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之五骨,刀枪不入,软硬不侵,小小的皮囊,不仅耐磨耐压,而且抗高温,不生锈,狂风吹不倒,洪水淹不没,严寒冻不死,甚至有时连正义也治不了他们,所以对待小人我们还是远离为妙。关于这一点,孔圣人还是给我们总结出了不少可以效仿的经验。
巧言令色——伪君子的形象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有一个巧舌如簧的魔鬼,它自我夸耀说:“因为你是个喜欢看文学书的人,所以我对你谈话时就讲点文学名著,显得我也有同行,也是内行。反过来说,假使你是个反对看书的多产作家,我当然要改变谈风,对你说我也觉得书是不必看的,除了你自己著的书……我会对科学家谈发明,对历史学家谈考古,对政治家谈国际情势,展览会上讲艺术赏鉴,酒席上讲烹调。不但这样,有时我偏要对科学家讲政治,对考古家论文艺,因为反正他们不懂什么……这样混了几万年,在人世间也稍微有点名气。但丁赞我善于思辨,歌德说我见多识广。”可见“巧言令色”之徒古代有,现代有,人间有,地狱有,虽然其“混淆是非”“言伪而辨”,却颇得听者青睐。因而古代昏君之旁必伴有一“花言巧语、八面玲珑”的奸臣,这种人不仅是孔子所说的“鲜矣仁”,对于平常百姓来说简直是祸国殃民的祸水。
拿“巧言令色”作工具,多半是为了博得上司欢喜,对于别人倒无多大妨碍,只是在其口若悬河、眉飞色舞之时,往往忘记了老于世故的人劝人多听少说的良训。
世人往往鄙弃“巧言令色”之徒为小人,崇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殊不知,捧人捧得有分寸,骂人骂得有含蓄,自夸夸得像自谦,这些技巧都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尽管人们讨厌“花言巧语”之徒,但有几个人能不上他们的当?而不言者可能是“拈花微笑”、大智若愚,也可能是腹中空空、故作高深,因为同被深沉的外貌掩盖了,便难分伯仲,一味地让人顶礼膜拜了。
巧言令色者,活脱一副伪君子的画像。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膳文公下》)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另外两次分别为:一是“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一是“乡原德之贼也”(《阳货》)。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满脸堆着笑容的伪君子。
孔子厌恶“巧言”,主张辞能“达”就可以了。怎样才算“达”呢?“达”就是足以表达,把言辞用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多一个太费,少一个不足,应当不浪费一个词,不多说一句话,切意中肯就行了,用不着不必要的涂脂抹粉。言辞要做到“达”的程度,是一种很高的修养。这种修养不单是语言文字的修养,还有思想、情操的修养。修到“达”的境界,绝非“一日之功”,而要长时间地下苦工夫。一是要多读书,多听人家讲话,学习人家的语言技巧,丰富自己的词汇;二是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形成正确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反复不断地培养锻炼,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运用言辞。
经商的人记住“辞达而已矣”的话,大可受益。顾客来了,热情过度,说话太多,甚至满嘴夸张,顾客会以为你居心不良,是想着方儿骗他们。因为你说话的样子与地地道道的骗子相仿。虽然你只是急于推销商品,没有骗顾客的心,但是,顾客会相信你吗?热情周到,并不是一见人进门看你的商品,你就搭茬,问东道西。这常常引起反感,也是不礼貌的,好像一进门你就盯上了人家的钱包。想赢得顾客,反而吓跑了顾客。更有甚者,连哄带骗,强拉顾客,这是有违商业道德的。这样做不但拉不到顾客,还会失去顾客。经商者推销商品,只须面带微笑,等待顾客询问,作恰当说明,做到“辞达”就好了。
君子重的是义,小人重的是利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大意】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只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一心贪图实惠,唯利是图,那就看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了。
对义和利的态度,是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也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在孔子的眼里,道德高尚的君子重义而轻利,见利而为的小人重利而轻义。前者受人尊敬,后者惹人生怨。
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等级社会中,孔子出于对封建统治阶级长远利益的考虑,一再倡导人们“舍生以取义”“杀身以成仁”,却始终未能得到统治者的理解,以致终生坎坷、颠沛流离,继而投身教育。
艰难的人生使他领悟到义与利的矛盾并非能轻易统一,但他还是明确表示,在二者发生矛盾时,应以道义为上。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他虽然不否认富贵是人的一种必然的追求,但他仍然蔑视那种不合道义的富贵和见利忘义的行为。在弟子中提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的艰苦奋斗精神,旨在以义导利。修身建业,谋求长远发展。这种以道德力量化解义利矛盾的辩证思维,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样,“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把“义”与“利”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做二者不可兼得的选择。
君子想的是道德法律,小人却一心想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其实,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原本也不错,关键是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要因为田土、因为贪图实惠而忘了道德和法度,做出有伤道德原则、触犯刑律的事情来。
