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战役之海湾战争-海湾危机的升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海湾危机走向战争

    伊拉克对外持强硬立场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谴责萨达姆的侵略扩张政策,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恢复科威特政府的合法权力。不少国家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积极开展外交斡旋,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伊拉克对各国的调解表示欢迎,表面上也表示愿意与美国和其他国家谈判,但是实际却坚持侵吞科威特的强硬立场,关闭“和平解决的大门”,企图以强硬态度迫使国际社会承认其吞并科威特的现实。

    1990年8月12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迫于国际社会一致谴责的压力,提出了一项解决海湾危机的建议,其主要内容是:1.根据联合国安理会规定的原则来同时解决中东地区一切被占领的问题,以色列立即无条件地从它所占领的巴勒斯坦、叙利亚和黎巴嫩领土上撤出,叙利亚军队从黎巴嫩撤出,伊拉克和伊朗相互撤出各自占领的地区;2.对于科威特今后的安排问题,应该考虑伊拉克传统的领土权利并保证科威特人民决定自己前途的权利;3.要求美国和其他外国军队立刻撤出沙特阿拉伯,由一支阿拉伯军队代替。萨达姆在其建议中首次提出了伊拉克撒军的条件,目的是把解决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问题同解决整个中东地区的问题联系起来,以赢得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同情和支持,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将海湾危机复杂化、持久化。对此,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坚决反对萨达姆的撤军条件,并说:“这些最新条件和威胁,是又一个旨在使人们转移对伊拉克的孤立状况的注意力和造成一种新的现状的企图。”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没有接受伊拉克这项有条件撤军的建议。

    伊拉克的态度更加强硬,8月16日,伊拉克外长阿齐兹指责美国多次拒绝伊拉克的建议。他说:“如果他们要以一种文明的、体面的方式与我们会谈,那么我们准备与他们谈。”如果要打仗,“美国政府在那场战争中将打败,它会出丑的。我们不希望看到美国出丑。”萨达姆总统则在题为《致美国总统的公开信》中质问布什:“伊拉克能要求您把您的军队撤出美国南部的几个州吗……我们是在我们领土上,1000年来科威特人一直是伊拉克人。”8月17日,伊拉克更进了一步,伊拉克议长萨阿迪·迈赫迪·萨利赫当天宣布,只要巴格达受到战争威胁,伊拉克将把敌对国家的国民“留在”其国土上,并将外国人集中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重要设施里。次日,伊拉克政府决定扣留“侵略国”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所有公民。对此,国际社会纷纷进行强烈谴责,认为伊拉克“利用无辜的平民作为维护伊拉克所认为的自身利益的人质是违背国际法的,实际上也是违背所有公认的国际行为准则的”。联合国安理会于8月18日开会,一致通过第664号决议。决议强调,所有成员国都对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第三国国民的安全和福祉深感关切,要求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章采取行动,即“要求伊拉克准许和便利第三国国民立即离开科威特和伊拉克,并准许领事人员立即和继续不断前往探视这些国民;要求伊拉克不要采取任何危害这些国民的安全或健康的行动;重申第662号决议中规定的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兼并完全无效,因此要求伊拉克政府撤消其关闭各国驻科威特外交和领事使团及取消使团人员豁免权的命令,并且今后不再采取任何此种行动”。

    在国际社会的一片谴责声中,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于8月19日就解决人质问题提出了5点建议:第一,美国军队必须像他们进驻海湾的速度一样,迅速撤出海湾地区,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将保证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不会进攻对方,也不会损害对方的利益;第二,安理会应着手根据伊拉克的倡议中提出的一般原则确保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外国军队应撤出汉志和内志(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两个省份);第三,如果达到上述的一个或两个目标,那么将立即允许外国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旅行;第四,如果不能达到上述目标,只要美国保证迅速从阿拉伯领土撤走军队,保证不进攻伊拉克,立即解除对伊拉克的封锁,伊拉克将允许外国人离开伊拉克;第五,科威特问题的解决应同摩洛哥和有关方面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的争议和叙利亚占领黎巴嫩等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萨达姆的建议不予理会。8月20日,伊拉克外交部又宣布,限令各国关闭其驻科威特使馆,否则外交官将被当作普通侨民对待。对坚持不关闭的外国使馆,伊拉克采取断水、断电、武装封锁甚至强行抓人等手段,迫使绝大部分使馆关闭。此后,萨达姆总统于8月28日签署法令,将科威特列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建立了相应的地方政权。9月24日,伊拉克决定取消科威特货币,禁止其流通。27日,伊拉克又颁布法令,规定所有科威特国籍的公民在1990年10月1至31日的限期内改领伊拉克公民身份证,并以各种手段驱赶或逼迫科公民背井离乡。不仅如此,萨达姆的革命指挥委员会于9月21日发表了一份气势逼人的声明,宣称伊拉克“绝没有任何撒军的可能……要让大家都知道这场战争将成为战争之母”。与此同时,伊拉克不断在国内作战争动员,扩军备战,为与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抗进行准备。

    10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674号决议,要求伊拉克停止扣留第三国国民为人质,不得虐待和迫害科威特及第三国公民。但伊拉克对此置之不理,在科威特大力推行人口置换政策,没收科威特政府颁发的居民身份证,焚烧科威特政府部门的民事档案材料,并把大批伊拉克人移居到科威特。针对此种情况,联合国安理会在11月28日一致通过了第677号决议,谴责伊拉克企图改变科威特的人口组成和摧毁科威特合法政府保留的民政记录。

    总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虽然国际社会做出了各种和平努力,伊拉克却始终坚持强硬立场,试图利用阿以民族矛盾,以人质为盾牌,以炸毁油田相要挟,占领科威特不撤军,进而迫使国际社会承认这种既成事实。伊拉克的这种态度使得海湾危机不仅没能得到缓解,反而进一步升级。

    安理会授权使用“一切必要手段”

    美国从8月7日开始实施“沙漠盾牌”行动,到11月初已完成了防御部署。在政治谴责、经济制裁、外交孤立和军事威慑都未能使伊拉克有半点撤军和让步表示的情况下,美国开始为进攻伊拉克、解放科威特做准备。

    11月26日,美国利用当月担任安理会主席的机会,提出一份授权成员国用武力将伊军赶出科威特的决议草案,为使这一决议能够通过,布什在前台进行游说,频频给一些国家首脑打电话,阐述美国的主张,谋求他们支持。而国务卿贝克则在后台坚持不懈地八方奔走,他耗时10余星期,行程10万公里,穿梭于世界各国的首都之间,与各国的首脑和外长们举行了200多次会谈。美国首脑如此积极游说的目的,是为了谋求获得联合国主要成员国的支持,劝说安理会成员国支持通过这项批准动用武力将伊军赶出科威特的决议,给自己进攻伊拉克贴上“合法”的标签。贝克就曾含糊其辞地反复说,他正在听取各国的意见,酝酿让联合国安理会起草一个授权动武的决议。美国的决策者们清楚地知道,在当今世界上,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出师有名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比什么都重要;而要打联合国的旗号,获得安理会的授权,美国、中国、英国、法国和苏联这5个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任何一国都不能投反对票,否则安理会的授权决议就通不过。美国在取得其他4国都不会投否决票的信息后,又用了几天时间与苏联一块敲定了决议的措辞。美国主张决议的措辞最好简单明确,直接写上“使用武力”4个字,苏联担心国内人民因阿富汗战争的阴影没有消除,反战情绪较大,认为还是含糊委婉的说法容易被人们接受。双方经过反复推敲,最后选定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这一措辞。尽管这个措辞释义宽泛,但它们都知道“一切必要手段”的真正含义就是“使用武力”。美国的草案经过5个常任理事国的讨论,基本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只有对规定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法国提出由1991年1月1日改为1月15日,并获得大多数国家的同意。

    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5位外长和非常任理事国的8位外长、两位大使举行会议,就授权使用武力把伊拉克军队从科威特赶出去的第678号决议进行投票表决,结果以12票对2票获得通过,也门和古巴投了反对票,中国投了弃权票。

    安理会第678号决议的主要内容是:

    1.要求伊拉克完全遵守第660号决议及随后的所有有关决议。并决定,在维持所有各决定的同时,为表示善意,暂停一下,给予伊拉克最后一次遵守决议的机会;

    2.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0年1月15日或在此之前按以上第1段的规定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维护并执行安全理事会第660号决议及随后的所有有关决议,并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3.请所有国家对根据本决议第2段采取的行动,提供适当支援;

    4.请有关国家将根据本决议第2和第3段所采取行动的进展情况,随时通报安理会。

    中国外长钱其琛在安理会部长级会议投票表决第678号决议之前做了大会发言,全面地阐述了中国政府自8月2日海湾危机以来所持的立场和态度。他说:“中国政府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国际争端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武装入侵和吞并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鉴此,中国一开始就要求伊拉克军队立即、无条件地撤出科威特,科威特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合法政府应得到尊重和恢复。”然后,他又进一步强调:“中国在海湾地区没有也不谋求私利,惟一关心的是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中国力主和平解决海湾危机,这样做时间可能长一些,但造成的损失可以小一些,后遗症也会少一些。而武力解决将会导致严重后果。一旦爆发战争,各有关方面都将蒙受重大损害,不仅对海湾国家,而且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以及对世界经济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关于中国为什么要对安理会的第678号决议投弃权票,钱外长解释道:联合国作为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既要对国际安全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联合国在授权一些成员国对另一个成员国采取军事行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应当十分慎重,避免匆忙行事。中国对过去11个有关决议都投赞成票,是因为那11个决议所规定的制裁措施尽管严厉,都不属于动用武力的范围。即将表决的这个决议草案采用了“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的措词,实质上是允许采取军事行动,而这一内容有悖于中国政府力主和平解决的一贯立场,因此,中国代表团难以对这个决议案投赞成票;另一方面,海湾危机是由于伊拉克入侵和吞并科威特而引起的,伊拉克至今未在从科威特撤军这个关键问题上采取实际行动,中国注意到,即将表决的这个决议草案同时也要求伊拉克充分遵守安理会第660号决议和其他有关决议,也就是要求伊拉克立即从科威特撤军,对这一点中国是赞成的,因此中国对这个决议草案将不投反对票。他最后重申:“中国政府仍然认为,国际社会应继续保持并加强对伊拉克的政治、外交和经济压力。只要有一线和平希望,就要继续为此做出努力。中国政府再次要求,伊拉克立即撤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再次呼吁,国际社会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和方式,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继续做出一切努力。”

    安理会投票表决后,出任安理会临时主席的美国国务卿贝克发言指出:“今天通过的决议是非常明确的,意思是授权使用武力。但是,我相信,也正如许多人早以说过的那样,其目的还是为了最终以和平方式解决海湾危机。”应当指出,安理会通过的这项决议,是自1950年朝鲜战争以来联合国安理会授予最广泛的开战权力的决议。一般来说,它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用对话来解决争端的精神。对于这项决议,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认为,安理会通过的授权使用一切手段来解决海湾危机的决议,是对伊拉克的一个“严重警告”,但还允许进行至少45天真诚的努力来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美国总统布什称联合国的表决“是一个十分坚强有力的信息。它将响亮、清晰地传遍全世界,这家伙(萨达姆)该离开那里了(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的发言人在宰赫兰说,安理会的表决使伊拉克注意到,除非它从科威特无条件撤离,否则,它可能遭受严重的后果。他说:“这是又一个步骤,又一次争取和平的机会。让我们希望理智占上风。显而易见的是,伊拉克违抗全世界是站不住脚的!”埃及外交国务部长加列说,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是和平事业的重大胜利。穆巴拉克总统在表决前一刻发表谈话说,他仍希望在战争爆发前用和平手段解决危机。科威特外交大臣说:“伊拉克的顽固态度正在把海湾地区推向战争边缘。我们不希望爆发战争,但看起来这又是恢复我们权利的惟一手段。”在安理会通过决议的第二天,美国的《纽约时报》发表题为《点燃导火线》的评论说:“在萨达姆·侯赛因的各种选择中,此间的外交官几乎没人估计他将以无条件撤出他的军队的行动响应安理会的新决议……萨达姆·侯赛因既然已走到这一步,他可能会设法诱使布什摊牌。”

