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治兴盛-父子守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宋真宗

    宋太宗死后,宋真宗和宋仁宗父子先后继位。他们继承了北宋初期的文治国策,使宋朝进一步向文明发展。

    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继位。

    宋太宗继位后,雄心勃勃打算收复燕云十六州,率军亲征辽国,结果大败。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宋太宗臀部中了辽军两箭。此后,宋太宗长年累月受到箭伤的折磨,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宋太宗晚年迷信相术,曾召一名僧人入宫给子侄诸王看相。僧人看了几个子侄,只有赵恒还在睡觉,没有出来。僧人奏道:“我遍观诸王,命都不及寿王。”宋太宗奇怪地问道:“你还没有见过他,怎么知道他的命最好?”僧人回答说:“我刚才见过站在寿王门前的三个仆人,他们都有将相的器度。仆人尚且如此,主人自然高贵了。”于是,宋太宗就立赵恒为太子。

    宋太宗于997年3月病死后,赵恒继位,史称宋真宗,第二年改年号为“咸平”。

    宋真宗统治有方,注意节俭,政治较为安定。北宋的统治因而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给北宋的都城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警报一夜五次传到汴京,宋真宗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副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南逃,宰相寇准厉声道:“出此下策者应当斩首!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御驾亲征,士气大振,一定能打退辽军的。”

    宋真宗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军至韦城(河南省滑县东南)时,宋真宗听说辽军势大,又想退兵。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军民正日夜盼望陛下,进军将使我军士气百倍,后退则会军心涣散,敌人乘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

    宋真宗听了此言,才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各路宋军见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都欢呼雀跃,高喊“万岁”,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消灭辽军数千人,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

    萧太后见辽军受挫,连忙要求议和。宋真宗认为国家府库充实,拿出一些资财换取和平,免得生灵涂炭,是值得的。经过寇准的坚持和一再讨价还价,于12月正式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如下: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主(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尊萧太后(辽圣宗生母萧燕燕)为叔母;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称为“岁币”;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侵犯,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辽军撤退时,宋军不得沿途袭击。

    从此,北宋和辽国相安无事,长达一百多年未发生战争。

    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对整个北宋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一方面,这是一个在宋军占有优势的情况下签订的屈辱性条约;另一方面,这个屈辱性的条约给宋辽边境带来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学家蒋复璁甚至认为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

    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百姓开始边境贸易,互通有无,确如兄弟一般。

    外患平息了,国家安定了,宋真宗着手举行封禅大典。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率千乘万骑从汴京出发,浩浩荡荡来到泰山,建起了天贶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泰山大观峰东南石壁被称作“宋摩崖”,即宋真宗封禅泰山的《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碑》。此外,另有一处相同内容的石碑曾立在泰安城南,由五块巨石拼成,因其字朝北,俗称“阴字碑”,

    宋真宗继承宋太祖和宋太宗的衣钵,大力提倡儒术,同时又提倡佛教和道教,建立起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统治。

    宋朝建国后,孔子四十四代孙孔宜考进士落第,曾上书宋太祖,说他是孔子的后代,请给个官做,宋太祖只赏他做一名小小的曲阜县主簿。宋太宗时封他做文宣公,并恢复了被周世宗废除的免税权。宋真宗继位后,令孔宜之子孔延世袭封文宣公,还让他做了曲阜县令。

    宋真宗到泰山祭祀时,顺路亲自到曲阜孔庙行礼,重赏孔氏家族,以示对孔子的尊崇。

    宋真宗命国子监祭酒邢昺等校定《周礼》《仪礼》等书的“正义”,完成九经“疏义”,大量印行。这样,九经都有了详细的注释,便于人们学习。

    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到国子监看书,问书有多少。邢昺回答说:“国初不到四千,现在已有十余万部了。我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常有学生见不到经疏,因为传写不齐。现在大量印书,连普通人家都有了,真是欣逢盛世啊。”

