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战役之海湾战争-伊科争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伊科冲突的原因

    “富裕却脆弱”的科威特

    被誉为“海湾明珠”的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的东北部,北面和西面与伊拉克毗邻,南和西南接沙特阿拉伯,东濒波斯湾,居海湾地区中心部位,地处印度洋和地中海大陆桥东端,为地中海地区与南亚、东南亚地区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

    科威特面积17818平方公里,人口(包括外国侨民)214.3万(1990年),其中科威特本国人为59.8万人,占全部人口的27.9%,均属阿拉伯人;其余主要为外国侨民,有巴勒斯坦人、埃及人、伊朗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等,外侨中阿拉伯人占全国人口的39%。居民中85%信奉伊斯兰教,其中53%属逊尼派,35%为什叶派,其余信奉基督教、印度教等。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英语也广泛使用。科威特为君主立宪制酋长国,国家元首埃米尔由萨巴赫家族世袭。全国划分为5个省。首都科威特市,面积98.3平方公里,人口16.78万(1985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科威特全境以平原为主,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其余均为沙漠平原,遍布大小不一的沙漠盆地,间有丘陵。东南部的艾哈迈丘链,海拔120米,中东部为杰赫拉绿洲。科威特地形呈波状起伏,西部略高于东部,近一半地区在海拔100米以下。西部的巴廷干谷构成科、伊的天然边界。靠近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边境的舍加亚山海拔290米,为全国最高点。全境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仅北部几条不深的干河道有短暂的季节性蓄水。海岸线较为平直,总长499公里。科威特湾伸入内陆约40公里,为优良避风港湾。近海最大的岛屿是布比延岛,面积863平方公里,荒无人烟。其他还有沃尔拜岛、费莱凯岛、库拜尔岛和迈斯坎岛等。

    科威特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少雨,四季不明显,夏长冬短。4~9月为干热季,降雨集中在12月至翌年3月。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沙暴,以5~7月最为常见。淡水资源极其缺乏。

    科威特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1989年石油探明储量约945.25亿桶,居世界第4位,故有“浮在石油湖上的国家”之称。油田主要分布在东半部和近海,其中布尔甘油田、劳扎塔因油田,以及科伊边界地区的拉夫赫油田(伊拉克称鲁迈拉油田)均属世界大油田之列。

    科威特同外国石油公司签订的第一个关于开采石油的协议规定,每开采1吨原油只需向科威特政府交纳90美分的税金。因此,外国石油公司竞相到科威特投资、开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72年间,英、美“科威特石油公司”垄断着科威特全部原油生产。据不完全统计,1946年至1972年,该石油公司总共开采原油19亿吨;仅1946年到1968年的22年间,就攫取利润达88亿美元。

    从1973年起,科威特政府在同外国石油公司的斗争中,毅然采取了一系列石油国有化措施。1975年3月接管了最大的外国石油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的所有股份,科威特从此成为一个石油工业国。1980年原油产量为6676万吨,1989年增加到9122万吨。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拥有5座炼油厂,原油年加工能力约3000万吨。科威特炼油产品的10%供本国使用,其余全部出口。

    石油是科威特的经济命脉,石油收入占其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约合330.82亿美元,人均16380美元,从而使它成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石油的巨大财富使这个昔日无人间津的沙漠小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科威特即由原来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一跃成为最富裕的国家。据报道,科威特平均230人中就有一个“百万富翁”。

    科威特的天然气资源也较为丰富。1991年天然气探明储量约为1.37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利用率也不断提高,1964年的利用率仅为18%,其余的都白白烧掉了。而到1970年以后,利用率提高到33%。1989年科威特年产天然气50.42亿立方米。科威特建有2座天然气液化厂,年生产能力达450万吨。

    科威特的工业以石油开采、冶炼和石油化工为主,1988年工业(含采矿、加工和电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

    科威特人在进入石油时代之前,依靠捕鱼、采集珍珠、畜牧、经商营生。随着石油的开发,先辈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活动力式发生了改变,现在捕鱼业惨淡经营,采集珍珠活动基本上已经消失,畜牧业日趋式微。农业以生产水果、蔬菜为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足1%,大部分农牧产品依赖进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无足轻重。

    进入石油时代后,科威特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一座座炼油厂、天然气液化厂、石化工厂、海水淡化厂拔地而起。金融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全国各地矗立着数不清的高楼大厦,豪华别墅星罗棋布。昔日在灰尘满天的街道上蹒跚而行的骆驼,早已被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豪华汽车所代替。

    科威特是个高福利国家。科威特藉职工月工资净收入都在900美元以上。科威特藉公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住房、饮水、用电方面的补助。此外,还有结婚补助、子女补助等名目繁多的社会津贴。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在2万美元以上。

    科威特政府在70年代中期设立了后代储备金,每年将国家收入的10%拨为后代储备金,为科威特“石油之后”作准备。据统计,至1986年12月底,后代储备金已近160亿科威特第纳尔(约合550亿美元)。此外,科威特还有一笔总额近400亿美元的国家总储备金。科威特政府用这两项储备金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大规模的投资网,将对外投资作为解决未来国家收入的重要途径。

    科威特人理财有方,精于海外投资早已为国际金融和经济界人士所公认。科威特在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都有大量投资。仅“科威特投资公司”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就有6500个网点。科威特对外投资的85%以上是通过购买外国公司股票、债券或不动产的方式进行的。科威特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总资产一般估计为1000亿美元。从1985年起,科威特在国外资本的年度资产利润收入已超过每年石油出口收入所得的利润。据报道,1989年科威特海外投资收入逾80亿美元,石油出口收入为70亿美元。

    科威特通过“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该基金会于1962年1月1日起动,基金为5000万第纳尔,只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援助。随着援助规模的不断扩大,基金已增加40倍,达20亿第纳尔,约合73亿美元。到1987年6月30日,基金会已向63个国家提供总额为14.58亿第纳尔的优惠贷款,受援国中有16个阿拉伯国家、28个非洲国家,15个亚洲国家。这些贷款主要用于发展这些国家的交通运输、能源和工农业。从1963年起,科威特已将国民收入的3.81%用于外援。

    科威特政府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它是阿拉伯国家联盟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国,积极维护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努力加强同伊斯兰国家的联系,强调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里的协调与合作,维护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主张解决第三世界债务问题。它同时还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

    在中东问题上,科威特主张采取在全面公正的基础上加以解决的方式,赞成苏联关于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的建议,主张苏联在解决中东问题上发挥作用,反对美国偏袒和支持以色列的政策,声援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民的抗暴正义斗争,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科代表处升格为大使馆;积极参与解决黎巴嫩问题,反对黎巴嫩问题国际化。

    科威特的武装力量由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准军事部队组成,国家元首、科威特埃米尔为最高统帅,国防部是最高军事行政机构。埃米尔通过参谋长和国防大臣对全军实施领导和指挥。现役部队分陆、海、空3个军种。拥有兵力约2万人,坦克27辆,火炮和多级火箭发射器90门(架),攻击直升机18架。

    科威特虽然富甲天下,但军力薄弱,招来邻国觊觎。科威特王室依靠巨额石油收入积聚了大量财富,除一部分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福利外,大多存在西方。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夕,科威特投资管理局(KIO)直接控制的海外资产约600亿美元,科威特中央银行的海外资产约500亿美元,王亲国戚和巨商富贾们的私人财产就更加可观,埃米尔贾比尔的私人财产为48亿美元,在全世界10亿美元以上富翁榜上排名第14位。这同许多贫穷的伊斯兰和阿拉伯国家里在饥饿线上挣扎的饥民所遭受的苦难形成强烈的对比,不能不招致人们的怨恨。据法国联合银行1990年8月份的一份调查报告说,阿拉伯国家的债务总额接近2080亿美元,而阿拉伯国家在国外的资产超过6700亿美元;“因此,阿拉伯世界是国际银行系统拥有4700亿美元的债权人”。但这些资产集中在科威特、沙特等少数海湾产油富国手中,其他所有阿拉伯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欠债,将近2亿的阿拉伯人“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

    科威特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也存在致命弱点。80年代以来,科威特王室统治受石油跌价、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民主化浪潮三方面冲击,各种反对派势力空前活跃,君主统治基础发生动摇。1990年5月各种政治势力围绕议会选举展开斗争,以32名前议员为核心号召抵制选举,使政局一度动荡。