    伊拉克驻联合国大使在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的当天,指责安理会允许由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非难”他的国家。他说,安理会的决议是非法的,是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安理会只是美国的工具”,第678号决议“是安理会迄今所通过的最危险的决议”。11月30日,即安理会通过使用武力决议的第二天,萨达姆在巴格达电台上说,如果美国以为联合国最近一次投票会使他“怕得发抖”,那它就错了。当天,伊拉克以革命指挥委员会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名义决定,拒绝接受安理会的第678号决议,并表示如果伊拉克遭到进攻。它将惩罚美国、沙特和埃及。此后不久,萨达姆在法国电视二台和法兰西广播电台采访他时说,战争与和平的机会是一半对一半。他否认伊拉克有核武器,并重申保持大约3000多西方侨民为人质是“阻止战争的手段之一”。

    最后的和平努力以失败告终

    在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的第二天,即11月30日上午,美国总统布什就海湾政策发表电视讲话,他宣布,邀请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12月中旬双方方便的时间访问华盛顿,并同他会晤;同时准备派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在12月15日至次年1月15日之间对双方都方便的某个时间去巴格达会见萨达姆·侯赛因。

    12月1日,伊拉克以革命指挥委员会的名义宣布接受美国总统布什的这一建议。不久,伊拉克释放了所有人质。海湾局势新的、戏剧性的变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海湾危机似乎出现了缓和的趋势。

    但实际上,美伊双方都是出于各自的考虑才接受对话和谈判的。一向坚持“四不政策”的布什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其深刻考虑的。他认为,现在多国部队陈兵海湾,又有联合国的“尚方宝剑”,如果再派贝克国务卿前去巴格达要伊拉克“无条件投降”,可能使美国收到不战而胜的效果;倘若劝降不成,再诉诸武力,美国舆论和国际舆论也就无话可说了,甚至还会得到更高的评价。出访巴格达的建议是国务卿贝克向布什总统提出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想把美国坚持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不妥协立场当面告诉萨达姆本人,使他了解美国的真正意图;二是想通过主动的外交行动来平息国内的政治舆论;美国决定出兵海湾以及尔后增兵海湾的决策的利弊得失,美国的公众舆论看法不一,众说纷纭,特别是在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的情况下,国内人民更加不安,他们害怕美国像在越南战争中那样损失惨重。这种心情势必导致公众对政府政策的支持率下降。美国的议员和政府内部对美国政府在海湾地区的所作所为深感不安,怀疑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这种政治舆论直接威胁到布什本人的政治生命。自海湾危机以来,布什政府一直拒绝接触伊拉克和“不给萨达姆面子”的做法不仅未能平息国内的舆论,反而助长了反对意见。贝克认为,与其这样,不如主动接触伊拉克,做做姿态,以平息来自国内各方面的反对意见。贝克出访巴格达的消息一经公开,布什政府在国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据《华盛顿邮报》登出的民意测验表明,90%的美国人赞成贝克出访巴格达,这反映出美国人民还是希望海湾危机能得到和平解决。

    伊拉克也试图利用会谈拖延时间,避免同美国一战,同时争取美国公众和国会议员,做欧洲国家的工作和争取阿拉伯世界的同情,达到分化、瓦解反伊拉克国际联盟的目的,因此同意与美国谈判和对话。由此可见,双方的强硬立场并没有改变,进行谈判更多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这也注定了对话和谈判的失败。

    双方都接受了会谈的建议后,首先开始就外长互访的日期进行外交接触,但很快就在贝克访伊的日期上发生了分歧和争执。美国提出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应于1990年12月20日至22日到华盛顿与布什会谈,贝克于1991年1月3日去巴格达与萨达姆总统会谈,而伊拉克则坚持伊外长于12月17日在华盛顿与布什会谈,让贝克在1991年1月12日到巴格达与萨达姆总统会谈。美国认为1月12日距安理会确定的伊拉克最后撤军期限太近,指责伊拉克是在玩弄拖延战术,实际上并不想真正谈判。伊拉克方面则反驳说,既然阿齐兹访美日期是由美国提议的,那么贝克访伊的日期也只能由伊拉克来决定。随后在拟议的会谈内容上,双方争执不休,因为都知道,这种对话只是在外交上走走过场而已,根本不可能出现妥协和让步。双方都希望以此争取主动,赢得国际舆论的支持。美国方面一再强调,贝克去巴格达不是为了同萨达姆总统谈判,而是要敦促他接受联合国的决议,在1月15日之前撤出科威特,否则将会有“灾难性的危险”。伊拉克领导人则一再表示,会谈不仅要讨论如何解决海湾危机,而且要把海湾危机与整个中东问题,特别是同巴勒斯坦问题联系起来。萨达姆12月15日重申,如果美伊最终能举行谈判,巴勒斯坦问题将是需要讨论的“首要问题”。他还声明,科威特已是“伊拉克的一部分”,“伊拉克宁愿陷入血泊之中也不会从这一原则立场后退”。

    12月15日,伊拉克宣布不同意由美国决定的贝克访伊日期,美国则指责伊拉克取消阿齐兹原定17日与布什的会晤。最后,美伊直接对话搁浅,伊拉克取消了阿齐兹的美国之行,贝克也不去巴格达,双方相持不下。

    1991年元旦过后,海湾的局势更加紧张,美伊双方频繁举行军事演习,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1月1日视察了前线部队,宣布已在伊沙边境部署了60个师,随时准备还击美国的进攻。1月3日,布什建议国务卿贝克在1月7日至9日在瑞土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会晤。在各方的斡旋下,双方达成妥协,美伊决定于1991年1月9日在日内瓦举行外长会谈。

    1月9日双方如期在日内瓦举行了会谈,整个美伊外长会谈分3轮进行,共持续了6小时35分钟。会谈中,两国外长争执激烈,观点水火不容,丝毫没有妥协的余地。贝克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从科撤军,并警告说,如伊拉克拒绝这样做,“就将遭到武力驱逐”。他规劝伊拉克领导人不要低估美国动武的决心,不要做“悲观的错误估计”。阿齐兹则针锋相对地说,伊拉克人从未错误地估计形势,早已做好了打仗准备,“绝不向压力屈服”。他重申不放弃科威特,并以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作为解决海湾危机的前提。会谈期间,贝克试图向阿齐兹递交布什总统致萨达姆总统的一封信,阿齐兹阅读了信的副本后,表示,由于信中所用的言词不是两国元首对话时应使用的语言,因此他不能传递这封信。在激烈的交锋后,贝克首先失去耐心,向阿齐兹建议休会,阿齐兹立即赞同。

    会谈以失败告终是不足为怪的,双方实际上是在进行开战前的例行公事,双方的既定目标是早就定下的:一个是利用阿以民族矛盾,争取摆脱困境;另一个是利用联合国招牌,实现战略意图。贝克在会谈后向记者透露,“我今天与阿齐兹外长的会晤并非谈判,因为谈判有违联合国的决议。我今天和他会谈是进行沟通,沟通是听取和说明彼此的立场”,“我向阿齐兹传达了来自布什总统和盟国的信息,假如伊拉克不遵从国际社会的意愿,和平撤离科威特,它就将遭到武力驱逐”。贝克警告说:“倘若伊拉克继续侵占科威特,它就得打一场它赢不了的战争,而这场战争将会给伊拉克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希望伊拉克领导人不要再做悲惨的错误估计。”对于此次会谈,贝克认为,由于伊拉克领导人对局势的错误估计,伊拉克在撤军问题上显示出毫无弹性的立场,会谈并不能解决波斯湾危机。

    美伊会谈破裂后,苏联马上表示要向伊拉克施加压力,使萨达姆知道安理会给他的撤军时间已经不多了,应当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尽快从科威特撤军。但是,考虑到伊拉克的强硬立场,苏联不准备在1月15日前派特使前往巴格达。此时,以挪威为首的北欧国家在同联合国秘书长会晤时建议,联合国派一支维持和平部队来监督伊拉克撒军,并在伊拉克军队和多国部队之间建立一条缓冲地带。欧共体也提出建议,在阿尔及利亚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进行会谈。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向联合国秘书长提出鼓励伊拉克撤军的建议,如通过国际仲裁考虑伊拉克对进入波斯湾的更多出海口的需要,或采取某种形式的行动,促进中东和平会议的举行,以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法国也呼吁召开中东和平国际会议,作为给萨达姆的一条保全脸面的出路。然而,萨达姆对上述和平努力不屑一顾,全都拒绝了。

    在海湾战争即将爆发的紧急关头,就连萨达姆的死对头、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也提笔给萨达姆写了20年来的第一封信,劝他立即从科·威特撤军。阿萨德在信中说:“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需要理智地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正是我们期待你做的事。”“你现在做出的缓和危机和使伊拉克、整个阿拉伯世界免遭战争的决定将被看成是勇敢的行动。”“尽管多年来我们的观点不一,关系也不融洽,但如果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后遭受进攻,叙利亚将以其物质上和道义上的全部潜力同伊拉克站在一条战壕里,顽强战斗直到取得胜利。”可是,萨达姆在给阿萨德的回信中却说:“伊拉克的第19个省(指科威特)将成为使阿拉伯民族的人民获得解放的战场。”他还让叙利亚同他一起进行“信徒和异教徒之间的大战”。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听到美伊日内瓦会谈破裂的消息后,表示自己愿意亲自前往巴格达进行最后的和平努力。1991年1月12月晚上,德奎利亚尔在结束了同法国总统密特朗、欧共体外长们、约旦国王侯赛因的会谈后,飞抵巴格达。次日,他与萨达姆举行了2个半小时的会谈,然后又和阿齐兹谈了5个小时。秘书长向伊拉克提出了5点和平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1.由国际大家庭确保不发生任何对伊拉克的进攻;2.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撤离;3.由联合国观察部队监督伊拉克撒军;4.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进驻海湾地区;5.尽快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然而,萨达姆没有做出任何妥协的表示。他在同德奎利亚尔会谈前20分钟通过巴格达电台宣称,科威特仍是伊拉克的第19个省。会谈后,萨达姆身穿军装,对伊拉克新闻记者和官员组成的听众发表了讲话。他号召伊拉克人民都动员起来,在心理上和军事上做好准备,并要求伊拉克人民必须捂住耳朵,不要听任何蛊惑人心的宣传。由此可见,萨达姆决心已定,准备同多国部队进行一场较量。

