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功臣:徐达-扫荡残元 威震北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兵分两路,夺取定西

    洪武二年十月,元大将王保保在得知明朝大将军徐达返回京师应天的消息后,又开始肆无忌惮地派兵南下骚扰明朝边境地区。十二月二十九日,王保保率兵袭击兰州,直抵城下。明朝兰州守将张温立即召集各部将官,对他们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与之战。然元军远道而来,还不知道我军多寡,我军可在晚上偷袭之,挫杀敌人的锐气,敌人不退我们可以固守以待援兵。”当天晚上,张温就乘敌人新到,立足未稳,人疲马乏之机,集合城中兵马,悄悄打开城门,摸黑向敌军发起突然袭击。王保保虽然屡经征战,但是对张温的这种大胆举动还是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在张温部队的猛烈冲击下,被打得狼狈不堪,纷纷退却。不过,王保保最终还是倚仗人多势众,抵住了张温的进攻。黎明时分,张温及时收兵回城。随后,王保保又率兵将兰州城重重包围起来。张温为了保存实力,坚守城头,不再出战。

    驻守巩昌的明朝将领于光得知王保保兵围兰州的消息后,迅速率部赶来增援,结果在兰州城外马兰滩突然遇上了王保保的军队,于光不幸战败被俘。元兵将于光押到兰州城下,强迫他叫张温出城投降,不料于光却对城上守军大声喊道:“我不幸被执,公等坚守,徐总兵(指徐达)将大军行至矣!”元军大怒,将他杀害。城中守军听了于光的这番话后,士气高涨,守备更加坚固,而王保保又担心于光所言当真,徐达率大军前来自己不支,因此自兰州撤围而去。

    洪武三年正月初三,由于王保保一再举兵南侵,成为西北的严重边患,在加上元顺帝及其幕僚北逃后还未被消灭,明太祖再次诏令右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命令他们率师北征沙漠,扫荡元朝残余。出征前,明太祖问徐达等道:“元主迟留塞外,王保保近以孤军犯我兰州,其志欲侥幸尺寸之利,不灭不已。今命卿等出师,当何先?”徐达等回答说:“王保保之寇边者,以元主犹在也。若以师直取元主,则王保保失势,可不战而降也。”但是,明太祖认为徐达等提出的方案不是很好,他命令徐达等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军徐达率领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另一路由左副将军李文忠率领,出居庸关,入沙漠,以追元主。这样使其彼此不能应援。徐达等表示赞同并即日起程北征。

    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徐达这次挂印出征,所率人马从一开始就被一分为二,他们不仅分工不同,而且是在两个相距甚远的区域同时作战。其中,西路军由徐达亲自指挥,主要任务是征讨屡犯西北地区的王保保;东路军主要任务则是追击逃居漠北的元朝旧主元顺帝。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明朝官兵两路同时出动,如果进军都比较顺利,或者其中一路能够率先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则势必使元顺帝与王保保之间不能互相救援,大大增加明朝军队取得全面胜利的把握;倘若其中一路先行失利甚至溃败,则另一路必将遭到元军的全力反攻,从而面临更大的军事压力,不但难以取得理想的出征效果,而且有可能同样遭遇不测,最终导致战争的全面失败。正因如此,看似没有多大关联的两路官兵,实际上是生死相系的。

    甘肃定西距离明朝京师路途遥远,道路崎岖,徐达费时两个多月,直到三月二十九日才率领西路军经潼关、西安,抵达定西州。就在徐达一路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赶往西北的时候,王保保由于入侵兰州未得手,仍心有不甘,在洪武三年正月率兵夺取了定西州的西巉,并以此作为据点,四处掳掠定西及周边地区百姓。尽管王保保曾多次败在徐达手下,对徐达心存畏怯,但他依仗着自己手下的近十万兵马,下决心要与徐达一决雌雄。为此,他迅速退兵至地势更为险要的车道岘,抢占了有利的地形。不久,徐达率部离开安定城,进驻沈儿峪,派遣部将邓愈率兵马逼近王保保驻地,在敌人营垒附近一条深沟的另一侧安营扎寨。尔后,双方连战数日,难分胜负。但是,由于王保保是率部渡过黄河、跨越长城远道南侵,其粮草等物资供应困难,而他所驻之山区虽然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却也难以外出掠取给养。而徐达在距车道岘不远的兰州、会宁等地都有驻兵,相当于本土作战,粮草、兵员等补给十分充足。如果双方的对峙局面持续下去,对王保保势必更加不利。王保保长年征战,自然清楚自己的处境,所以他在与徐达对阵拼杀的同时,企图出奇制胜,尽快击溃徐达,结束这场战争。

