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讲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孔子的思想与现代人追求成功的心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也是《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在《雍也》篇中,孔子说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乎矣!”这更是将中庸推崇为至高无上之德。

    对于现代人来说,生存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成功对于每个人都变得“异常困难”。这时我们显然需要一种正确的心态来支持我们追求成功、面对成功。而孔子的中庸之道在这一方面对我们很有指导意义。

    成功需要积极的自我反省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意】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法句经》说:“人若知自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事实上,自我反省包括许多别的方面。大凡想成功者都要学会明智地反省自己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成功的含义和创新。

    成功学家卡尔博士认为:“成功意味着许多美好积极的事物。成功意味着个人的兴隆:享有好的住宅、假期、旅行、新奇的事物、经济保障以及使你的小孩能享有最优厚的条件。成功意味着能获得赞美,拥有领导权,并且在职业与社交圈中赢得别人的尊崇。成功意味着自由:免于各种的烦恼、恐惧、挫折与失败。成功意味着自重:能追求生命中更大的快乐和满足,也能为那些赖你而存的人做更多的事情。”

    的确,成功意味着很多很多东西,并且根据个人理解的不同,上面的描述还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但是究其本质,成功是什么呢?

    成功其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社会承认了个人的价值,并赋予个人相应的酬谢,如金钱、地位、房屋、尊重,等等。二是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从而充满自信、充实感和幸福感。用哲学的话说,成功就是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成功的后一种含义,认为只有在社会承认我们、他人尊敬我们时,我们才算度过了成功的人生,只有在鲜花和掌声环绕着我们时,才算是到了成功的时刻。然而仅仅自己认为自己成功不但没有意义,而且还有狂妄自大的嫌疑。

    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对自己有较高评价并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时,他才可能走向成功。这中间的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人不可能给别人连他自己也没有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那么又怎么可能给社会创造价值,并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呢?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教导我们要“自谦”“自制”的环境中,许多人生箴言如“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夹着尾巴做人”,等等,更无时不在提醒我们要压抑自己、小看自己。尽管这些观念在有的时候可能是一种对外的托词,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但是若任由这些观念泛滥,就会形成一种洪流在社会上流淌。人刚开始就像一个个棱角犀利的岩石,被这种抹杀个性的观念洪流冲击着,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没有棱角的鹅卵石,失去了自信,甚至失去了期望,不敢再有什么美好的憧憬,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一生。

    人们常说“期望什么,得到什么”。期望平庸,就得到平庸,期望伟大,就有可能真的伟大。公交战线的标兵李素丽上中学时的愿望是当一名播音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当了一名公共汽车售票员。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她的希望是破灭了,她完全可以放弃原来的期望,带着失败的感受,做一个普通的售票员。但她不是这样,即使在售票员的岗位上,仍然用播音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字正腔圆地报站名,兢兢业业地为顾客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记得在学习李素丽的活动中有这样一次电视采访,一群演员、歌唱家、播音员登上李素丽服务的公交车进行观摩,有人问她还想当播音员吗,李素丽自豪地说她本来就是播音员,汽车上的播音员。这种自豪感肯定不是在她当上标兵、评上劳模之后才有的,这种自豪必然是她的一贯的心态。正是她心中不灭的期望和对成功的渴望与追求,使她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严格的高标准服务,并受到众多乘客发自肺腑的感激和赞扬。正是她的这种不灭的期望和自豪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行动,树立了售票员的新形象。

    人生就像一部行进中的汽车,期望就像汽车的变速挡,而心中的怀疑、自卑、愤恨、失败感等消极的想法就像汽车发动机里的锈斑和污垢,只有在清除这些污垢并挂上高速挡时,人生这部汽车才能快速地奔向成功;而一个对自己期望很低并且自卑的人则好像一辆只有低速挡的冒着黑烟的老爷车。正如一句唐诗中描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代社会更是一个人才济济、充满竞争的社会,只有自信并敢于行动的人才有成功的机会。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在对美国成功企业家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了数百个成功的个案,他发现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很高的自我评价,始终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成功之旅,加深自己对成功的理解,认为自己的行为代表正确的方向,同时他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当然,在生活中也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任何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每个人都难免产生烦恼、悲哀、内疚、失望等情绪。面临失败,有人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是个失败者,从而在战战兢兢中等待下一次失败,而失败也常常如约再次降临到这些人身上,所以失败有时也是自找的。在真正的失败到来前,他们已经在心中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放弃了努力,坐等失败的来临。

