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统治的800多年中,最腐败、最衰落的年代要数是西周幽王执政时期。
周幽王是个昏君,他上台期间不理朝政,整天只顾吃喝玩乐。当时,他命令大臣到各地选美女送到宫里,让他尽情玩乐。选来的美女当中,有个叫褒姒的,美貌绝伦,周幽王非常宠爱她,专门把她留在宫中。
褒姒是个平民百姓的女儿,抓来以后,常常思念自己的亲人,过不惯宫中的生活,整天眉头紧锁,有时哭哭啼啼,闹着要回家,这可把周幽王急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想使褒姒有个笑脸。然而,办法倒想了不少,可就是不见效,周幽王不知所措。
一天,朝廷里有个叫虢石父的大臣来了,此人奴颜媚骨,专会奉承拍马,出鬼主意。只见他低头弯腰,跟周幽王耳语了一阵,周幽王听了之后连连称赞说:“妙!妙!真是妙主意,事成后一定重赏。”
一天周幽王根据虢石父的意图,带着褒姒来到骊山的城楼上赏月,城楼上备满了许许多多水果、点心,周幽王便和褒姒对饮起来,接着,又命人在烽火台上点起火来,一时间,狼烟四起。
烽火台上狼烟升起来了,四方的诸侯以为北方的敌人戎狄打过来了,便带领人马,一齐奔向骊山援救。当各路大军赶到骊山脚下时,才发现这里太平无事,根本没发生什么军情,抬头朝城楼一看,周幽王和褒姒正在一边喝酒,一边让舞女跳舞助兴呢!诸侯和士兵们见了非常气愤,掉过头来就往回走,可是,后面仍有信以为真的援兵朝骊山脚下开来,进的进,退的退,成千上万的兵马在这里乱成一团。诸侯上当受骗的情景,终于使褒姒看得笑了起来,周幽王第一次见到褒姒的笑容,心里高兴得无法形容,当场重赏了虢石父一千斤金子。
不久,戎狄真的对周幽王发动了进攻,戎狄带领大军一直打到骊山脚下,周幽王连忙命人点起烽火。
狼烟又升起了,可是,这次诸侯们都以为是跟上回一样,不再相信了,一路兵也没来援救,结果,戎狄的军队攻占了骊山一带,杀了周幽王,抢走了褒姒,接着又攻下了都城镐京。
周幽王死后,儿子平王即位,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把周朝迁都前称为西周,迁都后称作东周。
什么叫做“殷墟”
“殷墟”是我国清朝末年,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发现的商朝后半期文化遗址。该地在商朝时称为“殷”,从盘庚迁殷到纣亡国,共经历了8代12王,273年时间。中国历史上又称商朝为“殷代”、“殷商”和“殷朝”。商朝被周武王灭亡之后,殷都被废弃,逐渐荒凉,以至变成废墟,年长日久被埋没在地下,后来人们叫它为“殷墟”。
从1928年起,这里不断有考古新发现,先后发掘出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和甲骨(十万多片),还发掘出许多墓葬和宫室遗址。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项规模宏大的发掘工作被迫停止。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结束后,日本和美国曾经盗掘和大肆搜刮抢购,使殷墟文物受到巨大损失。蒋介石在逃往台湾时,也曾劫掠许多文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殷墟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0年在殷墟重新发掘,获得许多珍贵文物。现在那里辟有殷墟陈列室。
赵武灵王为什么提倡胡服骑射
战国时候的赵国是个受四面强国夹攻的弱国。它东有齐国,西临秦国,南靠魏国,北依燕国,这些国家都比赵国强大。赵武灵王在位时,曾多次遭受齐国和秦国的攻打,失去好几座城池。
赵武灵王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夺回失去的江山,决定对作战方式进行整顿,变车战为骑战。那时,赵国军队的服装又长又笨重,打起仗来很不方便,常常因为战服不便而吃大亏。
一天,赵武灵王对大臣肥义说:“胡人穿的短衣服,作起战来多方便,他们骑上马,驰骋疆场,冲杀起来就像飞一样。如果我们的军队也穿上这样的短衣服,轻装上阵,那么,我们也一定能打胜仗,到那时,谁还敢再来欺侮我们赵国。”
肥义很赞成赵武灵王的意见,可是,却遭到王室成员和部分大臣的极力反对。这时,肥义对赵武灵王说:“大王如果决心整顿军队,那么就不要顾少数人的反对,古时候舜帝发现有个部族跳舞跳得很好,就向他们学习跳舞。只要别人先进的地方、自己认为可取的地方就学,胡人短服骑射很好,我们就跟着学有什么不好呢?”
