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北击匈奴-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汉匈关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西汉时期,匈奴始终是汉朝最大的威胁。

    匈奴游牧部族联盟的军事力量长期以来压迫着中国北方边境,使农耕生产的正常进行受到威胁。汉匈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汉朝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稳定与否。

    匈奴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东汉初)。他们的骑兵纵横大漠南北近三百年,将匈奴之名永远刻在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丰碑上。现在内蒙古包头市境内的头曼城遗址,就是当年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的统治中心。

    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匈奴是一个有较大的调整和变化。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国力日强,开始大规模征讨匈奴,致使南匈奴归汉,北匈奴西迁,为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汉朝后来牢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以征服匈奴为目的的性质。

    从大兴安岭往西,是广阔的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与鄂尔多斯草原。史书记载的第一个草原王国——匈奴王国,便在这里兴起并生活。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杀死了他的父亲头曼自立为单于,正式确立了匈奴社会的奴隶制政权。匈奴在他的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他手下能弯弓射箭的士卒达三十多万。冒顿单于率领他的骑兵征服了许多邻族,东破东胡,西击月氏,南吞楼烦、白羊河南王,北并骁勇善战的民族,中原的富饶与先进对于他们来说始终是一个莫大的诱惑。因而自他们兴起开始,匈奴就不断地南下袭扰抢掠。为了中原的安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就是今内蒙古河套以南一带。这次战役使匈奴北退七百余里,秦随之将此前燕、赵、秦三国修筑的长城相连接,修成了万里长城。但这仍然无法彻底消除匈奴的侵扰,匈奴铁骑依然不断地南下掠夺。浑鬻、丁零等族,控制了东近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的广阔地域。如此强大的匈奴,对于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何面对匈奴,这是汉朝统治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和亲政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秦朝的残暴统治以及秦末战乱、楚汉相争,使中原地区的社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城镇被洗劫、人口锐减、工商业萧条、社会极度混乱。粮食需求量剧增,但因为战乱的关系,使农民不断错过农时,种子不能按时播种,自然到秋收的时候就没有粮食可收。赋税繁重,官吏军一起,才只相当于一匹马的价钱。

    政治方面,为了联合各地诸侯共同击灭项羽,刘邦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但异姓诸王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并逐渐拥兵自重,独霸一方,难以调遣,甚至开始威胁皇权。西汉政权建立,社会基本稳定之后,在萧何等人的谋划辅佐下,经过七八年的时间,西汉朝廷逐个将七个异姓王铲除,刘邦又恐怕刘家江山根基不稳,为了不重蹈秦朝的覆辙,于是先后分封同姓子侄九人为王。异姓诸王以及同阀不断地搜刮民脂民膏,大量农民脱籍流亡,有的甚至被迫卖妻卖子,或自卖为奴,可以担负西汉朝廷或封君税赋兵役的在籍民户,只剩下原有户籍的十分之二至十分之三。有些人在这个时候囤积居奇,趁机抬高物价,致使本已缺乏的粮食以及其他物资的实际售价不断上涨。当时“万钱”才能买到一石米,一匹马的售价则是“百金”。百金,即当时十户中等资产的人家,将他们所有的财产全都累加在姓诸王在西汉相继长期存在,形成了西汉封国制与郡县制长期并行的格局。

    这些封君们在各自的封土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自主任免除太傅和丞相以外的所有大小官吏,有权征收并支配封土境内的各种租税以及境内所有的山川水泽园池之利,此外他们在各自的封土上还有铸造货币以及拥有地方军队的自主权。这样,每个王就相当于当地的土皇帝,不受中央的支配。

    汉初全国共分为54个郡,其中朝廷直辖的只有15个,其他39个郡都是诸侯王的封地。异姓诸王的封土主要在关东,大致相当于战国末年六国故地。而西汉朝廷的直辖地只相当于战国后期秦国的土地,即关中、巴蜀以及河南的一部分地区。其中,还夹杂着大约一百四十多个功臣的封地以及封君的汤沐邑。

    当时,刚刚建立于秦末极度残破废墟之上的西汉朝廷,在政治上先后有异姓诸王及同姓诸王的牵制,经济上赋税徭役征收的范围及额度也都很低,所以此时西汉的经济基础及军事力量都很微弱。