    四月初八,王保保为了打破僵局,暗中派兵一千余名,从小路绕到徐达阵后,出其不意地向徐达部署在阵东南的兵营发动突然袭击。东南营官兵既疏于防范,又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顿时惊慌失措,乱成一团,主将左丞胡德济仓促之中更是不知如何进退。幸亏徐达在得报后亲自率兵赶来,杀退了来犯之敌,才不致酿成大祸。为了严肃军纪,徐达下令斩杀东南营指挥及将校数人示众,其余官兵均不敢有半点疏忽怠慢。第二天,徐达整兵再战,他身先士卒,在主帅徐达的带动下,明朝官兵无不争先恐后,奋勇冲杀,以一当十,冲进敌阵,大败王保保,俘获王保保将校士卒八万余名,缴获马匹一万五千余匹及大批骆驼、驴骡等牲畜。王保保仅带着妻子、儿子等数人仓皇北逃,在黄河中抱住河面上顺流漂浮的树木,勉强泅水渡过黄河,经宁夏直奔和林而去。

    (二)解围兴元城,晋封魏国公

    五月初一,徐达统领大军离开定西,向陕南进发,准备夺取尚在北元兵控制之下的兴元路(今陕西汉中市)。兵抵徽州(今甘肃徽县)后,徐达与都督冯胜、参政傅友德、左丞李思齐等一道,率领大队人马南下,直逼略阳(今陕西略阳县),生擒元略阳守臣。接着,徐达等又转出东南,占领了沔州(今陕西勉县),准备由此东攻兴元。与此同时,凤翔守将金兴旺则奉徐达之命迅速率部前往凤县,自北向南,通过天险连云栈,直趋兴元,以配合大军的行动。五月二十三日,元兴元守将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被迫出城投降。徐达后命金兴旺等留守兴元,自己随即回师西安。

    徐达在统兵离开定西,进取兴元的同时,又利用其军队大败王保保的声威,派遣部将邓愈率部前往吐蕃,加强了与吐蕃的联系。

    洪武三年七月三十日,曾向明朝称臣的四川夏政权在将军吴友仁的统领下北侵陕西兴元,奉徐达之命留守该城的将领金兴旺派兵出击,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第二天,吴友仁又率兵来攻,金兴旺亲自带兵出城迎战。激战中,金兴旺的面部不幸被乱箭射中,流血不止,疼痛异常,但他毫不畏惧,拔出箭头后,继续坚持战斗。在他的带动和鼓舞下,明朝官兵奋勇杀敌,歼敌数百人。由于考虑到自己的守城官兵总共只有三千人,而吴友仁的军队多达三万人,继续硬拼下去于己无利,金兴旺一面下令收兵入城,保存实力,与敌人展开持久战,一面立即派人从小路赶赴宝鸡,求取援兵。正在西安休整的大将军徐达在得知兴元告急的消息后,亲自率军还驻益门镇(今陕西宝鸡市南),命令傅友德先率兵一千沿褒水南下,夜袭木槽关,进攻斗山寨。在夺取斗山寨后,傅友德又遵照徐达的吩咐,下令军中“人持十炬燃于山上”。围攻兴元城的吴友仁见到西北方上忽然升起的上万支火炬,以为明朝增援大军已经赶到,大惊失色,当晚就乘黑拔营,仓皇逃跑。兴元之围得以解除。

    在徐达的西路军顺利击败王保保,并顺势招抚沿途吐蕃各部,解除兴元之围的同时,左副将军李文忠指挥的东路军也于洪武三年五月十六日顺利攻克应昌,抓获元顺帝嫡孙及其后妃、宫人并北元诸王和贵族数千人,并缴获宋、元两朝玉玺及大批珍贵的珠宝玉器,加上大批的骆驼、马匹、牛羊等牲口,东路军也获得了全胜。

    洪武三年十月初六,明太祖下令征虏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等班师。同年十一月,徐达等班师回朝,朱元璋亲自到龙江迎接北伐将士。随后,大封功臣,徐达因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晋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子孙世袭。

