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事要学胡雪岩-做事有原则,不该做的事不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做生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桩有很大利润但来路不正的生意,就摆在你面前,你会不会做?恐怕有些人利令智昏,还真敢拿下。但作为天下第一名商的胡雪岩,虽然也是以追求最大利益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当他认为这样的一桩生意与他心中的义有冲突时,他的选择只有两个字:放弃。因此,胡雪岩做生意,向来是光明正大,不为一己私利而蝇营狗苟。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生意会与自己心中的义相违背呢?不同的人大概会有不同的认识。胡雪岩认为,可以分为下列三类:

    第一类是触犯法律挣来的钱,如靠走私贩毒等非法手段危害社会赚来的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黑钱”,这些一定是与义相违背的。赚黑钱天理难容,必将招来灾祸,受到惩罚。胡雪岩坐拥天下财富,又有官场、江湖势力做后盾,生意遍及各个商业领域,但他却没有做像贩卖鸦片等一类的违法生意,他的生意都是摆得上桌面的。他认为,为身外之物冒被囚、杀头之险,无论如何也不划算。

    第二类是以损人利己的手段,靠坑害同行同业或蒙骗欺诈赚来的钱。比如龚家父子在本属于胡雪岩的军火生意上斜插一杠想要赚取的钱,是与义相违背的。这类以挖别人墙角损害他人利益的手段赚取的钱财,既违背了商场交易必须互利互惠的原则,同时也践踏了人自身应该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准则。而且,居心不良,加害于人,必招报应,赚这种钱必然会为自己种下祸根。胡雪岩做生意向来堂堂正正,走阳光大道,从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谋害他人。

    第三类是那种虽然没有违法同时也有正当的理由去拿,但拿了却有可能得罪同行或朋友,与别人结下怨恨的钱。如胡雪岩将军火生意从龚家父子手中夺回,由龚家父子那里挖出的钱,当时,胡雪岩的许多朋友劝他不要分利给龚家父子,但他认为这得罪同行的钱,不能拿,果断拒绝了。

    商人图利,而且应该图利,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这个道理并不是深不可测,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能做到适可而止的人不多?关键就是当现实利益摆在面前时,人们又常把“道”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如能像胡雪岩这般以当先,自然就可以脱颖而出。

    2.信誉是生命,

    决不做背信弃义之事胡雪岩被誉为“商鬼”,而且是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他就认为:“做人总要讲宗旨,要讲信用”,用到商场上,也就是要讲“信用”。胡雪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就是在自己的丝业将要倒闭之时,他仍然十分的讲信义,宁可自己损失利益,也不抛弃做人讲信用的原则。

    一代豪商胡雪岩的最后倒闭,与他坚守诚信,宁可自己损失,维护蚕农利益,不甘做外商洋行的附庸,始终坚持与洋人“斗法”有很大关系。在胡雪岩的生意达到巅峰状态时,他的生丝生意专营出口,几乎垄断了晚清时期的国际贸易市场。1882年,胡雪岩为了最大限度地垄断蚕丝行业,垫付资本两千余万两,套购生丝一万四千包,使洋人“欲买一斤一两而莫得”。洋商与洋行为了控制中国蚕丝业,联合起来报复胡雪岩的招术很凶狠。他们已经看出在上海市面开始萧条的情况下,胡雪岩用于收购蚕丝垫付资本太多,必将导致资金周转不灵,而胡雪岩此时要应付的方面又太多,比如要按约定偿还外国银行的贷款,要为左宗棠购置军火等。因此洋人们冲着胡雪岩发誓“今年不贩生丝出口”,紧接着向胡雪岩催收贷款,使胡雪岩一下子陷入危机之中。

    胡雪岩此时导致生意运作的危机还有两个原因。第一,古应春投资做房地产损失惨重。古应春投下去的资本达五十万两银子,其中三十五万是从阜康借贷的。这一情况胡雪岩事先并不知道,由于上海市面趋于萧条,阜康银根随之紧缩,胡雪岩在上海钱庄的“大伙”宓本常为了自保,逼古应春偿还在阜康的借款。胡雪岩得知这一情况后,以他性格和为人,必然要想方设法帮助古应春。但阜康也确实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第二,由胡雪岩出面为朝廷筹集粮饷借贷的汇丰洋行的贷款,第一期五十万两本银的还款限期已近。依照当时与洋行签的合同,还款来源是各省外交上海道衙门代收的协饷,数目不够由阜康代垫。但银根如此紧张,代垫这笔贷款几乎没有可能,而上海关道邵小春与胡雪岩为敌,从中作梗,又借故将各省协饷拖延不给。这样一来,胡雪岩的资金危机也就显得更加严重了。

    不过胡雪岩此时也还有一条路可以进行自救,他可以向上海地区已有的三家新式机器丝厂出售蚕茧。当时外国新式机器缫丝已经传入中国。浙江、江苏一带出现了好几家机器缫丝厂。机器缫丝技术的引进对于以用传统手工缫丝的养蚕做丝人家冲击很大,一经推广,江南地区必将有大批以做丝为生的人家破产。经过十数年的苦心经营,此时的胡雪岩实际上已经是丝业的老大,为了抵制机器缫丝,维护江南蚕农利益,这几年他大量收购蚕茧,以切断机器缫丝的原料来源。由于他大规模的囤积蚕茧,已经使上海地区三家机器缫丝厂由于没有原料,面临停产倒闭。商人图利,胡雪岩的蚕茧囤积居奇,这个时候如果答应蚕丝出手给缫丝厂,自然可以卖出一个相当好的价钱,可以部分解决眼前的资金危机。而且,机器缫丝厂出丝快,质量好,向洋商找买主也容易。如此看来,出售蚕茧给缫丝厂,还可以带动生丝生意。

