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事要学胡雪岩-做事要快,以快打慢胜算多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兵贵神速,果断出击

    是取胜的天规用兵贵在神速,乘敌人没有防备,走敌人预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未加戒备的地方。胡雪岩做生意时最讲究以速度取胜。一个商人能否成功,至少有80%是与出击的速度相关,因为速度快可以先人一步、先拔头筹。

    做生意讲究速度,意思就是,因为占了先机,所以能够先人一着,从容应对。与那些在纷乱时事中茫然无措的人们相比照,胡雪岩的优势便显现出来。

    对于胡雪岩这样一位眼界开阔、头脑灵活并且敢想敢干的人来说,生意场上到处都能见到财源,到处都能开发出财源。比如他为销“洋庄”走了一趟上海,在上海的“长三堂子”吃了一夕“花酒”,酒席宴上与那位后来成为他可以生死相托的朋友古应春一席交谈,就让他抓住了一次赚钱的机会。

    古应春是一位洋行通事,也称“康白度”或“康白脱”。中国开办洋务之初,这样的通事是极要紧的人物。他们表面上主要充当的是类似今天外事翻译的角色,但由于这一角色的特殊性,在当时的“外贸”活动中,他们其实还担当着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的职能,实质上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买办。“康白度”或“康白脱”也就是英语“买办”的音译。

    胡雪岩要销“洋庄”和洋人做生意,自然一定要结识这样一位要紧人物。胡雪岩来到上海,设法托人从中介绍与古应春相识。请吃花酒是当时上海场面上往来应酬必不可少的节目,于是便由胡雪岩做东,尤五出面,在“怡情院”摆了一桌以古应春为主客的花酒。酒席上,古应春谈起他自己参与过的洋人与国人的一桩军火交易。那一次洋人开了两艘兵轮到下关去卖军火,本来价钱已经谈好,都要成交了,谁成想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来,直接与洋人接头,告诉洋人太平军有的是金银财宝,缺的是军火。洋人一听立即单方毁约,将原来议定的价格上涨一倍多。买方需要的军火在人家手里,自然只能听人家摆布,白白让洋人占了大便宜。

    古应春讲这段经历,是因为愤慨于国人总是自相倾轧,以致让洋人占了便宜。但古应春的这段经历,却激起了胡雪岩要尝试与洋人做一票军火生意的兴趣。在胡雪岩看来,有两个情况决定了这军火生意可做,而且一定可以做成功。第一,当时上海正闹小刀会,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为此大伤脑筋,正奏报朝廷,希望多调兵马,将其一举剿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以先备下一批军火,官兵一到,就可以派上用场。胡雪岩知道江苏巡抚是杭州人,他可以走通这条路子。第二,此时太平军也正沿着长江一线向江、浙挺进,浙江为地方自保,正在办团练,也就是组织地方武装。办团练自然少不了枪支火药,可以借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势力,促使浙江地方购进一批军火,也不成问题。反正洋人就是要做生意,枪炮既然可以卖给太平军,也就没有不卖给官军的道理。

    事情一旦想明白,便立即着手进行,这是胡雪岩一贯的作风。请古应春吃花酒的当天晚上,酒宴散后已是子夜,胡雪岩仍不肯休息,留下尤五商谈与古应春联手同洋人做军火生意的相关事宜,甚至将如何购进、走哪条路线运抵杭州、路上如何保障军火安全都考虑到了。第二天他又专门约来古应春,进一步细细商定了购进枪支的数量、和洋人进行生意谈判的细节,以及如何给浙江抚台衙门上“说帖”等事宜。第三天,胡雪岩就和古应春一道会见了洋商,谈妥了军火购进事宜。从动起做军火生意的念头到此时,不到七十二个小时,这笔生意就让胡雪岩做成了。

    《兵经百字·速字》中说:“有智而迟,人将先计,见而不决,人将先发,发而不敏,人将先收,难得者时,易失者机,迅而行之,速哉!”意思是说,发现战机而犹豫不决,敌人就会先发制人;我虽先发而行动不够快,敌人就会先收其利。难得的是时间,易失的是机会,所以一定要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

    只要发现了生意的财源,哪怕是只要产生一个念头,就马上想到去付诸实施。生意场中需要的就是反应迅速,敢想敢干。生意人面对的市场总是与时局、政局紧密相连,且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市场中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以及变化,对于生意人来说往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只有及时针对具体市场情况作出迅速反应,才能不断地开辟新的经营渠道,才能不断为自己开拓出新的财源。

    不用说,这也正是生意人应该认真思索的地方。也正是这种“想到做到”的精神,使胡雪岩获得比常人更多的商机,推动着胡氏家业的迅速扩展。

    想到就干,果断出击,值得任何一个欲成大事者深深体会和借鉴。

    2.该出手时就出手

    对于失败者而言,会有很多的理由和借口。其中常见的一条就是:我没有机会去实现我的理想。其实这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言,失败的最大问题在于“该出手时未出手”。胡雪岩是个经商高手,懂得不出手则已,一出手惊人。

    咸丰三年(1853)3月,太平天国攻克南京,定为都城,威胁到漕运的安全。为了保证粮源不断,朝廷下旨在浙江设立“海运局”,从海上运输粮米,不单安全可靠,而且海船吨位大、载重多,从宁波港直发天津卫,耗费的时间并不比漕运多。王有龄主持海运局事务,委派胡雪岩做了一名主事,替他处理具体事务。胡雪岩得了这个美差,十分卖力,不久便发现其中有个赚钱的奥妙。原来海船北上,必得通过上海,上海的米价,有时比浙江要低,由于战事,有时两地的差价十分明显。胡雪岩便向王有龄献计,让海船空着驶向上海,用银子向上海粮商收购米,再运往天津卫,而粮价仍以浙江粮价计算,一趟下来,赚得上万两银子。乐得王有龄合不拢嘴,直夸胡雪岩脑瓜子活络,办法多。

    白白赚了银子,该怎么花呢?胡雪岩想起自己的老行当——钱庄生意,于是就对王有龄耳语了几句,王有龄听后,拍手大笑:“好哇,既能报仇,又成全了我们,妙绝!”