第二,不要因为贪恋田土,贪恋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放弃了对仁道、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处理得好,也就对了。但如果处理得不好,只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一心贪图实惠,唯利是图,那就看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了。
见义不为者,非君子也
【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大意】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这是谄媚;遇见正义的事却不能挺身而出,这是怯懦。”
只为争饮食而斗是无廉耻的猪狗之勇,为争货财而斗是唯利是图的贾盗之勇,无谓地械斗是小人之勇。君子之勇是为道义而斗争。
面对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敢去做,是怯懦的表现。这句话表达了“义”与“勇”的关系。其实,见义不为不仅是怯懦的表现,而且是十分可耻的事情;相反,见义勇为则是十分光荣的事情。为了使社会风气变得更好,应该提倡见义勇为的精神。
“见义不为,无勇也。”这是说君子应该见义勇为。见义不为,则无君子之勇(但是也可能有小人之勇)。“子谓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这里的恭敬惠义,其实也都是义,义者,宜也。此即君子之行、君子之勇。
在孔门弟子中,子路以勇著称。“子路有闻(而)未之能行,唯恐(复)有闻。”朱注:“子路闻善,勇于必行”;“若子路,可谓能用其勇矣。”(《集注·公冶长》)
然而有一次,“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裁)!”朱注:“夫子善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适于义也。”所以,孔子常常挫其锐气。“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这里,从“君子义以为上”中,有一句潜台词呼之欲出:小人利以为上。此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勇尚义,小人之勇尚利。
应该见义勇为的事你不去做,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你是“当做不做,豆腐放醋”。用四川的方言来说,你是个“二百五”。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到车匪路霸应挺身而出;见到女青年落水应义无反顾,不待脱衣就跳下水去,救命要紧,否则,你就是胆小鬼一个。
怎样勇于行?这是关于勇的度量问题。前面说过,勇于行包括言和行两个方面。孔子要求“言必信,行必果”,从而要求“讷于言,敏于行”;“君子……能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这是因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所以,君子慎于言,勇于行。反之,“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
不仅如此,孔子甚至认为,君子不仅要慎言,而且要慎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慎言慎行是君子之勇,妄言妄行是小人之勇。后来苏东坡认为大勇、小勇之别,在于一个“忍”字,“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留侯论》)小人之勇与君子之勇,在度量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勇敢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但“勇”不是一味地轻生好斗,而是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的。孔子承认他的学生子路比自己勇敢,但也教导他有勇更要有义。孔子认为,没有是非观念的“勇”是不可取的。见利忘义,或“见义不为”,都谈不上真正的“勇”。荀子将“勇”分为上、中、下三种境界,怀仁爱之心,忧国忧民,无私无畏,是“大勇”;好礼而轻财,亲贤士远小人,是“中勇”;不顾是非,贪财斗狠,是“小勇”。综观古今,凡是为国家、民族利益,为正义事业敢于奋斗、勇于牺牲者,都是值得崇敬的勇者。
“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诗经·大雅·燕民》。大意是柔软的东西不轻易去吃,坚硬的东西也不轻易吐出来;不欺侮弱小的人,也不惧怕强权的威胁。此处的燕是众多的意思。这首诗是歌颂西周名将仲山甫,为送他出征而作。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他一定会不负王命,平定诸侯,安抚百姓,表达了对品德高尚、勇猛英武、不欺软怕硬、不凌弱惧强的品格的赞誉。
孔子提倡“视死如归”。原意就是面对死亡要像回家一样从容。畏惧死亡是人之常情,但是还有比死更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义”。这句话强调,有时候为了维护“义”、成就“义”,就应该直面死亡,平静地对待死亡,也就是“舍生取义”。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此句出自《论语·宪问》。有仁德的人一定会很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这句话表达了“仁”与“勇”的关系。有仁爱之心的人一定会见义勇为、舍生取义,这才是真正的“勇敢”;而某些看起来勇敢的人,却不一定都是为“义”而勇,也许只是意气之勇,在他们的心中未必有仁爱之情。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则是说有德行的人不会忧虑,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这是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也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有仁德的人能够宽厚爱人,所以无所忧虑;有智慧的人能够辨明是非,所以不会迷惑;有勇气的人能够临难不惊,所以无所畏惧。一个人具有这三者中的一种品质已属难得,三者兼备,更是不易。孔子坦言自己也没能做到,不过他的学生子贡却说这是“夫子自道”,意思是说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在孔子学生的心目中,孔子就是仁、智、勇的化身,如果连他都不具备这三种品质,那谁还能做得到呢?
