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禅心人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职业道德重于做事能力

    有识量无品格,不足以砥柱中流,犹无识量也。

    ——李叔同《寒笳集》

    在浙一师时期,李叔同将人格教育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体现了一个真正艺术教育家的职业风范。学生们常说李叔同的教育是“父亲式的教育”。这样的说法虽是相对于夏丏尊先生“母亲式的教育”而言的,但其中所蕴涵的意义远非如此。从表面上看,李叔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温和”与“认真”的特性。比如丰子恺说:“对学生态度是和蔼可亲,从来不骂人。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这学生到房间里,和颜悦色、低声低气地开导他。态度的谦虚与郑重,使学生非感动不可。”

    才情加人品构成了李叔同的人格力量。他的才情自然使众多学生折服,许多学生也在他的教诲指导下成了一代英才。同样,他的人品与艺品更令他的学生们终身难忘,且从中受益匪浅。

    在李叔同的案头,有一本明代刘宗周所著关于古来贤人嘉言懿行的《人谱》,并且还亲笔在封面上题写了“身体力行”四个字,每个字旁加一个红圈。他经常对丰子恺说一些书中有关做人与艺术的准则。他把其中“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意思讲给丰子恺听,要求他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要做一个艺术家,必先做一个好人。他认为一个文艺家若没有“器识”,无论技艺何等精通圆熟,亦不足道。所以他告诫丰子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为此,丰子恺这样领会:“我那时正热衷于油画和钢琴技术,这一天听了他这番话,心里好比开了一个明窗,真是胜读十年书。从此我对李先生更加崇敬了。”李叔同出家时,把《人谱》送给了丰子恺,而丰子恺则时时铭记恩师的教诲。此书后毁于抗战炮火中,但丰子恺于逃难途中在成都的旧书摊上见到一册《人谱》,立即买下,一直保存在身边。因为受过李叔同教诲的丰子恺懂得:有艺术的心而没有技术的人,虽然未尝吟诗作画,但其人必有芬芳悱恻之怀,光明磊落之心,而为可敬可爱之人。若反之,有技术而没有艺术的心,则其人不啻一架无情的机器。李叔同对另一位高足刘质平的培养也是首重“器识”,后重“文艺”的。1915年秋,刘质平病休在家,心情苦闷。李叔同则用《论语》一类的古人修养格言来开导他,刘质平留学日本后,李叔同时时写信告诫他为人处事的准则,而当学生生活发生困难时,李叔同更是像父亲一样省吃俭用,及时接济。这就是李叔同的人格,简言之:李叔同的人格力量是崇高德性与非凡才情兼备——

    渗透着深广爱心、体现着博大胸怀的崇高德性与非凡才情的兼备。每一个人都应该把拥有好的品格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之一。虽然诚实、正直和善良这些品质,并不是与每一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但是它们却成为一个人品格的最重要方面。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一旦和决定的目标融为一体,那么这种巨大的力量可惊天动地、势不可挡。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某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成了人的基本角色。从社会的一般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口碑、修养、性格、心态、习惯,这些道德层面的因素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口碑决定一个人的美誉度;而百闻不如一见,修养决定了人们心中的基本印象;性格作为个人特色的一个标志,更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取向;心态作为人生的基本态度,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判断;而好习惯更意味着一个人的修养和道德水平。李叔同的职业精神告诉我们,这五大资本要比你身上某些专业特长要重要得多,拥有了这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为人为事,你都足以砥柱中流了。

    第二节 勤字为本,则万事可成

    甘淡薄,忍疲劳,精勤禅诵,夜寐夙兴,虽剧病临危,亦不懈废,诚有古风。

    ——李叔同《寒笳集》

    一盏孤灯,五部黄卷。弘一大师在诸山求得了《弘教律藏》三帙、《南山戒疏》、《行事钞》、《羯磨疏》和《灵芝记》。他在孜孜不倦地阅读,在遍读律学的同时,深慨于中国僧界之所以往往为人所诟病,实乃不守戒律之故。

