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大意】多礼的君子不嫌忠信多,阵前作战不嫌诡诈计谋多。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兵不厌诈之说,的确,战场上不会有那么多的仁义和道理可讲,胜者为王败者寇,善于使诈的一方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为了实现突然袭击的目的,以色列欲盖弥彰采取了一系列迷惑阿拉伯世界的措施。
6月3日夜晚,适逢周末。刚上任不久的以色列国防部长公开发表讲话,表示没有必要采取军事行动,他说:“政府在我上任之前,就采取了外交手段。我们一定要在外交上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为了使人们相信他讲话的真实性,在第二天,他就让数千名以色列官兵休假,故意到热闹繁华的场所游玩。同时,星期六的《晨报》上,都以照片的形式大肆报道这些官兵在海滩和酒吧间游乐的情景。这一切不仅使普通百姓,就连埃及高级将领们都放松了警惕。尽管传言形势已剑拔弩张,但从这一切迹象看来,近期内似乎没有战争的可能。
与此同时,以色列军队也采取一些明修栈道的措施。为了把埃及海军的注意力从地中海吸引到红海方面来,在开战前几天,以色列海军装着准备在红海亚喀巴湾为中心的地区实施登陆的样子,并在白天大摇大摆地从陆路将4艘鱼雷快艇运往埃拉特。到了晚上,再偷偷地运回原地。第二天,又这样来回运送。让埃及人感到以色列要在红海设置重兵。以色列海军的这一欺骗行动,迫使埃及的两艘驱逐舰从地中海调出,而这两艘驱逐舰在埃及海军兵力中占有相当的重量。
开战前,为了使埃及误以为以色列要在西奈南部首先发起进攻,还制作了许多假坦克,装出一副要从两个地方展开作战的样子。并且利用这种假象,成功地使埃及人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印象,即以色列主力部队在战争爆发之后,便会通过孔蒂拉向亚喀巴进攻。与此同时,以色列空军也用同样的计谋麻痹埃及军队。他们增加了对亚喀巴湾和红海地区的空中巡逻。埃及方面信以为真,把第一线的苏制先进战斗机从北部基地转移到了南部基地。
以色列明修栈道的计策收到了明显成效,让埃及人深信他们的所作所为。6月5日7时45分,以色列以封锁亚喀巴湾为借口突然向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发动袭击,他们乘埃军开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大批飞机空袭埃及空军基地,将埃及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作战飞机。接着,出动22个旅的兵力,实施多方面快速突击,仅4天时间就攻占了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及耶路撒冷的约旦管辖区、加沙地带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阿拉伯国家在以军的突然袭击面前显得措手不及,因此损失惨重。这场战争一共打了6天,约、叙、埃被迫同意停火,以色列以伤亡几百人的轻微代价,夺占了阿拉伯国家大片土地,使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撇开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的正义与否不说,仅从战争的战术上去分析,我们不能不承认以色列军队指挥者的高明。他们深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知道兵不厌诈的真正含义,巧于应用,天衣无缝,真可谓深谙兵不厌诈的精髓所在。
以色列能够运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大败阿拉伯国家,作为计谋运用得娴熟的中国来说更是技高一筹,诸葛亮的计谋便是其中的经典。
诸葛亮率军在祁山与司马懿作战。在三国中,能够与诸葛亮称得上对手的可以说只有司马懿,在长期交战中二人彼此非常了解,诸葛亮对司马懿的评价是:“仲达知我。”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我不如孔明。”后人概括为:“事前诸葛,事后司马。”交战正酣之际,由于司马懿使苟安做反间之计,让他在臣僚中散布诸葛亮欲有“怨上”的谣言。后主刘禅轻信佞臣之言,生怕诸葛亮自倚大功“篡国”称帝,于是下诏命诸葛亮班师回朝。
尽管诸葛亮深知一定是奸臣小人在搬弄是非,在后主面前挑拨离间,但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班师回朝。
这时大将姜维满怀疑虑地问诸葛亮“假如正在我军后退之时,司马懿乘势来攻,将如何是好?”诸葛亮略一沉思,认为姜维的顾虑极为重要,就说:“你的担忧是正确的,司马懿一定会在我军退撤之时,向我军展开攻势,这种攻势将对我军十分不利。我的战略是必须想出好的办法,司马懿不敢强攻我们。”诸葛亮之所以为诸葛亮,就是他确能想到对手的前面。
姜维疑惑不解:“那将如何谋划?”
