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着做,你就能战胜拖延-日事日清,今天的事今天做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日事日清,脚踏实地,懂得充分利用每一天的人,绝不会对将来的未知生活抱太多的幻想,他们清楚,只有珍视今天的生活,才不会使生命变得空虚,变得了无生趣。只有把握了每一个“今天”,你的生活才没有遗憾。每一个“今天”都做到充实,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掌控你的工作?只有努力做到日事日清,工作才能圆满完成,甚至提前完成。

    处理事务有条有理

    一位商界名家将“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工作没有条理,同时又想把工作做好的人,总会感到手下的人手不够。

    他们认为,只要人多,事情就可以办好了。其实,他们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人,而是使工作更有条理、更有效率。由于办事不得当、工作没有计划、缺乏条理,因而浪费了大量员工的精力,但吃力不讨好,最后还是无所成就。

    没有条理、做事没有秩序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不会有所成就。而有条理、有秩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大的成就。

    任何一件事,从计划到实现的阶段,总有一段所谓时机的存在,也就是需要一些时间让它自然“成熟”的意思。无论计划是如何的正确无误,总要不慌不忙、沉着地等待其他更合适的机会到来。

    假如过于急躁而不甘等待的话,经常会遭到破坏性的阻碍。因此,无论如何,你都要有耐心。

    ·办公室里常见的两类人

    一位企业家曾谈起了他遇到的两类人。有一类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时候遇见他们,他们都表现得风风火火的样子。如果要同他们谈话,他们只能拿出数秒钟的时间,时间长一点,他们会伸手把表看了再看,暗示着他们的时间很紧张。他们公司的业务做得虽然很大,但是开销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工作安排上颠三倒四,毫无秩序。结果,他们的事务是一团糟,他们的办公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他们经常很忙碌,从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东西,即使有时间,他们也不知道怎样去整理、安放。

    另外有一类人,与上述那类人恰恰相反。他们从来不显出忙碌的样子,做事非常镇静,总是很平静祥和。别人不论有什么难事和他们商谈,他们总是彬彬有礼。在他们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寂静无声地埋头苦干,各样东西安放得也有条不紊,各种事务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他们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对于重要的信件立即就回复,并且把信件整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尽管他们经营的规模很大,但别人从外表上总看不出他们有一丝一毫的慌乱。他们做起事来样样办理得清清楚楚,他们那富有条理、讲求秩序的作风,影响到他们的全公司员工。于是,他们的每一个员工,做起事来也都极有秩序,一派生机盎然之象。

    你工作有秩序,处理事务有条有理,在办公室里绝不会浪费时间,做事效率就会极高。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时间也一定很充足,你的事业也必能依照预定的计划去进行。

    厨师用锅煎鱼不时翻动鱼身,会使鱼肉变碎,看起来就不好吃;相反的,如果只煎一面,不加翻动,将粘住锅底或者烧焦。最好的办法是在适当的时候,摇动锅子,或用铲子轻轻翻动,等鱼全部煎熟,再起锅。

    不仅仅是烹调需要秘诀,做一切事都是如此。当准备工作完成,进行实际工作时,只需做适度的修正,其余的应该让它有条不紊,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

    人的能力有限,无法超越某些限度,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研究就可以发挥更大的能力。

    唯有哪些做事有秩序、有条理的人,才会成功。而那些头脑混乱,做事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的人,成功永远都和他们擦肩而过。

    ·积极地行动起来

    长辈们常常说:“年轻的时候要多努力,不然到老了会后悔莫及。”不论是今日事今日毕的做事态度,还是未雨绸缪的生活哲学,只要今天的你还有能力和体力,就要把握最佳的状态和时机,尽力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处理一项工作时,总有一些例行琐事需要处理。久而久之,你很容易满足于仅仅处理这些日常例行之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是人的惰性使然。其实,在动物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大鱼吃小鱼”是大自然的规律,然而科学家通过一项特别实验,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这个试验是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但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游到对面去。

    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游到对面去,想尝试美味,每天仍是不断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得伤痕累累,有好几次身体都撞得破裂出血,持续了一段时间,每当玻璃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色彩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在意,好像它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它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了海中一样。

    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而且当那些鲫鱼逃到热带鱼那边去它就立刻放弃追逐。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

    很多人的心理也像那条鲨鱼一样,心中也有无形的“玻璃”--惰性。这些惰性让你忘记了继续前进,以为只要一直按着老办法行事,就会一切太平,这已经使得你不敢再越雷池半步,让你不敢大胆地表明自己新的观念,或者在挫折面前采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态度。你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要不断地“打碎”心中的这块“玻璃”,不断与惰性斗争,积极地行动起来,超越无形的障碍,在工作中继续进步。