    这时,冒顿单于指挥着匈奴大军,破灭东胡王,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河南王,据有河南地,北服丁零等五国,改变了其父头曼单于时期东胡强且月氏盛的被动局面,不但开拓了大片疆土,而且使赋税兵役的征收范围都得到了很大增加。不久以后,匈奴又占据了整个西域地区,使兵役赋税的征收面积更大,甚至可能获得东西方通商贸易带来的巨大利润。

    刘敬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匈汉双方这样一种力量对比下,于白登之围以后,向刘邦提出和亲政策的。

    (二)和亲政策的初衷及实质

    在平城之役第一阶段的战事中,刘邦对当时匈奴的实力还认识不足,因而被冒顿单于一步步引诱到包围圈中。在四十万骑兵的重重围困中艰难熬过七天后,刘邦才亲身领略到了匈奴的强盛。这时,西汉朝廷的兵源税源有限,经济力量不足,从具体战术来看,骑兵的冲击能力以及机动能力,也都远优于步兵。众多的西汉将帅统领着士兵不断北上投降匈奴,冒顿单于则屡屡挥兵南下侵犯汉朝边境。

    在这样的强大压力下,刘敬首先点明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实际情况:现在天下刚刚太平,人们都已经厌倦了战争,都不愿再打仗了。明确指出当时西汉没有战胜匈奴的经济基础和武装力量。接着刘敬向刘邦提出了他认为唯一可行的与匈奴和好的办法:和亲。他分析道:“如果陛下把嫡长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送去丰厚的嫁妆,这样他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而接受。如果生了孩子就会成为太子,将来就能成为下一代的单于王。结成了亲,现在的单于王就是您的女婿,女婿死了您的外孙就成了新的单于王,哪有外孙和外祖父相抗争的道理,这样不用出兵打仗,就能使匈奴臣服了。”于是,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对匈奴实行了和亲政策。

    统治者之间的婚姻关系不是单纯的联姻,而是一种政治行为。汉朝同匈奴的和亲,主要是通过双方统治者之间的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它不能与匈汉两族人民之间的通婚关系混为一谈。匈汉和亲,并非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之上,而只是建立在当时双方统治阶级的利害关系之上。刘敬是在汉军完全没有能力抵御匈奴的情况下提出其“和亲”建议的。

    汉廷所奉行的“和亲”政策的初衷是:争取长期的和平发展时间,用战争以外的方法,逐渐臣服匈奴,这已经得到此后六七十年历史事实的证明。西汉朝廷所奉行的“和亲”政策的实质,是一种带有强烈而浓重的政治军事意图的纳贡。匈奴政权接受汉廷的和亲纳贡,是以强大的武装力量获得经济利益。

    (三)公元前133年之前的对匈奴政策

    1.西汉的孱弱和匈奴的强盛。西汉王朝是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汹涌浪潮,又经过连续四年激烈而残酷的楚汉相争后,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长期的战乱不仅使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千疮百孔,更使当时的社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

    政治方面,如前所述,为了联合各种力量攻灭项羽,刘邦曾经封立了七位异姓王。所以,西汉初年,刘邦所面临的经济局面和政治形势都非常窘困。天子都找不到相同颜色的马来拉车,而将相则只能坐牛车了。这就是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以后,西汉朝廷的经济状况。由于受这种残破到极点的经济条件的制约,汉景帝及其以前的西汉朝廷,完全没有能力与匈奴抗争。

    从平城之役至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的六十多年之间,尽管匈奴经常南下入塞掳掠骚扰,但西汉军队只是在塞内防御,重点是守卫都城长安,不敢走出塞外作战,也没有能力走出塞外去攻击匈奴。例如公元前201年,匈奴南下围攻马邑,逼迫韩王信投降,于是引发了平城之役。

    白登之围,西汉朝廷遭受了巨大而惨重的军事、政治、经济损失。在冒顿撤围之后,汉朝君臣只能收兵,而不敢再与匈奴争斗。

    刘邦死后,汉惠帝、吕后时期,匈奴方面虽很不老实,但却看不到当时汉朝方面进行过哪些重大反抗。冒顿单于甚至写信向吕后求婚,吕太后认为单于侮辱了她,震怒异常。但因当时军资国力十分有限,汉廷不敢出击,朝臣们大都认为若与匈奴征战,会动摇西汉政权的统治根基,只能忍着。