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自己带头穿上胡服,全体将士也换上胡服,从严整顿军队和改革军事装备,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后来,赵武灵王率领大军灭掉中山国,打败林胡、楼烦,收复了失地,并修筑了近300里的长城;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指鹿为马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208年,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利用秦二世胡亥杀死丞相李斯,自己当上了丞相。从此,赵高更加野心勃勃,妄图篡夺皇位。
赵高做了丞相,把持着朝廷大权,他专横跋扈,专干不得人心的事,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对他很不满,然而他大权在手,官员们既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而不敢言。
一天,赵高闷闷不乐,正在梦想篡权做皇帝,可篡夺皇位是件不容易的事,即使当上了皇帝,朝中文武百官会顺从吗?经过一番苦思,赵高终于想出一条奸计来。
一次,赵高趁胡亥正在上朝时,牵着一头鹿来到殿上,故意对胡亥说:“皇上,臣献给你一匹好马。”胡亥一见笑着说:“臣错了,这是一头鹿,怎说是一匹马呢?”赵高把脸一沉,然后奸笑了一声说道:“皇上,这是一匹马,不信你问左右群臣!”在场的文武百官都默不作声,深怕说出实话来得罪了赵高,要遭杀身之祸。
隔了好一会儿都没有人作声,赵高有点耐不住了,他为了在皇上和众大臣面前显示自己的权势,点出几个亲信来回答,都一致说是马。这时,群臣也有几个官员实在忍不住了,纷纷指责赵高丧心病狂,颠倒黑白的行为,他们说:“这明明是一头鹿,怎么故意说成一匹马呢?!”可是,退朝后,这几个说鹿的官员,一个个都被赵高杀害了。从此以后,朝廷中再也没有人敢说实话了。
不久,赵高迫不及待地要篡夺皇位,便派人去刺杀胡亥。胡亥连忙下令左右保驾,可是,大臣们都躲在一边,不敢上前,仅有一人跟在胡亥身边,胡亥对这个大臣说:“赵高的阴谋你为何不及早告诉我,不然我也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大臣说:“要是早告诉你,我不是早被赵高杀了吗?哪能活到现在呢?”
赵高指鹿为马,欺君欺臣,真是荒谬绝伦、飞扬跋扈到了极点。
项羽是怎样当上西楚霸王的
项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他的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他的叔父项梁有一次杀了人,与他躲避到吴中一带。当地逢有大徭役和丧事,项梁经常主持其事,暗中以兵法组织训练宾客子弟。
项羽力能扛鼎,少年时学习诗书和剑术,都无所成就,项梁很生气,可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教他兵法,他略知大意,又不肯学了。但项羽豪气过人,秦始皇东游会稽时,他在路旁观看,曾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反秦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原六国贵族闻讯后也纷纷起兵,同年六月,项梁召集起义将领计议后,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王,仍称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之后,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河。不久,由于项梁骄傲轻敌,被秦将章邯乘隙袭破,项梁阵亡。怀王即命项羽为上将军,统率全军救赵。项羽派当阳君、蒲将军率兵两万迅速渡过漳河,以解巨鹿之围;随即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进击秦军。双方经9次激战,楚兵大破秦军,秦将王离被俘,涉间自杀。当楚军救赵时,诸侯军皆作壁上观。战事结束后,诸侯来谒见项羽,都膝行而前,不敢仰视他。从此,各路诸侯军都听从项羽指挥。接着,项羽在汉水上又大破秦军,并利用秦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招降章邯。他怕秦降卒不服,在新安城南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