    谁都有失败的时候,但是面临失败,成功者仍会满怀自信。他们会把失败当作特例,他们会对自己说:“这不像是我干的,我会干得更好。”他们会从失败中找到积极的一面,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会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弥补过失,转移自己的消极情绪。通过这些行动,他们不仅再次拥有了较高的自我评价,同时又为现实中的成功做好了准备。对于他们,失败正是成功之母。

    “人贵有自知之明”,其潜在含义常常是要人们多看看自己的缺点,不要自满,等等。其实这种专挑缺点的“自知”并没有多大积极意义,它只使人明白什么是要避免的,但不能告诉自己什么是要发展的。要知道君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现代人虽然可能达不到古代君子的内省标准,但在生活中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方向和内容对人有很大的关系,只看自己的缺点好像千百遍地听人说“你这不行,你那不行,不准干这,不准干那……”但从来不知道自己哪儿行,不知道要干什么,这种情景是令人非常绝望的。然而,如果自我评价的方向是正确的、自我肯定的,个体不仅会由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将更有可能发展出好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成功的到来也正如一副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副对联应该有一个画龙点睛的横批,那就是“自我评价”——你认为你行,你就能行;你认为你不行,那就真的不行。

    态度决定一切

    【原文】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大意】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能可贵。有事情晚辈出力,有酒菜长辈吃喝,这难道就是孝了吗?”

    专心和态度其实是一个问题的里外两面。《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所以,孔子回答子游和子夏的两段话实际上是同样的意思。无论你是否为老人做事,也无论你是否拿好吃的给老人吃,只要你内心不恭敬,态度不好,脸色难看,就是失去了孝道的根本。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注意。

    而更应引起我们所注意的是做事的一种态度。同样完成一件事,不同的态度结果可能不同。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态度都是一个大问题。健康积极的态度是面对一系列问题所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前国足总教练米卢的“态度决定一切”是非常正确的。

    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映出来的个别差异,他来到一所正在修建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进行访问。

    心理学家问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心理学家又继续找到第二位工人,问他:“请问你在做什么?”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的500元工资,我才会做这种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第三位工人眼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再次接受上帝的爱,心中便常为这份工作献上感恩。”

    故事中三个工人对于自己那份工作的态度,正反映出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而你愿意用哪一种态度来看待自己将来的前程呢?

    或许在过去的岁月中,我们时常怀有类似第一位或第二位工人的消极看法,认为人生就是无尽的苦海,每天只好怀着抱怨活下去;或受困于生活的无奈,为五斗米折腰,一日复一日,过着贫困的生活。

    不论你过去对人生的态度究竟如何,并不重要,毕竟那是已经过去的了,重要的是,你对未来的态度又是如何?

    你可以选择如以往一般,继续消极地过下去,每天常常谩骂、批评、抱怨,四处发牢骚,那是轻易而无需学习便可办得到的。问题是,你真的愿意让自己的一生被这些垃圾来填满吗?

    还是你愿像故事中的第三位工人那样,怀抱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知道自己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却能为更多人所能获得的好处,为自己的辛苦工作献上感恩。

    积极向上的态度正如这位工人所传达的,它并不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认为凡事都是好得不能再好。真正的积极思想者,是能够运用智慧,审慎判断当前的难处,从中找出正面的定义,给予肯定的评价,并从中看出未来的美好结果,同时为此深深地感恩。积极思想者必须具备能够看清消极面的能力,且拒绝让自己与消极意识共浮沉,愿意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更光明的人生。

    让你的思想积极乐观,你已成功了一大半。

    不要有过多的贪欲

    【原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大意】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的人。”有人说:“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贪欲,怎么可能刚毅呢?”

    有贪欲就不可能刚毅,所以有成语无欲则刚。

    这里也有另一种说法: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要是不彻底呢?那就有所畏惧了。

    欲与刚的关系也是这样。

    无欲则刚。

    无欲不是指一点儿欲望没有,像个木头人或非出家不可,而是说没有过分的欲望——贪欲。没有贪欲,就可以做到“软硬不吃”,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至大至刚。

    而一旦有了贪欲,不是“吃人家的口软,拿人家的手短”,就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刚毅呢?

