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禅心人生-宁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明明白白看自己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李叔同《格言别录》

    一个人认识自己应该在认识世界之前,只有明明白白地把自己看清楚了,才能把自己放在更合适的位置,才能使自身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这是活出真实自我的大前提。

    1930年,李叔同自小雪峰至泉州承天寺与性愿法师相聚。一日,寺里来了一位省府参议厅的官员,他是受参议厅之托来请李叔同出山参政。面对如此送上门的好事,李叔同是这样答复的:“老僧一心向佛,不宜参与国事,何况国土破碎、日寇入侵。和尚乃以劝善为己任,对于日本军队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靠一个老和尚有何作用,请居士不妨到别的庙里看看。”李叔同就这样婉言谢绝了此位政府大员的盛情之邀。是李叔同故意要让他人难堪,还是他真的不关心家国民族的生死存亡?都不是,一来他要做一个本分的和尚,二来他实在是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怎可担此大任?这是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民族的极端负责之举。

    相比之下,某些人的做法就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了。

    他们虽然也知道需要认清自己,但关键是不够“公”,不够“明”,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言过其实,这样就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自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这样的角色都大有人在。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赵奢,他曾经把秦国的军队打得落荒而逃而受到赵王赏识。其地位与名声不在廉颇、蔺相如之下。

    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从小学习兵法,《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典籍,都背得滚瓜烂熟。谈起行军打仗这一套,赵括滔滔不绝,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有时连父亲都不大看得起。但是赵奢从来没有赞扬过儿子一句话。

    母亲很奇怪,一次忍不住就问赵奢:“咱儿子的兵法,学得这么熟,人家都说将门虎子,怎么你从来不鼓励鼓励他?”赵奢深深吸了口气,说:“打仗,是治国富国不得了的事,关系重大。小的来说,关系个人的生死;大而言之,关系到国家存亡。可咱儿子认为这是轻而易举的,读了些书,就以为可以无敌天下了。知子莫若父,照我看,他这种观点和性格就不适合带兵打仗。将来如果赵国不让他带兵就算了;如果让他带兵,你一定要见赵王,阻止这件事,也许葬送赵国的就是他。”

    公元前259年,秦军大举进犯赵国,两军在长平对阵。这时,赵奢已经死了,蔺相如病重,赵王只得派上老将廉颇应战。秦军有备而来,赵军节节败退。后来,廉颇改变策略,开始坚守城池,打消耗战,准备等秦军粮草供应困难的时候一举歼灭他们。这样,任凭秦军百般挑衅,赵军总是高挂免战牌,两军相持了三年之久。

    秦军越耗越没底,就派间谍潜入赵国国都,到处散布谣言说:“廉颇老了,害怕秦国,只能做缩头乌龟。其实,秦国怕的是赵括,如果赵括领兵,那么秦军早就败退了。”赵王也正纳闷廉颇为什么在军事上毫无进展呢,等谣言传到他耳朵里的时候,他决定撤廉颇的职,任命赵括做大将军。蔺相如认为赵括是书呆子,不能当大事,就劝赵王说:“赵括的父亲威名赫赫,赵括读了父亲留给他的书,也有了很大名声,但他不知道用兵必须随着具体形势不断调整策略的道理。如果让他统兵,就像胶柱鼓瑟。用瑟奏乐靠的就是弦,如果用胶粘住了它的弦,音调就无法变化了!”赵王认为蔺相如偏袒自己刎颈之交的廉颇,完全听不进这个劝告。赵括的母亲也觐见赵王,力图阻止对赵括的任命,但赵王认为那是赵奢责子太严,并且那时赵括毕竟还年轻。于是,赵括真的成了赵军的统帅。

    赵括趾高气扬,一到长平,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改变了廉颇的战略,对不服从管辖的将士随意撤换,弄得上下不安,军心不稳。秦军知道反间计成功了,立刻派一支奇兵和赵军作战,然后伪装败退,其实是赶着去切断赵军的粮道。赵括自负地认为秦军怕他,眼看获胜在即,便下令出击。结果赵军被秦军一隔为二,赵括陷入了包围圈,四十多天后,赵军粮草吃完了,上下埋怨。赵括知道再待下去也不过是饿死。他便带领一部分精锐部队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四十万的大军全军覆没,赵国也从此一蹶不振。

