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智圣人生-将计就计巧妙用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三国中,每次大的战役,大的胜利,十之八九是对手之间相互顺其计,用其计,最后制其死地。诸葛亮在绝大多数战役中,其用大略计谋有两条:一条是主动设计,让对手来钻,最后套住对手;另一条是对手设计,诸葛亮识破最后用其计,制其敌,简称计中计.对于前者,可称主动出击,后者称由被动转主动,最后主动出击。诸葛亮大破魏将孙礼,用的便是后者,诸葛亮识破敌人的饵兵之计后,将敌方的利而诱之计就己方的以虞待不虞之计,使敌人的全盘计划均落入自己预设的圈套之中。

    在诸葛亮一生用兵中,能够识破他计谋的人不多,尽管司马懿多次与诸葛亮对阵,用司马懿的话讲:我不如孔明.在天水郡战役中,诸葛亮虽败,但他发现了一位难得的人才--姜维。

    用诸葛亮的话说:得十个天水郡不如得姜维一个人,诸葛亮巧用离间计收取姜维。在离间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是夏侯,诸葛亮用调虎离山计调开姜维,再用诈、谣言、假扮姜维攻城等手段离间姜维和魏军,再遣将领置姜维于绝地,使姜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真心降服了诸葛亮。诸葛亮收姜维,可以说费尽了心思。

    诸葛亮巧夺零陵,其计甚妙。道荣将计就计,诸葛亮亦将计就计,何以两者胜败各异如此?道荣的将计就计,是因诸葛亮之计而就计,故反就诸葛亮之计;诸葛亮将计就计,是知道荣劫寨之计是有计,因而就其计,故能使道荣中其计。将计就计反就计,使诸葛亮夺回零陵。

    周瑜以假美人计赚玄德,而诸葛亮却弄假成真,玄德得以续佳偶,这可说是将计就计的最妙计。

    诸葛亮南征后欲北伐,因司马懿守西凉等处未敢轻举妄动。马谡献计,诸葛亮从之,结果,使曹睿中计,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散流言使司马懿削职,是利用曹氏和司马懿之间的矛盾,反间计才立即见效。

    建宁太守雍勾结孟获造反,太守朱褒,越郡太守高定献了城池。诸葛亮决定在征孟获前先平定叛乱。他采取反间计,制造矛盾,使其互相攻杀,叛乱得到迅速平定。诸葛亮行反间计的特点是:先以义争取高定,然后在高定与雍、朱褒之间制造这种矛盾,用叛军杀叛军,不待自己动手,使高定枭雍、朱褒之首。诸葛亮拆叛党的反间计确是别具一格。

    1.将计就计,兵败孙礼

    判断清楚对方的意图,然后表面上顺其意而用之,给敌方造成我方中其计的假象,再反诱敌方中我方之计,是为将计就计,反客为主,致敌于败境。

    诸葛亮二次伐魏,大败曹真,曹真与郭淮商议退兵之策。于是孙礼、辛毗星夜具表申奏魏主,言蜀兵又出祁山,曹真损兵折将,势甚危急。睿大惊,即召司马懿入内说:曹真损兵折将,蜀兵又出祁山。卿有何策,可以退之?懿说:臣已有退诸葛亮之计。不用魏军扬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

    司马懿奏说:臣尝奏陛下,言诸葛亮必出陈仓,故以郝昭守之,今果然矣。彼若从陈仓入寇,运粮甚便。今幸有郝昭、王双守把,不敢从此路运粮。其余小道,搬运艰难。臣算蜀兵行粮止有一月,利在急战。我军只宜久守。陛下可降诏,诸路关隘,不要出战。

    不须一月,蜀兵自走。那时乘虚而击之,诸葛亮可擒也。

    却说曹真正升帐议事,忽报天子遣太常卿韩暨持节至。真出寨接入,受诏已毕,退与郭淮、孙礼计议。淮笑说:此乃司马仲达之见也。真说:倘蜀兵不退,又将如何?孙礼说:某去祁山虚妆做运粮兵,车上尽装干柴茅草,放火烧车,外以伏兵应之,可胜矣。真喜说:此计大妙!即令孙礼引兵依计而行。

    却说诸葛亮在祁山寨中,每日令人挑战,魏兵坚守不出。诸葛亮唤姜维等商议说:魏兵坚守不出,是料吾军中无粮也。今陈仓转运不通,其余小路盘涉艰难,吾算随军粮草,不敷一月用尽如之奈何?正踌躇间,忽报:陇西魏军运粮数千车于祁山之西,运粮官乃孙礼也。