    实际上在成功的人与不太成功的人之间只有一个小小的区别:那就是成功的人动手去做了,而不成功的人一直在犹犹豫豫。

    成功的人不会去想:“那样做后果会如何呢?”他们想的是:“为什么我不去做呢?”著名的“红色男爵”曼弗雷德·冯·理查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战斗机飞行员,但是他本来是个骑兵。有一天,他想:“我为什么不去开飞机呢?”他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他改行的经历起初很失败。在训练中他摔了好几架飞机,上级差一点就开除了他这个自以为会开飞机的骑兵。但是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一旦伤愈,他就登上另一架飞机开始训练,直到掌握了全部技巧。他人的批评和意见没能影响到他的自信,他全身心地投入了飞行事业。

    战拖有术:关键时刻果断选择

    人生就是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于是便有了不同的人生。一种选择便是一种人生。面对选择你要做到果断、坚决,因为选择之后,便不会再有从头开始的机会。

    是选择丰富的人生,还是选择与众不同的人生,又或者是选择让自己经历不同的事情,变得更加成熟,这都应该由你自己决定。你应该珍惜每一次选择,因为人生只有一次,要让你的人生属于自己,而不是生活在别人的选择之下!人生中会有多次选择,但是每次选择只有一次机会。所以你要珍惜每一次选择的机会,看准时机果断选择。

    在选择的过程中不要优柔寡断,因为这样会让你错过最好的时机;在选择的时候要勇敢、果断。另外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选择需要的是智慧,智慧的选择才能抓住时机不拖延,智慧的选择就是选择了通向成功的路。

    选择是一门看似简单但是又十分有讲究的艺术。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选择时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一个人的睿智与成熟。

    那么,你应当怎样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1.当机立断,有取有舍

    当你面对多种选项,需要作出决断时,应当正确分析各种情况,在充分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及时作出取舍。犹豫不决只会贻误时机,痛失机遇。

    2.深谋远虑,明智取舍

    所谓的深谋远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必须要作出选择时,考虑选择结果的社会效益;二是在必须要作出选择时,考虑选择结果的经济效益。在做足了思想工作之后,再去果断进行选择,一定不要因为拖延而导致失去最好的时机。

    3.审时度势,量力而择

    在面临选择时,你必须清醒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以及哪些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善于选择,敢于选择,勇于决断,也许生活就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有很多时候,你所遇到的选项都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却不能同时拥有,你就会表现得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可是由于不能果断地作出选择,往往会是什么都想得到,而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有时候,你选择的似乎只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但实际上却也是在对自己的判断能力作出选择。

    在你的选择中,你所面对的有些选项看似诱人,但是如果不适合自己,那么就要果断舍弃。记住一个原则:无论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要视自身条件和情况而定,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人生的大多数时候,无论你怎样谨慎地选择,结果都不会尽善尽美,总会有一些缺憾。但是缺憾本身就是一种美。既然作出了选择,就不要再去后悔。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选择就是明智的、理性的、智慧的选择。

    今天的事不要推到明天做

    理想主义者说,昨天是今天,明天是今天,今天是今天,后天也是今天,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都是今天的延续,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现在”堆积而成的。没有现在,也就没有过去和将来。过去的自己虽然成为现在的自己,但是,却不一定可以持续到未来。所以,不要忽略了“现在”这个生活的黄金时刻。在人的一生中,为了工作、吃饭、睡觉等事情忙得团团转,因此有些人不能努力踏实地工作。

    大部分的人都是从早忙到晚,忙工作、忙吃饭、忙学习、忙爱情、忙玩,却不知所为为何,忙来忙去却没有休闲的片刻。“忙”字从“心”从“亡”。有的人口中说忙碌,凡事却不肯尽心尽力地去做,最后“心”果真“亡”了,而使自己变得更加爱拖延。

    ·关注今天,活在今天

    在工作的词典里,“明天”是一个令人感到愉快的词,因为有了明天,就有了希望、有了憧憬。失意落魄的人用它当做精神上的最后一根支柱,成功得意的人将它当做将要到达的下一个目标的里程碑。

    一位赫赫有名的商界老总,在记者提出让他描绘公司前景时,这位老总没有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侃侃而谈,而是满怀自信地告诉记者:“我们当然要关注明天,但我们最关注的是今天,只要你看看我们今天实实在在地在做些什么,在如何努力地做着,就知道我们的明天会怎样了。”

