古算学,然不幸英年早逝。不仅其子个个都学有所成,孙辈之中亦出现了曾广钧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孙辈之中再出了曾宝荪、曾约农此两位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纵观国史,此等人才辈出之家真可谓屈指可数,难不成曾氏家族有什么独门教育秘诀?

    其实不然,曾国藩的教育秘诀很简单:自身为子女树立榜样。他平素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不到的也不会要求子女,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国藩为官足足三十年,虽然官至将相,但是饮食极为简朴,每餐仅设一菜。也因此,同僚们给了他个“一品宰相”的雅号。他任两江总督,曾视察扬州一带。扬州盐商为尽地主之谊,张罗了满桌珍馐佳肴,但是他仅吃了摆在面前的几道菜而已。宴后,他意味深长地叹了一声:“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

    曾国藩穿衣亦很朴素。他最好的衣服就是一件天青缎马褂,但只除了庆贺及新年,平时都不会去穿。因此,这件马褂“明珠暗投”,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如新衣服一般。他曾打趣道:“古语有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日之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

    曾家老屋历经百余年,其弟曾国荃以家中人口渐多为由,另建新屋一栋。曾国藩听说后颇不悦,遂书信一封责怪弟弟道:“新屋落成之后,搬进容易搬出难,我此生决不住新屋。”他认为乱世居家,若过于张扬,广置房屋,一来可能招来灾祸,二来亦不合勤俭持家之道。

    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也以此来教育子弟。在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谕纪泽》中,他这样写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庞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此意在告诫儿子欲成大器必养谨守简朴之德。

    在同治三年二月二十四日《致澄弟》中,他这样写道:“俭之一字,弟言时时用功,极慰极慰。然此事殊不易易,由既奢之后而返之于俭,若登天然。即如雇夫赴县,昔年仅轿夫二名,挑夫一名,今已增至十余名。欲挽回仅用七八名且不可得,况挽至三四名乎?”在这篇家训中,曾国藩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事实旨在说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

    即使是在曾国藩统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之时,他也不忘每隔几日就给弟弟曾国潢书信一封,反复告诫他,持家须以“俭”为本:“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

    曾国藩一生酷爱读书,读书之勤世所罕见,几乎无人可及。他曾花费身上所有积蓄买下二十三史,其父亲闻之,告诫他:你买书我不反对,但是买了一定要看!从那之后,他就要求自己每日必读至少十页,此后再未间断。

    他指出:学习贵在有恒,读书贵在有常。他自订十二种功课,并专门找人刻印了一些簿子用以列出详细表格。他每日都要将“常课”内容填写在表格里。

    “常课”自订立之日,他就终身坚持。后来,他曾亲手抄此“功课”传于子弟,令其“效法”。他教育子女们读书,从不夸夸其谈,而是循循善诱,使其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在曾国藩的家信中,内容最多亦当属督导子侄读书。正是其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方造就了他所希望的那样“代代有读书种子”的耕读之家,更成了后世之楷模。

    曾国藩在事业上的成功归功于其修养之功。他常常检点自己,力求心安理得,努力上进。他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贪图富贵荣华,守笃诚,戒机巧。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事无不可对人言。他后半生更是每日记日记以反省其言其行。他所作的五箴,不仅可以律身,而且可以教诫子弟,垂范后世。由此观之,当时的人们称其为“圣相”绝非偶然。

    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对待工作,曾国藩仍一丝不苟。每天从早忙到晚,很少会休息,遇着一些主要公文,更是亲历亲为。任直隶总督时,他负责清理长年积压起来的狱讼案件。对于一些重大案件,他必须亲自审讯。半年下来,竟然了结了四万一千余件。时至晚年,他右目失明,这带给了他诸多不便。然而他仍然坚持阅读公文,处理公事,写作诗文日记。

    曾国藩孝敬父母长辈,他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中这样写道:“吾细思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由此观之,他始终将兄弟和睦、实行勤俭作为家运之兴的根本,把“孝”“友”二字作为家势经久不衰的法宝,他告诫兄弟子女:孝悌仁厚要始终不渝去坚持。

    曾国藩为官清廉,从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他不以为官之便为子孙后代聚财,反之却告诫家人要学会自谋生计。在京做官十余年,他一直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后来勉强凑足了一千两银子寄回家中,且一再吩咐须分散给同乡穷人们。后又任总督,带兵多年,也从未占有公家的一丝一毫财产。