    诸葛亮笑说:此是魏将料吾乏粮,故用此计,车上装载者,必是茅草引火之物。吾平生专用火攻,彼乃欲以此计诱我耶?彼若知吾军去劫粮车,必来劫吾寨矣。可将计就计而行。

    遂唤马岱分付说:汝引三千军径到魏兵屯粮之所,不可入营,但于上风头放火。若烧着车仗,魏兵必来围吾寨。又差马忠、张嶷各引五千兵在外围住,内外夹攻。三人受计去了,又唤关兴、张苞分付说:魏兵头营接连四通之路。今晚若西山火起,魏兵必来劫吾营。汝二人却伏于魏寨左右,只等他兵出寨,汝二人便可劫之。又唤吴班、吴懿分付说:汝二人各引一军伏于营外。如魏兵到,可截其归路.诸葛亮分拨已毕,自在祁山上凭高而坐。魏兵探知蜀兵要来劫粮,慌忙报与孙礼。礼令人飞报曹真。真遣人去头营分付张虎、乐琳:看今夜山西火起,蜀兵必来救应。可以出军,如此如此。二将受计。令人登楼专看号火。

    却说孙礼把军伏于山西,只待蜀兵到。是夜二更,马岱引三千兵来,人皆衔枚,马尽勒口,径到山西。见许多车仗,重重叠叠,攒绕成营,车仗虚插旌旗。正值西南风起,岱令军士径去营南放火,车仗尽着,火光冲天。孙礼只道蜀兵到魏寨内放号火急引兵一齐掩至。背后鼓角喧天,两路兵杀来,乃是马忠、张嶷,把魏军围在垓心。孙礼大惊。又听的魏军中喊声起,一彪军从火光边杀来,乃是马岱。内外夹攻,魏兵大败。火紧风急,人马乱窜,死者无数。孙礼引中伤军,突烟冒火而走。

    却说张虎在营中,望见火光,大开寨门,与乐琳尽引人马,杀奔蜀寨来,寨中却不见一人。

    急收军回时,吴班、吴懿两路兵杀出,断其归路。张、乐二将急冲出重围,奔回本寨,只见土城之上,箭如飞蝗,原来却被关兴、张苞袭了营寨。魏兵大败,皆投曹真寨来。方欲入寨,只见一彪败军飞奔而来,乃是孙礼。遂同入寨见真,各言中计之事。真听知,谨守大寨,更不出战。蜀兵得胜,回见诸葛亮。

    在争夺战中,判断清楚对方的意图,然后反其意而用之,定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主将的聪明才干,就表现在这些地方,而胜利的关键也往往在这些地方。要准确判断对方的意图,第一步的工作是要先弄清对方的首脑人物的底细,以及己方当时所处的境况。能准确判断对方的意图,自己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劣势也可转变成优势,不可为的事情也变得可为了。

    老子讲过: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讲的就是矛盾的转化,祸福的转化。利用杂于利害的思想看问题,就会考虑得全面,不致失误,否则,将导致失败。在战争中,尤应有不图小利的眼光与胸襟,这才会有大胜利,才不会有大失败。如是为之,当能称作智者。

    2.巧用离间,收取姜维

    诸葛亮系一代英杰。惺惺惜惺惺,他也喜爱、寻觅英杰。诸葛亮北伐受阻,但却发现了敌方的姜维正是自己多方寻觅之人。诸葛亮了解了姜维的特点,既忠且孝。于是诸葛亮针对这种情况,巧使离间计,断绝了他的忠魏之路,成全了他的孝母之心,终于收取了姜维。

    诸葛亮率兵伐魏,破了夏侯的二十万军马后,直逼天水郡,不料驻营当晚即遭魏兵劫营。

    诸葛亮急上马,有关兴、张苞二将保护,杀出重围。回头看时,正东上军马,一带火光,势若长蛇。诸葛亮令关兴探视,回报说:此姜维兵也。诸葛亮叹说: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收兵归寨,思之良久,乃唤安定人问说:姜维之母,现在何处?答说:维母今居翼县。诸葛亮唤魏延分付说:汝可引一军,虚张声势,诈取冀县。若姜维到,可放入城。又问:此地何处紧要?安定人说:天水钱粮,皆在上;若打破上,则粮道自绝矣。诸葛亮大喜,教赵云引一军去攻上。诸葛亮离城三十里下寨。早有人报入天水郡,说蜀兵分为三路:一军守此郡,一军取上,一军取冀城。姜维闻之,哀告马遵说:维母现在冀城,恐母有失。维乞一军往救此城,兼保老母。马遵从之,遂令姜维引三千军去保冀城;梁虔引三千军去保上。

    却说姜维引兵至冀城,前面一彪军摆开,为首蜀将,乃是魏延。二将交锋数合,延诈败奔走。

    维入城闭门。率兵守护,拜见老母,并不出战。赵云亦放过梁虔入上〖FJJ〗城去了。诸葛亮乃令人去南安郡,取夏侯至帐下。诸葛亮说:

    汝惧死乎?慌拜伏乞命。诸葛亮说:目今天水姜维现守冀城,使人持书来说:‘但得驸马在,我愿归降。’吾今饶汝性命,汝肯招安姜维否?说:情愿招安。诸葛亮乃与衣服鞍马,不令人跟随,放之自去。得脱出寨,欲寻路而走,奈不知路径。正行之间,逢数人奔走。问之,答说:

    我等是冀县百姓,今被姜维献了城池,归降诸葛亮,蜀将魏延纵火劫财,我等因此弃家奔走,投上去也。又问说:今守天水城是谁?土人说:天水城中乃马太守也。闻之,纵马望天水而行。又见百姓携男抱女远来,所说皆同。至天水城下叫门,城上人认得是夏侯,慌忙开门迎接。马遵惊拜问之。细言姜维之事;又将百姓所言说了。遵叹说:不想姜维反投蜀矣!梁绪说:彼意欲救都督,故以此言虚降。说:今维已降,何为虚也?正踌躇间,时已初更,蜀兵又来攻城。火光中见姜维在城上挺枪勒马,大叫说:请夏侯都督答话!夏侯与马遵等皆到城上,见姜维耀武扬威大叫说:我为都督而降,都督何背前言?说:汝受魏恩,何故降蜀?有何前言耶?维应说:汝写书教我降蜀,何出此言?汝要脱身,却将我陷了!我今降蜀,加为上将,安有还魏之理?言讫,驱兵打城,至晓方退。--原来夜间妆姜维者,乃诸葛亮之计,令部卒形貌相似者,假扮姜维攻城,因火光之中,不辨真伪。

    诸葛亮却引兵来攻冀城。城中粮少,军食不敷。姜维在城上,见蜀军大车小辆,搬运粮草,入魏延寨中去了。维引三千兵出城,径来劫粮。蜀兵尽弃了粮车,寻路而走。姜维夺得粮车,欲要入城,忽然一彪军拦住,为首蜀将张翼也。二将交锋,战不数合,王平引一军又到,两下夹攻。维力穷,抵敌不住,夺路归城,城上早插蜀兵旗号。原来已被魏延袭了。维杀条路奔天水城,手下尚有十余骑;又遇张苞杀了一阵,维止剩得匹马单枪来到天水城下叫门。城上军见是姜维,慌报马遵。遵说:此是姜维来赚我城门也。令城上乱箭射下。姜维回顾蜀兵至近,遂飞奔上城来。城上梁虔见了姜维,大骂说:反国之贼,安敢来赚我城池!吾已知汝降蜀矣!遂乱箭射下。姜维不能分说,仰天长叹,两眼泪流,拨马望长安而走。行不数里,前至一派大树茂林之处,一声喊声,数千兵拥出,为首蜀将关兴,截住去路。维人困马乏,不能抵当,勒回马便走。忽然一辆小车从山坡中转出,其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乃诸葛亮也。诸葛亮唤姜维说:伯约此时何尚不降?维寻思良久,前有诸葛亮,后有吴兴,又无去路,只得下马投降。诸葛亮慌忙下车而迎,执维手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维大喜拜谢。

    诸葛亮一生中,能够破他计谋的人不多,尽管司马懿多次与诸葛亮对阵,用司马懿的话讲:

    我不如孔明.在天水郡战役中,孔明虽败,但他发现了姜维,后来他曾说:得十个天水郡不如得姜维一人。诸葛亮想收降姜维,主要有两点,一是姜维本人的才学和武学,堪称一位难得人才,二是诸葛亮一直为自己死后,找不到一位能继承自己大业的人物而发愁。诸葛亮收姜维使的是离间计。在离间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是夏侯、诸葛亮用调虎离山调开姜维,再用诈、谣言、假扮姜维攻城等手段离间姜维和魏军,再遣将领置姜维于绝地,使姜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真心降服了诸葛亮。诸葛亮收姜维,可以说费尽了心思。事后,诸葛亮让人把姜母接入蜀中,使得姜维更加一心一意为蜀国卖命。从姜维本身来讲,愿忠于魏国,忠于驸马夏侯,但让姜维难以生存下来的却是夏侯〖FJJ〗,如此情况使他不得不另投明主,作为一员名将,他的天生公理是良鸟择木而栖,当魏国这棵大树不能遮风雨时,为了生存,降蜀是明智之举。作为后人,我们应从姜维识时务中学些东西。

    随着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无论是军事、战争,还是商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斗争也日趋错综尖锐,离间不仅用于竞争取胜,还可用于挖掘人才,关键是找到对方的内部矛盾故意编造虚假情报,迷惑对方,使其判断失误,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似乎带有阴谋的色彩,最好不要轻易为之;倘若对方如此时,尚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时,阴谋

    也就是智谋的一种了。

    3.将计就计,巧夺零陵

    善于审视敌方的心态,对其意图与即将施行之动作,洞若观火;同时现出我方信其假象之姿态,迷惑对方,使其判断失误,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知其计,因而就其计,破其计。

    玄德攻零陵,零陵太守刘度命其子刘贤与大将邢道荣率兵迎敌。初战,道荣被俘。道荣被缚来见,玄德喝教斩之。诸葛亮急止之,问道荣:汝若与我捉了刘贤,便准你投降。道荣连声愿往。诸葛亮说:你用何法捉他?道荣说:今晚军师调兵劫寨,甘为内应。玄德不信其言。诸葛亮说:邢将军非谬言也。遂放道荣归。