    这位老总的回答透着耐人寻味的道理:只有善于关注今天的人,才能拥有骄傲的明天,任何的好高骛远或盲目悲观都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脚下的土地才最坚实。

    1871年的春天,一位正在普通医学院读书的年轻人,面对自己一直不曾优秀的学业、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可预料的前途,极度地悲观起来,他忧心忡忡地担心毕业考试不能通过,担心即使勉强通过了,毕业后又该如何求职,如何创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少走一些弯路,如何才能少遭遇一些生活的磨难等,不尽的忧虑,使他感觉不到生活的美好。

    无边的烦恼困扰着他,他无助地翻开了一本书。蓦然,书中的一句话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从那天起,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把所有烦恼统统甩得远远的,快乐、充实地过好第一天。后来,他成了他所生活的那一时代最负盛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世界著名的约翰·霍普金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指定讲座教授,他还被英国皇室册封为爵士。他死后,人们用了厚达1466页的长卷书写他的一生。

    他就是威廉·奥斯勒。他在1871年春天读到的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一句话,内容极其简单--“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画,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1917年,他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许多同学追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微然一笑说了四个字--“活在今天。”

    威廉·奥斯勒博士说得没错。昨天的一切都已属于过去,都已成为身后的风景,而明天的一切尚未到来,还只是未知数。聪明的人会聚精会神地关注今天,把手头的事情全心全意地做好。

    所以,你要充实、快乐地过好每一个“今天”,成为应对“明天”的最好准备。“抓住今天”,才谈得上积极进取,力争向上;“抓住今天”,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抓住今天”,才不至于处处被动,在急剧变化的形势下手足无措。

    贝多芬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没有学习到一些有用事物的日子,都白白浪费掉了。没有比光阴更贵重、更有价值的东西了,所以千万不要把你今天应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有一些人事情做不完,便埋怨今天天气不好、身体不舒服,或者说几个材料没找到不好动手,等找全了资料一鼓作气完成;或者说现在条件不成熟、急不得、慢慢来;或者说昨天夜里没睡好,头昏脑涨;或者说向来是“枪打出头鸟”“雨打出头椽”,还是看看“左邻右舍”再说吧,等等。用不一而足的理由原谅自己。总之,是今天不宜做事,甚至搬出前人的经验,“那些犯错误的不都是急急忙忙傻干的人吗?”“你看人家XX,临事从来不走到前头,话不多说一句,事不多干一点,明天、后天可以办的事,绝不今天办,从来不犯错误。”好像犯错误是“说干就干”的结果,好似充分“抓住今天”就必定犯错误。充分利用时间和犯错误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违背国家的法律,所作所为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早干晚干、干快干慢都是错误的。那种工作拖延,毫无生气的人本身就是在浪费青春。

    在时间面前,弱者是无能的,他只能看着珍贵的时间白白流逝;而强者却是时间的主人,充分利用分分秒秒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工作。

    ·每天有每天的理想和决断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例如,朋友打电话来有事找你,你不在,同事转告给你,叫你有空给朋友回电话,但你没有立即回电话,而是一天一天地向后拖延,直到有一天记起来,才打电话给朋友,朋友在电话里说,前几天正好有一笔生意介绍给你,一直等不到你,只好告吹了。你听后,一定追悔莫及。因为拖延,使你错过了一次致富的机会。又如,有不少人写信给你,其中有一些必须立刻回信,但每次你都会偷懒地想:“等一下吧。”直等到信都找不到了,才开始懊悔。再如,也有不少人请你写稿,可是桌上尽管摆好了纸笔,却提不起劲来,等到对方催促时,才匆忙振笔疾书,但书稿的质量难尽人意。

    说到底,你应该每天有每天的计划和选择。昨天有昨天的事,今天有今天的事,明天有明天的事。今天的计划和选择,今天就要去做,一定不要拖延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新的理想与新的决断。

    放着今天的事情不做,非得留到以后去做,其实在这个拖延中所耗去的时间和精力,就足以把今天的工作做好。所以,把今天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去做,实际上是很不划算的。例如,一收到来信就回复,是最为容易的,但如果一再拖延,那封信就不容易回复了。因此,许多大公司都规定,一切商业信函必须于当天回复,不能让这些信函拖到第二天。

    好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有如昙花一现。如果当时不善加利用,错过之后就后悔莫及。

    美国商业精英鲍伯·费佛在他的每个工作日里,一开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当天要做的事情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所有能够带来新生意、增加营业额的工作;第二类是为了维持现有的状况,或使现有状况能够继续存在下去的一切工作;第三类则包括所有必须去做,但对公司和利润没有任何价值的工作。