    次日,王有龄大张声势直奔信和钱庄,慌得信和钱庄老板蒋兆和赶忙迎接。王有龄坐定后说:“贵号可有位伙计,叫胡雪岩的?”“啊,有,有。”王有龄拿出一包东西,打开后,只见里面是银光锃亮足色官银,约有五百多两。王有龄道:“去年我曾向胡雪岩借了五百两银子急用,按月息一分,到现在共五百五十两,我要当面亲自交割与他,不知胡雪岩在否?”蒋兆和暗暗叫苦,胡雪岩早已不知去向,说不定被野狗撕吃了,哪里去找?忙说:“胡雪岩出省公差去了,三几日内回不来,老爷不如把银子留在柜上,我打一张收条,也是一样的。”

    “不行!”王有龄断然拒绝,收起银子,说,“钱庄的规矩谁都知道,谁经手谁了结,一丝不苟,再说我还有话和他谈呢,若是找不到他,可别怪我欠账不还。”王有龄大步走出钱庄,扬长而去。蒋兆和心痛万分,方知自己干了天字第一号的蠢事,当初本不该赶走胡雪岩,眼下白花花的银子收不回来,又打听到王有龄是海运局主管,更加捶胸顿足、后悔不迭。海运局每年经手的粮银几十万两,若是能靠上这样的大主顾,钱庄的周转就不愁了。

    蒋兆和吩咐手下的伙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胡雪岩,却不曾想胡雪岩却爱理不理。凭着商人的精明,蒋兆和立刻明白胡雪岩的分量,对信和来说无疑是位财神,可千万别放走了。于是,蒋兆和使出浑身解数,又是称赞他有出息,又是大谈昔日友情,猛灌一气迷魂汤,送上丰厚礼物。胡雪岩顺水推舟,与他渐渐亲热,气氛融洽了许多。

    往后几日,蒋兆和费尽心机,今日请胡雪岩吃花酒,明日替胡雪岩安排郊游,专在他身上下功夫,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胡雪岩乐得大享其福,只由他安排。一月下来,两人尽弃前嫌,言谈融洽,俨然成了生死之交。看看火候已到,胡雪岩先把一万两银子存到信和,三年为期。蒋兆和自然满心喜欢。

    一日,胡雪岩酒足饭饱之后,对蒋兆和欲言又止,蒋兆和见了说:“雪岩兄弟,你和我亲如一家,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有什么危难处,不妨说出来,老哥替你分忧。”胡雪岩说:“此事关系重大,恐怕你难当大任。”蒋兆和拍着胸脯说:“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上刀山、下火海,亦不在话下,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胡雪岩告诉他,海运局有七十万两银子的公款,想要寻找一家可靠的钱庄存款,月息低倒无所谓,只要能随时支用。蒋兆和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他的信和不过二十来万两银子的底储,常常苦于头寸不足,放掉许多大生意。如今海运局这大笔银子垫底,杭州城的钱庄谁有这般雄实?蒋兆和请求胡雪岩将银子存到信和。

    “好是好,信和业务不错,信用也高,只是一旦公用,不要耽误了大事。”胡雪岩语气凝重。蒋兆和为庞大的数目所陶醉,根本没有注意到胡雪岩的弦外之音。所谓利欲熏心、忘乎所以,大概就是如此。

    时隔不久,信和钱庄果然存进七十万两银子,蒋兆和顿时觉着腰粗胆壮,说话气也足了。为了使他放心,胡雪岩告知其中三十万两银子可以长期入存,海运局不可能都支用。蒋兆和如吃了定心丸子,放大胆子放款吃高利息,业务蒸蒸日上。

    蒋兆和以为同胡雪岩关系愈密切,海运局这座靠山越稳当。为表示亲密无间,无所避讳,蒋兆和常把钱庄来往明细账簿送给胡雪岩过目,以示不欺。胡雪岩本是行家里手,稍稍一看,便知钱庄生意情况。这天,蒋兆和又将账簿给胡雪岩察看,胡雪岩发现蒋兆和急于放款息,钱庄底银已不足十万,这是十分危险的事。倘若有大户前来提现银,就可能告罄出丑。即使同业可以援手相助,调头寸解决,数目有限,也不能完全满足。倘若钱庄不能兑现,风声传出,用户一齐来挤兑提现,钱庄非倒闭不可。而眼下,惟一能提现银的大户,就是海运局。想到此,胡雪岩心里有了主意。