    曾国藩之女崇德老人曾回忆说,当时曾国藩所有女儿出嫁,嫁妆均不能超过二百两黄金。第四个女儿出嫁之时,其弟曾国荃开箱查看,果然如此,惊讶之余因怜惜侄女,自己帮忙添了四百两黄金。一代丞相之女出嫁竟是如此“寒酸”,足可见曾国藩治家之勤俭严谨。

    同治三年七月,儿子纪鸿要去长沙考试。曾国藩特书信告诫之:

    “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瞩……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曾国藩没依靠自己的权力帮儿子进身仕途,而是教导其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夺取功名。此举实属难能可贵。

    正因曾国藩为子女树立了榜样,才真正具说服力,才为其子女指明了一条金光大道,其盛名亦因此而成就。

    为人父母,可以不富裕,可以没权势,但他们做人不可不谨慎。因为只有他们成功做人,方可教会自己的儿女当如何做人。

    2.做好父亲,成就好女儿

    曾经有这样一种“荒诞不经”的传言:女儿前世都是父亲的情人!此说法虽不可信,但却一语道出了父女之间的关系。女儿充当的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母亲给予了她们无尽的爱,在生活的诸多方面影响着她们。而父亲则更多的是在性格、气质、怎么与异性相处甚至在择偶标准诸多方面影响着女儿。

    中国人历来讲究自谦。当别人夸自己女儿时,父亲经常会谦虚地讲“哪里哪里,还没你家的孩子好呢!”尽管这话说得圆满自如,可父亲多半不知道这句话却无意间很深地伤害了女孩儿。也许女儿付出很多取得的进步只是为了赢得父亲的一个鼓励,可是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女孩的敏感会让她觉得“原来在爸爸的心目中自己是这样的”、“我并不讨人喜欢”,这样的想法会让女孩变得很自卑。

    父亲是女儿呱呱坠地以后第一位跟她走得最近的异性。因此,她和父亲的相处模式,将会对她以后如何与异性相处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如果一位父亲经常向其表达喜爱之情,她就会变得乐观开朗;相反,如果她的父亲不善言辞的话,她也会变得内向而多愁善感。

    当一位母亲看到丈夫就古代文化经常同女儿津津乐道,她大抵会想到以后女儿也会找一个喜爱古代文化的伴侣。其实,这位母亲的想法并非毫无根据可言。很多女性都坦言,自己心目中最为完美的男性是父亲。因此父亲的温柔、责任心、宠爱和呵护等,以后无形中竟成了女孩儿的择偶标准。著名心理学家Fred甚至曾经依希腊神话,提出过“恋母情结”、“恋父情结”,这些都足以说明父亲会给女儿造成深远影响。

    父亲在女儿心目中是一生的偶像,所以父亲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女孩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

    (1)父亲要善于向女儿表达自己的喜爱

    落实到日常生活,善于用一些情感词汇,诸如“宝贝,你好棒”或“爸爸真为你感到骄傲”等言辞。这些方面,国外的父亲其实做得更好些。当然,这与东西方文化差异有一定关系。类似言辞可让女儿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做事。因为她知道父亲会支持与赞许她做每一件事,为此她要更加努力。如此鼓励在无形之中让女儿有了一种前进动力。

    (2)父亲要力争自身优秀

    也许父亲不是百万富翁,无法为女孩提供物质优越的成长环境,也不能让女儿过上公主般的生活,但是父亲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正直、善良、优秀的男人。因为所有的类似品行将来都会承继给你的女儿。

    (3)女儿的健康成长比事业更为重要

    很多父亲都因工作繁忙,忽视了女儿的感受。这样的女孩会为了赢得父亲的注视而使用一些小伎俩,可是连小伎俩也不成功时,她也就陷入了困惑。

    乐乐的父亲有一天下班之后刚回到家,乐乐就扑了上来,问道:

    “爸爸,你吃饭了吗?”爸爸说:“还没呢。”乐乐高兴极了,问道:“那爸爸你一定会在家吃晚饭吧?”爸爸想想说:“不行啊,宝贝,爸爸一会儿换好衣服就要出去和客户谈生意。”乐乐的脸立马黯淡了下来。粗心的爸爸没有发觉,匆匆忙忙地出门去了。

