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障碍100问-情绪行为篇——读懂儿童的言行(1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然,如果只靠奖励的方法就可以将孩子培养好,那固然好,问题在于单是奖励往往不够,培养孩子的好行为确实需要奖惩并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奖励和表扬可以从正面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而处罚则是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但处罚也不能任意使用,父母只要生气就可以打骂孩子,是不应提倡的。我们提倡的是适当地运用合理的处罚手段。

    有的父母,第一次打孩子时,孩子哭了,并在此后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好表现。但以后遇到孩子做错事再使用打的处罚手段,虽然越打越厉害,却越来越没有效果,孩子甚至满不在乎地说不疼。原因是孩子对打骂已产生了适应性。因此,我们不赞成把打孩子当作处罚孩子的手段之一。

    有的时候家长会发现,本来以为处罚之后孩子的坏行为会改善,但结果却是坏行为还增加了或者一点儿效果也没有,这个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选择的处罚方式无效

    能够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减少的处罚手段才是有效的。有的老师喜欢把孩子叫到办公室罚站,以对付孩子不爱做作业的坏习惯。但这一处罚手段适得其反,孩子在老师办公室里乐得不做作业,可以说这种做法不是削弱而是强化了孩子的坏习惯。一种处罚手段如果没有使坏习惯减少或中止,就没有起到真正的处罚作用,也就不能再使用这种手段去对付相应的坏习惯。“我真拿他没办法”“我都快气死了”等都是家长们的口头禅,这反映了家长们处罚手段单调,不懂实际运用的效果。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处罚的效果,如果不良行为因施惩罚而减少,说明孩子确实受到了惩罚,反之,则应试试其他的方法。

    ★经常性地使用处罚手段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不把打当回事了,打也没用了。因此,任何处罚手段只要是有效的,也不能太频繁地使用,否则,当你真正需要的时候,反倒收不到理想的效果了。

    ★没有及时处罚

    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等你爸爸(妈妈)回来再说”“等星期天再和你算账”,等等。这种拖延会使处罚失去效用,因为时间一长孩子在心理上就不把处罚与做错的事联系起来。行为受即时性后果的控制,不论这种后果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因此,如果家长认为需要处罚孩子,那么越及时越好。

    ★不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不要将孩子一棍子打死,说孩子不可救药了、永远也改不了等,这些都会使孩子更气馁,对自己失去信心,于事无补。因此,在处罚过后,要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错误,如果把处罚时间拖得太久,则使孩子无法表现他们已经改正了错误。例如,小刚常常放学后贪玩不回家,爸爸则关了他一个月的禁闭,不准他出去玩。这个月里,孩子并未有机会表现出他学会了控制自己按时回家,反而常常偷着跑出去玩,一旦禁闭结束,他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变本加厉地出去玩。所以,正确的处罚方式该是先让孩子两天不能出去玩,第三天看他的表现。这样,孩子很快就会学会怎样做才能避免处罚了。当孩子能按时回家时,家长再表扬和鼓励他的好表现,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当家长非常生气的时候仍是会用一些处罚的手段,但是处罚孩子也应该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则,这样才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灵。

    ★奖惩并用

    在从反面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从正面鼓励孩子。处罚本身并不能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要想让孩子知道正确的做法,必须耐心详细地告诉孩子正确行为的方法,一旦孩子做到了,就给予表扬和奖励。例如,家长在处罚孩子在街上乱跑行为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过马路时先要看看两边是不是有过往的汽车。当孩子能做到不在马路上乱跑或看清楚没车再过马路时,就应该表扬他,这样先前的处罚就起到了作用。

    ★讲清楚做错事的后果

    家长必须让孩子知道你不允许他做哪些事情,如果做了,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把要求和后果都交代清楚。例如,你已经告诉孩子,如果他再将玩具乱扔,就不许他玩了。那么当孩子真的不听话,就一定要说到做到,没收玩具。不能干打雷不下雨,只是吓唬孩子,并不真正实施或很少实施,这样只会助长孩子的坏习惯。所以,说到就一定要做到,否则就不要说。

    ★体罚时间要短,要有节制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要轻易体罚孩子。但是,当孩子在玩电源插座之类危险东西时,就要立即中止他,并打他的手。对小孩子来说,这种方法比给他讲解有关电的常识要管用得多。

