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好一件事-难在何处——细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关照小事,成就大事”是周恩来做事奉行的准则。一次,在北京饭店举办涉外宴会,他问:“今晚的点心是什么馅儿?”一位工作人员说:“大概是三鲜馅。”周恩来马上追问:“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客人中如果有人对海鲜过敏,怎么办?”

    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壮举都不如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细节里来得有意义。

    1.细节的威力是无穷的

    注重细节的后果是让你获得他人好感;得到上司提拔;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不要小瞧细节,它往往就是悄悄来临的机遇。

    要在一些细微之处迎合他人的意志,这能让你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注意和好感。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必须牢记一点:人的欲求是各不相同的。要努力去考察每个人的特殊需求,哪怕是一些很细微的事情也不要放过。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形象地说明为人处世要注重细节的重要性。

    在芝加哥举行的一次商界盛会上,来自国家银制品公司的史丹莱·赫林曾亲自讲述了由于注重细节而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转折的故事,他说:“在我还是公司会计部的一名毫不起眼的普通小职员时,公司的创办人约翰·帕特森先生有一次忽发奇想,要求会计部的人员设法编制出一种形式特殊、比报纸大两倍的账单来。在当时看来,这个主意不但不可行,看起来还十分荒谬,因此,会计部的工作人员谁也不愿为此白费脑筋。说实话,当时我也有些犹豫,但我想,约翰·帕特森先生之所以这么想,肯定有他的道理。于是,我便没有盲目附和顶头上司和同事们的抗议,还是仔细地分析了各种情况,用心地拟好了有关这种‘荒谬’账单的意见书,并送给了帕特森先生。使我没想到的是,不久,帕特森先生就召我前去讨论那份意见书;我更没想到的是,这件事竟成了我一生事业的开端。”

    “因为在这桩小事上,我的所作所为迎合了帕特森的意志,给了这位公司领袖他所希望的东西,从而在他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帕特森先生给予了我特别的青睐,使我迅速地从公司无数的年轻职员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后来一个个展示自己真正才华的机会。从这时开始,我的职位不断地飞速提升。在25岁时,我就已经做到了规模巨大的国家银制品公司的审计员了。35岁时,我就被破格提拔为财务主管——一直到现在。”

    赫林先生把自身的成功归结为自己对于一些别人常常会忽略的小事情的关注上。不过,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事实上,我们中间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眼睛和思想时刻留意这一点呢?

    一个人的希望、需求,是他个人兴趣中最现实的部分,我们必须把最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方所需要的东西上,无论这些东西是以何种形式显示出来。惟有从对方的需求出发,才可能对他产生更真实、更深切的影响。

    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必须牢牢记住的重要一点就是:人的欲求是各不相同的。要努力去考察每个人的特殊需求,哪怕是一些很细微的事情也不要放过。通过对这些小事情的重视,你能很好地满足别人的自尊心,从而自然而然地获得他们的注意和好感。而对于那些优秀的人物,这种小事情往往能够给他们提供对待别人的有效策略。

    就在曾任《纽约太阳报》出版人的芒西先生去世前不久,他的同事欧尔曼回忆起这样一件事:“大约在25年前,我的右耳就失去了听觉。从那时起,只要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这位老板就一直都是在我没有毛病的那只耳朵一边说话。无论是在他的写字间里、汽车里,还是在大街上,进餐时……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会站在一个不致使我感到自己是个残废人的位置上。在他做这样的举止时,显得那样自然、随意,简直没有一个人能注意到他是故意这样做的。这真让人感到惊讶……可以说,他真是一个设身处地替朋友着想的人。我们可以看到,像一切有才干的人一样,芒西也是在一切小事上留心着别人的需要。”

    从欧尔曼所讲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就是一位卓越的领袖,也会刻意地关注一些细节,关心别人的需求,而也正是这一点,反而比一些大事更能打动下属的心灵,激励他们更好地做事。

    年轻人容易好高骛远,不屑于做日常工作中的琐事,对工作的细微之处容易毫不在乎。但有时,往往就是那些微不足道的细微之处,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信任、赏识和升迁。有人说,主动地承担打扫卫生、整理办公室等一些具体的琐事,是一个人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课、必修课,看来不无道理。生活中,往往就是这类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小事,反而能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

