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尊重,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善果。有时候,你的看法真的会改变一个人。因为你给予的尊重和肯定,激发了对方的潜力,使他(她)认识到自己的可贵与独特。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最终成为你所认为的那种人。
社会中的人是千差万别的,承认这一点,是我们与他人相处的前提。有些人你看不习惯,但不用担心他(她)会没人爱。要知道,在他(她)父母或爱人眼里,他(她)就是珍宝,千金不换。这和你在你的父母或爱人心中的地位并无二致。而事实上,看不惯你的人肯定也有,但你不会因此而减损一分一毫。这世界允许各种各样的人存在,天空是所有人的天空。因此,不要对和你不同的人就另眼相待,接受和你一样呼吸、微笑的人的存在。大到信仰、种族、价值观的不同,小到爱好、审美、习惯的不同,只有尊重他人的选择、意愿、自由,才能让自己的选择、意愿、自由得到尊重。
金碑、银碑,不如他人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他人的夸奖;金房、银房,不如进入他人的心房。怎样进入他人的心房呢?第一步就是要尊重他人。在没有任何矛盾的时候,尊重他人并不难,难的是即使很多事情你不认可,也还是要坚持尊重的原则。
下属犯了错,不要当众或当场指出来。给他一个台阶下,不把话说那么满,他自然会心存感激,以更努力的工作来弥补过错。朋友做的事你不理解,先别急着责问,要站在他(她)的角度分析理解。
贬低和排斥只会让友情变淡。孩子的发展不符合你的预期,不要强迫他(她)遵从你的意愿。即使你的看法完全正确,强制也不是什么好办法。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瓦解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再好也得不偿失。不妨留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事实告诉他(她)该如何选择。
尊重上级是天职,尊重同事是本分,尊重下属是美德,尊重客户是常识。用真诚的眼光肯定别人的优点,用智慧的做法来指出别人的缺点。
因此,尊重他人,不仅是你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成熟和智慧女人的必然选择。
欣赏缔造美好生活
芸芸众生,形形色色,高矮胖瘦,各有特色。这个人眼睛不大,但十分有神;那个人个子不高,但比例协调;很多人其貌不扬,但才干杰出;很多人普普通通,但通情达理。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气质。包容性不强的人,欣赏不了不同的美,认识不到多元化的价值,看不到多样性的优点。比如有的中国人嫌弃自己的单眼皮、塌鼻梁、黄皮肤,但在一些西方人眼中,这却是东方人独具的韵味和美。懂得欣赏需要一定的鉴赏力,没有鉴赏力,再美的事情摆在面前,也会熟视无睹。胸怀宽广的人才更容易欣赏他人,他们懂得品味人生,知道人生的多种滋味,人世间的众生百态。
一个男人在荒诞中度过了大半的人生,离了两次婚之后独自生活。一个女人在经历了一次不幸婚姻后,也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两个人共同的朋友想撮合他们。但只认识女方和只认识男方的人不同意。女方的朋友说:“听说这个人风流成性,嗜赌如命,怎么能依靠?!”男方的朋友说:“这个女人被男人抛弃了,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但两个人力排众议,还是决定在一起了。而且令大家意外的是,他们相知相惜,生活过得很幸福。
大家都有些好奇:他们是如何营造出这段好姻缘的?男人向朋友们解释说:“就是因为她离过一次婚,我才更认定了她。曾经失去,她会更珍惜拥有。”女人对她的朋友这样说:“前半生,他该犯的错都犯过了。剩下的后半生,我想他会好好过日子了。”
这段婚姻被他们的朋友传为佳话。完美的婚姻皆因两个人懂得欣赏而缔造。他们在各自的不完美中找到完美,在各自的缺点中找出优点。因为懂得欣赏,曾经的挫败成为财富;因为懂得欣赏,两颗孤独的心靠近,虽然人生过半,却拥有朝阳般的希望。
赞美若沙漠中的甘泉
1988年,我的第一本书《走向成功》出版,一位读者看完书后找到我,她说自己获益匪浅,并希望和我成为朋友。接触几次下来,我发觉她这个人非常优秀,不仅聪明能干,而且认真负责。那时她还不到30岁,在一个国企的财务部负责财务。我鼓励她说:“你很有上进心,如果哪天被伯乐赏识,一定可以做到总裁!被你这样德才兼备的人领导,企业一定可以做大!”
