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艺术模板-世事复杂是非多,权衡利弊善取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世间凡事,其利与弊,得与失,取与予,福与祸,益与害皆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所谓权衡利弊,即衡量利与弊孰重孰轻。利大于弊者,可为;弊大于利者,不可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

    利与弊世所并存,义与利人所共欲。利之所取,人各有不同。有鸡鸣狗盗之徒,也有强取豪夺之辈,但世人多崇尚“欲取先予”之法。古人云: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予”即给的意思。“予”的含义不只限于物质上的帮助,还包括思想与情感的共鸣、体谅和宽恕。给予别人某些帮助固然不容易,但给予心灵的共鸣、体谅和宽恕,则更为可贵。“欲取先予”,是说要想从对方那里取得好处,应先给对方一定的好处。“予”是手段,“取”是目的。“好处”的多少、轻重,即是应把握的办事艺术与分寸。

    一、予之有术

    “予”是有技巧的。不论是营销公关,还是日常办事,善于“予”才能有所得。但应懂得这里所说的“予”,不仅仅是简单的给予,而是有所企图和有所目的的给予,如运用得巧妙,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善“予”也是一门不小的艺术。

    “予”要精于“庙算”

    《孙子·始计篇》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庙算”,是古代兴师作战前,在庙堂上举行仪式,谋划作战大计,预测战争胜负。

    既然“予”是“取”的手段,“取”是“予”的目的,那么我们便首先要在这个“予”上精于“庙算”,如此才能增加自己在“取”上的胜算。

    美国某城郊外,有块闲置多年没法利用的不毛之地。有一天,土地所有者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找到当地政府部门,对官员说:“我这块地不要钱,给你们盖所大学如何?”当地政府欣然接受他的建议,并马上调拨资金,组织施工,一年多的时间里建起了一所颇具规模的高等学府。有大学就有学生,有学生就要消费。地皮老板因赠地建校的义举,轻易地取得了政府支持,在校门外建起了公寓、饭店、商场、影剧院等,形成商业一条街。只一年,赠送土地的损失,就从商业经营中赚了回来。赠送土地兴办学校是很光彩的事;服务教育事业,赚取一定的利润也在情理之中,可谓予之有术,取之有道。这位地皮老板正是精于“庙算”,巧妙地运用取予术,使一片荒凉的山坡,变为财源滚滚的商业宝地。

    “予”在不知不觉中

    的确,“予”是一种艺术。在“予”人好处的过程中,利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是常常会收到理想效果的。

    有位大富豪新盖了幢别墅,豪华富丽,但就是缺少点斯文气息。有人建议,何不弄两幅郑板桥的字画,往客厅里一挂,岂不就高雅脱俗了吗?

    不过,郑板桥恃才傲物,鄙视权贵,一些达官显贵想索求书画,哪怕推着装满银子的车来,也被拒之门外。

    这该如何是好呢?想来想去,大富豪终于心生一计。于是,他便派手下四处打探郑板桥的生活习惯和各种爱好,得知郑板桥犹爱就着狗肉喝酒,心里便有了谱儿。

    这一天,郑板桥出来散步,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曲子甚雅,不觉感到好奇,这附近没听说有什么人会奏琴呀?于是,循声而来,发现琴声出自一座宅院。院门虚掩,郑板桥推门而入,眼前的情景让他大感惊讶:庭院内修竹叠翠,奇石林立,竹林内一位老者鹤发童颜,银髻飘逸,正在抚琴而鸣。哎呀,这不分明是一幅画图吗?

    老者看见他,立即戛然而止,郑板桥见自己坏了人家兴致,有点不好意思,老者却毫不在意,热情邀他入座,两人谈诗论琴,颇为投机。

    谈兴正浓,突然,传来一股浓烈的狗肉香,郑板桥感到很诧异,但口水已经忍不住要流下来。一会儿,只见一个仆人捧着一壶酒,还有一大盆烂熟的狗肉,送到他们面前。一见狗肉,郑板桥的眼睛就粘在上面。

    老者刚说个“请”字,他连故作推辞的客套话都忘掉了,迫不及待地狂喝猛吃起来。

    风卷残云般地吃完狗肉,郑板桥这才意识到,连人家尊姓大名还不晓得,就糊里糊涂在人家这里大吃一通。现在酒足饭饱,总不能就这么一甩袖子,说声“拜拜”就走吧!