    道荣得放回寨,将前事实告诉与刘贤。贤问:如之奈何?道荣说:可将计就计。今夜将兵伏于寨外,寨中虚立旗幡,待诸葛亮来劫寨,就而擒之。刘贤从其计。当夜二更,果有一彪军到寨口,每人各带草把,一齐放火。刘贤、道荣两下杀来,放火军便退,刘贤、道荣两军乘势追赶,赶了十余里,军皆不见。刘贤、道荣大惊,急回本寨,只见火光未灭,寨中突出一将,乃张翼德也。刘贤叫道荣:不可入寨,却去劫孔明寨便了。于是复回军,走不十里,赵云引一军斜刺里杀出,一枪刺道荣于马下。刘贤急拨马奔走,背后张飞赶来,活捉过马,缚见诸葛亮,诸葛亮令释其缚,与衣穿了,赐酒压惊,刘贤回城向父备述诸葛亮之德,劝父投降。度从之,乃降。诸葛亮教度仍为郡守,其子刘贤赴荆州随军办事。

    诸葛亮纵敌虏巧夺零陵,其计甚妙。道荣将计就计,诸葛亮亦将计就计,何以两者胜败各异如此?道荣的将计就计,是因不明诸葛亮之计而就计,故反就诸葛亮之计,诸葛亮将计就计,是知道荣劫寨之计是有计,因而就其计,故能使道荣中其计。道荣之计浅,易为诸葛亮所料;诸葛亮之计深,则非道荣之所能料。易料之计,破之亦易;不能料之计,则破之难。这便是两个将计就计的优劣所在,也是其胜败的关键原因。

    4.巧破妙计,喜促良缘

    周瑜以假美人计赚玄德,而诸葛亮却借国太之力,抢先一步,弄假成真,玄德得以续佳偶,这可说是将计就计的最妙计。

    诸葛亮之所以采用此法是因知晓敌方欲陷自己于绝境,所以顺其计而用之(第一阶段)反其计而灭之(第二阶段)。智谋在这里只有辉煌,并不阴冷。

    周瑜知玄德丧妻,便向孙权献一计:以孙权妹妹为香饵,教吕范去赚玄德来入赘,然后囚于狱中,以索换荆州。玄德明知是计不敢过江招亲,他说:周瑜定计欲害刘备,岂可以身轻入危险之地?诸葛亮说: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诸葛亮乃授赵云三个锦囊妙计,使他带领五百余军士陪玄德过江招亲。

    三个锦囊妙计最关键的是第一个。赵云一到南徐便遵照诸葛亮的指示开之:当即叫随行五百军士,俱披红挂彩,入南徐买办物件,传说玄德入赘东吴,使城中人尽知其事;又教玄德先去见乔国老--那乔国老乃二乔之父,居于南徐。--玄德牵羊担酒,先往拜见,说吕范为媒,娶夫人之事。乔国老既知此事,便马上入见吴国太贺喜。这时,满城已传开吴侯嫁妹事。

    国太知道了大吃一惊。忙叫孙权来,哭骂说: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我为你母亲,事当禀明于我。你招刘玄德为婿。如何瞒我?女儿须是我的!权吃了一惊,忙问:哪里得这话来?国太说:若要不知,除非莫为。满城百姓,哪一个不知?你倒瞒我!乔国老从旁证实说:老夫已知多日了,今特来贺喜。孙权只得实说是出于周瑜的假美人计,国太听了,更惹得她火起,骂周瑜说: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将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你们好做作!乔国老帮腔说:若用此计,便得荆州,也被天下人耻笑。

    此事如何行得!国太不住口骂周瑜。乔国老劝说:事已如此,刘皇叔乃汉室宗亲,不如真个招为婿,免得出丑。国太说:我不曾认得刘皇叔。明日约在甘露寺相见:如不中我意,任从你们行事;若中我的意,我自把女儿嫁他!孙权无奈,只得从母命。次日,国太一见玄德,便大喜,谓国老说:真吾婿也!国老祝贺说:玄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更兼仁德布于天下!国太得此佳婿,真可庆!国太便将女许之。诸葛亮略施小计,便使玄德得续佳偶。

    玄德得续佳偶,全靠媒公国老出力,而国老即诸葛亮妙计的化身。乔国老是周郎岳父,也与吴国太是亲家,在东吴有特殊的地位。只有通过他,才能将招亲事及时告知吴国太:也只有他才能对国太施加影响。如不得国太及时出面作主,刘备即将成阶下囚,周郎的假美人计就将得逞。由于诸葛亮妙计抢先一步,借国老之助,破了其女婿周瑜的美人计;借国太之力,使其儿子孙权一筹莫展,只好白白送了妹妹。至此,始见诸葛亮将计就计之妙!在对付周瑜的美人计上,诸葛亮将计就计,而且是一连串的妙计,计计都是他的智谋的闪光,是他的治国平天下总结智慧的具体体现。