十几年过去了,她果然做到了总裁,带领企业创造了相当高的业绩。每当我们聊起这段过往,她都会感激地说:“李老师,您不知道,当年您那一句鼓励赞赏的话,对我有多大的推动力!”
丘吉尔曾经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去赞美他。”实事求是而不夸张的赞美,真诚而不虚伪的赞美,会使对方增加责任感,自觉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同时,为了不辜负你的赞扬,他会在你赞赏的方面更加自律。
赞美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真诚的赞美像荒漠中的甘泉,让人的心灵得到滋润。许多杰出人才在其专业领域中能大放异彩,大多与他们在这些方面得到的正面评价比较多有关。在生活中,我们对家人也应如此,多鼓励,少批评,以赞美来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要知道,赞美远比责怪和埋怨有效。赞美让对方感到愉快,因为交流的互动性,你也会因此而分享到愉悦!
“唯口出好兴戎”,意思是说:嘴巴说话,有时能成就一件好事;有时会引发争端,成为一件坏事。所以我们要谨慎说话,多说好话。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贴心的话,也许会消除怨恨;一句知心的话,也许会愈合伤口,造福他人……学会真诚赞美,永远鼓励他人。我想,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智慧女性们,绝对不会疏漏这一点!
得理之处且饶人
1990年,日本裔秘鲁公民藤森当选秘鲁总统。作为南美政坛最有传奇色彩、最受争议的铁腕人物之一,他既因大力推动秘鲁经济发展受人拥戴,又因独裁专政、参与政治黑金交易备受诟病。
1974年,同样是日本移民后裔的苏珊娜与藤森结婚,婚后生有两男两女。苏珊娜是名门闺秀,又是位企业家。丈夫竞选总统时,才华出众的她率领竞选班子鼎力相助。
成为第一夫人后,苏珊娜不愿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女性。她为改变秘鲁落后地区的教育和卫生事业、争取妇女就业和保护儿童等做了许多工作,因而赢得了秘鲁公众的爱戴和支持。公众的支持激发了苏珊娜的政治野心,也使长期和睦的夫妻在治国方针等许多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1994年,苏珊娜公开与藤森对立,指责藤森蛮横独裁,重用亲属,利用职权为自己大谋私利。这些指责在后来都得到了证实,苏珊娜并没有说谎。但在当时,大部分公众并不相信她。
两人分居之后,苏珊娜搬出总统府,有一次她回去取东西,已搬到外面暂住的藤森吩咐侍卫把官邸门反锁,同时断水断电,使整个总统府变成一个黑屋。苏珊娜非常气愤,跑到二楼打开窗户,对着外面的记者疯狂地大声吼叫:“我被软禁了,我被藤森这样对待!”众多媒体对着她拍照,民众看到了这么一个失态的、疯狂的第一夫人,全当笑柄一样谈论这件事。
苏珊娜不是一般的女人,她见识广博,经济实力雄厚,面对重重阻挠,政治野心反而越挫越勇。1995年,她宣布与藤森同时参与下一届总统竞选,同时曝出更多关于藤森的丑闻,藤森的反对派利用媒体将其放大,使藤森遭遇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为了让苏珊娜失去机会,藤森利用他的影响力,让国会通过了一个法案,即总统亲属不能同时竞选总统,这就是有名的“苏珊娜条例”。
这段秘鲁第一家庭的恩怨传奇最终随着时间流逝告一段落。2000年,藤森参加亚太经合会议结束后,在“顺访”故土日本途中,突然宣布决定辞去秘鲁总统职务。这一决定立刻在万里之外的秘鲁掀起轩然大波,全体内阁成员深感愤慨,秘鲁当局拒绝辞职申请,宣布罢免总统。2005年,流亡日本5年之久的藤森在造访秘鲁邻国智利时被智利警方逮捕,并因腐败、违宪等20多项指控,被引渡回秘鲁接受审判,最终以6年监禁宣判画上了句号。
在这一事件中,苏珊娜虽然站在真相这一边,但却无人支持。她主动谋求政治权利,无奈她的局面自始至终都是被动的,还因此受到很多屈辱。苏珊娜虽然是个能干的女人,但天时地利都于她不利。这件事情反映出一般女性的悲哀:与丈夫作对的女人均被认为不是好女人。她们不自知,她们是因夫而贵,而非靠自己的因素,所以一般民众更容易接受他们选举的领导人的言论。这也说明当你被欺负、受委屈时,即使你站在理上,但在时机还不成熟时,强行争理,反而适得其反,还不如让时间说明一切,让真理说话。因为这时强行争辩,代价太大。
希拉里·克林顿虽然也因夫而贵,但她明显更成熟一些,与苏珊娜不一样。
在1994年克林顿第一次当选总统时,推行美国医疗制度改革,并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克林顿推荐他的妻子来主管这件事,因为他认为希拉里无论从学力还是经验方面,都绝对有能力承担这项职务。
做这样大的改革,必然会触动很多既得利益团体。所以,很多人起来攻击希拉里,认为她只不过是总统夫人,又不是内阁成员,怎么有权力来做这件事情呢?希拉里经过思考,停止了一切活动,医疗改革也无疾而终了。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这是希拉里的智慧。