诸葛亮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告诉姜维:“我们撤退,要兵分五路,今天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要掘二千灶,明天掘三千灶,后天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将军杨仪不解地问道:“从前孙膑擒庞涓,是靠减灶之法取胜,今丞相退兵,为什么偏要增灶?”这时诸葛亮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司马懿也算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今天他若知道我军撤退方向,必然前来追赶;同时他为人又多疑,肯定会怀疑我们在撤退的路上设置伏兵,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追我之前,他一定会到旧营里去数灶见每日增灶,他就不知我们是退还是没退,于是他就不敢纵军猛追。这样我们边增灶边退军,就能不损一兵一卒达到撤退的目的。”
实践证明,诸葛亮的分析千真万确,司马懿在苟安行计之后,便开始准备趁诸葛亮撤退之时,杀他个措手不及。这天,司马懿正在营中筹谋战计,忽报蜀军已人去营空。诸葛亮“走”得如此神速,让司马懿顿生疑窦。他深知诸葛亮多谋善算,所以不敢轻易追击。就亲自带领一百余骑前来蜀营内观察。他把营中的情况看了一遍之后,就命部下把锅灶数个清楚,第二天,他又命令部下去那营中数锅灶。部下数完,回报司马懿:“这营中之灶,比昨日又增了一分。”司马懿自鸣得意地对诸将说:“果真不出我所料。孔明多谋多计,如今果然是在添锅增灶,我们若轻意追他,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于是回军不追。诸葛亮则没损一兵一卒,回兵成都了……
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深谙“虚虚实实”的用兵之计,在此基础上,他才敢作出“退兵增灶”的决策。是因为他对司马懿的“为人”了如指掌,真正做到了知彼知己。因此在用兵时,他的思路才会更开阔。想在对手的前面,让对手无法摸清他的真实意图。
在这个故事中,司马懿的所思所行,完全没有背离诸葛亮的“思路”。应该说,司马懿决不是等闲之辈,他对诸葛亮的用计也是心中有数。但诸葛亮的高明就高明在他非常清楚司马懿的这一切,所以他能比司马懿想得更远一步,在智慧的较量中,实现了对对手的超越,所谓明争暗斗,大智者胜。
诸葛亮待全军撤出后,当地人向司马懿报道:孔明退兵之时。只见添灶,未见添兵。司马懿捶胸顿足:“孔明效虞羽之法,又将我欺瞒一次。在我眼皮底下将兵撤走,其谋略确实高我一筹!”在事实面前,司马懿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也印证了韩非子那句“阵前不嫌伪诈多”的名言了。
以虚避实,以静制动
【原文】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大意】保持虚的状态,就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保持静的状态,就能明白正确的行为。
韩非子认为虚和静是相对的,虚的背后是实,静的背后是动。以静制动一直以来都是反败为胜的法宝,尤其是在刀光剑影,暗流汹涌的古代官场更是如此。
丁谓是宋真宗时的一个有名的奸相,真宗时官升三司使,加枢密院学士,他多才多艺,通晓诗、画和音律,正因为有才,而被宋真宗重用,同时被宰相寇准推荐为参知政事,做了自己的副手。
丁谓是一个狡猾过人、善于趋炎附势的奸诈小人。
当寇准任宰相的时候,丁谓为了得到寇准的推荐和提携,他对寇准显得十分恭顺。但有一次曾当众给寇准擦拭胡须,而遭到寇准的奚落,从此他便怀恨在心。由于他的权位已与寇准不相上下,翅膀已经硬了,既然寇准不给面子,丁谓便联合了一帮人开始对寇准进行陷害和排挤。有一次丁谓对宋真宗说:“寇准与内外大臣勾结,构成了一个人多势众的朋党;他的女婿又在太子身边为官,谁不怕他?如今朝廷大臣,三成有两成都依附于寇准。”丁谓无中生有地提醒宋真宗防备寇准专权。
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患病不能理政,皇后刘氏开始干预朝政。因寇准过去曾铁面无私惩治了刘皇后的不法亲戚,刘皇后心里更是恼怒万分,现在自己执掌权柄,自然要乘机报复。丁谓见有机可乘,便串通刘皇后到真宗跟前诬告,说寇准想挟太子夺权,想要架空皇上。于是真宗将寇准免职,并把丁谓升为宰相。