    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攻入北地郡,汉文帝因此避往甘泉宫。他指责匈奴违背契约,同时发兵八万五千人到高奴,命丞相灌婴率领,抗击匈奴。后来汉文帝本人还从甘泉经高奴北上太原,想要御驾亲征。但仍限于西汉力量微弱,又因当时济北王刘兴居反叛而被迫罢兵。

    公元前166年,单于率众攻入西汉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一直攻到彭阳,又派奇兵火烧宫殿,进至雍州云阳西北八十里的甘泉宫。汉文帝急忙派遣三员汉将,分别率兵加强陇西、北地、上郡的防守,同时命令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率领十余万兵马屯驻渭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时匈奴已经进到可以望见西汉都城长安的地方,而汉军却只能驻守在长安附近,作防守之态。

    虽然这次汉文帝又表现出要亲自率军抗击匈奴的意愿,不过因为受到群臣尤其是皇太后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停止,但还是命令张相如、栾布等人为将军,率兵在塞内抗击,匈奴单于在塞内停留了一个多月才离去。随着匈奴退走,汉朝也马上收兵。继公元前177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之后,匈奴单于再一次进入塞内,汉朝也只能把他们赶出去了事,却不能进行追击。

    公元前158年冬,匈奴六万余骑分别攻入上郡、云中等地。汉廷又被迫遣将率兵去加强飞狐、句注、北地等地区的防守,同时又任命三员大将,分别在都城长安附近的细柳、渭北棘门、霸上布防,防止匈奴入境。几个月之后,匈奴撤走,汉朝也就收兵了。

    事实证明,虽然西汉的经济发展到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国力军资,仍然不足以战胜匈奴政权,所以此时汉廷对匈奴的政策仍没有改变。

    2.西汉匈奴的兄弟之约。马邑之谋以前,匈奴政权不仅经常挥师南下,攻入西汉边塞,甚至几次兵临西汉都城长安附近。右贤王曾入居河南地,单于也曾留居塞内一月有余。对于匈奴政权的这种入塞骚扰掳掠行为,西汉朝廷采取的政策帝即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以和亲。公元前177年,汉文帝在诏书中还曾重申:汉与匈奴是兄弟关系。公元前162年,汉文帝在诏书中又说已经与匈奴单于结兄弟之义。另一方面,双方约定,以秦朝修筑的长城为界,长城以北是匈奴的地盘,长城以南是汉朝的天下。从而设定了当时西汉朝廷与匈奴政权进行交涉的基础。

    公元前177年,对于匈奴的入塞抢掠行为,汉文帝就是根据与匈奴的协议,谴责单于入边抢掠是违约行为。公元前是:好说好商量地请求和亲,缴纳贡赋并且开放关市,以争取单于对其部下的约束,从而避免更大规模的战争以及骚扰掠夺。其实质是不惜用大量的物资金钱及美女去换取时间和空间,尽可能求得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便于自己发展经济,壮大武装,最后战胜匈奴。

    一方面,西汉皇帝与匈奴单于约为兄弟。白登之围以后不久,刘邦派遣刘敬出使匈奴,缔结和亲之约时,西汉皇 166年,匈奴政权大规模掳掠西汉北部郡县、老上单于入居塞内并且逗留一月有余,匈奴一天比一天骄横,每年都要越过长城南下,杀掠大量的人民畜产,云中、辽东受害最为严重。西汉朝廷对此也只是采取派遣使臣与匈奴政权交涉的方法,到最后还是得以送人送钱的和亲了事。汉文帝则是根据双方已经结成的事实契约,要求匈奴单于不要食言而已。

    就连曾经辅佐高祖定天下、在刘邦死后实际掌握西汉朝廷统治大权的吕太后,接到冒顿单于的婚书时,在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异常愤怒之后,也只能遣使致书匈奴说自己年老色衰,发齿坠落,行步失度,实在是配不上单于,并且送给冒顿单于御车二辆、马二匹以奉常驾。