    对于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上司之所以一直不放手让你单独做大事,往往就是因为他还不能确定你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很多时候,一些精明的主管在提拔自己的手下之前,往往会利用一些小事来考察手下的工作态度、忠诚程度和办事能力。这一时刻,往往就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的转折点。

    小威廉·里格利在早年做推销员的时候,就非常注意从细节处去迎合别人的意志,他曾用这个策略对付了一个人见人怕、性格顽固的批发商。与别人所做的不同的是,威廉·里格利敏锐地注意到了此人的一个小小的习惯——这个习惯曾被许多试图接近他的人所忽视——他喜欢每天一大清早就开始办公。发现这一点后,里格利每天都去得比他更早。等他来上班的时候,里格利就站在他的办公室门口向他问候。由于自己的习惯被人家这样地尊敬,那位批发商感到非常高兴。于是,里格利不但成功地从他手里接到了许多订单,后来还与他结下了长久的友谊。

    安东尼·第莫克是一名新英格兰穷牧师的儿子,当18岁的他从菲利普斯学院毕业后,他所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替一名经纪人做杂务。虽然一周只能挣1.5美元,但他仍然十分勤快。经纪人见他是个勤快、可爱的年轻人,便给了他一个销售铁路公债券的机会。

    不久,这个满腔热情的年轻人就有了一次接触纽约银行行长摩西·泰勒的机会。但是,究竟该对这位著名的大人物说些什么话,才能引起他对自己的注意呢?正处在一生事业的起步阶段的第莫克可真是用心想了一番,要知道,他可不想失去任何结交大人物的机会。

    对于这次见面,第莫克后来写道:“当我走到他的办公桌前时,他正对一个喋喋不休的人不耐烦地说道:‘讲到正题上来,讲到正题上来。’过了一会儿,他摇着头把那人赶了出去。接下来,他向我点了点头,示意叫我走过去。于是,我便把自己要推销的公债券放到他面前的桌子上,说道:97美元。’”

    “泰勒先生很奇怪地看了看我,一边拿过自己的支票簿,一边问道:‘给谁干的?’‘伯兰克先生’。签好支票后,泰勒先生又问我:‘伯兰克先生给你多少回扣?’‘0.25%’‘太少了,你让他给1%的回扣,如果不照这个数目付给你,我就来代他付。’”

    就这样,第莫克不但成功地卖掉了自己的公债券,而比这更为重要的收获,就是他同时也得到了泰勒先生的注意,为自己赢得这位重要人物的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他敏锐的眼光,第莫克一眼就看出了这位伟大银行家的一个很细微却很倔强的脾气:大银行家泰勒喜欢简洁的语言,对那些多余的繁文缛节异常地反感。所以,等到自己与泰勒交涉的时候,第莫克不说半点废话,就以极为简单的言语来打动他,这一招果然很适合泰勒的口味。

    后来,泰勒不仅继续向这个年轻人买公债券,在别的事情上也给予了他许多实际的帮助。凭着自己这份独到的眼光和机敏,第莫克还不知迎合了多少老人的胃口,并因此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无数有益的帮助。所以,年仅30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拥有百万家产的巨富了。

    第莫克一生的成功,可以说就是因为他很早就懂得了“从细小之处去迎合别人的意志”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我们把这种对于细节的注意,称为机敏、殷勤或者体贴。一切有才干的人,都知道怎样靠这种煞费苦心的小动作去获得人们的信仰及拥戴。

    又比如,柯立芝在做美国副总统的时候,有一次,他参加阿拉巴玛州图斯凯公立医院的献礼致辞时,就曾经很谨慎地改变过一项计划。原定计划是由阿拉巴玛州长过来搭乘柯立芝的专车,但是,柯立芝考虑到那位州长是在他本州的地盘上,就决定改变原定的行程,由自己过去前去搭乘州长的专车。

    在这件事情之前,当医院的委员会第一次邀请柯立芝代表哈定总统作演说的时候——当时哈定总统因为有事不能出席——柯立芝想到哈定总统曾经以私人的名义对这家著名医院的发展尽了不少力,于是他再三地辞谢了,直到那委员会一再去劝请哈定,并向柯立芝保证,哈定总统也非常希望他能代自己去作这个演讲,柯立芝才终于答应下来。