    科威特的外国侨民大多队事工程建设和服务行业,虽然能分享一些社会福利,但都处于社会中下层,对埃米尔统治甚为不满。科威特本国人中,以埃米尔为代表的萨巴赫家族,实行君主统治,其他平民又分4等:1923年参加科威特部落与沙特部落大规模械斗的人的后代为一等公民,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科威特居住30年以上的本地人属二等公民,其成年男子有选举权而无被选举权;在科威特居住30年以上的外国人为三等公民,居住不满30年但有正式居住权者为四等公民。一、二、三等公民大多当官、经商或充当银行、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当兵的基本上都是四等公民,有的甚至是雇佣军人,战斗力较差。

    科威特是世界富国之一,但它远远不是一个强国,西方人形容它是一个“富裕却脆弱”的国家。

    伊科领土争端

    科威特和伊拉克的边界领土纠纷,是导致伊科冲突的历史根源。伊拉克和科威特领土争端自60年代起,一直是中东的一个热点问题。伊拉克不仅三次挑起领土争端,而且对科威特的领土要求形式逐步升级,由公开威胁发展到武力吞并。

    科威特历史悠久,是海湾地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5000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6世纪起成为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印度河流域商贸往来的重要中途站。公元7世纪作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一度繁荣。

    科威特这个地名,在回历11世纪中叶(公元17世纪40年代)才为人知晓。在阿拉伯语中,它是“小城堡”的意思。当时,哈立德部落统治着从卡塔尔到巴士拉这一地区。该部落的酋长谢赫·穆罕默德·本·欧赖义尔在沿海地区修建了一些称为“库特”的要塞,派兵驻扎并用作粮仓和武器库,“科威特”即由此演变而来。1710年,萨巴赫家族由阿拉伯半岛内地迁移到科威特,1756年萨巴赫家族的族长被推选为政教合一的领袖,建立科威特酋长国。但它不断受到来自阿拉伯半岛内地游牧部落和盘踞沿海的海盗部落的袭扰,只能依靠对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关系来维持生存。1871年,科威特酋长阿卜杜拉二世因协助奥斯曼帝国巴格达省长米德哈特帕夏战胜沙特部落,被封为科威特县长。与此同时,科威特正式划归奥斯曼帝国统治比较稳固的巴士拉省管辖,并开始悬挂奥斯曼帝国旗帜,变成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县。然而,随着英国在海湾地区势力的扩大,科威特统治集团内部一股欲借英国势力摆脱对奥斯曼帝国依附的势力也在滋长。1896年科威特爆发了一场亲英反奥的宫廷政变。力主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穆巴拉克亲王杀兄篡位,公开拒绝奥斯曼帝国授予的县长封号,拒不参加奥斯曼帝国议会。奥斯曼帝国一方面策动亲奥派易卜拉欣家族发动反政变,另一方面由巴士拉省长纠集军队和当地部落,准备对科威特发动征讨。内忧外患使穆巴拉克大酋长决心寻求英国保护,英国则乘科威特之危,于1899年1月23日派英国驻伊朗布什尔的政治专员米德代表英国,与穆巴拉克大酋长在科威特签署了《科威特英国协定》。该协定规定,科威特君主“未经英国政府事先批准,不在科威特及其境内任何地方,接受任何国家或政府代理人或代表”;“未经女王陛下政府预先同意,不对任何国家的政府或臣民割让、出卖、租借、抵押,或者为了占有或其他目的而赠送他的国土的任何一部分……包括现在仍被其他任何政府的臣民所占有的任何部分。”通过寻求英国保护,穆巴拉克大酋长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和威胁,稳固了政权。而英国实际上把科威特变成了英国的保护国。1900年英国派出首任驻科政治代表。

    会谈结束后,施瓦茨科夫与哈立德接受记者采访英国为了巩固在科威特和海湾地区的地位,1909年开始就科威特和其他海湾地区有争议的奥斯曼帝国属地与奥斯曼帝国谈判,并且于1913年7月29日签署了《英国、奥斯曼关于波斯湾地区的条约》,其中科威特的地位和边界被正式加以确定。该条约虽然表面上把科威特称作奥斯曼帝国的“自治县”并规定科威特“悬挂奥斯曼帝国旗帜”,但却包含了奥斯曼帝国的实质性保证,即“奥斯曼帝国政府将不干涉包括继承问题在内的科威特事务,并且不在其所属领土上实施行政管理、占领或军事行动”,以及“奥斯曼帝国政府承认科威特酋长此前与英王陛下政府缔结的条约的有效性。”这不啻意味着奥斯曼帝国承认了英国对科威特的保护权。关于科威特边界,该条约第一章第5款载明:“科威特酋长的主权应由其本人在以下领土范围内施行。这些领土的边界是以科威特为圆心的半弧形,其北端在阿尔祖拜尔湾,南端在阿尔夫拉因。这条线在本条约附图上以红色标出。沃尔拜岛、布比延岛、马希姜岛、法拉卡岛、奥哈岛、库帕尔岛、卡鲁岛、阿尔马克塔岛和乌姆阿尔马腊迪姆岛,以及毗邻岛礁和水域均包括在此区域之内。”该条约第一章第7款还对科威特陆地边界做了详细描述:“边界线从祖拜尔湾出口的岸边开始向西北,径直贯穿乌姆卡斯尔南部、萨夫万和萨纳姆山并把这些地点及其水井划归巴士拉省;在划至阿尔巴廷时折向西南方向……这条线在本条约附图上以绿色标出。”1899年条约和1913年条约实际上把科威特由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县变成了一个领土范围明确的英国保护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完全解体。前奥斯曼帝国的摩苏尔省、巴格达省和巴士拉省于1920年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区”,1921年宣布成立以费萨尔为国王的伊拉克王国,但国际联盟直到1932年才撤销英国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科威特则一直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并于1939年正式以宪法形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直至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才同英国签订协议,宣布废除1899年协定,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在科威特独立之前,伊拉克官方并没有提出对科威特的边界领土要求,相反,曾两度确认了伊科之间的边界。1923年4月4日和19日,英国驻伊拉克高级专员佩塞·考克斯与科威特酋长艾哈迈德·萨巴赫以互致信件方式确认1913年《英国、奥斯曼关于波斯湾地区的条约》所规定的边界为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的边界。1932年英国委任统治结束后,伊拉克首相努里·赛义德帕夏和科威特酋长艾哈迈德·萨巴赫又于7月21日和8月10日以交换信件方式确认了两国之间的边界。

    但是,诚如在许多亚非前殖民地国家已被证明的那样,帝国主义瓜分势力范围所产生的边界领土划分往往埋伏着危机和冲突的祸根,伊拉克和科威特亦莫能外。

    第一次领土危机发生在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宣布独立后不久。6月25日,伊拉克共和国总统卡塞姆宣布,伊拉克不承认科威特独立,因为科威特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曾是“伊拉克的一部分”,因而现在伊拉克要把边界伸延到科威特南方,并任命科威特酋长为伊拉克的科威特县长。同时,伊拉克开始向科威特边界调集军队,准备“解放阿拉伯半岛”。科威特则立即呼吁英国和阿拉伯国家支援,于是,5000名英军、2000名沙特军队和7000名科威特军队和志愿人员被迅速部署在边界地带,危机由此爆发。

    在伊科边界战云低垂的时候,双方都首先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出面解决。然而,由于英国和苏联在安理会中各支持一方,苏联甚至使用否决权阻止接纳科威特进入联合国,联合国的努力很快以失败告终。随后,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的“本着阿拉伯原则和传统加以解决”的倡议受到欢迎。阿拉伯解决方案的要点是,反对外国在阿拉伯地区驻军,承认科威特独立和科威特用石油财富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援助。根据这一方案,1961年7月20日阿盟接纳科威特为成员国,9月10日至10月10日由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和叙利亚)、沙特、苏丹、约旦和突尼斯组建3300人的阿拉伯联军取代了驻扎在科威特边界的英国军队,然后,科威特宣布成立5000万第纳尔的“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首开创建阿拉伯官方开发援助专门机构之先河。阿拉伯解决方案的成功使科威特在国际上迅速打开局面,1963年4月被接纳为联合国成员国。伊拉克则陷入孤立和被动境地。1963年2月,伊拉克发生军事政变,卡塞姆总统被杀,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上台执政。新政权总理巴克尔少将于10月4日会谈中对科威特首相萨巴赫正式声明:伊拉克共和国承认科威特的独立和全部主权,科威特则与伊拉克签署了在25年内分19批向伊拉克提供8000万美元无息贷款援助的协议。但两国的边界争议却悬而未决。