    在“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的时代,贪污腐败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其根源和背景固然是相当复杂,但从贪污腐败者个体的情况来看,无一不是因为欲壑难填而造成的。这正如孔圣人所说的那样:“申枨贪欲,怎么可能刚毅呢?”不管你职位再高,资历再老,一旦陷入贪得无厌的欲望之中,就会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身败名裂,还有什么刚毅可言呢?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腐倡廉就是节制贪欲。

    当然我们也不提倡禁欲主义,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晋代陆机《猛虎行》有云:“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阴。”讲的就是在诱惑面前的一种放弃,一种清醒。

    以虎门销烟闻名中外的清朝封疆大吏林则徐,便深谙放弃的道理。他以“无欲则刚”为座右铭,历官40年,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做到了洁身自好。他教育两个儿子“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实则也是本人处世的准则:他在《自定分析家产书》中说:“田地家产折价三百银有零”“况目下均无现银可分”,其廉洁之状可见一斑。他终其一生,从来没有沾染拥姬纳妾之俗,在高官重臣之中恐怕也是少见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种放弃的清醒。其实,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今天,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诱惑实在太多,特别是对有权者来说,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放弃。如果抓住想要的东西不放,甚至贪得无厌,就会带来无尽的压力,痛苦不安,甚至毁灭自己已有的成功。

    人生是复杂的,但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弃。应该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气壮,不该取得的则当毅然放弃。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若想驾驭好生命之舟,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永恒的课题:学会放弃!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过一短篇故事:有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但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地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他。

    于是,农夫兴奋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来耕作、来赚钱啊!所以,他又拼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

    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年纪大,可能乏人照顾,需要钱,就再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再奋力向前跑!

    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倒在地上,死了!

    的确,人活在世上,必须努力奋斗。但是,当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子女、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必须不断地“往前跑”、不断地“拼命赚钱”时,也必须清楚地知道何时该“往回跑”!因为妻子、儿女正眼巴巴地倚着门等你回来呢!

    人要生存,就需要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但又不可贪得无厌,因为人生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人不可存太多的贪欲,否则便真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

    信自己莫信鬼神

    【原文】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大意】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人都还难以侍奉好,谈什么侍奉鬼呢?”

    子路又问:“能问问死是怎么回事吗?”孔子回答道:“生还没弄清楚,怎么能搞得清死呢?”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子路所提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问题。

    在《雍也》篇里,当孔子回答樊迟关于什么是明智的问题时,以鬼神的问题为例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

    现在,子路仍然不明智地提出这个问题,所以孔子反问他说:“人都还难以侍奉好,谈什么侍奉鬼呢?”

    问题是,子路就是这样一个“不明智”的人,一问不成,又生一问:“能问问死是怎么回事吗?”其实还是一个“鬼”问题,所以孔子又一个反问把话推开:“生还没弄清楚,怎么能搞得清死呢?”

    那可真是问得蹊跷,答得巧妙。

    其实,孔子也不完全是顾左右而言他,把子路的问题推到一边。在孔子看来,鬼神的问题,生死的问题,都是探索宇宙奥秘、生命本质的大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也不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能搞得清楚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所以,对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既不要盲从迷信,也不要简单否定,最好是抱一种“阙疑”的态度,敬而远之。这种态度实际上是现实而理性的态度,也是最明智、最科学的态度。

    医生认为“死”是现代医学都还难以解说清楚的概念,至今人们也只能以“心脏停止跳动”来“描述”“死”;佛教、道家则谓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从“四大皆空”的理论看来,生与死并无明显的界线和区别;迷信的人则认为,死就是灵魂出窍,任何生灵都有不可见的灵魂和可见的躯体两部分,灵魂可以升天,可以入地,生灵可以互相转化,持此说者便相信鬼神;无神论者则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了了,什么也没有了。至于死者临终的心情、感觉如何,这是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经过长期研究和探讨,至今还“说不清楚”的问题。既然如此,孔子又怎能向他的弟子解答得清楚呢?