    事实上,此时胡雪岩的生意伙伴、好朋友古应春、宓本常为胡雪岩利益着想,劝胡雪岩考虑出售蚕茧,但胡雪岩就是不愿意出售蚕茧。他这样做当然并不是不知道此时出现危机对于他意味着什么,也并不是不知道机器缫丝质量和产量确实都优于土法缫丝。他这样做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讲诚信,不违背自己的诺言,是在于他曾与那些丝户达成过协议,由他到蚕农手中收购蚕茧,交由丝户缫丝,丝户则必须将生丝交由他来经营。由此既抵制了丝厂来抢做丝人家的饭碗,保护了蚕农的利益,他自己也有了稳定的货源可以控制洋庄市场。既然自己说了话,就要说一句算一句,就要守信用。即使在自己陷入困境之时,要损失经济利益时,也不能做这种背信弃义之事。否则,那些丝户将因为自己的不守信用而受到损失。胡雪岩当时讲的那段话就是:“做人总要讲宗旨,要讲信用,说一句算一句,我答应过的,不准新式缫丝厂来抢乡下养茧做丝人家的饭碗,我不能卖茧子给他们。”表现了胡雪岩不为利益所诱惑,以信用为重的良好的商业道德。

    说实话,胡雪岩视信用为商人的生命,不想在任何情况下失去信用。今天看来,胡雪岩抵制机器缫丝自然有一种有违历史发展趋向之嫌,而且洋人还有背后洋人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难免落败。但胡雪岩在自己遭受经济损失,资金紧张,生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仍不肯背信弃义,这种精神的确让人敬佩,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向胡雪岩学习的地方。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激烈竞争的经济时代的时候,很多人的信用观念早已不复存在。人们开始学习玩小聪明,耍歪手段;羡慕阴谋诡计,弄虚作假;崇尚无原则办事,拍马投机……在一个信誉被肆意践踏,信用渐被抛弃的年代,正直的人们无不为失去这些而扼腕叹息。经商有经商的规矩,游戏有游戏的规则,做人有做人的原则,处世有处世的方圆,从过去到昨天,亘古依然。而惟独今天,我们的信用就可以轻易地抛弃吗?其实,我们今天更需要信用。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讲究信誉的人不仅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而且事业容易一帆风顺;而不讲信誉者必将遭到人们的唾弃,最终只能落得自悲自叹的下场。

    3.不贪不义之财,取财不忘义

    金钱具有诱惑力,许多人因为金钱而锈蚀了灵魂。胡雪岩是如何看待金钱的呢?这与胡雪岩的赚钱观念有直接关系。胡雪岩认为,赚钱其实就是与人打交道的事情,需要人气,如果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尽取不义之财,那么是不可能做好事的。而他本人就是一个极能为别人着想的人。

    当年,王有龄因筹解漕米有功,很快由海运局坐办改升署理湖州府。当时官场有不成文的规矩,一方官员和地方士绅逢年节都必须给主官备送“节敬”。王有龄改升署理湖州府正在端午前,他如能赶在五月初一上任,五月初五必有一笔不菲的“节敬”好拿。拿这笔钱于情于理实在也无大碍。但胡雪岩认为不可。他的理由有两条:其一,“节敬”只此一份,前任已署理好些日子,该当他得,为他着想,不能去抢了他的好处;其二,往深一层说,抢别人的好处必定得罪对方,结下怨恨。“铜钱银子用得完,得罪一个人要想补救就不容易了。”

    胡雪岩有一句名言,叫作生意人要学会“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按我们的理解,这里的“想想别人”,也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想想别人的难处,想想别人和自己一样的辛苦,也是和自己一样为了赚自己该赚的那份银子。这样会避免犯错误,避免因贪了不义之财而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说到底,想别人其实也是想自己。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一般的人常常简单地将这句话理解为对商场竞争的形象概括,而往往忽略商场还有另一面,即商场上有竞争更必须有联合。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不管你实力多强大,也不管你的本事多高,你也无法占有整个市场。一个明智的生意人必须懂得,要在商场上站稳脚跟,不仅要有天时、地利,还必须结下人缘。

    胡雪岩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不仅懂得,他还特别讲究义。

    为了浙江防务,胡雪岩建议向洋人购买洋枪,而且胡雪岩与洋人已经大体议定每支二十五两银子(其中五两为中间人的“好处”)上下的购进价格,不料浙江炮局的龚振麟父子走了浙江抚台黄宗汉三姨太的路子,斜插了一杠,以三十二两银子一支的价格与洋人签了购买一万五千支洋枪的合同。

    本来是自己的生意却被别人抢走,而且对方一笔生意打下至少每支十二两,共十八万两银子的“虚头”以中饱私囊。以胡雪岩的为人和性格,自然是不会听之任之的。胡雪岩与朋友嵇鹤龄、裘丰言严密筹划,上串下联,由裘丰言出面向龚家父子展开攻势,终于迫使他们就范,同意拿出五千支由裘丰言经手,每支三十二两的价格不变,但他们只要每支二两的手续费。如果这样,就等于他们让出了五万两银子的好处。