    美伊日内瓦会谈和联合国秘书长的最后和平努力失败后,美国国内要求通过武力解决海湾危机的呼声日益增高,民意测验显示,布什政府对伊动武的支持率达到71%。此外,反伊联盟各方也不同程度地同意或支持对伊拉克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就连一度犹豫不决的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也倾向于以武力解决问题。1月12日,美国众议院以250票对183票通过了授权布什总统在必要时使用武力解放科威特的决议。参议院以52票对47票也通过了授权决议。英国和法国议会也先后在1月15日和16日批准了对伊拉克动武的提案。而伊拉克国民议会也在1月14日一致投票赞同萨达姆总统全权处理海湾危机,实际上是授权萨达姆总统与多国部队开战。至此,海湾战争的爆发已进入倒计时的读秒阶段。

    14日晚到15日晨,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听取秘书长访伊之行的报告,并试图再做新的和平努力,但因美英等国态度强硬,未取得任何成果。然而,国际社会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最后的和平希望。1月14日,即在联合国规定的最后期限前一天,法国在安理会上又提出了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6点建议,它包括:1.由安理会成员国向伊拉克领导人发出呼吁,要求伊拉克履行安理会通过的关于海湾问题的各项决议;2.要求伊拉克立即宣布从科威特撤军的意愿,提出撤军时间表,并立即开始迅速、大规模地撤军;3.在伊拉克做出承诺后,联合国派出国际观察员及由阿拉伯国家组成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以监督与核查伊拉克从科威特的撤军;4.保证伊拉克不受到武力威胁;5.采取必要措施,保持同阿拉伯国家的磋商,推动它们之间有益的谈判,以巩固和平解决进程;6.海湾危机解决后,安理会将致力于在适当时机召开一次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以解决这一地区包括阿以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问题在内的其他问题。但是,法国的上述建议因包括讨论阿以冲突和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内容,与美英等国解决海湾危机问题的初衷大相径庭,所以未能在安理会上获得通过。也门总统萨利赫也提出了避免战争的6点和平计划,也门总理还赴巴格达同萨达姆举行会谈,但仍以失败告终。

    1月15日,随着联合国安理会规定的伊拉克撤军最后一天的到来,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向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发出了撤军的最后呼吁:“1月15日即将过去,全世界处在和平与战争之间,值此时,我最真诚地呼吁萨达姆·侯赛因总统不要把事态的发展引向灾难,应该使事态朝着一个以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为基础的公正与和谐的新时代的方向发展……我呼吁萨达姆·侯赛因立即开始把伊拉克军队全部撤出科威特,不要再延迟。一旦撒军进程真正开始,我根据从各国政府最高层得到的理解,愿意向他做出保证,无论是伊拉克还是其军队都不会遭到反对伊拉克国际联盟的军队的攻击。”

    联合国秘书长还表示,如果伊拉克同意撤军,他将经有关方面的同意以及安理会的批准,立即准备派出联合国观察员以及联合国军队以证明撤军并确保不发生地面冲突;敦促安理会复议关于对伊拉克实行制裁的决定;敦促因危机而部署在海湾地区的外国军队逐步撤出。

    德奎利亚尔的这项呼吁,是国际社会对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最后一次努力,然而,它仍未得到萨达姆的响应。至此,国际社会所有的和平努力都归于失败,海湾危机逐渐升级,终于演变为一场战争。

    海湾危机逐步升级,最终演变为战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伊双方虽然都在表面上做了一些外交努力,但实际上双方都没有把避免战争作为优先考虑的战略目标,而是在外交活动的掩护下加紧进行战争准备,立足于用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双方的态度和政策自始至终都是针锋相对的,伊拉克认为凭着百万大军和坚固的防御工事,加上两伊战争的经验和阿以矛盾可以利用,足可以与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抗衡,故而多次表示决不撤军,决不放弃科威特,并坚持海湾危机必须与阿以冲突一起解决的立场。而美国自恃有众多国家的支持、存必胜的把握,因此坚持伊拉克必须无条件撤军,并采取决不谈判、决不让步、决不同其他问题挂钩、决不改变决心的“四不政策”。虽然许多国家领导人及一些国际组织曾先后提出多种和平解决的方案,但由于美伊双方互不妥协,毫不退让,致使所有的调解均告无效。

    二、多国部队的组建及其战略思想

    拥有39国参加的多国部队

    (一)西方国家部队的组成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美国政府迅速决定出兵。在征得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同意后,布什总统于8月7日正式签署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开始向海湾地区派出海、陆、空部队,进行第一阶段即防御阶段的部署。到11月初,美军总数已达24万,空军拥有各型飞机1030架,海军舰艇达70余艘。美军与沙特及其他国家的部队在沙特北部建立起了牢固的防御体系。11月8日,美国宣布再向海湾地区增派20万部队及其装备,美军开始了第二阶段即进攻阶段的部署工作。到1991年1月15日,在海湾地区的美军总数达到43万,装备有坦克2000余辆、装甲车2000余辆、飞机1200余架、直升机1500架、舰艇100余艘(包括6艘航空母舰)。

    美军人数最终达到54万余人,占多国部队总数的67.5%,飞机占多国部队总数的70%以上,舰艇占总数的60%以上。美国向海湾运去了几乎所有的新型武器装备,其中有能够避开敌方雷达搜寻的F-117A隐形轰炸机、装备有“幼畜”空地导弹和“响尾蛇”空空导弹的A-10攻击机、携带“地狱火”导弹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M1A1新型三防坦克、射程为1500公里的多弹头地地导弹、海军最先进的“宙斯盾”驱逐舰、射程为700~1000公里的新型舰载“战斧”式巡舰导弹,以及E-3和E-2C预警机、F-4G反雷达电子干扰机、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和“麦哲伦”式袖珍地面卫星定位仪等。

    可以说,海湾战争实际就是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较量,其他反伊联盟国家不过是为美国出人出钱而已。

    一位英国士兵在海湾战争中英国是追随美国最紧的国家,也是西欧各国中最先向海湾地区派出军事力量的国家。8月6日,2艘皇家海军护卫舰奉命驶往波斯湾,与在那里执勤的惟一一艘英国舰艇会合。两天后,英国宣布开始向海湾部署部队,参加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

    1990年9月初,英国采取了“格兰比”军事行动,开始向海湾派遣第1装甲师所属第7装甲旅和第4装甲旅。第1装甲师总兵力约2.5万人,其所属第7装甲旅是英国著名的精锐部队,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非战场与有“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较量过。在主力部队调动之前,英国先从驻本土和德国的部队中抽调了一批专业技术保障人员,组成先遣队率先开赴海湾,为主力部队调往海湾做准备。9月初,驻西德法灵博斯特尔的第7装甲旅的一支分队从德国的不来梅港启航。该旅主力部队约8000人于10月中旬开始抵达海湾,11月20日部署完毕。

    12月下旬,英国又将第1装甲师属支援部队及其所属的第4装甲旅运往海湾地区,使其在海湾的总兵力达到3万人(英军人数最终达到4万),装备有坦克300多辆、装甲车280多辆、作战飞机85架、舰艇22艘。英国驻海湾地区部队总司令为彼得·德拉埃中将,他长期在中东地区服役,会讲阿拉伯语,曾同美国军方进行过合作。在西方国家中,英国军队人数仅次于美国,陆、海、空三军齐备,装备先进,且支持美国态度最坚决,成为美国“忠实”的同盟军。

    美国出兵后,作为美国在欧洲的主要盟国之一的法国自然不甘落后。8月6日,法国派出1艘护卫舰增援已经进入海湾的2艘法国舰艇。3天后,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向海湾地区派出地面部队和军事顾问。紧接着,法军采取了“蝾螈”行动和“幼鹿”行动。

    8月13日,由海军准将维罗率领的一支特遣编队从法国南部土伦港出发,开始了“蝾螈”行动。这支编队由“克莱蒙梭”号航空母舰、“科尔贝尔”号巡洋舰和“瓦尔河”号油船组成,因此法国是除美国之外另一个派遣航空母舰到海湾的国家。编队在吉布提作短暂停留后,驶入阿曼湾,与阿曼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军队进行了联合演练。9月24日,编队驶抵沙特阿拉伯的延布港,卸下了载运的800名快速反应部队人员和40架直升机(包括10架“美洲豹”和30架“小羚羊”),“蝾螈”行动结束。

    9月20日由法军陆海空联合参谋部孔福尔·达盖特将军指挥的“幼鹿”行动开始,其主要任务是向海湾部署被称为“幼鹿”师的地面精锐部队第6装甲师及其所属部队。到12月初,法国已向海湾地区部署了1万人的地面部队。此外还部署了800名空军部队和包括“美洲虎”和“幻影-2000”战斗机在内的40架作战飞机。

    法国还先后派遣10多艘舰艇驶往海湾及其附近地区,实施了从蒂朗岛周围到红海北部亚喀巴湾入口的海上封锁的“阿蒂蒙”行动。

    12月10日。法国决定增派1000名炮兵和4000名其他士兵到海湾,同时还部署了AM-30型坦克。

    经过“蝾螈”、“幼鹿”和“阿蒂蒙”行动,法国共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2万人、坦克350辆、飞机60多架、舰艇18艘(包括1艘航母)。法国任命米歇尔·罗克若弗雷中将担任法国驻沙特部队司令;这是法国自阿尔及利亚战争以来在海外最大规模的军事部署。法国起初声明不参加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其部队由本国控制和指挥,但在美国的协调下,法国答应让其部队受阿拉伯联合部队暨战区司令哈立德亲王的战术控制。1990年12月中旬,在准备进攻行动时又转由美军中央总部进行战术控制,实际上仍参加了多国部队,而且是其主要成员之一。

    在美、英、法出兵的同时,加拿大实施了“短弯刀”行动,向海湾派遣了2艘驱逐舰、一个飞机中队(含30架战斗机和运输机)和1700名地面部队。此外,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丹麦、瑞典、挪威、希腊、澳大利亚等国都先后派出了数量不等的战斗部队和支援部队。

    (二)阿拉伯、伊斯兰联合部队的组成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沙特等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根据相互间的共同防御协定,随即处于同伊拉克的军事对抗状态。沙特、卡塔尔、阿联酋、阿曼、巴林都先后接受多国部队进驻,自己也加入了多国部队行列。

    8月10日,阿拉伯首脑紧急会议在开罗举行,在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埃及、叙利亚、摩洛哥等12国的支持下,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谴责伊拉克入侵和吞并科威特,对海湾合作委员会为实现合法防御所采取的措施(如邀请美军进驻沙特等)表示支持,并且决定派遣阿拉伯部队帮助保卫沙特等海湾国家。埃及、叙利亚、摩洛哥3国表示要出兵海湾。

    埃及和摩洛哥首先采取行动。8月11日,首批5000人的埃及第20特种作战团和一些摩洛哥部队开赴沙特阿拉伯。紧接着,埃及第3机械化师开拔,到10月15日,埃及第3机械化师已经在沙特的哈费尔巴廷北面部署完毕。在美国于11月初决定增派20万部队到海湾后,埃及又决定增派第4装甲师。12月19日,第4装甲师开始部署,到1991年1月7日部署完毕,埃及军队的人数最终达到4万人,是反伊联盟中阿拉伯和伊斯兰军事力量的主力。

    叙利亚在8月中旬派出了特种作战部队。10月,叙利亚同意派遣第9装甲师到沙特。11月1日,叙利亚第9装甲师开始部署。12月18日部署完毕。叙利亚还派出2个师开赴叙伊边境。

