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战役之海湾战争-动荡不安的中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连接三洲的中东

    “中东”一词,是近代欧洲列强向东方扩张时开始使用的,以后逐渐流行。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根据离欧洲的远近,将他们东方的世界由近到远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但实际上,自“中东”一词开始使用时,其所指就很不明确。狭义的中东,仅指伊朗和阿富汗。而现代人们一般所说的中东地区是广义上的,泛指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五海之间的一片广袤的土地,它南起埃及、北到伊朗、东起阿拉伯海边的也门,西至黑海岸边的土耳其。面积达74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亿。共有17个国家居住在这一地区,它们是: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巴勒斯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也门、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维特及北非的埃及。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的连接部,扼三大洲交通的咽喉,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它西去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海峡可达大西洋及沿岸的欧洲国家,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可到黑海沿岸,直上欧洲大陆,东出红海和波斯湾,入印度洋,可直达澳洲及太平洋沿岸各地,南去埃及,直上非洲大陆;北走伊朗,即可进入亚洲大陆的腹地。

    苏伊士运河和波斯湾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两个海上交通要道。苏伊士原是连接阿拉伯半岛同非洲大陆的一个狭长的陆上走廊,称“苏伊士地峡”。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前,东西方交通主要依靠的是沿大西洋南行、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洋的这条海上航线,它路途遥远,航行条件险恶,给东西方交往带来极大不便。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把侵略矛头转向了东方,掀起了一股在东方瓜分殖民地的狂潮。为了便于他们的侵略活动,英法殖民主义者操纵的“苏伊士运河公司”于1859年开始挖凿苏伊士运河的工程,历经10年,于1869年正式通航。运河开通后,成为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沿岸港口间的最短水路,比绕道非洲缩短航程8000~15000公里。一百多年来,运河几经拓宽和加深,现总长达172.5公里,有效水深11.5米,航道宽达110米,15万吨级的油轮可满载通过,22万吨级油轮可半载通过,37.5万吨级油轮可空船通过。它是目前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1870年时,年通行船只不到500艘,现在每年通航船只达2万多艘,载重量达数亿吨。西方国家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都经此运输,因此,运河被称为西方经济的生命线,假如运河关闭一年,世界经济将因此而损失40~52亿美元。它还是埃及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近年来,埃及从运河赚得的外汇收入每年都在15亿美元左右。波斯湾也是扼西方经济命脉的海上交通要道,经苏伊土运河运往西方的石油,80%以上出自波斯湾,中东地区的五大产油国都在波斯湾沿岸。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中东、海湾地区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是世界石油资源的宝库。早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就利用渗出地面的原油晒沥青,用作建筑材料。公元7世纪,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已经能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把其中较轻的成分提炼出来,制成著名的“希腊火”,用于作战和日常照明。但在工业社会到来之前,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仍基本上处于沉睡状态,偶尔进行的原始开采和利用,也只是服务于宫庭的建筑和享乐。

    近一百年来,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刺激,石油逐渐代替煤炭,成为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的勘探和开采才迅速发展起来。两次大战前,已探明的世界石油资源主要是在北美和欧洲(包括苏联),占当时已探明储量的4/5以上,而那时,中东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所占比重微乎其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加快了对石油资源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资源的勘探,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成倍增长,特别是中东、海湾地区,增长更快,不久,就以世界的“石油宝库”而闻名于世。

    下表是1960~1979年中东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重。从中可以看出,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在中东,但这还只是10年前的数字。据国际石油界有关专家最近的估计,目前,中东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重已达65%左右。

    战后40多年来,随着中东已探明石油储量的迅速增长,其原油产量和出口额也成倍增长,中东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产区。中东各国,特别是波斯湾周围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五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国。