    那该怎么答谢人家呢?留点银子吧,太俗气,而且自己出来散步没带钱呀。于是,他对老者说:“今天能与您老邂逅,实在是幸会,感谢热情款待,我无以回报,请您找些纸笔,我画几笔,也算留个纪念吧。”

    老者似乎还有点不好意思,连声说:“吃顿饭不过是小意思,何必在意!”

    郑板桥以为他不稀罕书画,便自夸说:“我的字画虽算不上极佳,但还是可以换银子的。”

    老者这才找来纸笔,郑板桥画完,又问老者的名,老者报了一个,郑板桥觉得耳熟,但又想不起来是怎么回事,还在落款处题上“敬赠某某某。”看看老者满意地笑啦,这才告辞离去。第二天,这几幅字画就挂在大富豪别墅的客厅里,大富豪还请来宾客,共同欣赏。宾客们原以为他是从别处高价购买来的,但一看到字画上有他的大名,这才相信是郑板桥特意为他画的。

    消息传开后,郑板桥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又沿着那天散步的路线去寻找,发现那原来是座无人居住的宅院,这才意识到,自己贪吃狗肉,竟然落入人家的圈套,上当啦。

    “予”以真诚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且严正的朋友。”培根说:“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非常可悲的孤独,因为如果没有真正的朋友,世界只不过是一片荒野;甚至在这个意义上还可以说,凡是生性不适宜于交友的人,其性格是禽兽的性格,而不是人的性格。”真正的朋友把友谊之情永恒为知心的倾诉,敞扉的宣泄,温暖的安慰,愉悦的同享,希望的共勉,疑虑的消解和劝告的真诚。我们实在需要太多太多的真正友情,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给予我们以情感的寄托。

    任何给予都必须是主动的心理状态。在公共汽车上,你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是你主动地发出恻隐之心,把关心投注于人,然后才产生给予的行为。越能主动帮助别人,就越能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地给予,表示一个人的热心,它很容易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寂寞与隔阂。

    我们给予别人的必须是爱,因此对给予的结果应负起责任,同时要尊重对方的各种情况。如果我们给予的方式,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给予就丧失了它的意义。自己得到的回应,也必然不愉快。比如,长辈为了晚辈好才指出晚辈的错误,但如果过分,就会变为辱骂,结果得到的是敌意和反抗。朋友、同事,也往往因耿直的诤言,带来怒目相向,而破坏了和谐的关系。

    给予是没有条件的,有条件的给予就会变得丑态百出。为了讨好别人而表示笑容,固然也在表达亲切,但因为缺乏真诚,而变得生硬、勉强,令人厌恶。同样地,心中有所要求,才给予对方好处,对于真正的人际关系,没有实质益处。因为它可能带来更多的渴求,变成贪婪的操纵。

    给予透过行为而实践,无论给予的内容是什么,不外乎使用语言、姿势、表情和行动做手段。因此给予的行为态度,会影响给予的内容和品质。古人说,不食嗟来之食。不礼貌、不尊重的赏赐,对方即使接受,也不会感激。因此,你要注意平常的言行态度,因为它也是我们给予的一部分。

    给予,不能只对人类,而是要普及到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现象。现代人谈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古人称之为“众生平等”。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但是在人类自强以后的不知什么时候,人类开始征服自然并以征服者自居,殊不知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却让自然惩罚了自己,真可谓玩火自焚。人类能善待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能够对大自然的生命现象给予维护,大自然也一样会给予福报。

    二、善于权衡利弊

    权衡利弊办事,不单是针对自己,有时还要善于帮助他人分析利弊得失,说服他人,进而实现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双重效益。

    分析利弊得失,以供他人选择

    不论求人办事,还是帮人办事,人们都需要选择办还是不办,而选择的目的就是为了趋利避害,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权衡利弊得失的过程。在权衡过程中,有的人考虑得比较周全,有的人可能就只考虑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这时就需要分析摆出利弊得失,供人选择。

    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他曾租用纽约某家饭店的大舞厅,用来每季度举办一系列的讲课。

    在某一季度开始的时候,他突然接到通知,说他必须付出比以前高出三倍的租金。卡耐基得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入场券已经印好,并且发出去了,而且所有的通告都已经公布了。

    当然,卡耐基不想付这笔增加的租金,可是跟饭店的人谈论是没有什么用的。因此,几天之后,他去见饭店的经理。

    “收到你的信,我有点吃惊:”卡耐基说,“但是我根本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可能发出一封类似的信。你身为饭店的经理,有责任尽可能地使收入增加。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将会丢掉现在的职位。现在,我们拿出一张纸来,把你因此可能得到的利弊列出来,如果你坚持要增加租金的话。”