当项羽率军进入关中时,刘邦已先期进据咸阳。由于楚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关者王”,刘邦理应称王关中。项羽入关后,依恃手中40万大军,企图消灭刘邦,独霸天下,因刘邦卑辞言和,双方暂时和解。项羽随即引兵屠了咸阳城,诛秦将王子婴,火烧秦宫室,掳掠宝货和美女东归,让秦地人民大失所望。
汉元年(前206年),项羽立怀王为义帝,又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据有梁、楚地九郡,封刘邦为汉王。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乘势进逼,于是爆发了历时4年多的楚汉战争。
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吗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提起造纸术,大家便会说,它的发明者是东汉的蔡伦。但是,根据考古新发现,推翻了蔡伦造纸说,把造纸术的发明时间提前了170多年。
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和敦煌市交界处的汉代敦煌郡悬泉置遗址,经过近两年的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在多达17650件的出土物中,内容丰富的简牍达1500余件,麻质纸也有20多块。其中,与准确纪年简牍有共存关系的西汉宣帝——哀帝时期(公元前73~公元前1年)有书写墨迹的麻质纸,它以确凿无疑的实物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在西汉就已经有人发明。蔡伦大概对造纸术又作了改进罢了。
武则天为何怕猫
传说,武则天怕猫,她在位时曾下令宫中不准养猫,这是什么缘故呢?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被唐高宗立为皇后之前,与原先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有过争宠的斗争,武则天取胜后,被唐高宗封为皇后,她利用权势,“遣人杖王氏及萧氏各一百,断其手足,投酒瓮中,曰:‘令二媪骨醉!’数日而死,又斩之。”萧淑妃临死前曾咬牙切齿地大骂武则天:“阿武妖猾,仍至于此!愿来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
武则天听了萧淑妃的咒骂,心中十分不安,深怕王皇后和萧淑妃死后冤鬼索命,来世变成猫咬断自己的咽喉。因此,武则天十分讨厌猫,并下了宫中不准养猫的禁令。
历史上的武大郎与潘金莲是什么样的人物
提起武大郎,几乎妇孺皆知。无论在小说《水浒》中或是在戏剧舞台上,“三寸丁谷树皮”的形象均不光辉。可在他的故乡河北清河,人们似乎有口皆碑地引证:“真正的武大郎是一位身材高大、文武双修、英华内蕴、为官清正的知县。”
大郎武植,系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据传,他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因而,少年得志中了进士,在山东阳谷做了知县。曾资助过武大郎的一位同窗好友因怀才不遇,家境日渐贫寒。于是,千里迢迢来投武大郎欲谋一官半职,摆脱困境。开始,他受到盛情款待,可过了半年也没听其提及做官之事,他便认为“武大郎真乃忘恩负义之辈”,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在回家路上,他编写了许多谩骂讽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后语,见村贴村,逢店贴店,于是乎,沿途传遍了有关武大郎的粗俗之词。谁知,待他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派人送来了银钱,帮他修房盖屋,置买良田。这时,他才发现武大郎决非知恩不报,而是不搞以权谋私。他发疯似地返回原路去撕自己贴的纸条。但是,悔之晚矣。这些东西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题发挥,因而谬论一传再传。
县城东北的黄金庄便是被武家后人称作“老祖奶奶”潘金莲的家乡。潘金莲并不是潘裁缝的女儿,而是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和武大郎恩恩爱爱,白头到老,先后生下4个儿子。老一辈传下来说,武松也是她一手拉扯大的。老嫂比母,小叔是儿,哪来的杀嫂祭兄那宗子事儿!
黄金庄正南1.5千米便是武家那。村上原有一座武大郎墓,1946年掘坟时发现,坟中有一口楠木悬棺和两具骨骸。据健在的3位参与挖坟的老人证实,从骨骸判断武大郎相当高大,推算生前少说也有1.78米。再者,若是卖烧饼的,哪有楠木悬棺和许多青砖垒墓!