荀子也讲“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道义所在,不会倾倒于权势,也不会只顾私利。这句话他是在谈论一个人的“大勇”时说的。荀子指出,只为争饮食而斗是无廉耻的猪狗之勇,为争货财而斗是唯利是图的贾盗之勇,无谓地械斗是小人之勇。君子之勇是为道义而斗争。他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畏权势,不为一己私利,所以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大意】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那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德不高则行不远”,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与之一起患难与共,荣辱共担。
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
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
如果二者不能兼备,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孔子舍才而取德。
今天我们的用人之道,我们选拔和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似乎依然坚持的是这个原则。当然,其德和才的内涵都已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周公本人,不但不骄不吝,而且是谦逊大度的典范,这也是人所共知而毋庸赘言的了。
“德不高则行不远”是做人观,做事首先要做人。我们相信: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与之一起患难与共,荣辱共担;只有有品行端正的员工,才可能有长盛不衰的企业。
孔夫子教导我们,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孔夫子还告诉我们,德育本身也有基础,要抓德育就要狠抓这个基础。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础。这里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
“教会做人”不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标,也是当代国际著名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标。如前所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所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中明确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而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要与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这实质上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显然,这里涉及的是伦理道德教育,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要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要把教会如何做人的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我们应当把“学会做人”作为一个口号响亮地提出来,一切德育工作都要围绕“教会学生做人”这一目标来展开,培养人的工作才会有成效(“本立而道生”)。
孔子心目中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也就是能“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办事情、谋福利的人。
为了使这个高尚的道德目标具体化,以便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修养来逐步达到,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人做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格教育”问题。其基本内容是: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做一个人格完善的人,道德教育就是人格教育,按孟子的话说就是实施“人道”: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人兽之别”,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他明确指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如果只讲究吃饱、穿暖、居住安逸而不受教育,人就会失去人格,和禽兽差不多。为此他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论证了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应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八德,这也就是孟子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这样,孟子就明确地回答了要让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是,由于孟子的“性善论”含有唯心主义先验论色彩,其八德并未被后人完全认同。在后世儒家中还有不少学者推崇管仲的“四维”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牧民》)
这些学者认为可用“礼、义、廉、耻”作为完善人格的标准,即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汉代的贾谊和清代的顾炎武等大学问家均对四维说十分赞赏。