    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乐乐已经睡觉了。老婆过来跟他说:“今天是咱们女儿的生日,你都忘了吗?”乐乐的爸爸这才想起来今天是这么重要的日子。老婆说:“晚上的时候我问乐乐许的什么愿望,乐乐说希望爸爸能多爱我一点。”

    不论一位父亲有多么大的成就,生活有多么的富裕,但让女儿体会到了失落时,他就不算一位称职的好父亲。

    3.父母要和女儿一起成长

    距今大约十年,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让无数人为之潸然泪下。其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也被无数的人传唱,特别是孩子们,一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自己的妈妈。歌曲中有这样一段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正所谓“父子天性,母女连心”,女儿的成长父爱母爱都不可或缺。女孩可以从父亲那里对男人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可以继承父亲一些好的品质;从母亲那里,女孩能学到如何处理各种关系以及如何生活,等等。女孩能否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关爱,关系着她能否健康成长。

    就像一首歌唱的,在家里,女孩就像妈妈的尾巴,就像妈妈的影子,总是喜欢跟在妈妈的左右。有了妈妈,她们才得以任性撒娇,得以在妈妈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睡去。对她们而言,妈妈的怀抱就是一个温暖安全的,可用来遮风挡雨的大树或者是港湾。因为有了这份爱,女孩不再感到惶恐了,也不会过早地被岁月和生活所迫害。因此,为人父母,一定要陪伴在女儿的身边,同她们一起成长。

    有一个母亲是这样伴着女儿成长的,她通过写一些话在笔记本上同女儿交流。这位妈妈自豪地讲,女儿从这里找到了父母的爱,增强了自信。她说:每当女儿做错事时,她自己心情低落,做父母的也有火气。如果这时教育,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于是,我在之后才把事情的经过、建议及我的希望写下来。这样,等女儿心平气和了再看,效果完全不一样了。女儿曾打趣地对我说:妈!感谢这本成长故事,它真是我们母女的连心桥。

    又比如,这位妈妈的笔记本上有一页是专门记载着女儿半年多来不同月份每分钟跳绳的次数,前面每分钟只跳了五十八下,到后来每分钟竟能跳一百九十七下。女儿在此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尝到了超越自我的乐趣,更明白了任何成就都来源于脚踏实地的努力。

    为了培养女儿从小热爱劳动的品质,妈妈特地将女儿所做家务一一记录,并定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既让女儿懂得了劳动的光荣,又让她体会到了劳动可以创造价值。现在女儿乐意做,本身也算是必做的家务有炒蛋、洗碗、洗红领巾、叠衣服、整理书桌、喂小动物等。会干的活儿越学越多,女儿也觉得自己越来越能干,自信心也增强了。

    这位母亲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鉴,尤其是她让女儿真切地感觉到自己对她的关心和爱护,并身体力行地引导着女儿学会自信、自立和自强。这位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告诉我们,关心女儿成长并非代表溺爱她,也不代表什么事情也不让她做。相反,父母关心着她,只是让她知道父母对她的关注与鼓励,让她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事实上,许多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有些家长认为给女儿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就可以了;有些家长则认为让女儿衣食无忧就很好了;甚至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女儿,什么事情都不让她做……这样的教育与疼爱方式实在不可取,不能让女儿健康地成长。因为他们忽视了女儿对于父母的爱的渴求。女儿很多时候只是希望爸爸妈妈可以陪在自己身边,同她们一起游戏玩耍。而不正当的教育和疼爱方式,会让女儿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非完善的人格。

    和女儿一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不应再因工作和其他原因而一次次地推脱责任。父母应该意识到,女儿明天的幸福就掌握在他们今天的手中。父母应多抽出一点时间,和女儿一起成长,和女儿一起构建美好的未来。

    4.耐心倾听,做女儿的听众

    当一个人有烦恼、有痛苦的时候,经常希望能向别人诉说。而在诸多人选中,父母经常作为第一人选。作为父母,要善于倾听女儿倾诉,她甚至不需要你的发言和评价,她仅仅只要你在一旁,安静地倾听。

    很多父母常常抱怨女儿不喜欢向他们倾诉,其实这与他们的教育方式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几乎每个问题都由长期症结所郁结而成。女儿不愿意向父母倾诉,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讯号:女儿已经不信任父母!而这种结果的造成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最初女儿向父母倾诉时,父母没时间仔细倾听,又比如父母倾听完却给了她更多压力等,这些都会让她失去向父母倾诉的欲望。