    第二天,信和钱庄刚刚开门,便有两名公差模样的人,手持海运局坐办王有龄签发的条札,前来提现银三十万两。蒋兆和一听,如雷灌顶,底金不过十万,如何能兑现?慌忙中,蒋兆和安排公差稍坐,赶紧去找胡雪岩。谁知胡宅告知,胡雪岩去上海公干。蒋兆和急得满头汗水,找到同行业公会,对方只肯调剂五万。蒋兆和无奈,前去海运局求见王有龄。王有龄和蒋兆和没有私交,打着官腔慢吞吞道:“这三十万两银子用来购粮运往江北大营,朝廷与长毛战事激烈,耽误了军用,上面怪罪下来是要掉脑袋的。”其时太平军正与清军在南京周围激战,军粮是作战急需,这厉害蒋兆和清清楚楚,不禁吓出一身冷汗,还想通融:“能否推迟半个月,容我赶快筹措银子。”王有龄厉声道:“当初有言在先,海运局银子随用随支,怎么拿不出来?分明侵吞公款,以售其私!”蒋兆和战战兢兢,不敢再说。王有龄又道:“顺便再告诉你,余下四十万银子,十天后将取出作为饷银解送曾大帅处,到时如有误失,请曾大帅处置。”这话几乎令蒋兆和昏迷过去,谁不知曾大帅执法严厉,嗜杀成性,老百姓暗地称他“曾剃头”。

    而此时的信和钱庄,挤满了手持钱庄银票的存户,要求提供现银,他们不知从什么地方得知钱庄亏空严重,面临倒闭清盘。此举无疑雪上加霜,蒋兆和支持不下去,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一了百了。恰在这时,胡雪岩奇迹般地出现,蒋兆和顾不得面子,一下跪在他面前,涕泪横流,哀号道:“雪岩老弟,你一定要救救大哥呀!”胡雪岩知道现状是该自己出手的时候了。只见他肃然正色道:“本人与海运局王老爷系莫逆之交,掌管海运事务,提银之事纯属无稽之谈!勿听信流言,扰乱人心,这可是要吃官司的呀!”人们不吭气,胡雪岩赠银救王有龄的事,杭城尽人皆知,他俩的关系非同寻常,胡雪岩的话足以代表海运局,谁还会有异议呢?

    胡雪岩这一招果然奏效,众人不再兑现,逐渐散去,柜台前总算清静下来。蒋兆和眼里露出希望的光芒,将信将疑:“雪岩老弟可会说动王大人改变主意?”胡雪岩拍拍胸膛:“凭我们患难之交,当无困难。”这时,胡雪岩不失时机地说出用信和五成的股份作为交换条件。“五成?”蒋兆和差点失声叫出来,一副悲痛欲绝的模样。胡雪岩心中暗笑,明白蒋兆和这回牛踩乌龟背,痛在心里头。五成的股分的确不是小事,这关系到蒋兆和的老板地位,一旦让出,和倒闭有什么两样,蒋兆和无论如何不愿意。他顿时陷入沉默,许久不语。

    胡雪岩洞察他的心思,索性再加一把火,“你若是不愿意,得罪了王大人,发起狠来,提取全部存银,你能如数归还吗?”

    蒋兆和有气无力道:“我设法筹集就是了。”

    胡雪岩继续跟进,道:“七十万两银子,又不是变戏法,说来就来了,再说,你与洋人合伙从英国订购的一批洋油,船到日本就触礁沉没,血本无归,如何填补这项亏空?”蒋兆和闻言,脸色大变,知道碰上真正的对手,他怎么忽略了胡雪岩是吃钱庄饭长大的呀。这批洋油贴进三十万两银子,本来可获利数倍,不想遇海难,算扔进大海去了。这事做得隐密,连账面上都看不出来,胡雪岩还是知道了。

    “还不出粮银,王大人向上面递手本,参你个侵吞粮银,贻误军用,谁也保不住你,好自为之吧!”胡雪岩抛出了杀手锏。杀身之祸、抄家灭族,就在眼前。蒋兆和浑身颤抖、双唇哆嗦,断断续续说:“我,愿意,奉送股份。”

    胡雪岩见对方已经妥协,也不便一杆子打死,今后还要用这把理财好手呐。故又说:“其实不必惶恐,只要讨得王大人高兴,安心做你的老板,主意由你拿,王大人是外行,决不来过问,将来生意做大了,年终分红,数目决不比眼下少,发财大家得,有情有义,何乐而不为?”

    一番甜言蜜语,蒋兆和想想,既能保住性命,而且照旧做老板,局外人反正不明就里,凭着信和这块老招牌,再加上海运局做坚强后台,杭州城里也算同行老大,照样呼风唤雨,吃香喝辣,也算不幸之大幸。主意打定,蒋兆和向胡雪岩拱手道:“全仗雪岩兄弟做主,我把身家性命都交给你了,万望在王大人处多说好话。”

    胡雪岩也顺势说:“以后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什么事都好说。”

    王有龄见胡雪岩略施小计,不费吹灰之力便一箭三雕,既报了前仇,又凭空进账大笔股金,连带收服了一个钱庄内行,不由得钦佩万分。

    姑且不论胡雪岩收服蒋兆和的手法够不够厚道。但从这件事不难看出,胡雪岩对人、对事懂得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紧,什么时候该严,从而轻松瓦解对手。张弛有道,该出手时就出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做事方法。

    3.当断则断,是做事成功

    的大智慧商业经营中,有着许多稍纵即逝的宝贵商机,等待人们发掘。对于商人来说,关键时刻,一念之差,就可能使事情的结局发生质的转变。因此,当机遇降临时,是否有拍板定夺的勇气,往往决定着一笔生意的成败。尤其是大部分资金积压于一处时,一旦调度失当,常使经营者遭受倾家荡产之灾。商人多虑,若不能佐以多勇,机遇来临,犹犹豫豫,不敢决断,且不说费神劳力,贻误商机,单是这种摇摆不定的工作方式,也会让员工、合作者为之担心。因此,在商业经营中,深谋善断对于获得比别人更多成功和利润是绝对必要的。胡雪岩便很明白这个道理。