    但是,孔子毕竟是伟大的教育家,当他遇到学生向他提出自己难以解答的问题时,他不是简单地回答“不知道”,也不指责学生,而是绕开问题,用“未知生,焉知死”一句反问,引导学生的思想,既保护了学生探讨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又回避了解答不清楚的问题。

    再从孔子对第一个提问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孔子重视“生”而忽略“死”,主张要好好对待活着的人,即厚养薄葬。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不信鬼神的无神论者!要不,他怎么不借学生提到这类问题的机会,大谈其鬼神之事呢?相反,用了“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两句反诘语,表明了他无神论者的坚定立场。

    新中国成立数十年,我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犹如“宝塔镇妖”似的镇住了迷信。但近些年来,这“宝塔”的砖石像被人逐渐偷走,宝塔有了些摇晃,阴魂未散的迷信又溜了出来,开始在各地布烟撒雾。其表现为:许多地方以开发旅游资源、弘扬传统文化为名宣扬迷信。似乎无庙、无神、无荒诞不经的传说便无以吸引游客,似乎旅游不是看山赏景寻求休息娱乐,而是为了看神瞧鬼寻找精神麻痹。投巨资大修“地狱之城”“鬼的世界”,是为了“重现中华鬼文化”“招商引资”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农村中的尼姑庵、奶奶庙、娘娘庙、观音殿、土地堂又一个个占据一方,供人顶礼膜拜。说是现今“人心不古”了,就该拿古代的各种神来震慑人,“多拜神少事端”便是上述行为的理论基础!一些封建迷信帮会也由此而产生。时下的许多文学、文艺作品、广告里,也夹杂着迷信的内容。

    尤其令人惊异的是,除了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易“迷”之外,教授、高工、博士、硕士也大有“迷”而不“醒”者,而且他们“迷”的“科学性”“证明性”“影响性”比起神汉、巫婆来还要更高一筹。有些地方政府甚至组织农民集资兴建迷信设施,开展迷信活动,造成迷信的“合法”性。有的干部在面临个人职务变更和重大决策之际,也临时抱佛脚,去求神问卦……

    干部们迷信的言谈举止,对迷信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工作、对个人也为害不浅。

    对于迷信的泛滥,如果只是轻视之、听之任之或“装一时糊涂”的话,那么当它形成洪水猛兽之势再回头治理,恐怕为时就晚矣!

    失意在所难免,且把心放宽

    【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于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大意】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就只有天吧!”

    所谓“天才知道”!圣人的感慨是很沉重的。

    《里仁》篇里已经说过,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圣人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虽然他曾多次说过“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之类的话,反复说不被人知道没有什么关系,在这里又再次明确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只管“下学而上达”,但他毕竟还是在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所以,说圣人完全不在乎有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确是不合于实际的。

    事实上,古往今来,哪个读书人又完全摆脱得了“名”的羁绊呢?

    君子不图名图利,两袖清风,一生廉洁的读书人倒是见得不少,可完全不在乎名,不计较别人是否知道、了解自己的读书人却是难以见到。

    追本溯源,就是圣人也不能心如止水,全然超脱啊!

    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心上的疙瘩只有亲自动手方可解开,朋友的话,善良人的话都只是催化剂。自己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一时得意容易让人忘形;但为失败哀怨、对现实不满也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心宽化解之。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此人生岂不让人伤心透了?否。有句话你是知道的,叫“好事多磨”。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念:失意是一种磨炼的过程,心即使在冰冻三尺之下也不会凉的。有瑞雪兆丰年之说,雪愈大,年愈丰。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不论如何折磨人,如何将你压缩在一个四方的小盒子里,但思维的空间是不受限制的,心灵的视野没有藩篱,无比宽广,任你驰骋。来去自如,生命的迷人之处就在这里!

    站得高,你就看得远。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人生,各色不同;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乐悲恐惊,七种情感,品之不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如果一生无挫折,未免太单调、太无趣、太乏味。没有失败的尴尬和忍辱,哪来成功的喜悦?也许你就是忍受不了人情的冷暖和失败的打击,抱头哀叹,早已说过“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自己还会遇到,那就当它是横亘于面前的一块石头吧。摆正它,踏上去!也许视野会更开阔,心胸会更豁达呢!

