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艺术模板-有理也要有礼,得理先须饶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往往觉察不清,需要旁观者去指点迷津。适度的说理能赶走人们心间的愁云,排除思想上的烦恼,减轻精神上的痛苦;能使迷蒙者幡然醒悟,改弦更张;让宿敌消除怨恨,握手言和;叫浪子迷途知返,改邪归正;让固执者心中开窍,顺乎常理。恰到好处的劝导说服可以办成许多事情。总而言之,说理劝人具有激励、导向、安慰、释疑、告诫等多种功能,是人们常用的办事手段。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几乎每时每刻都与别人打交道,经常会遇到劝导别人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是劝导者和被劝导者。为协调人际关系,把各种事情办好,就必须灵活把握和运用好说理的分寸。

    一、说理要讲方式

    说理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心理作战技巧。要让对方心悦诚服而无压抑感和威逼感。

    选择让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婉转道来

    说理的语言,如果想做到朴实无华,又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使对方听起来趣味盎然并受到启迪和感化,而没有枯燥干巴、味同嚼蜡之感,就必须适当地多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转个弯儿将自己所要说的目的婉转地表达出来。

    一次,宋高宗赵构宴请大臣,叫一班伶人在旁边说笑话,娱乐宾客,以活跃气氛。有个伶人走上场来,自称善观天文,只需用浑天仪对人一照,就能看出这人是天上哪颗星宿的化身。他又说:“因为用浑天仪很不方便,所以也可以用一枚大钱来代替浑天仪。”话刚说完,在座的人都要他看一看自己是什么星。

    这伶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大钱,从钱眼对准人,一个一个地望去,说这个是什么星,那个是什么星。轮到张俊时,他看了又看,说是看不见什么星宿。其他人催他再仔细看看,他便装得很认真看的样子说:

    “真的看不见是什么星宿,只看见张老爷在钱眼里!不信,你们自己来看吧!”

    大家忽然领悟到了伶人的话意,顿时哄堂大笑起来,把个奸臣张俊弄得面红耳赤。

    故意避开面对面的交锋,完全在不直接劝说中进行说服,这样能使说服对象通过自己的体会、推理及联想,自觉地放弃旧有的观点,确定新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对方的这些变化,看起来似乎与说服者没有关系,实际上这正是说服者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的必然结果,这其中渗透了说服者的智慧。

    说话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去把握言谈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场合把握言谈的方式,根据自己的身份把握言谈的分寸。这个方法与其他任何方法一样,树立说服者的威望,同样是很重要的一环。

    大夫登徒子对楚王说:“宋玉这个人体貌俊丽,口多微辞,非常好色。望大王不要带他出入后宫。”楚王以登徒子的话去问宋玉。

    宋玉回答说:“我体貌俊丽,这是天生的;口多微辞,这是老师教的;至于好色,臣根本没有这么回事。”

    楚王问:“既然你不好色,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闻呢?”

    宋玉说:“天下的美女,就属我们楚国的最美;但是楚国的美女,谁也比不上我乡里的;乡里美丽的要算我邻居家的女子。邻家那女子再长一分就太高了,再减一分就太矮了;搽粉则太白,抹胭脂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就能倾倒所有的公子哥儿。但是这位女子攀上墙头向我张望了三年之久,至今我还没有回应她对我的爱慕。登徒子则不然,他的妻子蓬着头,蜷着耳,嘴唇遮不住几颗稀疏的牙齿,躬身驼背,走起路来歪歪斜斜,两手长疮,就是这么一副模样,登徒子还是爱得不得了,跟她一次又一次地生了五个孩子。请大王仔细分析一下,到底谁是好色之徒。”

    当时在场的秦章华大夫笑着插嘴说:“我以前一直自以为自己能够注意品德,现在看起来,比起宋玉还差得远呀!”楚王连连点头,夸赞宋玉品行端正。

    一个成功的交际者,总是在东扯西拉中,察言观色,摸索到一条或多条深入人心的捷径,并以此作为说理的交点,这样就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选择让对方自觉领悟的方式:正话反说

