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你的性格弱点-时刻牢记谦虚二字,傲气太重伤人害己——改掉骄傲自满的性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傲骨可长存,傲气可永弃。只有保持谦虚,在言行举止中不咄咄逼人,才不会激起他人的愤怒和使他人对你产生嫉妒之心。性格宽容会使人的眼界更加开阔,心胸更加宽广,凡事能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别人。才会交到真朋友,遇到真正的贵人。

    1.才高更要谦虚,祸自傲气太重

    才高八斗更需低调,学富五车还要谦虚。正所谓“屈己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处身”。

    东汉末年曹操招安刘表时,祢衡正在献帝处做事。为了保证招安顺利,贾诩进谏说:“刘表喜欢结交名流,要想招降他,一定要派一位有大才的人前去。”许攸向曹操推荐孔融,孔融转而推荐祢衡。

    曹操得到献帝的许可后,派人将祢衡召至丞相府。祢衡行礼后,曹操并不令他就座。祢衡见曹操如此怠慢他,于是仰天叹道:“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曹操说道:“我手下的几十个人都能称得上是当世英雄,你为什么说我帐下无人?”随后,祢衡问曹操手下都有哪些人。曹操一一列举,说荀蔼、荀攸、郭嘉、程昱等四人“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张辽、许褚、李典、乐进等四人“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吕虔、满宠可为从事,于禁、徐晃可为先锋;夏侯惇是天下奇才,曹子孝是世间福将。祢衡听完曹操的话后,把曹操提到的这些人大贬一通,说荀蔼可以“吊丧问疾”,荀攸可以“看坟守墓”,程昱可以“关门闭户”,郭嘉可以“白词念赋”,张辽可以“击鼓鸣金”,许褚可以“牧牛放马”,乐进可以“取状读招”,李典可以“传书送檄”,吕虔可以“磨刀铸剑”,满宠可以“饮酒食糟”,于禁可以“负版筑墙”,徐晃可以“屠猪杀狗”,夏侯惇可以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可以称为“要钱太守”,其他的人都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曹操大怒道:“你又有什么能耐呢?”祢衡毫不掩饰,说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曹操见祢衡如此傲慢,本想杀他,但考虑到祢衡远近闻名,担心杀了他之后会影响到自己的名声,于是令他做了一个小小的鼓吏,想借此羞辱祢衡一番。

    曹操让祢衡做鼓吏,祢衡并没有推辞。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令鼓吏击鼓为乐。以前的鼓吏对祢衡说击鼓一定要更换新衣,祢衡并不理会。他来到大厅,击鼓演奏了一曲《渔阳三挝》,节奏异常美妙,使听者“莫不慷慨流涕”。曹操近臣向祢衡大声喝道:“为什么不换衣服?”没想到祢衡当着众人面脱下了衣服,“裸体而立,浑身尽露”。随后,他旁若无人般慢慢换上衣服。曹操叱责他说:“庙堂之上,你为什么这么无礼?”祢衡答道:“欺君罔上才是无礼的表现。我不过是露出父母给我的身体,显示自己的清白而已。”曹操顺势问道:“汝为清白,谁为污浊?”祢衡狠狠数落了曹操一番,说他不识贤愚是眼浊,不读诗书是口浊,不纳忠言是耳浊,不通古今是身浊,不容诸侯是腹浊,常怀篡逆是心浊,然后接着说道:“我是天下的名士,你却用我为鼓吏,如同阳货轻孔子,臧仓毁孟子!你想成就王霸大业,哪有如此怠慢贤士的道理?”

    随后,曹操令祢衡以使者的身份去荆州招降,祢衡不答应。于是曹操一方面让人备了三匹马,派两个人挟着他前去,另一方面又让手下的文臣武将在城门外送他。曹操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表示对祢衡的尊重,另一方面又想借刘表之手除掉祢衡。祢衡到了荆州后,戏谑刘表。刘表同样不想背上害贤之名,于是又把祢衡送到了部下黄祖处。

    一次,黄祖与祢衡共饮,不一会两人都有了醉意。黄祖问祢衡:“你在许都结识了哪些人?”祢衡答道:“大儿孔融,小儿杨修。除此二人,别无人物。”黄祖接着问道:“你看我怎么样?”祢衡答道:“你就像庙中供奉的神像,虽然受人祭祀,却一点儿都不灵验!”黄祖大怒,将祢衡斩杀。

    祢衡是恃才傲物的典型,其命运无疑是悲惨的。从他与曹操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但是,就因为他的目中无人,不仅没有人愿意重用他,而且很多人都想除之而后快。

    也有人说,祢衡如果遇到刘备,肯定会有一番作为,因为刘备是一个懂得宽容的人。如果仅从祢衡的才能方面讲,这是可能的。但是,刘备不是孤立的。如果他始终不能改掉嘲讽别人、贬低别人的本性,尽管刘备不会难为他,但很难保证刘备身边的人不会难为他。

    在戒除傲气、保持谦虚方面,曾国藩做得非常到位。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余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嚣讼。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入,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也。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中有所恃则达于面貌,以门第言,我之物望大减,方且恐为子弟之累;以才识言,近今军中练出人才颇多,弟等亦无过人之处,皆不可恃。”

    “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入于膏肓而不自觉,吾深以为虑。”

    从上面文字可以看出,曾国藩十分谦虚。他认为自己享有大名,是因祖宗积德所致,且总觉名望太大,因此教育家人不可倚势骄人;傲气是致败的原因之一,并指出傲气的表现形式在言语、神气、面色三个方面。他谆谆告诫弟弟们要谦虚,对于没有经历过艰苦的后辈子弟,他更担心,怕他们不知不觉地染上骄傲的习气。

    “天道忌盈”,是曾国藩颇欣赏的一句古话,他认为“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势不多使”的内容是“多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也无怕者,自然悠久矣”。他也很喜欢古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认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他主张“总须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

    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5月25日)给弟弟们的信中教诲说:“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

    后在军中,军务繁忙,他仍写信告诫沅弟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同治二年(1863年6月),曾国荃进军雨花台,立下战功,然其兄要求他“此等无形之功,吾辈不宜形诸奏牍,并不必腾诸口说,见诸书牍”,叫他不要表功,认为这是“谦字真功夫”。