    第二次领土危机发生在70年代,同时发生了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和武装冲突。由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伊拉克多次要求科威特割让或租借沃尔拜岛和布比延岛并重新划定边界遭到拒绝,伊拉克于1973年把军队开入乌姆卡斯尔附近的科威特领土。3月20日,伊拉克军队为强占位于塞米塔地区科威特境内的一个边防站,与科威特守军发生枪战,造成科威特守军2人死亡、2人失踪和伊拉克军队1人死亡的后果,伊拉克外交部长穆尔塔达于4月4日又一次提出对科威特的领土要求,称“整个科威特都是一个有争议的地区”,“没有任何文件可以证明科威特不是伊拉克领土”。这场危机仍然是在阿拉伯内部解决的。由于阿拉伯半岛国家都支持科威特,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阿盟积极斡旋,伊拉克军队被迫于4月25日撤出塞米塔边防站。但伊拉克从科威特边境地区的全部撤军直到1977年才完成。

    两伊战争中科威特向伊拉克提供大量资金援助并允许伊拉克使用其领土上的军事基础,目的是为了缓解伊的领土要求。两伊停战后,伊拉克同沙特划定了边界,签订丁互不侵犯条约。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曾提出以免除伊拉克的全部债务,出巨资帮助伊拉克重建两伊战争中受损失最惨重的巴士拉市,换取同伊划定永久性边界,但遭萨达姆的断然拒绝。

    二、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

    伊科之间的唇枪舌剑

    虽然科威特等海湾国家在两伊战争时向伊拉克提供了300多亿美元的贷款及港口和其他设施的支援,但伊拉克并不满意。伊拉克公开提出,两伊战争,是它同伊朗进行的一场“圣战”,是为抵制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输出”,是为了保卫阿拉伯民族而战,并为此而流血牺牲。它所欠科威特等海湾国家的贷款是伊拉克人“用鲜血换来的信贷”,科威特等国应从阿拉伯团结的利益出发,一笔勾销这些债务。伊拉克的这种“一风吹”的要求,没有得到海湾国家的响应。1990年1月以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从每桶20美元以上跌至年中的14美元,使伊拉克石油收入减少几十亿美元之多,这对急需建设及偿贷资金的伊拉克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伊拉克方面认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原定的每桶18美元的“最低参考价”之所以被突破,都是因为科威特、阿联酋和沙特超限额出口石油造成的。抓住这一借口,1990年7月中旬,伊拉克以破坏石油生产限额为名,突然发难,对科威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进行猛烈抨击。

    7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庆祝伊拉克复兴社会党执政22周年集会上,严厉指责海湾国家的石油政策。他说:从1980年以来,由于海湾国家不遵守欧佩克的生产配额,肆意超产,致使世界石油市场的油价暴跌。仅从1989年下半年以来,伊拉克就因此蒙受了高达140亿美元的损失。他声称,在伊拉克同伊朗的8年战争取得胜利后,海湾国家企图削弱伊拉克的基础,“超定额生产石油使油价下跌,好让美国用廉价的石油补充它的库存,这是美国策划的,由海湾统治者执行的阴谋,是用涂了毒药的匕首从背后刺杀伊拉克”。萨达姆警告说:“如果邪恶继续存在,大声疾呼抗议并不是最终采取的手段,而应采取某些有效的措施使事情恢复正常状态。伊拉克人决不会忘记一句老话,即‘砍断脖子要比砍掉生存手段好些’。”为了表示决心,萨达姆还说:“愿全能的真主证明我们已向他们发出了警告。”但萨达姆并没有指出他警告的是准。

    7月18日,伊拉克官方新闻媒介大肆渲染伊拉克外长阿齐兹于7月15日致阿拉伯联盟秘书长卡利比的公开信,点名抨击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大量超额出口石油,损害了伊拉克的经济利益。公开信提供了伊拉克计算出的因石油产量过剩、油价下跌造成的损失,即阿拉伯国家共损失5000亿美元,其中伊拉克就占了890亿美元。公开信中指责科威特为首恶,指责科威特10年前就偷偷开采两国接壤地区的鲁迈拉油田,偷采的石油价值达24亿美元。公开信还出人意料地谴责科威特在两伊战争的第一年将军事设施修到了伊拉克领土上,并说这是一种“对伊拉克进行军事侵略的行为。”公开信宣称:“我们也只能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谁明目张胆地信奉这个政策,谁支持、鼓励这个政策,谁就是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反伊拉克、反阿拉伯民族计划的部分执行者,因为执行这项政策的时机正好与以色列和帝国主义者向阿拉伯世界、特别是向伊拉克发出威胁的时刻相吻合。伊拉克像所有阿拉伯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曼、也门、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一样,其主要收入来源受这次石油价格暴跌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我们又怎能够应付这个严重的威胁呢?怎样保持力量平衡呢?伊拉克曾成功地确立了这个力量平衡,但为此伊拉克在战争期间付出了它所能付出的一切代价。此外,这项政策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解决生死攸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阿拉伯民族危难之际,科威特和阿联酋政府究竟打算给它奉献什么样的前途?它们在为什么样的政策、为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而卖力?”阿齐兹在公开信中说:“科威特政府对伊拉克进行了双重侵害。首先,它侵占了伊拉克一部分领土和油田并掠夺其国家财富,这种行为几乎无异于军事侵略;其次,在伊拉克成为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凶恶威胁的目标时,它又蓄意窒息伊拉克的经济,这是一种与军事侵略具有同样危害性的侵害。”与此同时,伊拉克军队开始向伊科边境地区集结。

    针对伊拉克的指责,科威特迅速予以反驳,谴责伊拉克对科威特实行威胁与讹诈政策,并向所有阿拉伯国家紧急通报情况,阐述科威特的立场。科威特还向联合国秘书长通报了伊科纠纷的情况,并令科军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从此,伊科唇枪舌剑,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两国关系骤然紧张。

    伊科关系日趋恶化,海湾形势剑拔弩张。这场突如其来的阿拉伯国家的内部纠纷,不仅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更使其他阿拉伯国家感到忧虑。为了迅速结束这场兄弟阋墙,埃及、沙特、约旦、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国领导人进行了频繁的紧急联系,磋商对策。7月24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穿梭访问了伊拉克和科威特,以期通过自己的斡旋解决这场纠纷。穆巴拉克正式向冲突双方提出4点建议:第一,停止攻击宣传和战争威胁。第二,把问题局限在阿拉伯范围内,不使其以任何形式国际化。第三,在吉达双方召开一次有埃及和沙特参加的会议。第四,在解决这次纠纷的过程中,不讨论边界问题,以使问题容易解决。穆巴拉克的调解取得了“成功”,伊科双方停止了宣传攻击,两国高级领导人同意在沙特的吉达举行直接谈判。萨达姆还对穆巴拉克承诺:无论伊拉克同科威特之间的讨论需要多长时间,我决不使用武力。在谈判的办法用尽之前,我是不会使用武力进行干预的。为表示诚意,伊拉克还于26日凌晨将集结在伊科边境的10万大军后撤。一场海湾风波大有“夏天的乌云很快消散”的迹象。人们对日趋紧张的海湾局势松了一口气。

    7月31日下午至8月1日上午,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成员伊札·易卜拉欣和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萨阿德·萨利姆·萨巴赫如期在吉达举行谈判。据科方事后透露,科威特在谈判中原打算就经济问题对伊拉克作出一定的妥协让步,以求平息事态。然而,伊拉克不仅要求科威特赔偿其经济损失,而且要求租借科威特的布比延岛99年,并要求科威特领导人去巴格达负荆请罪。科威特无法接受伊拉克提出的苛刻条件,伊科谈判宣告失败。但是,双方在离开吉达时商定,后续会谈将分别在两国首都巴格达和科威特城举行。

    吉达谈判失败,自然给伊科冲突的解决投下了一层阴影,但是,从阿拉伯世界到国际社会,几乎谁也未曾料到,就在易卜拉欣和萨阿德回到各自国家几个小时之后,一场令人震惊的“中东战争”爆发了。交战双方不是对峙了多年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而是阿拉伯人自己。