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所倡导的“新生活运动”也曾主张以“中华民族固有之德行礼、义、廉、耻为基准”,认为这是“古今立国之常经”。但是由于管仲的四维只讲“礼、义、廉、耻”不提“孝、悌、忠、信”,所以并不能涵盖完美人格的全部内涵,所以有较大的片面性。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全面总结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并以此八种德行作为新加坡政府的“治国之纲”和新加坡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李光耀的这一英明之举已在新加坡取得极大成功。
孔子还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就是指“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
尚德不尚力,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
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选拔干部和人才的一个原则。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差也就算了,危害还不会太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有时候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家公司,甚至于一个国家、一朝江山。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儿,但他只要虚心好学,不断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人才的品质比能力更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干部、选拔人才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比较全面地说,应该是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能兼备时,德重于才。如果完全没有才,则已不在我们所讨论的范围内了。因为我们的话题本来就是在千里马的问题上展开的。
所谓“品不良则心不正”,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我们的产品品质、服务品质、工作品质必须优良,客户才会为我们的产品、服务买单,老板才会为我们的工作买单。
真金要靠火来炼,在关键时刻去认识一个人
【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彫也。”
【大意】孔子说:“天气严寒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所谓“疾风知劲草,国乱识忠臣”,其实就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彫也”。现实些讲,就是说真金还得火来炼,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肝胆相照、同甘共苦的益友还是为利而来的损友,在平时往往是很难看出来的,只有到了艰难困苦的逆境,甚至生死存亡的绝境,才能认清他的真实面目。
在你春风得意时,往往会高朋满座,仿佛都能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都是你“真正”的朋友。可是一旦你失势,身处逆境,大多“朋友”都会在你眼前消失。这个时候,还能在你身边的,一般都是真正的朋友。
在利益面前各种人的灵魂也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有的人在对自己有利或利益无损时,可以称兄道弟,显得亲密无间。可是一旦有损于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什么友谊,什么感情统统抛到脑后。比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里大家说笑逗闹,关系融洽。可是到了晋级时,名额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真面目就露出来了。他们再不认什么同事、朋友,在会上当面摆自己之长,揭别人之短,背后造谣中伤,四处活动,千方百计把别人拉下去,自己挤上来。事过之后。谁还敢和这种人交心认友呢?
当然,真正的朋友还是有的,也占大多数。但是,在利益得失面前,每个人总会亮相,每个人的心灵会钻出来当众表演,想藏也藏不住。所以,此刻也是识别朋友和人心的大好时机。
进而言之,岁月也可以成为真正公正的法官。有的人在一时一事上可以称得上是朋友;日子久了,共事时间长了,就会更深刻地了解他们的为人、人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此长期交往,长期观察,便会达到这样的境界:知人知面也知心。
春秋末年,晋国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经过一座界城时,他的随从提醒他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候着后面的车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错,从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我又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于是他很快地离去。果然不久,这个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献给了晋王。
中行文子在落难之时能够推断出“老友”的出卖,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灾难,这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某位朋友对你,尤其是你正处高位时,刻意投其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与你结交,而不是看中你这个人本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危难之时施以援手。