    1960~1977年中东石油产量占世界的比重

    单位:亿吨

    世界石油产量 中东石油产量 中东占世界的比重

    1960 10.60 2.61 24.75%

    1965 14.83 4.12 27.78%

    1970 22.00 6.55 29.77%

    1973 27.28 10.64 39.60%

    世界石油产量 中东石油产量 中东占世界的比重

    1974 27.3 10.88 39.85%

    1975 26.28 9.63 36.75%

    1976 28.41 10.94 38.50%

    1977 28.94 11.01 38.50%

    1979 31.89 10.36 32.50%

    1981 28.59 7.5 26.20%

    1989 32.5 8.45 26.10%

    中东地区石油蕴藏量占世界的比重

    单位:亿吨

    世界已探明储量 中东已探明储量 中东占世界比重

    1960 415.25 248.64 50.77%

    1965 484.02 293.20 60.77%

    1970 817.50 469.00 57.77%

    1973 825.82 469.42 56.74%

    1974 955.74 548.43 57.38%

    1975 886.86 506.60 57.12%

    1976 797.46 446.81 55.57%

    1977 849.38 499.60 58.71%

    1978

    1979 859.70 501.0 58.0%

    1990 1398.70 927.50 65%

    中东、海湾国家的石油主要出口到美国、西欧和日本。目前,美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5%,西欧国家石油消费量的40%,日本几乎全部的石油进口都来自中东海湾地区。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西方世界的经济命脉掌握在中东产油国手中。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1973到1975年的经济衰退,就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石油危机”的直接后果。也正是石油问题,成为引发目前这场海湾危机的导火索。

    海湾五国占世界石油出口的比重

    单位:亿吨

    1976 1988

    出口量 % 出口量 %

    伊朗 2.6 16.36

    伊拉克 1.02 6.36

    沙特 3.98 24.96

    科威特 0.9 5.65

    阿联商 0.95 5.98

    总计 9.45 59.4 5.54 40%

    三、辛酸的历史

    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两个在中东。公元前3000年,当现今的西方各国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地中海岸边已有了统一的古埃及王国,埃及劳动人民已创造了建造金字塔的罕世奇迹。公元前18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已有非常发达的政治和经济,《汉谟拉比法典》就其完备程度而言,堪与公元19世纪欧州的《拿破仑法典》相比。然而,辉煌的古代文明却没能为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富裕和安宁。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东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争霸、列强角逐的疆场,从罗马帝国的入侵到欧洲十字军的东征,从蒙古帝国的征服到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中东地区战乱不断,屡遭劫掠。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欧洲列强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中东更无宁日。近代以来的中东历史实际上是一部被奴役和被掠夺的历史。

    1815年,欧洲处在历史性巨变的关头。拿破仑在滑铁泸的战败使法国的大陆霸权彻底崩溃。梅特涅主持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以拿破仑的战败为基础,重新确立了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它使列强暂时停止在欧洲的争夺,将侵略的矛头转向了东方,掀起了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瓜分狂潮。当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它辖域内的中东地区便首当其冲,成为列强掠夺的直接对象。1830年,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1839年,英国占领亚丁。1907年,英、俄瓜分伊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英、法达成了瓜分其领土的协议,法国占领了叙利亚和黎巴嫩,英国占领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整个中东地区几乎已不存在独立的阿拉伯国家。

    西方列强对中东地区的侵略,伴随着对中东石油资源的野蛮掠夺。1901年,伊朗国王在英国的威逼利诱下,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准许英国开采伊朗石油的租让协定,根据这一协定,英国夺得了占伊朗领土的4/5的129万平方公里的石油租让地,租期为60年。这一协定为列强掠夺中东石油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1908年,伊朗发现了特大油田,英国接着于1909年成立了“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几乎完全控制了伊朗的石油开采。在埃及,英国建立了“英埃石油公司”,控制了埃及的石油开采和加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维持英国庞大的战争机器,英更加快了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掠夺,并派军队为石油公司开路和保护油田。1913年,英国、荷兰、土耳其等国组成“土耳其石油公司”,于1914年获得了伊拉克境内摩苏尔和巴格达两地的石油开采权。这些掠夺活动使英国在大战爆发前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而英国人却没有为此花一分钱。

    一战结束后,美国上升为帝国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遂向英国在一战期间确立的石油霸权地位提出了挑战。就像19世纪末对远东的争夺一样,一战后美国在石油问题上,也提出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口号。1927年,“美孚石油公司”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来到伊拉克,购得伊拉克石油公司近1/4的股份,开始进入了大英石油帝国的地盘,此后便迅速发展。1928年,“美孚”在巴林岛取得了石油租让地。1933年,它在竞争中击败英国,夺得了沙特阿拉伯境内近百万平方公里、租期长达66年的一块租让地的石油开采权。1934年,美、英合股组建的“科威特石油公司”获得了面积包括科威特全境、租期长达75年的石油租让开采权。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美、英、法,荷四国共在中东夺得了约250万平方公里的石油租让地。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领土的100%、伊朗领土的76.4%、巴林领土的73.7%、沙特阿拉伯领土的74.1%都沦为西方帝国主义的石油租让区。租期最短的为60年,最长达95年。所产石油的95%被运往西方,因此,它是由西方石油公司垄断的、纯粹掠夺性的开采,既没有给中东各国人民带来福利,也没有促进当地石油工业的发展。到1928年到1937年的10年间,西方在中东的各石油公司的平均利润相当于所在国同期石油收入的20~30倍。