为什么明理不争理呢?因为有的时候,有些理并不是越辩越明的,甚至明明占理,却争不到理。“形势比人强”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遇到一位不可理喻的主管,当你碰到一个蛮不讲理的客户,不要白费力气争辩。明理不争的人,反而会受到别人的赏识。把裁判权交给公众、上级或他人,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会还你一个公道。如果一时无法辩明被误独解,那么让“时间”这位解决问题的高手来决断。与其自己争得脸红脖子粗也毫无成效,不如把事情交给时间去解决。要争一世,不争一时。明理不争,不代表懦弱,而是成熟与智慧的体现,是更高修养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得理不饶人。一旦逮到理,义正词严、高声指责,巴不得将对方说得体无完肤,只差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回国这些年,在不少场合见过这类人。比如在国内机场,经常由于天气或机器故障原因,飞机误点,长达数小时,给乘客确实带来了不便。有些乘客就理直气壮地大声指责、叱喝航空公司机务人员,态度极端恶劣,引来众人围观,让人觉得他们实在是修养很差。其实,他们不过是逞了一时的口舌之快,什么时候见过这种人备受他人尊敬?中国的传统美德讲的是“礼”,而不是“理”。得理饶人其实是一件极简单的小事,但却能展现一个人的胸襟与气度。
理直固然可以气壮,但会让人感觉到你的强势,从而对你敬而远之。虽然当时你可以抬头挺胸据理力争,但事后你会发现,别人都对你产生了距离。所谓心悦诚服,就是服人以理,且宽人以仁,理直气和,才会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得理之处且饶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给别人留退路,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总之,明理不争理、得理且饶人、理直要气和,按此原则做人处世,才不失一个有教养、有修为的成熟之人。
做情绪的主人
情景一
幼儿园里,3岁的小军正玩得高兴,一个小朋友突然一把夺走了他的玩具。小军气得将他推倒在地。老师把整个过程看在眼里,她对小军说:“别人抢你的玩具,是他不对,你尽管很生气,却不能打人。下次再发生这种事,你要采报告老师,让老师来解决。记住了吗?”小军很听话,此后,他又碰到过类似情况,尽管同样感到生气,他却再没有动过手,而是很好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行为。
情景二
20年前,好莱坞影星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在美国一处风光明媚之地举办婚礼,新娘是模特布里吉特·尼尔森。这场婚礼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镁光灯频频闪烁。
正当婚礼宴会进行的时候,一个小意外发生了,一位侍者不小心将酒洒在新娘的白纱礼服上,侍者当下就懵了。而更让宾客震惊的是,新娘一反愉悦娇羞的神态,怒不可遏地大骂侍者,仪态顿失。
翌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这场婚礼,但报道内容不是婚礼的豪华,也不是新娘的艳光四射,而是她怒目圆睁时的粗鄙。
上图是心理学常用的“情绪曲线图”。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生气的强度。当你生气时,情绪进入到-个所谓的非思维区,即在A、B、C这三点中,情绪进入到一个非理性、非逻辑性的状态。此时你可能会说一些过头的话,做一些错误的决定。但通常5~10分钟后,愤怒的情绪得以释放,情绪会再次回到清晰的思维区。
上面第一个例子中,老师对小军的教育目的达到了:当他生气时,情绪进入非思维区,此时他无法控制情绪,却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打人,去报告老师。
第二个例子中,新娘礼服被洒上了酒,她的情绪进入非思维区,此刻她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她拥有成熟的心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自嘲地说:“(酒洒在礼服上)这真是一个永恒的纪念呀!”满座宾客定会赞叹新娘的风趣机智,报以会心的掌声。
生活中,当你被好友背叛或伤害,当你被丈夫欺骗或忽视,你都可能因愤怒而情绪失控,即进入“非思维区”。但是记住,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说过头的话,做过头的事!因为它们都于事无补,只会助长火势。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给你提一个很小但有用的建议:跑去倒一杯水,一口气喝下去!当你喝完水,胃被水占去了大半,生气的空间就少了,而喝水的动作又缓解了你的情绪。当这个时段过去了,很可能你的情绪又渐渐恢复到清晰的思维区。此时再说话、再做决定都相对理智。夫妻争吵时,你为自己倒一杯水,也为对方倒一杯,他很可能感到惊讶:“气头上还能这样友善!”小小一杯水,对缓和夫妻矛盾都有正面的作用。
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高情商显得尤为重要。情商可以体现一个人控制情绪、承受压力的能力,是把握自己心理平衡、衡量自己在非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指标。无论在家庭中或职场上,我们都会与人有密切的互动,彼此间不协调、有争执是难免的。但成熟的人让行为控制情绪,愚蠢的人让情绪来控制行为,让我们牢记这一点,做情绪的主人吧!