    人很善良,常常把宽容给了陌路人,把温柔给了爱人,却忘了给自己留一点。有一句话很有用,叫“没什么”。对别人总要说许多“没什么”,或出于礼貌,或出于善良,或出于故作潇洒,或出于无可奈何;或是真不在意,或是别有用心。不管出于什么,谁让生活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你要劝解自己,也要学着这么说。缺少阳光的日子很忧郁,你要学会说“没什么”,失去朋友的生活很寂寞,你要学会说“没什么”。自己已经很累了,他需要一种真诚的谅解,说句“没什么”,对你自己疲惫的脸容,对自己疲惫的心灵。这么说着,并不是让你放纵所有的过错,只是渴求自拔;也不是决意忘怀所有的遗憾,只是拒绝沉溺。自己劝慰自己才管用。

    人有同情心,见别人伤心——除了敌人和仇家——自己也不会快乐,总要上前劝一劝。劝告是出于善心,言语也很有哲理,然而听的人未必都能听得进去,听进去了也未必照此行事,因为剧痛使人麻木。总之,失意在所难免,权且把心放宽。

    急功近利要不得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大意】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小便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办不成大事。”

    公元前658年,晋国人以宝马美玉献给虞公,要求借道讨伐虢国。宫之中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公不要答应晋国的要求,但虞公贪图宝马美玉而不听劝谏。结果,晋国人灭虢国后在返回的途中又顺手灭了虞国。这是贪小便宜而坏大事的典型。

    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也就是这样的意思。但面对现实,谁又没有“近视”而急功近利的时候呢?既然如此,就应把圣人的话当作座右铭,时常提醒自己。

    不要企图一口吃个胖子,把什么事一次性做完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凡事都要分出个轻重缓急。先将手头较重要且又紧急的事情完成,将那些重要但不怎么紧急的事情暂放一旁。因为先做这种事情可能会一时做不完,这样既耽误了做那些亟须完成的事情又浪费了时间,使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受到了不必要的干扰。

    任何一个追求成功的人都应当明白:紧急的事不一定重要,重要的不一定紧急。不幸的是,我们许多人过于急功近利,把自己的一生花费在较紧急的事上,而忽视了不那么紧急但比较重要的事情。当你面前摆着一堆问题时,应问问自己,哪一些真正重要,把它们作为最优先处理的问题。如果你听任自己被紧急的事情左右,你的生活中就会充满危机。

    根据你的人生目标,把所要做的事情制订一个顺序,有助你实现目标的,就把它放在前面,依次为之,把所有的事情都排好序,并把它记在一张纸上,就成了事情表。养成这样一个良好习惯,会使你每做一件事,就向你的目标靠近一步。

    众所周知,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制订一个顺序表,你会对突然涌来的大量事务手足无措。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在教授成功学期间,有一位公司的经理去拜访他,看到卡耐基干净整洁的办公桌感到很惊讶。他问卡耐基:“卡耐基先生,你没处理的信件放在哪儿呢?”

    卡耐基说:“我所有的信件都处理完了。”

    “那你今天没干的事情又推给谁了呢?”经理紧追着问。

    “我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了。”卡耐基微笑着回答。看到这位公司经理困惑的表情,卡耐基解释说:“原因很简单,我知道我所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我的精力有限,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于是我就按照所要处理的事情的重要性,列一个顺序表,然后就一件一件地处理。结果,完了。”说到这儿,他双手一摊,耸了耸肩膀。

    “噢,我明白了,谢谢你,卡耐基先生。”几周以后,这位公司的老板请卡耐基参观其宽敞的办公室,对他说:“卡耐基先生,感谢你教给了我处理事务的方法。过去,在我这宽大的办公室里,我要处理的文件、信件等,堆得和小山一样,一张桌子不够,就用三张桌子。自从用了你说的法子以后,情况好多了,瞧,再也没有没处理完的事情了。”

    这位公司的老板,就这样找到了处理事务的办法,几年以后,他成为美国社会成功人士中的佼佼者。所以说为了个人事业的发展,我们也一定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制订出一个事情表来。我们可以每天早上制订一个先后表,然后再加上一个进度表,就会更有利于我们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了。