    这难道不也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吗?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小事,我们才能赢得一种坚固的友谊,从而更有利于走向成功。

    纽约里夫斯食品店的创办人詹姆斯·里夫斯就相信,所有的顾客都可以用这种献些小殷勤的方法招揽到。他说:“除了这个方法以外,我简直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能把生意做得更稳妥。”他又说,“这种小殷勤有许多的变化形式。比如,一个母亲让自己的小孩子拿着一张清单和所需的钱来买东西,在这种情形之下,聪明的伙计就会找一张纸把找回的钱包好,免得那个小孩不小心在路上丢掉了。”

    一位著名的华盛顿记者说,这种小殷勤曾经帮助了不少定期访问柯立芝的新闻记者。因为,这位总统对那些听了他的小笑话或者他那著名的、枯燥无味的小幽默而哄堂大笑的记者,绝对是格外热情配合的。

    生活中有不少人对一些小细节毫不经心,当然也很容易忽略别人究竟需要些什么,最终,导致别人也忽略了自己。自然,这种忽略所带来的损失也是很大的。

    一个在钢铁大王那里工作的年轻人,就曾经因此失去了一个分公司经理的位置。当时,这个职位本来已内定给了他,他也为前去就职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后来,就因为他与钢铁大王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没有穿一套像样的衣服,或者哪怕是把自己修饰一下,像一般人在这样重要的场合自然而然会做的那样。”结果,正由于他一向不拘小节,让自己的上司大为反感,索性收回了对他的任命。

    这个年轻人称不上是一个会办事的人,因为他没有注意到自己的上司在衣着之类的小事情上的看重。哈佛商学院院长多纳姆说过这样一句话,“虽然没有一本商业书籍会郑重地告诉你:如果说你的老板有一种憎恶打红领结的人的癖性,那么,这就是你所应当知道的事情之一。但是,无论如何,多注意一下别人的喜好和脾性却是很重要的。”

    在与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努力迎合每个人的特殊需求,哪怕是一些很细微的事情也不要放过。因为,通过对这些小事情的重视,你可以很好地满足别人的自尊心,并自然而然地获得他的注意和好感。

    2.从小事做起,逐个实现所做之事

    所谓的“小事情”,因其小常被人们忽略了,然而它却造成了大问题,常常会给人们带来大麻烦,一些聪明人善于从“小事情”做起,从而使局面得到很大的甚至是彻底的改观。

    日本的东芝电器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公司领导人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颜色。这一建议引起了公司领导人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是板起一副统一的“包公脸儿”了。

    这一事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这种小事情,就开发出了一种面貌一新、大大畅销的新产品,竟使整个公司因此而度过了难关。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何等巨大!

    而提出这一设想,既不需要渊博的科学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呢?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器公司,在以往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竟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呢?看来,这主要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它的颜色就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作过这样的规定,而它在漫长的时间里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就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这样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一种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人们在电扇设计和制造上的创新思考。

    很多传统观念和做法,不仅它们的产生有客观基础,它们得以长期存在和广泛流传,也往往有其自身的根据和理由。一般来说,它们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积累,值得后人继承、珍视和借鉴。但也不能不注意和警惕:它们有可能妨碍和束缚我们的创新思考。

    以小事为突破口,改变思维定势,你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微小的努力,长时间的坚持能将你的选择打上完美的句号。

    东汉名臣陈蕃,少年时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不愿意打扫自己的屋子,因为他认为那样的小事不值自己去做。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然而却不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美国一家著名的牙膏公司有一位小职员,每次他给客户开票据、投寄信函乃至自己个人消费签发支票、签收邮件时,每次总在自己的签名下方写上公司的名字和“每支两美元”的字样。他因而被同事们戏称为“每支两美元先生”,他的真名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的董事长知道这件事后,感到很奇怪:“居然有职员能从这么小的事情入手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可要见见他。”于是邀请小职员一起共进午餐。他们谈得很投机。不久之后,小职员得到了提拔,并一步步成为高级职员,后来董事长因为年老而卸任时,推荐小职员做了他的继承者。

    小职员做的事情谁都可以做到,但只有他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里头不乏才华、能力在他之上的,但他们不屑于去做。最终,成功的归属说明了问题。也许有人认为这纯属偶然,可是,又有谁敢说偶然之中不包含着必然呢?