武家后代们还讲说了许多武大郎匡挟正义,潘金莲忠于爱情,协助武大郎清廉治政,铲除恶少的动人故事,恢复了武大郎和潘金莲两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
皇帝为什么怕史官
我国封建社会持续了3000多年,每个朝代的皇帝所作所为后人都知晓,这就是因为每个皇帝在位时,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史官都作了记载,传给后人。所以俗话说:皇帝怕史官。这并非虚妄之言。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如此。
有一次,赵匡胤在御花园用弹弓打鸟游戏,正玩得高兴时,突然传来景阳钟急促的响声。景阳钟响,是有急事面奏皇帝的信号。他连忙丢下弹弓,匆匆忙忙整冠束带走入殿堂,岂料那奏折只是一般的例行公事,他顿时气得面孔发青,气愤地说:“这种小事急什么?”击钟人轻轻说了一句:“总比打鸟要紧些。”宋太祖听罢,知道这话是针对他的,更是火上加油,大发起龙威,暴跳如雷,一手夺下侍卫手中的黄钺柄撞将过去,恰好打中那击钟人的嘴巴,两颗门牙被打了下来,击钟人强忍着疼痛,弯腰慢慢拣起牙齿,悄悄地放进怀里。
赵匡胤看见了,大为不解,心里顿生疑窦,连忙质问:“你拿回两颗牙齿做什么?想告我的状吗?”
击钟人回答说:“小人岂敢告陛下。不过,此事自然会有史官直笔的。”
宋太祖冷静地一想,觉得不对头,这件事要是张扬开,被史官载入史书,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于是渐渐消除了怒气,最后还夸奖击钟人说得有理,又送了一笔银子给他镇惊和表示慰问。
然而,这件事还是被记载下来,流传于今。
元太宗为什么认错
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元朝的开国大臣,他通晓经史,很有才干,为元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成吉思汗父子非常器重他,信任他,一些朝政事务都由他去处理。成吉思汗常常吩咐自己的儿子窝阔台说:“耶律楚材这样的人材是天赐给我大元朝的,今后的军国大事务都要问他!”
一次,朝廷内发生一桩案件,案件涉及到大臣杨惟忠,耶律楚材果断地将杨惟忠抓了起来。哪知杨惟忠是太宗窝阔台的宠臣,这样做可得罪了太宗,太宗一怒之下,把耶律楚材绑了起来。可是,太宗一想,觉得不妥,这样做违背了父王的旨意,而且挫伤了有功之臣,便传令松绑。但耶律楚材不肯,他说:“陛下既然要捆绑我,就是认为我有罪,如今又要放我,就一定要说出放我的原因。如果皇上这样出尔反尔,轻率从事,难道国家大事也是这样去处理吗?”
耶律楚材慷慨陈辞,满朝文武都为他担心,得罪了皇上如何得了。最后,元太宗没法,只好说:“我虽为天子,并非圣贤,难道就没有做错事的时候吗?”这样,耶律楚材逼着元太宗认了错,才答应松了绑。
慈禧听政为什么要“垂帘”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亲临金銮殿宝座处理政务大事。由于特殊情况,皇帝不能上朝亲政时,就由皇后或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临朝的故事,最早是前汉高后,不过《汉书》上没有提到“垂帘”二字。至于太后在皇帝御座后面,用帘子遮挡的方式听政,则是从唐代武则天开始的。《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太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至于为什么要“垂帘”,是因为临朝听政当然要和群臣相见,可是从前生活习惯是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皇后居中宫,主内治。在临朝听政时,须遵守内外有别的原则,所以就只好“垂帘”和群臣相见,宣谕、奏事都在隔帘情况下进行。这个内外有别的原则,不仅仅皇家如此,从前社会上也是这样的习惯。例如住宅有内外院之分,妇女在家除和家里人以及至近亲戚(男)在内院相见之外,也不和男的来宾相见,家中男仆人到上房向女主人回事,须请女仆代言,如果女主人有所询问也是在室内说,男仆在室外回答,这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见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听政要用“垂帘”的形式,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社会上都是内外有别、男女有别的风尚。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是从“垂帘听政”开始到最后执掌国家大权的。
袁世凯拜师是怎么回事
袁世凯是我国近代史上臭名昭着的人物,孙中山先生在讨袁护法运动中斥责他不忠于君,不忠于党,不忠于友。其实这还未能概括他的为人,他还有一条是不忠于师。
袁世凯从小一心习武,不想习文,读书总不长进,最后索性弃家出走,到登州投军。当时登州驻军长官吴长庆是袁世凯叔父的拜把兄弟,于是把他留下,并让他拜当时在其幕下办理重要函牍的状元张謇为师,学习八股时文。张謇虽然见袁世凯不是读书的料,但见他平时办理营中事务井井有条,也是个有用之才,便在吴长庆面前极力推荐他。自此袁真的好风凭借力,步步高升。他对张謇真乃感谢不尽,叩头请安,口称“多谢恩师提拔”。