    所谓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这是诸佛的善原。从唐朝南山宣祖重兴,到南宋灵芝照祖继兴,历来称为佛教典范,然而,这南山律宗在佛门却失去了真脉。

    寺院敲响了晚钟,山门已闭,大庙静谧得可怕。小沙弥都已入睡,只有大师的寮房,灯火如豆,他要誓护“南山律宗”,要将这繁杂的戒相,抽象难记的律条,用列表、图解、撮记其要的方法,使律学简明易懂,便于初学和实践。

    晨曦,天空已现出鱼肚白,继而一道深黛色的光线射进大师的窗口时,一本律学草稿已经成册,当他在封面上写完《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的九个篆字时,天已经大亮了,他吹灭了油灯,光灿灿的初阳已射进寮房。

    以上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出家之后最普通的一天,最真实的写照,发生在1914年。

    这种勤勉的作风,分毫不差地验证了他那句“甘淡薄,忍疲劳”的警世格言,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的确“诚有古风”。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这种古风正是我们的先人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积累所得出的最实用的做事立业良方。

    直到今天,与“中国人”这三个字联系最紧密的仍然是“勤劳”。

    勤劳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品德之一。自古以来,没听说过哪个懒汉有过什么作为,受到人们称赞的,讽刺的故事倒是不少。

    从前,某地有一个懒惰极点的人。因为这个人实在懒得什么事也不肯干,所以,最后拿到3只饭团,被赶出了家门。

    “上哪儿去呢?”

    懒汉不知去哪儿才好,没办法,就把装有饭团的包裹吊在脖子上,毫无目标地漫不经心地走着。可是走着走着,肚子饿起来了。

    “啊!肚子饿了,真想吃饭团儿啊,可是要取出来吃,太麻烦了!”

    真是一个少见的懒汉,他为此忍着饥饿。

    “怎么没人来呀,要是有人来的话,就请他帮忙解开包裹。”

    他边走边想着,这时,从对面走来一个头戴斗笠,张大着嘴巴的男人。

    “嘿嘿,莫非他饿慌了,才把嘴张得这么大?”

    他这么想着,等他走过来。

    “喂,能不能替我解下吊在脖子上的包裹啊?里面还有3个团子呢,让一只给你怎么样?”

    于是,那男人回答说:“你说什么呀,我的老弟,我正愁斗笠的绳子松了,而系起来又是那样的麻烦,所以才张开大嘴,好让下巴去绷紧那绳带啊!”

    或许故事过于夸张,生活中并不存在如此懒惰的人,但是懒惰带来的恶果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懒惰的习惯让人一事无成,让人总是等待机遇而不是主动追求,有了行动也主动放弃;懒惰的习惯令人厌倦几乎所有的事,对任何的事情都不感兴趣,也没有任何的动力;懒惰使人总是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庸庸碌碌度过自己的一生。

    贫穷不是罪,但因懒惰而导致贫穷则是一种罪。懒惰让我们失去目标,失去热情,失去机会,即使是天赐良机摆在我们身边,我们也对它视而不见。这样,你说对得起上苍给我们安排的美丽人生吗?

    达·芬奇曾经说过:“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如果一个人懒惰一天,那便是浪费了一天的光阴,可能浪费了一个绝佳的成功机会;如果一个人懒惰一生,那就是毁了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带着失败的烙印走向死亡。

    每个人都有允许自己偷懒的时候,但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对待偷懒行为的不同方式。成功者在心里有一个目标,也有一条准则,准则督促着自己不要懒惰,要向目标不断迈进。

    而失败者则放纵自己懒惰,并任由懒惰成为一种习惯,仿佛在享受一种闲适,其实在虚度自己的人生。

    或许有的人会说,自己天赋不错,比起其他人来说有懒惰的资本。别人忙一周的工作我只需要一天就通通搞定。但是如果你仅仅将标准放在那些天赋不如你的人身上,总有一天,他们也将超过你。

    懒惰可以毁人,而相对的,勤劳也可以成全一个人。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说过一句经典中的经典: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荒于惰。后来有一个人把这句让多少人受益终生的经典格言发挥到了极致,他就是齐白石。