    美国为伊拉克的入侵开了绿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伊拉克费萨尔王朝执行亲美的外交政策,是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发起国之一。1958年7月费萨尔王朝被推翻后,不论是卡塞姆军政府还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都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执行反对美国粗暴干涉中东事务和偏袒以色列侵略扩张的外交政策,为此曾宣布与美国断交。1978年伊拉克还参加了反对戴维营协议的阿拉伯拒绝阵线。因此,它被美国历届政府视为反美的阿拉伯国家的激进派。在两伊战争中,美国从遏制霍梅尼伊斯兰革命向外输出的政策考虑,当伊拉克军队在战场上失利时,采取了支持伊拉克的立场,美国政府既不谴责萨达姆开“第一枪”的责任,也不对伊拉克军队使用化学武器表示谴责,而是伙同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向伊拉克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并不时向伊拉克军方提供有关伊朗军队活动的卫星照片。两伊战争停火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除帮助伊拉克恢复经济外,还继续向其提供武器装备(大部分为先进的武器),对伊拉克生产生化武器及研究核武器一事持沉默态度。当然,萨达姆也缓和了伊拉克的反美态度。结果,伊拉克成为中东地区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

    当伊拉克向科威特提出领土要求。索取所谓“偷油”的数十亿美元赔偿,并向科威特边境大规模集结军队时,美国领导人虽然了解情况,但并没有对萨达姆的威胁行动提出警告。也就是说,美国并不反对科威特向伊拉克作出一定程度的割地和赔偿的“牺牲”。布什政府希望维持海湾地区的均势,仍把伊拉克军事力量视为遏制伊朗伊斯兰政权和反美的叙利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政权的平衡力量,并且认为伊拉克军事力量对海湾国家的威胁,将有助于这些国家寻求美国的保护。这说明了美国政府为什么长期支持伊拉克扩充军力,听任萨达姆为所欲为。正因为如此,在伊拉克大举入侵科威特之前,美国不但没有明确警告萨达姆在同科威特的冲突中不要动用武力,反而多次向萨达姆发出导致其做出错误判断的信息。

    1990年1月间,美国总统布什以“国家利益”为由,搁置了国会禁止进出口银行向伊拉克贷款的决议案。

    1990年2月12日,美国负责中近东事务的副国务卿约翰·凯利正式访问巴格达,他在与萨达姆的谈话中称:“你们是本地区的一支温和力量,美国希望发展与伊拉克的关系。”他还表示美国对伊拉克同科威特的边界冲突不感兴趣。1990年2月15日,“美国之音”在对阿拉伯世界的广播中,播出一篇据广播员称是“反映美国政府观点的评论”。评论号召公众舆论动员起来,反对在世界各地横行肆虐的独裁者,伊拉克首当其冲,萨达姆被谴责为世界上最横行霸道的暴君之一。萨达姆为此勃然大怒。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随即训令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阿普里尔·格拉斯佩向萨达姆表示道歉。2月21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一份人权报告,其中有12页是谈伊拉克的。伊拉克政府被说成是“在侵犯人权问题上的最糟者”,报告说它经常使用拷问手段,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不经审判即将人处决。这一报告刚发表,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又试图让国会通过一项决议,谴责“伊拉克粗暴侵犯人权”。布什政府强烈反对这一提案,反对国会通过它。

    2月23日,萨达姆飞抵约旦首都安曼参加阿拉伯合作委员会成立一周年纪念仪式。他在和几个与会的阿拉伯合作委员会成员国首脑会谈时发表了措辞激烈的讲话。他预言,在未来5年中,莫斯科的削弱会向美国提供在中近东活动的空前自由。他说:“难道不是华盛顿在帮助苏联犹太人移居以色列吗?尽管两伊战争结束了,难道不是美国继续在派军舰到海湾游弋吗?”他认为美国如此行动的原因是一清二楚的:“对该地区、海湾及以石油发挥最大影响力的国家,加强其作为无与匹敌的超级大国的优势地位。这证明,如果海湾人民——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不保持警觉,这一地区日后就将惟美国马首是瞻。例如,石油价格就将根据美国的利益去确定,而无须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萨达姆向与会的其他国家首脑传达的信息是十分明确的:阿拉伯世界的利益在于让伊拉克而不是美国统治海湾。萨达姆在讲话中还建议阿拉伯国家抽回投资在西方国家的石油美元,以影响美国的政策。其后,萨达姆在与约旦国王侯赛因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会谈时,又提起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在对伊朗战争中借给伊拉克的300亿美元债务问题,声称“如果他们不取消这笔债务,并且再另借给我300亿美元的话,我就要采取报复措施”。萨达姆的讲话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极大的不安,特别是科威特和沙特。于是,沙特领导人迅速将他们可能遭受到的威胁,向美国中央情报局报警,但没有引起美国当局的任何反应,仅仅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决定将伊拉克置于“监视”之下,加紧搜集有关伊拉克的情报。

    1990年3月15日,伊拉克不顾英国及其盟友的求情,以间谍罪处死英国《观察家》报特稿记者法扎德·巴佐夫特。对此。西方国家除了英国召回其驻伊拉克大使并中断了与伊拉克的官方和军事往来外,并没有对伊拉克采取直接和具体的报复措施。3月28日,英国海关人员在美国警方的配合下,在伦敦机场搜获了一批即将运往伊拉克的电子装置。英国警方声称这些装置是核武器的引爆器,并因此逮捕了5名嫌疑犯,其中包括2名伊拉克人。他们被指控涉嫌企图把英国限制出口的核引爆装置非法运往伊拉克,为此,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宣传报道大肆攻击伊拉克试图获得先进技术来生产原子弹。美国白宫以反对核扩散为由,表示不能容忍在中东出现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竞赛。面对西方尖刻的舆论和反伊拉克的声势,萨达姆毫不退让,针锋相对,于4月2日发表电视讲话,称西方有关伊拉克正在制造核武器的宣传纯粹是无稽之谈,指责西方掀起的反伊浪潮是对伊拉克处死英国记者的报复和精心策划的阴谋,旨在挑唆并为以色列攻击伊拉克的一些科学设施作舆论准备。他强调伊拉克为保卫国家主权,不接受任何外来压力和恫吓。萨达姆还出人意料地宣布,伊拉克虽然没有核武器,但已拥有先进的二元化学武器,并以此向以色列发出警告:“对真主起誓,如果以色列动用无论什么手段攻击伊拉克,我们都将让烈火吞噬掉它的一半国土……对那些用原子弹威胁我们的人,我们要用化学武器将他们灭绝。”对于萨达姆发出的威胁,美国总统布什发表了他的看法:“我认为(伊拉克总统)这些讲话很糟糕。我毫不迟疑地坚决要求伊拉克放弃使用化学武器的打算。我想,这在安全问题上既无助于中东,也无助于伊拉克的利益;我甚至要说,这会适得其反。我建议人们忘掉这些关于使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讲话。”这样,萨达姆并没有受到美国的任何正式警告,而且是从中受到了某些鼓励。

    4月12日,即萨达姆发表威胁性讲话10天后,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罗伯特·多尔即率领另外4名参议员组成的美国代表团正式访问伊拉克。在与萨达姆会见时,美国代表团称,他们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他们相信伊拉克在中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提醒伊拉克总统注意:“我们确信,您执意要拥有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这将使您的国家面临严重危险,而不是加强其安全,这种企图同样威胁到其他国家,肯定要在整个中东造成混乱局面。您最近威胁要对以色列使用化学武器的声明,引起了全世界的不安。因此,迅速改变这项如此危险的计划,重新考虑这类挑衅性的声明和行动对于您、对于中东和平将是有益的。”多尔在谈话中再次就“美国之音”播出的那篇攻击伊拉克政权的评论向萨达姆表示歉意,并说:“请让我具体地告诉您,12个小时前,布什总统对我说,他本人和他的政府寻求同伊拉克建立更为良好的关系。我甚至可以向您保证,布什总统将反对制裁伊拉克。他甚至会运用否决权打掉这类决定,除非发生某种挑衅性行为。”多尔回国后对布会总统说,萨达姆属于“美国能够对之施加影响的那一类领导人。”4月25日,布什总统向萨达姆总统发出了一封友好的信件。布什在信中表示希望“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的关系将有益于中近东的和平与稳定”。

    5月初,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一份呈送白宫的情报中称,据它掌握的情报表明,“伊拉克进攻科威特变得极为可能”,但没有引起白宫的重视。