    由于美军的大量集结,沙特东部的港口和交通线十分拥挤,埃及、叙利亚和法国部队都是从红海沿岸的港口上岸,然后穿越沙特阿拉伯中部到达沙特北部地区司令部的部队集结地域。

    在阿拉伯国家派兵的同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塞内加尔和尼日尔等伊斯兰国家也派出了为数不等的部队。其中,巴基斯坦的部队最多,达1万人,孟加拉国2000人,塞内加尔500人,只有3200人军队的尼日尔也派出了480人的部队,不过,尼日尔政府宣布它的部队只负责保卫麦加和麦地那神殿。

    这些阿拉伯部队与伊斯兰部队共同构成了阿拉伯伊斯兰联合部队。这些国家都明确表示它们派出的部队愿接受沙特的全权指挥,沙特政府委派哈立德亲王担任阿拉伯与伊斯兰联合部队司令官,负责全权指挥。

    (三)其他多国部队的组成

    除了西方国家和阿拉伯及伊斯兰国家派出部队、参加多国部队之外,亚洲、东欧和拉美一些国家也分别派出了少量战斗部队或支援部队。

    伊拉克的北方邻国土耳其派遣2艘护卫舰到海湾,参加了多国海军部队。土耳其还在土伊边境陈兵12万,不过,土耳其宣称,除非遭到伊拉克的进攻,否则其部队不参战。

    东欧国家都是伊拉克的债权人,由于伊拉克停付债款和停止出口,东欧各国财政收入损失巨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都表示愿意为向海湾运送军队和物资的飞机开放领空,愿意提供非军事战斗人员和人道主义援助。后来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3国还参加了多国部队。捷克斯洛伐克在沙特部署了一支防化部队,波兰派出了1艘医疗船和1个医疗队前往沙特军队医院,匈牙利提供了一支医疗队配属沙特军队。

    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在9月18日决定向海湾地区派兵,并最终派出了450人的部队和2艘护卫舰。该地区的洪都拉斯也派出了150人的部队,但是没有参战。

    此外,东亚的韩国和东南亚的新加坡也分别派出了运输机和医疗队。

    参加多国部队的国家最终达到了39个,多国部队人数达80多万(如加上土耳其驻土伊边境部队及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部队,总兵力则为100多万)、作战坦克3700辆、装甲车4000多辆、各型飞机2790架(内含作战飞机2000多架)、直升机2000余架、各型舰只210余艘。这些国家及其所派兵力和装备分别如下:

    西方15国:美国,54.5万人(其中陆军参战部队31万)、2300余辆坦克、2800余辆装甲车、1300余架作战飞机、1700余架直升机、120余艘舰艇(包括6艘航母和6艘核潜艇);英国,4.2万人、300多辆坦克、300名辆装甲车、85架飞机、22艘舰只;法国,2万人、150辆坦克、60余架飞机、18艘舰只;加拿大,1700人、30架飞机、2艘驱逐舰;意大利,1个战斗机中队(飞机20架)、4艘舰只;德国,1个战斗机中队(驻土耳其);比利时,1个战斗机中队(飞机18架)、舰船19艘;澳大利亚,3艘舰只;丹麦,1艘护卫舰;荷兰,2艘护卫舰,1个由18架F-16战斗机组成的战斗机中队(驻土耳其);希腊,1艘护卫舰;西班牙,2艘护卫舰和1艘驱逐舰;葡萄牙,1艘支援船;瑞典,1支医疗队(40人);挪威,1艘快艇和1艘补给船。

    阿拉伯9国:沙特阿拉伯,6.06万人、267辆主战坦克、216架作战飞机、13艘战舰;科威特,7000人(科威特武装力量余部)、35架作战飞机;阿曼,2.55万人、75辆坦克、50架作战飞机、12艘巡逻艇;卡塔尔,7000人、24辆坦克、19架作战飞机、9艘巡逻艇;阿联酋,4.3万人、14辆主战坦克、78架作战飞机;巴林,3500人;埃及4万人、358辆坦克;叙利亚,1.43万人、270辆坦克;摩洛哥,2000人。

    东欧3国:匈牙利,1支医疗队(40人);波兰,2艘舰只、1支医疗队;捷克斯洛伐克,200人的防化部队、150名医务人员。

    其他12国:土耳其,2艘护卫舰、12万人驻土伊边界;巴基斯坦,1万人;孟加拉,2000人;阿富汗,“圣战者”组织300人;塞内加尔,500人;尼日尔,480人(保卫麦加和麦地那神殿);塞拉利昂,1支医疗队(27人);阿根廷,450人、2艘护卫舰;洪都拉斯,150人(没有参战);新西兰,2架C-130运输机;韩国,1架C-130运输机、1支医疗队;新加坡,1支医疗队(20人)。

    多国部队的战略方针

    参加多国部队的国家虽有39个之多,但是美国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何时采取军事行动、采用什么打法均由美国说了算,因此,多国部队的战略实际上就是美国的战略。

    美国出兵海湾的战略目的是为了削弱伊拉克的军事力量,推翻萨达姆政权,全面控制海湾和中东地区,建立冷战后的“国际新秩序”。但是就其军事目标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解放科威特,二是打击萨达姆政权,摧毁伊拉克的战争基础和军事潜力。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美国高层决策人从一开始就积极研究对伊军事斗争的战略,精心制订军事行动方案。为了更好地研究对伊军事斗争的战略,布什政府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核心成员的基础上,组成了“八人委员会”的战时决策班子,其成员包括:总统布什、副总统奎尔、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副助理盖茨、国务卿贝克、国防部长切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和白宫办公厅主任苏努努。布什还对这个决策班子做了明确的分工:切尼和鲍威尔负责制订战争计划,斯考克罗夫特和盖茨负责情报保障,奎尔和贝克负责外交游说,苏努努负责决策宣布。

    切尼和鲍威尔等军方高层决策者对交战双方的强弱点做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分析认为,多国部队的优势在于:

    1.多国联盟拥有高质量的空中、地面和海上部队,部队人员素质好,训练有素,而且武器装备占优势;

    2.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夺取制空权;

    3.拥有在整个战区包括在太空中不受干扰地进行侦察的能力;

    4.得到广泛的国际支持;

    5.多国联盟在政治和军事领导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

    多国部队的缺陷在于:在文化上和历史上存在较大差异,早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又是在敌人更为熟悉的异国作战,作战地域广大,补给线很长,而且对伊拉克是否会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没有把握。

    美国认为,伊拉克军队的优长在于:

    1.地面力量庞大,数量占优势,且具有强大的后备力量和较大的战争潜力;

    2.有较丰富的沙漠地区作战经验;

    3.拥有一定的威慑性武器,如“飞毛腿”导弹和化学、生物武器。

    4.有经营数月的较坚固的防御阵地,战争准备较为充分。

    伊军的弱点在于:

    1.指挥和控制体制僵化,指挥人员缺乏主动性;

    2.防空系统薄弱,易被大规模致命性的空中攻击及电子攻击破坏,地面部队和后勤部队在沙漠中易遭空袭;

    3.习惯于防御打法,纵深攻击能力有限,作战方法落后;

    4.补给线太长,后勤体制不灵活,保障能力差;

    5.对多国部队总体作战能力存在错误判断;

    6.部队素质参差不齐,除共和国卫队的战斗力较强外,其余部队战斗力较弱;

    7.干扰美国空间设施的能力有限,空中进攻能力差,缺乏对外情报搜集能力。

    美国还对伊拉克的战略做了推测,认为萨达姆奉行的是持久消耗战略,即试图让以色列卷入危机中,从而分化瓦解反伊联盟,并准备打一场代价巨大的消耗战。在对敌情和我情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之后,美国高层决策人认真研究了对伊斗争的战略,并与参加多国部队的其他国家领导人交换了意见。1990年10月,美国内部在对伊动武的战略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论。12月18日,布什召集军方领导人和一批军事专家在白宫开会,专门研究了海湾战争中美军和多国部队的战争指导等问题。在研究和争论的基础上,确定了速决战方针,即多国部队在战争中要凭借海空优势,实施立体进攻,速战速决,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其要点是:

    (一)速战速决,避免陷入越南式的战争泥潭

    越南战争是美国败得最惨的战争之一,战后美国人在反省这场战争时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拖得太久。指挥海湾战争的大多数美国高级将领当年都参加过越南战争,施瓦茨科普夫在越战中当过营长,另外,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陆军司令约瑟克中将、空军司令霍纳中将、海军司令阿瑟中将、海军陆战队司令布默中将、第18空降军司令勒克中将等都参加过越南战争。越战的创伤深深印在他们的心中,霍纳中将说:“在越南出的问题是战争没完没了地拖下去。”因此他们决定吸取越南战争的教训,避免重演越战悲剧。正如美国人自己所说的那样:“越战的恐怖回忆萦绕在政府和军方决策者的脑海里,因此在对外采取军事行动时首先考虑的是避免‘另一场越南战争’。”布默中将表示:“我们在越南犯了许多愚蠢的错误,这些错误不能再犯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血的教训不能不吸取。”布什也表示:“这次我们决不能重蹈越战的覆辙了,决不能无休止地拖长战期,务必速战速决。”他还强调:“假如你背后有一只手限制你的自由,就不要进行战争。如果你不打算给予(部下)全面的支持,就不要派一个小伙子到战场去。”为此,布什在国内力求最广泛的支持和行动自由,他8月初宣布出兵和11月初宣布增兵都未经过美国国会的批准而先斩后奏。同时,他多次向在海湾的施瓦茨科普夫表示,对其作战指挥不加干涉,任其发挥才干。布什还一再向国内人民保证:美军将采取速决战,争取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战果,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斗,保证参战军人能尽快返回美国。

    除了吸取越南战争失败的教训之外,美国确定速战速决的战略还有其他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1.久拖对美国和多国部队不利。首先,美国为确保战争的取胜,投入了大量的部队和高技术兵器,耗资巨大。战争拖得太长,对于经济上正处于衰退时期的美国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其次,战期一长,伤亡势必增加,必然影响士气,并导致国内巨大的反战浪潮,使布什政府难以收场。再者,反伊联盟和多国部队内部矛盾重重,关系极其脆弱和不稳定,美国不可能将其长期维持下去。阿拉伯国家的反美情绪会随美国的长期介入而日益高涨,西方盟国也会因各自利益冲突而出现裂缝。基辛格曾多次提醒布什政府注意中东地区问题的复杂性,他提醒政府必须把握有利时机尽快解决海湾问题,以防夜长梦多。最后,海湾的民情和地理条件不允许美国拖延下去。美国军方认为,最佳进攻时间是1月1日至2月15日这6个星期左右,过了这个时期,气候和穆斯林宗教节日都将使战斗更难进行。3月以后,沙漠地区气温急剧上升,炎热的气候不利于作战,且到了伊斯兰教的斋月和朝觐时节,影响多国部队中阿拉伯部队的军事行动。

    2.美国有避免持久作战的有利条件。首先,伊拉克孤立无援,战线过长,与多国部队相比,更难持久作战;其次,多国部队在总体上占优势,除海空军占绝对优势外,地面部队的武器装备质量也优于对方,多国部队可以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在短期内结束战争。

    为落实速决战方针,布什确定的对策是:第一,确定有限的、易达到的军事行动目标,不好高骛远;第二,充分准备,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强调做好准备后再开战,不单纯为了速决而贸然发动进攻。