    勇于探索,为了理想奋斗不息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大意】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朝闻道,夕死可矣!”正是一种探索真理,献身真理的态度和精神。

    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真理比生命更重要,自然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

    绝对的理想主义者是能够做到死而无憾的。

    孔子的目标、原则经过深思熟虑形成之后,始终没有动摇过。他坚定的原则性,完全可以沿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话来形容。孔子曾做过大司寇,得到过季恒子的重用,如果孔子放弃原则,与季恒子同流合污,完全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他弃高位如敝屣,毅然地走上了周游列国寻找理想的路。在那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受到多次威胁利诱,每次都以必胜的信念、积极乐观的精神克服了困难。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使孔子明白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在当时实现,但他却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坚定地努力奋斗着。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他最理解孔子。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痛?不容然后见君子!”天下人见识浅陋,理解孔子的人少,能追随孔子的寥若晨星,这对于孔子的形象丝毫无损,更因此显示出孔子的高风亮节。孔子的信心和实践的勇气来自对自己事业合于仁道的信念,不能凭己之力实现,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来照彻后世,启迪后人。孔子是一个终其一生的积极的实干家。他的精神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国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以死殉国,不做元朝宰相,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样掷地有声的诗句;张居正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表达了自己以身报国的心志;林则徐不计个人荣辱,抗击洋人,历经磨难,死而无憾……这些历代名臣都有一颗为国家为天下负责到底的心,故能如此坦然地对待荣辱生死。

    与孔子的人生观不同的是接舆、长沮、桀溺等消极避世的隐士。隐士不是不关心国家和天下大事,而是太过于关心,以至在时代已无可挽救时走开了,把自己置于事外。他们以另外的方式希望国家太平,希望老百姓过好日子。做隐士的人多信奉道家,以“因应顺势”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对儒家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概,他们是不以为然的,以为这样无法真正对社会有所贡献;隐士以为天下滔滔,时代到了末路,你不可能兼济天下,只有来个独善其身,保存实力,以期世风改良而有为于天下。所以他们把孔子周游列国,在不可为之世推行仁道看作是不明智之举,因为这可能行仁政不成,反遭杀身之祸,既不能平天下,造福于黎民,又空耗了社会精英,少了将来的忠臣,这样只身不能挡滔天洪流,倒不如待潮退浪落,风平浪静时再扬帆远行。隐士们对孔子或惋惜或讽劝,正是出于这个理由。

    孔子以为为人就须行仁,就得立于世间,为人类尽力,这是人之为人的责任,不可逃避。世事纷乱,纲常败坏,百姓涂炭,如果做隐士逃避时代,只显示出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无仁人之心,把自己混同于鸟兽。人是一个社会产物,不与社会接触,忘了社会秩序和形态,就已不是真正的人了。况且,做个“避世之士”干净地抛弃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肩负起恢复社会秩序的责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这才符合人之义。孔子乐意忍受磨难和别人的误解,为明知不可为之事、把自己贡献给国家和天下,行的是仁人之义。

    孔子乐于自我牺牲,孜孜不倦地行仁道,可以为我们立身处世作一很好的借鉴。为了自己的理想,永不惰怠,永不止息,敢于面对严峻的现实,勇敢地接受挑战。

    成功离不开坚持

    【原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矣。”

    【大意】孔子说:“颜回嘛,他的心长期不违背仁德。其余的学生就只有在短时间里做到了。”

    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

    成功难在何处,不是方法,不是目标,难就难在“恒心”二字,换句话说就是“贵在坚持”。

    举凡做事、学艺、锻炼身体,世上事几乎无不适应这一规律。而孔子更将它当成了进德修业的关键所在——仁心的修养。

    如果我们对杰出的成功人士做一个调研,就会发现,他们中大多数都具有持之以恒的耐性和韧性。而他们也正是靠这个,才使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

    不要对自己太没有信心,客观条件并不能完全地将你限制。只要我们拥有强大的毅力和耐心,坚定一种必胜的信念,勇敢地与困难拼搏,一定能有所成就。做事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居里夫人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有许许多多与成功无缘的人,他们并不是缺乏追求的目标,而是经常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便放弃目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你一旦下定了决心要追求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就应该全力以赴,勇敢地坚持下去,到达目的地之前,决不放弃。道理虽然谁都懂,可实际做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一点,小张感受颇深。