    7月23日,美国间谍卫星侦察到伊拉克将3个师约3.5万人的兵力部署在离科伊边境约30公里的地区。7月24日,美国为了表示关切,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举行了海军联合演习。美国国务院女发言人玛格丽特·塔特怀勒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美国同科威特没有防务条约,对它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防务承诺。7月24日深夜,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召见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阿普里尔·格拉斯佩,并把这次与美国大使的会晤看成是一次最高级的会晤。萨达姆在谈话中回顾了自1984年伊拉克和美国恢复外交关系后两国关系的状况,指责:美国新闻媒体干涉伊拉克内政;美国一些势力积极同一些海湾国家进行接触,阴谋颠覆伊拉克政权;纵容一些海湾国家特别是科威特和阿联酋故意压低石油价格,使伊拉克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认为这无异于是对伊拉克进行经济战。萨达姆还表示科威特是他的主要敌人。萨达姆以强硬的口气对美国大使说:“我们理解美国依靠石油进口的特殊地位,我们也理解美国以相互利益为基础同一些海湾国家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不能理解美国唆使一些海湾国家反对伊拉克的政策。”“美国要保障进口石油的数额,这是合情合理的,我们能够理解。然而,美国不能为了确保石油供应而使用它在其他地区不被允许使用的手段。如果美国向我们施加压力,我们将以牙还牙。您知道,美国能够使我们陷入困境,丧失对抗美国的能力,然而我们也能使美国不得安宁,尽管我们的军队不能在美国登陆,但是我们阿拉伯人都有一双与他身体相适应的拳头,他们能够以个人身份进入你们美国。”“我们不想发动战争,因为我们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然而不要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战争是生存的惟一出路。要允许我国人民生活得更美好。现在,我们的权利受到了美国、阿联酋、科威特和以色列的严重威胁。以色列在美国的纵容和支持下非法占领了阿拉伯领土。当然,无论发生什么争执,阿联酋和科威特都不会站在以色列一边,因为他们都是阿拉伯兄弟。如果他们想削弱伊拉克,就意味着他们帮助了敌人。伊拉克有权捍卫自己的国家。”

    在会谈中,美国大使表示她完全理解萨达姆谈话的内容。对于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虽然她不能代表美国政府作出正式回答,但她愿意就有关问题发表她个人的看法。关于美伊关系问题,她表示:她已经得到美国总统的指示,要求与伊拉克尽快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她指出,布什总统不仅希望与伊拉克保持良好关系,而且希望伊拉克为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布什总统不会宣布对伊拉克进行经济封锁。关于石油价格问题,美国大使表示,美国不愿意看到石油价格继续猛跌,对伊拉克因此而受到损失表示理解。对于阿拉伯之间的冲突,如伊科之间的边界纠纷,美国大使表示:“我们不作评论。60年代末我曾在科威特任职,当时我们接到的指示是,在这个同美国无关的问题上不表态。詹姆斯·贝克指示我们的官方发言人重申这项指示。我们希望你们采用一切适宜的办法,比如通过卡利比或通过穆巴拉克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全部的希望,就是你们迅速提出一项解决办法。”会晤结束后,这位大使打电话给华盛顿,敦促美国在伊拉克与科威特自行解决它们的争端以前,“少作批评”。在尔后的一份致萨达姆的电报中,布什称他的政府“继续愿与伊拉克保持较好的关系。”7月30日,伊拉克向伊科边界调动了10万大军、300辆坦克、300门大炮。华盛顿仍然保持沉默。

    7月31日,美国助理国务卿约翰·凯利到美国众议院“中东小组委员会”作证。众议员李·汉密尔顿提出:“我在报刊上看到一段引语,说国防部长理查德·切尼好像讲过,如果科威特遭到进攻,美国的义务就是到科威特去保卫它。”

    凯利回答说:“我不知道您提及的这段引语,但我相信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我们同海湾各国没有防务协定,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支持那个地区友好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从杜鲁门政府开始,我们就在这个地区保持了海军力量,因为它的稳定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呼吁和平解决所有纠纷,我们认为海湾每一个国家的主权都应当得到尊重。”

    李·汉密尔顿又问:“举例来说,如果伊拉克越过科威特国界,不管其理由如何,我们关于使用美国军事力量的立场如何?”

    “我不能谈论这类假设,只能说这将同我们密切相关,但我不能去讨论‘如果’。”

    “那么,在这种情势下,说我们没有一个条约、没有一项义务迫使我们派出美国部队,这对吧?”

    “对!”

    在这战争与和平的紧要关头,英国BBC广播电台立刻播出了美国助理国务卿约翰·凯利的上述讲话,向伊拉克总统转达了美国不卷入海湾冲突的保证。

    8月1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再次向美国政府发出警告,说伊拉克将入侵科威特。但美国政府并未采取任何行动,连告诫美国人不要去科威特旅游也没有。

    综上所述,在种种迹象表明伊拉克将入侵科威特时,美国非但从来没有明确警告萨达姆在同科威特的冲突中不要使用武力,反而发出了一系列含糊不清乃至错误的外交信号。“这些错误的外交信号一定毫无疑问地鼓励了萨达姆采取行动”,“它使一些人推测美国在给萨达姆设圈套。”

    凌晨突击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2时(巴格达时间),伊拉克军队动员14个师,总兵力10余万人,在空军的支援和海军的配合下,突然大举入侵科威特。由5个师组成的进攻部队成2个梯队部署,第一梯队展开2个师,以350辆坦克为先导,在伊科边界东段分两路迅速突破科威特军队边境防线,尔后沿科威特东部公路,快速向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挺进;第二梯队3个师随后跟进;另9个师则前出至伊科边境地区待命。伊拉克海军陆战队在科威特城附近登陆,配合进攻。

    在伊拉克军队大规模突然进攻下,科威特军队(共2万余人)猝不及防,还没有来得及组织有效的抵抗,就迅速被伊军突破了边境防线。伊军长驱直入,当日11时许就攻抵科威特城。与此同时,伊拉克海军陆战队轻取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并在科威特城沿海登陆,配合主力部队进攻科威特城埃米尔王宫、首相府、国防部、电台、电视台等要害部门。至中午,伊军迅速占领了科威特电台、电视台等,包围了埃米尔王宫,关闭了科威特国际机场,并以一部兵力继续南下。

    下午2时30分,伊军攻占了埃米尔王宫,控制了科威特城。在数小时的王宫保卫战中,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亲王及一些王室成员阵亡。埃米尔国王乘直升飞机逃到停泊在波斯湾的美国军舰上,后又转移到沙特阿拉伯。萨阿德王储兼首相及大部分阁员也被迫撤到科沙边境地区。

    8月3日,伊军攻占科威特首都西部和南部的一些重要地区,从而基本上控制了整个科威特。

    据报道,战斗中科军600人被打死,5000人撤到沙特阿拉伯,其余大部溃散或投降。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首都,推翻埃米尔王朝,前后仅用10余个小时。这固然与科威特地域狭小、作战纵深浅、人口不多、兵微将寡、战斗力弱、与伊拉克相比力量对比悬殊等因素有关,但伊拉克准备充分,战术得当,也是其迅速获胜的原因。纵观伊军作战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战略欺骗,掩盖入侵企图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完全是有计划、有步骤、早有预谋的行动。但为掩盖入侵企图,伊拉克在政治、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欺骗行动。为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萨达姆于1990年上半年多次发表攻击以色列的强硬讲话,大肆渲染伊以之间的军事对抗,将各方注意力集中到阿以矛盾上,从而掩盖了伊科矛盾,麻痹了人们的警觉。伊科争端突起后,伊拉克虽公开陈兵边境,但又以种种外交姿态迷惑了对手和国际视听。萨达姆不但作出愿与科威特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姿态,还亲自向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美国大使保证不对科威特使用武力,愿意和平解决争端。伊拉克也曾一度中止了对科威特的新闻攻击,接受阿拉伯国家的调解,驻伊科边境地区的伊军向后撤退,派高级代表团赴沙特与科威特谈判。这一系列行动迷惑了国际视听,使科威特和国际社会误认为伊拉克调动军队只是炫耀武力,配合谈判,压科让步。美国情报机构也曾做出伊拉克不会再打仗的错误结论。

    2.秘密进行战争准备,迅速集结优势兵力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在军政官员中进行了秘密的战争动员,逮捕了200多名持反对意见的军官;借预防以色列可能打击其导弹基地为由,进行各种战备训练;利用侨居科威特的伊拉克人及其他国家侨民广泛搜集情报;派出小部队在伊科边境有争议地段对科威特防御情况进行试探等。为防止伊朗可能成为其入侵科威特的牵制力量,伊拉克于1990年上半年积极主动打破两伊和谈僵局,在谈判中作出某种退让,使两伊关系得到了改善。在挑起伊科争端时,伊拉克在石油价格上做文章,得到主张限制石油出口以保持油价不下跌的伊朗的同情。从而排除了对科威特军事行动的翼侧威胁。