    (二)牛刀杀鸡,投入决定性力量,并在决定性时刻一举使用,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由于美国国内“越战阴影”尚未消除,反战情绪十分强烈,国会对要不要打仗也争论激烈。如果这一仗失利,或者虽然取胜而代价太大,都将断送布什的政治前途,并使美国在冷战后的争夺中一蹶不振。因此,美国总统布什、总统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国务卿贝克、国防部长切尼和中央情报局局长韦伯斯特等高层决策者反复磋商策划,制定了多种对策。首先对伊拉克采取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慑等多管齐下的手段,力图使伊拉克望而生畏,主动退却,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同时做好充分准备,以求在必须对伊动武时,战则必胜,并能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鲍威尔在12月对记者的一次谈话中就指出,美国不战则己,战则必胜,并且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美国军事研究人员认为,美国在越战中失败原因在于过低估计敌人的力量和逐次展开和使用兵力,而1989年出兵巴拿马时的“牛刀杀鸡”的成功经验值得再次推崇。此次出兵,美国充分估计伊拉克的威胁,迅速调动尽可能多的部队到海湾,使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甚至将其驻扎在欧洲的王牌军队第7军也调入海湾。布什曾明确告诉美军的军事计划人员说:如果需要2个人去完成一件事,那就派4个人去;我需要部队拥有完成任务所必须的一切手段。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美军一反越南战争逐步添油的调兵方法,而是在短时间内抽调大规模的军队到海湾。在越南战争中,美国从1965年3月派遣地面部队,并逐次增强兵力,到1969年4月底,美驻越部队达到54.28万人,其间用时5年零1个月。在海湾危机中,美国从1990年8月7日开始派遣地面部队,到10月底,达到24万,到地面战斗开始前,兵力增加到50多万,用时仅半年多一点。美国对敌人力量的估计甚至超过了其实际情况,达到草木皆兵的地步。多国部队联合部队司令哈立德亲王曾表示对西方过高估计伊拉克战斗能力有些迷惑不解,他认为,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官,施瓦茨科普夫过于小心谨慎。对此,多国部队空军司令霍纳中将作了回答,他说:“我们在海湾使用这么多的部队的原因也许在于担心我们又要面临失败。在战争开始之前,我们就开始相信报纸所说的我们的战斗力不行。它们说我们的装备不会管用,我们的人不行,而我们的将军是愚蠢的。我们得证明它们错了。”为了确保胜利,减少伤亡,美军计划在战争开始时,一举使用全部兵力。在地面进攻时,不留预备队,在整个科威特战区和伊拉克同时实施多路多方向大规模作战。

    (三)避强击弱,化强为弱,充分发挥海空优势和高技术优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同伊拉克相比,多国部队的地面部队数量稍占劣势,但是具有绝对的海空优势。多国部队有各种作战飞机2000多架,而且性能优越,而伊军仅有700多架飞机。多国部队的海军也占绝对优势。因此,美军决定避免与伊军正面近距离交战,而是凭借空中优势对伊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空袭,掌握制空权,从而控制战场主动权,为地面的速决战打下基础。同时,凭借海上优势,对伊拉克进行封锁,使伊军得不到补充,从而削弱其实力。8月25日,美军中央总部司令在汇报中称:“我们将以己之长击敌之短,以此抵消联军地面力量的劣势。利用欺骗手段,将其注意力转向防御,打乱其部队的部署。首先,以空中力量打击伊拉克领土,瘫痪其领导、指挥与控制体系,使其无力增援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的伊军。然后,在科威特上空夺取绝对的空中优势。尔后,以空中力量有选择地打击伊地面部队,削弱其战斗力,消灭其增援部队。最后,先以佯攻和有限打击牵制伊军;再以装甲部队实施突破,扩张战果,控制交通枢纽;进而切断其再补给和残余增援部队,歼灭科威特境内的伊军。”不久,布什在白宫召集军方领导人和一批军事专家讨论海湾战争美军和多国部队战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强调要对伊军采取多方向立体的进攻,即空袭、地面进攻、海上登陆进攻,“采取尽量利用伊之弱点,逐步化其强点为弱点的方针作战”。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认为,美应“以空中力量作为削弱伊强点和打击力量的关键手段”。参加会议的许多军事专家也主张先用空袭化强敌为弱敌,然后合围和歼灭伊南部和科威特战区的伊军。最后决定,进攻作战将从空中作战开始。为减少伤亡,美国运用了一切可以运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包括卫星、战略侦察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隐形轰炸机、巡航导弹、油汽炸弹、战术C3I系统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阿拉伯部队司令哈立德亲王在战争后指出:“萨达姆希望打一场缓慢的、老式的战争,就像他和伊朗之间进行的那场战争一样……多国联合部队决心打一场高速机动的、高技术的、超现代化的、从远距离上用制导武器进行的战争——实质上是一场空中战争。”

    综上所述,美军和多国部队的战略可以概括为:充分准备,投入和使用决定性力量;凭借海空军优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多管齐下,速战速决,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无疑,这一战略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情况较为客观而全面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切实可行的。它为多国部队的轻松取胜奠定了基础。

    三、萨达姆的建议与其手中“王牌”

    在阿拉伯紧急首脑会议后,面对强大的国际反伊联盟,萨达姆以他一贯的狡诈,策划着新的阴谋。一方面,他加快向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地区调集军队,部署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据西方的情报来源透露,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部队已增至17万人左右,在这些部队的背后,伊正向伊拉克南部战区的各空军基地运送和储存化学武器。另一方面,萨达姆计划利用阿以矛盾和阿拉伯人中普遍存在的反美、反西方的情绪,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分化瓦解反伊联盟。12日,他第一次提出了将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同解决中东地区所有问题相联系的“挂勾”建议,要求以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换取以色列从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撤军、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和美国从海湾撤军。下面就是这次建议的讲话全文。

    以真主、有同情心和仁慈的人们的名义

    我们为了在海湾地区创造和平的气氛和使这个地区的局势稳定,为了揭露美国和它的极其残忍的盟友以色列以及它的一些小盟友和他们对伊拉克犯下的罪行,决定提出下列倡议:

    美国借口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是抗议伊拉克给予从萨巴赫家族统治中自救出来的科威特人民的援助,这是试图掩盖它的不人道的行为和反对海湾地区人民的行为。在科威特人和伊拉克人决定重新建立英国殖民主义曾在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割裂的那个国家的日子里,美国发狂了,因为科威特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伊拉克的一部分。伊拉克从来也没有承认殖民主义犯下的这个犯罪行为。

    以对付伊拉克对沙特阿拉伯的威胁为借口,美国已开始集结它的海军舰队和军用飞机,并敲响了对伊拉克的的战鼓。

    因为美国开始点燃的战火将烧遍许多地方并将给战区的人民造成巨大灾难,为了向世界舆论,尤其是西方舆论如实地说明情况,为了在美国实际上只是企图保护西方的利益时揭露美国支持人民权利的骗人的说法,我建议,根据由联合国安理会规定的同样原则和同样的基础同时解决一切占领问题和被说成是该地区占领问题的问题。这些原则和基础是:

    为以色列立即和无条件地撤出巴勒斯坦、叙利亚和黎巴嫩的被占阿拉伯领土、叙利亚撤出黎巴嫩、伊拉克和伊朗相互撤出和对科威特局势的安排作准备。

    一切军队的撤出和一切有关的政治安排都应考虑伊拉克的历史性领土权利和保证科威特人民决定自己前途的权利。

    这个行动计划的基础应该是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一切决议都应当尽早达成解决办法和要求对不遵守这些安排和不对这些安排作出响应的任何一方采取安理会对伊拉克所采取的同样行动。

    为向世界舆论揭露事实,并根据客观条件对它们进行判断,而不受美国的愿望和压力的影响,我们要求美国军队和对这个阴谋计划作出响应的其它一切军队立即撤出沙特阿拉伯,由一支阿拉伯部队替代。在联合国秘书长的协助下,安理会应决定这支阿拉伯部队的任务、国籍、规模和部署的地区。在决定这些军队由哪些国家派遣时,不应把埃及的部队包括在内,因为美国正在把埃及当成反阿拉伯人的基石加以利用。应立刻冻结一切抵制和围攻的决议。伊拉克同世界间的经济、政治和科学交往应恢复正常,或者,应对拒绝按以上宣布的条件去作和拒绝作出响应的任何一方实行这样的制裁。

    如果美国、它的盟友和它的代理人未能对我们的倡议作出响应,那么,我们伊拉克人民将同我们阿拉伯世界的兄弟们一道抵抗它们的罪恶企图和侵略计划。在我们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人民和我们伟大的伊拉克人民的帮助下,我们将同美国的罪恶计划进行斗争。在真主的帮助下,我们定会胜利。当罪恶者被不光彩地赶出这个地区的时候,他们将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后悔。

    初看起来,萨达姆的这个建议似乎包含了一些合理的东西,比如它要求以色列从被占阿拉伯领土撤军,联合国的决议是这样规定的,几十年来国际社会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也一直是这样要求的,这个要求能说是不合理的吗?它要求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叙利亚长期驻军黎巴嫩,干涉黎巴嫩内政,显然有悖于联合国宪章中载明的那些关于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个要求能说是不合理的吗?他提出两伊之间相互撤军,这个有助于缓解两伊之间长期的紧张关系、有利于波斯湾稳定的建议同样应该说是合理的。但所有这些建议在目前提出来、由这样一个公然吞并一个主权国家的侵略者提出来,人们是无法接受的,这是强权对和平的嘲弄。萨达姆显然不愿意提及这一点,即中东地区所有这些痛苦的冲突的和平解决有赖于在中东地区创造一个更加缓和的、有利于展开对话与合作的大气候,而正是萨达姆对科威特的侵略把中东推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动荡之中,破坏了中东的和平进程。而国际社会是清楚这一点的。正因为清楚这一点,人们才看到,包含在这个建议之中的并不是解决中东地区持续性冲突的和平愿望,而是转移视线,挑拨反伊联盟中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阴险企图。因此,很自然,萨达姆的建议遭到普遍拒绝。

    对萨达姆建议试图将以色列拉出来作替罪羊,人们毫不奇怪,首先对此表示愤慨的是以色列人。萨达姆的建议提出后不到一小时,以色列总理沙米尔的高级顾问阿维泽尔·帕斯纳就发表声明进行了反击,他说:“萨达姆·侯赛因千方百计地要摆脱他所面对的国际部队,为了避开现已对他实行的经济制裁,他所谓的一切倡议都只不过是卑鄙的宣传。”以色列的国际问题分析家们对萨达姆的“险恶用心”作了更为精辟的分析,他们接连发表看法告诫国际社会不要上伊拉克的当。以色列国家电台的阿拉伯问题观察家阿哈龙·巴尼亚说:“很明显,萨达姆努力要使以色列卷进去,以便鼓动整个阿拉伯世界反对以色列。”海法大学的伊拉克专家阿马齐亚·巴拉姆对记者说,萨达姆的建议“是要给美国抹黑,把它说成像是使用双重标准的人,要求一方撤军,而却不对自己的盟友运用同样的原则”,他认为萨达姆的目的是使美国和西方在阿拉伯国家面前感到难堪,并争取反对它的阿拉伯国家里的阿拉伯群众对他的支持,动摇这些国家的国内稳定的基础。