通过逆境来检验人心,代价高、时日长,且过于被动,然而其可靠程度却大于依推理所下的结论。因此我们说:“倒霉之时测度人心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
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大意】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其实,交友处世也须秉承执行“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则。
在你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你为成功而奋斗之初,你可能需要寻求朋友的帮助,但是,你要注意,不要结交那些对你有害无益的朋友,不要被拖入他们的浑水之中。
我们的环境和朋友,对我们的一生有莫大的影响,可以说,交上怎样的朋友,就会有怎样的命运。
一只虱子常年住在富人的床铺上,由于它吸血的动作缓慢轻柔,富人一直没有发现它。一天,跳蚤拜访虱子。虱子对跳蚤的性情、来访目的、对己是否有利,一概不闻不问,只是一味地表示欢迎。它还主动向跳蚤介绍说:“这个富人的血是香甜的,床铺是柔软的,今晚你可以饱餐一顿!”说得跳蚤口水直流,巴不得天快黑下来。
当富人进入梦乡时,早已迫不及待的跳蚤立即跳到他身上,狠狠地叮了一口。富人在梦中被咬醒,愤怒地令仆人搜查。伶俐的跳蚤跳走了,慢腾腾的虱子却成了不速之客的替罪羊。虱子到死也不知道引起这场灾祸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因此,在选择朋友时,你要努力与那些乐观肯定、富于进取心、品格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交往,让这些同道之人成为你的朋友,这样才能保证你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获得好的精神食粮以及朋友的真诚帮助。这正是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
相反,如果你择友不慎,恰恰结交了那些思想消极、品格低下、行为恶劣的人,你会陷入这种恶劣的环境难以自拔,甚至受到“恶友”的连累,成为无辜受难的“虱子”。
假如我们不慎交上了坏朋友,应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要知道:把一只烂苹果留在筐里,会使一筐的苹果都腐烂掉。
要结交懂得自尊自爱的朋友。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自尊,便无法尊敬别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使我们所结交的朋友都是懂得自尊自爱的人,相信大家都会互相尊重的。
与身心健全的人交往,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别人的尊敬,而且也可以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提高品德修养。
有自尊心而且身心健康的人,通常都有很强的个人主义意识,不喜欢轻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具有诚实的本性,不仅能忠实于自己,也能忠实于朋友。
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常常会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但这种自尊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谓的“傲慢”,而且也丝毫不含一点“轻视”别人的意味,只是事事自己做主,不容他人插足而已。而且,这种人是无法忍受他人欺侮的,一旦有人欺侮他,就一定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另外,他们的心态一直很稳定,能与人愉快相处,以整体的观点来说,这种人是属于和蔼、意志高昂的类型。因此,很容易成功。
他们一般工作很卖力,也有经济独立的能力,过着安定、快乐的家庭生活,能尽情地享受生活乐趣及休假的闲情。一般健康情况良好,很少生病。常受到人们的尊敬及喜爱,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能将自己的感情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能控制自己,因此对自己的缺点并不十分苛求。能享受过去及现在的生活,对于未来也充满希望。
有自尊心且身心健康的人,不仅能在工作岗位上尽忠职守,而且也能在人生的过程中享受到真正的乐趣。如果我们本身就是一个有自尊心且身心很健康的人,一定能够很轻易地分辨出别人是否和你具有同样的性格,然后有选择地结交朋友。
“道不同,不相为谋”,反过来就是说道相同,则可以为谋。无论是分清小人和君子还是要结交真正的朋友,都要以此为评判标准。当然,这里的前提是你不能并非小人。
小人是地雷,踩上就会爆炸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大意】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然而,小人如果只管自己的“戚戚”那就不叫小人了,小人的讨厌之处在于:由于他们经常心绪不宁,所以就会整天处于攻击状态,一旦有人不小心招惹了他们,那他们就会不死不休地整治对方。
一个人如果遇上了小人,就不得不十二分小心了。小人一般居心不良,恐怕会为你成大事设下障碍。而小人又善于伪装,就像埋在土里的地雷,用眼睛不易发现,不小心踩上就会爆炸,这就需要人们花点“心机”去辨别和寻找。
防范难缠的小人古代圣贤早有理论,更有实践经验,也有可供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社会的复杂和人生的智慧。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小人再聪明再狡猾,总有让人可辨之迹,有可防之术。
西汉御史大夫张汤为人狡黠多诈,滥施刑罚,办事专门迎合皇帝的心意;对于皇帝不喜欢的人,就妄加诬蔑,任意诽谤;对于皇帝喜欢的人,就胡乱吹捧,极力美化。他利用任御史大夫的职权,经常随意罗织罪名,弹劾大臣,残害同僚。