    因为自己的一叶蔽目而毁了整个国家,多么沉痛的教训,所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己,重点在一个“明”字。

    有人说:我有几斤几两自己还不知道,这不是笑话吗?“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其实,问题绝不那么简单。仅就才能这一项来说,许多庸人都以天才自居,狂妄自大,不安于平凡的工作岗位;天才反而不张扬、不炫耀、不显山、不露水。

    怎样才能做到既不盲目骄傲又不妄自菲薄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人也和任何事物一样,是在相互比较中时时自省,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和长处的。

    如有人谈到自己的能力时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认识就是通过比较得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修正对自己的认识。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也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庐山反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一个道理。要有自知之明,还得让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分析和评价自己。孔夫子称他每天反省自己三次。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有时解剖别人,但常常更严格地解剖自己。”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不是目的,认识自己是为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

    正如李叔同当时拒绝国民政府的高官厚禄一样,那些为人类的发展进程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都具备这样的品性,他们深知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决不会一时冲动,受世俗观念的驱使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比如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一个贫苦的犹太家庭,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加上自己小学、中学的学习成绩平平,虽然有志向往科学领域进军,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必须量力而行。他首先进行自我分析:虽然总的成绩平平,但物理和数学成绩较好。自己只有在物理和数学方面确立目标才能有出路,其他方面是不及别人的,因而他读大学时选择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学专业。

    由于奋斗目标选得准确,爱因斯坦的个人潜能就得以充分发挥,他在26岁时就发表了科研论文《分子尺度的新测定》,以后几年他又相继发表了四篇重要科学论文,发表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提出了光量子除了有波的性状外,还具有粒子的特性,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宣告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重大变革。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显著成就。可见,爱因斯坦确立目标的重要性。假如他当年把自己的目标确立在文学上或音乐上(他曾是音乐爱好者),恐怕就难以取得物理学上那么辉煌的成就。

    为了避免耗费人生有限的时光。爱因斯坦善于根据目标的需要进行学习,使有限的精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他创造了高效率的定向选学法,即在学习中找出能把自己的知识引导到深处的东西,抛弃使自己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脱离要点的一切东西,从而使他集中力量和智慧攻克选定的目标。他曾说过:

    “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个领域都能消耗去我们短暂的一生……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个领域都能吞噬一个人短暂的一生。”

    “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化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其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他就是这样指导自己学习的。

    为了阐明相对论,他专门选学了非欧几何知识,这样定向选学法,使他的立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和正确完成。

    如果他没有意向创立相对论,是不会在那个时候学习非欧几何的。如果那时候他漫无目的地涉猎各门数学知识,相对论也未必能这么快就产生。爱因斯坦正是在10多年时间内专心致志地攻读与自己的目标相关的书和研究相关的目标,终于在光电效应理论、布朗运动和狭义相对论三个不同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1952年以色列国鉴于爱因斯坦科学成就卓越,声望颇高,加上他又是犹太人,该国政府在第一任总统魏兹曼逝世后,邀请他接受总统职务,他却婉言谢绝了,并坦然承认自己不适合担任这一职务。确实,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他终生努力奋斗才实现了这个目标的。如果他当上总统,那未必会有多大建树,因为他未显示过这方面的才华,又未曾为此目标作过努力学习和奋斗,这一次,爱因斯坦又因自己的自知之明而做出了一个无比明智的选择。

    有些人也有理想、有抱负,也聪明能干,可混到最后还是一无是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以至于走了很多的弯路。

    假如李叔同当时头脑一热真的出山从政,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大概官场里又会多一个“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苦恼的小官员,而人间却少了一位令人敬仰的旷世高僧。

    所以,成功人生的第一步就是充分了解眼前所面临的客观事实,然后根据事实,结合自己的优势,确定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到什么。做到这些后,你就要勇敢地挑起重担,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负责,矢志不渝地走自己的路。

    最后提醒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时,一定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不盲目、不自卑,这也是一种很深的功夫,需要不断地反思和领悟!