    5.巧计改赋,智激周瑜

    选取切入点,智激对方,使其思想情绪迅速激化,迸发出甚大能量,从而自觉自愿地为我所用。

    在《三国演义》里,用智激的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已。其智激之法因人因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激法,有的从其最疼之处激之,如诸葛亮明知大乔是孙策之妇,二乔是周瑜之妻。便巧改曹植《铜雀台赋》,以证明曹操要取二乔以乐晚年,激得周瑜火气冲天,誓与曹贼势不两立,求诸葛亮助己共同破操。有的以利害关系激之,如诸葛亮授锦囊妙计,使刘备揭开孙权用其妹为香饵以害备之计,激得孙夫人对其兄恨恨连声,出面叱退追兵,死心追随刘备。有的针对其弱点激之,如诸葛亮南征首次派兵遣将,唯独不用赵云、魏延,说虽想使之深入敌后,只因他俩不明地理故不用;赵、魏二人不服,乃亲往探明地理,终于深入敌后建功。有的就专对其不服气之处激之,诸葛亮两次用老黄忠就两次激之,老黄忠不服老便出老谋奋神威,夺天荡山,斩夏侯渊。

    诸葛亮每次智激,确是都有新招--诸葛亮巧改曹植《铜雀台赋》以激周瑜,是一篇绝妙激词。

    鲁肃引诸葛亮见周瑜,谈及战和之事,周瑜佯讲其主张投降的道理,鲁肃则陈述其主张抗战的理由,二人争得耳红脸赤;诸葛亮却在一旁袖手冷笑。周瑜问诸葛亮高见,诸葛亮冷冷地说:将军降曹,可以保妻子,全富贵。话是赞成周瑜的意见,实是对他的讽刺。鲁肃不知底细反大怒说:汝教吾主屈膝受降于国贼乎!诸葛亮乃献一计说: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单;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北。操若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

    瑜问哪二人,诸葛亮说乃江南二乔。瑜说: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诸葛亮说: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一赋,名说《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并诵《铜雀台赋》,把原赋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虫东。二句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诸葛亮易此二名,便轻易地套在二乔身上。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说:老贼欺吾太甚!诸葛亮急起止之说: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瑜说: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诸葛亮佯作惶恐之状,说: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

    瑜说:吾与老贼势不两立!并承认刚才主降是用以试诸葛亮,他要求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本是诸葛亮求助于周瑜,现在反是周瑜求助于诸葛亮,可见诸葛亮激词之妙。

    诸葛亮激周瑜的特点。是从其最痛切之处着手,大乔是孙权之嫂,二乔是周瑜之妻,这是众所周知。而智如诸葛亮,出使东吴哪能不了解其国情况;且其长期隐居的隆中与东吴相邻,哪有不知之理。他巧改赋意,将二桥改为二乔,显然是有意激之。这么一激,周瑜与曹操更势不两立,并说出了他决心抗操的真实意图,诸葛亮激之的目的是达到了。至于曹操取二乔,虽说是诸葛亮改桥为乔用以附会之辞,但说之假则假,说之真亦真。曹操是个好色之徒,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是不管其后果的,如他曾因取降将张绣叔父之妻淫乐,致有水之难;倘如他能平江东,二乔岂能幸免。故杜牧诗有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并非臆测之言,而是推其理必然如此。

    智激,是智慧的产物,具有多种用途,既可用来激励亲友奋发向上,又可用于外交以达到己之目的,也可用于遣将调兵,使之勇猛向前。用得好,可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适得其反。智激,诸葛亮用得最妙,可说是出神入化,是他的智谋的重要部分。

    诸葛亮的智激也好,改赋也好,初看小手笔,实为大动作--在这些小手笔中,决定了未来的战争发展趋势。智者就在于善于将小手笔转化为大动作,所以我们称他们为智者。

    6.散布流言,罢黜仲达

    窥察敌方各种关系,利用对方各种矛盾,散布流言,制造猜忌,使其互相戒备,乃至兵戎相见,以实现我方战略目的。

    诸葛亮南征后欲北伐,因司马懿守西凉等处未敢轻举妄动。

    马谡献计说: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造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睿疑心,必然杀此人也。

    诸葛亮从之,密使人行此计去了。

    事被曹睿所闻,大惊失色,急问群臣。太尉华歆奏说: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正为此也。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反情已萌,可速诛之。曹真奏说:不可。今事未知真假,遽尔加兵,乃逼之反耳。如陛下心疑,可仿汉高伪游云梦之计,御驾幸安邑,司马懿必然来迎,观其动静,就车前擒之可也。