然而事过境迁,当袁世凯后来攀上高枝时,却反过来打小报告说吴长庆的坏话。而对张謇的态度更是每况愈下,书信往来不称老师,而称“季直先生”。后又改口称“某翁”,最后干脆称“季兄”。张謇目睹这种小人变态,给袁世凯写了一封长信说:“謇今昔就是一人耳,而老师、先生、某翁、某兄之称,愈变愈奇,不解何故?”从此两人10年不通音讯,袁之为人,即此可睹一斑。
是谁请白求恩到中国来的
学过毛主席《纪念白求恩》一文的都知道,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人,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来到中国。那么,是谁请白求恩到中国来的呢?
1936年7月起,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联合华侨和国际人士,支持国内抗战、促进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力量的联合,自筹经费,奔走呼号于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1937年7月30日晚,陶行知应邀参加美国洛杉矶医疗局举行的欢迎西班牙人民之友宴会,当白求恩大夫来到陶行知面前时,主人热情地为他俩作了相互介绍。白求恩大夫一听说陶来自中国,立即紧握陶的手。陶行知激情满怀,向白求恩介绍“七七事变”后的中国,白求恩被陶行知爱憎鲜明的话语感动了,毫不犹豫地表示:“如果需要,我将愿意到中国去!”“谢谢您,谢谢!”陶行知的眼眶湿润了。于是,在这一天的记事簿上,记下了一位不平凡者的名字:诺尔曼·白求恩。
1938年3月14日至4月24日,正是世界各国援华热朝高涨时,陶行知在半年多时间里,第四次访问加拿大。使他激动不已的是,他得到了白求恩大夫正率领医疗队赴延安的消息。
你知道“烈士”称号的由来和演变吗
“烈士”一词,最早见于商代。伊尹说:“大夫知人事,烈士去其私。”春秋末期,孔子也用过烈士一词:“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一般常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如三国时,曹操的《龟虽寿》诗中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指人虽老但仍有抱负,有才干。元、明、清时,对战死的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含义始有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队,仍沿元、明、清时的用语,战场牺牲的指战员,叫“阵亡将士”。
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公布施行的《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由“阵亡将士”改称“阵亡烈士”。这是一个实质性的演变,烈士一词始成为现在意义的、最光荣的称号。1980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三条规定:“我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革命斗争中、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给“烈士”一词赋予完善的含义。
香港的租期为何是99年而非100年
香港的租期从1898年6月30日算起,到1997年6月30日,正好是99年。这是19世纪末西方殖民者瓜分中国的结果,也是旧中国的耻辱记录。
19世纪初,英国商人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对华进行大量鸦片走私,这不仅掠夺了我国的巨额财富,而且严重残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1838年,林则徐奉命禁烟,此举狠狠地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贩子。于是英国政府派出“东方远征军”前往中国,发动了臭名昭着的鸦片战争,强行霸占了香港。
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不久,英国又制造借口,同法国联合起来,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战败后,只得听任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
接着,德国以两个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事件为借口,出兵占领了胶州湾,并在第二年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租期为99年。