    要获得女儿的信任,要懂得:善于聆听不单单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智慧和教育艺术。通过聆听,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对女儿的心灵能起到有效的引领。

    聆听的含义并不限于“听”或者是“听见”,它需要的是认真仔细专注地去倾听。世界上最好的沟通莫过于心灵的沟通,而不用心的沟通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让倾听者和诉说者之间隔着一段遥远的距离。

    有一位母亲曾经回忆过这样的一件事:我女儿刚上高一,她读的是寄宿制学校,每个周末才回得了一次家。一次周末,她做完作业,跑到了我的房间,跟我说:“妈妈,我可以和你谈谈吗?”她之前每次遇到不开心的事都会找我聊聊,结果都聊得很开心,但是这段时间我们聊得少了。我一直觉得是因为我们俩现在都很忙的原因。

    听她这样说,我赶紧让她进来,说:“好啊,宝贝,想跟妈妈聊聊什么呢?”这时女儿一脸苦恼,说:“妈妈,其实我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就是感觉自己很烦躁,上课也集中不起精神来,下课之后就会感觉特别后悔。”

    女儿的这番话给我敲响了警钟:原来女儿这段时间一直被这种情绪所困扰,可我却没发现,这段时间我关心她太少了。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妈妈,我也不知道,总是莫名其妙地烦躁。”听到这里,我想女儿正是因为自己不知道症结所在才来找我,我更应该启发她,于是我就说:“嗯,那你告诉妈妈,你在这个学校里待了一学期了,感觉怎么样啊?”

    “很好啊。”女儿几乎想都没想就回答我。

    “是哪里好呢?”我继续提示她。

    于是话匣子打开了。女儿和我聊起了学校里的许多事,包括期中考试的得失,同学之间的友情,运动会上的激动人心,集体劳动中的快乐等。而我也希望能从她的叙述中发现蛛丝马迹。果然,我发现在她的每件事情中几乎都出现了一个人,那就是他们的学习委员。她每次一说到他,表情就很兴奋。以我的经验,女儿应该是陷入了青春期的情绪里。

    这时我就在想应该怎么对症下药去引导她呢?这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处理不好就会破坏了母女之间的融洽关系。想到这里,我用开玩笑似的语气和她说:“女儿长大了啊,开始知道喜欢一个人了。”女儿听到这里刷地一下脸红了,说:“妈妈,看你说的。”

    听到这里,我大概就知道她在烦恼些什么了,而我又该怎么样引导她呢?于是我和她聊起了我们上高中时候的故事。说到那时候我们班也有一个女生喜欢上了一个成绩非常好的男生,全班都知道,甚至老师也知道了,但谁也没说破。我们老师只跟那个女生说了一句话“要想和他走在一起,就要和他考上同一所大学”。

    这时女儿已经完全被我的谈话所吸引,迫不及待地问:“妈妈,那后来呢?”我说:“后来呀,当然是他们俩考进了同一所名校了啊,但是刚开始那个女生的成绩甚至连普通的大学都考不上呢!”

    女儿听完我的话,若有所思。后来她又跟我说了很多事。在那之后,我还是很担心她的。毕竟父母都不能大意孩子这样的事,任何的差错都可能带给孩子心灵的伤害。不过我们的那次谈话显然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她,她没有了那种心不在焉的感觉,成绩相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并且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比以前更为融洽了。我想这就是倾听的魅力所在。

    通过这位母亲的叙述,不难发现:在教育子女中,善于倾听是多么的重要。有的父母不会倾听,他们常常在女儿诉说时武断地打断她们的话。这样不仅达不到倾听与交流的目的,还会带给孩子随意打断别人谈话的坏习惯。

    美国有一位著名主持人曾经问一个小男孩:“如果你是飞机驾驶员,可是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因为没有燃料而熄灭了,你会怎么办?”这位小男孩回答说:“我会让机舱里的所有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背上降落伞跳出去。”在场观众都笑得东倒西歪,主持人却严肃地看着那位小男孩,只有他没有打断他。这时小男孩急得连泪水都快流出来了,一脸委屈地说:“我要回去取燃料,然后再回来。”