    第二节 做一只立在鸡群中的仙鹤

    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李叔同《修行法语》

    年轻时的李叔同是有名的公子哥,举止不凡、风度翩翩,凡是见过他的人,都会留下一种鹤立鸡群、超凡脱俗的印象,这种风骨胜过任何一张名片。

    这就是说,要想在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你自身就必须具备一种超群脱俗的风骨,犹如熙熙攘攘的鸡群之中一只仙风道骨之鹤,眼神再差的人也不会忽略你的存在。

    但是这种鹤立鸡群式的做人方式并不是单靠外在的服饰形象来实现的,实质上这是一种独特的理解人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观。并且这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比如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那个“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庄子,就是这样一种人,就有这样一派风骨。

    楚王要拜庄子为相,他不去。可见是个了不起的大丈夫、真正的隐君子。多少人假清高,装模作样,令人作呕。

    有大境界之人如庄子者,举手投足皆是自然,不与时俯仰,所以能快乐一生。

    《史记》上记载庄子无情拒绝楚王时说: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翻译过来就是叫楚王:

    “你快走吧,不要脏了我。我宁可游戏在小河沟里自娱自乐,也不会被你们这些做国君的挟制。我终生不做官,终生不与你们合作,以快我心。”

    这种执着的“不合作主义”,真叫人拍案叫绝!所以庄子青史留名。

    同样地,千古伟男嵇康在与伪君子山涛绝交时说:“一旦迫之,必发其狂疾!”

    翻译过来就是:

    “如果你硬要逼我,我就要发疯发狂了!”

    把山涛吓得肝胆俱裂。嵇康因为此次狂性大作,见杀于司马昭。但其刚烈的反叛精神推动了中国发展,丰富了历史画卷。

    庄子自行一道,绝不向楚王臣服。庄子开创了中国的反叛传统,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与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共同构造了一种对世俗王权的拒绝,这是中国士人的优秀传统,为后世嵇康、李白、谭嗣同等人继承。

    这些都是“鹤立鸡群”式的人物,其中最具风骨者,当属独握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作战不力,失败后,可耻地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切地指出了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湖南的谭嗣同,耳闻目睹清朝政府的腐败和人民啼饥号寒的苦难,当康梁提出变法的主张后,他也立即投身变法救国的大业。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这时,光绪皇帝其实还没有多少实权,特别是没有什么军权,大多数高级官员都是拥护慈禧太后的。光绪皇帝变法图强,慈禧太后生怕这样自己的势力就会被削弱。9月初,慈禧太后密谋趁光绪皇帝天津阅兵的时候,发动宫廷政变。光绪帝知道消息后,密令谭嗣同等人,要他们立即找新建陆军统帅袁世凯设法相救。9月18日深夜,谭嗣同只身会晤袁世凯,请求袁世凯在关键时刻,起兵保护皇帝。袁世凯表面答应谭嗣同,暗地里却立即向慈禧太后的人告密了。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迅速囚禁光绪皇帝,同时下令抓捕维新派。

    听到维新失败的消息后,谭嗣同泰然自若,毫不慌张。他从容不迫地将自己的文稿和家书交给梁启超,要他逃往日本,并坚决拒绝同梁启超一同逃走。

    其后,有个侠客叫大刀王五,非常推崇谭嗣同的为人,过来劝他出逃,并自愿充当保镖。但是,谭嗣同仍然拒绝。他说:“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一滴血,就能成功的。今日中国还没有听到有因变法而流血的人,这也许是我们祖国的不昌盛的原因。那么,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事,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5月25日,清廷侍卫军突然闯进谭嗣同住处,逮捕了他。身陷囹圄,早已是他意料之中的事,谭嗣同从容自若,没有丝毫的后悔和沮丧。他从地上捡起煤渣,在牢房的墙壁上慨然题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月28日下午,古城北京风沙弥漫,天昏地暗。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岗哨林立,围观者如墙。那临时竖起的6根木柱上,绑着谭嗣同等6位堂堂屹立的好汉。谭嗣同,横眉冷对行刑的官兵。当杀气腾腾的刽子手要举刀的时候,谭嗣同仰天长笑,大声高呼道: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壮哉壮哉!