在南方,法国军舰也于1898年1月开到了广州湾。在俄国的支持下,法国提出在广东、广西机会均等,并提出租借广州湾99年。
在法国提出租借广州湾后,英国自然也不甘落后,强迫清政府同意让英国租借香港99年。英国提出的“99年为限期”,显然是仿照德国和法国的做法。
更令人气愤的是,在中国政府向英国要求缴付租金时,英方代表居然说:“我不知道,我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德国人付租金了吗?俄国人付了吗?我想,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会感到满意的。”
随着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屈辱的历史终告结束。
历书为什么称皇历
相传,我国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了历法。3000多年前,已经有了用甲骨文记载的历书。
我国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历书,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的《宣明历》。该书对日月、时辰和节令已有详细的记载。当时,为了防止滥印,唐文宗下令历书必须由皇帝本人“审定”,官方印刷。因此,人们把历书称为“皇历”。
另一种说法为,宋代有位学政主持考试,批阅试卷时,发现不少秀才写错日期。问其原因,秀才回答说:“书生昼夜读书,只能夜观星月,计算日期,哪有不差一两天的。”为此,学政奏明皇帝,请翰林院修撰历书,以便秀才们掌握日期,由于是皇帝命令修撰的,所以叫“皇历”。
21世纪应从哪一年算起
21世纪究竟是从2000年算起,还是从2001年算起呢?这是个争执已久的问题。
对如何划分世纪,国际上一直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世纪”与“年代”的关系。在我国的报刊中,“年代”一词的应用十分广泛,无一例外都是从“0”年起始。我国天文学界专家学者认为,如果主张2000年为21世纪的第一年,那么2000~2009年则可称为21世纪的初十年代;如果主张2001年为21世纪的第一年,那么2000年则无法纳入任何年代的一年。因此我国天文学者认为世纪应从“0”开始,2000年应是21世纪的第一年。
古代是怎样传递消息的
在没有汽车、火车,没有无线电的古代,人们怎样传递消息呢?早在27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
烽火台是一种约高出地面7米左右,用砖砌成的呈方形的台子。平时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和干狼粪,柴草点燃后火光冲天,狼粪点燃后浓烟滚滚,如遇外敌入侵,就将该地的烽火台上的柴草点燃,邻近的烽火台看到火光或狼烟后,也相继点燃,军队看到烽火,便可立即出征,迎击敌人。
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就是这一历史的真实记载者,它每隔十里一个烽火台,绵延不断地跨越了8个省、市、自治区。烽火通讯到了西汉时期日趋完善,具备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的规模。
据甲骨文记载,商代已有乘马车传递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更为严密的邮驿制度出现了。“邮”就是步行传递,“驿”就是利用马匹传递。当时的邮驿主要用于传递军情和官府书信,民间甚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筑驰道,兴水运,使邮驿遍布全国。到了西汉时期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驿程可达2万多千米。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朝的驿卒戴红头巾,穿红袖衣服,背的信袋为红、白两色相间,为的是叫沿路车马、行人远远看到就能赶快让路。宋代对邮驿进行改革,遇有紧急情况时,用“急脚递”,日行200千米。最快的叫做“金牌急脚递”,可日行250千米。邮驿制度一直沿续到光绪年间设立邮传部为止。
古代臣民对君主怎样称谓
在我国古代,诸侯臣子、平民百姓对君主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
天子:殷周时期,君主只是称“王”。春秋时期,随着吴楚诸侯国君的相继称王,诸侯便尊称周王为天子,以示区别于其他诸侯王。从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种代称。所谓“天子”,意即“上天之子”。
万岁:将国君称为“万岁”,大约始于秦汉。“万岁”一词,原来本是人们在喜庆时所使用的一种欢呼用语。秦汉以后,臣下觐见国君,都要呼“万岁”。后来,“万岁”一词逐渐演变为对国君的专用称谓。