    ★握住孩子的手说话

    有时孩子不听家长说话,家长气得真想狠狠揍他一顿才解恨。这时,最好紧紧握住孩子的手,不许他乱动。这种方法对有些孩子的确有效,小孩子被束缚在不能随便活动时,他会好好听你的话。

    ★理智地处罚孩子

    不要在盛怒之下打孩子,这样会因为家长的冲动失去理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例如,重打耳光,可能造成耳聋;打孩子的脑袋,可能造成脑震荡等。最好在清醒的时候,理智地、有节制地打孩子几下,绝对不要用板子、皮带、棒子之类的东西,而且选择打手或屁股。当然最好能用书本介绍的其他方法取代体罚。

    98.怎样使用关禁闭的方法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关禁闭是很多家长都会用到的手段,但是这样有时起不到好的效果。另一种关禁闭的方式叫做隔离,即把调皮的孩子排除在一次活动之外,使他不能成为活动中的一分子,也得不到表扬和奖励。进一步说,如果这样做能使孩子感到因隔离而失去了一个好机会,那将更为有效。这样就不用让孩子关在一个屋子里,也可以有效地禁闭他的行为了。例如,东东在小朋友做游戏时总是捣乱,老师让他朝墙站到一边,过一会儿再让他回来,他的表现就好多了。

    实施隔离方法时,可采用下列步骤。

    ★选择隔离的地点

    要使隔离产生效果,就应该使孩子感到他被隔离在一个枯燥乏味的地方。例如,一个大房间的角落里,待在床上不准起来活动,一个人待在自己房间里等。注意隔离地点是一个令人生厌但安全的地方,而不是一个黑暗可怕的地方,以避免造成其他的心理问题。如果地点选择不当,孩子可能会利用隔离环境玩得更起劲儿,那就达不到隔离的效果了。举例来说,如果孩子特别想看电视或想出去踢球,那让他待在卧室里,即使卧室里有一大堆玩具,那对他也是一种惩罚。

    ★事先讲清楚隔离的规定

    在使用隔离法之前,先同孩子认真谈一谈,告诉他那些行为是不对的,如果继续做下去,将会受到怎样隔离,失去怎样的好机会。这样做时每次只针对一种不良行为,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是为哪件事而受到处罚,不利于纠正他的不良行为。此外,不能滥用隔离手段,这样会失去效果。

    ★根据孩子的年龄决定隔离时间的长短

    有些家长并不了解将孩子隔离多长时间合适,总是任意行事,时长时短。事实上,隔离时间太短没有效果,时间太长,孩子会愤愤不平,我行我素。心理学家研究指出,隔离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决定,可以按1岁1分钟的原则去做,即对4岁孩子的隔离时间是4分钟,5岁孩子是5分钟,每增加1岁就增加1分钟。孩子在无事可做的时候,会感到时间很难熬,隔离方法可以使他安静下来,停止继续调皮捣乱,也就起到了处罚的作用。

    ★对不合作的孩子要加重处罚

    当家长要隔离调皮孩子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不合作,不肯去隔离地点。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加处罚效果,就增加1分钟的隔离时间,家长可以将孩子领到禁闭室,同时告诉他,因为他太闹了,要多待1分钟。家长要在旁边监督他,如果孩子不听话,没到时间就跑开,必须把他带回去,让他再多蹲1分钟禁闭。但是这样不要重复使用3次以上,否则就会没有效果,可采用其他惩罚方法,例如,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他不接受隔离的处罚,在几天内将不能做他最喜欢的活动,玩最喜欢的玩具。而且家长说完马上照办。当孩子知道反抗就会受到更多的处罚时,就会有所收敛。不然的话,他会认为家长无计可施而无法无天。

    ★利用计时器控制惩罚时间,不让孩子借隔离的机会逃避责任

    家长不要任意决定处罚时间,应采用计时器计算隔离的时间,这样可以避免不恰当地拖延隔离时间,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隔离一结束,就让孩子去完成隔离前他应该完成的任务

    不能隔离结束后就把以前的事忘了,这样处罚将会失去效用。一旦孩子愿意做好原来的事,应立即给予鼓励,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隔离法适用于2~12岁的孩子,对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使用。例如,有的孩子沉迷于看电视而不做作业,可以禁止他看电视一天或几天,然后再恢复,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孩子培养自觉性和自制力。

    99.如何使用过度纠正法改变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的坏习惯?