    (三)首镇北塞,再讨北元

    徐达在车道岘大败王保保,李文忠于应昌扫荡故元巢穴,沉重打击了元朝残余势力。但是,元顺帝之子爱猷识理答剌逃离应昌后,又在和林即帝位,其部下的残余兵力依然不可小觑。他们随时有可能重整旗鼓,纵兵南下掠夺。而明朝政府统一北方后,部署在北部边沿地区的驻防官兵及防御体系还非常脆弱,非常需要一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人前去镇守。徐达再次成为明太祖的最佳人选。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初三,在徐达第一次北征回京后不到两个月,明太祖为了加强北部边防,命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徐达前往北平负责操练军马,修缮城池,镇守北平。半年多后,再次被派转镇山西。同年十二月,徐达自山西回到京城。

    徐达在镇守北平期间,先后三次迁徙山西、河北等地农民到北平屯田种地,以加强北平的防御力量。徐达将他们分散到长城沿线各卫所,按其户籍服役课税。属籍军户的,发给衣服、粮食,使应军差;属籍民户的,分给田地、牛、种子,使纳租税。前后移民三万五千多户,十九万余人,建立屯田点二百五十余个,垦田一千三百多顷。徐达的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北方军队的粮饷供应问题,使明朝北部边疆日趋稳定。同时,徐达严格训练士卒,修缮城池,加强守备,谨严烽燧,时时防备元朝残余军队的侵扰。徐达因此被明太祖视为“塞上长城”。

    王保保逃到和林后,重被元顺帝之子爱猷识理答剌委以重任,王保保的权势又日渐膨胀。明朝君臣对此极为关注,担心王保保卷土重来,为害大明北部边境。洪武五年正月十七日,明太祖召见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分别赏赐交趾弓、彤弓,并对他们说:“古者诸侯有四夷之功,则赐之弓矢……”徐达等知道明太祖心中不忘北元,估计朝廷会再度兴师北征。虽然他们对朝廷连年征战有不同意见,但在正月二十二日明太祖召集诸将商讨边境事宜的时候,中书省右丞相、魏国公徐达还是主动请缨,说:“今天下大定,庶民已安,北虏归附者相继,唯王保保出没边境,今复遁居和林,臣愿鼓率将士以剿绝之。”但这时,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并没有急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为了了解将军们的态度,故意说:“彼朔漠一穷寇耳,终当绝灭,但今败亡之众,远处绝漠,以死自卫,困兽犹斗,况穷寇乎?姑置之。”这时,在场的将军们纷纷表示:“王保保狡猾奸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明太祖见众将领都赞成出兵,便趁机问道:“卿等必欲征之,需兵几何?”徐达自信地回答:“得兵十万足矣。”明太祖认为兵分三路同时出击,十万兵力不够,于是他以不容置疑的口气道出了自己胸中的计划,说:“兵需十五万,分三道以进。”随即,明太祖仿效洪武三年北征残元时的办法,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总帅由左副将军李文忠负责的东路军、征西将军冯胜负责的西路军以及由徐达亲自统领的中路军三路兵马,中、东、西三路,各为五万兵马。

    在三路北征官兵中,以徐达亲自指挥的中路军进军最为迅速。二月二十九日,大将军徐达率部进入山西。随即,都督蓝玉奉命为先锋,率兵马先出雁门关。蓝玉兵至野马川时,遇到了一股北元游骑,北元兵不战而逃。蓝玉率部追至乱山,敌军返身迎战,结果被蓝玉打得大败。三月二十日,徐达率军至土剌河一带,与王保保发生遭遇战,蓝玉等勇往直前,再败王保保军。扩廓败逃后,与贺宗哲部合为一军,在岭北布下阵势阻击徐达部队。五月初六,徐达统兵进至岭北,与北元军队对垒。由于明朝官兵连续作战,得不到休整,将士深感疲惫,加之徐达所率的中路军自出征以来连战告捷,进军颇为顺利,军队中产生了骄傲轻敌情绪,而王保保、贺联军拼死进攻,明军受挫,死伤数万人。幸亏徐达处变不惊,收缩战线,坚守营垒,才免遭大败。然后,徐达整军而还,敛兵守塞。王保保军队见此未敢贸然追击。中路军刚败,东路军在李文忠率领下长驱直入,王保保在阿鲁浑河(今鄂尔浑河)、称海(和林偏北)布置两道防线层层防御。李文忠率部苦战,损失惨重,宣宁侯曹良臣、骁骑左卫指挥使周显、振武卫指挥同知常荣、神策卫指挥使张耀等高级将领战死,无奈之下,也撤兵南返。三路大军之中,只有冯胜所率西路军完成了作战任务,在西凉州(今甘肃武威)、永昌(今甘肃永昌)、扫林山(今甘肃省肃北县境)、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击败北元军,占领甘州(今甘肃张掖)和亦集乃路。这一次北伐,收获远少于损失,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承认失败。同年十月,征西将军冯胜等因北方天气日渐寒冷,先从甘肃班师回到了京城。十一月,征虏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也因塞上苦寒,撤驻山西、北平等近边地区休整后,也奉诏回到了京师。

