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之美:林语堂的心灵境界-林语堂的爱屋及乌情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要承认惟有偏见乃是我们个人所有的思想,别的都是一些贩卖、借光、挪用的东西。凡人只要能把自己的偏见充分的诚意的表示都是有价值,且其价值必远在以调和折中为能事的报纸之上。

    ——《谈学者的尊严》

    某种意义上,爱屋及乌情结也是一种偏见,但在林语堂看来,这种偏见是有价值的。

    林语堂喜欢散步,这和他小时候的生活有关。林语堂儿时,时常在平和坂仔的花山溪岸边行走。如果说,喜欢散步只是儿时喜好的影响,那林语堂喜欢坂仔的青山在外人的目光中,绝对称得上“偏见”。因为故乡的青山,他不再以别的山峰为高;他认为平和坂仔是最好的,因为“有山有水有农家生活”,他甚至瞧不起纽约的摩天大楼,看不起纽约的笔直道路,“我的故乡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那里高山峻岭,毓秀钟灵,使人胸境开阔。我感受到:走遍天下,没有一条柏油马路比我家乡的崎岖山道过瘾,也没有一栋高楼比家乡的高山巍峨。纽约摩天楼再高,但与我家乡的丛山一比,何异小巫见大巫,这是‘尺寸’不同呀!”这样的话语,局外人看了也许不服,但对于林语堂来说,却是乡情的浓郁流露,是家乡的深刻印痕,这样的“偏见”确实有价值,而且这价值让平和因为林语堂而被世人广泛知道。对于平和来说,林语堂就是文化高度,文化标志。平和人应该感谢林语堂基于爱屋及乌情结的“偏见”,正因为林语堂,平和的蜜柚、龙眼、柿子、花山溪、青山和漳州的水仙花、八宝印泥、绒花、虎渡桥等等,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

    林语堂的爱屋及乌,不仅仅是山水或者物品,还有林语堂的语言,他对闽南话非常钟情,以能听到乡音为人生快事。林语堂对于闽南话的喜爱,在他的“来台二十四快事”以及他用闽南话写的五言诗可以看出来,并且,林语堂的女儿林相如在2011年10月16日回到平和寻根的时候,说到他们家中最常用的交流语言不是林语堂让人称道的英语,不是普通话,而是闽南话,坂仔、小溪等等平和的地点在林语堂的话语中时常出现,以至林相如在路上就一直询问,坂仔到了吗,小溪到了吗?

    林语堂的爱屋及乌,还有就是人。林语堂的初恋女友赖柏英时常赤足在草地上奔跑,在山路上行走,林语堂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赤足之美》,“要是问我赤足好,革履好,我无疑地说,在热地,赤足好……赤足是天所赋予的,革履是人工的,人工何可与造物媲美?赤足之快活灵便,童年时快乐自由,大家忘记了吧。”其间深情,浓郁稠密。不仅仅是赖柏英,其实林语堂的爱屋及乌,还有多人受惠。平和国强乡有个叫黄凤仪的人,在台湾当兵。1967年,林语堂到台湾定居的第二年,黄凤仪慕名写了封信给林语堂,说到自己是平和人,渴望有机会去拜访林语堂。信寄出去,黄凤仪并没有太多的希望,毕竟,当时的林语堂,名誉全球,而黄凤仪,只是个团级军官。但没有想到,信寄出后10几天,黄凤仪就接到林语堂的电话,约黄凤仪见面。此后,他们见面多次,还一起吃饭,林语堂还开导黄凤仪,改掉自己相对暴躁的脾气,之所以如此,家乡人,这句话至关重要。

    林语堂是名人,他演讲是经常的事,但有一次演讲,也是爱屋及乌情结使然。根据坂仔五美楼的林必忠带回来的《树德创校三十周年纪念特刊》中《林语堂博士专题演讲——谈孔子学说》记载,1967年12月11日,台湾台中市“树德家政专科学校”周年校庆之时,林语堂先生应邀到场为创办人林汤盘的父亲林耀亭纪念铜像揭幕并演讲。演讲中,林语堂就提到,他当时已经不大演讲,但到树德学校演讲,他是必来的,原因就是“树德家政专科学校”的创办人林汤盘父亲林耀亭三代前祖父是乾隆十年从平和坂仔迁到平和,所以他就非来不可了,林语堂说这是自己的家乡观念。在演讲过程中,林语堂说到自己的家乡“我从小就长在坂仔,这地方有十个乡镇,我生长于此,在闽南漳州西边,直走即达广东,平和县界于广东,此地很少人知道,但我既生长在这个地方,一个人自幼生长之地,无论你再过二十年,都不会忘记,所谓‘梦寐不忘’。我就是做梦,也是那个小时即有快乐的家庭生活快乐的游玩之地。所以一讲到坂仔两个字,就打动了我的心弦。”林语堂说到闽南话,说到菜瓜和田鸡、石榴等等。乡情,让林语堂爱屋及乌,在树德学校妙语连珠,解读了孔子学说,阳明心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