    倾听是一种沟通,只有善于倾听,才能真正走进女儿的内心。让我们静下心来,做女儿最忠实的听众吧,听听她的快乐,也听听她的烦恼。

    5.冷静地面对女儿的错误

    古希腊著名学者毕达哥拉斯曾说过:短时期的挫折比短时间的成功好。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中国也有句老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些都是人们对于错误的智慧思考。

    人生之路正如摸着石头过河,谁都不可能一生都不犯错,谁也不会一帆风顺地走到老。每个人都会犯错,一个人的成败并不在于谁犯的错少些,关键在于,在面对错误时,他是否能勇敢承认错误并进行改正。

    同样地,对于尚未长大成人的孩子,犯错更是家常便饭了。但是,孩子缺乏理性思考,犯错之后容易逃避或者陷入深深的自责。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及时去引导教育他们。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配合恰当的方式,就能更容易让孩子从错误中走出来,并学到新的知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各种各样、或好或坏的行为举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目的是寻求一种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促使孩子形成去决定做或不做的动机,进而采取一定的行动。孩子的错误经常是在想当然的无意识中犯下的。所以,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需要给予理解和宽容,并设身处地以孩子特有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在体察孩子情绪感受和把握孩子情感需要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诱导和观察以了解其行为动机,再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批评,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使他们可以在每一次的错误中自省和成长。

    孩子犯错之后,父母不可一味地批评训斥,更不可居高临下、粗暴武断地去教育。因为若批评方式不当,不但会影响批评效果,还可能挫伤孩子的自尊,使其产生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这样,在对孩子以后的教育中,父母就更难入手和开展了。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批评需要讲求艺术:

    (1)批评时要出于爱心、出于诚恳

    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是如何爱护儿童。”因此,父母在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时,应保持和孩子地位平等,从而找到融洽彼此关系的共同语言,以理服人,使孩子真正地明白父母对他们的批评是出于关心和爱护,使他们不再有对峙心理。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爱”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现出来,成为主要的需要。“爱和受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有用处、有实力的,进而才会积极地去学习和生活。所以,父母就要满足孩子“爱和受尊重的需要”。

    (2)批评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场合和时机

    从以往经验,可以得知:同样的批评语言会因为场合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选择好恰当的场合和时机,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批评时,总的原则应遵循“宁小勿大”,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最好在没有第三者在场时进行。

    (3)批评要因人而异

    不同性格、气质和年龄的孩子,父母批评时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例如,孩子性格内向、情绪抑制、多愁善感,可采用“婉转式”批评;孩子性格倔强、自尊心强、思维灵活,可采用“发问式”批评;孩子若是娇生惯养、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或具有一定程度心理障碍的独生子女,则可采用“冷处理式”批评。

    (4)批评的同时要注意肯定、化批评为期望

    父母在否定性评价孩子时,要注意多用肯定性和启发性的言辞,切不可动辄发火,以“不准”、“不行”、“不要”之类的言词下命令。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容易打动孩子,化严厉批评为期望建议,对孩子引导和鼓舞,使他们克服困难,改正错误。

    惩罚是把双刃剑,其技巧危险而困难。这一点父母必须有所意识,弄不好就会伤害到孩子,必须因人而异并适度。父母还要意识到,惩罚绝不等于体罚、伤害,也不是心理虐待和歧视,不能让孩子觉得难堪而丧失自信心,惩罚需要尊重与信任。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后,内心做好了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正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从而取得心理平衡。因此,孩子犯错时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孩子的内疚与不安会使他急于向他人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终生难忘。

    有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在院子里踢足球,一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说,我这块玻璃价值十二美元五十美分,你必须赔我。十二美元五十美分在当时的市场上可以买一百二十五只鸡。这个孩子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回家找父亲商量。父亲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回答说,是。父亲说,既然是你踢碎的就得你赔。你没钱可以向我借,但一年后你必须还清。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终于赚到了十二美元五十美分还给了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他说,正是通过那件事让我懂得了责任就是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父母在对孩子寄予了较高的期望时,切要注意成长是一个过程。世界五彩缤纷,孩子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但他们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难免会犯下错误。因此,父母教育孩子时应允许孩子犯错,并给孩子时间来改错。

    同样,父母对待女儿的错误也要少一些抱怨、责怪和批评,多一些理解、帮助和表扬。有了信任了解和充分的成长空间,女儿才可以更健康茁壮地成长。

    6.引导女儿做出人生的决定

    生活中,女孩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岔路。这个时候她们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做出选择,有选择也意味着要有所放弃。这时候,选择是为了走下去;放弃则是为了能走得更远,过得更好。