    齐白石小的时候,家里生活艰难。读了半年书,他只得辍学打柴放牛。他从小爱好绘画,但由于家境的贫苦,买不起纸墨,便用废账簿和习字纸练习绘画,常常到深夜。12岁后,因体弱无力耕田,改学雕花木工,为了寻求雕花新样,便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一年,他偶然得到一部残缺的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喜不自禁,反复临摹起来,逐步摸到了绘画的门径。

    齐白石27岁那年正式从师。从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一天不画画。据记载,他一生只有三次间断过:第一次,是他63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七天七夜昏迷不醒;第二次,是他64岁那年,他的母亲辞世,由于过分悲恸,几天不能画画;最后一次,是他95岁时,也因生病而辍笔。

    三次加起来也仅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一生作画四万余幅,吟诗千首;他自乐“三百石印富翁,”其实,他治印共计三千多方,被著名文学家林琴南誉为“北方第一名手”,与他的画齐名。

    齐白石直到60岁前画虾还主要是靠摹古。62岁时,齐白石认为自己对虾的领会还不够深入,需要长期细心观察和写生练习。于是就在画案上放一水碗,长年养着几只虾。他反复观察虾的形状、动态。然而,这个时期的功夫,依然还是侧重在追求外形。画出的虾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还不能表现出虾的透明质感。65岁以后,齐白石画虾产生了一个飞跃,虾的头、胸、身躯都有了质感。这以后他开始专攻虾的某些部位,画虾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70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到了80岁,齐白石老人笔下的虾简直是炉火纯青了,但他仍是非常勤奋。

    85岁那年,他一天下午连续画了四张条幅,直到吃饭时,仍然要坚持再画一张。画完后题道:“昨日大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真是勤勉不倦。他早年曾刻“天道酬勤”印章以自勉。临终前又留下“业精于勤”的手迹以勉人。他还有一块“痴思长绳系日”的印章,足见他一生是何等的勤奋。

    1953年,白石老人已是93岁高龄,一年中仍画下了600多幅画。

    正因为他一日也不“闲过”,在绘画、篆刻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他90寿辰时,国务院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这正是对齐白石勤勉的一生最好的奖赏。

    爱因斯坦说:“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没错,一勤天下无难事,所有有作为的人都会告诉你,是勤奋成就了他们伟大的一生,希望李叔同挑灯夜读的身影能时时留在我们的心中,让“勤勉”这种美德伴我们一生。

    第三节 不急不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用功夫如穿针引线,急不得,粗不得,要仔细专注耐烦才行。

    ——李叔同《修行语录》

    李叔同是一个万事皆认真的人。丰子恺在《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一文中引述夏丏尊对李叔同的评价是“做一样,像一样”。丰子恺进而解释说:“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缘故。”

    就像恩格斯所说:“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个在生活和工作中办事认真的人,往往能够赢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1985年,卡菲里在西雅图维尤里奇学校当图书馆员时,一天,一个四年级老师来找到他说,她有个学生总是最先完成功课,他需要干点别的对他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可以来图书馆帮帮忙吗?”她问。

    “带他来吧。”卡菲里说。

    不一会儿,一个穿牛仔裤和圆领衫,长着沙色头发的清瘦男孩进来了。

    卡菲里向他讲了杜威十进制分类藏书法。他很快明白了。然后,卡菲里让他看了一堆卡片,上面的书目都是逾期很久未归还的。但现在卡菲里怀疑这些书其实已还,只是夹错了卡片和放错了地方,需要查找核实一下。

    “这是否有点像侦探工作?”他问。

    卡菲里说:“是的。”

    他便劲头十足,像个真正侦探似的干开了。

    到他的老师进来宣布“休息时间已到”时,他已发现了3本夹错卡片的书。他还想继续把活干完为止,但老师说他得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她最后说服了他。

    第二天早晨,他很早便来了。“我想今天把夹错卡片的书全找出来。”他说。到下午下班前,他问卡菲里,他是否已够格当个真正的图书馆员,卡菲里说这毫无疑问。他实在勤奋得可以。

