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底反射区
足底反射区是由左、右足相互对称的反射区所组成(13,图-14),分别包括:
耳反射区,眼反射区,鼻反射区,前额反射区,颈项反射区,大脑反射区,小脑、脑干反射区,垂体反射区,三叉神经、颞叶反射区,头颈淋巴结反射区,斜方肌反射区,甲状腺反射区,甲状旁腺反射区,肺、支气管(食管、气管)反射区,心反射区,脾反射区,胃反射区,十二指肠反射区,胰反射区,肝反射区,胆反射区,腹腔神经丛反射区,肾上腺反射区,肾反射区,输尿管反射区,膀胱反射区,小肠反射区,盲肠、阑尾、回盲瓣反射区,升结肠反射区,横结肠反射区,降结肠反射区,乙状结肠·直肠反射区,肛门反射区,骨盆腔(失眠点)反射区,生殖腺(男性睾丸、女性卵巢)反射区。
(一)耳反射区
定位:双足第四、五趾近节趾骨底面、内外侧,及第四、五趾在足背趾根部的交点,左侧耳的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耳的反射区在左足上(15)。
主治:急慢性中耳炎、腮腺炎、各种耳病及平衡障碍、肾脏疾病等。
(二)眼反射区
定位:双足第二、三趾近节趾骨底面和内外侧,及第二、三趾在足背趾根部的交点,左侧眼的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眼的反射区在左足上(16)。
主治:近视、远视、老花眼、青光眼、白内障、结膜炎、眼底出血、角膜炎、斜视、复视、视力疲劳、肝部疾病等。
(三)鼻反射区
定位:双足拇趾远节趾骨内侧,从拇趾趾甲内侧缘中点起延伸至趾甲下缘的中点。右鼻反射区在左脚,左鼻反射区在右脚上(17)。
主治: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出血、鼻窦炎、鼻息肉等各种鼻病和上呼吸道疾患等。
(四)前额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拇趾项端及第二至第五趾腹,右侧前额反射区在左脚,左侧反射区在右脚上(18)。
主治:前头痛,头顶痛,眼、耳、鼻和鼻窦的疾患,以及中风、脑震荡等。
(五)颈项(包括血压点和舌、口腔) 反射区
定位:颈项的定位在双足拇趾近节趾骨底面两横纹之间。血压点的定位在双足足底颈项反射区的中点。舌、口腔的定位在双足足底颈项反射区的内侧端(19)。
主治:颈项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高血压、颈椎病、视力模糊、视力疲劳等。血压点主治高血压病、慢性低血压病、颈椎病、脑血管病、眩晕等。舌、口腔的反射区按摩主治口腔黏膜炎、口腔溃疡、扁桃体炎、唾液缺少症等。
(六)大脑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拇趾腹,右侧大脑反射区在左脚,左侧反射区在右脚(20)。
主治:头痛、头晕、头昏、失眠、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变、脑性偏瘫、视觉受损、神经衰弱等。
(七)小脑、脑干反射区
定位:双足拇趾趾腹的外下1/4到趾间关节外侧接近跟部的骨性突起,右侧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左脚,左侧反射区在右脚上(21)。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及帕金森综合征等。
(八)垂体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拇趾腹正中央稍偏内侧一点或拇趾腹最高最软点(22)。
主治: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腺功能失调,小儿生长发育不良、遗尿,更年期综合征等。
(九)三叉神经、颞叶反射区
定位:双足拇趾远节趾骨外侧,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脚,左侧的反射区在右脚(23)。
主治:偏头痛、眼眶痛、鼻咽癌、牙痛、面神经麻痹及面颊和唇鼻部位的神经痛等。
(十)头颈淋巴结反射区
定位:双足各足趾根部之间相互交界的区域,包括足底、足背、趾间(24)。
主治:头昏、头晕、头痛、五官科疾病、疲劳、头颈部的炎症和肿瘤等疾病。
(十一)斜方肌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在眼、耳、颈区下方,呈一条横带状,约占前脚掌(跖垫)的上半部分。斜方肌反射区在同侧足上(25)。
主治:斜方肌综合征、肩周炎、落枕、颈椎病、手麻木等。
(十二)甲状腺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第一跖骨1/2的趾骨头处至第一、二跖骨间,再延伸至趾端成"L"状区域(26)。