    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掠夺更是变本加厉。战后头十年,美国石油资本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到1954年,中东所有的产油国都有美国资本的控制。在沙特,巴林和中立区,美国的石油公司控制了几乎全部的石油生产,在科维特和卡塔尔是50%,在伊拉克是24%,在伊朗是40%。到1960年,在中东国家实行“石油国有化”的前夕,西方在中东攫取的石油量,相当于战后初期的8倍。在美国,利润最高的公司是那些在中东有石油租让权的公司,美国的亿万富翁大都同中东的石油有联系,可以说,洛克菲勒家族的帝国大厦就是从中东的油田上耸立起来的。

    四、战后美、苏操纵下的中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东是同盟国与轴心国角逐的主要战场。战后以来,在美苏“冷战”的条件下,中东又成为美苏全球争霸的重点地区。中东地区原有的各种矛盾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利用,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东地区的一些政治力量分别被美苏操纵,成为它们推行其全球战略的工具。因此,战后中东地区的政治形势就更加复杂化,40多年来,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

    阿以冲突与四次中东战争

    阿以冲突,又称巴勒斯坦问题,是战后世界政治中最复杂和最难以调和的冲突,先后有两位埃及总统为此而葬送了政治前途以至生命。它也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冲突,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居住过。据考证,巴勒斯坦最早的土著居民是阿拉伯半岛上的游牧部落“迦南人”和后来爱琴海沿岸迁徙来的“腓尼基人”。公元前20~13世纪,他们就在此建立了城市国家,巴勒斯坦就是因腓尼基人的国家而得名的(在希腊语中,巴勒斯坦的意思是“腓尼基人的土地”)。腓尼基人的后裔就是今天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而今天居住在以色列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是三千多年前的希伯莱人的后裔。公元前12世纪,从阿拉伯半岛迁徙到巴勒斯坦来的希伯莱人征服了迦南人的国家,建立了“希伯莱王国”。后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太王国。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了犹太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国家马卡比王朝,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从此流落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各国。公元7世纪,整个中东地区都成了阿拉伯大帝国的疆土,此后,巴勒斯坦一直为阿拉伯人居住。然而,流落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几千年来仍未完全同化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国家和民族,而且勤俭克己,在工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积敛了巨额财富,因此而深遭忌恨和排挤。近代以来,在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都发生过不同规模的排犹运动。犹太人不堪忍受残酷迫害,终于在19世纪末发起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897年在瑞土巴塞尔举行的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通过的运动纲领中载明,该运动的目的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使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能重返自己的家园。1916年,英国占领了巴勒斯坦。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相贝尔福致信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犹太大财阀罗思柴尔德,通知他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史称“贝尔福宣言”)。1919年美国在巴黎和会上也表明了同样的态度。1922年7月,国际联盟在将巴勒斯坦交英国委任统治的训令中,认可和批准了“贝尔福宣言”。从此,这就成了犹太人的法宝。他们仰仗西方帝国主义的支持,回到巴勒斯坦驱赶住在那里的阿拉伯人、扩张地盘,准备建立自己的国家,阿以矛盾就这样激化起来。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支持下,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通过了关于结束英国委任统治和在巴勒斯坦实行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英国的委任统治应在1948年8月1日以前结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而根据这个决议对拟议中的两国领土面积的划分,犹太人占了大便宜。在当时居住于巴勒斯坦的180多万人中,犹太人只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而决议划归他们的土地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且多为肥沃的沿海平原地带,相反,占当时巴勒斯坦总人口2/3还多的阿拉伯人,得到的土地仅占总面积的43.88%,且多是贫脊的丘陵地带。犹太人对此相当满意,遂于1948年5月14日在特拉维夫宣布成立以色列国。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及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对此深表愤慨,拒绝接受该决议。成立不久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于1947年12月17日发表了一个“反对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的声明”,称“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且,遵照真主的意旨,决战至最后胜利”。