    汪国真曾写了这样一首诗:“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人生之路就是如此,没有谁是弱者,关键就在于你作何选择,并为何奋斗。

    目标就在远方,只有选择了,努力了,一个人才能够一步步靠近成功的彼岸。不然,它就永远如海市蜃楼般,除了远远地眺望。对于女孩来说,幸福的获得,选择更加重要。选择了适当的学习方法,她就可以很快提高学习成绩;选择了适合的伙伴,她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帮助;选择了合适的事业,她就可以发挥潜能并取得成功;选择了合适的生活,她就可以找到一个避风的港湾,并快乐地生活。

    当然,放弃也意味着给人一个重头再来的机会。如果女孩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及时地回头可以让她找到出路,并节省更多宝贵的时间。但如果她们坚持钻牛角尖,一条道跑到黑,那样的女孩最后要付出更多的代价,甚至是一生的懊悔和遗憾。所以,放弃本身就是很重要的选择。

    学会选择和放弃对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很有必要。因为女孩重感情,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她们为此就很难做出选择和放弃,因此就会受到很多束缚,从而走不了更远,烦恼和忧虑也就多了起来。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注意教育女孩学会选择和放弃,让她们可以自己进行决断,变得更勇敢和果断。

    选择至关重要,学会了选择,可以让女孩更容易找到生活方向,更容易获得幸福和取得成功。在遇到挫折时,父母要鼓励女孩不可轻言放弃,认定了目标就要努力去做。但是路走不通时,父母也要教育女孩学会放弃,以便更快地找到正确的方向。女孩学会了如何选择与放弃,就可做到很好地把握自己,减少自己的损失和享受到最大的幸福。

    父母要如何让女孩学会选择和放弃呢?

    首先,在女孩遇到问题时,父母要让女孩有机会参与解决问题,以便锻炼她们处理问题的能力。生活中,很多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都被父母溺爱。加上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父母对女孩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不愿让女儿受到任何委屈,很多事情都帮女儿做好。这样,女孩从小习惯了父母的“帮忙”,当她们后来遇到问题时,自己几乎做不出果断而正确的断定,从而会遇上许多麻烦和伤害。对此,父母要多让女孩参与到自己的事情中来,让她们发表意见,并给与引导和帮助。这样,在增强了女孩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的同时,更让她们学会了如何选择和放弃。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虽然这说的是生物遗传现象,但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也有类似这方面的作用。正如有句老话说的,老子英雄儿好汉。父母的言行很大程度地可以影响子女,因此,父母在处理问题时如果表现得干脆利落,那么女孩也会受到影响,今后也慢慢学习这样去处理问题。

    最后,父母可以多让女孩参加一些劳动来锻炼她们的能力,让她们从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从小给她们讲一些名人故事,启发她们,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了理智的头脑和丰富的知识,女孩就可以很好地做出判断,进行选择了。

    人生面临着无数次的选择和放弃,女孩学会了选择和放弃,便可以走得更远,做得更优秀、更成功。

    7.给女孩空间,给女儿自由

    女孩就像一只小鸟,只要给她一只华美的鸟笼,她就可以每天在里面演唱出悦耳的歌声。可是鸟笼再怎么华美和遮风挡雨,也阻挡不了小鸟对天空的向往。因为女孩是属于那自由的天空的,在那里她才能唱出最美的歌儿。其实女儿更应该像一只可以飞向蔚蓝天空的风筝,而线却始终握在父母的手里。

    当女孩渐渐长大,她会有自己的朋友、事业和家庭。她会离开,也许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走一条完全不同于父母曾为她预设的路。这时父母不必悲伤,而应该给她一片天空,让她去翱翔。

    生命似乎就注定是这样的一场轮回,从咿呀学语到慢慢长大,结婚生子,渐渐老去。每个人无不是如此,虽然贪恋着家的温暖,却也终究会远离家乡。或许家仅是一个累了倦了的避风港,父母仅是午夜梦回心头上的一缕牵挂,生命的主旋律却是那外面的世界。父母要做的除了放手别无选择。