    几乎在以色列人讲话的同时,美国总统布什在他渡假的一个海边小镇发表的一项声明说,美国“绝对反对”萨达姆提出的条件,他强调指出:“这些最新条件和威胁是又一个旨在使人们转移对伊拉克孤立状况的注意力和造成一种新的现状的企图。”白宫发言人菲茨沃特在华盛顿说:“这个建议同我们的目的没有什么关系。它没有新的中肯的内容,没有提到联合国和阿拉伯联盟要他们撤出科威特的要求。”与此同时,据美国报纸的消息,布什总统近日已指令中央情报局采取除暗杀伊拉克总统以外的任何手段搞乱伊拉克的局势,贝克国务卿已宣布说驻海湾的美国军舰将从即日起拦截任何装载伊拉克石油的油轮。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美国会考虑萨达姆的建议。

    13日,沙特国王法赫德在沙特西部一城市的集会上说,伊拉克的建议“只会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是“行不通的”。同日,叙利亚总统阿萨德针对伊拉克的建议说,叙利亚将严格遵守阿拉伯首脑会议和联合国安理会关于解决海湾危机的所有决议,对伊拉克建议中要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一事不予置评。

    苏联外交部发言人格列米茨基赫对萨达姆建议的现实性表示怀疑,他在13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在任何情况下,要一下子实现这些条件大概是不可能的。”

    看来,萨达姆想通过这个建议分裂反伊拉克的国际联盟的希望落空了。他所看到的惟一积极的响应是,他的建议在约旦引发了又一场支持他的群众游行,在这些人看来,他是阿拉伯民族反对异教徒的英雄,是当代的萨拉赫丁。但这似乎已不再使它感到安慰,自他入侵科威特以来,在约旦的这类支持他的游行示威已经不止一次了。美国和它的阿拉伯盟友所表现出来的坚决态度使他恼羞成怒,但他深知美国人的弱点,于是他决定动用“人质”这张盾牌来折磨美国人和所有西方人的神经,再让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家属去折磨布什、撒切尔和密特朗。他要用人质这根绳子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事实上,早在伊入侵科的初期,萨达姆就已经在考虑“人质战”了,作为阿拉伯世界最激进的一批恐怖组织的支持者,他懂得人质的用处。

    8月4日,侵科伊军就抓走了20名在科威特的美国石油公司的雇员和35名在科威特军队中当顾问的英国军人。8月6日,可能是得到了来自巴格达的更为明确的指令,侵科伊军开始在科威特的机场和各大饭店、旅馆大肆搜捕美国和英国公民,因为那时美国出兵沙特的“沙漠盾牌”计划已有所传闻,估计萨达姆正是在风闻这个计划后着手准备他的“人质盾牌”。当天,一架飞经科威特的英国航空公司客机上的366名英国人全部被抓走,随后便被带上汽车运往伊拉克。

    在伊拉克军队到处搜捕西方人质时,驻科威特的各国使馆成了一个主要目标,它企图通过宣布驻科使馆不再具有合法地位而把外交官变成普通侨民,再将他们劫为人质,巧妙地绕过《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关于保护外交特权的规定。“人质战”引发了“使馆战”。

    8月9日,在伊拉克宣布吞并科威特的第二天,伊拉克外交部就迫不及待地发表了一个针对各国驻科使馆的声明。声明说:由于科威特与伊拉克已经宣布合并为一个国家,驻科威特的各外交使团不再具有官方地位,从而也是非法的了,因此,伊拉克外交部要求各国在8月24日以前关闭在科威特的使馆,可将一切公务移到巴格达进行。当时在科威特共有65个国家的使馆在工作。

    但西方国家对伊拉克的宣布不予理睬,相反,正在酝酿对伊拉克实行进一步的制裁措施。公开宣布关闭使馆的第一个国家是马来西亚。8月14日,马来西亚外长奥马尔宣布马将关闭驻科威特使馆,他说:“马来西亚是在伊拉克宣布从8月24日起不再保护在科威特的外国使馆及外交官之后作出这一决定的。我们这样作没有其它的原因,完全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然而,马来西亚的这一举动却使沙特政府感到担忧,惟恐它的闭馆被伊拉克人所利用,沙特国王法赫德派副外交大臣阿齐兹作为他的特使,紧急出访马来西亚。15日晚,这位特使在吉隆坡受到马来西亚国王伊斯坎达尔苏丹的接见,据说,这位特使将沙特国王的一封请求马来西亚出兵去沙特保护圣地的信交给了伊斯坎达尔苏丹。在这次访问后不久,马来西亚就发表声明说,如沙特境内的圣地受到威胁,它将出兵保护。由于沙特方面的及时行动,马来西亚带头闭馆的作法才未能被伊拉克当作宣传的材料加以张扬。

    8月15日,伊拉克宣布,在海湾危机解决前,伊将不允许留在伊、科的大约3000名美国人离境。这些人实际上早已成为人质。8月16日,占领科威特的伊拉克军事当局又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在科威特的约4000名英国人和2500名美国人分别到两家旅馆集中。当天下午,这些人就被押往巴格达。当时,伊拉克正在向科威特大举增兵,交通工具的紧张是可以想象的,但他们却不惜抽调大量汽车将科威特境内的数万西方人运往巴格达,足见其对“人质盾牌”的重视。同一天,在巴格达,萨达姆向美国发出了严厉的警告,他说,一旦美国和伊拉克发生军事对抗,他将杀死在伊科的数千名美国人质。

    西方的无动于哀使伊拉克人感到失望,他们决定把手中的“绳子”勒紧一些。两天后,“人质战”骤然升级,伊拉克宣布将把西方人质“请”到伊拉克的重要设施,特别是重要军事目标里去“作客”。8月18日清晨,伊拉克议长萨阿迪·迈赫迪·萨利赫宣布:在刚刚结束的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一次联席会议上,一致决定,只要伊拉克受到战争威胁,它将把敌对国家的国民留在它的国土上,他们将被请到伊拉克和科威特领土上的重要设施里去作客。这项决定一直有效,直到有充分的保证表明对伊拉克人民的战争威胁已不复存在。他说:“伊拉克议会一直在同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某些部门和公共设施(特别是石油和军事部门)、军事基地(包括空军基地)和炼油厂共同安排收容这些外国人的事宜。”

    从这天开始,伊拉克就正式使用他手里的这张牌了。在伊拉克议长的宣布后不久,伊电视台就播放了萨达姆身着西服、面带微笑会见滞留在伊科的外国人家属的境头。在电视画面上,萨达姆看上去志得意满,谈笑风生,还故作慈祥地抚摸着一位英国儿童的脑袋同他开玩笑,但在场的西方人个个看上去表情呆板,一副愁思万千的模样,被抚摸的英国儿童看上去惊魂未定,就像是一个被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的大灰狼吓呆了的小绵羊。一位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在看完这一幕后对记者说,萨达姆的表演使他感到恶心。

    就在这次向被扣外国人质的家属发表的讲话中,萨达姆又提出了一个解决海湾危机的五点建议,第一次抛出“人质盾牌”。他声称,在美国从海湾撤走所有军队、保证不对伊拉克使用武力、解除对伊的经济制裁、联合国按照伊拉克12日建议的原则承担保障海湾安全和平的责任等条件下,伊拉克将允许外国人自由地离开。很明显,他是要用人质抵押,讹诈美国和反伊联盟的其它国家,迫使他们作出让步,或者至少可以迟滞对伊拉克的进攻,并在他们国内造成一种要求设法保护和解救人质的声势,以约束决策者的行为,使他们由于担心人质遭到伤害而在对伊动武问题上犹豫不定,这样,将使伊拉克赢得时间,危机的久拖不决将使伊占领科威特的既成事实更加巩固。这就是萨达姆的如意算盘,也是伊拉克的“人质战”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当天从巴黎传来的一个消息表明,以对人质采取区别对待的作法来分化瓦解反伊联盟,是伊拉克打“人质牌”的一个主要手法。也许伊拉克人已经注意到危机爆发以来法国同美英之间的政策分歧,或者是基于危机爆发前伊拉克同法国之间的特殊关系,萨达姆选择了法国作为突破口。这个信息是通过巴解组织传递的。在萨达姆的讲话发表后,巴解主席阿拉法特的顾问巴萨姆·阿布·谢里夫就在巴黎的蒙特卡洛电台发表谈话说,巴解组织得到保证,扣留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所有法国人“将被作为朋友对待,他们可以正常地生活”,阿拉法特一直在“与爱丽舍宫保持接触,以帮助在科威特和巴格达的法国人”。此后的事态发展表明,伊拉克的作法对法国是起了作用的。

    然而,在国际社会的大多数国家,伊拉克此举受到了普遍的谴责,并因此招来了更进一步的制裁。美国白宫发言人当天发表声明说,伊拉克的所作所为违犯国际法和所有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不能接受的”,并要求它“毫不迟缓地、无条件地”释放所有人质。英国外交部在听到伊拉克议长的讲话后,当即召见了伊拉克大使,谴责伊的行为违背国际法,表示了英国的“严重不安”,并要求“澄清被扣英国公民的状况”。美英两国的在谴责伊拉克的同时,都命令其海军舰队可对伊拉克船只使用“最低限度的武力”,实际上等于对伊实施海上封锁,增加对伊拉克的压力。联合国安理会也在同一天通过了664号决议,敦促伊拉克立即采取措施,允许被它扣留的所有外国人质自由离开。

    美国及其领导的国际反伊联盟对伊拉克建议的拒绝,更加深了伊拉克人的孤立感和愤懑情绪,作为报复,它强化了使馆战的措施。23日,在伊拉克所要求的闭馆期限的前一天,伊命令其军队包围了各国驻科威特使馆,并发出了断水断电的威胁。24日,伊科占领当局通知美国、英国、法国、东德、保加利亚、匈牙利、端典、挪威、罗马尼亚、日本等10个被包围的国家的使馆说,伊允许西方外交官的家属离开,但外交官本人得留下,直到他们国家关闭使馆。从25日开始,伊拉克正式对所有驻科使馆实行断水、断电、断食品的三断政策,并宣称所有不撤使馆的那些国家的外交官已失去外交官的一切权利,伊将把他们当普通侨民对待。对使馆的围困战开始了。在三断的情况下,外交官们正在用生命来维护原则,对许多人来说,这可能是他们外交生涯中最暗淡的时刻。而在他们国内,政府对伊拉克人的理所当然的谴责又使他们的处境更加恶化。为了结束他们外交官的痛苦,一些国家不再坚持用生命来捍卫原则了,他们或被迫宣布闭馆,或者撤走所有人员,留下一座空馆,但不作任何宣布。截止24日夜间,正式宣布闭馆的只有马来西亚、印度、巴西、菲律宾四国,日本说如果它的外交官处在危险之中,可能暂时闭馆,苏联和中国在将使馆所有人员撒往巴格达后,都宣布使馆仍然保留,只是暂时停止了工作,并不是关闭。拒绝撤走和关闭的国家是大多数,其中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反伊联盟的中坚国家。他们成了伊拉克人最方便的出气桶。