    悲哉!壮哉!真乃“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之辈,不仅“鹤立鸡群”,大快人心,此等甘为理想流血牺牲的精神更是吾等后辈学习的楷模。

    但凡那些“鹤立鸡群”式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不受传统观念的约束和束缚,就是要做真正的自己。他们或者不畏冷嘲热讽,或者不受利禄诱惑,或者不惧流血牺牲,尽管他们也付出了代价,但他们终究没有白来人间走一遭,他们的身影没有淹没在滚滚的世俗的洪流中。他们问心无愧。做人,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境界。

    第三节 以“出格”的思想书写盖世文章

    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凡学问;有超凡学问,方有盖世文章。

    ——李叔同《寒笳集》

    与一二十年前人们普遍认为刘海粟先生首开中国人体美术教学之先河的情况不同的是,如今有关中国谁最早使用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问题已有公论,即开创者为李叔同。其地点就是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其实刘海粟先生本人早就承认了这一点。

    刘海粟在1925年10月10日《时事新报》的《人体模特儿》一文中说:“溯自民国四年(1915)3月,上海美专有西洋画科三年级生一班,依学程上之规定,有人体模特儿之实习……雇幼童充之……是为中国有人体模特儿之嚆矢。”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他还不知道李叔同已在1914年使用了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故有“嚆矢”之说。

    在当时那个社会风气尚未开化的年头,敢用人体模特教学,真算是“出格”之举了。

    当时的省教育厅闻知此事后曾大为光火,不久,即下了一道行文:“不得在图画课里画模特儿。”

    众所周知,师范生是最守本份的,从不闹事。这次则不然,学生们一直闹到了省教育厅。经子渊、夏丏尊、李叔同等等都曾留学于日本,对于西洋艺术的传入,视如必然,对画模特儿,认为是猎人脚下的山路,非走不行,结果,斗争胜利了。

    正是这种显得“出格”的行为,使李叔同开了中国近代美术史的先河,而造就了李叔同“千古品格”和“超方学问”,继而书写了一篇为后人称道的“盖世华章”。

    “出格”不是逞能、做作,而是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认知水平的体现。那些在某一领域出人头地的人物总是会有一些出格言论和行为,也总给人一种惊世骇俗之感。

    在美国耶鲁大学30周年校庆之际,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的CEO、世界第四富豪艾里森应邀参加典礼。艾里森当着耶鲁大学校长、教师、校友、毕业生的面,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他说:“所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师生都自以为是成功者,其实你们全都是失败者,因为你们以在有过比尔·盖茨等优秀学生的大学念书为荣,但比尔·盖茨却并不以在哈佛读过书为荣。”

    这番话令全场听众目瞪口呆。至今为止,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从来都是令几乎所有人敬畏和神往的,艾里森也太狂了点儿吧,居然敢把那些骄傲的名校师生称为“失败者”。这还不算,艾里森接着说:“众多最优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鲁为荣,而且常常坚决地舍弃那种荣耀。世界第一富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世界第二富保尔·艾伦,根本就没上过大学;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里森,被耶鲁大学开除;世界第八富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在财富榜上大概排在10名开外,他与比尔·盖茨是同学,为什么成就差一些呢?因为他是在读了一年研究生后才恋恋不舍地退学的……”

    艾里森接着“安慰”那些自尊心受到一点伤害的耶鲁毕业生,他说:“不过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难过,你们还是很有希望的,你们的希望就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学习,终于赢得了为我们这些人(退学者、未读大学者、被开除者)打工的机会。”

    艾里森的话确实也有些“出格”了,但并非全无道理。几乎所有的人,都经常会有一种强烈的“身份荣耀感”。我们以出生于一个良好家庭为荣,以进入一所名牌大学读书为荣,以有机会在国际大公司工作为荣。不能说这种荣耀感是不正当的,但如果过分迷恋这种仅仅是因为身份带给你的荣耀,那么人生的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业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当我们陶醉于自己的所谓“成功”时,我们已经被真正的成功者看成了失败者。