    曾国藩为官不傲,也与磨炼有关。道光年间,他在京做官,年轻气盛,时有傲气,“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辄指摘别人,与巡抚等人结怨甚深;咸丰五六年间,在江西战场上,又与地方官员有隔阂。咸丰七八年在家守制,经过一年多的反省,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他自述道:“近岁在外,恶(即憎恶)人以白眼蔑视京官,又因本性倔强,渐进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说出许多不恕之话,至今愧耻无已。”又反省自己“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

    他进一步悟出了一些为官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因此,他自勉“只宜抑然自下”。在官场的磨砺之下,曾国藩日趋老成,到了晚年,他的“谦”守功夫实在了得。他不只对同僚下属相当谦让,就是对手中的权势,也常常辞让。

    自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6月)实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之后,曾位高名重,却多次上疏奏请减少自己的职权,或请求朝廷另派大臣来江南协助他。他的谦让是出于真心,特别是后来身体状况日趋恶化,他更认为“居官不能视事,实属有玷此官”,多次恳请朝廷削减他的官职,使自己肩负的责任小些,以图保全晚节。

    除了为官外,曾国藩在居家和求学的过程中也处处体现出了谦虚的品格。可以说,没有谦虚,就没有曾国藩的不败人生。

    傲骨可长存,傲气可永弃。只有保持谦虚,在言行举止中不咄咄逼人,才不会激起他人的愤怒和使他人对你产生嫉妒之心。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与其因傲气伤人而处处防止受人攻击,不如完善谦虚性格,时时保持谦虚赢得他人的好感。

    2.改掉盛气凌人的习惯

    一些人因有才、有势、有名或有钱而觉得高人一等,处处显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言行举止高傲自大,态度盛气凌人,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只可能交结到一些“酒肉朋友”,被世人唾弃。只有谦虚、和逊的人,才能很快融入大众,受到人们的尊重。

    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积极能干,但他讲话别人都不愿意听,做事也没人愿意合作。为什么?因为他表现骄傲、狂妄,言行举止盛气凌人,让人感觉不舒服,因此,即使他能力出众,即使他的建议很到位,观点很有说服力,但是别人也不愿意接受他的意见。

    这种人大多都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超卓之处,从而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表明其与众不同。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费力不讨好。在社会交往中,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懂得谦虚的人能赢得更多人的认可,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四处碰壁。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积极评价,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都不自觉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交流在于沟通,而不是去看别人的表演,更不是去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对方过分地卖弄,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就是对自己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衅、打击,排斥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因此,即使双方都不是有意的,但一方盛气凌人的表现就足以摧毁一座本可建成的友谊之桥。

    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一个人,如果有能力、有地位、有名望尽可用在该用的地方上,而不是把它作为自高自大、盛气凌人的资本,去招人厌烦,遭人嫌弃。在与人交往中,不能刻意显示自己,使得别人相形见绌,让人心里不舒服,而是要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礼貌和尊敬,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据说萧伯纳从小就很聪明,且言语幽默,机灵善辩。但是年轻时的他自恃口才了得,知识丰富,神态盛气凌人,言语尖酸刻薄,凡是跟他有过交流的人,对他的知识和口才都非常佩服,但是对于他的言行举止、行为作风却很不以为然。时间一长,跟他交往的人便越来越少,人人对他都避而远之,怕被他尖酸的言辞奚落。

    后来,他的一个长辈看不过去,私下对萧伯纳说:“你出语幽默,言辞风趣,常常会让人喜笑颜开,这是优点。但是大家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更轻松。因为别人都觉得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都不敢轻易开口,怕在你跟前丢丑。你的知识口才确实比他们高明,但这么一来,你的那些朋友都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长辈的这番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让他明白,如果不能改变以前的行为作风,社会都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这么简单呢?所以他决心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对人要谦和,把能力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不仅奠定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而且他的人格魅力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卡耐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没有变成白痴的吗?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只不过是你甲状腺中的碘罢了,价值才五分钱。如果医生割开你颈部的甲状腺,取出一点点碘,你就变成一个白痴了。五分钱就可以在街角药房中买到的一点点碘——使你没有住在疯人院的东西。价值五分钱的东西,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但有些人还是只是把自己或者自己的长处看得无比宝贵,忽视别人的感受。他们不明白,社会是个群体,如果没有人欣赏,即使是世界上最璀璨的明珠也比不上一块带给人快乐的普通的石子。

    大家都看过河边的鹅卵石,一个个圆溜溜,光滑滑,十分好玩有趣,可是据说在很久以前,可不是这样。

    很早以前,河边的鹅卵石也跟别的地方的石头一样,浑身长满尖锐的棱角。一天,因为一个鹅卵石不小心被别的鹅卵石用棱角刺了一下,双方大打出手。结果,你碰我挤,导致所有的鹅卵石开始了一场混战。每块鹅卵石都像疯子一样,用自己身上最尖锐的地方向伙伴们狠狠地刺去,大家斗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很长时间以后,遍体鳞伤的鹅卵石们没有精力再打下去了,便不约而同地住手。然而在河滩上四处一看,鹅卵石们都傻眼了,不仅很多鹅卵石粉身碎骨,没有了踪影,而且幸存的鹅卵石们一个个也都变得光滑圆溜,身上所有尖锐的棱角在这次混战中都给磨掉了。蓦然,所有的鹅卵石都欢呼起来,因为他们没了可以刺伤别人的棱角。自此,河边的鹅卵石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光滑、圆溜,惹人喜爱。

    盛气凌人的傲慢态度就像是鹅卵石身上的棱角,刺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最终还是落个被抛弃的下场。而谦虚做人的人,就如同去了棱角的鹅卵石,能够与其他同伴融洽相处。

    3.学无止境,自满则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我知道的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如果因自满而放弃学习,必将随着知识的变化而成为对知识一知半解的人。

    谦虚好学的人会因为善于学习而获得进步,走向成功,盲目自大的人会因为自以为是与成功渐行渐远。古代的大学问家都如此谦虚,自认为无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所知道的东西就更加有限了。假若没有一点自知之明,有了点成就便沾沾自喜,而不知进一步学习,这样的表现不但是无知,而且还很可悲。成功的人都善于学习,只要有谦虚好学的态度,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又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认真揣摩,任何东西都有它的长处,何况人呢?