    伊拉克人的出尔反尔更使局势复杂化了。他们本来已经宣布允许西方外交官的家属离开,但当一批西方外交官的家属乘汽车准备穿越伊土边界前往土耳其时,伊拉克当局却勒令其中的40名美国外交官家属返回巴格达。这种明显的挑衅使华盛怒不可遏,并立即采取了报复措施。8月26日,国务院宣布驱逐了36名伊拉克驻美外交官,并开始限制其余外交官的行动。伊拉克人显然无法对此采取对等行动,因为,那样的话,将正好使留在伊拉克作人质的美国外交官得以解脱。

    一段时间后,形势似乎有所缓和了。伊拉克开始释放被扣押的西方妇女和儿童。1日夜,伊拉克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机载着300多名妇女儿童途经巴黎、伦敦飞往华盛顿,2日晨,西德汉萨航空公司一架大型客机又接走311人,同时,有近70名日本人乘飞机经安曼飞往东京。到2日晨,共送出700多人。但当这些安全回国的家属们还未来得及为自己的归来而庆贺时,一轮新的折磨又降临在他们仍留在伊科两地的亲人身上。

    14日上午7时,伊拉克军队闯入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使馆,强行带走了四名法国人,其中包括法国武官。法国外交部立即召见伊拉克驻法大使,要求释放这些人,密特朗总统发表谈话说,这是伊拉克对法国的公然的“侵略行径”,声称要进行报复。后来,伊放回了法国武官,但另外三名法国外交人员仍下落不明。

    伊拉克的行动立即招来了法国和它的欧共体盟国的报复。15日,法国内阁会议作出决定,驱逐11名伊拉克外交官(其中包括3名武官)、14名有密探嫌疑的伊拉克人和26名在法国受训的伊拉克军事人员,同时决定再向沙特增派4200名军人及一批飞机和担克。16日,意大利政府宣布驱逐伊驻意大利使馆的所有军事人员,并限令其它外交官的活动范围为罗马周围30公里。17日,欧共体12国的外长在布鲁塞尔开会后,一致同意驱逐所有伊拉克使馆的军事人员并限制其它外交人员的数量和活动范围。当天,英国下令伊拉克驻英使馆的8名外交官和其它23名伊拉克人一周内离开英国,西德下令伊拉克驻德使馆的军事人员在48小时内离境。伊拉克的再报复来得也很迅速。21日,伊拉克外交部召见除葡萄牙以外的欧共体11国、美国、埃及驻伊拉克使馆的馆长,命令在他们使馆中工作的所有军官在一周内离开伊拉克,同时也限制使馆其它外交人员的活功范围为巴格达周围40公里以内。这一决定涉及到伊拉克的50多名西方外交官。当天,美国和埃及就对伊拉克的报复进行了报复,又驱逐了一批伊拉克外交官。

    西方的强硬态度使伊拉克人感到,他们事实上并没能有效地使用掌握在他们手中的人质盾牌,看来有改变手法的需要。于是,伊拉克人开始放松他们手中的“绳子”,诱使西方的前高级政府官员纷纷前往巴格达试探“讨要”人质,大凡每去一个前高级官员,萨达姆总会让他带一些人回去,以便使更多的人乐于前往巴格达朝圣。萨达姆指望以此来破坏西方的制裁和封锁,并让这些从巴格达回去的前朝遗老们为他作宣传,宣传他的灵活性和他的和平愿望。

    在这里,伊拉克人所采取的政策便是区别对待,实际是要分而治之。22日,伊拉克宣布允许滞留在伊科两地的西欧人和日本人离开,但将继续拘留美国人和英国人。也许是担心迟钝的西方人不能理解这一政策的意义,伊拉克议长索性明确地指出,伊拉克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某些追随美国反对伊拉克的国家和让其它国家重新考虑对伊拉克的态度。因此,伊拉克人的用心是再明白不过的了,他是要以此来分化国际反伊联盟。但偏偏有人愿意迎合萨达姆的这一套。

    这许多朝圣者中的第一个是奥地利总统瓦尔德海姆。其间,瓦尔德海姆先后去了约旦和巴格达,见了侯赛因国王和萨达姆总统。还在他准备这次访问时,就有人试图阻止他,认为这可能破坏国际社会正在对伊拉克实行的制度。但他还是去了。他在巴格达会见了萨达姆,并把他的100名同胞带了回来。他的这次访问因而在西方受到了普遍的非议,认为他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违背了不同劫持人质者谈判的原则。更糟糕的是,这位总统坚持认为萨达姆是想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后来,他在安曼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的采访时说:“我的印象是他仍然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他给我的印象是他是一个愿意承担责任、并且对于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有所准备的人。”他据此认为,萨达姆将“尽他的最大努力”来争取和平解决海湾危机。假如他知道美国正在作着什么样的战争准备时,他就会明白他的话讲得那么不合时宜。这位曾经担任过10年联合国秘书长职务的年迈的总统,近年来在国际上威望大跌,他差点因为被指为漏网的纳粹分子而当不上总统。这一次,他的巴格达之行受到非议看来不是偶然的。

    尽管各国政府对瓦尔德海姆的行为蚩之以鼻,但他们却似乎从中悟到了点什么。在参加反伊联盟的国家中,几乎每一个总统或总理、首相都受到国内舆论要求设法解救人质的压力,但他们显然不愿意像瓦尔德海姆那样不顾一切。于是,前首相、前总理出马了。在瓦尔德海姆之后,先后有英国前首相希思、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法国前外长谢松、西德前总理勃兰特等十几位各国的前高级官员访问了伊拉克,每人回国时都带回一批本国的人质,并照例要宣讲一番和平解决危机的希望仍然存在诸如此类的论调。于是,就会有又一批人鼓起勇气去进行外交穿梭,最后都豪无所获。但时间却一天天地流逝了。在一次又一次的和平尝试中,海湾危机形成久拖不决的局面,这不正是萨达姆所希望的吗?

    伊拉克人就是这样利用了他们手中的这张牌。

    四、伊拉克的战备措施

    全民总动员

    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行动、向海湾地区派兵之后,伊拉克立即针锋相对,进行全面战争动员。伊拉克政府向国内人民广泛宣传科威特在历史上是伊拉克的领土,宣称“收复科威特”是“统一祖国”的“正义之举”,西方国家的出兵和国际社会的制裁是对伊拉克“内政的干涉”,号召人民为保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血战到底。1990年10月30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召开武装部队指挥部会议,准备在科威特展开“城市战”,并命令伊军处于高度戒备状态。1991年1月14日,在联合国规定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到来之前,萨达姆号召全国人民为保卫科威特而战,为科威特而死。

    另一方面,伊拉克政府加强对军队和人民群众的控制。在入侵科威特之前,伊拉克就逮捕了200多名持反对意见的军官,入侵科威特之后,又多次清洗统治集团内部的“异己分子”。在首都和各大城市增派军警人员和装甲车辆,加强对主要军政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对于国内的反对派势力,如库尔德少数民族和什叶派穆斯林反政府派别。进行严密的控制和坚决的镇压。到11月25日,伊拉克政府共逮捕了4500名批评政府的什叶派原教旨主义者。

    伊拉克政府的政治动员和宣传激起了民众的民族情绪和宗教狂热。1991年1月15日,伊拉克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美示威大游行,全国各地有百万人参加,他们高呼“科威特是我们的”、“打倒侵略者”、“支持萨达姆总统”等口号。

    在政治动员的同时,伊拉克政府还宣布实行战时体制,扩充军事力量。将全国18个省划分为5个战区,由各战区最高军事指挥官统管战区一切事务:命令预备役部队转为现役,复员、转业人员返回部队服现役。伊拉克正规军平时约65万,预备役部队约48万。10月5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决定在原有100万军队的基础上,再新组建11个师。11月25日,伊拉克政府又颁布法令,要求已解甲归田的农民重返军队。本来伊拉克政府为了缓解“禁运”带来的食品供应紧张状况,曾允许部分农民不服兵役,并遣返6万名军人去帮助耕种,现在这些人又被召回部队。增派科威特的25万伊军中有6万是这次征召的农民。12月17日,伊拉克发布公告,第三次征召后备役军人。公告下令1957年出生的后备役军人必须在3天内到军营报到。通过几次动员和征兵使伊拉克的陆军在侵科前的53个师基础上又增加了13个师,新组建11个师,共达77个师。伊拉克政府仍觉兵力不足,还在科威特强行征兵。

    此外,伊拉克政府还扩建民兵武装,实行全民皆兵。1990年8月,伊革命指挥委员会决定组建各行政区人民军(民兵)指挥部。10月6日伊拉克从首都撤出400万人,并发给轻型武器。

    人民军志愿人员最终人数达到800万以上。伊拉克民兵总司令表示,他的民兵“决心保卫伊拉克和科威特革命”。

    为了对付土耳其军队可能从北面发动的进攻,伊拉克政府还同意让30万忠于政府并在两伊战争中表现勇敢的库尔德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恢复活动。

    通过多次动员和多方面的动员,伊拉克军队现役总兵力达120万人,占1700万总人口的7%。再加上号称800万的人民军志愿人员,其动员量竟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半数以上。据美联社报道,到1991年1月15日战争爆发前伊拉克青年已被征召殆尽,许多妇女和儿童不得不承担军事和生产任务,政府虽然宣布征召17~38岁的人入伍,但实际被征者不少人不到或超过此年龄,大批16岁青少年被召进部队,他们对军事知识一无所知,又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战斗力很弱,影响了后来的作战行动。

    做持久战准备

    伊拉克的食品、原料和工业零部件,大部分都依赖进口。为了应付可能产生的经济困难,伊拉克在入侵科威特之前就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1990年伊拉克进口粮食317万吨,自产粮食195万吨。扣除海湾危机之前8个月的平均消耗,其库存的粮食、食油、糖等食品可维持7至10个月时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面对日益严厉的国际禁运和经济封锁,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经济制裁的影响,配合延缓战争、支撑持久作战的需要,伊拉克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掠夺科威特

    科威特有着丰厚的黄金和货币储备,伊拉克将科威特的黄金和货币储备用卡车运往巴格达,还洗劫了科威特国家博物馆和科威特的黄金、珠宝市场,抢走了当地所有汽车。据估算,伊拉克从科威特掠夺的外汇和黄金达30亿美元,另有数十亿美元的财产。据科威特财政部官员称,伊拉克掠夺的科威特资产总额约为120亿美元。按照伊拉克正常年度外汇开支约100亿美元推算,它从科威特掠夺的资产足够半年之需。

    (二)紧缩经济

    针对国际社会空前的封锁和制裁,伊拉克官员宣称:“没有百事可乐、没有雨衣、没有威士忌,我们照样能够生活。”8月12日,萨达姆号召伊拉克人民勒紧腰带,节衣缩食,做长期打算,共渡难关。伊拉克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多吃枣,多喝水”,改变日常的生活。伊拉克是世界上最大的椰枣生产国,大量的椰枣可以替代食物,也可以用来压制糖浆。伊拉克政府宣布从9月1日起对全国实行食品定量配给制,向居民发放配给证,属于定量的商品有大米、面粉、食油、菜叶、糖、肥皂、清洁剂、婴儿牛奶、土豆等。每人每月6公斤面粉、1公斤大米、半公斤食油。还宣布对在伊拉克的外国人也实行定量配给,面包也实行定量供给。为了控制石油的消耗,伊拉克又从1990年10月23日起,宣布实行汽油和机动车油定量供应制度,汽车司机凭证加油。

    另一方面,伊拉克对违反定量配给制度和制造恐慌的人予以严惩。政府在9月9日发布命令规定,凡是囤积或以高价出售食品的人,都将被处以15年监禁,投机倒把的将被没收全部财产。此外,政府各部门尽量减少开支,厉行节约。