    “出格”之中自有真知灼见,或许正是“出格”的行为才造就那些成功人士“出格”地事业高度。

    所以,“出格”没什么不好,假如李叔同受“社会风化”所累,不敢大胆地吃第一个螃蟹,那我们的艺术发展史不知要倒退多少年。显而易见,所有的创新活动和理念,都不可避免地有“出格”的嫌疑,但我们不能因此就瞻前顾后,总以老眼光看问题,以老套路做事情,来点创新精神,唯以“出格见地”方能书写我们人生的盖世华章。

    第四节 “异类”也有自己的一片天

    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李叔同《修行法语》

    综观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都会以一种令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做出一些近似于疯狂的行为,用世俗的标准来说,我们通常把这些“异于常人”的人称之为“异类”。

    李叔同也有过这种“近似于疯狂”的举动。那是1916年夏日的一天,夏丏尊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断食的修养方法》的文章。文章说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自古宗教上的杰出人物,如释迦、耶稣等都曾实行断食修炼。还说断食可以改去恶德,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并且又列出了实行断食过程中的种种注意事项和方法,继而介绍了一本专讲断食的参考书。

    夏丏尊读了日本杂志上的断食文章后,觉得很有趣,一时兴奋,就把它介绍给李叔同。李叔同不看倒也罢了,可这一看,就被迷住了。在此后两人的闲谈中,彼此都有“有机会时最好拿断食来试试”的话。像这样的话,在夏丏尊看来不过是说说罢了,作为一种戏言,随之也就忘得一干二净。可李叔同不然。他是一个凡事都认真的人,虽然无意去做释迦、耶稣那样的圣人,但既然这篇文章中说断食有许多好处,为何不去试试呢?李叔同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是这样表白的:“我于日本杂志中,看到有说关于断食的方法,谓断食可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想来断食一下。”

    李叔同下了决心。但在学校,他没有声张,只是私下里为此做着准备,就连夏丏尊,他也没有告诉。

    1916年农历11月24日(1916年12月16日)李叔同决定断食,地点就在杭州的虎跑寺;农历11月30日(1916年12月24日)入虎跑寺;丙辰嘉平一日(1916年12月25日)起断食;丙辰嘉平18日(1917年1月11日)为断食最后一天;丙辰嘉平十九日(1917年1月12日)李叔同返校。故他的断食时间,准确地说是1916年12月25日至1917年1月11日,前后共18天。如果加上他入山和返校的两天,共20天。

    按照李叔同的惯例,他一般是在每周周末回上海一趟,跟居留在上海海伦路家中的日籍夫人团聚,然后于星期日下午返杭州。他宁可自己辛苦奔波,却从来不无故请假。在夏丏尊看来,李叔同每个星期六都是要回上海的,那么年假时也必定如此了。所以这回夏丏尊以为一切如常,学校的公历年假一放,就自管回上虞老家。可假满返校时,一贯准时归来的李叔同却没有人影。一天、两天、十天,直到两个星期后才发现李叔同一副清癯消瘦的模样回来了。直到这时,夏丏尊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仁兄是背着自己独自去实行断食了。他为此惊异地问:“为什么不告诉我?”

    李叔同的回答是:“你是能说不能行的。并且这事预先叫别人知道也不好,旁人大惊小怪起来,容易发生波折”。

    夏丏尊听了此言,除了苦笑之外,竟也答不出一句话来。他后悔早先介绍李叔同读那篇文章,有了这一回,还不知将来再发生什么出人意料的事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这次断食,李叔同在虎跑寺正式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有了以后名震天下的弘一大师。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也多是这样的情况,几乎每一个成功的故事都缘于一个异乎寻常的想法和举动,而故事的主人公无一例外地都会遇到嘲笑和怀疑,而他们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够使这些杂音在头脑中沉静下来,让自己静静地倾听真正的声音,他们的疯狂并非真的盲目,其中蕴含着方法,所以他们都对自己的行为抱有积极的态度。下面两个发生在工商界的故事正是这样,或许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些许启发和激励。