    在完成所有第一类工作之前,鲍伯·费佛绝不会开始第二类工作,而且在完成全部第二类工作之前,绝对不会着手进行第三类工作。

    “我一定要在中午之前将第一类工作完全结束”,鲍伯给自己规定,因为上午是他认为自己最清醒、最有建设性思考的时间。“你必须坚持养成一种习惯,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在规定好的几分钟、一天或者一个星期内完成,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如果坚持这么做,你就会努力赶上期限,而不是永无休止地拖延下去。”

    现在有一种人,他“目光远大”,从来就只看到明天,唯独看不到今天。明天成了他有恃无恐的理由。在他的逻辑中,明天就是希望的象征,而今天比之于明天,就显得太没意义,他不会意识到总有一天,他的生命中将没有明天。而且,明天的成功,没有今天的努力作为踏板怎么行?谁都明白,没有谁能一步登天。若是对自己负责,就不要拿青春去赌明天。

    诗人钱鹤滩写过一首《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且听《明日歌》。

    这首诗把“明日”两字透悟得清楚明白,警世作用不可低估。曾有人说过:“为了明天有更美好的生活,最佳的准备是今天就要充实而快乐地生活。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未来没有多大意义,除非先创造一个美好的现在。”这句话道出了正确的时间利用观,同时可以将它推己及人,成为你的“明日观”。

    ·该做的事赶紧去做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就是在一点一点地拖延中悄悄地逝去了。然而,拖延者毫不珍惜总是要等到最后一分钟才去做,不但让事情变得更困难,而且经常延误时效,使自己总是生活在焦虑中。

    他们总是抱着这样的想法:“白天做不完,晚上还可以做;平时做不完,周末还可以做,时间多得是。”这样的想法使得本来8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事被拖延到10个小时才能完成;5天可以完成的事要拖到6天甚至1周才完成。这已是一个效应规律。

    1.典型的拖延事例

    某天清晨,张三上班途中,信誓旦旦地下定决心,一到办公室即着手草拟下年度的部门预算。他准时于9点整走进办公室。但他并不立刻从事预算的草拟工作,因为他突然想到不如先将办公桌以及办公室整理一下,以便在进行重要的工作之前为自己提供一个干净与舒适的环境。他总共花了30分钟的时间,使办公室环境变得有条不紊。他虽然未能按原定计划于9点钟开始工作,但他丝毫不感到后悔,因为30分钟的清理工作不但已获得显然可见的成就,而且它还有利于以后工作效率的提高。他面露得意神色随手点了一支香烟,稍作休息。此时,他无意中发现报纸上的彩图照片是自己喜欢的一位明星,于是情不自禁地拿起报纸来。等他把报纸放回报架,时间又过了10分钟。这时他略感不自在,因为他已自食诺言。不过,报纸毕竟是精神食粮,也是重要的沟通媒体,身为公司的部门主管怎能不看报,何况上午不看报,下午或晚上也一样要看。这样自己一想,心也就放宽了。于是他正襟危坐地准备埋头工作。就在这个时候,电话铃响了,那是一位顾客的投诉电话。他连解释带赔罪地花了20分钟的时间才说服对方平息怒气。挂上了电话,他去了洗手间。在回办公室途中,他闻到咖啡的香味。原来另一部门的同事正在享受“上午茶”,他们邀他加入。他心里想,刚费尽心思处理了投诉电话,一时也进入不了状态,而且预算的草拟是一件颇费心思的工作,若无清醒的头脑难以胜任,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应邀加入,便在那聊了一阵。回到办公室后,他果然感到精神奕奕,满以为可以开始致力于工作了。可是,一看表已经10点45分!距离11点钟的部门联席会议只剩下15分钟。他想反正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适合开始比较庞大的工作,干脆把草拟预算的工作留待明天算了。

    张三身上有许多人的影子,养成这样拖延的恶习,终会一事无成。2.拖延的代价没有别的什么习惯比拖延更能使人懈怠、减弱人们做事的能力。你如果总是拖延,就会付出以下的代价:代价一:拖延是今天的“杀手”。日子在蹉跎、犹豫中一天天逝去,越拖延你越恐慌,越拖延你心里越没底。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若是时间放弃了你,等待你的将是无限制的恶性循环,如果不及时醒悟,后果将不堪设想。

    代价二:拖延会使你终日生活在遗憾中。什么事都做不成,什么事都好像越来越不如意。回顾一天的作为,你会慨叹:今天又有这么多事没完成,明天还有那么多事要做。你永远都只能生活在无止境的遗憾里。