    相传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看到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倾斜在祠庙里。守庙的人告诉孔子和他的学生:“这个东西叫欹器,是放在座位跟前用来警戒自己的器皿,作用跟‘座右铭’差不多。”

    孔子说:“我听说过这种用来装水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不多不少时就会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了。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欹器装满水就如同骄傲自满的人那样容易倾倒。因此为人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几千年前的孔子从一个容器里就能有“做人不可以骄傲自满,为人要谦虚谨慎”的认识,我们怎能不懂得“恃才傲物寸步难行,谦虚好学可成器”的道理呢?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一次,有人问这位伟大的数学家:“你学问那样广博,竟然感叹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太过谦虚了?”

    笛卡儿说:“哲学家芝诺不是解释过吗?他曾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就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就显得更多了。”

    懂得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有些人会觉得这很矛盾,其实一点儿不!笛卡儿的比喻十分形象。知识多的人,在于他知道世界还有很多奥妙,也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无知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世界是怎么回事,因此他也不会知道自己的浅薄。

    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一旦你觉得自己无所不知,那么正是你无知的表现。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妄自尊大、自鸣得意。聪明的生意人总会经常向别人请教,不管人们把他评价得多么高,他都会清醒地对自己说:我知道的还远远不够,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

    有人说:“虽然我谦虚地向别人拜师,但别人好像并不愿意教我。”如果真是这样,不妨反省一下自己。要知道,“拜”只是虚心求教的第一步,如果在以后的语言和行为中不知不觉流露出自大情绪,即使不断地拜师也难以得到真传。因为没有人愿意和目中无人、趾高气扬的人交往,更没有人愿意把自己所学的东西传授给这种人。唯有时时谦虚、处处谦虚,事情才会出现转机。

    人类有着几千年浩瀚的文明史,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相比之下就如同沙漠里的一粒沙,大海中的一滴水,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就算是再怎么努力的人,也无法掌握其中之万一,更别提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人了。只有不断学习,时刻保持谦虚上进之心,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就。

    4.屈身向人请教,低头聆听教诲

    如果成功有捷径的话,那就是以谦虚的态度向人请教。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此话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因为吃苦只是成为人上人的一个必须条件。其实,要想成为人上人,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勤奋刻苦地学习、积累,谦虚同样重要。

    成功虽然没有捷径,但却可以借助外力,而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向人请教。在请教他人的过程中,只有把自己放在低处,以恭敬的态度谦虚地对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真心的指点和教诲。

    为了学到上等的丹青技巧,一个年轻人到处拜师学艺。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尽管自己不辞辛劳,但却毫无所获。不过,年轻人并不放弃,继续跋涉寻求名师。

    一天,年轻人来到了一座名寺,向该寺擅长丹青的大师请教。见到大师后,他就开始抱怨:“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丹青水平,我已经走遍千山万水。虽然拜见了无数个有名的丹青高手,但却没有遇到一个能够让我佩服的老师。”

    待年轻人停止说话后,大师笑着问他:“真是这种情况吗?”

    年轻人满脸无奈地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经历了这么多年后,我才发现世上不乏徒有虚名的人。每次拜师,我都是慕名前往,结果总是带着失望离去。虽然这些所谓的高手没有在我面前提笔,但我已经从他们的画帧中看出了他们的拙劣。”

    大师仍然笑容可掬:“虽然与施主刚刚见面,但老僧已经感到施主并非常人,对丹青应该有很深的造诣。老僧虽然对丹青一窍不通,但对名画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希望施主不吝墨宝,为老僧作幅画。”待小和尚端来笔墨纸砚后,大师又说:“老僧酷爱品茶,烦请施主画一幅倒茶图,一杯、一壶、一水即可。”年轻人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一幅栩栩如生的倒茶图呈现在大师的眼前:一股冒着热气的茶水从倾斜的精致水壶中泄向同样精致的茶杯。

    年轻人见大师沉默不语,于是问大师是不是有不满意之处。大师说:“画是不错,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有所不妥,茶杯应该高出茶壶才是。”

    年轻人不解地问道:“大师是不是在装糊涂。水往低处流,如果按照大师所说,那么如何倒茶呢?”

    大师微微一笑,开导年轻人说:“你说得很对。其实,拜师也是如此。丹青大师如同茶壶,你如同茶杯。”

    正所谓“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对于大海来讲,只有保持较低的位置,才能容纳百川的水流;对于一个想成为人上人的人来讲,只有把自己放低点,时时保持谦虚,才能在生活中得到各位大师智慧的浇灌,从而博采众长、步步登高。

    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就是这样一个懂得谦虚、不断学习的人。

    1994年,杨澜从一个学生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她把一个有着良好家教和较高文化素养的青春少女形象和富有女性细腻情感的职业妇女形象统一在一起,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既高雅又清纯,既轻松又令人回味的主持风格。

    在完成了《正大综艺》200期制作之后,杨澜没有因为自己的成绩而骄傲自满,她知道人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应该不断攀登新的台阶,于是,她跨越太平洋去了美国,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硕士学位。

    当时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因为杨澜已经取得了成功,已经成为世界级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她完全可以在她的地位上享受已经获得的荣誉。

    但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不断学习就会落后于她人,更无法做到人上人。当杨澜再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时,她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境界提升了,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有些人浅尝辄止,满足于一时的成功。他们虽然值得庆贺,但不值得人敬佩。只有那些谦虚上进、不断进取的人,才能够成为耀眼的“明星”。

    成就的获取固然离不开吃苦,但如果能够借助外力使自己少吃点苦,自然是件好事。比如,如果有了足够的资本,就不用像众多白手起家的商人那样需要为积累资本而付出大量的努力,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思考如何投资上面;如果能够从他人那里学到一些经验、窍门等,就不用白白花费体力和脑力去钻研、探究这些既成的东西了,正如人们会放心大胆地用他人总结出来的真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样。

    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不要因自己有几分才能就目空一切,否则只会错过成功的最好机会。时时保持和完善谦虚的品性,就会在有意无意间得到他人的指点和教诲,从而不断超越自己、超越他人。