    胡雪岩在商战中总是经过深入的了解,缜密的分析,全局的把握,然后才做出果断的判断。

    当时胡雪岩要做生丝生意,他与阿珠的父亲谈妥,自己出一千两银子做本钱,让阿珠的父亲回到老家湖州,立马就在湖州开出一家丝行坐地收丝。但此时却遇到了一桩麻烦:按照定规,开丝行要领“牙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营业执照。

    按惯例,丝行“牙帖”要由京里发下来,因而手续十分繁杂。首先必须由拟开丝行的人先提出申请,再由当地州县层层上报到京,最后由京里审批之后再将照本发下,如此一来,要领到一张“牙帖”,来来去去最快也得三个月。新丝都在四、五月间上市,这个时候,乡下正是青黄不接的当口,蚕农都等钱用,同时,蚕农即使不等钱用,也会急于将新丝卖出去,因为新丝存放时间长了会发黄,价钱上会打很大的折扣。对于丝行来说,这个时候开秤收购,自然容易有一个好的进价。此时已经是三月末了,如果按正常手续办理丝行“牙帖”,一定会耽误了收丝。丝行生意是一年做一季,错过一季也就只好等到来年。所以,当老张把这一情况告诉胡雪岩时,胡雪岩当时就有些发急,他要求老张回到湖州想办法,哪怕花上三五百两银子的租金租一张牙帖,也在所不惜,一定先把门面摆开来,他月半左右就要到湖州收丝。

    胡雪岩如此着急,自然有他个性上的原因,他办事总是只要想好了就马上着手去办,决不拖拉。但此时的着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已经有了自己一套周密的盘算:他要用在湖州收到的代理官库的现银,就地买丝。王有龄此时已经得到了外放湖州,任湖州知州的肥缺,已经操持着要走马上任。而此时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也已经立起来了,王有龄既到湖州,也必然要让他的阜康钱庄代理湖州府库的“收支”,这正是胡雪岩开办钱庄之初就设想好了的。王有龄一到湖州,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征收钱粮,因而也必然地将有大笔需要解往省城杭州的现款入到他的阜康钱庄。他要来一次移花接木、移东补西的生意运作,即用湖州收到的现银,就地买丝,运到杭州再脱手变现,解交“藩库”。反正只要到时有银子解交“藩库”就行,对公家不损一毫一两,对自己却是可以无本求利的买卖,何乐不为!

    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好的一个计划,他当然不肯白白耽误了一年的时间,故才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中国人向来讲究不愠不火,从容自若,慢条斯理的做事态度,大难临头,“刀架脖子上”也能泰然处之。但是,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我们雷厉风行的。《史记》中有“兵为凶器”的说法。意思是说,不在万不得已时,不得出兵;但是,一旦出兵就得速战速决。拿破仑穷兵黩武,征战欧洲,不可一世,但后来却有了“滑铁卢”之悲剧;希特勒疯狂侵略他国,得到的却是国破家亡,主权不保,这都是由于当断未断。胡雪岩一直说做生意跟行兵打仗是一个道理,所以他总是能做到当机立断,决不耽搁。

    4.依靠实力,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必须立足于自身实力的绝对优势,以对敌形成“以石击卵”之势。只有自己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才会有“若决积水于千仞”、“以镒称铢”的优势,才有出战制胜的主动权。

    《孙子兵法》在谈到作战篇时说:“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在清廷攻打太平天国初期,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胡雪岩提前得知了官票即将发行的消息。官票大体与现今国债类似,只是它是一种可以上市流通的银票,可以兑换现银,也可以代替制钱“行用”——用它抵交应按律缴纳的地丁钱粮和一切税课捐项,称为“户部官票”。

    事情当时是这样的。一日,刘二爷在路上碰到了钱庄总管刘庆生,他将刘庆生悄悄地拉到僻静之处,从身上掏出一个铁盒子,取出两张银票交给刘庆生。刘庆生一眼便觉得异常,不同于一般的银票。只见那银票是皮纸所制,上面写的是满汉合壁的“户部官票”四字,中间标明“库平足色银一百两”,下面还有几行小字“户部奏行官票,凡属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刘庆生平素见识的银票不算少,但从未见过这种银票。细问之下,得知这银票在京里也是刚通行,听说抚署已经派人前往领去了,市面上不久就会流通。

    刘庆生将这两张银票揣入怀里,直奔胡雪岩处而去。

    胡雪岩命刘庆生把来源钱庄和鸿财钱庄的大东家们请来一同鉴赏,以期弄清其来龙去脉。

    来源钱庄的大东家孙胖子,反反复复地端详,然后放下银票说:“我隐约听说,京里要发行新官票,没想到已经出来了,上面做事也够快的了。”

    “这种官票不知道发行了多少,说的虽然是‘属将官票更换银钱者,与银一律’,但如果这种官票太多,现银不足,那咱们钱庄岂不要蒙受损失了吗?搞得不好,会招致灭顶之灾啊!”鸿财的一位大东家摇摇头,忧虑地说道。

    大伙此时将目光射向了胡雪岩。胡雪岩却是满脸沉思之色。客人走后,当刘庆生问起胡雪岩的意见时,胡雪岩摇了摇头,又仔细看了看银票,说:“乱世出英雄。越是乱的时候,才越有机会。有其弊必有其利,最关键的是,我们随时都要抓住利的一面,就会永赚不赔。这就好比做米生意,跌得差不多时,就买进;涨得差不多时,就卖出。卖米是这样,做钱庄生意更是如此。你明白了吗?”