    代价三:拖延使你陷入烦躁的情绪之中。一件事久办未完,让你有压力,就像脖子上挂着一块石头,又好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泥坑,这怎么会不使你焦虑烦躁、寝食难安呢?代价四:拖延使你待处理的问题越积越多。

    每天对着桌面上堆积如山的未处理的工作,却不知从何下手,结果往往是丢了这件又忘了那件,一件不成又半途而废,费时费力,结果问题是越来越多。

    代价五:拖延使你一再地遭受心理挫折。它会使你对自己越来越丧失信心,你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者迁怒于所处的工作环境,产生怨气,抱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或者老有这样那样的事来阻碍你的工作。

    代价六:拖延还会使你产生健康问题。拖延所带来的工作上的挫败感,使你情绪低落、终日烦躁,必定会让你从精神上的消沉发展到身体上的疾病,身心不舒畅,心里抑郁,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病症,头发掉得厉害,胸闷,甚至连感冒也多起来了,须知生理上的健康也是极重要的。

    代价七:拖延使你前途黯淡与晋升无缘。

    一个领导绝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员工办事拖拉,不讲求实效,做不出什么业绩来。领导需要的是强有力的辅助者,而不是优柔寡断的跟随者。

    代价八:拖延使你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你做事拖延,当断不断,同事、朋友多半也不愿意与你来往。很多时间不经意地拖延,会使你失去你本来有的东西,例如像朋友的友谊,还有同事的帮助,等等。你如果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先得让自己成为守时、守信、不拖延的人,这样才能赢得良好的人缘。

    ·解除拖延症的困扰

    “过一会儿再说”是你常常对自己说的话,特别是当你正在上网的时候。但是当工作到来时,拖延症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果那些”检查新邮件“的图标和提示音消失,那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会上升500亿美元。”皮尔斯·斯提尔,卡尔加里大学的教授。找到引发拖延症的原因和诱惑是排除它的第一步。本书搜集了一系列来自心理学家的建议,帮助你解除拖延症的困扰。

    1.用更小的单位增量来规划你的时间

    如果你的时间范围过于长,那期限就会变得意义很小。例如,如果你计划好在1个月内写1部4个章节的书。那么这个月的前3个星期你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拖延。

    把时间计划成更小的单位会让你减少将工作拖延到最后1分钟做的可能性。

    “我会1周写1章”要远远比“我会1个月写1本书”来得有效。2.设置一个紧迫而有力的期限你应该设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时限,而非每天早晨花3个小时去思考哪些可以不做。

    如果老板交给你一个任务,他不会说“每天都做这个”,他只会说“在下周五前交给我”。

    3.在一个日程表上列出你所有的期限

    列出你所有任务的完成期限,你会发现所有的任务都是互相关联的,如果你今天的任务会影响到明天的,那你就会有一种“一定要完成”的急迫感。

    4.找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但也不能过度

    如果你的任务太简单,那就会失去热情,在完成任务中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保持一定的度非常重要,这些任务不应该太难让你气馁以至于中途放弃。

    5.换个环境如果你的工作环境会让你分心,那你要立即换一个环境。6.寻找一个能帮助你的伙伴如果有一个伙伴可以帮助你、激励你,那么这将有助于你战胜拖延症。你的伙伴不一定要和你有完全一样的目标,如果是的话,会对你战胜拖延症更有帮助。

    7.和那些没有拖延症的人多相处

    和这些人相处会激励你,他们会给你注入一股力量,让你重新投入工作中去。

    8.找个榜样

    和那些已经完成自己梦想的“赢家”相处,并且从他们那里获得激励和建议。

    9.不断地向别人诉说你的梦想

    如果你的朋友和同事知道你的梦想,那他们会不停地问你一些问题,这能促使你不断努力去实现梦想。

    10.去除干扰

    让那些干扰物远离你,会让你更好地战胜拖延症。例如,如果是微博导致你的拖延,那就短暂地屏蔽它;如果是邮件问题,那就关掉你的自动提醒设置。

    停止等待那个最好的时机,因为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就是今天。

    战拖有术:解决拖延习惯的方法

    如果拖延是你行为模式中的主要问题,那你就应该改变行为模式,不能再拖延了。

    你至少有3个办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拖延问题:

    ①分阶段实施。

    ②平衡评估表。

    ③养成良好的习惯。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3种办法。1.分阶段实施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腊肠切开之前非常粗大,看起来令人倒胃口。但是把它切成薄片以后,看起来感觉就不一样了。切好以后,你放在嘴里大嚼一番,并发现味道更佳。

