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庆功楼上紧随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追随他南征北战、为其夺取天下立有汗马功劳的功臣心存疑忌。为巩固大明江山,明太祖朱元璋决定效法汉高祖刘邦,大杀功臣。但是,这些功臣手掌军政大权,要将他们除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计划要天衣无缝,必须确保行动万无一失;另一方面,要想事后瞒天过海,必须预先想好一个能使天下人信服的理由,否则必将留下千古骂名。传说明太祖在此时心生一计,下令建造一座庆功楼,想借大宴功臣的机会,将他们一网打尽。
听说朝廷要建造庆功楼大宴群臣,那些开国功臣们无不深受感动,称颂圣上英明。但是,军师刘伯温却忧心忡忡。第二天,他来到皇宫,要求觐见太祖皇帝。见了明太祖后,他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陛下允许臣辞官归田。”太祖愕然,忙说:“军师随朕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却要归隐?”刘伯温说:“朝中政事费神,臣年老力衰,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明太祖再三挽留,无奈刘伯温去意已决,于是取出许多金银相赠,并亲自将他送出宫外。
刘伯温走出皇宫后,径直来到魏国公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前,刘伯温紧紧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务必牢记:庆功楼上紧随驾(意即:庆功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听了,一时摸不着头脑,想问个究竟,但刘伯温未做过多解释,只说:“务必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庆功楼建成了。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阔而矮,窗户高而狭。从表面上看,它很结实,也很安全。明太祖选了一个“良辰吉日”,邀请朝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太阳刚刚下山,庆功楼里一片笙歌,灯火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唯有徐达心事重重,毫无心思与众人寒暄,因为刘伯温的临别赠言一直在他脑海里回荡。徐达举目望望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在墙上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刷”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得一声喝道:“皇上驾到!”百官肃立,躬身行礼,中间让开一条通道。明太祖朱元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众人纷纷直起腰来。
在酒筵上,大臣们开怀畅饮,彼此谈起了往事和家常,场面热闹非凡。徐达酒量很大,但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仔细地观察着明太祖的一举一动。当大臣们酒兴正浓时,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口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太祖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明太祖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地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太祖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这家伙好精明!竟然识破了我的机密。徐达见明太祖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不肯,臣不敢违命,恳望皇上日后能照顾好臣的妻儿老母。”说罢,转身欲回。明太祖忙说:“丞相随朕来。”
明太祖和徐达才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庆功楼顿时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二)徐达之死
据说,徐达虽然侥幸逃脱了庆功楼之难,但明太祖朱元璋并未就此罢休,仍在继续寻找除掉徐达的机会。后来,机会终于来了,徐达患上了背疮!生背疮忌讳吃鱼肉和饮酒,尤其忌食鹅肉,因为鹅肉是发物。与煮鹅相比,蒸鹅因为肉力未进入汤汁,全保留在肉里,劲力更猛,为背疮第一大忌。