丁谓大权在握以后,便找茬儿将寇准贬了官,发落到外地任职,而且要他远离京师,永无还朝的机会。
丁谓本身就是一个厚黑之士,他的两大绝招可谓将厚黑术发挥到了极至。一个绝招是把仁宗孤立起来,不让他和其他的臣僚接近,文武百官只能在正式朝会时见到仁宗。朝会一散,各自回家,谁也不准留下,单独和皇上交谈;第二个绝招是排除异己。凡是稍有头脑,不附和丁谓的执政大臣,丁谓一律给他扣上一个罪名,从朝中赶走,所以朝廷中对一切军国大事总是以丁谓的意志为意志。舆论一色,政见一致,似乎安定团结得很。丁谓则高踞于权势的顶峰,自以为稳如泰山,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厚黑之士最终遭到了另一个道行更深的人的暗算。这个人就是深谙厚黑之道的王曾。
参知政事王曾虽身居副宰相之位,却整天装作迷迷糊糊的憨厚样子。在宰相丁谓面前总是唯唯诺诺,从不发表与丁谓不同的意见,凡朝中政事,只要丁谓所说,一切顺从,从来不予顶撞反对。朝会散后,他也从不打算撇开丁谓去单独谒见皇上。日子久了,丁谓对他越来越放心,以至毫无戒备。
一天,王曾哭哭啼啼地向丁谓说:“我有一件家事不好办,很伤心。”丁谓关心地问他啥事为难。他撒谎说:“我从小失去父母,全靠姐姐抚养,得以长大成人,恩情有如父母。老姐姐年事已高,只有一个独生子,在军队里当兵。身体弱,受不了当兵的苦,被军校打过好几次屁股。姐姐多次向我哭泣,求我设法免除外甥的兵役……”
丁谓说:“这事很容易办吧!你朝会后单独向皇上奏明,只要皇上一点头,不就成了。”
王曾说:“我身居执政大臣之位,怎敢为私事去麻烦皇上呢?”
丁谓笑着说:“你别书生气了,这有什么不可以的。”王曾装作犹豫不决的样子走了。过了几天,丁谓见到王曾,问他为什么不向皇上求情。王曾慑懦地说:“我不便为外甥的小事而擅自留身……”丁谓爽快地回答他:“没关系,你可以留身。”王曾听了,非常感激,而且还滴了几点眼泪。
第二天大清早,文武百官朝见仁宗和刘太后以后,各自回家,只有副宰相王曾请求留身,单独向皇上奏事。宰相丁谓当即批准他的请求,把他带到太后和仁宗面前,自己退了下去。不过,丁谓心里还是有点不太放心,便守在阁门外不走,想打听王曾究竟向皇上讲了一些什么话。
王曾一见太后和仁宗,便充分揭发丁谓的种种罪恶,力言丁谓为人“阴谋诡诈,多智数,变乱在顷刻。太后、陛下若不亟行,不惟臣身粉,恐社稷危矣。”一边说,一边从衣袖里拿出一大沓书面材料,都是丁谓的罪证,这些都是王曾早就准备好了的,一件件当面呈给刘太后和宋仁宗。太后和仁宗听了王曾的揭发,大吃一惊。刘太后心想:“我对丁谓这么好,丁谓反要算计我,真是忘恩负义的贼子,太可恨了!”她气得三焦冒火,五内生烟,下决心要除掉丁谓。至于仁宗呢?他早就忌恨丁谓专权跋扈。只是丁谓深得太后的宠信,使他投鼠忌器,不敢出手。而且自己被丁谓隔绝,没法了解朝中的情况,不摸王曾等人的底,感到孤立无援。今天和王曾沟通了思想,又得到太后的支持,自然更不会手软。
王曾在太后和仁宗面前整整谈了两个时辰,直谈到吃午饭的时候还没完。丁谓等在阁门外,见王曾很久不出来,意识到王曾绝不是谈什么外甥服兵役的问题,肯定是谈军国大政。他作贼心虚,急得直跺脚,一个劲地暗自埋怨自己:“上当了!”“太大意了!”“来不及了!”当王曾来到阁门外遇见丁谓时,丁谓恶狠狠地瞪了王曾一眼,王曾笑嘻嘻地向他拱手致意,他不睬不理,怒气冲冲地走了。但此时的丁谓已根本没有向皇上和太后辩解的机会,被仁宗一道旨意流放到了偏僻荒凉的崖州。
王曾以虚避实,以静制动的做法斗败了丁谓这个小人,其心计谋略不可谓不高。
计谋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之一
【原文】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
【大意】计谋,是决定事情成功与否的手段,不能不明察。
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自然是非常推崇铁腕治国的,但韩非子也强调了计谋的重要性,认为计谋是决定事情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可见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子开创了中华“谋略文化”的先河,在后来的岁月里,一代“智圣”诸葛亮又将其发挥到极致。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和道德的化身,关于他的故事民间广为流传,就是这样一位被民间神化了的人物,也曾经用“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的“欺诈”之术,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将东吴大将周瑜说得心服口服。