    反其道而行之是说服别人达到办事目的的技巧之一,其特点就是被劝者原以为对方会这样说,但实际上却正好相反,让听者自觉去领悟,从而接受你的劝说意见,按照你的意图办事。有一次,楚庄王十分喜爱的一匹马因长得太肥而死了。庄王竟命令全体大臣致哀,要用棺椁装殓,还要用大夫礼节隆重举行葬礼。文武百官纷纷劝他别这样做,楚王十分反感,下令说:“谁敢为葬马的事来劝说我,格杀勿论!”众大臣都惊惧得不敢说话了。

    优孟听到这事,嚎啕大哭进入王宫。楚王问他为什么哭。优孟回答说:“我是为葬马的事哭呢!那匹死去的马,是大王最心爱的。像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却只以大夫的葬礼来办丧事,实在太轻慢了。一定要用国王的葬礼才像样!依我看来,要拿白玉做棺材,用红木做外椁,调集一大批士兵为其挖坟,发动全城男女来挑土。出丧时,要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陪送,鸣锣开道,让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护卫。还要建造一座祠庙,放上牌位,追封它为万户侯。”

    优孟称赞、礼颂楚庄王“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种相反的又正是劝谏的真意——讽刺楚王“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促使楚王改变自己的决定。

    下面一例也是用正话反说的办事范例。

    春秋时期一位名叫沮卫的使者,曾使用相反应对的技巧,救了自己的命。有一年,楚国攻打吴国,吴国势单力弱,吴王派沮卫给楚军送一份厚礼,顺便了解一点军情。谁知沮卫给楚兵抓住了,把他绑得紧紧的,说要杀了他,拿来衅鼓(杀牲口,用血涂在新鼓上的缝隙)。

    面对死神,沮卫不慌不忙,面无惧色。

    楚将惊奇地问他:“你出发前占卜过吗?”

    “占卜过的。”

    楚将望着被五花大绑的沮卫,洋洋得意地问道:“吉凶如何?”

    “大吉。”沮卫回答。

    楚将高声大笑:“如今就要杀掉你了,还有什么大吉啊!”

    沮卫回答:“吴王派我来,目的就是要试探你们的态度。如果你们对我以礼相待,那么,吴国就会放松戒备;如果你们杀了我,还拿我的血衅鼓,吴国一定会百倍警惕。这对吴国不正是件天大的好事吗?”

    “然而你自己完蛋啦,这怎么能说是大吉呢?”楚将追问道。

    沮卫回答:“我占卜是问国家前途,并非为我个人。如果杀了我就能保全整个国家,就是我的‘大吉’。要是人死了仍有灵魂,那么,我肯定要附在你们的鼓上,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显灵,让你们的战鼓发不出响声,使你们一败涂地!”

    沮卫的话入情入理,铿锵有力,说话时毫无惧色,稳如泰山。楚将听了束手无策,思考再三,总感到杀沮卫衅鼓已无好处,只得长叹一声说:“算了,放了他吧。”

    沮卫对答如流,口若悬河,舌似利剑,以语言的力量保护了自身。

    他善于听取对方的话,及时抓住中心,判明意图,然后从反面作鲜明的答复,威慑对方,并以精辟的分析迫使对方放弃了原有观点。

    选择让对方心服口服的方式:层层释疑

    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对某一事物不理解,想不通,往往是疑虑重重,这就需要游说者善于决情定疑,把道理说透。疑虑消除了,自然就达到了说服、劝导的目的。但消除别人的疑虑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点一点的、层层递进,穷追不舍,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这就是层层释疑的方法。

    1921年,美国百万富翁哈默听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鼓励吸收外资,就打算去苏联做笔买卖。他想,在苏联,目前最需要的是消灭饥荒,得到粮食。而这时美国粮食正值大丰收,一美元可买35~25升粮食,农民宁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往市场出售。而苏联有的是美国需要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交换,岂不是很好吗?哈默打定了主意,来到了苏联。