    (四)修建山海关

    自洪武五年出征北元失利后,明太祖逐渐认识到元朝残余军事力量一时难以消灭,因此明朝对北方的战略从以攻为主转为以防御为主。从此,徐达长期在北平、山西一带练兵戍边,镇守北平十余年。虽然徐达其间还多次奉诏出征北漠,讨伐北元,但由于北元残兵势力已大不如前,王保保也于洪武八年八月在漠北死去,明朝也少了一个劲敌,因此此后的征伐也较以前顺利了很多。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初二,由于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犯境,明太祖再次诏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左副将军信国公汤和、右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等将士前往讨伐。徐达奉命来到北平后,一面加紧开展战前准备工作,一面积极修缮沿边关隘,以完善北部防御体系,增强其战守能力,以有效抵御北元骑兵的入侵。正月二十五日,徐达下令调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余人,修筑永平府界岭等三十二处关隘,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山海关。嘉靖年间的《山海关志》里面记载说:“国朝洪武十四年,创建城池关隘,名山海关。”从此,山海关成了北京东面的咽喉要塞。山海关的修建,使这一带的长城固若金汤,成为阻止蒙古骑兵南下的重要屏障,也使得周边的老百姓从此免于战乱,更使大明王朝从此没有了蒙古兵经常在这一带不断骚扰而又奈何不得的痛楚。同年四月十五日,大将军徐达正式统领官兵出塞,讨伐北元之兵。右副将军傅友德为前锋,率军进抵北黄河,北元骑兵惊恐万分,仓皇逃走。傅友德选派轻骑乘夜袭击灰山,将其一举攻克,擒元将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并俘获大批人口、牲畜。稍后,徐达派部将西平侯沐英率兵出古北口(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连克全宁等蒙古四部。生擒北元枢密知院李宣,俘虏敌众一千余人。同年八月二十九日,徐达等奉诏班师回到京城,为他生平最后一次出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戎马一生,将星陨落

    自元至正十三年投奔朱元璋所领导的红巾军以后,徐达或拼杀沙场,身冒矢石,或出镇边塞,历经雨雪风霜,数十年如一日,为开辟大明江山、稳固新生的明朝政权呕心沥血。长期的戎马生涯,奔波劳累,使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洪武十七年(1384)闰十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将他召还京师应天。据史料记载,在徐达疮疾缠身、久治不愈时,明太祖心急如焚,唯恐失去他这位开国元勋。为了能使徐达早日康复,明太祖不但遣使“四召名医治之”,而且特地在洪武十七年十二月举行祭礼,祷告山川、城隍之神,乞求神灵保佑徐达痊愈。洪武十八年正月二十六日,明太祖得知徐达“病疮而愈”,很是高兴,还特意派遣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持其玺书前去慰问徐达。不料,徐达已见好转的病情后来又突然恶化。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徐达病逝于应天府邸,时年54岁。明太祖朱元璋闻讯后,“袒跣奔(徐)达寝,抚尸而恸”,并为之停朝数日,以表示对徐达的哀悼。同时,下诏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并准其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

    关于徐达的死因,有些史书记载:“(徐)达病疽,甫痊,赐蒸鹅,流涕食之而卒。”这些材料虽不完全可靠,但也不是捕风捉影,随意捏造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为了确保朱明皇朝“万世一系”,便想方设法加强皇权,凡是他认为有碍于独裁统治的人,不管是勋臣,还是宿将,一律剪除。胡、蓝党狱,把功臣旧将几乎一网打尽。前一年又将南征北战、立下大功的义子亲外甥李文忠暗中毒死。徐达虽为开国功臣,立下盖世奇功,而且一直忠贞不贰,但想到他的震主之威,朱元璋“赐蒸鹅”一事也就并非子虚乌有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