三国时诸葛亮入东吴商量孙刘联合抗曹,后来的赤壁之战的胜利便是这次会谈的结果,要想说服东吴抗曹,首先必须要说服东吴的实权派人物周瑜。
一晚上,鲁肃引诸葛亮会见周瑜。鲁肃问周瑜:“如今曹操驱兵南侵,是战是和,将军欲如何?”周瑜说道:“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难以抗命。而且,兵力强大,不可轻敌。战则必败,和则易安。我的意见和为上策。”鲁肃大惊道:“将军之言错啦!江东三世基业,岂可一朝白白送给他人?”周瑜说道:“江东六郡,千百万生命财产,如遭到战祸之毁,大家都会责备我的。因此,我决心讲和为好。”诸葛亮听完东吴文武两大臣的一段对话,觉得周瑜若不是抗曹的决心未定,也是一种有意试探。此时如果不另辟蹊径,只是讲一通吴蜀联合抗曹的意义,或是夸耀周瑜盖世英雄,东吴地形险要,战则必胜的道理,肯定不会奏效。于是,他巧用周瑜执意求和的“机缘”,无中生有的编出一段故事,来激怒周瑜。
诸葛亮说道:“我有一条妙计,只需差一名特使,驾一叶扁舟,送两个人过江,曹操得到那两个人,百万大军必然卷旗而撤。”周瑜急问是哪两个人。诸葛亮说道:“曹操本是一名好色之徒,打听到江东乔公有两位千金小姐,大乔和小乔,长得美丽动人,曹操曾发誓说:我有两个志向,一是要扫平四海,创立帝业,流芳百世;二是要得到江东二乔,以娱晚年。目前曹操虽然领兵百万,直逼江南,其实就是为乔家的两位千金小姐而来的。将军何不找到乔公,花上千两黄金买到那两个女子,差人送给曹操?江东失去这两个人,就像大树飘落一两片黄叶,如同大海减少一两滴水珠,丝毫无损大局;而曹操得到两人必然心满意足,欢欢喜喜班师回朝。”周瑜说道:“曹操想得二乔,有什么证据可说明这一点?”诸葛亮答道:“有诗为证。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十分会写文章,曹操在漳河岸上建造了一座铜雀台,雕梁画栋,十分壮丽,并挑选许多美女安置其中,又令曹植作了一篇《铜雀台赋》,文中之意就是说他会做天子,立誓要娶‘二乔’。”周瑜问:“那篇赋是怎么写的,你可记得?”诸葛亮说道:“因为我十分喜爱赋中文笔华丽,曾偷偷地背熟了。”周瑜请诸葛亮背诵。赋略云:“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开左右兮,有玉龙与金风。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霍地站立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曹操老贼欺我太甚!”诸葛亮表面上是急忙阻止,其实是火上浇油,说道:“都督忘了,古时候单于多次侵犯边境,汉天子许配公主和亲,你又何必珍惜民间的那两个女子呢?”周瑜说道:“你有所不知,大乔是孙策将军夫人,小乔就是我的爱妻!”诸葛亮装作失言请罪道:“真没想到这回事,我真是胡说八道了,该死该死!”周瑜怒道:“我与曹操老贼势不两立!”诸葛亮却故作姿态地劝道:“请都督不可意气用事,望三思而后行,世上绝无卖后悔药的!”周瑜说道:“承蒙伯符重托,岂有屈服曹操之理?我早有北伐之心,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不会变卦的。劳驾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同心合力共破曹操。”于是孙、刘结成抗曹联盟得到巩固,赢得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
诸葛亮的一番“移花接木”“牵强附会”之说为什么能够成功,这里主要是基于以下二点:第一,“乔”姓古时本就写作“桥”,后来才改作“乔”的,把原赋中两条桥的简称“二乔”,曲解为大乔和小乔和简称“二乔”,是十分容易收到诸葛亮有意的“牵强”、周瑜无意中“附会”的效果的;第二,诸葛亮十分了解人对爱情的极端自私性,夺妻之恨往往胜于灭国之耻,况且周瑜本来就是个度量小的将军。诸葛亮看准机会,编造这一段无中生有的谎言刺激周瑜,果然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可见韩非子的“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确实寓意深刻,揭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胜负规则。