    睿从之,亲自领御林军十万,径到安邑。司马懿不知其故,欲令天子知其威严,乃整兵马,率甲士数万来迎。睿慌命曹休先领兵迎之。司马懿见兵马前来,只疑车驾亲至,伏道而迎。曹休说:仲达受先帝托孤之重,何故反耶?懿大惊失色,汗流遍体,乃问其故。休备言前事。懿说:此吴蜀奸细反间之计,欲使我君臣自相残杀,彼却乘虚而袭。某当自见天子辨之。遂急退了军马,至睿车前俯伏泣奏说: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安敢有异心?必是吴、蜀之奸计。臣请提一旅之师,先破蜀,后伐吴,报先帝与陛下,以明臣心。睿疑虑未决。华歆奏说:不可付之兵权,可即罢归田里。睿依言,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曹睿驾回洛阳。

    诸葛亮散流言使司马懿削职,是利用曹氏和司马懿之间的矛盾。曹氏和司马懿原非一心:曹操出身于宦官,司马懿出身于士族,在东汉末年,士族和宦官矛盾十分尖锐,士族一般看不起宦官,故曹操起事之初搜罗士人为己用甚为困难。曹操曾要司马懿出来做官,他装病不出,后怕曹操要杀头才勉强应召。因此,曹操对他甚有戒心,华歆说曹操曾告诉他: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足以说明。华歆为曹氏死党,故一听司马懿有反情,则主张速诛之.而曹睿对司马懿也素怀疑忌,虽知司马懿反情不落实,也借此机会把他削职回乡。也正因曹氏和司马懿有矛盾,诸葛亮利用矛盾的反间计才立即见效。

    反间计要用得好,关键在于对于敌方各关键人物及相互关系了然于心,判断准确。若是判断失误,对不可离间者使用反间计,不但无益,有时还会给己方造成损害。

    7.巧设离间,计拆叛党

    孔诸葛亮的离间计有时用得令人拍案叫绝。他会制造出系列矛盾,离间一环接一环,自己兵不血刃,而敌之同盟眨眼间灰飞烟灭。

    建宁太守雍勾结孟获造反,太守朱褒、越郡太守高定献了城池。诸葛亮决定在征孟获前先平定叛乱。他采取反间计,制造矛盾,使其互相攻杀,叛乱得到迅速平定。

    诸葛亮统大军到来,雍、朱褒、高定引军迎敌。高定先锋鄂焕初战被擒,诸葛亮知是高定部将,告之说:吾知高定乃忠义之士,今为雍所惑,以致如此。吾今放汝回去,令高太守早早归降,免遭大祸。乃纵之去。他回见高定,备述诸葛亮之德,定亦感激不已,这一纵,为争取高定、鄂焕打下基础。

    雍、高定两路兵来取蜀寨,被生擒无数。诸葛亮把雍、高定的人各囚一处。却令军士传说:凡是高定的免死,雍的人尽杀。诸葛亮取雍的人来问,皆说是高定部下,便尽放回去。又唤高定的人来问,都说实是高定的军士,乃赐酒食,对他们说:雍今日使人投降,要献汝主并朱褒首级为功劳,吾甚不安。汝等既是高定部下军,吾放汝等回去,再不可背反。这二纵,使高定与雍互相怀疑,为促使其互杀埋下伏笔。

    高定见诸葛亮如此厚待他,未知真假,乃派人到诸葛亮寨中探听虚实,被伏路军捉来见诸葛亮。诸葛亮故意认做雍的军士,问说:汝主帅既约下了献高定,朱褒二人首级,因何误了日期?并修书一封付之说:汝持此书付雍,教他早早下手.诸葛亮这一书,明是教高定杀雍。果然,高定一读此书,勃然大怒,乃与鄂焕在夜间偷袭雍寨,枭其首级来见诸葛亮,诸葛亮不仅没有给他表功,反喝令推出斩之。定辩护,诸葛亮说他是诈降,定问何以知之,诸葛取出一书,与定说,朱褒已使人密献降书,说你与雍结生死之交,岂肯一旦便杀此人?吾故知汝诈也。定叫屈说:朱褒乃反间之计也。诸葛说:汝若捉得朱褒,方表真心。于是,高定与鄂焕引兵去杀朱褒,恰巧于途中相遇,乃刺杀之,枭其首级来见诸葛。诸葛大笑说:吾故使汝杀此二贼,以表忠心。遂命高定为益州太守,总摄三郡;令鄂焕为牙将。三路军马已平。

    诸葛亮这次行反间计的特点是:先以义争取高定,然后在高定与雍、朱褒之间制造种种矛盾,用叛军杀叛军,不待自己动手,使高定枭雍、朱褒之首。诸葛亮拆叛党的反间计确是别具一格!