情绪管理的技巧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lbertEllis)提出了“情绪ABC理论”。该理论的宗旨是: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善由非理性观念带来的情绪问题。
ABC理论中,A是缘起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信念(belief),C是情绪与行为的结果(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 quence)。影响我们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此事的解释。因此即使发生的事情相同,若我们所持的信念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艾里斯认为,人们应该为他们的情绪负责,因为情绪是由他的想法制造出来的。我们如果能驳斥非理性的信念,以合理信念取而代之,人就会有新的情绪产生,就会拥有较好的情绪反应。
例如,有四个女人同样遭遇失恋,第一个人的态度是这样的:“算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再找一个说不定比他更好!”然后挥一挥衣袖,难过一两个星期,一切就过去了。第二个想:“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可以说分手就分手呢?!”她自怨自艾,茶不思寝不寐,每天都生活得很痛苦,不论读书或工作,都弄得一团糟!第三个人很可怕:“你不要我了,我死给你看!”带着遗书去跳楼了!第四个人最恐怖,她想报复,说:“好!你不要我,我也不会要你好过!”然后跑到男方家大吵大闹,甚至带着硫酸去泼对方,要把对方也毁掉!
看,同样一件事,但四个人的想法、态度、行为各有不同。哪个合理,哪个不合理,读者一看便知。
阿尔伯特·艾里斯认为,人的情绪好坏,是由想法和信念所决定的。遇到负面的事情,通常人会产生很多不合适的想法,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犹豫、焦虑、悲观、压抑、恶毒等不良情绪,只要去除这些不正确的想法,才可以改变人的情绪,甚至行为。也就是说,愈是以正面的、乐观的想法去面对问题,愈是能产生愉悦的、快乐的情绪,而不会被非理性的理念所控制。
ABC情绪管理理论提醒我们,在碰到棘手的事情、情绪非常糟糕之时,一定要适时提醒自己:“我对这件事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客观、是否全面?”相信你一旦进行理性分析,即可走出情绪的困境。
常和自己对话
“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心灵治疗师。”常和自己对话,是调整情绪、理清思路的好办法。女人每天早晚都要梳妆照镜,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和自己沟通一下。看着镜子,对自己说:“今天到底什么事让你心情低落?”“嗯,满脸笑容的表情就是比满脸愁苦的表情可爱多了!”