    (三)扩大生产

    伊拉克对农民实行优惠政策,如:增加粮食生产贷款,降低利息,由7%下降到3%;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大麦每吨收购价由400第纳尔提高到900第纳尔,涨幅为25%~50%。政府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强粮食自给能力。政府下令农民用80%的耕地种植小麦。为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政府还一度准许农民免服兵役,后来虽重新征召农民入伍。但在农忙时仍然派遣部分军人到农村参加秋收秋种,并在形势允许的情况下,免除部分农民的兵役。还充分调动妇女儿童的积极性,让他们从事生产等活动。伊拉克的800万人民军志愿人员(民兵)基本上不脱离生产,主要从事民防和战时勤务工作。

    (四)通过各种途径,从外部获取物品

    通过外交途径,与约旦、伊朗等邻国沟通关系,换取部分粮食和药品。还利用空中通道继续从也门、利比亚等国进口武器零件和生活物资。另外,还通过边境走私,从约旦、伊朗和土耳其的走私者手中获取食物和其他物资。

    伊拉克的这些措施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伊拉克的经济困境,但对它维持力量、坚持持久作战,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加强防御部署

    伊拉克军队总兵力120万人,作战飞机770余架,坦克5800余辆,装甲车5100余辆,火炮3.8万余门,地对地导弹800余枚。针对美军和多国部队在海湾的大量集结,伊拉克积极向科威特战区增兵,抢修工事,不断完善防御部署。到10月中旬,伊拉克在科威特战区已部署27个师,包括共和国卫队8个师,其中有9个装甲师或机械化师、17个步兵师和1个特种部队师,总兵力达43.5万余人,装备坦克3600多辆,装甲运兵车2400辆,各种火炮2400多门。之后,伊拉克继续增兵,到1991年1月10日已达54万人,坦克4000余辆,装甲车2700余辆,火炮3000余门,“蛙-7”型战术火箭等27部,“蚕”式岸舰导弹发射架6部,“飞毛腿-B”型导弹发射架14部,武装直升机125架。其中,驻科威特的伊军为14个师22.8万人,装备坦克2020辆,装甲车1240辆,火炮1130门。在此基础上,伊军不断完善防御部署。在兵力部署上,伊军呈纵深梯次配置,从科沙、伊沙边界一直延伸到伊拉克境内,设置了3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沿科沙、伊沙边界设置,兵力近30万,其任务是:凭借固定的防御工事来阻止多国部队的正面突击。第二道防线在科威特中部,由15万精锐的轻型突击部队组成,主要实施增援作战,向东增援沿海部队的抗登陆作战,向西阻止多国部队从左翼切断伊军联系,保障翼侧安全和补给线的畅通,向南增援第一梯队抗击多国部队的正面进攻;第三道防线设在巴士拉以南至伊拉克边境一带,由其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担任战略预备队,负责阻止多国部队的地面部队进入伊拉克。

    在阵地设置方面,在一线部队的前沿修筑了一条长265公里、宽约7~8公里的多层次的“之”字形防线——“萨达姆防线”。防线最前方为数公里的保障地带,配置了若干警戒分队。其后是一道纵深800~6400米不等的障碍带。共有4道障碍带,外围是高达3米的沙壁;第二道是宽7~20米、深4~7米的反坦克壕,壕沟内灌满了石油等可燃液体,一旦遭到进攻即可点燃,构成一道火墙;第三道是铁丝网,一般都是2~3列蛇腹形铁丝网;第四道是雷场。在障碍带之后设置有坦克发射点、高炮掩体、堑壕和单兵掩体。这样,雷场、注满油的壕沟、坦克、炮兵和机枪阵地构成了相互交织的火力网。

    在二线部队则修筑了一道由许多边长2~3公里的三角阵地组成的“沙漠要塞”,横跨科威特中部。这些三角阵地外围以深沟、雷区、铁丝网和土墙构成,阵地内有炮兵阵地、防空阵地、反坦克火力点、单兵掩体及掩蔽部和生活设施等。阵地之间有堑壕相连,既可独立作战,又可相互策应和支援。

    第二道防线之后是科威特的大小油田和炼油厂、输油站。伊军在这里部署了地面部队和反坦克炮兵阵地,在油田布满了可塑炸药,一旦守不住,便引爆炸药,点燃油田,形成火海。

    另外,为防止多国部队在科威特实施两栖登陆作战,伊拉克还加强科威特东部的海岸防御,在沿海的平坦地带,垒筑了许多20米高的人造高地;加固了面临波斯湾的高层住宅,将其变成多层防御要塞。在海面还布设了大量漂浮水雷和数艘装满石油的油轮,以备用作阻止多国部队海军陆战队登陆的火障。同时,伊军为加强防空部署,将重点空域分成若干防区,部署了导弹、高炮和高射机枪。

    为了保存实力,伊拉克还在国内修筑了大量坚固的地下工事。伊拉克自两伊战争以来,用了10多年时间,花费几十亿美元,修建了一系列地下和半地下防护工程。1981年以后巴格达竣工的建筑都有地下室,由地道连接在一起,构成一座地下城,方圆达50平方公里。地下城离地面约25米,顶层用钢筑水泥建成,厚达5~15米,可经受住大型地震或核导弹的袭击。一位日本建筑师说,巴格达四通八达的地下防空工事网络能掩护200多万人,仅凭此,巴格达可在海湾冲突中坚持2年。1984年,伊拉克从英国购买了40座可防核弹的地下防御要塞设计图,并很快依据此图在全国建成了40座地下兵营,每个兵营可容纳1200人,采用钢材和钢筋混凝土复合结构,顶部设置有混凝土防弹层,能抗核武器空中爆炸和500磅炸弹直接命中。内设司令部、通讯中心、军火库、医疗室、储藏室、蓄水池、厨房等整套设备,其储备的物资可维持数个月。为保障伊统帅部和各级指挥机构的安全,伊拉克在战前构筑了50多处地下指挥工程。1990年12月,在萨达姆的亲自监督下,伊拉克耗资7500万英镑,在总统府地下12米深处用特殊强化水泥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指挥中心。工程主体分为三层,顶部为高约2米的普通地下室和厚0.6米的防爆板,底部座落在厚1.2米的弹簧橡胶基础上,具有很高的防震性能。其内生活设施齐全,并设有电脑、微机、热线电话等电子设备,可全天候运转,储备的食品和药品可维持25人生活10年。另外,伊拉克还在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建有另一个萨达姆的地下指挥中心。在巴格达至少有8个相互连通的地下指挥中心和20多个地下多层掩体。党、政、军、警和通讯等要害部门都筑有地下指挥中心,在各重要机构之间均有地道相连。此外,伊拉克还建造了8个被称为“超级基地”的现代化空军基地,建有地下机库300多个,每个地下机库可容纳飞机数架。其顶部是厚达1.2米的钢筋混凝土,上层铺有很厚的沙层,口部装有厚0.16米、重40吨的防护门,机库前面38米处筑有钢筋混凝土防护墙,其设计标准比北约还高,即使炸弹直接命中,也难以将其摧毁。每个基地建有5条滑行跑道,以备应急使用。

    另外,伊拉克对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了伪装,并设置了大量的假导弹、假掩体、假飞机、假坦克以及完全用胶合板、纸板或塑料建成的空军基地。假导弹安装有无线电发射器,其信号足可以假乱真。有的“飞毛腿”导弹机动发射架被伪装成油罐车形状,使对方很难发现。

    为了满足临战要求,伊拉克动用了储备粮,用以改善部队的供应。军队的粮食供应量达到了普遍市民的一倍多,其他副食供应高出市民20%。为了保障前线部队的后勤补给和作战通信,伊军建造了大量公路、地下通信站和地下补给站。到1991年1月初,伊军在科威特战区储备的补给物资已足以维持1个月以上的作战需要。

    另外,在北部战区,伊拉克部署了2个军约8个师的兵力,以备对付多国部队从北面的土耳其开辟第二战场;在西部战区(叙利亚和约旦方向)部署了1~2个步兵师;在中部军区部署了1个军另2个步兵师。另有1个师和4个旅(含共和国卫队2个旅)部署在巴格达周围。

    很明显,从伊军的作战部署来看,其企图是:依托既设阵地以藏避炸,保存实力,尔后实施反击;依托坚固阵地,发挥兵力优势并利用日益严酷的天候,使战争长期化、复杂化,最终迫使敌军退却,以图永久占领科威特。

    加强民防训练和临战演练

    随着联合国安理会规定的伊军撤出科威特的最后期限日益临近,战争迫在眉睫,伊拉克加强了民防训练和临战演练。

    1990年12月11日,伊拉克政府宣布了第1号民防计划,各部门据此研究制订了战争应急计划。首都巴格达及其他大城市频繁进行防空、疏散演练,开展战时国防教育。巴格达成立了370个民防训练中心,日夜对大学生、妇女和退休人员进行了共达13万人次的民防训练。12月20至21日两天,巴格达和巴士拉各有百万居民举行了快速疏散人口的演习。首都及各大城市到处都在修建公用和私用的防空洞,并储存了大量急救用品,报纸、电台、电视台每天都在宣传防火、灭火、防毒、消毒、急救的方法。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机关报《革命报》还要求人们将学会急救、防火等民防知识作为国民应承担的挫败美国侵略者的义务。伊拉克的学生还将民防课作为必修课。1991年1月3日,伊拉克还通知驻巴格达的各国外交使团,为了备战需要,将一切办事机构搬出首都。

    同时,伊拉克的正规军和民兵加强临战演练。新入伍的士兵加紧训练,飞行员加紧作战飞行和自杀性攻击训练。针对多国部队的空袭演习和登陆演习,伊军进行了反空袭演习、抗登陆演习和反空降演习等。1990年10月30日,萨达姆总统召开武装部队指挥部会议,准备在科威特展开“城市战”,并命令伊军处于高度戒备状态。12月26日和28日,伊拉克在其本土进行了地对地导弹试射。另外,伊拉克还训练正规军突击队和人民军的志愿人员,准备参加对付多国部队的特殊行动,包括海上、空中的自杀性攻击等。到12月底,已有1.4万名执行自杀性攻击行动的突击队员被派往沙特前线。为了鼓舞土气,萨达姆多次亲临前线视察,为前线部队打气。他不但接见和勉励前线指挥官,还亲手为士兵做饭,与士兵共进午餐。

    到1月15日前,伊拉克整个国内充满着战争前的紧张气氛。首都的大街上布满了士兵,高层建筑顶端布满了防空武器。银行、政府机关、超级市场门口和无名烈土墓前,都站上了头戴红色贝雷帽的共和国卫队士兵;总统府大门架起了高射机枪,武装直升机不停地在空中盘旋。政府向民兵、各大学及高中学生发放了武器。数千人走上街头,举行支持萨达姆、反对美国的示威游行。美国驻伊使馆门前天天围满了示威的人群。医院已将药品集中清点,装箱隐蔽。巴格达市内的6所大医院已停止接纳一般患者,准备专门收治伤员,外国驻巴格达大使馆的人员已全部撤离。高速公路实行区域灯火管制。空军已停止训练飞行并分散配置在各主要机场,部分飞机藏进了坚固的掩蔽部。伊军已做好了临战前的一切准备,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