    胡雪岩认为不能要这五万两银子,因为这不是一笔小数,等于是剜了对方的心头肉,为了钱让对方记恨自己划不来。事实上按现在的情况也已经得不到五万银子的好处了,因为以裘丰言经手的洋枪每支的向上报价是二十五两,好处减半只有二万五千两,除掉抚台衙门的一万,实落只有一万五千两。就这一万五千两胡雪岩建议派作三股,裘丰言得两股,剩下五千给龚家父子,而自己和嵇鹤龄分文不要。

    胡雪岩如此处理这桩生意也许会有人不理解。本来是自己的生意,被人抢去如今再夺回来,从道理上讲,这笔生意的好处胡雪岩无论如何是可以拿的。再说做生意就是为赚钱,到手的钱而且应该说还是该拿的钱却不拿,自然是让人不好理解。但胡雪岩有自己的道理,那就是钱要拿得舒服。拿了以后会不舒服的钱,即使该拿也宁可不拿。

    什么钱拿了会不舒服?简单地说,也就是那些拿了会留后患、会带来不良后果的钱。比如这笔军火生意中的好处,就是可能拿得不舒服的钱。因为在胡雪岩看来,龚家父子之所以最终剜去自己的心头肉让出五万两银子的好处,实际上是在自己的强烈攻势之下迫不得已的忍痛牺牲,拿了这笔好处,等于与他结下大怨,对方心怀怨恨,以后寻机报复,这也就等于虽得一钱却为自己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留下极大的后患,实在不合算。

    胡雪岩的这一番考虑确实有道理。事实上在这桩生意的运作过程中,龚家父子本就已经对胡雪岩心存怨恨,正是由于胡雪岩的这一番化解,使龚家父子不仅知道胡雪岩的手段厉害,而且也知道胡雪岩是一个办事极“漂亮”的人物,由怨恨而至钦服。

    所有成大事者都应当牢记,不贪不义之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杜绝弄虚作假,

    奸商成不了大气候做人当讲诚实,商人更应该如此。在大千世界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事之道,奸诈者有之,投机者有之,轻狂者有之,骄傲者有之,但是这些人绝不能成大事,至少不能长久的成大事。而胡雪岩的成事之道则是他始终能把诚实待人的原则落实到其经商的过程中。他曾经说过:“说真方,卖假药,最要不得。”因为,他深知在商界,弄虚作假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客户、合作伙伴的信任,才能打消他们的顾虑、猜疑,获得商业运作的成功。

    在过去,药店是悬壶济世、行医治病的,在那里担负着的是人身家性命的大事,可来不得半点含糊。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自1874年开办之初,便确定做大名气的方针,他要做出一块不倒的“金字招牌”,建立起自己的名气。他还提出了做出自己的名气的措施,也就是两个字——“戒欺”。

    在胡庆余堂药店的大厅里,非常显眼地挂有一块黄底绿字的牌匾。这块牌匾没有像普通药店大堂那样朝外悬挂,而是正对着药店坐堂经理的案桌,朝里悬挂。这块牌匾叫作“戒欺”匾,匾上的文字是胡雪岩亲自题写的:“凡是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巧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余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

    这块别出心裁的匾额既明确了胡庆余堂的经营宗旨,又给顾客留下了诚实可信的深刻印象。事实证明,诚信可以赢得天下客。经过多年的发展,胡庆余堂“胡记”招牌成为与北京同仁堂并驾齐驱的“金字招牌”,誉满中华大地,深受广大顾客的信赖。时至今日,胡庆余堂的招牌仍高高地悬挂在杭州城。

    不用说,这块“戒欺”匾虽然是给药店档手和伙计们看的,处处提醒员工要诚信为本,诚信经商,但实际也有让顾客放心的意味。那么“戒欺”该如何落到实处呢?首先,“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确保药品的质量。即方子一定要可靠,选料一定得实在,炮制一定要精细,卖出的药一定要有特别的功效。

    不讲诚信的人卖药,尤其是卖成药,用料不实,分量不足,质量没有可靠的保证,病家用过,不仅不能治病,相反还会坏事。这个道理,胡雪岩自然是心知肚明。按照胡雪岩的说法:“‘说真方,卖假药’最要不得。”他要求自己的员工诚信经营,凡是胡庆余堂卖出去的药,一定向客户保证质量,必须是真方真料精心修合,确保药品的质量。

    比如当归、黄芪、党参必须采自甘肃、陕西,麝香、贝母、川芎必须来自云南、贵州、四川,而虎骨、人参则必须到塞外去购买,即使陈皮、冰糖之类的不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材料,也决不含糊,必须得是分别来自广东、福建的,才允许入药。而且胡雪岩还要叫主顾看得清清楚楚,让他们相信,这家药店卖出的药的确货真价实,药品质量有保证。为此他甚至提议每次炮制一种特殊的成药之前,比如修合“十全大补丸”之类,可以贴出告示,让客商前来制药工厂参观。同时,为了让顾客知道本药店选料实在,决不瞒骗顾客,还在药店摆出原料的来源,比如卖鹿茸,胡雪岩就令手下在药店后院养上几头鹿。这样,顾客也就自然相信药店的药品质量有保证了。这样通过一系列诚信经营的措施,药店“金字招牌”自然也就做成了。