明太祖得知徐达生背疮的消息后,心中暗喜,立即亲自生火蒸鹅,然后派两个小太监拿去送给徐达。
此前,徐达经过服药治疗,背疮已经好了许多,正躺在床上静养。忽然,两名小太监破门而入,说:“皇上听说丞相贵体欠安,特命我们前来问安。”徐达知道,自己得了背疮,皇上还钦赐鹅肉,这明明是赐死啊。想着想着,两行热泪潸然而下。迫于无奈,他只得上前谢过隆恩,吃下鹅肉,随即背疮骤然加剧,十天后便一命呜呼。
(三)南京“胜棋楼”的来历
我国的名胜古迹,可谓星罗棋布,然而有关棋牌的古迹,却只发现两处,其中之一便是这南京的“胜棋楼”。
“胜棋楼”坐落在南京莫愁湖畔。它坐北朝南,是一座古朴的两层建筑,楼下陈列着名人字画,楼上悬挂着明太祖朱元璋和中山武宁王徐达下棋的画像。楼外两侧槛栏上的楹联写着:“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烟雨,王侯事业都如一局棋枰。”
“胜棋楼”原名“对弈楼”,始建于明洪武元年。正门中堂有棋桌,相传这里是专供明太祖下棋之处,故名“对弈楼”。它后来为何又改为“胜棋楼”呢?说到“胜棋楼”的来历,这儿还有一段千古佳话呢!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欢下围棋,只是棋艺很差。徐达也很喜欢下围棋,且棋艺水平比朱元璋高得多。朱元璋经常找徐达对弈。徐达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朱元璋和其他朝代皇帝一样,喜欢别人吹捧,喜欢被戴高帽子,做什么都要比别人强。所以他每次与朱元璋下棋时,都略负数子,以便让皇上高兴。久而久之,明太祖识破了徐达的心思。有一天,朱元璋与徐达游南京城外的莫愁湖。走着走着,朱元璋忽然棋瘾上来了,便要与徐达下棋,并对徐达说:“你每次下棋都故意输给朕,你这样是犯了欺君之罪!”吓得徐达连连叩头。接着,他又说:“今日下棋,你要使出真本领,朕要与你决一胜负,无论谁输谁赢,朕都高兴。如果你胜了,朕就把这湖赐给你。”
徐达听了点头同意,但心中很矛盾:“这盘棋要赢了吧,怕触怒了皇上,故意输了又怕犯欺君之罪,最后思来想去,他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与朱元璋认真下起棋来。
这盘棋不像之前与朱元璋下棋时一样不敢赢,而是从开局便每子必争,寸土不让,连连进攻出击,只杀得朱元璋手忙脚乱,一盘棋下来,朱元璋竟然没剩下多少活子。朱元璋自觉丢了面子,正要发作,徐达赶紧跪下说:“请陛下细看全局。”朱元璋仔细看了看,发现棋盘上竟用棋子组成了“万岁”二字。他立刻转怒为喜,龙颜大悦,对徐达的棋艺更加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下令把莫愁湖赐给了徐达,并将“对弈楼”改名为“胜棋楼”。为此,后人还撰写了一副对联“烟雨湖山六朝梦,英雄儿女一枰棋。”
(四)山海关的由来
据说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做了大明朝皇帝,他下了一道旨,派元帅徐达和军师刘伯温到京城以北的边塞之地围城设防,两年之内,必须完成。
徐达、刘伯温二人领了旨,带着人马,即日起程,很快就到了边塞。第二天,两人骑马登高瞭望,寻找筑城的地方。要讲筑城,徐达是外行,他只会交兵征战,冲锋陷阵,围城设防,却不如刘伯温。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问很大。徐达站在高处一看,连说:“好地方,好战场!”刘伯温却一声不响。
第三天,他二人骑马又来这里,徐达又连声说:“好地方,难得的好地方啊!”刘伯温还是一声不哼。第四天,他二人骑马又来到这里,徐达又连连说:“好战场啊,好战场!”刘伯温还是不哼一声。徐达见状不解,忙问:“军师,你我二人领旨来此围城设防,一连三日,你一言不发,到底为什么?”“为了大明江山!还为了你……”“为我?此话怎说?”刘伯温用马鞭指了前方说:“元帅你看,北边燕山连绵,南边渤海漫天,在此筑起雄关,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徐达素知军师谋略高,就问:“你想修个什么样的?”刘伯温说:“这座城要比别的地方的城高大,要城连城、城套城、楼对楼、楼望楼,筑一座铁壁金城。”刘伯温又用马鞭朝四周一指,说:“元帅,这里既是个好战场,又是个好居处。你看,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真是个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徐达一听恍然大悟,想起军师说“还为了你”的话。徐达连连叫好,当日回营,二人连夜画图,第二天派将送往京城。朝廷准奏,立刻动工。整整干了一年零八个月,城池竣工。
这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达、刘伯温回来了,就问:“二位爱卿回京,城池可筑成?”二人出班奏道:“托圣上洪福。”朱元璋又问:“可曾命名?”徐达、刘伯温二人一听,都愣住了。当时降旨,只叫筑城,未让命名呀!徐达心直,刚要张嘴,只见刘伯温跨前一步说:“臣等未敢妄动。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谓山海之关,万岁圣明,请恩示吧!”朱元璋一听,把手一摆说:“好,就叫山海关!”