    小张的一个同学,外号“朱八届”,为何得此名,这还要从他考大学的经历说起。他姓朱,在班里学习成绩很一般,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绝不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考大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梦。但他一心想考上大学,因为他不甘心一辈子待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他要飞出农村,干出一番事业。为此,他学习十分刻苦,但由于基础薄弱,头一年高考落榜了。他没有灰心,打算明年再考,结果第二年又名落孙山。他还不甘心,这辈子如果考不上大学决不罢休,于是第三年又接着考,仍然榜上无名。左邻右舍的乡亲、同学和朋友都劝他别再考了,他的父亲失望地对他说:“不是那块料儿,别再费力气了,白搭,还是回家安心种地吧!”

    小朱听了父亲的话,并没有灰心,他含着泪对父亲说:“爸,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相信一定能考上。”

    听了儿子的乞求,父亲心软了,同意让他再考一年,不过父亲告诉儿子,如果再考不上,就别把青春都浪费到这里,赶紧回家结婚,不能耽误了他老人家抱孙子。第四年小朱又没考上,于是第五年又考,父亲气得不管了。可惜的是第五年又没考上,于是他又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八个年头他如愿以偿。连续考了八年,用他自己的话说:“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把日本鬼子都打跑了,何况是考大学呢?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

    经过八年才考上大学,有人会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会嘲笑他、挖苦他。但事实上,他的这种愚公移山坚持不懈的精神十分可嘉,抱一守终,定会有所收获。“君子有恒,他的德行就忠贞不变。”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没有恒心则无成。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有哪个不是在其从事的领域中练就恒心?哥伦布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就不会发现新大陆;瓦特没有恒心就不会发明蒸汽机,富尔顿没有恒心就不会发明轮船。

    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按孔子所讲难的不是“日月至焉”,而是“三月不违仁”。

    做事也是如此,短期的坚持每个人都能做到,但要说到持之以恒,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对有志于获得成功的人来说,就得不断地使自己“添草加柴”。成功贵在坚持,滴水可以穿石!正如梁启超所言:“我学习上的毛病在于爱好广泛,学识肤浅,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恒心,有获得马上就会失去,其他的事还可以效法我,这两样不能学我了。”有人说:“一心不能二用”确实言之有理。所以,人贵有恒,坚持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永远不要放弃,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素质。

    成功时得意可以,但万莫傲而忘形

    【原文】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大意】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兵败逃跑时他殿后,快入城门时,故意鞭打着他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

    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鲁国与齐国作战,鲁军大败,作为统帅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后面掩护大军撤退。当大家都安全撤回而迎接他最后到达时,他却故意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

    孔子因而赞扬他不自夸的谦逊精神。

    其实,孟之反不自夸,谦逊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还在于他不愿居功,以免引起其他将领和同僚的妒忌。

    谦逊也好,不居功以免妒忌也好,这其实都是告诉我们得意时万不可忘形。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下,不锋芒毕露,不居功自傲的确是非常高深的修养。

    对于一般人来说,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是人人都向往的境界。但得意者绝对不能忘形,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姿态形象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时不时地回头看看自己的尾巴是夹在裆下,还是翘到了天上!一旦露出失态的尾巴就很有可能被别人抓住,到那时也许连落水狗的命运都不如。

    一位成功的大企业家曾经说过:“当你经过千辛万苦使你的产品打开市场的时候,你最多只能高兴五分钟,因为你若不努力,第六分钟就会有人赶上你,甚至超过你。”

    当你被上司提升或嘉奖的时候,常常会自鸣得意吗?如果是,那你就要好好学一番涵养的功夫,把你那因升迁而引起的过度兴奋压下去才好。你所拟的一生计划,当然是非常伟大的,但在你没有达到这个伟大目标之前,中途的一些小成功,可以说只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也许在你实行一个计划时,一着手就大受他人夸奖,但你必须对他们的夸奖一笑置之,仍旧埋头去干,直到隐藏在心中的大目标完成。那时人家对你的惊叹,将远非起初的夸奖所能及。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一个人如果自以为已经有了许多成就而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了。许多人一开始奋斗得十分起劲,但前途稍露光明后,便自鸣得意起来,于是失败立刻接踵而来。”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说:“当我的石油事业蒸蒸日上时,每晚睡觉前总是拍拍自己的额头说:别让自满的意念,搅乱了你的脑袋。我觉得我的一生受这种自我教育的益处很多,因为经过这样的自省后,我那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情绪,便可平静下来了。”