    其次,员工要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药店上至“阿大”(药店总管)、档手,下到采办、店员,除勤谨能干之外,更要诚实、心慈。只有心慈诚实的人,才能够时时为病人着想,视客户为上帝,视诚信为企业的生命,才能时时注意药店的品质。这样,药店才不会坏了名声,倒了招牌。药品货真价实,诚信经营,遵纪守法,自然不会发生大的麻烦,顾客盈门生意也就红火得不得了。

    胡雪岩之所以把事业步步做大,其秘诀用一句话来归纳,就是靠诚实无欺、笃诚守信来建立起自己真正的名气。一个有经营眼光的实业家他的事业取得成功,决不是靠坑蒙拐骗,而是靠诚实守信,靠信誉,靠切切实实满足客户的需要。“诚实招来天下客,无欺誉揽万人心”,可见只有笃诚守信才是一个使自己做成大事的“诀窍”。

    5.来路不明的钱,再多也不挣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的“道”,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无论怎样理解,这个“道”总是包含着正道、正途的内涵,这是任何人都必须相信的。只要得之于正道,不违法犯纪、害人坑人,君子也不会以爱财为耻。

    “做生意还是从正路上去走最好”,胡雪岩经常对自己的合作伙伴这样说。胡雪岩与庞二联手销“洋庄”,本来所有事情一切进展顺利,不成想庞二在上海丝行的档手朱福年贪图个人利益为了自己“做小货”——暗地里拿着东家的钱自己做生意,赚钱归自己,蚀本归东家——中饱私囊,从中捣鬼,甚至对胡雪岩的生意从中作梗。

    朱福年甚至私下对与胡雪岩做生意的洋人说:“你不必担心杀了价,胡雪岩不肯卖给你。你根本不清楚他的实力,我知道,他是空架子,资本都是千方百计地别处地方挪来的,本钱搁在那里,还要吃拆息,这把算盘怎么打得通?不要说杀了价,他还有钱可赚,就是没钱可赚,只要能保本,他已经求之不得。再说,新丝一上市,陈丝必然会跌价,更卖不掉。”

    为了拆穿朱福年做小货,收服朱福年,胡雪岩用了一计,他让古应春暗中先给朱福年的户头中存入五千银子并让收款钱庄打了一个收条,然后让古应春找到朱福年,谎称由于手头紧张,手中囤积的丝急于脱手兑现,愿意以洋商开价的九五折卖给庞二,也就是说从中给朱福年五分的好处,约合一万六千两银子,这五千两银子是头付。这算是胡雪岩与朱福年之间暗中进行的一桩“秘密交易”。不过,这笔“秘密交易”古应春在适当的时候一定要透露给庞二。

    朱福年如果收下这五千两银子,也就进入了胡雪岩布设的陷阱。他如果敢于私吞这笔银子,背着庞二暗中“做小货”,赚钱归自己,蚀本归东家,就犯了商业中当伙计的大忌。胡雪岩就可以托人将此事透露给庞二,朱福年必会丢掉丝行档手的差事。如果他老老实实将这笔钱归入丝行的账上,跟庞二说是帮胡雪岩生意上的忙,十足垫付,背着庞二暗地里收个九五回扣,这也是开花账,对不起东家。或者他老老实实,替庞二打九五折收胡雪岩的蚕丝,赚进一万六千两银子归入公账,那么,胡雪岩有这张五千两银子的收据在手,也可以说他借东家的势力敲竹杠,吃里扒外,如果不是胡雪岩送了这五千两银子,胡雪岩的生丝卖不到这个价钱。也就是说,本来洋人只出八五折,只是因为姓朱的收了五千两银子的贿赂,才联手提到九五折。这样朱福年也要失去庞二的信任,总之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胡雪岩的计策果然生效,朱福年不仅被胡雪岩收拾得服服帖帖,并且退还了那五千两银子,而此时古应春也暗中留了一手,另外给了一张收条给他,留下了原来存银时钱庄开出的笔据原件,作为以后可以利用对付朱福年的把柄。当古应春将此事告知胡雪岩时,胡雪岩说:“不必这样了。一则庞二很讲交情,必定有句话给我;二则朱福年也知道厉害了,何必一定要让他丢了丝行的差事。我们还是从正路上去走最好。”

    胡雪岩所说的正路,也就是能按正常的方式、正当的渠道办的事情就不要用“歪”招、“怪”招去做。从某种意义上说,胡雪岩制服朱福年的办法,就是一种诱人落井、推人跳崖的阴狠招术,确实有一种歪门邪道的意味。但胡雪岩认为,这种歪门招术,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能偶而为之,一旦能够用正常的方法去做事,也就不必如此了。言谈之中可以看出,胡雪岩对于自己迫不得已而施出的制服朱福年的“歪招”从内心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另外,胡雪岩所指的做生意要从正路上走最好,还有另一种涵义,就是指做生意要时刻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什么钱能赚,什么钱不能赚,要分得清清楚楚,不能一心只想赚钱而不顾道义,来路不正的钱决不拿。