    意大利著名导演多纳托雷三部曲之一的《天堂电影院》,讲述了发生在西西里岛的一个小村庄里的故事:电影放映师艾菲多通过放电影给村子里的人们带去了无限欢乐。一个名叫多多的小男孩也爱上了放电影,想跟着艾菲多学放电影。艾菲多不愿意让小多多困在这个村庄里,所以不愿意教他放电影。但是最后还是把放映技术传授给了他。在一次露天电影中,胶片失火,艾菲多险些被烧死,多亏了小多多全力相救才捡回了一条命,但他双眼失明了。多多和艾菲多从此也形成了一种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应该说,这时候艾菲多给了小多多自己全部的希望和爱。他让小多多走出了这个村庄,去外面的那个世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艾菲多虽然不是小多多的父母,但是他却真正地体现了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一种精神:在适当的时候给子女自由,让他们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很多父母都担心女儿受伤,因而总是告诫女儿要注意这注意那。这个社会对于不谙世事的女孩来说的确是磨难重重,但是只有经历过这些才能真正的成熟。父母应该明白自己不可能一辈子做女孩的避风港,她们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要去自己面对人生种种的困难。

    据报导,有一位考上国外某名校的女生突然跳楼自杀了。原因是这位女生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在精心地呵护着,学习之外的事情从来不需要她自己操心。她的生活简单到仅剩下学习,即使是交朋友,父母也要一一审核过才被允许,而他们审核的标准竟是这个朋友是否利于她的学习。当她终于不负众望地考上某名校时,却因为担心自己在国外的生活而最终自杀了。

    这个报道为天下所有父母敲响了警钟:让她们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吧,因为最好的爱就是放手!

    8.要助女儿成长,但不能揠苗助长

    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才越好。早了,无异于揠苗助长,几乎无任何益处。然而现在有很多家长,却固执地以为,抢跑可以早为孩子打下基础。

    据一份幼儿园问卷调查显示,孩子回家还得学习两个小时,家长要求孩子写字、算算术,使幼儿园教育就开始变得非常繁重,致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家长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长的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恰恰就是揠苗助长,不光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卡尔冯路德维希就是一个在父亲“抢跑”教育下被毁的天才。

    卡尔天资聪颖。他父亲把全部的心血投注在他身上,亲授高等教学,强迫孩子要争分夺秒地学习。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诸如体育、游戏、对大自然的探索等,都被父亲隔在门外。最初,这样的教育似乎也取得了成就,卡尔八岁时就具备了学习大学数学的能力,九岁他就可以学微积分了,他不断跳级,修完大学课程仅用了三年时间,也就是说他十一岁大学毕业。大学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顶尖级数学家。父亲更是望子成龙心切,不容卡尔有任何休息和调整就让他继续攻读研究生。

    辉煌确如昙花一现。卡尔上研究生院一年后,对数学渐渐丧失兴趣,不久转入法律学院,但很快对法律也失去了兴趣,至此,他再也不想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最后,昔日的天才从事起了办事员的工作,远远地偏离了他父亲的培养轨道。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的做法恰好与卡尔的父亲相反。徐达章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民间画师。耕作之余,在当地镇上以教学和鬻字卖画补贴家用,家里挂满了他的字画。少年的悲鸿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要求学画时,父亲却温和地拒绝了:“你应当好好用功读书,因为要想成为一个画家,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两年后,九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

    那么,徐达章的做法为何与现代家长非常不同呢?原因就在于他对孩子的培养应该遵循教育和人身心发展规律有深刻认识。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即使孩子可以先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他的心理却未必健康。许多天才因身心健康受损,在不幸中度过一生。这些天才因为父母特异的教育方法,成了杰出人物,但是他们的一生却很不幸。英国文学家约翰拉斯金、哲学家尼采等人一生的遭遇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拉斯金由母亲精心培养成人。他母亲从来不给童年的拉斯金买玩具,每天早上要儿子花几个小时和她一起读《圣经》。拉斯金大部分教育在家庭中完成,仅仅上过几个月学。十八岁的他考入了牛津大学。母亲为密切关注儿子的生活,在大学附近租房居住。

    尽管拉斯金终于成了文学家,但他的婚姻却是不幸的,妻子离他而去。晚年时,他说道:“我所受的教育,一般说来是错误的,而且也是不幸的。”据说,他在长大以后曾多次发疯,尤其是他在临死前一年因精神极度错乱而痛苦不已。