    在正常情况下,伊拉克在伊科边界仅部署3万兵力。7月中旬伊科争端突起时,伊拉克就准备对科威特使用武力。为掩人耳目,伊拉克以演习为名,在伊科边境地区集结了8个师(2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1个特种部队师、4个步兵师)、1个“蛙-7”战术导弹营,兵力近14万,坦克及装甲车2000余辆,分别部署在靠近科威特的萨夫旺地区和纳西里亚地区,并在巴士拉附近的祖拜尔设立了临时战地指挥部。

    3.集中优势兵力,实施突然袭击

    伊科实力对比相差悬殊,但为保证整个入侵计划的成功,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伊拉克集中了10余万大军,并将经过8年两伊战争锻炼的精锐之师作为进攻的第一梯队,从而在军事上形成了绝对优势,保证了部队突入边境后一举占领科威特首都和控制科全国的局势。入侵日期选择在什叶派穆斯林为纪念其第三伊马姆侯赛因遇难举行广泛悼念活动的“阿舒拉”节期间,且时间选在凌晨2时,当时伊科谈判结束不过几个小时,使科威特毫无应战准备。科在临危之际,被迫将作战飞机转移到沙特境内,并迅速向王宫等地收缩。但伊军攻势迅猛,以装甲部队为先导,实施大纵深突击,10余个小时便占领了科威特首都。对此,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来不及作出反应,无法对科进行保护,使伊的军事占领成为既成事实。

    4.三军协同,立体突击

    伊军入侵科威特时,以共和国卫队2个坦克师为先导,在萨夫旺方向伊科国际公路以东分两路突入科境,二梯队3个师随后跟进。空军作战飞机和陆军航空兵的武装直升机为主攻部队提供空中支援,控制制空权,压制科军地面火力。同时,海军陆战队迅速占领科威特的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并在科首都附近登陆,配合陆军攻占科首都;海军舰船则逼近科威特港,威胁科首都。策应伊军和牵制科军兵力。科军多面受敌,难以招架。

    三、侵科的企图和目的

    人们很难理解,在伊拉克同伊朗长达8年的战争期间,科威特不仅始终站在伊拉克一边,成为其政治上的盟友,而且在经济上鼎力相助,慷慨解囊150亿美元之多。这两个阿拉伯国家可谓患难同舟,休戚与共。但是,两伊战争结束后不久,伊拉克即同科威特反目成仇,最后竟然大兴干戈,出动大军占领了整个科威特。这究竟是为什么?

    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虽然存在历史边界纠纷和石油出口及价格问题上的分歧,但这显然不能成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根本理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满足其地区称雄的战略需要。萨达姆于1979年执政后,雄心勃勃,一心想当阿拉伯民族统一、强盛大业的旗手。两伊战争曾使其宏图大略受到抑制。但两伊停火后,伊拉克从战争中脱身,其军事实力跃居海湾地区之首,遂又重温故愿,而富裕弱小的科威特则成为其称雄战略的第一个攫取目标。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现实战略企图主要是:

    掠夺财富

    历时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两伊战争前,伊拉克是海湾地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产油国,人均收入近3000美元,外汇储备达370亿美元。但两伊战争给伊拉克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不仅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亿美元,而且使伊拉克的石油设备遭到破坏,海上油路中断,石油产量锐减,石油收入竟不及战前的1/5。而战争又使国家的开支猛增,年年入不敷出。8年的战争消耗不仅使伊拉克原有的外汇储备使用殆尽,而且债台高筑,欠下了大量的外债。虽然伊拉克政府从来没有公布过外债的确切数字,但西方观察家估计在800~1000亿美元之间。其中欠科威特120亿美元,欠其他海湾国家230亿美元。伊拉克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它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经济。伊拉克的外汇收入主要来自石油出口。但由于其石油工业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石油产量大减,且世界石油价格疲软,使伊拉克的石油收入远不及战前水平,国内经济呈萧条之势,第纳尔贬值,年通货膨胀率达45%,而外债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1989年起每年仅支付债息就需要35亿美元。因此,外债负担沉重,资金严重匮乏,国家财政和国民的生活均处于艰难状态;萨达姆号召要尽快复兴国内经济,谈何容易,仅重建被战火毁坏的港口城市巴士拉,就需耗资45亿美元。

    伊拉克为巩固和发展其地区军事强国地位的需要,不仅有庞大的战后基本建设计划,还有加强军备的巨额开支,其大力发展弹道导弹、卫星运载火箭及核、生、化武器装备等项目所需费用甚大。这大大超过了本国的经济承受能力。

    两伊战争结束时,伊拉克当局夸大了战争的结果,宣称已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随着时期的推移,战争的后遗症暴露无遗。大批军人转业使失业率增加,工人的工资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却不能抵消物价上涨的幅度。普通百姓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威信有所下降。在1989年3月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中只得到40%的席位。1989年下半年东欧发生剧变,对伊拉克的一党制是一次严重的冲击,国内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随时都可能危及伊拉克领导人的地位,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内乱。

    为了摆脱国内的经济和财政困难,伊拉克在振兴经济无门的情况下,便把目光转向了海湾富有的产油邻国。它不仅要求海湾诸国免除它所拖欠的债务,而且还要它们拿钱资助其经济建设,因为它认为它所进行的两伊战争,维护了阿拉伯利益,挡住了伊朗这股“祸水”向外输出革命。但其要求未能得到满足,于是便把矛头指向了邻近的海湾富国,科威特首当其冲。因为科威特是世界首富之一,国家各种外汇储备有800多亿美元,海外资产逾1000亿美元,石油年收入近100亿美元。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既可以夺取科威特的财富缓解其国内经济危机,又可威慑其他海湾国家,使其减免伊拉克所欠债务,同时也为伊拉克称雄战略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夺取领土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另一个真实企图是为了改善它在湾海的战略地位。伊拉克虽为海湾国家,其政治、地理条件却十分不利。从地理条件看,其东面被雄伟的扎格罗斯山脉阻挡;北面和西北面是高峻的东南托罗斯山系屏障;西面是地势略高、干燥广阔的阿拉伯-叙利亚沙漠。这三面距海洋都较远。从政治方面讲,东面是与其长期有着复杂的民族、领土、宗教矛盾的非阿拉伯国家伊朗;北面是以美国为靠山的北约成员国土耳其;西面是长期与伊不和的叙利亚,约旦虽与伊关系不错,无奈西边还有以色列。这4个国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称得上是伊拉克的强劲敌手。因此,伊拉克要改善其战略地位的惟一出路只有向东南和南面发展。

    伊拉克虽号称海湾强国,海岸线却只有50多公里。惟一的出海水路——阿拉伯河的主权还与伊朗有争议。伊拉克的海上石油出口(这是伊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和海军行动受到科威特两个岛屿——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的制约,因而伊对科一直怀有领土野心,多次提出租借上述两岛99年的要求。两伊战争中的教训更是加剧了拥有出海口的迫切性。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的主要出海口法奥港被毁,乌姆卡斯尔成为其海军主要基地,但因受科威特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的阻挡,其活动严重受制,另一港口巴士拉也被封锁,伊拉克海上石油出口几乎窒息。其石油出口只能主要依靠设在土耳其和沙特等国领土上的石油管道输送。这不仅严重受制于人,而且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仅使用土耳其的两条输油管道,每年就必须向土政府交纳20亿美元。两伊战争期间,科威特政府曾让伊拉克使用其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伊拉克在岛上建有伊的海军基地、导弹基地等军事设施和石油化工设施。

    作为一个海湾强国,伊拉克显然不能满足海岸线短、出海通道狭窄而又处于别国制约的状况。相反,如果获得布、沃两岛,其战略地位将得到一定改善,倘若还能控制科威特全境,伊不仅可以将其海岸线延长213公里,而且将拥有现代化的科威特港和米纳艾哈迈迪港。那时,伊拉克在海湾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将会大为改观。为此,伊拉克决心侵占科威特,彻底解决出海口问题。