    两天后,杭州钱业公司召集同行开会,商讨如何处理上头交下来的二十万两“户部官票”。刘庆生作为胡雪岩的代权人,在召集会上复述了胡雪岩关于“户部官票”的观点,并率先认销了两万两官票。其他钱业同行也踊跃认销,结果二十万数的“户部官票”还不够分派。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钱业还出现此种景象,连德劭年高的钱业值军执事也颇为吃惊,对阜康钱庄很是佩服。自此,“阜康”这块招牌,不但在同行之间,而且在朝廷里,也立刻响亮起来,经过阜康钱庄转兑、私蓄的朝廷官员也越来越多。

    胡雪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他看来,世上随便什么事情,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就可能吃亏,而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天生就是敌对的。就拿眼下认购官票来说,如果朝廷章程订得不完善,滥发起来,它的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但即使是这样,也要认购,而且还要主动认购,这样才能先发制人。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是在帮朝廷的忙。只要是帮朝廷打胜仗的生意,哪怕亏本,也都要做。短期看,这是亏本,长远看却不是亏本,而是放了资本下去。放下去资本自然是要收回的。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世一太平,百业待兴,什么生意都可以做。那个时候,也就可以收回先前投下去的资本了。自己为朝廷帮过忙、出过力,朝廷自然会给予回报,处处提供做生意的方便,哪里还有不能发达的道理?

    第二,认购户部官票,也是显示阜康的实力,是阜康挣得名气的机会。目前杭州城里各大小钱庄同行都心存犹豫,小同行看大同行,大同行互相看,都怕派购官票太多,包袱太重,如果这时阜康站出来大胆认购,一方面能够在同行中显示阜康临事不惧的气派,显示阜康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能显示同行的义气。阜康在同行中的名气和地位,一下子就起来了。

    5.做事就是要迅速准确地行动

    做事时,若能准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付之于行动,你就掌握了成功的主动权。而模棱两可、犹豫不决的人只能坐失良机,一事无成。

    生活中,有些人踌躇满志,下定决心要做一番大事业,而且也以莫大的勇气去做了,可往往没有取得成功,其原因就在于做事缺乏准确性和迅速性。大凡成就了大事的人,无不是能当机立断、把握时机的人。着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一次,巡抚给王有龄下了一个任务,要海运局筹备一笔款子购置五百支毛瑟枪,加强浙江绿营兵的军事装备。由于当时战火纷起,军火买卖利润十分巨大,回扣也不菲。但做这门生意的风险很大,因此许多商人都不愿接手,王有龄正愁差谁去经办,忽然胡雪岩求见,便将此情转告胡雪岩。胡雪岩早就垂涎军火生意,苦于无处着手,如今凭空知道了这条消息,正可捷足先登,虎口夺食,把这笔生意夺回来自己做。

    胡雪岩心算一下,毛瑟枪每支约五十两银子,五百支需二万五千万两银子,回扣一分以上,这笔军火生意起码可获利三千两银子,是一笔好买卖。当下他立刻应允,请王有龄开了一张三万两银子的官票,预备到上海花费。然后立即收拾行装,雇了一只小火轮,急急连夜奔赴上海。

    胡雪岩算定太平军购军火不会很快,洋商必定讨价还价,拖延时日,把太平军逼到最后关头,好高价敲一笔。从高老三口中,胡雪岩得知太平军欲购五百支枪,这批军火数量巨大,洋商不可能有现货。故而胡雪岩满怀信心要把这批军火半道易手,为己所用。

    不几日,胡雪岩到了上海,求见上海青帮老大廖化生,说明自己要做军火生意,请他出面帮忙。廖化生笑呵呵道:“生意人人做,就看谁占先。凭胡先生的才能,这笔生意你想做,就能做成。”胡雪岩谦虚道:“靠我单枪匹马,万难成功,还要老哥鼎力相助。这批军火生意做成之后,老哥可分三成利润,算是合伙生意。”

    廖化生喜出望外,没想到胡雪岩出手十分大方,如此慷慨豪爽,道:“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说,自家弟兄任你差遣。”

    “我对洋商所知甚少,请老哥派一位懂行的弟兄陪陪我。”

    廖化生仔细琢磨了一会儿,说:“眼下有一位弟兄,在洋行当翻译,外国话说得流利,深谙洋商底细,就叫他帮助你如何?”

    胡雪岩道:“最好,最好!”

    不一会儿,一位青帮弟兄带进一名青年,戴墨镜,穿洋装,着皮鞋,打扮很像洋人,只是脑后却拖根长辫子,显得不中不西,不伦不类,十分滑稽。廖化生向胡雪岩作了介绍,这小伙子叫欧阳尚云,在洋行干了多年,懂法语和英语,是上海洋商中名气很大的人物。欧阳尚云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汉语,告诉胡雪岩说:“因从小就在洋行当小厮,学会说洋话,天长日久,中国话反而不流利了。”胡雪岩见他聪明伶俐,反应灵敏,暗忖今后一定以诚相待,将来同洋商打交道,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欧阳尚云果然对上海洋商的情况了如指掌,问起洋商事务,如数家珍,娓娓而谈。胡雪岩从他口中了解到,太平军向英商麦得利购买五百支毛瑟枪,但一时没有这么多货,麦得利向国内拍电报催运,商定下月初双方进行交易。胡雪岩算算离双方成交还有二十多天,不禁拍手称庆,“真是天助我也”,二十天用来周旋,时间绰绰有余。依照当时商业惯例,只要货未交出,一切协议契约,均无约束,签约毁约,不用负担任何责任。胡雪岩久经商战,十分有把握令麦得利改弦易辙,撕毁与太平军的签约,把生意转给自己做。