    尼采的母亲早期就要求尼采按照她的意志行事。尼采也成了一个认真、深沉、懂礼貌的孩子。但他做事刻板,绝对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一点儿也不同于其他孩子。周围坏小孩因此而取笑他,结果他四十五岁发疯,由母亲和妹妹照顾一年后去世。

    教育“抢跑”的严重后果不容忽视!“抢跑”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智慧。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对其成才极为重要。家长和教师的天职就是保护和培养好这些品质。“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一语道破了一条规律: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驶向知识海洋的“快艇”,是走进知识殿堂的“入门证”。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如果家长只有望子成龙之心,但却一味“抢跑”,这样只能亲手熄灭孩子的智慧火花。

    自然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有自身的生长规律。为促其生长倘若施用外力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倒退甚至“枯萎”现象。教育孩子同样如此,必须充分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此先了解孩子的现有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立足于现实,在此基础上再谋求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孩子知识,培养他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同时要注意巩固效果,这样方能事半功倍。贪多求快只会让孩子惧怕、厌烦,甚至反抗学习,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9.记住,父母的梦想不是孩子的梦想

    日本的思想家池田大作说过: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认孩子的人格。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种子,最初就是从这里萌芽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父母都一心一意地盼女成凤。许多人在女儿刚刚降生甚至是她才刚刚开始在腹中躁动时,就已经替她设计好了未来。有的父母更是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完全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

    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都不大认可女儿的理想,不关注女儿发自内心的愿望,甚至强行掐灭她理想的火花,同时把自己为她设计的未来强加在她身上,比如考入一所像样的大学,读完硕士再攻博士,最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光耀门楣。殊不知,女儿虽然年龄小,但是她也有着鲜活的思想、情感、兴趣、志向和理想。她为了这些目标而努力的时候,是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而且学得又快又好,同时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女儿以致她身上担子太重、压力太大,她就会反感学习,精神委靡,对生活、学习感到迷茫、失去信心。这些都对女儿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甚至可能引发心理障碍与疾病。

    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弹着钢琴,流着眼泪。问她为什么哭,她的回答令人震惊:“我恨死这架钢琴了,恨不得砸烂它!妈妈喜欢钢琴,就一定要我学钢琴,我想画画她不让!她喜欢钢琴她自己怎么不去学,非得逼我学?”不知道小女孩的妈妈听到女儿这番含泪的控诉会作何感想?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做父母的深思吗?

    生活中,这样的父母有许多,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女儿身上,逼女儿往自己认为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她并不适合或者根本不喜欢。这些父母却不想想:一个正值童年、不谙世事的女孩子,就要毫无选择地撑起父母理想的“大厦”,让自己的身心承受巨大压力,这公平吗?

    当然,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女儿自己的愿望恰好与父母的期望一致,但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如果父母能够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沟通而将女儿的愿望与自己的期望合二为一,或者将自己对女儿的期望准确地传达给她,并使女儿接受而内化为她自己的理想,从而帮助她树立起一个奋斗目标。那么,祝贺这样的父母,他们已经在子女教育方面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然而现实更多的是,女儿的目标与父母的理想不一致甚至是背道而驰,这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1)给女儿一个成长空间

    父母要给女儿足够的成长空间,让她自己能结合理想与愿望做独立的思考。要让她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而不可让她成为父母实现未尽理想的工具。父母可以根据女儿的具体情况和兴趣,向她提出建议,引导女儿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2)尊重女儿的独立性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她会逐渐形成独立的意识,父母要尊重女儿的独立性,而不是被父母限制在已为她设计好的框子里。否则,她虽然补偿了父母的遗憾,但是却留下自己的遗憾。

    (3)女儿最后的决定权

    对女儿理想真正的支持应该建立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女孩需要的是精心呵护,而不是说教命令,更不是趁机提条件。即使女儿的理想非常不合父母的意愿,也要平静地与她沟通和探讨,让她充分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后再把决定权交给她。

    总之,父母要做的是帮助自己的女儿努力实现她自己的理想。只有把她所具备的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她才会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女孩的成长之路是五彩缤纷的。对社会来说,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更需要普通的劳动者。作为父母,培养女孩要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是什么铁就打什么钉。因此,为人父母要多站在女孩的角度考虑,从精神上给女孩关爱,让她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而不要一味地强行让她按照父母设计的轨道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