    5.胜败无期,骄傲必败

    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有傲气。傲气不仅会引起他人的不满,而且会被竞争对手利用。一些高明的竞争对手常常会在你自满的时候,更加放纵你,使你变得更加妄自尊大。一旦你疏于防范,对手便会轻而易举地战胜你。

    前秦王苻坚在贤臣王猛的竭力辅佐下,把前秦治理得国库充盈、民安物阜。因此,苻坚对王猛的话言听计从。好景不长,王猛得了重病,临终前,王猛仍不忘国事,向世祖进言:“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然而,前秦王苻坚虽然在王猛生前处处听其建议,但却没有将王猛关心社稷的遗言记住。见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都在前秦版图之内,苻坚渐渐妄自尊大,遂有一统山河之志,并把东晋作为了第一个攻打目标。

    尚书左仆射权翼进谏说:“往日商纣王昏聩无道,周武王考虑到其朝中有‘三仁’,遂未立即发兵。如今东晋虽然微弱,但东晋国主并没有大恶,再加上谢安、桓冲等文臣武将都是江表人杰,此时的东晋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不可以图取。”由于群臣持有异议,苻坚难以决断,遂与其弟阳平公苻融单独商讨。苻融认为前秦讨伐东晋有“三难”,一是“天道不顺”,二是“晋国无衅”,三是前秦“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苻坚急于灭掉东晋,不听其劝。他说:“前秦攻打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然而朝廷内外都说不可,真不知是何原因。”太子苻宏又劝道:“如今前秦不得天时,东晋国主又没有罪过。如果大举进攻而无功而返,将会使威名外挫、财力内竭,这就是群臣认为不可的原因。”苻坚反驳道:“当年我灭前燕时,同样不得天时,最终还是凯旋而归。秦灭六国时,难道六国君主都是暴虐之主吗?”

    永坚二十七年(383年),苻坚下诏征兵备战,除了从百姓中征兵外,还赐封愿意参军的良家少年为官。朝臣都持反对意见,唯有朝中的鲜卑领袖慕容垂、羌人领袖姚苌赞成。苻融不忍苻坚糊涂下去,说鲜卑、羌虏是前秦的仇敌,“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劝他不要接受他们的策略;而良家少年都是富饶子弟,对军旅毫不知晓,只会察言观色、附会迎合。此时的苻坚已经失去了理性思维,根本不愿意去思索敌我双方的实力,结果草率宣战。

    淝水一战,前秦联军溃败,苻坚负伤只身而逃。随后,慕容垂、姚苌先后反叛。在内外交困的处境下,前秦开始分崩离析,曾经叱咤风云的苻坚只能扼腕叹息。

    永坚二十九年(385年)八月,气数已尽的苻坚被姚苌杀害。

    一个人一旦骄傲起来,就会高估自己的实力,低估对手的实力。此时,即使有人在身边劝阻,他也会认为这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非但不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反而会责怪他人。苻坚之所以会一败涂地,使得前秦帝国毁于一旦,就是因为他的骄傲自大。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领大军攻齐,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连克齐城70余处,并快速向齐仅剩下的莒城和即墨城推进。当时,燕军分为前、后、左、右四军,将莒城和即墨城团团围住。此时,齐发生内乱,齐闵王在内乱中被杀,其子法章即位,是为齐襄王。齐襄王下令军士固守两城,顽强抵御燕军。当时,齐襄王在莒城,齐名将田单在即墨城。在他们的引导下,齐军民团结一心,誓死不降。乐毅见屡次围攻皆没有进展,于是有了打持久战的想法。不料,两军竟然对峙了整整三年。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其子即位,是为燕惠王。乐毅虽然受到燕昭王的信任,但却与燕惠王早已产生矛盾。于是,了解到这一情况的田单立即采取了反间计,派人入燕散布谣言,说乐毅既然能够一鼓作气,攻下齐城70余处,肯定有能力攻克已经苦苦支撑了三年的莒城和即墨城,但他却迟迟不肯行动。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田单知道燕惠王与乐毅有旧隙,乐毅担心胜战归国后被诛杀,于是通过延长攻城的时间来控制兵权,进而伺机自立。燕惠王果然中计,下令乐毅迅速归国,由将军骑劫前去接替军务。身经百战的乐毅也有自知之明,逃往赵国保身。

    骑劫有勇无谋,接收兵权后立即下令发动总攻,但仍然没有战果。田单见耐心十足、谋略不俗的乐毅被眼前这个才能平庸的骑劫取代后,心中大喜,决定利用这个大好时机进行反攻。他先是扬言说:“我唯一害怕的是燕军割掉我军降卒的鼻子后让这些降卒在前面开路,一旦如此,即墨必败。”骑劫早就想采用威慑手段来恐吓城内的齐军,以便使齐军放弃反抗,听到田单的话后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割掉燕军中齐军降卒的鼻子,并让他们走在军队前面向即墨城内的齐军示威。不料,骑劫的做法不仅没有震慑住即墨城中的军民,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燕军的敌视和痛恨,坚定了宁死不屈的决心。接着,田单又扬言说:“我害怕燕军挖掘我们祖先在城外的冢墓,以此辱没我们的祖先。这样的话,即墨将亡。”骑劫得知后又信以为真,令人掘墓毁尸。见到燕军接二连三的兽行,即墨城内军民忍无可忍,将领纷纷主动请缨,要求杀敌雪耻。

    田单并不急于反攻,而是继续麻痹燕军,一方面以老弱残兵、城中妇女守城,造成齐军主力锐减、一击即溃的假象;一方面暗中贿赂燕军将领,希望他们在齐军投降后不要滥杀无辜。见胜利在望,燕军更加懈怠,斗志无存。

    在燕军翘盼入城纳降的同时,齐军正在积极备战。一天夜晚,田单精心设计的火牛阵拉开了帷幕。只见一头头尖角上绑有锋利尖刀、尾巴上扎有燃烧芦苇的千余头公牛突然从即墨城的四周破墙而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毫无准备的燕军。顿时,燕军慌乱不已,有被公牛踩死者,有被尖刀刺死者,相互践踏致死者也多不胜数。在燕军溃败之际,齐军精锐出城猛杀。燕军节节败退,齐军乘胜追击,将以前被燕军占领的城池统统收回。