    此外,还应该看到,西汉方面把宗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的活动,绝大部分也都是在马邑之谋以前进行的。例如,平城之役结束后不久,当时有很多汉朝将领投降了匈奴,因此匈奴常常到中原来掠夺,这给汉朝造成了很大的祸患。汉高祖刘邦于是命刘敬为特使,把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单于为妻。吕太后当政的时候也奉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孝文帝刚刚即位的时候也是如此。即使到了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仍然实行和亲政策,给予丰厚的赏赐,通关市。但是,自马邑之围后,就很少见汉匈和亲的记载了。

    3.新时期的政策。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汉朝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家无事,如果不遇到水旱之灾,人民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了,仓库已经装满,政府也有了余财。此时的西汉国富民强,攻打匈奴所必需的军资国力已经十分雄厚。

    于是,刘彻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改变了自汉高祖刘邦以来的对匈奴政策。刘彻执行的新的对匈奴政策是:把匈奴赶出漠南、赶出河西,甚至赶出漠北、赶出西域,彻底消灭匈奴。

    马邑之谋是西汉朝廷对匈奴政策的重要转折点。公元前133年以前,西汉朝廷放下身段向匈奴政权请求和亲。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组织并且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匈战争,汉廷开始不理睬匈奴单于反复多次提出的和亲要求,决心将匈奴政权彻底消灭。

    西汉朝廷的对匈奴政策,无论是纳贡和亲,还是武力反击,都是由当时西汉的经济状况,匈奴的经济状况,以及汉匈双方综合力量的对比决定的。经济条件是政策实施的基础,如果没有当时盈实雄厚的经济基础,汉武帝刘彻决心再大,也无力去攻击匈奴。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从平城之役到马邑之谋发生以前,西汉朝廷正是在匈奴政权的强大压力之下,才制定并且实施了注重发展经济的政策,并且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在匈奴造成的压力下,为了报仇雪耻,西汉统治集团上下团结,发展生产,注重农桑,增加人口,使仓库充实,国力随之增强。但另一方面,却始终在执行着以物资、金钱、美女向匈奴政权求请和亲的政策。

    汉与匈奴和亲是在匈奴强而汉弱的形势下无可奈何的选择。这对于缓和匈奴南下骚扰,保证边境地区的安宁,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匈奴的威胁。双方虽有匈奴不进入长城以南、西汉不出长城以北之约,但匈奴却常常违反这个约定,而且每隔几年就会违约一次,以致汉朝西北边境不得安宁。尤其是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大军进入朝那、萧关,杀死北地都尉,掳掠大量人口畜产,甚至直接威胁长安。汉朝虽调集大军反击,也只是将掠夺之后的匈奴逐出关外而已。面对西汉的息事宁人,匈奴却是肆无忌惮,入关次数更加的频繁。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拒绝和亲,进入上郡、云中,兵锋直逼长安。为此,贾谊上书汉文帝,反对与匈奴和亲。他认为和亲就是向匈奴进贡,是以皇帝之尊而向匈奴称臣。以汉朝这样广大的疆域反而被匈奴欺负是一件丢人的事。不过,在与匈奴和亲的同时,汉朝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边防,抓紧练兵,以加强边塞防御力量。

    但是,匈奴骑兵南下行动迅速,汉朝如果发兵太少,起不了什么作用,想多发兵,就得调集其他镇守地方的军队,没等军队调到,匈奴已经抢完跑了。如果在边境长期驻扎大量军队,又花费太大;不设兵力,匈奴又会再来,进退两难。汉文帝于是听从贾谊、晁错等人的建议,招募军民实边,如果有人迁到边境去,或是把粮食运往边境地区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官职,如果是有罪的人就可以免除一定的刑罚。同时鼓励养马,在西北边郡设立了30个牧马所,以繁殖战马。

    这些措施的实行,大大增强了汉朝边塞的防御能力,因而终景帝之世,匈奴都只是小规模的入侵,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汉武帝即位后,继续推行汉初以来的和亲政策,匈奴自单于以下都亲近汉朝,在边境地区往来不断。但是,在这种表面的和平背后,正孕育着更大规模的武力冲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