    事无巨细,小事情都有其一定作用。忽略所谓微小只会让你把握不住大的机遇。

    4.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

    成功是平凡的积累,实力体现在每一件小事中。

    18世纪瑞典化学家舍勒在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瑞典国王毫不知情。在一次去欧洲旅行的旅途中,国王才了解到自己的国家有这么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于是国王决定授予舍勒一枚勋章。可是负责发奖的官员孤陋寡闻,又敷衍了事,他竟然没有找到那位全欧知名的舍勒,却把勋章发给了一个与舍勒同姓的人。

    其实,舍勒就在瑞典一个小镇上当药剂师,他知道要给自己发一枚勋章,也知道发错了人,但他只是付诸一笑,只当没有那么一回事,仍然埋头于化学研究之中。

    舍勒在业余时间里用极其简陋的自制设置,首先发现了氧,还发现了氯、氨、氯化氢,以及几十种新元素和化合物。他从酒石中提取酒石酸,并根据实验写成两篇论文,送到斯德哥尔摩科学院。科学院竟以“格式不合”为理由,拒绝发表他的论文。但是舍勒并不灰心,在他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以后,根据这个实验写成的著作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舍勒在32岁那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

    如果我们也有舍勒这种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精神,有在平凡中求伟大的品性,那么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要知道在整个社会系统中,除了一些特殊的人从事特定工作之外,一般人的工作都是很平凡的。虽然是平凡的工作,但只要努力去做,和周围的人配合好,依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那种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愿干的心理是要不得的。小至个人,大到一个公司、企业,它们的成功发展,正是来源于平凡工作的积累。公司需要的是能够在平凡中求成长的人,所以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能够把平凡工作做得很好的人才是能够发挥实力的人。因此不要看轻任何一项工作,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的,当你认真对待了解每一件事,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之路越来越广,成功的机遇也会接踵而来。

    5.倒掉鞋里的沙子

    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中的一粒细沙。为什么我们在费尽心机地设定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倒掉鞋里的沙子呢?

    当你打算开始万里之行的时候,你可能没有想到,在这漫漫的征途上,一直困扰你的,不是前面可能遇到的高山大河,也不是可能遇到的荆棘丛林,而是你的鞋子夹脚。

    可能就因为这么一个原因,你现在还在原地。

    许多人有了人生成功的宏伟目标,也有了面对挫折与困难的勇气,更有了不成功誓不罢休的雄心壮志,但迟迟没有行动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们有不良的习惯。而没有好的习惯,于是,他们就一直停滞在起跑线上。不管好的习惯还是不良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受环境的影响在后天逐步形成的。对于我们来说,某些不良的习惯尽管不良,但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对我们的人生的成功,并没有致命的影响,的确属于“生活小节”;而有些不良习惯,尽管说起来也不算大问题,但对我们取得事业成功、人生幸福却是致命的。如果属于后一种,习惯这看似不大的问题就已经是大问题了。

    当某种习惯已经影响到你自己的做人、做事、思维、健康、行为、工作、声誉等的时候,对这样的习惯,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你都要十分在意,因为它们已经到了足以影响你事业的成败的程度。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就因为它是习惯。有一位朋友,据他自己说是为了慎重起见,出门下楼之后,总要返回去再看看门是否锁好。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无论他当时锁门时记得多么清楚,但只要一下楼,几乎是下意识地强迫又要上楼去看房门。后来,医生对他说,习惯到了这种程度已经不再是习惯,而是一种心理疾病了。治疗的程序倒是从改变习惯开始,“那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比别人戒掉几十年的烟瘾还难”,事后,那个朋友这样对别人说。

    正因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自己在生活方面、思维方面、做事方面、做人方面的所有习惯。你不妨用一支笔把你的习惯尽可能详细地写下来,一一加以“鉴定”。好的习惯,对我们的事业、健康以及家人有利的习惯,不妨继续坚持下去,保持下去;而坏习惯则要改变,而且是立刻改变。