    宋真宗曾撰《文宣王赞》,歌颂孔子是“人伦之表”,儒学是“帝道之纲”;又撰写《崇儒术论》,在国子监刻石,一再推崇儒学。

    宋真宗不仅是皇帝,还是一位诗人。为了鼓励人们读书,他曾写了一首著名的《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为了让民心向善,宋真宗大力提倡佛教。在撰写《崇儒术论》的同时,又撰写了《崇释论》,说佛教与孔孟“迹异而道同”。

    宋真宗继续建寺译经,并亲自为佛经作注。在宋真宗一朝,全国僧徒近四十万,尼姑也有六万多。宋真宗统治时期是宋朝僧徒最多,佛学最盛的时期。

    宋真宗崇信道教,常说“释道二门,有补世教”,又说“三教(儒、道、释)之设,其旨一也”。宋真宗说玉皇在梦中告诉他赵氏始祖是轩辕皇帝,于是尊玉皇为玉皇大天帝,赵氏始祖为圣祖天尊大帝,布告天下。参知政事丁谓等制定礼仪,大事祭祀。

    宋真宗下令在汴京修建玉清昭应宫,用银五千两铸造玉皇像,用金五千两铸造圣祖像,又用金五千两铸造宋真宗像侍立于侧,表明他是道教的忠实信徒。

    宋真宗又命宰相王钦若主持续修道藏,搜编道书四千三百多卷,并在全国各地大修道观。

    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命王钦若等十八人搜集历代君臣事迹,编成《册府元龟》一书。此书是史学类书,历八年成书,总计一千卷,为北宋四大部书之一。

    “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书名寓意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

    由于此书征引繁富,成为后世文人学士运用典故和引据考证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唐、五代是《册府元龟》的精华所在,不少史料为群书所仅见,即使与正史重复者,也有校勘价值。

    全书分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三十一部。

    宋真宗重视教育,关心知识分子的培养。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其前身南都学舍位于河南省商丘县城南,由五代后晋杨悫所创,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官学遭到破坏,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的书院,应天府书院由此产生。后晋时,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后来他的学生戚同文继续办学,应天府书院的前身就是当时归德军的南都学舍。

    北宋初期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睢阳书院的生徒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睢阳书院逐渐成为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戚同文病逝后,学校一度关闭。

    宋真宗时,当地人曹诚申请出资三百万建学,在杨悫旧址建房150间,藏书1500卷,并愿以学舍入官,并请令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教,以曹诚为助教,经由应天府知府上报朝廷,受到宋真宗的赞赏,翌年将该书院定名为“应天府书院”,并赐匾额。

    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发行于宋真宗晚年。

    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交给存款人,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称交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越来越广,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立分铺。由于铺户守信用,现金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后来,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搬运铸币的麻烦,也越来越多地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了。再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危及交子的信誉,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使“交子”逐渐具备了货币的特性,真正成了纸币。随着交子影响的逐步扩大,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需求也日益突出。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清除其中一些不法之徒,专由16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正式取得了政府的认可。

    交子的出现给商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而促进了北宋商业的发展。

    宋真宗在位25年,国家日益昌盛,史称“咸平之治”。

    北宋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巅峰时期,中原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汴京成了当时世界最繁华最著名的国际化大都会。

    当时,汴京常住人口150万,比唐朝首都长安更繁华。由于国势强盛,当时宋朝在外国人心目中是天国,每年有大量的外国人涌入中国,到中原朝拜、经商或定居,宋人在世界各地也受到热烈的欢迎。

    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病逝,由太子赵祯继位,史称宋仁宗。

    宋仁宗

    宋真宗的后妃曾生过5个男孩,都夭折了。宋仁宗是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他就是世人皆知的民间故事《貍猫换太子》里的太子,但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传说,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

    宋真宗皇后刘氏无子,便将侍女李氏所生的赵祯抱养为己子。李氏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及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宋仁宗继位时才13岁,由刘皇后垂帘听政。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李氏死去。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宸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打算以一般宫人的礼仪埋葬了事。这时,宰相吕夷简力劝道:“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必须厚葬李妃。”刘皇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以最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