从此开始了阿以之间永无休止的武装冲突,40多年来,共进行过4次大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爆发于1948年5月15日。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在特拉维夫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周围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军队便于当天开进了分治决议划归阿拉伯国的那部分巴勒斯坦土地,并试图阻止犹太人建国。第二天,5月15日,双方即发生武装冲突,战争开始,以色列人由于有美国的支持,且军事上预先作了准备,加之阿拉伯国家内部的不团结,战争断断续续打了近一年,到1949年初,只有埃及一家还在坚持与以色列作战。1949年2月24日,埃以双方在希腊的罗得岛签订停战协定。这之后,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也分别于3月、4月和7月与以签订停战协定,至此,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这次战争的结果是以阿拉伯的失败而告终的,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占领了巴勒斯坦80%的土地,其实际控制的土地面积由分治决议划归它的14500平方公里扩大到20850平方公里。战争给这个地区留下了一条根据占领现状确定的不合理的停火线,并造成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更为严重的是,以色列人占领了耶路撒冷新城,并于1950年宣布将其定为首都,将大部分政府机关由特拉维夫迁至该城。阿拉伯人丧失了大片土地,大量难民流离失所,又丢失了圣城耶路撒冷,蒙受着巨大的耻辱。这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于1956年10月31日,其直接导因是埃及将苏伊土运河国有化的行动。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发布命令,宣布在苏伊士地区恢复埃及主权,将英、法两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使英、法恼羞成怒,遂唆使以色列于同年10月29日入侵埃及。第二天,英、法即对埃及发出最后通牒,借口保护运河通航自由,要求占领苏伊士运河区的3个主要港口,被埃及政府拒绝。10月31日,英、法对埃及发动海空袭击,战争全面爆发。这次战争只持续了一个星期。11月6日,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实现了停火。12月底,英法军队撤出埃及,战争结束,但以色列军队-直赖到1957年3月才撤走。这次战争英、法虽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的,但中东形势却因此而更加复杂:停火是在美苏两家的联合干预下实现的,英、法势力从中东撤退后,中东从此便落入了美苏的控制中,进一步的动荡不可避免;以色列虽从西奈半岛败退,但却获得了蒂朗海峡的航行权,联合国监督停火部队进驻西奈,使埃以军队脱离接触,实际上是为以色列解除了一个最大的威胁,使它可以放手向北扩张。因为,就其实力而言,埃及是当时阿拉伯国家中惟一可在军事上对以形成威慑的国家。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爆发于1967年6月5日,是以色列发动的一次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1967年6月5日凌晨,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向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发动突然袭击,战争开始,阿拉伯国家被苏联所蒙蔽,对战争没有准备,严重受挫。这次战争持续了一周,以色列即占领了约旦河西岸的加沙地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埃及的西奈半岛及耶路撒冷旧城,面积达65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分治决议划归它的土地面积的近6倍。联合国安理会在战争爆发后的7日和8日两次通过停火决议,迫使阿拉伯国家在丧失大片土地的情况下接受无条件停火,战争以阿拉伯的失败而告终。这次战争又使50多万阿拉伯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尽管联合国安理会于1967年11月22日通过了要求以色列撤出全部被占领土的242号决议,但除西奈半岛于1982年归还埃及外,其余至今仍在它的占领之下。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爆发于1973年10月,它是阿拉伯国家为报仇雪耻、收复失地而发动的战争。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教的赎罪日,这一天,以色列全国的各种社会活动完全停止,且又是周末,埃及和叙利亚军队从南北两个方向对以色列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使以军在战争初期遭到沉重打击。但后来美苏插手干预使以色列赢得了战机,反攻得手,战局迅速变得对埃、叙不利,联合国安理会又于10月22日通过33号决议,要求就地实现停火,战争结束。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虽取得了最初的胜利,并首次运用“石油武器”打击了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但被占领土的局面及巴勒斯坦难民的处境未有根本改观。此后,随着埃以、埃叙脱离接触协议的达成,阿拉伯阵营逐渐分裂,巴解处境日益困难,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时期。直到今天,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仍遥遥无期。

    黎巴嫩问题

    在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之外,中东地区的又一热点是黎巴嫩问题。黎巴嫩是一个面积仅1.04万平方公里,人口315万的阿拉伯小国。其首都贝鲁特面临地中海,背靠黎巴嫩山,海岸线蜿延曲折,遍布优良港湾和美丽的沙滩。城内不仅有许多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古迹,而且现代物质文明也颇为发达,到处都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娱乐场所。因此,贝鲁特向来为国际游客所亲睐,五、六十年代,曾以“东方巴黎”的美称扬名世界。然而,近年来,由于旷日持久的战乱,这座美丽的城市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今天,在西方人的眼中,她几乎已成了恐怖和死亡之城。