陛下:“陛”字本是宫殿台阶之意。周秦以后,臣子在朝见国君时,常以陛下作为对君王的尊称。据蔡邕《独断》中载,称臣有事上奏天子,却不肯当面禀告,而要通过“天子”身边的侍卫人员转达,而奏事者都要在离皇帝老远的宫殿的台阶下等候。长此,臣下便将“陛下”用于对天子的尊称。
对那些残暴无道的国君,臣民在私下也有一些称谓,如“独夫”、“民贼”等等。
召还岳飞的12道金牌是什么东西
岳飞率大军北伐,连克蔡州、郑州、洛阳等地,正待要乘胜渡黄河消灭金朝之时,没想到接到12道朝廷催促退兵的紧急金牌。“金牌”是什么东西呢?宋代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卷11中介绍说:“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也。”
古时调动军队的文书,上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速递,与革命战争年代的“鸡毛信”相似。北宋熙宁中,朝廷又新增了更快更紧急的驿传,名为“金字牌急脚递”。这种金字牌并非黄金铸成,而是“木牌朱漆”,牌子上也不是用黄金铸字,而是将皇帝的命令以金色书写牌面。“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按当时规定,金字牌使用权只限于万乘之主皇帝,连最高政务机构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执掌军队边防的枢密院也无权发用。
驿卒领受金字牌后,以马接力传递,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黎民百姓,“望之者无不避路”。
岳飞抗金节节胜利之时,昏庸透顶的宋高宗惟恐岳飞北伐成功,坏了“和议”,更恐岳飞迎还二帝,使自己皇位不保,加之卖国贼、奸相秦桧百般调唆怂恿,宋高宗遂在一日内连发12道金牌,即12道金字牌急脚递,敕令岳飞即刻班师。“金牌”是当时皇帝的最高指示,岳飞迫于君命,就只好洒泪告别北方父老班师南归了。
日本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公元1世纪左右,日本列岛的原始氏族制开始崩溃,各个氏族首领纷纷割据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倭奴国。到了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时,在大和地方,又出现一个统治整个北九州、势力到达关东地方的邪乌国,又称“大和”政权。所以,当时对日本的俗称为“倭国”或“大和”,首领称“倭王”或“大王”。
公元4世纪前后,日本经过大化革新,建立了在行政上把全部居民按照地区加以组织和统治的完整的国家,还确立了天皇制,天皇成为最高的专制权力者;这样,就有必要与“大和”地方政权加以区别。后来,推古天皇;于是认为“大和”在中国的东方,是日出之处。他自称为“东天皇”或“日出处天子”。以后,从“日出处”延伸为“日本”,作为日本国的国名。
“黄袍佛国”是指哪个国家
“黄袍佛国”就是指泰国。泰国的寺庙特别多,其中玉佛寺是最大的一座。玉佛寺是泰国大皇宫的一部分,原来是供奉玉佛和皇家祭祀用的,现在已经开放。里面的玉佛用一整块绿玉雕成,是举世无双的泰国国宝。
据传说,当年佛祖传经来到泰国,首先到达首都曼谷以西佛统市,以后佛教便从这里传遍全国73府。如今佛教在泰国已经十分盛行,在全国5000多万人口当中,信奉佛教的人占95%以上。在泰国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几乎家家都有供奉佛祖的佛堂、佛龛,香烟缭绕,常年不断。
人们遇到红白喜事,比如生孩子、盖新房子、过生日等等,都请和尚来念佛诵经。泰国有和尚30多万个,他们受到人们的敬佩,得到各种照顾,就连公共汽车上也设有和尚的专座。
泰国男子一般都当过和尚,大学生在暑假也要去寺庙当半个月的和尚,甚至连泰国国王也当过和尚。和尚如此之多,寺庙自然少不了,全国有寺庙3万多座,仅首都就有寺庙300多座。
泰国许多男子从小就进庙当和尚,几年后再去读书或者就业,所以这里小和尚特别多,约有10万人。
英国为什么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因其殖民地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个不大的岛国,竟然能在全球建立起大英帝国,无论地球怎么转,它的领地总有若干部分处在太阳的照耀之下,因而它自夸是“日不落帝国”。
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的实力剧增。进一步的发展不但要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还要有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当时,要取得国外市场,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建立殖民地。英帝国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征服。