    一个人的伟大与否,是可以从他对于自己的成就所持的态度上看出来的。堆积你的成就,作为你更上一层楼的阶梯吧。

    人生处在顺境和得意时,最容易得意忘形,终致滋生败象,乐极生悲。

    看过特洛伊战争“木马屠城记”故事的人,都会记得特洛伊是怎样被毁灭的。

    特洛伊人与入侵的希腊联军作战,双方互有胜负,后来联军中有人献计,假装全部撤退,留下一匹大木马,并将勇士藏在马腹内,其他的主力部队亦躲在附近。特洛伊人望见远去的舰队,以为敌人真的撤退了,自己真的成功了,于是在毫无防备下,将木马拖入城内,歌舞狂欢,饮酒作乐。就在他们渐入梦乡时,木马中的敌人纷纷跳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于是特洛伊灭亡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得到一个宝贵的教训:成功时不要高兴得太早,否则失意马上就来临。

    有些人因为顺境连连而甚感欣慰,愉悦之情不时流露于脸上。然而,不能只顾着高兴,应该想想怎么才能维持好运,永葆成功。

    希腊有名的雄辩家戴摩斯说:“维持幸福,远比得到幸福困难。”同样的道理,成功得来不易,但更难的是在于如何保持你的成功。

    成功在于勇敢争取

    【原文】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大意】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作俸禄,原思觉得太多,推辞不受。孔子说:“不要推辞!把多余的送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原思的谦让固然值得叫好,但不免失之灵活。

    孔子的做法就很对,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是你的就要勇敢争取,成功有时不需要谦让。

    用积极的心态去追求,去争取,不要指望谁能帮到你,拿出你的勇气,才能争到你的成功。

    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往往就在于是积极争取还是消极放弃。

    有些时候看似毫无希望,其实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并积极地争取便有成功的希望。杰出人士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拥有勇敢争取的心态。

    一位女大学生刚毕业时,到一家公司应聘财务会计工作,面试时便遭到拒绝,原因是她太年轻,公司需要的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会计人员。女大学生却没有气馁,一再坚持。她对主考官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允许我参加完笔试。”主考官拗不过她,答应了她的请求。结果,她通过了笔试,由人事经理亲自复试的笔试。

    人事经理对这位女大学生颇有好感,因她的笔试成绩最好,不过,女孩的话让经理有些失望,她说自己没工作过,唯一的经验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找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做财务会计不是他们的预期,经理决定到此为止:“今天就到这里,如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

    女孩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经理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取,都请给我打个电话。”

    经理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下子呆住了。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问:“你怎么知道我不给没有录用的人打电话?”

    “你刚才说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没录取就不打了。”

    经理对这个年轻女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如果你没被录用,我打电话,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请告诉我,在什么地方不能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在哪方面不够好,我好改进。”

    “那两块钱……”

    女孩微笑道:“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电话费,请你一定打。”

    经理也微笑道:“请你把两块钱收回,我不会打电话了,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就这样,女孩用两块钱敲开了机遇大门。细想起来,其实道理很清楚:一开始便被拒绝,女孩仍要求参加笔试,说明她有很强的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坚毅的品格。财务是十分繁杂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不可能做好的。她能坦言自己没有工作经验,显示了一种诚信,这对搞财务工作尤为重要。即使不被录取,也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评价,说明她有面对不足的勇气和敢于承担责任的上进心。员工不可能把每项工作都做得十分完美,我们可以接受失误,却不能接受员工自满不前。女孩自掏电话费,反映出她公私分明的良好品德,这更是财务工作不可或缺的。

    两块钱折射出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人品。而人品和素质有时比资历和经验更为重要。同时还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女孩在一开始遭拒绝就收兵,那么就可能得不到这份工作。但她不放弃,以勇敢的心态去主动要求、争取。她没有指望谁能帮上自己,因此凭借着自己的勇气突破了即将到来的败局,赢得了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