    生意场上,经商就是为了赚钱,目的就是要把别人口袋里的银子“掏”到自己的腰包里来。商人图利,不过,赚钱要走正道,要光明正大地从别人口袋里“掏”来银子,并且要做到让别人心甘情愿地让你来“掏”。这当然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里面也肯定需要许多必需的技巧和诀窍,这也就是所谓的“生财之道”。不懂得生财之道,“君子爱财”终归只能是爱爱而已,绝对是取之不来的。

    胡雪岩驰骋商场一生,精于生财之道,他注重“做”招牌、“做”面子、“做”场面、“做”信用;而且善于广罗人才,经营在官场、江湖中的靠山;乐于施财扬名,广结人缘……这些措施,就是胡雪岩的生财之道,而且也确实行之有效,为他挣得了许多银子。

    这里的“道”,还应该是指取财而不违背良心,不损害道义的正道。经商之道,首先是做人为人之道。一个跟头跌进钱眼里,心中只有钱而没有做人的基本原则,为了钱不惜坑蒙拐骗,伤天害理,便是奸商,这种人即使拥有的财富再多,也为人们所不齿。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具体说来,也就是要完全依靠个人的胆识、能力和智慧,依靠自己勤勉而诚实的劳动去心安理得地“挣”取,而不是怀着发横财的心思靠歪门邪道、坑蒙拐骗去“诈”取。真正做出大成就的成功商人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商业运作是最需要讲信义、信誉和信用,最应该讲诚实、敬业和勤勉。也就是说要于正途上“勤勤恳恳去努力”,生意才会长久,所得才是应该。所谓飞来的横财不是财,带来的横祸恰是祸,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6.不轻许承诺,

    许了就要一诺千金胡雪岩深知许诺对于别人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在于别人对他产生的期望。如果承诺不能兑现,他人就会对自己失望,自己也就自然失去了影响力。最为痛楚的是,下次你说的话、做的事,即便是真心实意踏踏实实做下来的,别人也会在心里给你打个折扣,发个疑问!这种不被人相信的痛苦确实难以忍受。

    胡雪岩曾经有过一个承诺二十多年后才兑现的事情。

    那时胡雪岩用信和钱庄的外债,收回后资助王有龄去京中捐官。这等于是断了自己在杭州的生路,于是,他去投靠上海一位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试图在上海谋条路子,同时也兼学生意。

    胡雪岩刚到上海,却发现这位朋友已经由于家乡有紧急事情,回到浙江绍兴去了,别人告诉他不会等很久,这位朋友就会回来的。于是胡雪岩找了一家小客栈住了下来,这家小客栈就是“老同和”,谁知这一等就等了十天,人没等到,盘缠用光了,只好在小客栈里苦熬日子,囊中无钱,一筹莫展,只好闭门不出。

    但客栈钱好欠,饭却不能不吃。他每天都在“老同和”吃饭,先是一盘白肉,一碗大血汤,再要一样素菜。后来减掉白肉,一汤一素菜,再后来大血汤变成黄豆汤,最后连个黄豆汤也吃不起了,买两个饼,弄碗白开水就算一顿,这种日子过个有七八天,实在过不下去了,头昏眼花,倒还在其次,心中慌得很,那种滋味真不是人受的,好像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于是这天发个狠,拿一件夹线长袍子当掉后,头一件事就是到“老同和”去“杀馋虫”,但仍旧是白肉、大血汤和一样素菜。

    吃饱后付账,回到客栈,忽然发现当票弄丢了,这样以后即使有钱也赎不回来了。胡雪岩当时倒并未如何在意,丢了就丢了,到以后有钱做件新的也一样,但第二天,却有人将当掉的那件长袍子送到了胡雪岩的住处。一打听,胡雪岩非常感动。

    原来当时老板的女儿阿彩,由于在前堂招待客人,天天见胡雪岩来吃饭,是大血汤和白肉,后来只有大血汤,再后来变成黄豆汤,这天忽然发现和原来一样,但身上却变成了“短打”。后来胡雪岩付账时,将长袍当票掉在地上,晚上打烊时被店里伙计阿利发现,送交账台阿彩。阿彩于是悄悄将长袍赎了出来,关照阿利送回。

    胡雪岩了解到事情经过,便托阿利给阿彩带了句话:代我谢谢你们阿彩,她替我垫的钱,以后会加利奉还。从此也就没有再见阿彩的面。

    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胡雪岩也曾想起要还款,但不便对人说明缘故,办得不遂。此后想起来,不是时间不对就是辰光不对,这件事情就这样搁下了,直到胡雪岩的生意濒临危险,胡雪岩到上海与古应春商量办法,正事谈完到夜市闲逛,偶然中的偶然,胡雪岩踏进了“老同和”的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景真是物换星移转头空,阿彩,这位当初站账台招待客人的姑娘家,如今已成老同和的老板娘,平时再也不会出来侍奉客人了。

    当年的伙计阿利是现在老同和的老板,他入赘,成了阿彩的丈夫,膝下一子一女,当时阿利阿彩正准备将“老同和”翻造,因为要修马路,老同和房子前面要削掉一半,平房改建成楼房。若要造得好一点,将老同和后面的一块地皮买下来,方方正正成格局,要用到一千五百两银子。盖成之后,老店新开,重起炉灶这笔本钱也要一千五百两银子。