    主意打定,胡雪岩叫欧阳尚云同麦得利联系,亲自和他面谈。

    第二天,欧阳尚云陪同胡雪岩,前去一家洋酒馆会晤麦得利。胡雪岩他们刚到酒馆门外,这时,麦得利已经快步出门厅迎接,他身材瘦长,像根晾衣杆,鼻子尖细且弯,令人想起鹰嘴。麦得利爽朗大笑,十分热情地抱住胡雪岩。热烈欢迎之后,胡雪岩便开门见山同麦得利谈起那笔军火交易。麦得利十分为难地连连摇头,说已同别人签约,不可失信。胡雪岩善意地警告麦得利,他们同反对清政府的乱民做军火生意,无异于反对中国政府,如果那样他们的在华利益将不会受清政府保护。

    这一招很厉害,麦得利无言以对。胡雪岩抓住要害,进一步对麦得利进行劝说,如果清廷得知这笔交易,派兵截获军火,那时他们不单血本无归,还要被清朝政府追究责任,利弊如何,不是明白无遗吗?麦得利苦笑着,耸耸肩膀,两手一摊,表示无可奈何。他狡辩说,枪支已经启运,很快到达上海,若中途毁约,将蒙受巨大损失。胡雪岩告诉他,自己可以代表浙江地方当局买下这批军火,并可提高出价。麦得利双眼一亮,连叫“OK”,表示很有考虑的必要。胡雪岩盯着他说,不是考虑,而是必须,否则自己将动用所有力量,破坏麦得利的军火交易。

    此时,欧阳尚云也乘机告诉麦得利,胡雪岩在中国官场中的影响和势力究竟有多大,并且告诉他,胡雪岩的钱财,足可以买下英伦三岛的其中一个。麦得利惊得张大嘴巴,连连伸出拇指比划,金钱的力量立刻降服了他,麦得利认为同胡雪岩这样的巨富打交道,比同“乱民”太平军来往有利多了。

    费了这番周折,麦得利终于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同胡雪岩谈起购买枪支的具体事宜。为了确保军火生意顺利成交,胡雪岩特地允许麦得利把每支枪价格提高一两银子。麦得利高兴得手舞足蹈,斟满一杯洋酒,同胡雪岩碰杯,共同庆贺双方合作愉快,生意成交。从这笔军火生意中胡雪岩轻松地获利五千多两银子。

    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一个希望成大事的人,一定要有迅速做决定并及时采取行动的能力。一旦对事情考察清楚,并制定了周密计划后,就不要再犹豫,而要勇敢地去做。这样才能对任何事都做到驾轻就熟,马到成功。

    6.善于思考,绝不落于人后

    要想先发制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想在别人的前面,然后果断地去做。而多谋善断则是成大事强有力的资本,它甚至可能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不善于思考的人,即使有果断处事的能力,也不可能做到别人的前面,甚而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人曾对胡雪岩由衷赞叹:“小爷叔的眼光,才真叫眼光!看到大乱以后了。”胡雪岩能得到如此赞佩,是因为胡雪岩在做成第一桩销“洋庄”的生丝生意之后,立即就想到要开始投资两桩在乱世之中和乱世之后,都必能给他带来滚滚财源的事业。这两桩事业,一桩是开药店,另一桩是典当业。

    事实上,胡雪岩早就动过开当铺的念头。不过,真正促使胡雪岩要把典当业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并付诸实施的直接原因,是他与朱福年的几番交谈。

    朱福年是庞二开在上海的丝行的“档手”,胡雪岩在联合庞二销“洋庄”过程中收服了他。中国历史上,典当业的管家,被称作“朝奉”,几乎都是徽州人,朱福年的一个叔叔就是朝奉,他自然熟悉典当业。胡雪岩从朱福年那里知道了许多有关典当业的运作方式、行规等知识,还知道了典当业其实是一个很让人羡慕的行当,比如朱福年就叹息不知道自己当年没有入典当业而吃了丝行的饭,是不是一种失策,因为“吃典当饭”的确与众不同,是三百六十行中最舒服的一行。

    与朱福年的交谈坚定了胡雪岩投资典当业的想法,他让朱福年替自己留心典当业方面的人才,而自己一回杭州,就在杭州城里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当铺“公济典”。其后不几年,他的当铺发展到二十三家,开设范围涉及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华中、华东大部分省份。

    如此算来,典当业其实也是胡雪岩为自己找到的一条新的,能够赚钱的投资渠道。难怪即使是眼光极高的七姑奶奶也会由衷地赞叹胡雪岩的眼光“才真叫眼光”。

    成就果断的品质因素有很多种:

    第一,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谋略与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知识广博,才可能足智多谋。胡雪岩开办典当业,当然决不是因为“吃典当饭”舒服。以胡雪岩说出来的理由,是“钱庄是有钱人的当铺,当铺是穷人的钱庄”,他开当铺是为了方便穷人的急难。事实上,说是这样说,天下又哪有不赚钱的典当?算算账就可以知道,胡雪岩的当铺,即使真的并不全为赚钱,也绝对有不小的进项。