    当你发觉自己在拖延一项重要的工作时,你可以尽量把它分成许多小而易于立即去做的工作,而不要强迫自己一下子完成整个工作。

    例如,你已经拖延很久,不去打一个你应该打但可能会令你不愉快的电话。在这种状况之下,采用分阶段实施的方法你就可以这样去做:

    第一,查出电话号码,并且写下来。第二,定出一个打通这个电话的时间期限。第三,找到一些相关的资料,看看这个电话到底与什么有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四,先要心里想好自己要说些什么。

    第五,打通这个电话。如果这是一件主要工作,而且细分的阶段也很多,那就排一个详细的计划表,使每一件细小工作简化便捷到可以在几分钟以内做好。这样当你在每次与人会谈之间,或在等电话的几分钟内,就可以解决一两项立即可以做好的小事。没有这张工作分段表,你可能永远不会着手去做这件工作。

    请记住:这项整个工作的第一阶段即第一件可以立刻做好的小工作,就是用文字列出这件整个工作进行中的许多分步骤。

    “分阶段各个击破”的原则不只可以用在作战计划之中,也可以用于工作之中。只要你动动脑筋,任何事都可以迎刃而解。

    2.平衡评估表使你战胜拖延症的另一个好办法,是用文字来分析你所要做的事情。在一张纸的左边,列出你拖延某一件工作的所有理由,在右边则列出你着手完成这件工作可能得到的所有好处。这样对比后的效果会极为惊人。在左边你通常只能有一两个情感上的借口,诸如“这会遇到尴尬的场面”或“我会觉得很无聊”等。但是在右边,你会列出许多可能的收获,其中第一个收获常是完成一件工作后的那种喜悦感。

    这种效果非常明显,你会从怠惰中清醒过来,并开始工作,获得你表中所列的许多收获。

    3.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最基本的方法,是基于你认识到不能立刻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这件工作有什么特别的困难,而是你已经养成了拖延的习惯。拖延很少是因为某些特定事项,通常是由一种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所导致。如果你能够改变思考习惯,前面的两个方法就不是很重要了。

    那些办事效率高和效率低的人的最大差别往往在于,办事效率低的人习惯于这样想,这件工作虽然必须做,却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工作,因此尽量把它搁着。而效率高的人则习惯于这样想,这项工作办起来虽然会令人不愉快,却必须做,因此现在就要把它办好,好早一点把它结束掉。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想到要改变某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他们就感到不自在。他们已经努力过好多次,单纯以意志力量来改变习惯,结果都失败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困难,只要你采用合适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有一篇谈习惯的著名论文,他讨论过一种办法,曾刊登在《大众科学》杂志上。后来的行为学家经过研究,也确认这个办法有效。如果将它应用到改变拖延习惯上,这个办法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当你受到以上所说的这些观点的激励时,就立刻决定改变旧习惯。第二,不要试图一次做太多的事情。不要想一下子完全改变自己,现在只要强迫你自己去做你所拖延的事情之一就行了。第三,你要接受一项忠告,在你的新习惯逐渐固定形成的这段时间里,尤其是在前3个星期,你必须要特别小心,不容有任何例外。

    分清轻重缓急,工作举重若轻

    每天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如果你不分主次地进行工作,那么到头来不仅“丢了西瓜”,很有可能连“芝麻”也没有捡到,使一些本来可以“生出效益的时间”白白地浪费掉。聪明的人,知道如何分清轻重缓急,如何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要想掌控你的工作,就要分清轻重缓急,这样工作才能举重若轻。

    ·第一流的人做第一流的事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次,一只鼬鼠向狮子挑战,要和它决一雌雄。狮子果断地拒绝了。

    “怎么,”鼬鼠说,“你害怕吗?”“非常害怕,”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鼬鼠打架。”和鼬鼠比赛的麻烦在于即使赢了,狮子仍然等同于一只鼬鼠的能力和水平。对于与低层次人的交往和较量,大人物是不屑一顾的。如果你与一个不是同一层次的人争执不休,就会浪费掉自己的很多资源,降低人们对你的期望,并无意中提升了对方的层次。同样的,一个人对琐事的兴趣越大,对大事的兴趣就会越小;而非做不可的事越少,越少遇到真正问题,人们就越关心琐事。这就如同下棋一样,和不如自己的人下棋会很轻松,你也很容易获胜,但棋艺永远长进不了,而且这样的棋下多了,棋艺反而会越来越差,所以好棋手宁可少下棋,也尽量不和不如自己的人较量。