    乐毅离开之际,正是齐军极度困顿之时。然而就在敌寡我众、胜利在握的最后时刻,骑劫却得意洋洋、忘乎所以,用可悲而绝对错误的行动印证了已被古人印证过多次的道理:骄兵必败。

    历史上多少有才之人原本可以建功立业,但却因胜利而失去理智,从而骄傲自大、麻痹大意,最终抱憾终身。李自成便是其中一例。他犯了骄傲自大、不谨慎行事的大错,结果将到手的江山拱手让予他人。

    性格骄傲的人之所以会失败,不是败在对手手中,而是败在自己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一时的胜利而沾沾自喜或洋洋得意,要随时提醒自己危险就在身边。

    6.才华可以张扬,个性定要低敛

    张狂的人是众人的敌人,而与众人为敌的人早晚都会被众人摧毁。

    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从社会中发现这种现象:一些人在经历了一番长期奋斗后,最后努力的成果竟然化为泡影。这是因为他们虽然能够耐住艰苦奋斗、寒窗苦读时的寂寞,却不能在成就辉煌后保持谦虚低调,而是逐渐变得张狂。

    某公司销售部门的丁经理不仅头脑灵活,而且善于观察市场行情,很适合做销售工作。刚进公司,他便受到老板重视,不久就荣升为经理。他也不负众望,上任后做出了不少的成绩。

    然而,随着业绩的增加,他开始怀疑每一位下属,脾气也越来越暴躁,呵斥下属成了家常便饭。下属们躲在一旁纷纷议论:“真不知道,曾经那么和善的丁经理哪儿去了,怎么人一‘升官’就变成这样了呢?”在工作讨论会上,不再有人发言,因为即使有人提出意见也会被马上否定。慢慢地,部门会议成了丁经理一人的演讲会。工作之余,没有人愿意和他聊天。久而久之,他察觉到情况不对,开始要求下属发言,但根本没有人回应。

    后来,这位丁经理因对自己的放纵最终被公司“放逐”。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苹果”公司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曾经受到美国航天工业巨子休斯公司副总裁艾登·科林斯先生这样的高度赞赏:“我们像杂货店店主一样每天埋头苦干,一年到头攒下的钱还不如乔布斯一夜之间赚得多。”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因为乔布斯22岁创业,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积累了上亿资产。

    不过,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是成功人士就特别眷顾你。在媒体的吹捧和业界人士的称颂下,乔布斯这位大男孩开始飘飘然了。他陶醉在鲜花和掌声之中,忘记了成功背后自己曾经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不再是那个谦卑有礼、文质彬彬的小伙子,他变得自高自大、狂妄无礼且脾气暴躁。既不愿意迁就任何合作伙伴,对员工也极为苛刻。此后,再也没人愿意与他合作,没人主动给他出主意,员工一见到他就躲得远远的。

    最后,终于有一位高级主管——原百事可乐公司国内饮料部总经理斯卡利站出来说话了。他在董事会上说:“苹果公司有乔布斯在,我就无法执行任务。”董事会对此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位董事长确实很“不合群”,于是做出最后裁决:撤销乔布斯的一切职务。狂妄的乔布斯不能忍受如此打击,从此离开了他多年辛苦打拼的公司……

    乔布斯身为苹果公司的创办人,最终却带着沉痛的心情离开该公司,这的确是一件让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不过,这种结果是由他本人造成的。只要是取得成绩就张狂的人,就会与乔布斯一样品尝被淘汰的苦果。

    麦克阿瑟,这位美国历史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著名将领,二十几岁便成为美国陆军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凭着卓越的战绩成为了风云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常胜将军”,却因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而毁掉了他的辉煌和名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麦克阿瑟以“盟军最高司令官”的名义执行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任务。不仅如此,他还超越军事长官的权限,插手日本的社会和经济改革。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副总统杜鲁门虽然对他的自行其是非常不满,但却无可奈何。

    1950年,麦克阿瑟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身份指挥侵朝战争。一场仁川登陆战后,暂时扭转了美军初期的败局,将朝鲜人民军一截为二。随后,麦克阿瑟率军长驱直入,抵达鸭绿江边。经过一连串的胜利后,他竟“自我”膨胀起来,自认为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

    同年10月15日,麦克阿瑟踌躇满志地在威克岛向杜鲁门保证“朝鲜战争赢定了”,“在南朝鲜,抵抗会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结束”等等。不过,事实给了麦克阿瑟极大的嘲讽。自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4月,经过四次战役的较量,麦克阿瑟从鸭绿江一路退至三八线一带。美军损兵折将,人员伤亡惨重,9个师被陷朝鲜,而作为美国战略中心的欧洲只有36个师。美国的西欧盟友担心西欧常规防御力量不足,也给苏联带来可乘之机,于是对美国施加压力,说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为了从朝鲜脱身,杜鲁门通知麦克阿瑟设法与朝鲜达成和平计划,然而并不被麦克阿瑟接受。为了破坏停战谈判的气氛,麦克阿瑟擅自发表了一个恫吓声明:“敌方现在一定痛苦地知道,联合国如果决定放弃把战争限于朝鲜境内的努力……”声明的末尾写道:“我准备随时在占地和敌方部队的总司令部举行会议,认真努力寻求不必再流血而可以实现联合国在朝鲜的目标的军事手段,这些目标是任何国家不能有理由反对的。”这个吹牛加挑衅的声明发出后,英法两国政府令其驻华盛顿大使提出非正式的抗议:“抗议麦克阿瑟将军逾越他目前作为联合国朝鲜司令官的权限而发表的声明。”

    杜鲁门得知麦克阿瑟的挑衅后,气得“嘴唇发白”。4月21日凌晨,他宣布撤销麦克阿瑟的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远东总司令、美国远东陆军总司令四项职务。关于这件事,麦克阿瑟在回忆录里说:“没有一个办公听差,没有一个打杂的妇女,没有随便哪一位仆人,这样无情地不顾起码的体面被解雇。”

    从丁经理、乔布斯、麦克阿瑟这些人的身上可以看到,张狂毫无好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准则地放纵自己,结果自然是悲哀的。