张汤对他的副手御史中丞李文怀有宿怨。张汤最宠信的小吏鲁谒居,为了替主子铲除政敌,邀功献媚,就悄悄地派人上书皇帝,用罗织来的罪名检举李文。于是,皇帝命令张汤来审理这个案件。张汤借机滥引法律条文,施以酷刑,终于诛杀了宿敌李文。后来皇帝偶尔问起案发原因,张汤假装自己不知情,故作吃惊地说:“可能是李文的仇家干的。”
其实,张汤做贼心虚。退出之后,急忙赶往鲁谒居家密商对策。此时,正赶上鲁谒居卧病在床。当张汤看到鲁谒居的两脚红肿时,就亲自给他按摩双脚。这事正好被赵王刘彭祖看见了。刘彭祖心想,从没听说过一个主管长官竟然如此服侍一个小吏,由此判断其中必有隐情,加上刘彭祖素来不满张汤的残暴,于是,向皇帝告发说:“张汤身为国家重臣,竟然给卑贱的小吏按摩双脚,我认为其中有不可告人的勾当。”皇帝将此事交给司法部调查。调查期间,鲁谒居正好病死,他的弟弟受到牵连,因而被囚禁了起来。一天,他恰好去监牢里提审犯人,看见了鲁谒居的弟弟。张汤本打算暗中营救,所以表面上假装不认识。这样一来,鲁谒居的弟弟误解了张汤的意思,心中既害怕又愤怒。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叫他的家人上书皇帝,揭发了张汤与他哥哥鲁谒居共谋陷害李文的经过。皇帝得到举报,命令立案审理。
这是见于《资治通鉴》的一幕官场上权力斗争的闹剧。引述于此意在说明赵王刘彭祖能够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张汤为小吏“摩脚”一事,洞察其中的阴谋。这确是一种较为高深的知人防人谋略。
有“心机”的人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投机型的人善于察言观色,脸皮很厚,把自己作为商品,谋求在“人才市场”上讨个好价钱。这种人即使在工作上也好讨价还价,往往对目前雇用他们的公司施加压力,以使该公司的领导给他们晋升或加薪的机会。或者他们在工作上不安分,但却热衷于往上司那儿跑,为的是和上司套近乎,不是凭工作成绩得到上司的重用和提拔,是想通过和上司的私人关系而得到好处。
另外,投机取巧的人一般嘴甜、心细、脸皮厚,他们即使是做错了事,也往往会把责任转嫁和推卸到其他人身上去。而一旦有了功劳,他们又会极力吹嘘自己的贡献和业绩,生怕上司不知道。还有,上司在场和不在场,他们的表现就完全不一样。上司在的时候,他们肯定是最勤劳的,连脸上的汗水也不会去擦,就是想给上司一个好印象;上司一旦离开,他们保准就待在一旁休息了。
当然,光凭眼睛是很难发现这些人的伎俩的,因为他们很会伪装自己,作为领导只有多听取其他下属的反映,才能揭开真实面目。
对于这种人,无疑是不能重用的,他们在哪个单位任职,哪个单位就会被他们搞得乱糟糟。因此,你一旦发现你的下属中有投机取巧之人,要毫不客气地把他们撤换掉。哪怕他们只是普通的员工,你都要提防,免得上当受骗。
和小人保持距离
【原文】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则怨。”
【大意】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不好和他们相处的,亲近了就会放肆无礼,疏远了则会产生怨气。”
孔子这段话在后世有很大争议,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得罪了全天下的女子。对此,我们持反对态度,如果去掉女子,单看孔子对小人的评价,那确实是非常有道理的。
仇视小人固然足以显出你的正义,但并不是保身之道,反而凸显了你的正义的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无耻、不义。
所以,和小人保持距离就好了,不必嫉恶如仇地和他们划清界限,他们也是需要自尊和面子的。要知道,连孔圣人对小人都是无可奈何,“敬”而避之的呀。
现实生活中,“小人”随时随地都有,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令人讨厌,所以有些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
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批评“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这是人性,而你特意凸显的“正义”,却照出了不少的原形,这不是故意和他们过不去吗?
君子不畏谣言不畏攻讦。因为他问心无愧。小人看你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为了掩饰,他是会对你展开反击的。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你别说你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历史的血迹吧,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
《呻吟语》的作者吕坤说:“处小人,在不远不近之间。”这和孔子的想法如出一辙。过分地接近小人,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负担,冷落了他,又会招致嫉恨,不知其心怀何鬼胎。所以,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上策。
书中又说:“由于喜欢蛇,而贸然出手去抚摸它,往往会被它咬噬而中毒;倘若因为不喜欢老虎,而动手击打它,同样也会被老虎吞噬。”因此,必须远离老虎和蛇,即所谓的“敬鬼神而远之”。这里的老虎和蛇就是指小人。现实中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小人,对这种人一定要提防,不要笨拙地出手,以免招致不必要的伤害。
同孔子一样,中国另一位贤哲庄子也说过:“小人之交甘如饴。”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倘若像甘饴一般的粘住对方,时间久了,关系就必然疏远。与朋友相交,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否则容易造成两败俱伤,友谊无法永久持续。
世事如棋,变化无常。圣人们的告诫和历史的兴亡成败教训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要招惹小人,保持距离就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