做人要懂得进退之道
【原文】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
【大意】有智慧的人,知道在灾祸危难来临前避开它们,所以不会遭受祸患。
古代的官场中从来都是暗礁丛生的地方,稍不注意便会翻船落水,葬身“鱼腹”。因此,身在其中的人一定要懂得进退之道,知道在灾祸危难来临前避开它们,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谋得发展。
醇亲王奕譞是清咸丰帝的弟弟,他的福晋(即夫人)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因此,他不仅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又是其妹夫,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七爷。
奕譞年轻时曾热衷于清廷内部权力的争斗,他在热河时就与慈禧太后联合在一起,秘密准备发动政变、惩处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谕旨,回到北京随慈禧太后、六哥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后,又带领军队夜抵密云捕捉肃顺,为慈禧太后上台垂帘听政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授以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但是,不久以后他就看到清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特别是比他功劳更大、地位更高的奕訢,曾因小过险遭罢斥之祸之后,奕譞的处世态度顿时大为改变,时时事事谦恭谨慎。他特意命人仿制了一个周代的欹器,这个欹器若只放一半水,就可以保持平衡,若是放满了水,则会倾倒,使全部的水都流失掉。奕譞便在欹器上亲自刻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铭词。
1874年,同治帝驾崩,无子嗣,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等宣布说,欲立奕譞的儿子载湉为皇帝。听到自己的儿子被选立为皇帝,奕譞不但没有丝毫的兴奋,反而被吓得昏倒在地,抱头痛哭,被人搀扶而出。奕譞及其夫人都深知慈禧太后气量褊狭,待人凶狠无情,就是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帝也时常遭慈禧的责骂虐待,自己儿子一旦为帝,如入虎穴,不但儿子时刻有忤旨杀身之祸,就连他奕譞本人也难免为慈禧太后所疑忌。因为他的儿子做了皇帝,他本人就成了“皇帝本生父”了,本生父虽然与太上皇不同,但如果将来他的儿子大权在握,就有可能把他尊为太上皇,这就会损害慈禧太后的权力,而慈禧太后恰恰权力欲望非常炽烈,这是她是万万不能容忍的。为了远避嫌疑,表明自己的心迹,奕譞一面言辞悲悯地恳请罢免一切职务,表示要“丧尽余生,与权无争”;一面秘密地向慈禧太后呈递奏折说,将来很可能有人利用他是清光绪帝本生父的特殊地位,援引明朝皇帝“父以子贵,道遭所尊亲”的例子,要求给他加些什么尊号,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应该将提倡建议的人视之为“奸邪小人,立加摒斥”。
奕譞这种深刻的远见和洞察力果然得到了验证,光绪帝继位的第十五年,果然有一个官员上疏清廷,请求尊奕譞为“皇帝本生父”。慈禧太后见疏大怒,拿出奕譞以前的奏折为武器下谕痛斥此人以邪说竞进,风波很快便平静了下去。
在我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之下,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像奕譞这样具有皇帝生父特殊身份的人,更容易遭到慈禧太后的猜忌,稍有不慎,就会大祸临头。奕譞谦虚谨慎,不因自己有功而大肆宣扬,也不以自己是皇帝的生父而沾沾自喜,他做人低调,处事谨慎,适当的时候懂得夹起尾巴做人的道理,不但保全了自家的性命,而且还赢得了慈禧太后的欢心。