    无论是财富、地位还是名声,都只能说明一个人的过去,一旦张狂起来,这些东西将会得而复失。只有学会收敛,才能看清自己和他人,知道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从而不会因盲目行动而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只有不张狂,才能够成就辉煌,否则只会坠入深渊、一落千丈。成功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试着把成功当做一个高起点,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加灿烂的辉煌。千万不要把成功摆在眼前,因为这样会挡住你的视线,让你因不能看到前方的危险而跌倒、撞伤甚至丧命。

    7.有功勿邀可保身,不贪荣耀能避祸

    古往今来,因贪图荣耀、居功自傲而身败名裂的人不在少数。只有看淡功劳和荣耀,才不会招致忌恨。只要做出了成绩,肯定会得到赏识。至于能否得到应得的报酬,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古往今来,功高震主、居功自傲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这说明帝王的忌才心理比普通人更甚,所以,越是身居要职、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就越要做到居功而不自傲,有能力而不炫耀,处世谦虚和逊、不锋芒毕露,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成功更为长远,否则下场将只会很惨烈。

    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在楚汉战争时期,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一举攻下关中,为刘邦争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韩信又被刘邦任命为左丞相,带领兵马攻魏、平赵、破齐,最后韩信带兵在垓下一战将项羽击败,使其在乌江自刎,为汉朝江山的建立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如果没有韩信,今天的历史究竟会怎么样,谁也说不清楚。

    但是谁能想到,这个汉朝的第一大功臣却在未央宫中被吕后所杀。究其原因,刘邦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自然是导致他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韩信的锋芒毕露、居功自傲也为他埋下了祸根。

    在韩信平齐之后,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峙中屡遭险境,处境艰难,派人要求韩信带兵援救,韩信却居功自傲,乘机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非常恼火,但是经深思熟虑后仍然封韩信为齐王。但是这件事却让刘邦对韩信起了很大的猜忌之心。这也是导致他窝窝囊囊地死在吕后手中的重要原因。

    韩信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略,背水一战的胆识,十面埋伏的战术,可谓战无不胜。只可惜他不懂得“树大招风,才高招忌”的道理,所以他将自己的才华和骄傲展现得淋漓尽致,导致下场悲惨,这不但值得人们同情,更值得人们从中吸取教训。

    西汉的丙吉的做事方式就和他完全相反,他凡事不好大喜功,不“招摇过市”,深受皇帝宠信,得以善终。

    丙吉是西汉时期鲁国人。他从小就学习律令,曾经担任鲁国狱吏,后来因功被提拔到朝中任廷尉右监,后来调到长安任狱吏。

    汉武帝末年,发生宫廷内乱,祸及太子。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追查太子全家及其党羽,太子被迫自杀,全家被抄斩,当时,后来成了汉宣帝的病已刚生下来几个月,也因此被牵连入狱。丙吉奉诏令检查监狱时,发现了这个小皇曾孙。丙吉知道太子被害实有隐情,因此,对于皇曾孙的遭遇很是同情。于是丙吉就暗中让两个宽厚谨慎,又有奶的女犯人轮流喂养这个婴儿,每天亲自去检查喂养情况,更不准任何人虐待这个孩子。

    后元二年,汉武帝生病,有一个会看天象的人说:“我们看到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贵人之气。”汉武帝便派郭穰连夜来到监狱,准备将监狱里的囚犯统统杀掉。丙吉得知后立即关闭监狱大门,不准郭穰进去,还说:“监狱里面是有一个无辜而又可怜的皇曾孙,但是无缘无故地杀死普通人都不应该,何况这个孩子是皇帝的亲曾孙啊!”说完,丙吉就坐在监狱门口,不让郭穰进去,双方一直僵持到天明。郭穰进不了监狱,便回去向汉武帝告丙吉的状。汉武帝听后没有责备丙吉,丙吉心想,把皇曾孙长期放在长安监狱中不是办法,他听说有个叫史良娣的人忠厚可靠,就驾车把皇曾孙送到她家抚养。

    汉昭帝继位后不久就死了。由于昭帝无子,使得当时的国家没了王位继承人。大将军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便商议如何立新帝。丙吉此时任大将军府长史、光禄大夫、给事中等职务。他对霍光说:“如今国家百姓的性命就掌握在将军手中了,皇曾孙寄养在民间,现年已十八九岁了,他通晓经学儒术及治国之道,平日行为谨慎,举止谦和,是理想的继承人。希望将军明以大义,先让他入宫侍奉太后,待天下人明白真相后,再辅立即位。”霍光采纳了丙吉的奏义,辅佐皇曾孙登基,这就是汉宣帝。

    丙吉为人深沉忠厚,处世低调谨慎,从不炫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百吉对病已在危难之中有养育呵护的大恩大德,绝口不谈,因此,汉宣帝和朝中大臣都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等到霍氏被诛灭,宣帝亲政的时候,一位名叫则的宫婢说她曾经有保护养育皇帝的功劳。汉宣帝诏令官员查问此事,宫婢就说:“此事的详情丙吉都知道。”丙吉还认识这个宫婢,但是她根本就不是喂养过皇帝的乳母。丙吉指着宫婢说:“是曾经让你照顾过皇曾孙,但是你不尽心喂养,你还有什么功劳好讲的。只有渭城的胡组、淮阳的郭征邮才是对皇帝有恩的人。”这时候汉宣帝才恍然大悟,知道丙吉是自己在大难之际的救命恩人。汉宣帝立即召见丙吉,称赞他有如此大的恩德,平日却只字不提,实在是难得的贤臣。于是下令封丙吉为博阳侯,升任丞相。

    受封时,丙吉正好病重,不能起床。皇帝就让人把封印佩带在丙吉身上,表示封爵。但是,丙吉依然一再辞谢。当他病好后,正式上书辞谢对他的赏赐,谦虚地说:“我不能无功受禄,虚名受赏。”汉宣帝感动地说:“我对你进行封赏,是因为你对朝廷确实立有大功,而不是虚名。可是你却上书辞谢,我要是同意了你的辞谢,就显得我是一个知恩不报的人了。现在天下太平,没有太多的事情,你尽管安心养病,少操劳,只要你把身体保养好了,其他一切事情你就不用担心了。”就这样丙吉才不得不接受封赏,从此,为朝廷更加尽忠尽职。