主治: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肿瘤、儿童发育不良、心脏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肥胖、消瘦、月经不调、痤疮、心悸、失眠、情绪不安等。
(十三)甲状旁腺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第一跖趾关节外侧缘及足底颈项区外侧缘下方,邻近甲状腺区,或在相对应的足背的区域(27)。
主治:肌肉抽搐痉挛、过敏性疾病、骨质增生、胃肠胀气、白内障、失眠、癫痫、骨折恢复期、肾结石、更年期综合征等。
(十四)肺、支气管(食管、气管) 反射区
定位:肺反射区位于双足斜方肌反射区下方,由甲状腺反射区向外成扇形到足底外侧至肩反射区,支气管反射区起于第三跖趾关节处向上延伸至中节趾骨的远端(28)。
食管、气管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一跖骨与趾骨关节上下方,下接胃反射区。
主治:肺、支气管的反射区按摩主治各种肺部疾患及支气管疾患、大肠疾病等。食管、气管的反射区按摩主治食管及气管疾病。
(十五)心反射区
定位:①左侧足底肺的反射区的下方,第四、五跖骨远侧之间。②心脏关联区,相当于胸部淋巴结区域(29)。
主治:心律不齐、心慌、胸闷、冠心病等各种心脏疾病,小肠病、失眠等。
(十六)脾反射区
定位:左侧足底,第四、五跖骨底间的近侧,心反射区下方一横指(30)。
主治:脾脏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以及食欲不振、免疫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癌症等。
(十七)胃反射区
定位:第一跖趾骨关节后,第一跖骨体中前段(31)。
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泛酸、嗳气、呃逆、胃肿瘤等。
(十八)十二指肠
定位:在胰反射区下方,即双足足底第一跖骨基底段(32)。
主治: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及腹部饱胀等消化系统疾病。
(十九)胰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第一跖骨体中下段,在胃和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33)。
主治:糖尿病、胰腺炎、消化不良、新陈代谢失调等疾病。
(二十)肝反射区
定位:右足足底下缘即肺反射区下方,第三、四、五跖骨之间上半部区域(34)。
主治:肝病、肝功能失调引起的营养不良症、疲劳综合征、眼疾、忧郁症等。
(二十一)胆反射区
定位:右足足底第三、四跖骨之间上半部,位于肝脏反射区之内(35)。
主治:胆囊炎、胆结石、失眠、消化系统疾病、忧郁症等。
(二十二)腹腔神经丛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第二至四跖骨体近侧1/2,在肾反射区外周圆形(36)。
主治: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紊乱、生殖系统疾患、更年期综合征、失眠、腹部的疾病等。
(二十三)肾上腺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肾反射区上方,第二、三跖骨之间(37)。
主治:肾上腺疾病、各种炎症、过敏性疾病、哮喘、风湿病、心律不齐、中暑、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
(二十四)肾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足底第二、三跖骨近端的1/2,即足底的前中央凹陷处(38)。
主治:肾脏疾病、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骨折、斑秃、耳鸣、眩晕等。
(二十五)输尿管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足底自肾脏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之间,呈一弧线状区域(39)。
主治:输尿管炎症、结石,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十六)膀胱反射区
定位:位于内踝前下方,双足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侧旁(40)。