    夫妻俩正为此发愁,胡雪岩问明了情况,决定一定要好好为这事上帮一把。按着他的性格,原想帮阿利“老店新开”,弄得轰动一下,但想一下当时自己的处境,自嘲地摇一摇头,最后叫古应春带三千两银子的汇票给阿利,再叫古应春去跟阿彩谈一番,告诉她事情前因后果。一路做下来,胡雪岩和古应春二人都觉舒畅,胸怀不禁为之一宽。

    正因为有当时的许诺,胡雪岩始终未敢忘记这件事,终于碰上一次实现许诺的机会,胡雪岩大报特报,将一桩陈年小事引起的承诺兑现得漂漂亮亮。要么就不做承诺,承诺一旦作出,必须实行和兑现。

    胡雪岩的做法不仅仅适用于商业领域。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你已经许下诺言,那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不能反悔。假如你已经作出了某个承诺,而你却言而无信,最终将导致糟糕的局面。

    7.小聪明难以立足

    聪明做人,再好不过,但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处处显示自己的能耐,这不仅是处世的方法,也是做事的原则。如果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到头来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聪明反被聪明误。

    正所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胡雪岩就在这上面栽了个大跟头。

    胡雪岩决定为母亲办寿。生日在三月初八,“浩治桃觞,恭请光临”的请帖,却在年前就发出去了。到得二月中旬,京中及各省送礼的专差,络绎来到杭州,胡府上派有专人接待;送的礼都是物轻意重,因为胡雪岩既有“财神”之号,送任何贵重之物,都等于“白搭”,惟有具官衔的联幛寿序,才是可使寿堂生色的。

    寿堂共设七处,最主要的一处,不在元宝街,而是在灵隐的云林寺。铺设这处寿堂时,胡雪岩带着清客,亲自主持,正中上方高悬一方红地金书的匾额:“淑德彰间”,上铭一方御玺:“慈禧皇太后之宝”,款书:“赐正一品封典布政使衔东西候补道胡光墉之母朱氏”。匾额之下,应该挂谁送的联幛,却费斟酌了。

    在这个地方,胡雪岩不该耍了聪明,他为了恭维自己的靠山左宗棠,力主在寿堂上设寿联时,压李鸿章一头,最终想出了一个主意:加上爵位。论爵位,左宗棠比李鸿章高,这样一来才算如了胡雪岩的意。

    这一下便显示了胡雪岩政治上的幼稚。一来,左宗棠并不一定非要压李鸿章一头,这样显得他太没气度,而胡雪岩完全是曲意逢迎;二来他耍的这点小聪明,谁看不出来,办寿时人多嘴杂,李鸿章岂能不知?胡雪岩真正是一世聪明,惟此时糊涂。

    胡雪岩既然摆明了架势要跟左宗棠,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儿,又何必做得那么出格,不为自己留条后路?官场上错综复杂,何况李鸿章又是大权在握,红得发紫,胡雪岩不知轻重,硬要去碰,那只能头破血流。

    本来李鸿章就奉行“倒左先倒胡”的原则,胡雪岩的前途岌岌可危,如今,他又亲手把勒在脖子上的绳子紧了一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后来,李鸿章帮左宗棠在甘肃平定叛乱,原指望能分功,却没想到功劳全被左宗棠占了去,不仅如此,胡雪岩还帮左宗棠奚落李鸿章。

    本来李鸿章就因为左宗棠生闷气,如今胡雪岩又耍了一手小聪明,不免使得李鸿章更加记恨胡雪岩,满心盘算寻个适当时机,必欲除之而后快。这就为胡雪岩的日后发展埋下了祸根。

    可见,聪明人也会犯错误,耍点小聪明,到头来给自己制造麻烦。因此做事有原则,不要耍小聪明。

    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照规矩办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做事的原则,也是做人的底线。一个照规矩办事的人,凡事总能为他人着想。别人得利,自己也没有什么坏处,真是皆大欢喜。

    胡雪岩做事特别强调“一定要照规矩来”,这也是其能红极一时的法宝!

    比如绿营兵军官罗尚德上战场之前将自己的银子存入阜康钱庄,一方面他相信阜康的信用,另一方面他马上就要去打仗,生死未卜,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因此坚决不要存折,但胡雪岩一定要出具存折,即使这个存折是交给第三者阜康“档手”刘庆生保管,开具存折的手续也不能省略,因为客户存入款项钱庄必须开具存折,这是照规矩来。

    再比如与古应春、尤五、郁四等人合作做蚕丝销“洋庄”赚了十八万多银子,但这赚头只不过是账面上的“虚好看”,生意过程之中的各项费用除开,加上必要的各处打点,与尤五、古应春等生意合伙人分过红利之后,这笔赚头不仅分文不剩,甚至还有一万多银子的“倒账”。虽然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朋友的古应春自己主动要求不要这份红利,但胡雪岩即使自己分文不剩也仍然该分的照样分,因为既是合作伙伴,红利就必须均沾,这也是照规矩来。

    还有,胡雪岩的生意开始于太平天国起义由盛到衰的时期,但他决不和太平军做生意,这是他确定的一条决不逾越的大原则。太平军攻下杭州之后,也曾邀他回杭州帮助“善后”,他的生意根基在杭州,而且当时他的老母妻女也都陷在杭州,以一般生意人的眼光,既可照顾自己的生意,又可保护老母妻女,何乐不为?但胡雪岩仍然坚持不去。因为无论如何当时天下仍然是大清的天下,与太平军做生意违反朝廷王法。不违犯法条这在他来说,更是照规矩来。