    然后,卡耐基取出一张纸,在中间划了一条线,一边写着“利”,另一边写着“弊”。

    他在“利”这边的下面写下这些字:“舞厅空下来。”接着说,“你把舞厅租给别人开舞会或开大会是最划算的,因为像这类的活动,比租给人家当讲课场能增加不少的收入。如果我把你的舞厅占用二十个晚上来讲课,你的收入当然就要少一些。

    “现在,我们来考虑坏的方面。第一,如果你坚持增加租金,你不但不能从我这儿增加收入,反而会减少自己的收入。事实上,你将一点收入也没有,因为我无法支付你所要求的租金,我只好被逼到另外的地方去开这些课。

    “你还有一个损失。这些课程吸引了不少受过教育、修养高的群众到你的饭店来。这对你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不是吗?事实上,如果你花费五千美元在报上登广告的话,也无法像我的这些课程能吸引这么多的人来你的饭店。这对一家饭店来讲,不是价值很大吗?”

    卡耐基一面说,一面把这两项坏处写在“弊”的下面,然后把纸递给饭店的经理,说:“我希望你好好考虑你可能得到的利弊,然后告诉我你的最后决定。”

    第二天卡耐基收到一封信,通知他租金只涨百分之五十,而不是百分之三百。

    在这里,卡耐基没有提自己的要求,却减少了开支。卡耐基一直都是谈论对方的要求,以及他如何能得到他所要的。

    明确是非善恶,摆平不合理现象

    分析利弊得失是个说理的过程,尤其在摆平不合理现象或抨击社会现实时更显重要。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纽约勃克莱博物馆公共教育会议上说:

    “我想,要我到这里来讲话,并不是因为把我看作一位教育专家。如果是那样,就会显得在你们方面缺少卓越的判断,并且仿佛是要提醒我别忘记了我自己的弱点。我坐在这里思忖着,终于想到了我所以被邀请到这里来,是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让我这个曾在大洋之上飘流的不幸的旅客懂得一点你们这个团体的性质与规模,让我懂得,世界上除了我以外,还有别的一些人正在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从而对我有所启迪。另一个原因是你们之所以邀请我,是为了通过对照来告诉我,教育如果得法,会有多大的成效。尊敬的主席先生刚才说,曾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赞扬的有关学校的图片已经送往俄国,俄国政府对此深表感谢——这对我来说,倒是非常诧异的事。因为还只是一个钟点以前,我在报上读到一段新闻,一开头便说:‘俄国准备实行节约’。我倒是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事。我当即想,要是俄国实行了节约,能把眼下派到满洲去的三万军队召回国,让他们在和平生活中安居乐业,那对俄国来说是多大的好事。我还想,这也是德国应该毫不拖延地干的事,法国以及其他在中国派有军队的国家都该跟着干。为什么不让中国摆脱那些外国人,他们尽在她的土地上捣乱。如果他们都能回到老家去,中国这个国家将是中国人多么美好的地方啊!既然我们并不准许中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我愿郑重声明:让中国自己去决定,哪些人可以到他们那里去,那便是谢天谢地的事了。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我祝愿他们成功。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我把俄国电讯再看了一下,这样,我对世界和平的梦想便消失了。电讯上说,保持军队所需的巨额费用使得节约非实行不可,因而政府决定,为了维持这个军队,便必须削减公立学校的经费。而我们则认为,国家的伟大来自公立学校。试看历史怎样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演,这是多么奇怪。我记得,当我还是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曾有同样的事发生过。有一个镇子也曾主张停办公立学校,因为那太费钱了。有一位老农站出来说了话,说他们要是把学校停办的话,他们不会省下什么钱。因为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得多修造一座牢狱。这如同把一条狗身上的尾巴用作饲料来喂养这条狗。它肥不了,我看,支持学校要比支持监狱强。你们这个协会的活动,和沙皇和他的全体臣民比起来,显得具有更高的智慧。这倒不是过奖的话,而是说的我的心里话。”

    在这次演讲中,马克·吐温对当时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了剖析。他攻击俄国的侵略政策,却避开正面的谴责,大谈俄国的所谓“节约”,然后用精妙并令人发笑的比喻,揭穿了俄国妄图进一步霸占中国领土的野心。这篇演讲妙趣横生,作者将激烈慷慨的感情隐藏在诙谐的言辞中间,而听众从笑声里会猛然警悟出作者的用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