    明道二年,刘皇后死后,燕王将宋仁宗生母真相告诉了宋仁宗,宋仁宗的震惊无异于天崩地裂。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皇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再行处理。这时,宋仁宗不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亲生母亲死于非命,他一定要开棺查验真相。打开棺木后,只见尸身用水银浸泡,母亲安详地躺在棺木中,服饰华丽,容貌如生,宋仁宗不禁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皇后遗像前焚香说:“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意思是说刘皇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生母虽然厚葬了,但却未能冲淡宋仁宗对母亲的怀念,他要让母亲享受到生前应得的名分。于是,他建了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

    宋仁宗在位41年,宅心仁厚,治国宽松,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长期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让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有一天,宋仁宗处理奏章直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喝碗羊肉汤,但他忍着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十分心疼,劝他说:“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喝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是了。”宋仁宗对皇后说:“朕一时随便索取会被人看成惯例的,朕昨夜如果喝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杀羊,一年下来要杀数百只,形成定例。这样,十年就是数千只,日后宰杀之数是难以计算的。朕宁愿忍一时之饥渴,不能创此恶例。”

    有一天,宋仁宗散步时,总是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宋仁宗回宫后,急着对嫔妃说:“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他说:“为什么在外面时不让随从侍候饮水?”宋仁宗说:“朕屡屡回头,但没看见他们带水壶。如果朕要水的话,肯定会有人获罪受罚的,因此就忍着口渴回来喝了。”

    宋仁宗重视法治,一直支持包拯办案。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但他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包拯的建议。正因为宋仁宗如此宽容,我国历史上才出了包拯这样的大清官。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出现在宋仁宗时代。

    宋仁宗康定二年至庆历八年(1041—1048年),印刷工人出身的毕升发明了陶活字印刷术。这是因为宋仁宗在位期间文化艺术特别发达,有大量书籍急于要印刷,才促成了这一发明。在欧洲,德国于1456年才第一次用活字印刷《圣经》,比毕升晚了400多年。

    火药用于武器,首见于《武经总要》一书,此书是由宋仁宗朝的曾公亮、丁度等人编纂的。火药源于炼丹,道士在炼长生不老药时,无意之中发明了火药。

    沈括是宋仁宗朝的进士,博学多才,对天文、历法、物理、医学、音乐无所不通,而最重要的发明是用于航海的指南针。

    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都得到朝廷赐书、赐匾额、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

    宋仁宗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他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开了“四书”的先河。宋仁宗不仅自己爱好学习,还大力支持书院。

    茅山书院又名金山书院,位于江苏句容的茅山,故称茅山书院,由处士侯遗创建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是北宋六大书院之一。侯氏在此教授生徒十余年,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经江宁知府王随奏请,朝廷赐田充作书院办学经费。

    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徒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改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定名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儒家经典的教育场所。

    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战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李纲、范纯仁等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对学生一团和气,循循善诱,平易近人,讲学有新鲜感,通俗易懂。学生受益匪浅,有如沐春风之感。

    嵩阳书院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其特点主要是: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2.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3.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4.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采用问难形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早年,范仲淹曾在此读书,后来又曾在此书院任教。该书院曾盛极一时,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合称中国四大书院。

    宋仁宗在位后期,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出现了经济危机。在内忧外患之下,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要求改革。

    《答手诏条陈十事》内容如下:(一)“明黜陟”,即改变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的磨勘法。官员中有大功“高才异行”者,可特加任用。老病愚昧者另作处理。有罪者按情节轻重处分。(二)“抑侥幸”,改变贵族官员子弟“恩荫”作官的旧法,严加限制,以减省冗官。(三)“精贡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经学。(四)“择官长”,严格选择转运使、提点刑狱及各州县长官。(五)“均公田”,各地官员按等级给以多少不等的“职田”,用来“责其廉节”,防止贪污。(六)“厚农桑”,每年二月,提倡各地开河渠,修筑堤堰陂塘,以利农业生产。(七)“修武备”,京师招募卫兵五万人,以捍卫朝廷。(八)“减徭役”,裁并州县建置,使徭役相对地减少。(九)“覃恩信”,朝廷有赦令,各地必须执行。(十)“重命令”,各地法令应由朝廷统一。

    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开始改革,史称“庆历新政”。由于守旧派的反对,新政只推行了一年,范仲淹便被降职出朝,改革流产了。

    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病逝,太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