主治:肾、输尿管、膀胱炎症和结石,其他泌尿系统疾患等。
(二十七)小肠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第一至三楔骨、骰骨、舟骨以及跟骨结节远端,即纵向拇趾和第二至四趾之间片状区域(41)。
主治:小肠炎症、腹泻、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心律失常、失眠等疾患。
(二十八)盲肠、阑尾反射区
定位:右足足底,跟骨结节外前缘和第五跖骨底部连线部分的中后l/3交界处(42)。
主治:盲肠、阑尾的病变及肠道的疾病等。
(二十九)回盲瓣反射区
定位:右足盲肠区的上方一点(43)。
主治:胀气、肠道疾病等。
(三十)升结肠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跟骨结节和第五跖骨底部连线部分的前2/3处,即位于纵向第四、五趾之间竖带状区域(44)。
主治:结肠炎、便秘、腹泻、腹痛、痔疮、肺脏疾病等。
(三十一)横结肠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第-楔骨和第五跖骨内侧的横带状区域(45)。
主治:结肠炎、便秘、腹泻、腹痛、痔疮、肺脏疾病等。
(三十二)降结肠反射区
定位:左侧足底,跟骨结节外前缘和第五跖骨底部的连线,即位于纵向第四、五趾间竖带状区域(46)。
主治:结肠炎、便秘、腹泻、腹痛、痔疮、肺脏疾病等。
(三十三)乙状结肠·直肠反射区
定位:左侧足底,跟骨结节前缘成带状,在接近足底内侧缘时略向下(47)。
主治:大肠癌、便秘、直肠炎、乙状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痔疮等。
(三十四)肛门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足底跟骨前缘,直肠的反射区之末端,内邻膀胱的反射区(48)。
主治:直肠癌、肛门周围炎、痔疮、肛裂、便秘、脱肛等。
(三十五)骨盆腔(失眠点) 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跟中央生殖腺反射区的上方,相当于针灸新穴的失眠穴(49)。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盆腔疾患等。
(三十六)生殖腺(男性睾丸、女性卵巢)反射区
定位:位于双足足底跟骨正中央区域,另一位置在跟骨外侧踝骨之后下方的区域(50)。
主治:性功能低下、不孕症、经前期紧张、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阳痿、早泄、遗精等男性病,以及发育不良、老年痴呆症、头痛、中风后遗症等。
二、足内侧反射区
足内侧反射区包括(51):
颈椎反射区,胸椎反射区,腰椎反射区,骶骨、尾骨反射区,坐骨神经反射区,尿道、阴道、阴茎反射区,子宫、前列腺反射区,子宫颈反射区,髋关节(内侧)反射区,直肠·肛门(痔疮区)反射区。
(一)颈椎反射区
定位:双足拇趾近节趾骨体内侧面(52)。
主治:颈椎病、颈项僵硬或酸痛、落枕等。
(二)胸椎反射区
定位:双足第一跖骨,分布于脚弓内侧,至楔骨关节为止(53)。
主治:胸椎酸痛等胸椎病、肩背酸痛及腹腔内脏疾患等。
(三)腰椎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弓内侧第一楔骨至舟骨之下方(54)。
主治:腰酸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
(四)骶骨、尾骨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弓内侧缘,从距骨下方到跟骨为止(55)。
主治:坐骨神经痛、骶髂关节损伤、便秘、尾骨挫伤等尾骨疾病、骶骨骨刺等。
(五)坐骨神经反射区
定位:双足跟骨的内外侧沿跟骨结节向后方的"L"形带状区域,包括足底、内外侧的区域。另一说法在双足内踝后方起沿胫骨后缘上行至胫骨内侧髁下,及在外踝的后方沿腓骨后侧上行至腓骨小头处的两条长带状区域(56)。
主治: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下肢冰冷、静脉曲张等。
(六)尿道、阴道、阴茎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跟内侧,自膀胱反射区向上延伸至距骨与跟骨之间的区域(57)。
主治:尿道炎、白带过多、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生殖系统疾病等。
(七)子宫、前列腺反射区
定位:双足跟骨内侧踝骨之下后方的区域(58)。