    哈默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早晨,就被召到了列宁的办公室,列宁和他作了亲切的交谈。粮食问题谈完以后,列宁对哈默说,希望你在苏联投资,经营企业。西方对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抱有很深的偏见,搞了许多怀有恶意的宣传。哈默听了,心存疑虑,默默不语。

    明察秋毫的列宁看透了哈默的心事,他讲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告诉哈默:“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

    经过一番交谈,哈默弄清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苏联吸引外资企业的平等互利原则,于是很想大干一番。但是说着说着,又动摇起来,想打退堂鼓。为什么?因为哈默又听说苏维埃政府机构,人浮于事,手续繁多,尤其是机关人员办事拖拉的作风,令人吃不消。当列宁听出哈默的担心时,立即又安慰他道:“官僚主义,这是我们最大的祸害之一。我打算指定一两个人组成特别委员会,全权处理这件事,他们会向你提供你所需要的帮助。”除此之外,哈默又担心在苏联投资办企业,苏联只顾发展自己的经济潜能,而不注意保证外商的利益,以致外商在苏联办企业得不到什么实惠。当列宁从哈默的谈吐中听出这种忧虑,马上又把话说得一清二楚:“我们明白,我们必须确定一些条件,保证承租的人有利可图。商人不都是慈善家,除非觉得可以赚钱,不然只有傻瓜才会在苏联投资。”列宁对哈默的一连串的疑虑,像剥笋一样逐个加以廓清,并且斩钉截铁,干脆利落,毫不含糊,把政策交代得明明白白,使得哈默的心好像一块石头落了地。没过多久,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租办企业的美国人。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说服别人的最根本的两条原则。以理服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从你讲的道理中领悟到其正确性,从而接受你的意见,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需要注意的是劝导说理要对准要害。大凡被劝者往往对某一问题想不开,挽上了疙瘩,怀有成见。要说服之,非对准这个要害不可。否则,喋喋不休,磨破嘴皮,也是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再就是劝导说理要具体实在,既不能讲空话、套话、大话,也不能像作报告那样“宽正面,大纵深”,需要的是实在的论证说理。

    以理服人最重要的一点是摆事实,出言有据,事实确凿,对方的观点就会不攻自破。

    以理服人还有许多技巧,比如从论据、论证、论点方面进行说理,都能达到目的。

    选择让对方幡然觉醒的方式:指东话西

    说服技巧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指东话西。对于固执己见或执迷不悟者,最好的说服办法是指东话西,明说是“东”,其暗示的却是“西”,让人从中幡然觉醒,品味出你的用意,从而接受你的意见。

    五代后唐的开国皇帝庄宗李存勖,有一次打猎兴致来了,纵马奔驰。等到中牟县,鞭急马快,老百姓田地的庄稼被他践踏了一大片。中牟县令为民请命,挡马劝阻。没想到引起庄宗大怒,当面斥退县令,并要将县令斩首示众,随行大臣没有一人敢进谏言。

    过了一会儿,伶人中一个叫敬新磨的从背后转到庄宗马前,并立即率人追回将被砍头的县令,押至庄宗马前,愤怒地指责县令道:“你身为一个县官,难道还不知道我们的天子喜欢田猎吗?你为什么纵使老百姓在田地里种庄稼来交纳国家的赋税呢?你为什么不让你们县的老百姓饿着肚子而空着地,好让天子来此驰骋打猎取乐呢?你的罪该死!”