    黎巴嫩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黎内部各派之间因争权夺利而导致的长达15年的黎巴嫩内战,二是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入侵,从这个意义上讲,黎巴嫩问题也是阿以冲突的一部分。黎巴嫩问题中既有权力之争,又有教派冲突;既是内部斗争,又有外部势力的入侵和干涉;既是本地区内各种力量的较量,又有大国争霸的背景。矛盾错综复杂,局势长期动荡,加上暗杀、绑架、爆炸等恐怖活动的盛行,因此,虽弹丸之地,却经常是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

    在黎巴嫩全国的315万人口中,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其余有土耳其人、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等。居民中51.1%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分属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等三个主要派别,48.9%的人信奉基督教,分属马龙派、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四个主要派别。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自然是对头,冲突不可避免,而更激烈的冲突在于,一种宗教内部各派之间的正统之争。为了适应议会政治斗争的需要,各教派都以自己的信仰为基础,成立了政党,而且几乎每个党都有自己的民兵组织,以武装斗争配合议会内的政治斗争。今天,在小小的黎巴嫩,共有大小教派17个,政党130个,有影响的民兵组织22个,教派众多,党派林立,权争派斗是黎巴嫩内战的主要根源。1943年11月,黎巴嫩从法国的委任统治下独立前,为了组成新的民族团结政府,各教派依据当时的实力对比,达成权力分配协议,从而为以后的内部争斗埋下了隐患。

    恐怖活动

    中东也是国际恐怖活动最猖獗的地区。在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恐怖组织。在该地区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都设有恐怖组织的训练基地。据美国国务院每年发表的有关国际恐怖活动的年度报告透露,自1985年以来,由于国际社会采取了较为有效的反恐怖行动,从世界范围看,恐怖活动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发案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中东地区的恐怖活动却愈来愈频繁。1985年,全世界发生恐怖活动共800起,其中有264起发生在中东,1986年世界降到782起,中东增至357起,1987年,世界是774起,中东为360起,1988年世界为855起,中东313起。这还不算中东的恐怖组织在世界其它地区的恐怖活动。据估计,五年来,直接或间接地死伤于中东地区恐怖组织之手的人质每年都在1000人左右。当初,在贝鲁特的美国大学开办时,应聘前往执教的美国人趋之若鹜,然而,近年来,随着美国大学逐渐成为恐怖分子的主要目标,这所大学几乎难以维持。在1982年,执教于贝鲁特美国大学的美籍教授有70人,而到五年后的1987年,仅剩下两名女教授了,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被恐怖分子绑架后惨遭杀害,另外一些人则惊恐万分地逃离了那个国家。1987年1月,为了营救被扣的西方人质,英国圣公会代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特使维特到达贝鲁特西区,两天后即遭绑架,至今下落不明。过去,有“东方巴黎”美称的贝鲁特被西方外交官认为是在东方任职的理想去处,今天,大部分西方外交官和新闻记者已视此为畏途。

    除此而外,在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还有一些矛盾在此是必须提及的。在1979年的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签订后,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与埃及断交,埃及被逐出阿拉伯世界。自那时以来,以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温和派同以叙利亚、伊拉克为代表的阿拉伯激进派的矛盾日趋明朗。1981年10月6日,埃及总统萨达特遭恐怖分子暗杀的当天,在贝鲁特、大马士革、的黎波里和巴格达街头,到处都有为此而欢呼雀跃的人群。在海湾,伊拉克、也门等不那么富足的产油国对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暴富的石油王国嫉恨如仇,不断提出均贫富的要求。在两伊之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称霸阿拉伯世界的野心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阿拉伯大一统目标一直在进行殊死的搏斗。同是阿拉伯激进派国家,同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的国家,叙利亚同伊拉克的复兴党之间的“正统”之争也几乎使这两个国家兵刃相见……

    这就是中东,一个被恐怖笼罩的世界,一片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一个被纠纷、战乱、分裂的信仰、毫无道理的贫困和莫明其妙的富足折磨得精疲力竭的人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区比中东受到过更多的重视,也没有哪一个地区比中东遭受过更大的劫掠和破坏。今天,海湾危机在中东的爆发,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中东地区政治、经济、民族、宗教、东西方冲突长期发展的产物。作为战后40多年来世界政治中的超热点地区,今天,中东处在这样的关头:它展现着旧时代的最后残余,并可能孕育新时代的最初形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