当有情绪困扰时,透过和自己对话(脑海中对话),可以用另一种角度来看自己、检查自己。一些心中原有的盲点,会因此而转变得清晰明白,也就是“明心见性”了。这是最好的自我关照的能力。
学会缓解不良情绪
当感到压力巨大时,要告诉自己:“没什么了不起,反正事情会过去。”压力是迫使人们成长的原动力,但压力太大就会造成反效果。有些压力不可避免,自己要学着缓解紧张的情绪,比如:“最糟糕的情况,也不过是如此。”“就算功败垂成,至少我学到经验了。”
当感到非常愤怒时,尽量转移注意力。努力深呼吸,去喝杯温开水,借以放松自己的情绪。如果感到自己已经控制不住愤怒,一定要暂时离开和对方冲突的现场,等激动的情绪逐渐缓和,再来解决问题。记住,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如果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就不要再患得患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情绪管理的“四放”
情绪管理有四种方法:
第一是“放松”:常做深呼吸。走路、吃饭、说话都尽量放慢节奏,不要总让你的神经和肌肉处在紧张状态。时常回归自然——现代人最需要放松身、心、灵。
第二是“放下”:调节自己的欲望,不能太贪心,该放下的要放下。要知道,有“舍”才有“得”,不“舍”就无“得”。你不肯放下,是因为担心一旦放下,手中的东西就会被别人拿走。但你两手抓满了东西,怎么可能再去抓别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定要放下,才可能得到。
第三是“放开”:心要放开,气才能平和。放开东西,东西并不会丧失,丧失的是你控制它、拥有它的感觉。台湾宗教界领袖之一的星云大师,在完成了一生的志业,要离开佛光山时,弟子问他:“大师,这里是您一手创建的,您离开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大师回答:“双手紧握,我什么都没有;双手张开,什么都是我的。”摊开双手放开了执着,将换来满心的轻松和幸福。
第四是“放空”:不要让自己总处在“满”的状态下,应时常清空自己的心灵,情志才能舒畅。我们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就会感觉不自在,因为触目所及都是墙壁,好像被束缚了。如果是在大自然中,那种一望无际的草原、森林、天空,会让我们感觉很开放,好像和大自然合而为一。这就是身心放空的感觉。空间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身体需要空间,心灵也同样需要,所以,不要总让自己被俗务缠身,找个时间“放空”,大有裨益。
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承认和面对问题。在台湾非常受景仰的圣严法师说:“面对问题要有四个步骤: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和原则。很多人经历一件大事,过了很久的时间,都还无法面对、无法接受,一直在“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会遇到这种事”上打转,以致宕延了解决的时间,更遑论“放下它”。自然就会一直受到这件事情带来的情绪上的折磨,这样的人生实在遗憾。
譬如一个人被诊断得了癌症,虽然很沮丧,很痛苦,但你能先面对它,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继而想办法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仍能保持一颗坦然平和的心,过正常的生活。这就是“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
有量就有福
“有量就有福”。有雅量能尊重别人、容纳异己,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放开心胸,接纳更多新观念、新知识,才能接受更多的人、事、物,使心智得以成长。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大多数是因为想法和价值观存在差异,有时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本能地抗拒观点与我们不同的人,抗拒产生冲突,冲突产生痛苦。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要人“不必凡事强行比较”,也不必因非我之罪而难过,更不必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丰富自己,“有容乃大”。即使碰到更多的问题,也容易迎刃而解。
我们的心是一条路,叫做心路。心开,路就开;心堵,路就堵。心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就大不同了。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自悲
人生旅途漫长,当中会有很多起伏,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逆境会造成心灵的伤害,更会促进心智的成长,使人具有更优秀的品质。就好比高山果蔬,它们生长环境恶劣,但果实特别香甜。
台湾有一位名作家叫柏杨,是我非常要好的忘年之交。早年他因为政治原因,在监狱关了9年,到1979年才释放出来。出狱后,他已是“妻离子散”,这对他的打击很大。
有一次和柏杨聊天,我对他说:“柏老,我经常引用您一本书里面的一句话:没有挫败的人生没有趣味。人生中挫折是必要的,几乎每一个挫折,都可能化作一种营养。您这一生中,真是经历了太多的挫败啊!”
柏老跟我说:“我一生的许多遭遇不叫挫败,叫灾难!人可以有挫败,但不要有灾难!”灾难有时候会将一个人置于死地,好在柏杨一直保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没有被牢狱之灾磨灭了精神。
柏杨是文人,使命使然,个性使然,再加上特殊的时代背景,使他遭遇了那场文字狱。但对平常人来说,可以有挫败,灾难一定要极力避免。如何避免呢?就是不要个性太张扬,低调做人,认真做事。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得意时不要高估自己,低估别人,更不要错估形势。成功来自辛苦日,失败多因得意时。
中国有一句古话:“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意思是说,当你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时候,很可能埋藏下一些负面因素在里面,导致乐极生悲的下场。
故得意不能忘形,凡事要低调行之。而当你处在人生低谷,经过痛定思痛,卧薪尝胆,很可能慢慢迎来较大的转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危机就是转机”。
“谦受益,满招损”,“结得最丰满的稻穗,往往是垂得最低的”,古人的智慧早就告诉了我们如何避免灾难。
佛家也有箴言说:“与人为善。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又说:“为善者必昌,为恶者必灭。为善不昌是祖有余殃,殃尽则昌;为恶不灭是祖有余德,德尽则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挫败在人一生中无法避免,但依靠智慧,则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灾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