    怒斥之后,他请庄宗对中牟县令立即行刑,其他伶人也随声附和。

    庄宗听着、看着,然后哈哈一笑,纵马而去,遂免了中牟县令的罪,让其回府了。

    这个敬新磨对皇帝的一段谏言,真是奇特,而且取得奇效,他指桑骂槐,指东说西,逗乐了庄宗皇帝,又免去了中牟县令的死罪。由此也可见敬新磨的煞费苦心。

    选择让对方自我反思的方式:保持沉默

    在特定的环境中,沉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劝者什么也不说,对方的错误意见就找不到市场了。

    不同的沉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时必须恰到好处。

    咄咄逼人的沉默能使人不攻自破。有一个出身在有一定教养家庭的小学生,一天他拿了同学一件玩具,晚饭前回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同往常一样笑吟吟地说:“妈,我回来了!”沉默。“姐,我饿了。”沉默。“怎么了?”沉默。“我没做错事啊。”还是沉默。妈妈眼睛瞪着他,姐姐背对着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对待他。他终于不攻自破了:

    “妈、姐,我错了……”

    平平淡淡的沉默能发人深思。有些人态度很积极,但发表意见时不免有些偏颇,如果直截了当地驳回,又易挫伤其积极性,循循诱导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最好的办法便是平平淡淡地沉默。他说什么,你尽管听,“嗯”、“啊”……什么也不说,等他说够了,告辞了,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别的什么也不说。如此,他回去后定然要竭思尽虑:“今天谈得对不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我到底错在哪里?”也许他会向别人请教,或许自己悟出真谛。

    转移话题的沉默能使人乐而忘求。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沉默,而选准时机谈大家的热门话题并引人入胜,使对方无法插入自己的话题,且从谈话中悟出道理,检讨自己。

    不动声色的沉默能使人就范。某领导有一次交代属下办一件较困难的任务,当然,他能胜任。交代之后,对方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不动声色地保持沉默,连哼也不哼。“困难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他就不说了。最后说了一句:

    “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如果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

    林肯是一位勤勉好学的人,他通过自学,领得了律师营业执照。他在法庭诉讼中的能言善辩、机智灵活,赢得了人们普遍的赞誉。有一次,他竟一言不发而击败了原告律师,在诉讼中获胜。

    在法庭上,原告律师滔滔不绝,把一两个简单的论据反反复复地讲了两个小时,法官和听众都显得十分不耐烦,一片议论声。有的人竟打起瞌睡来。最后,原告律师终于说完了,林肯作为被告律师登上讲台,但他却一言不发。台下一片肃静,人们都感到很奇怪。

    过了一会儿,林肯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口水,再把水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脱外衣又喝水。如此循环了五六次,法官和听众被林肯的哑剧逗得哈哈大笑,而林肯却始终未发一言,在笑声中走下讲台,他的对手最终被“笑”输了。

    选择让对方更认可的方式:心理共鸣

    人与人之间,很难在一开始就产生共鸣,往往必须先诱导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经过一番深刻的对话,才能让彼此更加了解。

    在你尝试说服他人、对另一个人有所求的时候,这样的论点也同样适用。最好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让对方一步步地赞同你的想法,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时,便会不自觉地认同你的观点。

    伽利略年轻时就立下雄心壮志,要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问您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同母亲的婚事?”

    “我看上她了。”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没有,孩子。家里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我只钟情你的母亲,她从前可是一位风姿卓绝的姑娘。”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您知道,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别的对我而言毫无用途也毫无吸引力!难道要我再追求财富、追求荣誉?科学是我惟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有如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

    伽利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已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从没想过那方面的事。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别的人都想寻求一位标致的姑娘作为终身伴侣,而我只愿与科学为伴。”

    父亲始终没有说话,仔细地听着。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您有才干,但没有力量,而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父亲为难地说:“可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父亲,您听我说,很多穷学生都可以领取奖学金,这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朋友,您和他们的交情都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您的。也许您能到宫廷去把事办妥,他们只须去问一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亲被说动了:“嘿,你说得有理,这是个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激动地说:“我求求您,父亲,求您想个法子,尽力而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惟一方式,就是……就是保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伽利略最终说动了父亲,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位闻名世界的科学家。

    这里,伽利略采用的是“心理共鸣”的说服方法。这种说服法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导入阶段。先顾左右而言他,引起对方的共鸣或兴趣。伽利略先请父亲回忆和母亲恋爱时的情况,引起了父亲的兴趣。