    当铺的资本称为“架本”,按惯例不用银数而以钱数计算。一千文准银一两,一万千文即相当一万两银子。一般的典当业,架本少则五万千文,大则可至二十万千文。胡雪岩开在各地的当铺,规模当然有大有小,平均以十万千文计算,二十三家当铺仅架本就达二十三万两银子,而如果以“架货”折价,架本至少要加一倍。这样,胡雪岩的二十三家当铺,架本至少也是四十五万。四十五万架本以一月周转一次,生息一分计算,一个月就可以净赚四万五千两银子,一年就有五十四万。而当铺架本周转一次,绝对不止于一分息的利润,《旧京琐记》就谈到,当铺取息率至少“在二分以上,巨值者亦得议减”。就连古应春在算了这笔账之后也对胡雪岩说:“小爷叔叫我别样生意都不必做,光是经营这二十三家典当好了。”而胡雪岩自己也清楚地知道,他能将典当业经营好了,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果断的前提是充分熟悉客观情况、认真研究和掌握影响这项决定的各种情况。战乱频仍、饥荒不断的年代,居住在城市之中的人,不要说那些有上顿没下顿穷家小户,即使稍稍有些积蓄的人家,也会不时陷于困窘之中,急难之时,常要借典当以渡急难,以致典当业遍布所有市镇商埠。据《旧京琐记》,清同、光年间仅京城就有“质铺(当铺)凡百余家”。作为精明的商人,胡雪岩不会不知道这是一个可为的行当。

    第三,要把握时机,果断做出决定。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实施的谋略一定要配合一定的机会,一定的谋略需要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成功,此外谋略也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做事果断不同于冒失或轻率之处,就在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充分估计客观情况之后迅速做出有效的决定;在条件不足,有时间等待时,积极准备;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又善于根据新情况,及时制定新的应对策略。

    所以说,做事果断,先发制人,就一定要善于思考,想到别人前面,才有可能做到前面。

    7.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越快越好许多人认为成大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就习惯于支出架子准备进行持久的拉据战。对此,胡雪岩主张以出其不意的方法,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这一策略要点包括,在做事的过程中来个突然袭击,改变态度,使对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束手无策,不知所以。

    胡雪岩在与米行谭柏年的较量中,就是采用了这种办法,不仅为钱庄挽回了损失,而且得到了谭柏年这个不可多得的经营人才。

    在米行中,真正的老板名石三官,远在苏州乡下,是个纨绔。父亲死后遗下一大笔财产,又继承了年代颇久的一家老米行。石三官喜欢斗鸡走马玩蟋蟀,疏于生意买卖,便把米行一切事务交给舅舅谭柏年,委托他全权处理一切,连账本也不过目,每年只须按时交付赚来的银子,便不过问。因此,谭柏年不是老板,胜似老板。

    谭柏年干米行生意,屈指算来已有30多载,精通业务自不必说,做米生意的个中奥秘亦了如指掌。

    论谭柏年的资历和才干,本可以开一家米行,做真正的老板,但命运偏偏与他作对,家道本届小康,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使房屋财产付之一炬,沦落到给人帮工的地步,慢慢爬到米行档手,所靠的几位老板相继破产,谭柏年惶惶如丧家之犬,不断寻找新的避难地。幸而上苍有眼,天不灭曹,外甥石三官聘用他做“隆昌”档手,无比信任。谭柏年蛰伏多年的念头又萌动起来。尽管在隆昌,大小事情他说了算,但每当辛辛苦苦赚来的银子必得如数交给石三官,他心里就发痛。外甥待他不薄,年俸可观,外加不少红利,但终究不是自己的米行。谭柏年打起“小九九”,要做老板,得靠自己的手段,账目上做手脚,略施小计,石三官看不出来,这里头揩的油,抵得上两三个档手的薪水。但雕虫小技,难成大器,真正大把捞进的机会在于存米销出的方式。

    谭柏年一直在寻找这种机会。

    正好,机会就来了,一日,山东米商潘家祥抵达上海,谭柏年闻讯前去码头相迎。他俩是老相识,言谈之间,谭柏年得知对方有意要在上海收购大批谷米,运往北方。此前,潘家祥见到《申报》刊登快讯,知道齐鲁适遇大旱,庄稼歉收,急需赈米救灾。两相印证,潘家祥肯定要做一笔大生意。上海米行林立,各家竞争激烈,这块肥肉到底落入谁家之口,尚难料定。谭柏年决意拼力一争,做成这笔生意。

    凭经验,谭柏年知道潘家祥本钱雄厚,不屑于做零碎买卖。与小本米行锱铢必较,费力劳神,且不能满足需要,能看得上眼的大米行,在上海不过三五家。谭柏年把几家米行加以排列,估量实力,隆昌属前三名,可以力争。谭柏年同样喜欢做大买卖,报损率高,回扣可观,一笔生意下来,除了应付石三官,自己还能落下一笔银子。

    一见面,两人寒暄一阵,便转入正题。

    谭柏年告诉潘家祥,隆昌米行存米充裕,质量上乘,只要价格合适,完全可以独家供给,满足对方需求。

    潘家祥颔首表示赞同,他与谭柏年已打过几次交道知道对方所言不虚,可以作为合作伙伴。末了,谭柏年提出可否草签协约,确定具体价码,并且希望能沿袭去年旧例成交。潘家祥却没有过去那样爽快,他眯着双眼,沉吟不答。过了一会,潘家祥挪挪身子,靠近谭柏年,做出亲密状,道:

    “柏年兄,贵行的实力,我当然清楚,亦愿成交,只是货比三家,今年米价下跌,已有人愿以每石少5钱银子的价码,大量抛售新米,柏年兄似已迟了一步,实在抱歉得很。”