    控制石油资源

    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世界著名的产油大国,石油是这两国的经济支柱。它们的石油储、产、销均位居世界前列。据报道,截至1989年底,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储量约1000亿桶,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9.98%,仅决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科威特的石油探明储量为945.25亿桶,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9.43%,居世界第四位。1989年下半年原油的平均日产量,伊拉克为297万桶,科威特为198.3万桶,分别占世界平均日产量的4.58%和3.06%。它们所产原油大部分输出国外,以获取石油收入。但是,80年代以来,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国家由于石油资源丰富,开采年限均超过百年,海外资产数额庞大,因此比较强调保护世界对石油的长期需求,抑制替代能源开发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原则,主张以相对低廉的油价,保证国际石油市场的充分供应。80年代中期以来,美元汇率比较稳定,以沙特为首的这批国家一般主张把油价确定在每桶18美元左右的水平,以15~21美元/桶作为一定时期的原油价格范围;而以伊朗、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等国为代表,由于它们人口众多,人均石油出口的能力和收入较低,国内资金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同时它们还积欠巨额外债,急需石油收入加以偿还。因此,它们普遍要求提高每桶石油的出口价格,以便解决其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它们主张采用25美元/桶的目标价格。80年代以来,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在石油价格问题上经常争执不休,但以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三个产油大国的意见占据上风。同时,不少石油输出国为增加收入,超配额生产,过量的供应又使世界油价猛跌。对此,伊拉克大为光火,声称因此遭受了巨额的经济损失,但又无可奈何。

    此外,科威特的石油实际储量远远大于已公布的数字。科威特的石油勘探结果显示,科威特全境至少有3个特大型含油构造层,且油层厚、油质好、埋藏浅。这些含油层一直延伸到周围邻国,形成盆状,科威特的油田处于盆底,周围石油均向盆底滩流,使科威特油田总是满盈,多年储量不减。而伊拉克北部油田正处在盆壁,伴随科威特采油量的增加,石油不断从伊拉克一侧流向科威特,这更使伊拉克十分气恼。伊拉克曾要求科威特减少产量,但科未予理睬。于是,1990年7月16日,伊拉克在致阿拉伯联盟秘书长的信中点名指责科威特等国不遵守石油输出国组织规定的配额,超产出口石油,导致油价下跌,使伊蒙受巨大损失;同时指责科在两国边境地区偷采伊拉克石油。7月18日,又向科提出赔偿伊24亿美元,作为其被偷石油的补偿,又遭科的拒绝。当通过政治、外交等手段不能达到目的时,萨达姆就决定采用武力解决问题。

    另外,石油还是伊拉克与西方国家斗争的武器。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储量约占世界已探明石油总储量的10%,对世界石油生产和油价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但是,如果它拥有了科威特的石油资源,那将意味着伊拉克掌握了世界已探明石油总储量的20%,届时,它将成为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储油大国。如果进一步控制了沙特和阿联酋,世界油库的65%将掌握在萨达姆手中,伊拉克将成为世界油库的名副其实的“监护人”,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将听命于伊拉克的摆布,从而提高了伊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

    最后,科威特的战略地位得天独厚。科威特国土不大,海岸线却比伊拉克长4倍多,拥有现代化的优良港口。更为重要的是,海湾地区因为石油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重镇和石油输出港,如沙特朱拜勒、巴林岛、卡塔尔的乌姆赛义德,伊朗的霍梅尼港等,都在距科半径约150~500公里范围内,绝大多数海湾油田、石油输出终端以及除阿曼外的海湾4国首都都在距科首都不足1000公里的范围内。伊占据科意味着占据了世界石油生产、运输中枢的战略地位。如果继续向东南发展,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南岸的哈萨卜角,它就真正掌握了关启海湾大门的钥匙。

    综上所述,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根本目的是为了攫取科威特的丰富石油资源和巨额财富,夺占有利的战略地位,进行领土扩张;同时通过占领科威特,敲山震虎,威慑其他海湾国家,迫使它们臣服,从而增强伊拉克在海湾、进而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因此,入侵科威特是伊拉克实现其统一阿拉伯战略目标的一个步骤。

    四、伊拉克对科威特实施占领

    伊拉克军队占领科威特后,伊拉克当局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吞并了科威特。

    推翻科前王朝,建立傀儡政权

    就在伊拉克军队占领科威特首都的当天,伊拉克当局立即宣布,废黜科威特萨巴赫政权,解散科威特国民议会,成立“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为了给成立傀儡政权制造舆论,伊拉克当局还立即发表声明,宣称在科威特国内爆发了反对萨巴赫家族的“人民起义”,伊军是应科威特“年轻的革命者”的要求而采取行动的,目的是帮助和配合这场“人民起义”,并称科威特“人民起义”已经取得成功,“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已宣告成立。声明还宣称伊拉克“将用铁拳粉碎所有那些胆敢破坏安全与稳定及进行野心勃勃阴谋活动的外国人”,警告外国不要介入伊科冲突。

    同时,代表所谓科威特新政府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重复了伊拉克官方的说法,并一遍又一遍地播出了由“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署名的公告。公告宣称:执政的萨巴赫家族已被推翻,因为它的政权只代表“一个贪污腐败、剥削成性的王朝的一帮人”;严厉谴责萨巴赫家族“伪造选举结果”,“大搞裙带关系”,而且把科威特的命运和外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甚至包括众所周知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利益”,因此,“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么严重的贪污、压迫、欺骗和阴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虽然宣布成立,但却始终没有公布它的成员名单。“科威特电视台”的播音员虽然是按照科威特习惯身穿阿拉伯长袍,但许多科威特人却发现,他们经常出现在伊拉克的电视节目里。于是有人推断,这个电视台的节目肯定是从巴格达播出的。

    为了扶植起一个傀儡政府,伊拉克军队在攻占科威特首都时,特意抓获了一些科威特知名人士,其中包括科威特新闻大臣穆巴拉克·萨巴赫和科威特反对派领袖、前议长艾哈迈德·萨敦,强迫这些社会名流出面组织傀儡政权。但无论怎样软硬兼施,竟没有一个答应,穆巴拉克·萨巴赫为此遭到了毒打,后来他传奇般地逃出了监狱,骑骆驼穿越沙漠到达了沙特阿拉伯。艾哈迈德·萨敦下落不明。

    由于科威特没有一个正直的人士愿意参加傀儡政权,所以一直到8月4日伊拉克才公布“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的组成人员名单,阿利亚·侯赛因·阿里上校任政府总理,同时兼任“自由科威特”武装部队总司令、代理国防部长和内政部长,其余8名部长都是少校至上校军衔军官。这个政府名单一经公布,流亡国外的许多科威特官员纷纷发表谈话,阐明立场。科威特驻突尼斯大使说,由伊拉克占领军扶植起来领导“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的阿里上校,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女婿,他本来就直属巴格达总统府领导。在开罗参加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的科威特内阁事务大臣阿卜杜拉·拉赫说,绝对不会有一个科威特人同意参加这个政府。科威特驻摩洛哥大使阿齐兹说,所谓的“临时政府”的官员全部是伊拉克人,这一点毫无疑问,我们有充分的根据加以证明。

    就在这一天,8月4日,伊拉克还宣布了组建“科威特人民军”的计划。这项伊拉克通讯社播发的计划说,“科威特人民军”的士兵将从支持新政府的人们和其他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中间征召,它的任务是支持科威特正规军。科威特电视台紧接着播发了一条消息,说已有10多万伊拉克人“自愿加入了这支军队”。也就是说侵科伊军“自愿”参加了“科威特人民军”。

    8月7日,“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宣布成立“科威特共和国”。这个政府还通过伊拉克电视台发布一项声明宣称,“埃米尔政权已被永远废除”,“政府决定废除在科威特的君主政权”,“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埋葬殖民主义者扶植的腐败附属政权”。“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还宣布,没收贾比尔·萨巴赫和几个王室成员及几个科威特高级官员的财产。

    “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总理阿里上校还表示,“感谢伊拉克及其军队对科威特人民起义的支持”。萨达姆则称赞他使科威特“恢复了民族的和阿拉伯的特点”。双方决定,在伊拉克国民议会召开紧急会议之前,萨达姆总统将与侯赛因·阿里总理在巴格达“第一次会面”,并举行会谈。

    公然修改版图

    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后,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曾一度玩弄假撤军的把戏。8月3日,伊拉克宣布5日起将从科威特撤军。8月5日,在靠近科威特北部边境的阿卜代利车站,伊拉克安排了一场“撤军”表演,新闻界对此作了报道,电视台播放了“撤军”的录像带。于是伊拉克宣布从科威特撤出了部分军队,并声称两天后继续撤军。然而,所谓撤出的军队只是被调往伊拉克与沙特阿拉伯交界的边境地区。