    (2)转接阶段。逐渐转移话题,引入正题。伽利略巧妙地通过这句话把话题转到自己身上:“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

    (3)正题阶段。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伽利略提出:“我只愿与科学为伴”,这正是他要说服父亲的主题。

    (4)结束阶段。明确提出对对方的要求,达到说服的目的。为了使对方容易接受,还可以指出这样做的好处。伽利略正是这样做的。

    他说:“……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就这样,伽利略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为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了基础。

    选择让对方更情愿的方式:换个角度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豁达而谦逊的人最得人喜欢,他们自己可以不要面子,但永远记得给别人面子,即使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他们也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美国的哲学家、诗人爱默生有一天同他的儿子一起想把一匹小牛赶进牛栏。但他们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只想到自己的愿望,爱默生在后面推小牛,他的儿子在前面拽小牛。但小牛也有自己的愿望,它把两只前蹄撑在地上,执拗着不照他们父子的愿望行动。小牛又没有穿鼻绳,它顽固地不肯离开牧地。他们家的爱尔兰籍女佣见到这种情景,不由得笑着来帮助他们,她充分理解小牛的愿望。她刚才在厨房干活,手指头上有盐味儿,于是她像母牛喂奶似的,把有咸味的手伸进小牛的嘴里,让它吮着走进了牛栏。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悟出:动物尚且有自己的愿望,更何况人呢?不了解对方的意愿,光想自己认为怎么样就怎么样,难免会导致社交的失败。

    你如果要劝说一个人做某件事,在开口之前,最好先问问自己:

    “我怎么样才能使他愿意去做这件事呢?”

    二、说理要有策略

    虽然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同时也应该明白,有理也并非就能够达成一切目的。理这东西也要借助合适的方式和适度的分寸表达出来才更见成效。

    说理要有情境性

    说理,首先要创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环境和彼此心理相容的沟通气氛。

    在说理过程中,兴趣爱好或事业追求的接近较易触发共同语言的“燃点”。此外,说者的“现身说法”,即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如能直陈无隐,则会迅速拉近双方的“心距”。其暗示与折射的作用往往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赢得信任和尊重。大凡成功的说理,都表明若劝诫他人首先是自己的躬行实践,那么寥寥数语亦会掷地有声掀起对方感情的波澜;若言行相悖,只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话再悦耳动听也只会使对方心理犯嘀咕,甚至产生拒纳的违拗态度。显然,说理者的心态对劝诫的对象有直接的影响。惟有畅所欲言,态度诚恳率直,才能消除心理隔膜和解除对方的心理压力。如果说理者心思不明朗,持有暧昧的态度和言行脱节的行为,势必容易使其阐释的正当道理添加一些个人口味的各种各样的解释。如此,对方处在不得不接触的情况下,也会以沉默、缄口不语来回避说教者。

    说理要有针对性

    说理,应该指向具体的目标,并根据新近发生的且又是与对方有关的某些事件,来唤起对方的兴趣。一个生动的事例能增加说服的心理效果。说理中调动对方的情绪最好在特定的环境或在对方遇到感动的事情前,及时捕捉和充分利用它,同时要使说理语言尽量适应对方的心理坐标,以便发掘对方被抑制了的内心世界。例如,在现实社会中,还有相当一些人,在“利”与“义”之间,近“利”而远“义”;在“劳”与“逸”之间,好逸恶劳;在“苦”与“乐”之间,贪图享受,不愿过艰苦生活;在“公”与“私”之间,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可见,说理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那么说理中心理策略的选择更要具有针对性。即针对对象的特点区别对待,既要看到缺点,更要看到长处,并针对问题的症结所在辩证施治,就事论事,就事论人或就人论事。

    说理要循序渐进

    说理是耐心细致的工作,不会一蹴而就,不能指望一次谈话便能解决问题。说理有着感染情绪和疏导思想的作用,它应该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对方逐步接受。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通情”往往是“达理”的前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认识总是伴随着情感的,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绝不会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因而说理应富有“人情味”,它不应让人体验更多的痛苦和压抑,应当通过说理最终使人感到振奋,看到希望所在。