    在改变坏习惯的时候,你必须认识到:已经成功的人和已经失败的人之间,惟一的不同之点,在于他们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切成功的钥匙;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的敞开的门。同时,你还要认识到:在你一生过去的行为当中,你的行动曾受欲念、情感、偏见、贪婪、恐惧、环境、习惯所支配,而在这些支配你行为的暴君里,最坏的就是习惯。因此,告诉自己:如果我一定要全心全力地服从习惯的话,就一定要全心全力服从良好的习惯,要将坏习惯全部摧毁。

    你要遵循的第一个法则就是改变坏习惯,而且全心全力地去实行。

    当你改变坏习惯的习惯也成了一种习惯,那一切就都容易了。

    当你改掉了坏习惯,你就脱去了你身上的老皮,你就迎来了你的新生,就象从蛹到美丽的蝴蝶一样。

    如果你想成功,首先得做好每一件小事,那你就首先从改变坏习惯开始吧!

    6.急功近利与厚积薄发

    事物的规律往往是这样的:越是急功近利,越难得到功利:越是不顾廉耻的人,越难得到快乐;相反,脚踏实地的人往往是静水流深,什么事情到了他们手中都能得到完美的解决。

    佛语说:万恶皆由贪字引起。贪念足可使人丧失良知,而一旦人的良知被贪念所蒙蔽,便什么样的坏事也做得出来。如同一头野兽,没有是非善恶的判断力,也没有道德的约束力,只知逞凶斗狠,以取得自己的所求。

    现何谓急功近利?急切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影响;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根本道理,这就是急功近利。

    现代社会变化太快了。人们埋首于今天的事,而明天、后天、下个月,乃至几年以后该干什么,也都早在计划之中。于是,人们便一分一秒、一天一年地疲于奔命。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变越快,首先有那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的商品大潮,引得人费力费神地去获取;其次则是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工具被制造出来,挑激起人们到各地观光、尝试各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愿望,于是人们便一站一站地奔个不停。

    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人心态上的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大家都太急于求名、急于求利、急于求成。总言之,就是太急功近利。

    你如果急功近利,一定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境况,盲从世俗、胸无大志、心情狭隘,认为吃好穿好玩好便就是好。而为了吃好穿好玩好,你可以不择手段、不顾廉耻,成天绞尽脑汁,时刻伺机取巧,所有的人格、尊严、德行、操守、灵魂,通通抛到九霄云外,见鬼去了。你整天大汗淋漓,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可最后什么也没捞到,什么也没享受。

    作家因为功利写不出好作品;艺术家因为功利忽视了艺术和功底;运动员因为功利会有违规行为。有人因为急功近利,过早地戴上近视眼镜,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为了求得一时的痛快,以长远的痛苦作为代价。难道我们都是功利的近视眼,难道我们的瞳孔里只有名和利?

    你也许一时得利,可是你付出的太多,得到的终归少得可怜。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过度失望,让你觉得活着真累,毫无幸福可言。

    既然无功无利无幸福无快乐,为什么还要急功近利呢?人活着,就是要创造美好,如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环境、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家庭、美好的社会、美好的人际等等。宝贵的生命对人只有一次,单程的生命旅途如何行进,大概是你有生以来的第一个不解之谜。我们可以设计生活,并为生活而奔波;我们可以设计人生,并为人生而努力。但生活只是生命的维持和延续,人生只是对生命的储存和安放,当生命的全部在生活和人生中产生震撼、发光发热的时候,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才体现于生命的全部。生命的全部以旅程计算,每一程都不能虚度,每一程都不能耽误,每一程都不能空白,这样,当回忆往昔的时候,你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缺少人生乐趣而羞愧。

    生命最感悲哀的是,它不可能重来多次,但许多人连一次都没好好度过。你之所以产生对功利的急切心理,说到底,是没有精通生命的根本之道和根本之理。

    一念己私,足以使刚毅的正气消失殆尽,而化为柔弱无主的现象;一贪,明理的智慧就会被蒙蔽、阻塞,而成为一个昏庸无能的人;人只要有了贪念,原本慈祥的仁心,就将转为残酷、凶暴,甚至原本无瑕的思想,也将因为贪念而变得邪恶,人品也因此染上污点,坏了一生不易修得的人格,这是多么不值得的事啊。

