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艺术模板-主次轻重心有数,张弛有道随事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活中需要处理的事情是数不清、不间断的,在处理如此繁冗的事务时,总是要分个轻重缓急的。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同一时间处理多项事务,那样事情非烂成一锅粥不可。所以,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需要处理的事情做个排序,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都要有个计划。该急的急,该缓的缓,急事要先办,但不能急躁,心态要稳;缓事可以后办,但不等于放松,要张弛有度。否则,该急的事不急办,时过境迁;该缓的事不缓办,忙中出错。因此,不论是急事还是缓事,不管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都得把握好分寸。只有把握分寸办事,才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一、事情该做及时做,以免夜长恶梦多

    急事不可缓办,缓办夜长梦多,容易出现变数。而缓事亦不可急办,心急喝不了热粘粥,欲速则不达。不管办什么事都应该掌握行动的火候。

    当断即断,免受其乱

    不论办什么事,都有一个时机问题。一着主动,则万事皆宜;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在时机到来时,一定要夺取主动,万不可徘徊犹豫。

    当断即断,免受其乱,这是成大事者敢做敢为的智慧。

    汉军经垓下一役大胜楚军,在项羽自刎后又势如破竹,平定了项羽封地内的各处抵抗势力,而后把军队驻扎在定陶休整。此时刘邦获胜天下已成定局,为了防止韩信的势力大过自己,精明的刘邦又一次采用突然袭击方式,进入韩信军中,在韩信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把韩信的兵权收了过来。

    刘邦此举是为了防止军事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垓下围剿项羽的战役,主要是通过韩信指挥的,如此的战功,自然会赢得各路诸侯们的敬畏。而在战后,韩信还拥有三十万兵马。项羽一死,能够与刘邦决一胜负的就只剩下韩信一家,而其他的诸侯们都不会对刘邦造成这个威胁。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刘邦又一次收了韩信的兵权,这样做当然是完全必要的,而且韩信也本应主动这样做。韩信未这样做,刘邦就只好亲自做。当然,这样做的负面作用在于有可能在韩信心中埋下不满的种子,也给韩信最后的造反埋下了祸根。在天下已经基本平定的情况下,精明的政治家必须收回兵权,以防变故。因而从政治上来考虑,刘邦的所作所为起到了保证大局稳定的作用。

    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刘邦能够用非常的手腕,成就非常的大事,所以在当初需要用到韩信的时候,他就极力与韩信保持良好的关系,即使韩信对自己不忠,也能以大局为重,把韩信所要求的东西给予韩信,使韩信对自己忠心耿耿,帮助自己来完成统一大业。而一旦天下已定,四方升平,刘邦就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韩信有拥兵自重之心,对自己已经构成了一大威胁,而且很难保证韩信不会生成背叛之心。防患于未然,什么时候都不会是错的。所以刘邦便在韩信生出反心之前,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

    刘邦先是分封韩信为楚王,这样便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可以使自己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因为韩信在刚开始的时候请封齐王,就是打着“暂时代管”的旗号,现在韩信被改封楚王,他自然也没有什么话好说。

    同时韩信齐王的封号被剥夺了,这说明刘邦对于齐地的人民还是不放心。

    齐地土地肥沃,民风强悍,把韩信这样一个善于用兵的人放到兵源充足的齐地,无疑是养虎遗患。刘邦在项羽死后,已将韩信作为自己第一个要防范和打击的对象。尽管韩信在关键时刻未曾背叛,那是情义之必需、君臣之应有,韩信所表露出的种种迹象,皆以借刘邦调兵之机要求封王为开端,引起刘邦反感,自然不会再将他留在齐地。所以,这几个命令一下达,韩信虽然得到了楚地,却失去了齐地和兵权,明升暗降可谓得不偿失。这样,韩信如果想反刘邦,起码需要再次准备一段时间。

    看得要准,下手要快

    机会是成事的空档。不会钻这个空子就不会占据成功的席位。所有成就大事的人都具备看准了便下手做的胆略。

    1875年春天。美国实业家亚默尔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看报纸,一条条的小标题从他的眼睛中溜过去。突然,他的眼睛发出了光芒,他看到了一条几十字的时讯:墨西哥可能出现了猪瘟。

    他立即想到:如果墨西哥出现猪瘟,就一定会从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州传入美国,一旦这两个州出现猪瘟,肉价就会飞快上涨,因为这两个州是美国肉食生产的主要基地。

    他的脑子正在运转,手已经抓起了桌子上的电话,问他的家庭医生是不是要去墨西哥旅行。家庭医生一时间弄不清什么意思,满脑子的雾水,不知怎么回答。

    亚默尔只简单地说了几句,就又对他的家庭医生说:“请你马上到野餐的地方来,我有要事与你商议。”