    诸葛亮计拆叛党之所以大获成功,固然是诸葛亮离间计之厉害,另外也在于一般情况下,叛党总是非正义之师,其内部大都有着各自的独特利益,容易引发矛盾。倘若遇到刘关张这样的结义兄弟,离间计也可能发生不了作用。所以,离间计的使用,也须有知己知彼这前提。

    附录:诸葛亮的有关论述

    1.奇计奇谋变化多端《便宜十六策 治军第九》。

    [原文]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于所任之将也。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内谓诸夏,外谓戎狄。戎狄之人,难以理化,易以威服,礼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唐尧战于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讨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禽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战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获若鹰隼之击物,静若弓弩之张,动如机关之发,所向者破,而敌自灭。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而专其谋,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矣。非仇不怨,非乱不战。工非鲁班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远,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是以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胜者随道而修途,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将服其威、士专其力,势不虚动,运如圆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于前,无敌于后,此用兵之势也。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终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故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故国困于贵买,贫于远输,攻不可再,战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则费。罢去无益,则国可宁也,罢去无能,则国可利也。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不知守地,不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故胜者全威,谋之於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议之知其得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乐,谋之知其善备,故兵从生击死,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天军成于用势,败于谋漏,饥于远输,渴于躬井,劳于烦扰,佚于安静,疑于不战,惑于见利,退于刑罚,进于赏赐,弱于见逼,强于用势,困于见围,惧于先至,惊于夜呼,乱于暗昧,迷于失道,穷于绝地,失于暴卒,得于豫计。故立旌旗以视其目,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铖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不知九地之便,则不知九变之道。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取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间之道,军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五间得其情,则民可用,国可长保。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已则斗,静以理安,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来。整整之旌,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此治军之道全矣。