    正因为贪念危害人心如此严重,所以古人才以不贪为宝训,注意修养心性以求净化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都不会趋向贪念而坏了道德。古圣先贤其人品之所以超越世人,获得尊敬,就是这个道理。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做事精确、成功,但一个人的智力、体力、领悟力与适应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一路领先,胜过所有的人。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力量有不能达到之处,承认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

    真正成功的人常能举重若轻、履险如夷、临危不乱,这是一份定力,也是一种智慧的胸襟。大处如此,小处也如此。读书、参加考试,除认真准备之外,必须能够把得失置之度外。凡事在于自己尽力而为,只要自己已经尽力,成功与否,那就已经不是自己的力量所能及的,过多忧虑反而分散了自己的精神与心力,削弱了成功的可能性。

    个人的成就与竞争时的得胜,固然快乐,假如一个人处处争强好胜,则不但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反而充满惟恐被人超越的苦恼。由于这种顾此失彼的心情,生命中那些原本值得欣赏的风景,也会被漠视,生活的内容会变得枯燥、冷硬而乏味。

    假如你已经具备了天赋的聪明和后天的勤奋,希望你在这两个成功必备的条件之外,再加上一份平淡轻松的心境,那才是真正的智者所应追求的。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穷名。刻意追逐功名利禄,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特定的规律。返朴归真,最深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其美好与和谐。这份快乐,初看之时,也许平淡无奇,但它犹如一杯陈年佳酿,味道深远而悠长,生命的享受也就在其中了。

    抛开急功近利的思想,脚踏实地地追求眼前利益,并放眼长远利益,那么,你就是有福之人,你就是明智之人。

    7.稳扎稳打,细水长流才能做好

    成功需要一件事一件事的圆满成功,每一件事都是成功这条“链子”上的环,你只有将每一环做好,一环扣一环,稳扎稳打,才能获得最后成功。

    美国社会工作者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沙利说过,人们往往不了解,即便是要取得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必须迈过许许多多蹒跚艰难的脚步。

    人的一生是由许许多多的偶然的和必然的事件组合而成,有时一次偶然的事件会使某个人飞黄腾达,可有时一次偶然的事情又会使某个人颠沛流离,苦不堪言。

    在常人看来,大人物总是和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小人物总是和小事件联系在一起。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做成一件大事,但是,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会和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发生关系。因此说,小事情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内容,聚焦小事,必能升华你的人生。

    大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事情却每天都在发生。顺利、妥帖而又快乐地去处理件小事是容易的,但每天都能顺利、妥帖而又快乐地去处理一件小事却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一辈子都无怨无悔地,谨慎小心地,愉悦欢快地去处理一件又一件小事,那大概要比做一件大事还要难。

    大事能检验一个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小事也能。如果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漂亮、舒心,那你也能得到极大的快乐和对自我的肯定。古人说得好,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不做也是不能成功的,那些常常游手好闲的人,他的成就肯定不会超过常人多远。古人还说,忽视小事,专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做小事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小事来得频繁,办事所花的日子也多,积累起来数量也就大;而大事来得稀少,积累起来数量也就自然小了。

    积累,一件又一件小事地去积累,直到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比如雷锋,他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珍惜每一件小事,把每件小事都当作一个新的出发点,当做一件大事来看待,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谁又能怀疑他的伟大呢——伟大的,其实也是平凡的。

    每一年积累,不如每季度积累;每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个月积累,不如每一天积累。

    一周需要七天才能构成,一月需要四周才能构成,一年需要五十二周才能构成。一件事情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几件事情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从搬运工到哲学家,从奴隶到将军,从凡人到伟人,都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长期的追求、长期的积累、长期的磨炼才能够达到。

    也许一个穷人,会因为某种机遇而一夜之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但一个搬运工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凡人成为一个伟人举世闻名,绝不是某个机遇的缘故。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行动,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的提高,不断的积小步,才有跨大步的力量。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子;播什么花籽,开什么花儿。人积累耕耘的经验就成为农夫,积累砍削的经验就成为工匠,积累贩卖货物的本领就成为商人。这种积累,既是痛苦的,又是快乐的。