英国资产阶级在17~18世纪这一段时间里,运用海上劫掠、奴隶贩运、商业战争、殖民地战争及殖民地掠夺等手段,从昔日的殖民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家手中夺取了海上霸权,占领了它们昔日陆上的殖民属地,并将其殖民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经过几个世纪的苦心经营,终于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大英帝国,这个大英帝国除了拥有英国本土以外,还包括自治领、殖民地、代管地及其他属地。大英帝国盛极时的版图遍布五大洲,总面积达33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本国领土的13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亿,相当于本国人口的9倍。英国终于建立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势力范围几乎遍及全球的殖民大帝国,实现了“日不落之梦”。有一首诗为此而描写道:
大地是英国立国的地方,
转遍地球都可看到这个国家。
红色的都是英国的版图,
别处是一片灰暗。
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使得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阳光,就可以看到英国旗,所以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苏格兰的男子真的穿裙子吗
苏格兰是一个有着自己的风俗、传统的民族,那儿最引人注目的风俗就是:男子爱穿裙子。
我们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男子都不穿裙子,只有妇女才穿裙子。而在苏格兰,这个普遍规律却不成立,因为苏格兰的男子不仅穿裙子,而且穿的还都是鲜艳的花格短裙。
这种苏格兰短裙又叫基尔特,是苏格兰男子的民族服装。裙子很短,长度是从腰部到膝盖。节日里,在苏格兰的大街小巷,很容易看见一身漂亮裙装的苏格兰男子。他们都穿着鲜艳的花格短裙;腰上挂着一只黑白色相间的小包;头上戴着黑色的帽子,帽子的左边还插着一根白色羽毛。看起来非常独特、新鲜。
苏格兰短裙通常用花呢制成,布面的图案是连续的方格。苏格兰男子穿花格短裙,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了,苏格兰人认为:男子穿裙子,最能表现苏格兰独有的民族特色。
可是到了1707年,英国强行将苏格兰并入了自己的版图。苏格兰人民渴望民族独立,因此他们就以身着与众不同的民族服装来表示不忘自己的民族。
为了让苏格兰人民忘记自己的民族习惯,顺从英国政府的统治。1746年,英国政府下令,禁止苏格兰男人穿花格短裙,第一次违反者处6个月的监禁;第二次违反者处7年徒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禁裙令”。
“禁裙令”一公布,立刻遭到了苏格兰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保留自己民族的传统,苏格兰人民与英国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30年的不断反抗,1782年,英国政府不得不取消了“禁裙令”。
现在,每当喜庆的日子,苏格兰男子就会穿上美丽的花格短裙,吹奏起美妙的音乐,跳起舞来。他们是在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感,并纪念祖先反抗“禁裙令”的英勇事迹呢。
白宫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白宫是美国总统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坐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宾夕法尼亚大街,一直是美国总统的官邸。这是一座白色墙壁的三层楼房,整个建筑给人以宁静、温馨的感受。最富丽堂皇的地方是东厅。白宫的后翼是总统官邸,“椭圆形办公室”和“玫瑰园”都在里面。
但是在初建时白宫却并非白色。当初由美国缔造者华盛顿在1792年10月3日奠基动工,1800年建成,历时8年;设计者是爱尔兰设计师詹姆士·霍本。事过14年以后,1814年8月,白宫在战争中被英国军队焚烧,主体结构只剩下一个空架子。1817年,由霍本重新建成,为了掩饰火烤过的痕迹,灰色的沙石上漆上一层白油漆。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当选为第26届总统。在茂密的绿树陪衬下,更显得洁白、高雅,因而正式将这座古老的豪华建筑命名为“白宫”。
有趣的是,在白宫里面的100个厅室中,有许多也是用颜色命名的,比如椭圆形的总统会客室,以及摆满杰弗逊总统时代各种物品的“绿室”等等。
现在每当星期二到星期六,白宫都对外开放,接待世界各地游客,游客人数每年达150万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