    不难发现,大凡“守矩”,无非都是出于某一种规则或律令。由于这种规则或律令的要求,我们才决定止步不前,或接受某种自己不愿接受的事实。然而,作为这些规则和律令来说,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便是外在的;一类则是内在的。前者是别人为自己订立的,后者是自己为自己订立的。古人们之所以要强调“守矩”多半是出于对外在规则和律令的服从和惧怕。在现代社会中,真正的“守矩”则不是那样,它是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之下的“克制自己”,是真正地由衷地出于一种自我本身的需要,它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守矩”是一种自我牺牲,是殉道或是一种所谓的忠诚。现在的“守矩”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是对自己有利的。

    9.把双赢作为竞争策略

    在博奕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零和游戏。所谓“零和游戏”,就是说游戏参与各方得失总和为零。零和游戏是博奕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自古以来,人们便视赚钱为一个“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一种肮脏的生意。但在胡雪岩的眼中,他相信一个人可以不靠肮脏的手段而致富,你不用去抢别人的蛋糕来加大自己的蛋糕。他选择一种“双赢”的策略——追求“你活我也活”——讲求彼此的和谐与互助合作。

    事实上,胡雪岩生意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也得自同行同业的真心合作。胡雪岩的每行生意都有极好的合作伙伴,而几乎他的每一个合作伙伴,都对他有一个“懂门槛”、“够意思”的评价。归根结底,同行之间不仅要竞争,更多的是要合作,要克服“同行如敌”的狭隘眼光,把目光放长足,才是一个成大事者应该采取的态度。

    在他发迹之后,他也时刻不忘记对同行、特别是对下层商人的提携。浙江慈溪人严信厚(1839~1907年)幼时在宁波恒兴钱肆当学徒,后来到上海宝成银楼任职,同治初年,就是在胡雪岩的推荐下,得以进入李鸿章幕,被发任李军镇压捻军的驻沪襄办饷械。

    以后,在他渐渐将生意做大的过程中,总是不忘记照顾同行的利益这一准则。在太平天国兴起的形势下,各地纷纷招兵扩军、开办团练以守土自保,尤其是江浙一带直接受到太平天国的影响,更是大办团练、扩充军队。有了兵就要有兵器。胡雪岩便开始做起军火生意。他决定先买洋枪。在买不买炮的问题上,他却考虑得很远。且最后放弃买火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浙江有一个炮局,由龚振麟、龚之棠父子主持。浙江炮局主要就是制造火炮,他们制造的土炮自然赶不上西洋的“落地开花炮”,但毕竟是自己造的炮。胡雪岩认为,如果他买进西洋炮,由于西洋炮威力大,质量好,必然要顶掉浙江炮局制造的土炮,因而也势必侵犯炮局的利益,引起炮局的妒忌。炮局龚氏父子本来就得浙江大吏黄抚台的重用,他们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势必利用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影响,大肆挑剔买洋枪洋炮的弊端,反对浙江购买洋炮洋枪。如此一来,不仅洋炮买不成,连洋枪恐怕也买不成了。胡雪岩基于对这种世故人情的考虑,决定舍炮而不买,只买洋枪,这样就避免了对炮局利益的触及,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项目,另辟市场,不至于引起同行的反对。

    虽是同行,却能做到和平共处,这是胡雪岩为了生意的成功而寻求的外部环境。他的以枪舍炮的做法,看视违背了商人追求利益的原则,但他却得到更大的实惠,在既不会遭到反对,也没有竞争的经营空间中,更大地赢得利润。

    现代社会也是如此,一行生意,同行之间由于经营内容的相同,也就意味着要分享同一市场。对同一市场的分享,也就是利益的分享,因此同行间的竞争也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而为了各自利益,同行间互相忌妒,以至于由忌妒到倾轧、竞争,成了同行间的常事。在竞争中或者一方取胜,另一方被迫称臣;或者两败俱伤,第三者得利;或者一时难分胜负,双方维持现状,酝酿新的一轮竞争。这似乎是我们都能理解的,也似乎是我们大家也都能认可的市场规律。

    在商言商是商人在商场的原则,但若只立足于这一点,就未免目光短浅。做生意离不开竞争,有竞争就有输赢,但是零和游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游戏规则,有时也可以得到双赢的结果,这就要视你有没有违背竞争规则了。也就是说,只能通过质量、价格、促销等方式进行正大光明的“擂台比武”,一决雄雌,切不可用鱼目混珠、造谣中伤、暗箭伤人等不正当手段损伤对手。

    现代社会条件下,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市场形势此时可能对甲企业有利,眨眼间就可能变得对乙企业有利。所以,老板应“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应当以一时胜负来论英雄,更不可以一时失利而迁怒竞争对手。同吃一块蛋糕的赢钱术是胡雪岩睿智的表现,操作性非常强。

    10.有口皆碑,

    就不怕生意做不大以前的生意人对“招牌”是非常重视的。招牌,代表了一家商店的信誉,也可说是吸引顾客对某商店给予信赖并安心购买的标志。

    因此,不管哪一家商店,都非常重视“招牌”,不希望对它有点损害。胡庆余堂开办之初,同行竞争厉害,而且自己还没创下有口皆碑的牌子,故一时之间非常困难。在这种压力下,胡雪岩提出了“真不二价”的说法,以打响自己的招牌。