    你希望一口吃个胖子,希望夺取成功就像迈一下脚步那样简单,你或许常常这样幻想:“我真希望自己是个完美无缺的人。假如我有好的天资,是个大智者的话,我就会干什么事情都永远不会失手,我会马上把吸烟、赌博的恶习戒除掉。”

    这是幼稚的懒汉成功逻辑。你以为成功者都是有遗传得来的天赋,有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诀窍。按这种逻辑,成功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轻松愉快的,易如反掌的。懒汉们认为,成功者都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学了第一课,就能够一下子成为专家。你这种“马上如愿”的思想,是导致失败的大敌。

    毫无疑问,那种希望“马上如愿”的人还是存在的,像婴儿。婴儿都是要求父母即刻满足他们的意愿的。他们一想撒尿,不管是在大人怀里还是睡在床上,即刻就把衣服尿湿、被子尿湿。对婴儿的这种行为,父母无可指责,并不会对婴儿提出从发育来说不现实的要求。不幸的是,如果你一生当中总保持着这种马上如愿的要求,那么,你要走向成功是不可能的。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抱着“马上如愿”思想做事的人,你决定当一个画家,你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画出像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样的杰作,期望自己一夜成名。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该先画蒙娜丽莎的秀发还是先画蒙娜丽莎的额头,你便会认为绘画很艰难,情绪陡变,顿时扔掉画笔,长叹创作之难。因为你相信的是:如果一个人有出息,有才干,想要做什么事,都能一下子如愿以偿,用不着像达·芬奇那样天天画鸡蛋苦苦地做单调乏味的努力,用不着一点点地积累经验,用不着总费很多时间去锻炼基本功。这种想法,终将会把你抛入失败的谷底,不堪回首。

    紧紧地盯着眼前的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终将登上成功之巅。

    8.善于在细节中下工夫

    注意细节所做出来的工作一定能抓住人心,虽然在当时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但久而久之,这种工作态度形成习惯后,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

    对于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和个人来说,轰轰烈烈的成功时刻往往是短短的一瞬间,而默默地埋头于细节却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会做事的人,善于学会在细节中下功夫,因而他们的工作做得往往既漂亮,又令人满意。

    例如,公司老板或业务员要出差,便会安排员工去买车票,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却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及其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大概测定一下今后工作的前途。有这样两位秘书,一位将车票买来,就那么一大把地交上去,杂乱无章,易丢失,不易查清时刻;另一位却将车票装进一个大信封,并且,在信封上写明列车车次、号位及起程、到达时刻。后一位秘书是个细心人,虽然她只做了几个细节处,只在信封上写上几个字,却使人省事不少。按照命令去买车票,这是一个不细心的人干出的工作,但是一个会工作的人,一定会想到该怎么做,要怎么做,才会令人更满意、更方便,这也就是用心注意细节的问题了。

    工作上细心不容忽视。注意细节所做出来的工作一定能抓住人心,虽然在当时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但久而久之,这种工作态度形成习惯后,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这种细心的工作态度,是由于对一件工作重视的态度而产生的,对再细小的事也不掉以轻心,专注的去做才会产生。会成为大人物的人,即使要他去收发室做整理信件的工作,他的做法也会跟别人有所不同。这种注重细微环节的态度,就是使自己发展的营养剂。

    工作上的这种细心,所需的另一点就是亲切感,一点人情味,与人方便,一种替别人着想的心情。“若是我的话,就会这么做”,这就是亲切感。

    一部名为《细节》的小说,其题记为:“大事留给上帝去抓吧,我们只能注意细节。”作者还借小说主人公的话做了注脚:“这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壮举都不如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细节里来得有意义。”

    细节,就是小节,它不仅具有艺术的真实,而且更具有生活的真实。也许是生活的真实造就了艺术的真实,我们读小说时,总被作家笔下的细节,如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所感动。

    生活就像无限拉长的链条,细节如链条上的链扣,没有链扣,哪有链条?历史就像日夜奔腾的江河,细节如江河边的支流,—没有支流,哪有江河?回味生活,翻阅历史,我们为什么不从真实的细节做起?我们头上三尺如果真有神灵的话,它或许绝不只把大事留给自己,而把小节留给人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