    本尼斯说过:“纯管理人也许能把事情做对,但是真正的领导人重视的是做正确的事情。”现代人的一大问题是太随意,注意力分散,分不清轻重缓急。如果碰巧能力强,即使错误的事情也能做得很好,不利的局面也都能扭转,但这样就会无谓地耗费很多的时间和感情。

    “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的人,但他们对那些较重要的事务却总是做不到无动于衷。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抓住大事,你自然能解决小事。一流人物大都具备无视小事的能力。在你往前奔跑时,你不可以对路边的蚂蚁、水边的青蛙太在意,当然有毒蛇拦路是不行的。“如果要先搬掉所有的障碍才行动,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许多人整天忙着处理琐碎的小事,总是抱怨腾不出时间做大事。其实他们的潜意识在逃避做大事。因为做大事是需要想象力、判断力、勇气和自信。

    第一流的人做第一流的事。第一流的人不会像凡夫俗子一样浪费时间,他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许多事。如果一个人过于努力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那么他就不会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威廉·詹姆士说过:“明智的艺术就是清醒地知道该忽略什么的艺术。”不要被不重要的人和事过多打扰,因为成功的秘诀就是抓住目标不放。

    温瑞安说过:“真正的聪明人会把精、气、神集中于一处。”而在生活中,集中精力更是一种明智之举。因为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人的资源和能量是有限的,你无法同时做好数件同等重要、难度又都很大的事情。而琐事也同样会占据你的时间,消磨你的意志。

    信息量的倍增给集体的选择和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也让人们精神涣散和疲劳。选择像一条河流,它变得越宽人们就需要更好的游泳技巧,游向正确的方向,因为你不可能永远游下去。

    不值得做的事,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完成了某些事情。你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一丝自我安慰和虚幻的满足感。当梦醒后,你会发现该做的事一件都没有做,而自己却已疲惫不堪。

    “一项活动的单纯规律性会逐渐演变成为必然性”。一段时间之后,人们会说:“我们不应该让它消失,我们已经做了这么久。”这就像有的人明明不喜欢自己的恋人,却还是要在一起,因为在一起很久了,习惯让人不愿意再作别的选择。但最终,一个人要为自己做了不值得做的事付出代价,这件事情越大,代价就越大。

    ·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

    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的观念非常重要,但它常常容易被人们忽略。一般而言,你每天都必须处理许多事务,但是大多数人的习惯都是,先通过处理好最次要的事情来实现自我激励,然后用饱满的热情再去解决最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你经过一天大量的工作后,大都已经筋疲力尽、疲惫不堪,几乎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考虑最重要的事情,并且所剩的时间也不会很多,因此,想要把它做好,真的很难。如果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分析,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人都有严重的畏难情绪,会无意识地回避最重要的工作。

    一家公司在举行管理人才招聘会时,他们给应聘者出了一道题: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开着一辆车,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死的老人,十分的可怜;一个是曾救过你命的医生,是大恩人,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那种你做梦都想娶/嫁的人,也许错过,今生就没有了。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并用最充分的理由,将主考官说服。

    参加应聘的人们提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因为每一个回答都有他自己的道理。

    有人说:老人快要死了,应该先救他。然而,主考官会反驳每个老人最后都只能把死作为他们人生的终点站。

    有人说:先让那个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你,这是个好机会报答他。同样,主考官反驳你可以在将来任何时候去报答他。

    也有人说:我要把握机会,接近我心爱的人,因为一旦错过,可能永远不会再遇到一个让我这么心动的人了。主考官更加激烈地反驳人要相信缘分,是你的永远是你的……大厅里,前来应聘的两百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被雇佣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生命更重要的了。他说了以下的话:“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共汽车!”

    这道考题,把大多数应聘者推向了一个进退两难的绝境。其实,我们的工作环境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在一系列以实现目标为依据的待办事情之中,有几个人能清楚地知道到底哪些事情应先着手处理,哪些事情应延后处理,甚至不处理呢?