    8月8日,即“科威特共和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伊拉克终于撕掉面纱,悍然宣布:应“科威特共和国”政府要求,科威特已同伊拉克“彻底地不可扭转地实现了合并”。伊拉克政府和“科威特共和国”政府一唱一和,演出了一场“合并”的闹剧。为此,巴格达电台广播的“科威特共和国”的一项声明说:“科威特共和国临时政府已决定呼吁我们这些阿拉伯骑士的领路人、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元帅和他领导下的伊拉克同胞们同意:他们的儿子返回他们的大家庭了,科威特回归其祖国大伊拉克。”这项声明还说:“科威特共和国临时政府渴望科威特和伊拉克实现完全统一,渴望英雄萨达姆·侯赛因作为伊拉克共和国总统并成为我们的领导人和我们前进中的保护者,因为他日前是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

    同一天,伊拉克政府发言人立即表态说:“科威特现在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伊拉克准备起来对付任何的外来干涉。”紧接着,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又发布命令,任命“科威特共和国临时政府”总理侯赛因·阿里上校为大伊拉克政府副总理,还任命了7位“科威特共和国临时政府”成员为伊拉克总统的部长级顾问。

    流亡国外的科威特官员听到这一消息后,义愤填膺,斥之为一幕“滑稽戏”,他们坚决反对与伊拉克合并的主张。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萨阿德在埃及亚历山大市发表谈话说:“科威特合法政府将继续把反对伊拉克侵略的斗争进行下去,我们绝不屈服。”同时他又指出,只要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他的政府还是愿意坐下来同伊拉克谈判的。

    但是,伊拉克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反而加快了兼并和使科威特伊拉克化的步伐。8月9日,伊拉克当局要求所有驻科威特的外国使领馆于24日前迁往巴格达,否则不承认其官方地位和合法性。伊拉克占领军还切断了那些拒绝关闭并将职能转到巴格达的使领馆的水电供应。8月28日,伊拉克正式宣布将科威特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把科威特北部一个狭长地带以萨达姆·侯赛因的名字命名,并入巴士拉省。9月16日,任命萨达姆·侯赛因的堂弟阿里·哈桑·马吉德为科威特省第一任省长。至此,伊拉克强行把科威特圈进了自己的版图。

    扩大战果,深化吞并

    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和吞并,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为防止外国的军事干预,伊拉克当局多方采取措施,力图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深化对科威特的兼并。

    在军事上,伊拉克一方面继续增加侵科部队,使侵科伊军在半个月内便猛增到17万人;另一方面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大力组建新部队。萨达姆下令新组建13个师,同时调兵遣将,巴格达市居民还进行了大疏散,以全力对付可能的外国干预。

    在政治和外交上,伊拉克大力宣扬科威特在历史上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吞并科威特是“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同时宣布取缔科威特政府的喉舌——科威特国家通讯社,关闭了科威特国家航空公司。此外,科威特公共场所一切能体现科威特民族和国家特征的标志或名称,一律加以更换。最重要的是将首都科威特市改名为卡迪玛市,并将其作为新行政省的首府。伊拉克当局宣称,科威特市本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一个贸易港,叫卡迪玛港,现在恢复其本来名称。在伊拉克10月16日发行的一张新的行政区域规划图上,科威特被标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科威特北部约7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北部边界油田和布比延岛、沃尔拜岛在内)划归伊拉克的巴士拉省管辖。

    伊拉克吞并、消化科威特的另一个手段,就是人为地改变科威特的人口结构,对科威特国民进行“大换血”。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后,“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宣布组建“人民军”,伊拉克南部当即有15万公民“报名参加”。伊军占领科政府机关后,将科合法政府各部门的民事档案一扫而光,并蓄意大量销毁。在伊军占领科威特期间,约有1.3万余人被打死或失踪,近1万个家庭约25万人流落到沙特阿拉伯等国,沦为新的战争难民。科威特的合法人口急剧下降。对于留下没走的科威特人,伊拉克当局没收了能证明科威特国籍身份的一切证件,并以法律的形式强迫科威特人加入伊拉克国籍。与此同时,伊拉克则有计划地“偷梁换柱”,大量向科威特移民,以填补大批科威特籍公民流失后出现的人口空白。伊、科同属阿拉伯民族,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语言文字和生活习惯,若没有身份证明,实难分别出伊拉克人和科威特人的籍属。伊拉克企图在大量伊拉克人定居科威特后,举行所谓的公民投票,然后宣布“科威特人”要求伊科合并,并写入宪法。

    在经济上,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主要手段是于9月23日宣布实行伊科货币统一,取缔国际通用、一直坚挺的科威特货币第纳尔,代之以国际并不通用的伊拉克第纳尔,科威特第纳尔不再流通,以一比一的比价换成伊拉克第纳尔。在此之前,市场上一个科威特第纳尔可以换到10个伊拉克第纳尔。

    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即开始了对科威特有组织、有计划的强取豪夺。未及开走的大部分科威特的坦克和装甲车早已落入伊军之手;科威特航空公司全部25架客机中,有18架豪华飞机被伊拉克掠到了巴格达,科威特中央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在伊拉克没收科威特埃米尔家族财产的幌子下遭到洗劫,科威特金库里约254万盎司的黄金和20多亿美元的流动资金成为伊拉克侵略军的囊中之物;科威特库存的500万桶高级燃料被扫荡一空;科威特的石油设施、工厂机械设备、农机灌溉工具、各种零配件成为伊拉克有组织拆卸、掠夺的重点对象。数以千计的进口汽车也成为伊拉克人的战利品。而科威特人的私人珠宝、金银首饰和交通工具也难逃被席卷的厄运。科威特的伊斯兰博物馆7000幅名画和其他艺术珍品也被抢个精光。据新闻媒介报道,就连科威特城动物园中的珍禽异兽也成了伊军盘中的佳肴。昔日繁荣的科威特一片狼藉,几乎成了一座“空城”。据估计,伊拉克入侵给科威特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

    科威特人民的反抗

    科威特人民对伊拉克的入侵和吞并没有屈服,而是奋起反抗。流亡国外的科威特广播电台经常播放科威特国歌,号召科威特人民反抗伊拉克占领军,并呼吁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对科威特进行紧急救援。电台播音员以悲愤而沉痛的声音说道:“科威特在流血!我们正在遭受野蛮的侵略,我们呼吁联合国、海湾兄弟以及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给予紧急援助!”

    从8月2日凌晨伊拉克入侵以后,科威特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伊拉克占领军竭力想使科威特市秩序正常起来,宣布政府所属机构及商店都要办公、营业,但科威特市没有一个机关开门办公,除了少数出售食品的合作社对外营业外,其余商店几乎都关了门。一位报社的编辑对记者说,伊拉克人要求他们的报纸照常出版,但没有人去上班,这是因为“他们需要的内容我们拒绝,我们需要的内容他们拒绝”。

    从8月3日起,在科威特市区到处都可以看到悬挂的科威特国旗和埃米尔画像,不少房屋的墙壁上都被写上了黑字大标语:“伊拉克人滚回去!”“打倒萨达姆!”甚至在过往的汽车上,也有人用喷漆喷上了“萨达姆必死”一类的标语。

    随着伊军占领时间的延长,科威特人民群众的反抗活动日趋频繁,连科威特妇女也走上大街游行示威,反对伊军占领。8月7日晚上,科威特市全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抗议活动。夜里零点整,男女老少同时出现在房顶上、阳台上,或打开窗户探出头来,反复同声高呼“伟大的真主保佑我们!”这一口号持续时间达半个多小时。

    8月中旬以后,科威特的抵抗运动由抗议示威转入有组织地开展地下武装游击战活动。8月16日下午,一辆伊拉克弹药车在哈瓦利区三环路立交桥附近遭到袭击,游击队打伤司机,将弹药车引爆后迅速撤离。8月18日,就在离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不远的一条马路上,科威特人开着车向正在经过的一辆伊拉克弹药车开火,几声巨响,这辆弹药车被炸得粉碎,有6名伊拉克士兵被炸死。8月23日深夜,一束手榴弹飞进了伊军的一个哨所,3名伊军士兵被炸死。11月25日,在一个高层人士聚会的社交场合,一位科威特游击队员突然拔出手枪,将来宾中的贵宾——曾一度担任“科威特省长”的伊拉克地方政府部长阿里·哈桑·马吉德击成重伤。

    科威特的爱国者还在国外成立了许多抵抗组织。他们组织并负责输送在国外的科威特人回国参加抵抗运动,还为国内抵抗运动筹集资金、购买武器和各种必需物资。这些组织有的是官方的,有的则完全是民间自发组成的。反抗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他们庄严宣告:“只要伊拉克人一天不离开科威特,我们就一天不放下武器,我们就坚决斗争到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