从朝里回来,刘伯温随徐达到了徐府,对徐达说:“我不能再在朝为官了,我得走了。”徐达忙问:“干什么去?”刘伯温说:“我本是山野道人,还是云游四海去吧!”徐达不解,说:“你我随皇上南征北战,平定江山,如今又修了山海关城,可谓劳苦功高,本该享受荣华富贵,这么走了,皇上知道不会准奏的。”刘伯温说:“差矣!万岁如让你我共享荣华,就不会派我们俩边塞筑关城,也不会只给两年期限。你我若不接旨,性命难保;接旨若不按期完工,又犯欺君之罪;若筑成私下命名,属目无皇上;而今未敢命名,也属办事不周,这只是刚刚开始呀!”徐达大惑:“军师,你是说……”刘伯温手一挥说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帝与臣,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的例子还少吗”一席话,说得徐达目瞪口呆,半天才说:“军师,你一走了之,我怎么办?”刘伯温说:“你不能走,你要随朝伴驾,无论何时,不要离开万岁左右。赶你,你也不要离开。另外,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让他们到山海关去吧。那里城高池深,不受兵刀之苦,即使烽火连天,此处进有平川,退有高山,是用武之地。”徐达说:“就照军师的话做。明天就叫小儿去山海关。”正说着,闯进一员大将,姓胡名大海。他在帐外听到了徐、刘二人谈话,进屋就嚷:“元帅,我与你出生入死,驰骋疆场,如今公子要去山海关,我也打发一个孩子随他同行吧!”话音没落,大将常遇春又来了。刘伯温素知眼前这三位是生死之交,就把事情原委告诉了他们。常遇春也坚持打发一个孩子同去山海关。
不久,刘伯温不辞而别,徐达按刘伯温所言,寸步不离皇上,方保性命。而胡大海、常遇春等开国元勋,竟都糊涂地死在庆功楼火海之中。
再说,徐达、胡大海、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到了山海关,定居安家。后来,这三家的后代,在山海关城里修了徐达庙,城东北修了胡家坟,城西南修了常家坟,都立了石人、石马和石牌坊。
(五)显功庙与徐达墓
徐达修建了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后人为了表彰他的显赫战功以及他修筑山海关的功劳,明景泰五年(1454年),朝廷下令在山海关城内为徐达立庙祭祀,成化七年(1471年)建成,所建之庙叫显功庙,又称太傅庙、徐达庙,由内阁大学士商辂撰《显功庙记》,勒石立碑。可惜的是此庙今天已经不存在了,遗址在山海关北街居民前胡同。
太傅提兵出塞还,
更因渝塞起渝关。
石驱到海南城堞,
垒筑连云北倚山。
辽水至今来靺鞨,
蓟门终古镇窴颜。
岁时伏腊犹祠庙,
麟阁勋名孰与班?