主治: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泌尿系统感染、子宫肌瘤、痛经等妇科病,也可防治高血压病。
(八)子宫颈反射区
定位:双足跟骨内侧踝骨之下后方,毗邻子宫的反射区(59)。
主治:宫颈炎、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白带过多等。
(九)髋关节(内侧) 反射区
定位:内、外踝骨下方半圆周形的带状区域(60)。
主治:髋关节疼痛、股部疼痛、坐骨神经痛、肩关节疼痛、腰背痛等。
(十)直肠·肛门(痔疮区) 反射区
定位:两小腿内侧,自内踝起沿胫骨向上4横指(以被操作者的指宽为准)的带状区域(61)。
主治:痔疮、便秘、腹泻、肛裂、直肠炎、静脉曲张等。
三、足外侧反射区
足外侧反射区包括(62):
肩反射区,腋窝反射区,臂部、腕部、手部反射区,肘部反射区,肩胛部反射区,膝反射区,下肢反射区,臀部反射区,坐骨神经反射区,输精管、输卵管反射区,生殖腺(外侧)反射区,髋关节(外侧)反射区,下腹部反射区。
(一)肩反射区
定位:两足外侧第五跖趾关节突起的背面、侧面、底面(63)。
主治:肩周炎、颈肩综合征等肩病及手臂无力等。
(二)腋窝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肩关节的反射区的下方区域(64)。
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腋部淋巴结肿、上肢酸麻疼痛等。
(三)臂部、腕部、手部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第五跖骨外侧,成带状区域(65)。
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臂部挫伤、肘关节病等。
(四)肘部反射区
定位:双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的背面、侧面、底面(66)。
主治:肘关节挫伤、肘关节酸痛、网球肘、膝关节痛等。
(五)肩胛部反射区
定位:双足背,第四、五跖骨近端1/2与骰骨之间,成叉状区域(67)。
主治:肩周炎、落枕、颈肩综合征、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六)膝反射区
定位:双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和跟结节之间拱桥形的凹陷半圆区域。包括足底、足背、足外侧(68)。
主治:膝部挫伤、膝关节炎、膝关节增生、半月板损伤等。
(七)下肢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外缘,下接臀部的反射区,上至骰骨与第五跖骨连接处,成带状区域(69)。
主治:风湿痛、坐骨神经痛、臀部挫伤等。
(八)臀部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底跟骨外缘下方的区域(70)。
主治:臀部外伤、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等。
(九)坐骨神经反射区
(见足内侧反射区)(56)
(十)输精管、输卵管反射区
定位:双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与跟结节的中点到外踝后下方,即睾丸(或卵巢)的反射区的斜边。另一说法在上、下淋巴结连线的带状区域(71)。
主治:输精管、输卵管炎症等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十一)生殖腺(外侧)反射区(72)
(见足底反射区)
(十二)髋关节(外侧)反射区(73)
(见足内侧反射区)
(十三)下腹部反射区
定位:两小腿外侧,自外踝起沿腓骨和跟腱之间向上4横指宽(以被操作者的指宽为准)的区域(74)。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腹痛、性冷淡,以及其他生殖系统疾病等。
四、足背反射区
足背反射区包括(75):
面部反射区,上颌、下颌反射区,牙齿反射区,扁桃体反射区,咽喉(行间穴)反射区,气管、食管、声带反射区,内耳(迷路)反射区,胸部淋巴结(包括行间穴、太冲穴)反射区,胸部(包括胸腺)反射区,膈反射区,肋反射区,腰(闪腰点)反射区,上身淋巴结反射区,下身淋巴结反射区,化痰点(解溪穴)反射区,腹股沟反射区。
(一)面部反射区
定位:双足拇趾趾骨的背面(76)。
主治:痤疮、面瘫等面部疾病。
(二)上颌、下颌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拇趾的趾间关节的远侧、近侧(77)。