    当时,许广和、叶种德本是杭州城里两家最大最老的药号,而且也分别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只是胡庆余堂开办伊始胡雪岩采取的那些组织送药、修合公开、养鹿取茸等招式,很快就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以至于马上就显出了极旺的势头,每日里顾客盈门,且杭州附近州县的老百姓也慕名而来专到胡庆余堂买药,大有雄霸杭州一方的气势。胡庆余堂的生意好了,许、叶两家的生意自然也就清淡了许多,于是他们也得想办法争取顾客了。这两药店自恃历史悠久,实力也不弱,决定与胡庆余堂打一场价格战,希望通过压价销售“拼”垮胡庆余堂。叶种德的老板率先降价,胡庆余堂的人参每两两钱银子,他们只卖一钱七,胡庆余堂的淮山药每两五厘纹银,他们只卖四厘……顾客自然是捡便宜的买,于是叶种德药号确实又拉回了很大一批顾客。

    按一般的做法,胡雪岩应该以牙还牙,与许、叶两家打一场价格战的,而且,此时的胡雪岩其实也有能力和他们拼价格。胡庆余堂药店真正开办起来的时候,他已经有钱庄、典当做后盾,资产已达千万,如果他要与许、叶两家打价格战,甚至有可能挤垮他们。但是胡雪岩没有采取这种普通的做法,在胡庆余堂的“阿大”向他报告了由于许、叶两家故意压价而使胡庆余堂营业额下降的情况的第二天,他不仅没有将自己的药材降价,反而在大堂之上挂出了上书“真不二价”四个烫金大字的牌匾。

    胡雪岩的做法显然是受了“韩康不二价”的故事的启发,相传韩康是古代一位深谙医道、遍识百草的采药人。这韩康以采药、卖药为生,每日上山采药,然后把采得的药材挑到集市上出售。集市之上自然少不了讨价还价,而有些心术不正的卖药人常常以次充好,本就不是货真价实,因而也允许顾客讨价还价,惟独韩康不准还价。他对顾客说:“我的药值这个价,我也只卖这个价,这就叫‘真不二价’。”那些买药人吃那种讨价还价买来的药数贴不能见效,而吃了韩康的药,一两贴就能除掉,自然也就相信了这“真不二价”的实在,“韩康不二价”的故事也便传扬开来,韩康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胡雪岩挂出“真不二价”牌匾,也就是要向顾客作出承诺:胡庆余堂卖出的药绝没有半点掺假。而他心里也清楚,压价销售,实际上只是权宜之计,绝不可能持久,因为药材的价值是明摆着的,做生意总不能为了挤垮对方而自己一直亏本经营,这样下去,不等挤垮别人,自己先就垮了。而要想自己不因为压价而亏本,惟一的办法就是以次充好,以劣代优,也就必然导致卖出的药品质量同步下降。“顾客心里一杆秤,药是治病的,卖出的药药效不好,甚至根本不能治病,店号名声跟着也就垮掉了,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我就是要告诉顾客,我胡庆余堂卖的就是韩康的‘方子’,货真价实才是做生意的长远之计。”

    胡雪岩确实深谙商业竞争之道。商业竞争过程中,价格竞争自然也是一种可用而且也的确可以收到一定效果的方式。同样品质的商品,如果价格上占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也必然会占有相应的优势。但是,这里关键的还是一个“真”字,价廉的同时必须物美,必须货真。如果在价廉的同时降低商品品质,甚至以假冒伪劣蒙骗顾客,可以奏效一时,但绝不可能长久。而且,价廉还必须以不损害自己的商业利润为前提,即可以通过薄利多销去争取市场占有率,但不能以加大亏空的方式去占有市场,因为这样去做本身就违备了商业目的,因而也是不能长久的。

    另外,从消费者心理来看,这建立在货真价实基础上的真不二价,对于提高和巩固消费者对于所经营的商品的信任度来说,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一般来说,大多数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仍然是把商品品质放在首位考虑的,特别是医疗药品等这些关系健康甚至性命的特殊产品,消费者首先考虑的绝不是价廉而是货真。因此,如果敢于做出“真”的承诺,而且也的确保证了货真,消费者信任而不去过多考虑价格,也的确可以“不二价”了。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希望有钱,这并没有错,但要获得钱财,必须有原则,不能违背人情义理和政策法规。

    对生意人而言,信用和商誉非常重要。而信用和商誉,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获得。

    因为买卖并不是只做一次,所以如果违背了常理,就无法持久。一次不正当的行为,很快就会传遍大街小巷,这时,任凭你如何辩理——“不,只有那一次,我再也不会那么做了”,一定没有人会相信你。

    失去信用和商誉只是瞬间的事,而一旦失去了,想要恢复就必须再花很长的时间。所以,要时时自我警惕。我们面临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并且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因此,速度很可能成为决定成功和失败的关键。留心观察那些成大事者,无不是深谋善断、雷厉风行之人。他们深知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之理,所以往往是想到就做,从不落于人后,也只有这样做事才能真正地成功。因此,欲成大事行动一定要迅速。做事要快,以快打慢胜算多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