    几十年前,一位住在犹他州首府盐湖城的“异类”做了一件反常的事,令认识他的人大跌眼镜。在这之前,他因为工作努力,生活节俭有规律而被所有朋友称道。

    他做了什么呢?原来他从银行中取出他的全部积蓄买了一部新车,这还不是最“愚蠢”的,当他把新车开回家后,就在车库里动手拆卸汽车,车库里摆满了零零散散的汽车零件。他仔细检查了每个零件,然后又把汽车装好,这个行为重复了许多次,人们对此感到大惑不解,嘲笑他是不是“疯子”。几年后,那些嘲笑过这位年轻人的人们不得不承认他们错了,而这位年轻人具有异乎常人的远见卓识——他开始制造汽车了。他的产品领导了整个汽车工业,他还在汽车这个领域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改进和革新,他成功了。这个当年反复拆装汽车的年轻人名叫沃尔特·珀西·克莱斯勒——如今大名鼎鼎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创始人。

    还是在美国,有一个叫斯克劳斯的少年,母亲是个小裁缝,受母亲的影响他自小就喜欢时装。

    尽管家境贫寒,但斯克劳斯决心要做一名出色的时装设计师。斯克劳斯常常将母亲裁剪后的布头偷来,东拼西凑地做成各种各样的小人衣服。由于母亲的布头有限,并且那些布头都是要用来做鞋垫的,斯克劳斯总是遭到父亲的责备。

    斯克劳斯感到自己的创作欲望得不到满足。

    有一天,斯克劳斯将父亲从自家凉棚上撤下来的废棚布捡来制成了一件衣服,这种粗布在当时是专门用来盖棚用的。斯克劳斯穿着自己做的衣服走在大街上,很多人都说他是疯子。甚至母亲都觉得斯克劳斯太过分了。

    斯克劳斯的母亲见儿子沉迷于服装设计,便鼓励儿子去向时装大师戴维斯请教,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像戴维斯一样成功的时装设计师。那一年斯克劳斯18岁,他带着自己设计的粗布衣来到了戴维斯的时装设计公司。当戴维斯的弟子们看到斯克劳斯设计的衣服时,忍不住哄堂大笑。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粗俗的衣服!可是戴维斯却将斯克劳斯留了下来。

    在戴维斯的鼓励与帮助下,斯克劳斯设计出了大量的粗布衣。可是,没有人对斯克劳斯的衣服感兴趣。斯克劳斯设计的衣服大量积压在仓库里。就连戴维斯都对自己收留斯克劳斯的决定产生了怀疑。但斯克劳斯很固执,他坚信自己的衣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他试着将那些粗布衣服运往非洲,销给那里的劳工们。由于那种粗布价格低廉、耐磨,居然很受劳工们的欢迎,很快衣服销售一空。

    斯克劳斯又将那些粗布衣服做成适合旅行者穿的款式,因为它的沧桑感和洒脱,居然又很受旅行爱好者的欢迎。斯克劳斯又设计出了许多种款式,人们惊奇地发现,那种衣服穿在身上不但随意,还有一种很特别的风味,而且不分季节,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穿。一时间,大家都争着穿起了斯克劳斯设计的粗布衣。如今那种衣服已风靡了全球,那就是以斯克劳斯与戴维斯为品牌的牛仔服。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不管世俗的眼光怎么看待,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只要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哪怕被视为不正常,归为异类,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大胆地去做。只有这样,才能不失去自身的个性,才能从同类事物中脱颖而出。

    敢于被“孤立”、不从众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品质。作为独身的醒者如何既坚持主见又保护自己的主见不被扼杀,真的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没有胆略的莽汉是无法解决的。如果你不和周围的人保持某种程度上的一致,那么,你会很孤立,你的新思想就无法推行;如果你与周围的人群过于一致,那么,你自己的新思想也就被忽略、被扼杀了。

    阻碍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往往不是不知道的事,正是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自身固有的观念、前人的经验、世俗的眼光,这一切都会成为枷锁套住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不敢跨出一步。成功、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拿出打破一切常规的勇气。

    如果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模仿别人的事情,就无法从内心深处投入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在这样的状态下,就算尽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也往往会事与愿违,同时还会让别人觉得自己缺乏诚意。

    想取得成功,就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换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难发现,财富、名利等外在指标往往是社会整体意识强加给个人的镜子、标尺和参照物。大多数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实都是在竭尽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视了自己的特点、潜能和兴趣,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东施效颦”的闹剧。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迫于家长或社会的压力,将考试成绩、财富、名利当作自己终生奋斗的方向,那么,他所从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把这件事做好并因此而获得成绩、财富、名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也会得到终身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应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异于常人”的,应该把自己的个性和禀赋发挥出来。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的面目,不管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不管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自己生命中的琴弦。