这是明嘉靖年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陈绾写的《显功庙》诗,它歌颂了徐达筑山海关建山海卫的丰功伟绩。
徐达墓位于南京钟山,是明初诸功臣墓中保存较好的。墓前丰碑石马,规模宏大。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洪武十九年(1386年)立的“御制中山神道碑”。这块碑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米,下承龟趺,蔚为壮观,比明孝陵(太祖墓)四方城的“神功圣德碑”还高出0.11米,它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块神道碑。碑文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共约2100余字,记载了徐达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功绩。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块碑的碑文里有标点符号,这实在罕见,可算是古碑中的一件奇闻。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大概碑文是由臣下代笔,而他们怕没有文化的朱元璋读起来不方便,于是用圆圈断句,然后交付工匠镌刻,因是皇帝“御制”,工匠只得依样画葫芦,于是给我们留下了这块标有句读的碑文。
(六)徐达的情感生活
元至正二十二年,徐达拜见朱元璋,在吴国公朱元璋应天府的后花园中,偶遇一个天姿国色、庄重矜持,颇有大家风范的妙龄女子。她是朱元璋麾下的枢密院判官、掌管军事事务的官员谢再兴的小女谢闻莺。两人四目相对,心灵感觉到强烈的震撼,不觉彼此相互多看了几眼。那天,正下着毛毛细雨,姑娘的云鬓都被雨水打湿了。徐达充满柔情地掏出自己的丝帕,轻轻地为姑娘擦去发髻的雨滴。姑娘接过丝帕,深情地、含羞地望了徐达一眼,转身离去了。徐达愣在那里,心中明白:这就是自己寻觅已久的可以相伴终生的妻子。
原来谢闻莺是来探视自己儿时的伙伴,郭子兴的小女儿寅妹(即后来的郭宁妃)的。多情的姑娘被徐达的英姿和温柔的情愫深深打动,在那方丝帕上,含情地绣上了一树春柳,枝头上一对黄莺交颈相向啼鸣。闻莺将心事吐露给寅妹。没想到,寅妹在枕边将这段风流韵事当新鲜事告知了朱元璋。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毕竟是将要成就大业的雄主,很懂得驭人之术、怀柔之策。他要用一段自己主持的姻缘笼络徐达,现在有机会了。半年后,朱元璋不听刘伯温劝阻,派徐达、常遇春率大军强攻东吴王张士诚以重兵把守的坚城合肥,城内守军负隅顽抗,此城久攻不克。朱元璋进退两难,为安抚前线将帅,特召徐达回应天府述职,以刘伯温为媒,不待谢再兴从镇守的诸全、浙江绍兴一带赶回,就将谢闻莺嫁给徐达,看似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因为新娘来红,新婚之夜,一对恋人相拥而坐,直至天明,君命难违的徐达,只能丢下新婚的妻子,赶赴合肥前线。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因为刘伯温做媒,成就徐达姻缘。位居朱元璋麾下文臣之首的李善长,自感在和刘伯温争宠的过程中才华学识就处于下风,如今,徐刘交好将会严重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在暂时无法算计刘伯温和徐达的情况下,把矛头指向了谢再兴。以私买军需物资皮革到敌占区的罪名,逮捕了为谢再兴理财的左总管、糜万户。并诱使朱元璋处死二人,派使臣将两人首级送往诸全,在谢再兴办公大厅悬挂十日,以儆示谢等。不经自己知晓,心腹就被杀害本就使谢再兴恼火万丈,现在两个腐臭的头颅悬在自己面前一再侮辱自己,刚直勇猛的骁将忍无可忍,便杀了知府,举兵造反,投往张士诚。
闻变后,谢闻莺退归谢宅,日夜以泪洗面。徐达班师归来,一连三日,三扣其门而不得见。不得已求助于刘伯温,以“婚姻,百年大计,娶闻莺不会轻易心变”为由,得见闻莺。不想徐达携闻莺回家后,仍不被接纳,被迫于绣户门外守候一夜,自明心志,才终于感动了谢闻莺。
此后的二十四年,他们的婚姻时时经受着考验。当年,谢再兴率师来犯东阳,朱元璋从李善长计,为考验徐达,命其率军往援,与岳父对阵,以生死相搏。幸好谋臣朱升以善言劝喻朱元璋,改为率军援救被陈友谅大军围攻两月的洪都才免了一劫。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登基为大明皇帝,建元洪武,为控制将兵在外的大将,召徐达进宫宴饮,将其灌醉,以宫中负有特殊使命的女侍侍寝,待生米做成熟饭,逼迫徐达就范。从此在徐达身边安放了一个自己的耳目。
芒刺在背,日月不宁。为谢氏身心健康和安宁,也为让皇帝放心,徐达不得已在第二年,被免除右相国之职,专授征虏大将军,住镇北平时,带皇帝密探赴任。此后十七年,徐达巡视长城九边,筑山海关城,屯田戍边,移山东、山西兵民往戍长城九边并屯垦,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徐达的爱情是凄艳而悲凉的。他用自己的谦恭、忠诚、勤勉、忍让,以自己的功名富贵为代价,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份爱情。但后半生,也始终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心中煎熬,芒刺在背。沉重的精神压力、妻子的病痛和久征沙场的劳顿,过早地夺去了他年仅五十四岁的生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