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也不例外。有一位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分到上海的一家研究所工作,从事标准化文献的分类编目工作。他认为自己是学这个专业的,自以为比那些原班人马懂得多,刚上班时,领导也摆出一副“请提意见”的派头,这种气度让他受宠若惊,于是工作伊始,他便提出了不少意见,上至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下至单位的工作程序、机制与发展规划,都一一列出了现存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领导表面点头称是,同事也不反驳。可结果呢,不但没有一点儿改变,他反倒成了一个处处惹人嫌的人,被单位掌握实权的某个领导视为狂妄、骄傲乃至神经病,一年多竟没有安排他具体做什么事。他只好炒领导的鱿鱼,跳槽走了。临走时,领导拍着他的肩头:“太可惜了!我真不想让你走,我还准备培养你当我的接班人哩!”那位研究生一边玩味着“太可惜”三个字,一边苦笑着离开了。
那位出道不久,涉世未深的研究生虽然精神可嘉,但却未能体会适时进退的道理。有一句至理名言,叫作“只能你去适应这个社会,不能让这个社会适应你”,你纵然有再大的抱负和才华,也只能先隐藏和掩盖起来,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一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
【原文】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大意】管仲和隰朋都是古代齐国的将相之才、智慧之士,当他们碰到难题时,能够从老马和山蚁的习性中得到有益启发,从而摆脱困境,转危为安。
人的思维大概可以分为惯性思维和另类思维,惯性思维人人都有,而另类思维却是智慧之士才拥有,拥有另类思维的人无疑会成为这个社会的强者。管仲和隰朋都能够从细微之处得到启发,其经验和智慧确实非同一般,我们如果想成为这个社会的强者,就必须有超出常人的心机和智慧,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才可以说是真正领悟了韩非子智慧的精髓所在。
澳大利亚有一个中年妇女和丈夫闹离婚,她在法庭上向法官哭诉道:“我20岁嫁给他时,他曾指天向我发誓,再也不和那鬼东西来往了。可是,结婚还不满一周,他便偷偷摸摸到运动场幽会去了。我警告他,他听不进去,我忍气吞声地过了二十余年,如今他已50多岁了,照旧迷恋那个可恶的妖精。近来他无论白天黑夜幽会越来越多,他不管怎样劝阻都要去运动场与那‘第三者’见面。”在场旁听群众闻之无不为之动容。
法官问她:“第三者是谁?”她气愤但却直爽地说:“‘第三者’就是臭名远扬、家喻户晓的足球。”法官对她的控词啼笑皆非,只得加以劝说道:“足球不是人,你只能控告生产足球的厂家。”哪知这位中年妇女果然又向法庭控告一年生产足球20万只的宇宙足球厂。更出人意料的是:宇宙足球厂居然极愿赔偿她孤独费10万英镑。轻易让这位太太在法庭上大获全胜。
怎么会是如此结局呢?原来,宇宙足球厂老板抓住这一机会,“处变不惊、‘闻过则喜’、应变有术”。通过新闻媒介大肆宣传。他对记者说:“这位太太与其丈夫闹离婚,正说明我厂生产的足球魅力所在。而且,她的控词为我厂做了一次绝妙的广告。”宇宙足球厂产品销量因此剧增,压倒同行大获其利。
承受了莫须有的罪名,损失了10万英镑的资金,但却赢得了良好的公共关系,获得了更大的收益。从以上可以看到,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的确非一般人能做到。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发现金矿的消息在迅速传播着。人们都认为这是个发财的大好时机。于是,一时间,很多人纷纷奔赴加州去淘金,形成了一股壮观的“淘金热”。卡尔是个年轻的聪明小伙子,他家庭贫困。于是,为了能挣到大钱,他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淘金热的队伍。他历尽艰辛赶到加州,可经过一段时间,他也同多数人一样,没有能挖到一两金子。淘金梦是绚丽的,山谷旷野中艰苦的生活却难以让人忍受。尤其是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让寻找金矿的人尝尽了无水喝的痛苦滋味。许多人一边寻找金矿,一边不停地抱怨。
“谁让我喝一壶凉水,我愿给他一块金币。”“谁让我痛饮一顿,挨千刀杀的才不给他两块金币!”“老子出三块金币!”