    不要怕异于人,“异类”有自己更广阔的一片天。

    第五节 大丈夫要以不变应万变

    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李叔同《修行法语》

    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自己处世做事的原则,原则就是一种承诺,就要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什么都可以改变,唯有做人的原则不能改变,这才是大丈夫的作风。

    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很多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路会有很多条,何去何从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如果选择了你认为正确的道路,哪怕是布满荆棘的坎坷之路,都不能随意地改变初衷,而应当具备“义无反顾”的决心,坚持走下去。

    自1928年,李叔同为培养众生的护生意识,曾与弟子丰子恺合力创作《护生画集》。

    一直到1939年,李叔同收到丰子恺第二集护生画的画稿时仍然希望将护生画继续下去。他给丰子恺写信说:“朽人70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70幅;80岁时,作第四集,共80幅;90岁时,作第五集,共90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而他在给第二集护生画写的跋文中又这样说道:“己卯秋晚,续护生画绘就,余以衰病,未能为之补题,勉力书写,聊存遗念可耳。”此时李叔同已年迈体虚。大师抱病书写,可见他对护生画的执着。对于出版后几集的护生画,李叔同自知不可能活得那么长久。为了使这一计划顺利实现,他于1941年(也就是他圆寂的前一年)先后给李圆净和夏丏尊写了语重心长的信,详细交代了如何协助丰子恺提前完成作画,再依时陆续出版的做法。他认为护生画前两集出版流布之后“颇能契合俗机”,希望李圆净和夏丏尊能尽全力促成此事。李叔同在写了这封信后,似乎还是放心不下,又在农历6月初6联名给二人写了信,10天后再次给夏丏尊去函,曰:“《护生画》续编事,关系甚大。务乞仁者垂念朽人殷诚之愿力,而尽力辅助,必期其能圆满成就,感激无量。”李叔同一生都重视“护生”。对编绘护生画是如此,在其他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比如他在1940年春写信给妙慧法师:“兹拟做大漉水囊一件,兹送上竹圈一个,即以白布缝于此上。此竹圈,系林居士物,乞代告知,即以此赠与余,为感。送上洋一元,乞代购白布。以能漉水,而小虫不得出者为宜。费神,至感。”李叔同为防伤害小虫而将食用水用“滤水囊”滤水。此一点一滴之小事均体现了他的护生精神。

    有些人也许在评论《护生画集》的时候会存有一种肤浅的认识,以为护生画中所宣扬的思想过于浅显,李叔同并不值得为此特别重视。这其实是不了解李叔同的持戒精神的一种表现。

    李叔同在受持戒律的问题上随分量力思想是很明显的。他在论述佛教的十大宗派时就以为各宗派一律平等,没有贵贱之分,大乘、小乘的信奉也因人而异,量力而持。他在《律学要略》中也说:“应先自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万不可受而不持!且就杀生而论,未受戒者,犯之本应有罪;若已受不杀生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们试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强敷衍,实是自寻烦恼。”这些话既说明李叔同要求受戒者遵守戒律,同时也表明了他希望出家和在持戒问题上的量力持戒的态度。虽然只是不杀生戒,一旦持受则须严格遵守。这是长养慈悲之心,也是弘扬佛教的途径之一。为此。李叔同才在护生问题上一丝不苟、始终如一。常言道,涓涓细流汇大海。我们很难设想,一个不在细微品行上持守的人能够成为大德之人。同理,李叔同之所以能在每一个具体的持戒问题上认真严格的对待,持之以恒、一以贯之,他才能成为被人们广泛景仰的大德大师。

    事实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与原则相违背的事情摆在面前,或因为一时的利益,或因为暂时的困难,倘若意志不坚,就很容易放弃原则。因而,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必要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这虽然较为困难,但绝非不能做到。

    所以作为一代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我们要有一个信守自己不变的原则,要向李叔同学习、努力做到“始终总不变”,这是一个大丈夫最起码的人生信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