主治:牙病、上下颌感染、打鼾、三叉神经痛等。
(三)牙齿反射区
定位:双足各五趾的趾背上,第一切牙在拇趾的趾间关节上下,智齿在第五趾的趾间关节上下,其他牙齿分布在二至四趾上。第二切牙在第二趾的内侧。尖牙在第二趾的外侧,第一、二小磨牙在第三趾的内、外侧;第一、二大磨牙在第四趾的内、外侧。远节趾间关节为上牙,近节趾间关节为下牙。左右牙齿的反射区呈交叉性分布(78)。
主治:牙痛、牙周病、牙槽脓肿等齿病。
(四)扁桃体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拇趾近节趾骨体的内、外侧(79)。
主治: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本身的疾病等,有消炎、增加防御能力和抗癌等功能。
(五)咽喉(行间穴) 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第一、二趾间缝近端,靠近拇趾趾跟部(80)。
主治:咽喉疾病、咳嗽、气喘、感冒、声音嘶哑、扁桃腺炎等。
(六)气管、食管、声带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第一跖骨体的中部。其中声带的反射区的另一说法是在足底甲状腺反射区上端,与足背的咽喉反射区上下相对应(81)。
主治:食管、气管的疾患等。
(七)内耳(迷路) 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第四、五跖趾关节间缝的近侧,靠近第四、五趾根部(82)。
主治:高血压病、慢性低血压病、头晕、眼花、晕车、晕船、耳鸣、内耳功能减退、平衡障碍、眩晕等。
(八)胸部淋巴结(包括行间穴、太冲穴) 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缝的带状区域。靠近远端趾根部的为行间穴,靠近近端的为太冲穴(83)。
主治:各种炎症、癌症、发烧、囊肿、肌瘤、蜂窝组织炎、免疫系统疾病、心脏疾病等。
行间穴:目赤肿痛、头痛、青盲、口眼歪斜、眩晕、中风、胁痛、疝气、癫痫、妇科病等(偏于治肝经实热型)。
太冲穴:主治病症基本同上,另可治遗尿、呃逆、下肢痿痹等(偏于治肝气郁结型)。
(九)胸部(包括胸腺) 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第一至第四跖骨,位于胸部淋巴结与内耳反射区之间(84)。
主治:胸部疾病、肺部疾病、食管疾病、心脏病、乳腺疾病、重症肌无力等。
(十)膈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的跗跖关节,即位于踝前部到足趾根部中点的横向骨性突起,呈前凸弧形(85)。
主治:打嗝、腹部胀满、腹痛、恶心、呕吐、胸闷等。
(十一)肋反射区
定位:双足足背(去趾部分)约上2/3的片状区域(86)。
主治:肋软骨炎、肋膜炎、肋骨之各种病变等。
(十二)腰(闪腰点) 反射区
定位:双侧足背,第一楔骨与舟骨交界处及第三楔骨及骰骨间的交界处。简便定位法,即位于横膈与上下身淋巴结连线的中点(87)。
主治: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等腰疾。
(十三)上身淋巴结(亦称"腹部淋巴结",相当于"丘墟穴")反射区
定位:双侧足背,外踝前下方凹陷处,足部于背屈及外翻位时此凹陷更明显。(88)
主治:各种炎症、癌症、发烧、囊肿、肌瘤、免疫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丘墟穴主治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胆囊疾病等。
(十四)下身淋巴结(亦称"盆腔淋巴结",相当于"商丘穴") 反射区
定位:双侧足背,内踝前下方凹陷处,足部于背屈及内翻位时此凹陷更明显(88)。
主治:各种炎症、癌症、发烧、囊肿、肌瘤、免疫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商丘穴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足踝痛等。
(十五)化痰点(解溪穴)反射区
定位:双侧足背,内外踝关节横纹中点(89)。
主治:咳嗽、支气管炎症等呼吸道疾病及面神经麻痹等。
解溪穴主治胃炎、肠炎、头痛、眩晕、癫痫、下肢痿痹、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十六)腹股沟反射区
定位:双侧足内侧、内踝最高处前方的平坦处,即下身淋巴结上一横指起向上延伸约二横指长的区域(90)。
主治:疝气、腹痛、生殖系统各种疾病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