    原来那天是周末,亚默尔已经与妻子约好,一起到郊外去野餐,所以,他把家庭医生约到了他们举行野餐的地方。

    他、他的妻子和他的家庭医生很快聚在了一起,他满脑子都是钱,对野餐已经失去了兴趣。他最后说服他的家庭医生,请他马上去一趟墨西哥,证实一下那里是不是真的出现了猪瘟。

    医生很快证实了墨西哥发生猪瘟的消息,亚默尔立即动用自己的全部资金大量收购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的肉牛和生猪,很快把这些东西运到美国东部的几个州。不出亚默尔的预料,瘟疫很快蔓延到了美国西部的几个州,美国政府的有关部门下令一切食品都从东部的几个州运往西部,亚默尔的肉牛和生猪自然在运送之列。

    由于美国国内市场肉类产品奇缺,价格猛涨,亚默尔抓住这个时机狠狠地发了一笔大财。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就足足赚了100万美元。

    他之所以能够赚到这样一大笔别人没有赚到的钱,就是因为他比别人更能准确地把握商机,一旦发现商机就果断出击、决不手软。

    二、办事不可顶牛使气

    世界的事物都是由“正”与“邪”、“对”与“错”、“是”与“非”两个对立的方面组成的,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人处事中,不管对待哪一个方面,我们都应该授之以善意,好的使之发扬,坏的促其改正。切不可看到不顺眼的就与对方顶牛使气,彼此较劲,尽争一日之短长。须知一日之胜并不能解大局之围和长远之虑。

    让对方尽情地发泄

    在办事的过程中,如发现对方有怨言,可以让其尽情地发泄出来,然后再伺机处理,这样就容易理顺工作,对双方都有好处。

    下面是一个启人深思的实例:

    大岛正准备就任西屋电话公司经理的时候,忽然被一家旅店的老板——一个瘦小的老头儿“大骂”了一顿。大岛却在大骂之下发现了一个有可能使他成功的策略。

    原来,这个怒气冲天的旅店老板并没有当面骂他,而是将一封措辞极严厉的对电话公司不满意的信寄给该公司。于是,公司便派大岛去调查、调解此事。

    后来,大岛回忆说:

    “当那老头儿听说我是电话公司里来的人,面色立刻铁青起来。我想,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这老头儿火一样的怒气熄下去。

    “当时我决定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听,让他尽情地发泄个够。在他终于把那些埋怨电话公司的话说完后,我也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有针对性地稍稍地说了几句。我说完之后,旅店老板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这话倒还中听,不过我埋怨的是那混蛋的电话公司。’

    “我诚肯地说:‘我很感谢您中肯的意见,但是如果您不说您的问题已得到了满意的解决,我是不能回去的。’

    “他说:‘就看在你的份上,我答应,以后我再也不写信到你们电话公司里去了。这样行不?’

    “那老头儿果然很守信,以后再没写信到我们公司去了。在这次经验中我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启发,那就是当一个人要发泄他的愤怒和不满情绪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中途插嘴,这样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去发泄好了,发泄完了,他也变得舒坦了,而你呢,却从他的言语中找到了制胜他的办法。”

    要知道,凡是愤懑的情绪,十有八九是在心中把事情的严重性给夸大了。当他们向你发泄时,不是认为自己的自尊心受了损,就是在向你显示他的所谓威严。所以,不管他是多么的怒不可遏或者表现出何等的无知,你都应该静静地听他诉说,表示你愿意倾听他心中的苦闷与不平,即使你不能同意他的观点,但也要表示出极大的理解与同情,这是使他迅速恢复平静的最好办法。

    一般来讲,人们都是很看重面子的,有时即使明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也不肯轻易向当事人立即承认错误,他们如果是比较有地位的人,就更难使他们“认罪伏法”了。要使这种人心服口服地认错,就得费一番心思。其实,这完全是人的“自尊心”在作怪。

    如果我们一开头就急于证明他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甚至是愚蠢的,那么实际上我们自己也做了件傻事,其结果只能是引起更大的争执。

    如果我们对他表示出应有的尊敬和同情,了解他的真实企图,然后循序渐进地指出他有可能步入的误区,就比较容易使他屈尊降贵地来迁就和尊重我们的意见。

    给对方以同情

    同情是拉拢人心、促使事情办成的一剂良方。生活中如能善于同情他人,那么在自己处境艰难时,也往往能够换得他人的同情。

    东京电器公司的清水敏夫,是官方的劳工纠纷仲裁员,他曾向人们讲述过他是怎样对付职工的愤怒和诉说的。他说:

    “将两方面的争辩者召集起来之后,他们两方所常常渴望的是官方对他们的‘同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从不说哪一方的某个人是否有错。这便使他们感到你能够了解彼此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承认他们所讲的有一定的价值。简单一点就是说:‘如果某某人得到别人的山羊,那么,你就应该替失去山羊的人说几句贴心和惋惜的话。’

    “无论是一种合法的调解还是一个不合法的仲裁手续,我的态度始终是先静静地听他们诉说,鼓励双方都将自己心中要说的话全部说出来,甚至与本案关系不大或无关的内容我都让他们讲完。我认为这点很重要,这样做能使他们感到得到了一个公平的处置。末了,我还要说一句: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不等到他们以为我在解决问题,其实我的仲裁早已调解好了。”

    前面已经讲过,大多数人都特别需要别人的同情,许多有才干的统治者都能深明这一点,对那些怀有不满情绪甚至敌意的属员表示同情的心理,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很可亲近的。

    三、处理小事要考虑大后果

    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中可能埋藏着大事件,小矛盾也可能会酿成大祸殃。因此,别把小事看得无所谓,在小事上做得过分了,没准儿日后别人就会在大事上拆你的台。

    分寸失当,会把事情推向反面

    办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分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一杆秤,行为上的分寸失当大多都是由心理上的分寸失衡导致的。所以,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把自己的心态摆正了才行,否则,便有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韩王信是个比较温和、与刘邦私交很好的旧部将。韩王信出身贵族,原是韩襄王的庶孙,身材魁梧,英勇善战。由于楚汉相争,韩王成的丞相张良随着刘邦入了关,所以项羽连带着对韩王成也恨之入骨,最后找了个借口把韩王成杀掉了。

    韩王成死之后,韩王信则以韩将的身份,随着刘邦入了关,并且在打仗的时候非常勇敢。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韩王信也向刘邦建议向东打入关内,与项羽争雄。二人交好,达成了协议:如果攻入关内,就封信为韩王。

    然而到了汉高祖六年春,因害怕韩王信也会生出反心,刘邦又将韩王信的封地改为以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为都城的太原郡,这样做的好处有二:既可解除韩王信所据中原要地对中央王朝的潜在威胁,又可利用他抵御北方匈奴侵入。韩王信到达指定位置后,却报告刘邦说:

    “我的封国与匈奴接壤,匈奴经常来犯,晋阳城离边塞太远,为便于控制,我请求将都城移至马邑。”刘邦回复表示同意,韩王信便以马邑为都城。

    是年秋天,匈奴冒顿单于率大军围攻马邑城,韩王信一面拼死抵抗,一面频繁派人到匈奴军中请求和解,以期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刘邦也派出了援军,但是刘邦却怀疑韩王信的这些行动是不是有谋反嫌疑,就派了使者来营责怪他。韩王信害怕治罪,干脆与匈奴达成了协议,共同对付刘邦,并亲自率军打下了太原郡。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就走向了反面。

    分寸得当,小事情带来大成功

    俗语说:“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人与人交往也是如此,最容易被人们记住的、最可能被他人感恩的,往往都是那些雪中送炭的举动。古语云:“有衣送寒人。”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秦国在穆公时代与晋国经常发生战争。有一次穆公最喜爱的一匹马在国内跑丢了,不久有人报告说这匹马在岐山之下被“野人”捉住。穆公知道后,就兴冲冲地到岐山之下去找马,没想到在岐山之下见到的是一群“野人”,正在吃煮熟的马肉。原来穆公最喜爱的马已经被这伙“野人”杀了当美餐了!见到这种场面,穆公虽心如刀割,这对一般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可是秦穆公忍住了。他虽然十分气愤,可是表面上却说出一句令人意外的话来:“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的,快给他们拿点酒来!”于是派人抬来几大桶酒给“野人”助餐。

    “太棒了!真是个好国王!”野人齐声道。

    不难想象,围着篝火又吃又喝的一群“野人”那种手舞足蹈的高兴劲儿,大家尽兴而散。

    一年以后,秦穆公率兵和晋国军队打仗。晋军人数很多,一时将秦穆公围在韩原(今陕西境内),眼看就要将穆公活捉。正在危险之际,忽然从晋军后面冲出一股生力军,一下把晋军打得七零八落,使穆公得救。待解围后,穆公才得知,这支生力军不是秦国的正规部队,原来是去年分食马肉的岐山下的“野人”。这批人因得到穆公的恩赐,念念不忘他的好处,刚刚听到他有难,就赶来解围。这就是“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为其君死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