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障碍100问-训练指导篇——如何帮助儿童更有效地学习(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等,是个体用以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有效与灵活的运用,它对决定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习障碍患儿有关的认知策略的知识,告诉学习障碍患儿应用策略的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而且要在教给学习障碍患儿认知策略时,使学习障碍患儿明白什么时候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更有效,更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哪种策略更合适,达到目标也最佳等的元认知策略。掌握这些对于学习障碍患儿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可能需要教师反复教授,并反复让学习障碍患儿进行练习。例如,教师要通过直接的教学告诉学习障碍患儿各种学习策略是什么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策略。比如,教会他们在听课或读书时如何记笔记,以促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帮助学生用提纲法、图示法、列表法等方法重新组织所学过的知识,促进记忆。最初,教师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来向学习障碍患儿演示如何使用这些策略,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练习这些策略的使用。学习障碍患儿学会了这些策略之后,就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尝试着使用这些策略,并在使用的时候获得反馈,最终他们的元认知就会逐步由外界控制变成自我控制。

    研究表明,以上几种元认知训练,都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学习障碍患儿的元认知水平,特别是对于复杂问题,元认知的训练更有效。

    53.在训练元认知能力时需要注意什么?

    在运用元认知训练方法时,教师应该注意结合以下几点内容。

    ★激发学习障碍患儿的内在学习动机

    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元认知能力不可缺少的内部条件。学习任务的完成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就能明确地确定学习目标,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教学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有趣的与变换的呈现方式,以及使用游戏或模拟、动机迁移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障碍患儿的学习动机比一般儿童要低,所以需要教师在这一点上特别注意。

    ★增强学习障碍患儿的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激活元认知知识。这个过程实际指的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中的有关情况的觉察和了解。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习障碍患儿不会分析问题,他们在解题时瞎碰乱撞,劳而无功;还有的习惯使用过滤法解题,事倍功半。这些都是缺乏元认知体验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教师创造出问题情境后,要让学习障碍患儿有思考、探索的机会和时间。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于把问题的最后结果告知学习障碍患儿,以为他们只要记住了最后的结果,教学目标就算达成了;却不知对学习障碍患儿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认知或情感上的体验。学习障碍患儿只有亲自参与了学习过程,才能在此过程中产生对不知的体验和对知的体验、适度的紧张和喜悦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掌握知识的程度,丰富学习经验。唯有如此,思维才能得以开启,元认知体验才能得以发生。

    ★给学习障碍患儿创设和谐、民主的反馈条件

    在对学习障碍患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他们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反馈环境,不但使他们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而且还要使他们愿意接受别人的评价。在这样一个环境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习障碍患儿从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转化为依靠他们自己的内部反馈,并逐渐培养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真正学会元认知学习。

    ★注重引导学习障碍患儿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

    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不仅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而且两者往往是协同作用的结果。学习障碍患儿一般在非智力因素上有缺陷,因此,教师除了注重培养他们对学习和认知活动的调控外,还应注重培养他们对非智力因素中的努力程度、动机激发、个人性格特点、认知风格等方面的调控。最终使学习障碍患儿能把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54.家长该如何帮助儿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一般家长认为,要提升孩子的数学学习能力就是要多做题,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事实上,兴趣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每次考试都要考得好,有了信心,才能生出兴趣来。所以数学不好,问题不在自信,而是孩子的能力不足所致。

    那么,我们应如何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提升孩子的视知觉功能

    由于数学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与空间形式,要想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抽出这些数与形,孩子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视知觉功能,去辨识,去记忆,去理解,诸如长短、大小、多少、轻重、点、线、面、方向、角度这些体现着数与形的概念。孩子通过辨识实际的物体,慢慢体验到它们在数量与形式上的不同,并学会以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视知觉能力不足的儿童,将很难体察出孕育于实际物体中的数与形。因此,若孩子的视知觉能力不足,家长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孩子的视知觉功能。基本策略是以运动为基础,多做视觉上的活动,譬如进行仿绘图形、美劳、书法、剪纸等活动。

    ★提升孩子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

    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它是一种“文字兼数字与符号的结构”。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图形、图表以及文字都需要通过阅读才能了解。譬如,数字里就有“自然数、分数、小数、有理数、无理数”之别,孩子必须清楚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数学里还有许多符号,如+、-、、<、β、∑、×、等,如果孩子不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那么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无异于读天书。孩子不仅需要一般的阅读能力来理解数学中的文字,而且还需要特殊的阅读能力来理解数学中的数与符号,所以家长经常会发现语文成绩好的孩子,数学成绩却未必好,原因即在此。对于存在数学语言阅读理解困难的孩子,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文字阅读能力,其次是培养他们对数与符号的理解力。家长或教师应查出儿童对哪些数与符号存在理解上的误区,然后实施针对性的补救。

    ★提升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

    对数学材料的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的灵魂。若一个孩子看到一大堆东西,看了半天也不晓得它们背后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这将是数学学习上极为糟糕的事。因为数学的精髓就在于,它舍弃了具体的内容,而仅仅抽出数与形,并对这些数与形进行操作。若家长发现孩子具备这方面的困难,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材料的概括能力。例如,家长给孩子出示一些词语,如香蕉、苹果、橘子、梨,让孩子从中概括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是水果。其次,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概括与推理能力。例如,家长给孩子这样一些数字,如1、3、5、7、(),让孩子概括出这列数字的规律——后一项比前一项多2,并根据规律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字“9”。最后,培养孩子对图形的概括与推理能力。例如,家长给孩子看这样一组图形←、↑、→、↓、(),让孩子寻求其变化规则——顺时针方向每次扭转90°角,并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图形“←”。总之,通过文字、数字与图形这三种材料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对数学材料进行概括的敏感性。