    说理要恰当运用非语言表现

    说理是主要通过语言进行的一种行为举动,但是在面对面的说理场合,还会伴随着一些说理者的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各种各样的非言语表现。事实上,语言行为是在说理者有意识的支配下发生的,而说理中的非言语表现,却多数是在潜意识中显示出来的。别人理解说理者的真实意图,也是通过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两方面去进行的。在非语言表现中,正因为有许多潜意识的举动掺入其中,所以虚伪的成分也相对较少。在听众的情绪识别里,非语言表现就可以成为解读说理者真实意图的又一线索。总的说来,说理中的非语言表现往往反映了说理者的内在立场,因此,它对说服力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灵活运用情感号召和理性号召

    情感号召,就是利用对方富有感情、情绪等特点,选择那些最能牵动人心、最有号召力的说理内容和说理手段,以激励对方以突发性的姿态去从事某项事业或完成某项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立刻或短时间内产生说理效果,那么具有情感号召性的说理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它更多的是用形象具体、生动感人的事物和语言,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从而激发人们的感情,呈现完成某种任务所需的心境和气氛。特别是在形势、任务紧迫前,富有情感号召力的说理唤起的对方突发性的激动表现得尤其炽烈。

    理性号召,就是利用对方富有理智、信念等特点,选择那些最能说服人、最有理论色彩的说理内容和手段,以诱使对方以稳定性的姿态去从事某项事业或完成某项任务。具有理性号召力的说理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因为它更多的是用抽象概括、分析、推理的论证,间接作用于对方的思想,启发人的内在因素,提高其思想觉悟的。

    三、指责错误要保留面子

    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甚至“错误”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住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适当,或者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并因此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或者让对方占“便宜”的愿望得逞,给己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错物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自己难免就会陷入尴尬难堪的境地。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就应尽量避免触及他人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已知道他的错误或隐私,对他造成一种压力,使其有所收敛,但切不可过分,只须“点到即止”。

    在广州一家著名的酒家,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服务小姐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

    “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本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照本酒家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簿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当然会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白兰地”,头脑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入内衣袋里。并且聪明地借此“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哈哈哈。”说着取出内衣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即使是手下人犯了错误,你不得不批评他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应该言之有理,并给他人留有余地。既要坚持原则性和斗争性,敢摸老虎屁股,又要以理服人,切不可口出恶语,挖苦讽刺,侮辱人格。同时要做到情理结合,情真理切,特别是对落后者的批评,更要注意亲近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进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允许申辩,不怒发冲冠

    批评和发脾气不是一回事。多数情况下,发脾气不但无助于使犯错者改正错误,往往还会把双方的关系搞僵。员工做了错事,说了错话,你生气也是难免的。只是生气归生气,做上级的总要有些气度和涵养,要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批评时员工千万不要声嘶力竭,不顾及员工的颜面与自尊,还要适当给他们一些申辩的机会。

    实事求是,不恶语相向

    批评别人时应该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若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一味地挖苦讽刺,或者以对方的缺陷为笑柄,必然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使对方产生抵触情绪,最终的结果也只能适得其反。而且,如果对方也是个比较情绪化的性情中人,那么一旦自己过激的言语惹怒对方,对方就很可能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轻重有度,不一棍子打死

    批评别人应该就事论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儿疼就治哪儿的病,而不能夸大其词,借机整人。不可因一时一事的失误,就将此人的优点和过去功劳全盘否定,或形成刻板印象,觉得此人“朽木不可雕也”,更不能当面责骂此人“不可救药”。

    讲究方法,不仗势欺人

    个别上级如果和下属发生口角,气头上的口头语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到底谁说了算?还想不想在这里干了?”他们不是平心静气地批评,而是用扣奖金,扣工资,调离岗位相威胁;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仗势欺人。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使人口服而心不服,还易与人结下仇怨。

    所以说,对待别人讲究方法和掌握分寸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当对方犯了错误的时候也不例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