    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那样危险的情形中,丙吉冒着生命危险,不但救了皇曾孙并将他抚养长大,而且辅佐他登上皇帝的宝座,恩德不可谓不大,但是丙吉却绝口不提。这既说明了他有高尚的品德,也表现出了他深沉的处世智谋。侯门似海,君心难测,皇帝对臣下的要求,历来是只准你出力,不准你邀功,过河拆桥,兔死狗烹的例子还少吗?历史上有多少人因为居功自傲落得不好的下场,丙吉对此是不会不知道的,所以他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拒绝皇帝的封赏。

    只要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就不怕得不到回报。但是如果像一些性格骄傲的人一样,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骄傲自满,那么最终只能是一无所获。

    8.孤高自傲者必被人弃

    《老子·八十一章》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反而会超出众人;不自夸成功,反而会进步。事实正是如此,一个性格谦逊的人虽然没有标榜自我的行为,但却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而一个孤高自傲的人,除了孤芳自赏外,几乎没有什么建树。

    有才之人往往自视甚高,目无余子,人们需要有意识地去改变这样的性格。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定会吃大亏。

    清高傲世的嵇康倒在了礼教之下,这不能不让今天的人引以为戒。

    才能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恰到好处地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从来都不会自以为是,也不会恃才傲物,绝不随便炫耀显露自己的才能。这种“乍看貌似平常,实则深藏不露”的做法才符合生存之道,如果像嵇康一样一味地耍小聪明,时时处处显露精明,只能招致灾祸。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人,“竹林七贤”中的第一人。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嵇中散。嵇康后来家道清贫,常与好友向秀在树荫下打铁,以此谋生。贵公子钟会有才善辩,但嵇康瞧不起他的为人。钟会曾经写了文集想请嵇康指教,却不敢登门面谈,塞在嵇康家的窗户里就跑了。有一天,做了大官的钟会领了一群人前来拜访,嵇康没理睬他,只是低头继续干活,钟会在旁边呆了好长时间,无人理睬,尴尬之下准备离去。这时嵇康说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没好气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就很生气地走了。自此以后,钟会暗暗记恨嵇康,常在司马昭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嵇康因为朋友吕安一案被牵连入狱,在钟会的鼓动下,被司马昭以不孝的罪名处死。

    嵇康的死,不能说与他清高自傲的性格无关。他恃才傲物,指点江山,又对钟会这类人物不假辞色,因此不仅当权者难以容他,而且被他羞辱过的小人也在寻找置他于死地的机会。

    现今很多有才学的人,也是清高傲物者居多。孰不知,碰到一些气量宽宏、有容人之量的自然可相安无事,而碰到一些小肚鸡肠,别有用心的人往往会吃亏,甚至会将大好的前程毁于骄傲的性格之上,所以在日常行为中应该改掉孤高自傲的性格。

    不要孤高自傲,因为遗世孤立的人只会被世人孤立。一个人可以有与众不同的一面,但不可以凭此藐视他人。

    9.别把自己看得太金贵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常常会被碰得头破血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比别人愿意给予的少。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金贵。要知道,地球离开了谁都会照常转,一个人离开了另一个人同样能够继续生活。

    英国首相丘吉尔多才多艺,不只是英国政府的领导人,还是个伟大的演说家。一生之中,他为世人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演讲。多次演讲中,他都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他要去广播电台发表一个重要的演说。由于自己的车子出了毛病,于是他叫了一部计程车。

    他很客气地对司机说:“司机先生,可不可以麻烦您载我去BBC广播电台。”

    计程车司机摇下车窗,伸出头来说:“先生,很不好意思,我不能载您去。请您再招一部计程车吧。”

    他疑惑地问:“为什么呢?现在不是还早吗?”

    计程车司机尴尬地回答:“不是这个原因!因为BBC广播电台太远了,如果我载您去了那里,那么我就来不及回家在收音机里收听丘吉尔的演讲了。”

    他听了之后心里感到很得意,感动地从口袋里掏出5英镑给司机。司机接过钱后,立即兴奋地叫着,“先生,上来吧!我现在就载您去BBC广播电台吧。”

    他诧异地问:“那么您将无法收听到丘吉尔的演讲了!没有关系吗?”计程车司机一边利索地打开后车门,一边不以为然地说道:“去他的丘吉尔,现在您比他的演讲可重要多了。”

    从这段经历中,丘吉尔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自己的演讲多么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也不如5英镑对这位计程车司机的吸引力大。此后,丘吉尔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金贵。

    李明在大学学的专业是投资管理,毕业后很顺利地进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在应聘这份工作时,公司老板对他说,虽然公司目前不大,但可以给他充分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

    进入公司后,老板果然没有食言,没多久就任命李明为市场部副经理,主要负责拓展客户。这一职务相当具有挑战性,但李明没有胆怯。凭着年轻人的闯劲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李明逐渐为公司打开了局面。在一段时间里,李明拓展的客户竟占了公司新增客户总量的一半。老板非常高兴,过来过去总要拍拍李明的肩膀,有事没事地还拉上李明去喝喝酒,有什么活动时也会把李明带上。在别人的眼里,老板和李明的关系超过了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似乎是一对好哥儿们。因此,公司的人私下里说,只要公司里有人事变动,李明肯定会升为市场部经理。甚至还有人说,市场部经理算不了什么,对李明来说,公司副总经理的位子也是有可能的。

    李明自己也志得意满,准备大干一番。由于受到老板的器重,李明感到除老板之外,公司再也无人能与他相比。

    没过多久,公司果然出现了人事变动。市场部经理离开了公司,人人都以为李明必定会接任该职。然而结果出人意料,老板并没有擢升李明为市场部经理,而是用高薪从其他公司市场部挖来一个人担任市场部经理。李明很失望,也非常不满,由于不好意思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于是提出要休假,说以前太累了,想放松一下。这明摆着是在提醒老板,自己对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老板考虑了一会儿,很爽快地同意了。