这些人发完牢骚又埋头挖掘起金矿来,而卡尔却陷入了沉思。经过思量权衡,他毅然放弃了找金矿,将手中的铁镐由掘金矿变成挖水渠。他从远方将河水引进水池,经过细沙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装在桶里,运到山谷一水壶一水壶卖给找金矿的人们痛饮。当的有人嘲笑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跑到加州来,不去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这种蝇头小利的生意。这种小买卖在哪里不能干,何苦老远跑到这里来?”卡尔为此毫不介意,继续卖他的饮用水。结果许多人深入宝山最后是空手而归,有些人甚至忍饥挨饿,流落异乡,而他却在很短的时间内靠卖水赚到600美元。在当时这已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了。
卡尔的“弃金卖水”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卡尔“舍本求末”的选择,看来有点傻,其实这是卡尔比别人聪明之处,也可以说是对“公众需求”的一种选择。谁不想挖到金子,但又非人人都能挖到金子。然而客观自然条件——酷热缺水,造成人人都急需在挖金时得到水,却是必然的趋势。卡尔突破常规思维“小生意在哪里不能干”的格局,一举获得成功,这正是他的智慧之所在了。
谋无正邪,有胜乃大
【原文】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则因物以治物。
【大意】事物众多而智慧太少,太少的智慧不能胜任众多的事物,智慧不足以普遍了解事物,因此应当依靠事物去治理事物。
以物治物算是韩非子思想里比较特殊的一点了,这一思想扩展开来,便拥有了许多奇妙的用处,其中在官场的争斗更是如此。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斗争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阴谋诡计的大争斗,阴谋诡计并不是奸臣贼子的专利,很多忠臣对此也用得极为纯熟,他们所共同奉行的游戏规则是:“不管阳谋还是阴谋,只要能胜就是好谋。”“好谋”当然就是顺应以物治物规律的谋略。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即后世所说的晏子,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出身齐大夫之家,为春秋战国时出色的谏臣和外交家。
晏子在齐国可以说是大名鼎鼎,这个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的宰相才智非凡,他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晏子春秋》,还因善于劝谏齐王而名垂千古,他屡次出使外国,皆能不辱使命,为国扬威,称得上贤相。但就是这么一位“正人君子”在与奸佞斗法时也少不了搞阴谋。
当时,齐国有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三个勇士,他们以勇猛无敌而闻名于齐国,也颇受齐国国君齐景公的宠爱。这三人因为英雄相惜而结为异姓兄弟,自诩为“齐国三杰”。他们自恃有功,横行霸道,目中无人。有一次,已任齐国宰相的晏子在路上与之相遇,他们连个招呼也不打,甚为傲慢。甚至在齐景公面前,他们也以“你我”相称,无礼到这种地步,景公内心自然不悦。这时,奸臣陈无宇等正在阴谋篡位夺权,见此三人威猛无比,又头脑简单,便设法收买过去,以相机行事,图谋篡乱。
晏子深知如果让这种恶势力日益扩大,必成后患,便乘机对齐景公说:“我认为贤明君主手下的将官,应该明白君臣的礼节,懂得上下的规矩。这样,在国内才可以禁住暴乱,对外可以阻挡敌人。上面给他奖赏,下边也服气。可如今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对上不讲君臣礼仪,对下没有尊长曲范之德,对内不能用来禁止暴虐,对外不能用以拒敌,因而,他们实在是危于国家安全之人,莫如趁早除掉。”齐景公也早已对这三人深为痛恨,只是忌惮于三人功勋卓著,在齐国国内素有威名,如果贸然下罪,很可能会产生动乱,才不敢治其罪,这时晏子正好来劝谏,他就顺水推舟,全权交给晏子处理。
过了一段时间,鲁昭公到齐国访问,齐景公想趁此机会发动外交攻势,让鲁国脱离和晋国的联盟而加盟齐国,所以,齐景公隆重地接待了鲁昭公。在宴会上,鲁昭公让叔孙舍做相礼,齐景公就让晏子做相礼。在齐景公的下边,站着三个铁塔般的勇士,正是“齐国三杰”。
晏子一直在想怎样除掉这三人,却苦无机会,这下却豁然开朗,计上心来,他对景公说:“主公种了几棵稀有的桃树,今年该结桃子了,我想去看看,摘几个桃子来给二位君主尝尝鲜,不知可否?”景公同意了,晏子就请求自己去摘桃子。
晏子只摘来了六个桃子,对景公说:“桃子未熟,只此几个。”并行酒令,把桃子献到鲁昭公和齐景公的面前说:“桃大如斗,天下稀有,君王吃了,千秋同寿。”鲁昭公和齐景公一人吃了一个。晏子和叔孙舍相互推赞,都说对方辅佐君主有功,也各吃了一个。这样,就只剩下了两个桃子。晏子对齐景公说:“现在还剩下两个桃子,我想不如让下面的大臣各说自己的功劳,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子。”齐景公同意了,晏子就传下令去,让下面侍立的大臣各表功劳。