    而这个人正是胡雪岩,这多少有点令谭柏年吃惊。他万没料到胡雪岩会在上海米行中抢生意,所以事先排定的上海各家米行名单中,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胡雪岩。这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令谭柏年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按他的筹算,隆昌米行的存米全部出手,他至少可得2万银子的外快,而今却打了水漂儿,怎不叫谭柏年锥心般刺痛。

    谭柏年怀恨在心,故向潘家祥进谗言,说胡雪岩之所以敢如此低价抛售,多半是陈米的过。潘家祥也听信了谭柏年的话,单方面与胡雪岩毁了约。

    胡雪岩得知潘家祥毁约的消息后,他不因为对方愿付一笔罚金而高兴,反而陷入莫名的烦恼之中。但此事滋事体大,他很快振作起来,思考应对方案。

    胡雪岩很快了解到是谭柏年在从中作梗。其实他对谭柏年并不陌生。有一年,浙江谷米歉收,朝廷严令浙江海运局限期运送谷米,以解北方燃眉之急。紧迫之际,胡雪岩曾向“隆昌”购买一批谷米运送北方,彼此有了交道。此刻,胡雪岩努力回忆同谭柏年的交往,试图从中寻找可资利用的蛛丝马迹。

    胡雪岩搜索枯肠,细细回想那笔交易的每一个情节。如果换成其他人,早已把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但胡雪岩毕竟是胡雪岩,他记忆力惊人,忽然记起一个情节:当时同谭柏年讨价还价时,谭柏年并不在意谷米的价码,只是要求按一厘二的回扣,把钱存到“裕和”钱庄户头上。胡雪岩敏感地觉察到这笔钱存得蹊跷,若是替主人赚的钱,必然随大笔米款同存入一个户头。分开来的目的,说明谭柏年私吞这笔回提银,而石三官毫无察觉。生意场上,档手欺骗东家,“账房吃饱、老板跌倒”的现象比比皆是,胡雪岩见惯不惊。以此观之,谭柏年单是从售米私吞的回扣,当不是少数。可以推测,此次潘家祥毁约、与隆昌成交,谭柏年必然竭尽诋毁诽谤之能事,而为一大笔回扣力争,似获得成功。

    胡雪岩有些兴奋,他自知抓住对方狐狸尾巴,只须用力拖拽出洞,使其真面目大白于天下,则可战而胜之,挽回败局。

    后来,胡雪岩利用与“裕和”钱庄档手谷真豪的关系,轻松获得了谭柏年私吞回扣的证据。

    胡雪岩下一步要做的当然就是不露声色地让隆昌真正的老板石三官知道这件事。事情果如胡雪岩所料。石三官知道后愤慨不已,仿佛聪明了许多,他决意立刻启程到上海,开销了谭柏年,自己掌管隆昌米行。

    除掉谭柏年,并不是胡雪岩的本意。无论谭柏年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同胡雪岩的荷包毫无关系。相反,他得设法利用谭柏年的经营才干,自己挽回损失。

    所以当他得知石三官打算启程到上海时,义利相诱,决定自己入股隆昌米行,股本占三成,代行老板之职。

    后来,当石三官和胡雪岩一起站在谭柏年面前时,谭柏年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及至石三官宣布胡雪岩入股隆昌,负责米行事务,谭柏年犹如五雷轰顶,差点昏过去。生意上的对头顷刻竟成上司,事情来得如此突然,谭柏年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幸而胡雪岩立刻宣布,米行一切依旧不变,各司其职,只因入股需要盘点查账,亦在情理当中。

    第二天,胡雪岩叫谭柏年到内室谈话,客套话也未多说,只告诉他“裕和”那档子事他早已知道,并把谷真豪开列的内容一五一十地报给他听。这下可真要了他的命,谭柏年急得嘴唇直打哆嗦,语无伦次:“你……怎么……知道的?”

    “要是报了官,你一文也取不出来,还要依律治罪。”

    谭柏年宛如受了重重一击,双膝一软,跪了下来,求道:“胡先生饶了小人。”

    “我做事宽宏大量,不会把你逼上绝路。”胡雪岩扶他起来,“只要你照我吩咐,办事漂亮,非但既往不咎,裕和里的私款,分文不少属于你,你档手照样做,啥事也不会发生。”

    谭柏年完全折服,感激道:“胡先生叫我做的事,拼了老命也要办到。”

    “不消拼命,举手之劳而已。”胡雪岩告诉他,虽然入股隆昌,但海运局和米行到底是两家,那笔生意,解铃还需系铃人,劳烦他去告知潘家祥,隆昌打算毁约,请他信守前约,和胡雪岩成交。

    至此,谭柏年才明白胡雪岩的真正用意,暗暗佩服他的老成练达,自己决不是他的对手。若依了他,隆昌算彻底栽了,不单付出一笔违约金,而且存米无处销售,石三官要关门大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自己这个档手还做得成吗?

    胡雪岩看出他的顾虑,许诺道:“事成之后,你到海运局做事,强过替石三官卖命,说话算数,决不食言!”

    谭柏年无路可走,只好打定主意,死心塌地替胡雪岩效力。

    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毫无还击之力,是胡雪岩处理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事实也证明胡雪岩的这一做法是相当有效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一帆风顺,不愿看到出现什么变数,害怕由此引来的失败。但是,世事是变幻无常的,纵观那些已经取得了成功的人,他们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都懂得适时地灵活变通。变通是一种方法,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记住: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变通者是成功的,这是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灵活变通,能根据形势随机应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