    李明想:自己这一休假,要不了两天公司就得乱套。到那时,老板一定会主动请他回来。

    一个月后,李明回到公司,发现公司一切正常,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当他去老板办公室销假时,老板仍像以往一样,热情地拍拍他的肩膀笑道:“假期过得怎么样?”李明终于明白了,老板的热情不过是一种用人的技巧而已,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如果把自己看得太高,不妨像丘吉尔和李明这样采取一定的方式去试探自己的重要性,看一下得到的结果是否会和他们一样。另外,如果养成了把自己看得太高的习惯,后果将更为严重。因为有了这种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看轻他人的表情或说出蔑视他人的话,而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自取其辱。

    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生活俭朴,经常戴着破旧的帽子。一次,他在街上行走,一位富人嘲笑他:“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犹太人海涅经常遭到一些“大日耳曼主义者”的攻击。一个晚会上,一个自称是“素有教养”的旅行家给海涅讲述了他在环球旅行中发现的一个小岛。“你猜猜看,在这个小岛上,有什么现象最使我感到惊奇?”他带着冷笑的表情问海涅,“在这个小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听完后,不动声色地反击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只要我和你一块去一趟小岛,就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了!”

    在把自己看得太高的同时,也意味着用自己的优点来嘲笑别人的缺点。不过,每个人都有缺点,自己也会遇到处于劣势的情况。如果不愿意被别人狠狠地踩在脚底,就不要尝试去践踏别人。

    10.可以得意,不可忘形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得意的时候。不过,得意也得注意方式。如果在得意的时候无心顾及周围人的感受,一遍遍吹嘘,无疑会让身边的人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从而下意识地走开。性格谦虚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他在顺境的时候能够做到得意不忘形,不仅不会伤害周围的人,甚至会让周围的人与他一起分享荣耀和愉快。

    一位女士的宝贝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之后,在特区一家金融机构任职,每月薪水数万港币。这位女士为女儿的出色表现非常自豪。她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水。女儿偶然发觉,便极力制止母亲,劝说母亲不要总夸耀自家好,而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伤害了他人。

    在叙述自我时,要防止过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别人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致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两位要好的女友,甲靓,乙平平。她们一起去参加舞会,舞场上的许多男士频频与甲共舞,却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乙。甲下意识地感觉不妥,于是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他人邀请,奉劝朋友们邀请乙,男士们听取了建议,便都去邀请乙,乙被男士们拥入了舞池,感到很开心。甲以友情为重,不想让女友被忽视受冷落,于是机智地采取一种平衡手段,使乙的心灵得到抚慰,这更加深了她们之间的友谊。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以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拼搏与奋斗,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对手的面子。无论是谁,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会认定她是倾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善待竞争对手,与伙伴如此贴心,体现出了她宽广的胸怀。

    以上故事告诉人们,当你得意时,不要忘形,要顾及他人的感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学会抚慰竞争对手的心灵,不要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此而安然自慰,心情也会愉快舒适。

    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这样,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了不起”的人,甚至会认为你爱沾沾自喜,是不成熟的、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所以,不要时时处处提自己的得意之事。

    不要因得意而忘乎所以,否则没有人愿意与你分享你的得意。即使有人愿意听你夸夸其谈,也只是配合一下你而已,不想让你陷入尴尬之中。

    11.勿急炫耀,是金子总会发光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方方面面的人才都有很多。所以,不要以为自己是某方面的天才、专家,更不必急于炫耀自己的才智,否则只会招致别人的轻视和排斥。如果真的富有非凡才华,那么迟早都会得到展示的机会。

    三国时期,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能人。但庞统天生怪异,相貌丑陋,因此不太招人喜欢。他先投奔吴国,孙权嫌他相貌丑陋没有留用他。后来,庞统又打算投奔刘备。临行前,孔明交给庞统一封推荐信,告诉他说刘备见此推荐信后一定会重用他。

    可是庞统见到刘备时并没有将推荐信呈上,而是以一个平常谋职者的身份求见,因此,刘备派他去治理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庞统虽身怀治国安邦之才,但面对这样的待遇,他并没有耿耿于怀,他深知靠人推荐难掩悠悠众口,具有沉稳性格的他知道自己的本领还是要在关键时刻显示给众人看,必须等待机会,不能急于求成。

    机会很快来了,一次,在张飞造访庞统为官的衙门时,他当着刘备的心腹、爱弟张飞的面,将一百多天积累的公案,用不到半日就处理得干净利索,曲直分明,令众人心服口服。庞统从此步步高升,不久后便被刘备提升为副军师中郎将。

    如果庞统是骄傲、喜欢炫耀的人,那么初见刘备之时,他便会拿出诸葛亮的推荐信,显示自己和丞相的关系是多么地“铁”,随即献上定国安邦之计,刘备及其左右臣子定会对其产生排斥之心,把他当成一个喜欢卖弄、会耍小把戏的市井之人,庞统就可能得不到重用。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富家公子,喜好琴艺,自觉琴艺了得,因此总是喜欢在人前炫耀。一次,他外出旅游,在一座寺庙前,他看到一个道人在闭目打坐,身旁的布袋口露出古琴一角。他有些好奇,于是走过去问道:“请问道长也会弹琴?”道人微睁双目,语气十分谦恭地回答说:“略知一二,正想拜师。”这位公子一听要拜师,就毫不客气地说:“那就让我来试一试吧。”道人拿出琴递给这位公子,他接过琴,随便地拨弄了一首。道人微微一笑,没有说话。这位公子见道人没有表态,便使出生平所学,又弹了一首,道人仍默然。

    公子生气地说:“你为何不说话,难道是我弹得不好吗?”道人依然语气谦和地说:“你弹得还可以,但你不是我想拜的师傅。”富家公子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对道人说:“既然这样,不妨让我见识一下你的琴艺。”道人没有答腔,他拿过琴便开始弹奏,他的手指娴熟而轻巧,琴声如流水淙淙,又如晚风轻拂,公子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终了许久,他才如梦初醒,道人琴艺极高,却真人不露相,感慨万千之后,立即向道人行起了大礼,拜请为师。

    现实生活中,才智越高、学习越刻苦、见闻越广博的人,越需要完善谦虚好学的性格。所谓“骄兵必败”,如果这样的人越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那么他们在失败时也会败得越彻底。

    越谦虚越稳重的人,越能够把握住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所以人们一定要克服骄傲性格,完善谦虚性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