    ★提升孩子的运算能力

    对数或符号的运算操作能力是数学学习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时时刻刻也离不开运算。儿童在运算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有的儿童乘除法会做,但加减法常出错,这是因为乘除法主要依靠听觉记忆功能,会背九九乘法表,就可能做对,而加减法因为计算时受进位、借位的影响,涉及视觉功能与记忆,因而更容易出错。再如,有的儿童计算正确,答案却抄颠倒,是因为由运动功能发展出来的垂直、左右、前后秩序等观念尚未牢固建立的缘故。

    数学能力的培养并非简单之事。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数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弱点,进行强化与补救训练。

    55.如何培养儿童的读题能力?

    儿童独自解答数学应用题时,一定要先阅读题目,这需要儿童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清楚地理解所读文字和概念的内容,正确地断句。阅读能力落后的儿童,在诵读或默读应用题时,常会有颠倒字句、迷失题意的现象。他们连字都认不全,更谈不上什么理解了。譬如,一些孩子常把“除以”看成“除”,把“增加到”视为“增加”。此外,视觉广度落后的孩子,一瞬间看许多字的能力不够,所以会产生漏字现象,进而影响到对应用题文字的正确理解。

    回答应用题需准确的理解力。数学不似一般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学生可以根据理解的程度进行讨论,语文中的讨论多含主观的意思,可是数学的理解却要求100%的准确。具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时常搞不清楚文字叙述的真正含义。例如,面对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小华把汽水瓶中满瓶的水倒入圆柱体的容器中,水深15厘米,容器的半径是10厘米,这个瓶的容积是多少?”这样的叙述经常会使有阅读困难的儿童不知所措,家长或教师也许得用另一段叙述来表达瓶与圆柱体容器的关系:“小华把汽水瓶中满瓶的汽水,倒入刻有刻度的圆柱体玻璃缸里,汽水升高到水深15厘米的刻度,玻璃缸的圆形底面半径是10厘米,问原先汽水瓶内究竟装了多少容积的汽水?”以上例子说明,由于阅读障碍患儿无法捕捉语句中省略的语词,所以无从理解文字叙述的真正含义,进而导致了语意阻塞。要精确理解题意,不仅需要一般的阅读理解力,儿童还必须具备对数学专有名词及符号的理解力。譬如几何学中的勾、股、弦,代数学中的多项式,表示计算过程的加、减、乘、除,及有助于理解题意的名词比较、之后、几分之几、每一个、大于,等等,只有彻底了解这些数学名词的语意后,才能正确而迅速地解答应用题。计算能力强并不保证一定会解答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原因就在于应用题中的文字就像语文中的单字,只看懂个别的生字,却不晓得连贯的上下文的语意,结果就仍是不懂。

    在精确理解题意之后,就需要列式计算,此时若孩子知觉—动作功能发展不成熟,就会把数字抄颠倒,如把24写成42(视—动统合功能落后所致)或加减法忘记进位借位(视觉记忆功能不足所致)等。

    由此可见,当孩子自己独立解应用题时,需种种功能的协调配合,倘若阅读能力不足或词汇理解出了偏差,便会导致“一招走错,满盘皆输”。

    一些家长说,如果有父母读题或讲解,孩子就可以理解题意,而自己读就不会了,这是为什么?家长读题与独立解题大不相同。首先,父母的解说是听觉语言式的,这就帮了孩子一个很大的忙,因为视觉语言一旦转换成听觉语音信息,就容易理解了。如前所述,儿童的听语词汇总是比视觉语言词汇多一些,更易被理解。家长都有如下的经验,让我们自己阅读一个故事远比让我们听一个故事来得困难,听觉语言直逼思维,免去了令人厌烦的把文字转换为语音的阅读环节,因而让人觉得亲切易懂。

    何况,父母的分析推理,进一步帮孩子准确理解了题意,尤其是一些关键术语,如“除”如何不同于“除以”、“ 增加”与“增加到”,究竟有何不同。除此之外,父母还会胸有成竹地引导孩子发现已知与未知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所有这些讲解自然是孩子求之不得的事情。

    并且,在父母“虎视眈眈”“明察秋毫”的双眼下,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得本来自己做时很可能出现的“抄错数字,对位不整”等怪现象也不复存在了。显然父母的参与,弥补了孩子的某些能力不足,从而使得本不会做的题目也变得迎刃而解。

    所以,要想真正提高孩子的数学学习能力,家长不能总是给孩子读题。因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更重要的。尤其是上中学后,数学题会更难,家长总有辅导不了孩子的一天。家长应当着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开始给孩子一些字数少一些、文字简单一些的应用题,重点教孩子一两个数学概念,然后再给孩子复杂些的应用题。如果孩子感到十分困难,根本不爱读,说明我们给的材料过难了。这时就应降低难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对数学应用题的兴趣。有时,家长不必一味按学校的要求,强行要孩子解答课本上的应用题,而应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设计一些切合他们特点的应用题。这些题目要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衡量孩子的学习效果,有时不是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比,而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比自己过去进步了,就说明是真正的进步了,哪怕这一进步比起其他孩子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