站在齐景公近处的三勇士性子最急,其中公孙捷向前走出一步说:“在桐山打猎时,冲出了一只老虎,直向主公扑来,是我打死了老虎,救了主公的命,应该说功劳不小吧!”晏子说:“你救了主公的命,确实功劳不小,应该吃一个桃子。”晏子就请景公赏了他一个桃子,一杯酒,公孙捷拜谢退下。
这时古冶子上前一步说道:“打死老虎算什么,我跟主公渡黄河的时候,一头大鳄鱼咬住了主公的马,是我和那鳄鱼拼死搏斗,杀死了鳄鱼,才救了主公的马。”齐景公插言说:“要不是古冶子,别说我的马,就是我的命也保不住了。”晏子一听,忙让齐景公赏给古冶子一颗桃子和一杯酒。古冶子吃了酒,吃了桃子,拜谢而退。
“另一位勇士田开疆一看两个桃子被前两个人吃光了,气得大声嚷嚷:打死老虎、杀掉鳄鱼算什么,主公让我去打徐国,我杀死了徐国的大将,俘虏了五百敌人,连郯国和莒国都归附了我们,这样的功劳算不算大呢?与他们相比如何?凭我的功劳,能否吃到一个桃子呢?”
晏子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说:“开疆拓土,比杀虎斩鳄的功劳要大,只是桃子已经吃完,就让主公赏你一杯酒吧!”
齐景公也说:“要论功劳,数你最大,可惜说得晚了!”
田开疆十分生气地说:“我为国争光,帮主公打败敌国,反倒不如个杀虎斩鳄的人,还站在这里丢什么脸哪!”说完,拔剑自刎。
公孙捷说:“我凭这么点功劳,竟也抢桃子吃,想想真是脸红,我也不活了!”说完,也拔剑自刎。
古冶子大叫道:“我们三个人是生死兄弟,你们俩死了,我还能活吗?”说完,也拔剑自刎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著名的“两桃杀三士”的故事,晏子不动一刀一枪,就不露痕迹地杀了三个盖世英雄。不仅展现了他高深的斗争智慧,更为后世留下了这样一条斗争规律:谋定而后动,谋无正邪,有胜乃大!
拙诚至极便是巧诈
【原文】巧诈不如拙诚。
【大意】智巧、诈伪比不上笨拙、诚实。
韩非子的一句“巧诈不如拙诚”流传千古,但其内涵却远非字面上的意思能够囊括,对于有心计的人来说,拙诚至极便是巧诈了,让我们来看个故事。
公元前350年,商鞅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
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难以施行的。为了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
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士在鸣金开路声引导下,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长的木杆外,什么也没装。有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想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们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
军士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大良造(商鞅)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给黄金10两。”
众人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给10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儿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人们就这样看着、议论着,没有人肯上前去试一试。官吏又宣读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这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快步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
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至北门,赏黄金50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发令,我就来搬,50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还是可能的。”
中年汉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
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你是条好汉!”商鞅拿出5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就这样取得了成功。
商鞅为了取得秦国民众的信任,不惜出此“妙计”来宣扬自己的言出必行,的确是棋高一着,但他本身的行为却并非那么“拙诚”,只是出于改革的目的而出此非常之策,倒也取得了非常的效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