    过度纠正法的特点在于利用处罚的手段纠正坏习惯的同时教会孩子好的行为。它不仅适用于纠正一般的坏习惯,而且对严重的神经性习惯和攻击性、伤害性行为也是很有效果的。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的孩子对某件东西具有顽固的偏爱,不停地摆弄他们,直到弄坏为止,如不停地开门关门、玩弄插销等。家长越不让他干,他干得越起劲,而且会不断地转换目标,很让家长头疼。对孩子这样的坏习惯应该怎么办呢?

    心理学家内博森发明了过度纠正法来对付孩子的顽固陋习。这一方法的特点在于利用处罚的手段纠正坏习惯的同时教会孩子好的行为。它不仅适用于纠正一般的坏习惯,而且对严重的神经性习惯和攻击性、伤害性行为也是很有效果的。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在墙上乱画,常常对孩子大声责骂,甚至打一顿,但收效甚微。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把墙擦干净,如果他不会擦,可以手把手教他,监督他擦干净为止,然后告诉他其他可以涂画的地方。假如孩子下次没有记住,又在墙上乱画,可以再一次重复上述过程。

    使用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让孩子尝到自作自受的苦头,要求他按照家长的要求多次重复一个动作,直到他再也不想这样做了为止。一开始纠正时,孩子肯定会反抗、哭闹、大发脾气等。家长不能心软,要坚持到底,必要的时候可以握住孩子的手,强迫他去擦墙,不理会他的反抗或抱怨。在一般情况下,这一方法足以使最调皮的孩子放弃他的坏毛病。

    过度纠正法对纠正孩子的某些顽固性习惯也有相当好的效果。例如,冰冰是个5岁的孩子,特别好动,对任何东西都想试一试、摸一摸,尤其是对开关之类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家里的水龙头、电灯开关经常被他弄坏。为了纠正孩子这一坏习惯,冰冰的父母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如果他打开了一个开关,就要求他反复多次检查家里的每一个开关和插头,看看是否关好了。在检查了几遍之后,孩子就开始厌烦了。这时家长仍要求他再检查一遍,因为厕所里的灯可能还亮着呢!又检查了一遍,家长才告诉他今天的任务完成了。这样几天下来,冰冰对开关完全失去了兴趣。

    100.如何帮助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家长要重视好习惯的培养。

    ★让孩子自己挽回损失

    例如,孩子把房间搞乱了,把玩具丢得到处都是;或者打了别人,应要求他自己整理房间,收拾玩具,向被打的人道歉。

    ★让孩子练习正确的做法

    在纠正孩子错误做法时,别忘了同时教他学习正确的做法,这样才能建立起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叫孩子回家他不回来,等他回来时,就让他出去,听到叫他时再进来。这样连续做10次,可以强化他的正确行为。

    ★要监督孩子的练习过程

    在孩子练习正确的做法时,要监督他的行动,及时纠正和指导。当然,这样做要浪费不少时间,但十分有利于孩子建立新的良好的习惯,其总投入与产生的效果比还是值得的。

    ★在必要时,手把手地教孩子正确的操作办法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如果孩子不肯练习,就要握住他的手强制他去做。有许多家长抱怨:“我让他做,可他不听话呀,我也拿他没办法!”当孩子意识到家长似乎拿他没办法时,家长唯一的选择就是像操作机器人那样握住孩子的手去做,不要管他如何哭闹、发脾气或反抗,坚持帮助孩子做完,或直到孩子自己愿意去做了。

    ★及时表扬和奖励

    当孩子已减少调皮破坏行动时,就应及时给予鼓励,鼓励的方式可以是减少重复练习的次数,带他去他喜欢的地方玩一次或拿他爱吃的东西给他等,目的是让孩子了解到做正确的行为能得到相应的鼓励和奖品,时间一长,孩子的好表现会越来越多,坏习惯会越来越少。

    ★不要代替孩子去做事

    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操作,但绝不要代替孩子去做。有许多家长,一边数落孩子弄乱了屋子,一边自己动手把屋子收拾干净,结果孩子根本听不进家长的斥责,下次依旧我行我素。因此,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清扫和整理,坚持对孩子的要求,并且让他知道,如果表现不佳,会随时增加练习次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