    会做事的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会一针见血地指出:应按事情的重要程度安排行事,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应该根据“现在做的,是否有利于更接近目标”这一原则来进行。这里所说的重要程度,是指一件事情对实现目标的贡献大小。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如果它对实现目标的贡献越大,那么这件事情就越是重要,它越是应该拥有优先处理的特权;如果一件事情,对实现目标毫无意义时,那么它就是一件极不重要的事情,理智的人只会将它延后处理。

    ·把第一位的事放在第一位

    在分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事之后,如何“把第一位的事放在第一位”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要想成为一名高效率的人,就必须克服自己以往的习惯,在开始每一项工作时,都必须首先让自己明白哪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件事情是最应该也是最值得花费精力去重点完成的,培养自己每天首先处理最重要工作的良好习惯。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曾会见效率专家艾维·利。见面时,艾维·利说自己完全有能力帮助查理斯·舒瓦普把他的钢铁公司管理得更好。

    艾维·利说他可以在10分钟内,将一样能使对方钢铁公司业绩提高至少50%的东西交给查理斯·舒瓦普。接着他递给查理斯·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在这张纸上依次按重要性写下你明天要做的六件大事。”大约5分钟后,艾维·利说:“现在你需要做的只是把这张纸放进口袋直到明天早上,明天你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这张纸条拿出来,不要看其他的,只做第一件事,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做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直到你下班为止。即使你可能用一天的时间只做完了第一件事情,那么也不要紧。因为你已经完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几个星期之后,查理斯·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封信,同时寄来了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他在信中说,和艾维·利的会谈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5年之后,这个当年鲜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在艾维·利的帮助下,查理斯·舒瓦普赚得了整整1亿美元。

    人们做事的时候,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用各种重要性依次递减的方法,把一天的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以至于根本不可能抽出一点“机动时间”去处理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如果一旦有始料不及的意外出现,你就不得不放弃计划中的重要工作,来应付处理这些突发事件,那么,理所当然今天没来得及完成的工作,就势必加进明天的工作表中。事实上,工作不是一次性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比赛,给自己如此不断地加压,你一定坚持不了多久。因此,即使是没有突发事件的发生,你每天也应当留些灵活的“机动时间”,因为你也可利用这些时间去很好地处理一些较次要的问题;或与下属沟通、联络一下感情;也可休息一会,回想一下一天工作中的得失等。这样,你不仅可以从容地完成既定的工作,而且可以从容地面对明天的挑战。

    花点心思去确定事情的重要程度,有助于你养成良好的办事习惯。

    战拖有术:工作分清主次,设定优先顺序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被习惯束缚着,在处理问题时总是根据事情的紧迫性,而不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安排先后顺序,这样的做法是被动而不是主动的,成功人士不可能会这样工作。时间管理的精髓在于:有主次之分,设定优先顺序。即把要做的事情分成等级和类别,先做最重要的事,再做次要的事。优先保证最重要的事情的时间,就能优先保证做好最重要的工作,从而能够从大局上掌控自己的工作完成时间。

    比尔·盖茨认为:那些高效率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时,都要分清轻重缓急来统筹做事。

    如何分清轻重缓急,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比尔·盖茨归纳了三个判断标准:

    1.应该明白你必须做什么

    这有两层意思:是否必须做,是否必须由你自己做。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你亲自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督促。

    2.应该明白什么能给你带来最高的回报

    应该用80%的精力来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精力做其他事情。

    所谓最高回报的事情,即是符合目标要求或自己会比别人做得效率更高的事情。

    前些年,日本大多数企业家还把下班后加班加点的人视为最好的员工,如今却不一定了。他们认为一个员工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说明他很可能不具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能力,工作效率低下。

    3.应该清楚什么能给你带来最大的满足感

    最高回报的事情,并非都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满足感,均衡才能带来满足感。因此,无论你多忙,都需要分配时间做令你满足和快乐的事情,只有这样,工作才是有趣的,并较容易保持工作的热情。通过以上“三层过滤”,事情的轻重缓急就很清楚了,然后,以重要性优先排序(注意,人们总有不按重要性顺序办事的倾向),并坚持按这个原则去做,你将会发现,再没有其他办法比按重要性办事更能有效利用时间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虽然有些都不是眼前最急迫的事情,但是对于长远、大局来说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例如,锻炼身体,锻不锻炼眼前看不出多大差别,但是对于长远来说却极为重要,有极深远的意义。有些人不舍得在这类事情上花费时间,实在很不明智。

    在效率的管理上,要兼顾长远性与急迫性,要高度重视对眼前虽不紧急但有深远影响的事情的处理。这要求把效率管理上升到了战略高度。

    要成为高效率的人,不仅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效率管理的法则、技巧,而且还需要克服懒惰的习惯。效率管理与情绪管理是彼此制约、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的关系。

    如果没有积极的情绪,哪怕掌握了很多效率管理的法则、技巧也无济于事。那些对工作、对生活充满了消极情绪的人,那些懒于奋斗、不求上进的人,又怎么能够提高效率,成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