    [译文]国君治理军队的目的是为了固守边陲,巩固国防,拯救国家的大危难,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尊严。平定暴乱,这是为了永保社稷、安定江山的办法。因此,国家除了应有的日常活动之外,还要进行军事建设。那些弱小动物都有爪牙,它们在高兴的时候共同嬉耍,发怒时利用爪牙相互攻击。人没有锋利的爪牙可以相互搏击,所以想法制造兵器,用来自我防卫。所以国家以军队作为自卫的辅助手段,君主以群臣作为幕僚,如果作为辅佐国家的军队和臣属势力强大,国家便安全,反之,国家就有危难,关键在于领导军队的将帅是否选用得当。才能低微的将领,不能统领百姓,不能考虑国家的利益,不能当国家的辅佐,更不能主持军事政务。因此,治国以文为主,治军以武为大计,治国不能从外部下手,治军不能从内部下手。所说的内部就是指华夏各个诸候国,所说的外部就是指外夷各个少数民族。戎狄等各民族,性格强蛮,难以驯化使他们归服,只有用威武之势使他们归顺。礼义有实用之处,威武也有施加之地,所以黄帝与NF2BF尤在涿鹿大战,尧帝与三苗在丹浦大战,舜帝征讨有苗族,大禹讨伐有扈族,像三皇五帝这类的圣君明主,以德教化人,也还要用武力,所以军队这个凶器,是不得已才使用。用兵的方法,首先要制定策略,然后实施行动。用兵的时候,要考察天时、地利,研究调查人心归向,并不断地进行军事、技术训练,让战士熟练各种武器,明确罚赏的条例,鼓励部队英勇作战,观察敌人的战略战术,侦察路途的平坦还是险要,时刻掌握敌人的动向,区分安全、危险的可能情况,将敌我力量进行比较,了解进退的有利时机,充分部署,认真防备,加强进攻的力量与声势,尽力发挥战士的积极作用,充分估计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认真考虑可能出现的伤亡,做好了这些准备,就能够率军出征,展开进攻的优势,这就是用兵的大概情况。主将是三军的统帅,是国家社稷的保障。在军事行动时,应进行充分准备,而后才能出师作战。将帅发布命令应如同洪水暴发一般,有雷霆万钧之势,在发起冲击时应像鹰鹞追捕猎物一样凶猛迅速。安静时像弓弩蓄机待发,行动时如同射出的利箭,使敌人无力招架,彻底失败。如果将帅没有周密的思考,士兵就没有强大的威势,上下人心不齐,只是凭借个人的计谋行事,即使统帅着百万大军,敌人也不会产生畏惧。不是敌人就不必去怨恨,去争斗。工匠没有鲁班那样的眼光,就无法做出精巧的器具。将帅没有孙武那样的谋略,也就无法对战争部署好谋略。在作战的时候,作战计划越机密,歼敌就越迅速,捕俘时要像猎鹰出击一,作战时要像大河决堤一样,使部队没有消耗过多的精力,敌人就自然地打败了,这就是用兵的威势。所以善于指挥战斗的人,即使遇上了困难也不气馁;善于在战斗中寻找克制敌人时机的人,即使遇上了强大敌人也不会害怕。明智的人事先有胜利把握然后才出兵作战,平庸之人则是首先作战然后再妄想在战斗中求胜。善于克敌制胜的人是顺着进军路线进行修补,经常吃败仗的人总是为了寻求捷径而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根本区别。用兵之势还在于:将帅应具有一定的威严,部属人员应尽量发挥自己的力量,向敌人发起攻击时,不随便改变进攻的力量,要如同圆圆的大石头从高空坠落一样有威势,所向披靡,使敌人失败,没有挽救的时机,使自己前后无敌人,能取到彻底胜利。所以将帅率领军队应以出人意料之外的计划作为谋略,应具有绝妙、高超的智慧,刚柔并济,能强能弱,能屈能伸,发动的攻势如同暴风骤雨一般迅猛。统领三军还要像平静的江海一般悠然自得,列起的阵势像泰山一样稳固,行动要秘密,使敌人对我军的计谋无法测度。调动兵力时,要使兵力像天地一样广泛、充实,像江河一样无穷无尽,像日、月、星辰一样有始有终,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有规律,牺牲得当,衰盛得体。在战法上,袭击战与常规战相互配合,变化无穷。用兵时还要以粮食为本,要有充足的粮饷,作战时以奇袭战与常规战相配合的战术向敌军发动攻击,要使用适合于作战的兵器,还要有充足的后援准备。国家的经济条件因为物价上涨而国力贫乏,因为长途运输而粮饷贫困。所以在战争中,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作战,以免士气低沉,适宜量力而行,不可无故地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减免没有任何利益的行动,国家便能安定下来,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国家就会得到很多益处。善于进攻的人使敌人无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使敌人不知从何处进攻。所以善于进攻的人并不完全依赖兵器,善于防守的人也不完全依赖于各种防御工事。尽管敌人城墙高大,护城河深宽,也不可以为是牢不可破,敌军有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也不能以为是强大而不可战胜。当敌军想要固守时,必须进攻敌军没有设防的地方;当我军撤退,敌人进攻时,要谨慎地选取可以停留的地带;当我方要进攻敌人阵地时,要选取敌军力量薄弱地带作为攻击目标。两军列阵交战,要选取敌军关键部位发动攻击,如果暂时不了解自己所能够凭借的地形时,要多设计几套作战方案,不能只作一种形式的战斗准备。用周密的思考,强弱搭配,勇敢胆怯协助,前后相互跟随,左右同行,就像常山中的蛇,首尾呼应,这就是救兵之法。想克敌制胜的将帅应具有自身的威严,有相应的计谋,了解作战形势,对各种情况预先有充分准备。应分析战局,比较敌我的优势与劣势,诱惑敌人出击以便观察他们的兵力部署情况,结合各种情报,判定敌人兵员的多少,采取行动之前要了解敌人战斗力强弱的情况。作战时应占领有利地形,避实击虚。在山岳丘陵地带作战,不能从低处向高处进攻;在水上作战,不能逆水向上游进攻;在草地作战,不能向草丛茂盛的地方深入;在平原地带作战,不要向有村庄的地方进攻;在道路上作战,不能把部队拉开,以防陷进孤军深入作战的境地。这五点就是利用锐利兵器,占据有利地形以便夺取胜利的原则。在战斗中,能乘胜追击敌人就会获胜,泄露了军事机密就要失败。远途出征、长途运输,就会使部队受饥饿,缺少水源就会使部队受干渴之苦,意义不大的行动就会耗费战士的精力,过于平稳安静就会使部队丧失警惕,战争突然停止就会使人生出怀疑,贪图小利就会使人产生困惑,刑罚过度就会使人消极,奖赏适当就会使战士深受鼓舞,受到对方逼迫就会胆小,乘胜追击就会占据优势,被敌人包围就会产生动摇,先头部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夜间乱呼乱叫容易产生混乱,黑夜行军会混乱秩序,迷失了方向会影响整个战局,处在困境中会受到敌人追击,受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就会失败,预先制订好作战方案就能获胜。所以设置旌旗以便吸引部队的注意力,敲击金鼓以便吸引部队的听力,以刑罚统一管理部队,公布军令使全军上下团结一致,以奖赏鼓励战士立功,用诛杀防止士兵叛国投敌。白天作战不容易传命令,所以用旗帜指挥作战,夜间作战难以分辨方向,所以用火把与鼓声指挥作战,兵员不服从法令,就要受到刑罚惩治。不了解九种战场上的地形便利条件,也就不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天时、地利、人和,是求取作战胜利必须了解的三大问题。了解自己的部队也就会了解敌人,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也就难以了解敌方,在不了解敌人的情况下去作战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说用兵作战,首先是了解自己的部队,侦察敌情与反间谍的方法,通常受到将帅们的喜爱,是军事行动中必须具备的手段。然而这种方法在运用时,不是聪明的将帅是不能使用的,不是仁义、贤良的将帅也不能使用。以这种方法了解到的敌情之后,民心可利用,国家的安全就有了保障。所以要想使军队在战争中获胜,就必须在平常做好准备,不到万不得已不求决一死战。平静中求稳妥,战斗中就有威势,不立足于敌人临阵不应战,立足于自己不可战胜。战斗中,要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盛待衰,以伏待来,尽量使自己占据有利条件。挥动旗帜,要井然有序,敲响战鼓,要有宏大的气势,表面上让敌人认为是要正面作战,实际上是要扰乱敌人的后方。要想固守险要地形,而表面上要装出毫不在意的样子,要以小的利益诱使敌人上当,实际上是要狠狠地打击敌人,这样,用兵的理论就齐备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