    几星期后的一天,卡菲里在办公桌上发现了张请柬,是那个整理图书的学生请他去家里吃晚饭。

    在那愉快的晚宴结束前,那位学生的妈妈宣布,他们全家将搬到附近一个地区。她还说,她儿子最舍不得的就是维尤里奇图书馆。

    “今后谁来找遗失的书呢?”他问。

    到他搬家时,卡菲里很不情愿地同他分了手。这男孩乍一看似乎很寻常,但他做事的那种认真专注却使他显得与众不同。卡菲里万没料到的是,那个男孩日后会成为信息时代的奇才,他就是因创办微型公司而改变全世界的比尔·盖茨。

    滴水藏海,小中见大。对每一件小事的态度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命运。天才的头脑只是比尔·盖茨成功的一方面因素,绝对不是全部,如果没有那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他的商业帝国不可能对如今的世界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

    最后,关于“认真”这个话题,我们想起了丰子恺的一段回忆,正是发生在李叔同身上的点滴趣事:

    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z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去,邮票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体现。

    第四节 学习无止境,艺多不压身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李叔同《格言别录》

    在眼下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生存环境,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不至于被抛弃,而要做到这一点,别无二法,只有学习,不断的学习。

    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常常强调干劲及学习的重要性。

    但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并非每一位都干劲十足、勤奋好学的。例如,宰予虽有一副绝好的口才,却怠于学习。对于宰予,孔子常会摇头叹道:“朽木不可雕也。”但再怎么责骂这种人也难改其性,最终被社会淘汰的肯定是这种不可救药之徒。

    还有另外一种人,提起他们读书学习的故事来却总令我们肃然起敬。

    就像我们的主人公李叔同。9岁那年,其他孩子还在昏天黑地玩耍的时候,他则常常呆在书房里,一呆就是半天。家里请的启蒙老师常云庄先生,面对这个凤眼宽额,聪明好学的孩子,授业更是慎重,常引得李叔同嗜书如命、背诵如食。每当常先生赴“三取书馆”讲学,他便尾随老师身后,悄悄入席,从旁听讲,像个贪婪的牛犊,拼命地吸吮着文化的乳汁。自打常先生启蒙以来,他读了《孝经》、《唐诗》、《千家诗》,并能背诵和讲解。然而,9岁的李叔同其癖好可不仅仅是诵诗。之后,他又央求大哥为其请来天津著名书画篆刻家唐静岩先生,教授他书法和篆刻。再后来,趁家中请戏班,又学唱戏,再后来东渡日本学美术、学西洋画……

    可以说,李叔同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渡过的,从不懈怠、从未停止。李叔同的一生真正实现了古人的诚训:一日不学,百事荒芜。所以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习永远不可有自满自足之心,要知道艺不压身,只要是对人生、对事业有用的知识技能,尽可来者不拒,只要肯学,什么时候都不为晚。

    欧洲有句谚语:“学习永远不嫌晚。”这和东方的“活到老,学到老”如出一辙。

    的确,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特别是现在学科分得很细,往往隔行如隔山。文学出身的人,不懂得历史,历史出身的人,不懂哲学。李宗盛有首歌的名字叫“忙与盲”,我们盲点太多,要做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丰富的人,必须正视自己的缺陷和无知。怎么样来弥补呢?就要勤学好学。孔子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师项橐,读易经“韦编三绝”等故事,都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表率。无论我们处在什么年纪,只要决心发奋学习,都来得及。

    最后,我们把李叔同教导他的学生——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一句话送与大家共勉:“时代是进步的,将来新的事物是层出不穷的,多学习,有学习的机会不要轻易地放过。”

    第五节 莫让时间随流水

    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歌曲《落花》

    人生苦短,以至于我们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生命已在不经意间匆匆而过。从浪迹天涯的公子哥儿到文坛才子,艺界名士,每当回首往事,李叔同内心自会有数不清的感受,而最终至深的感叹就是“伤青春其长逝”。

    关于惜时,李叔同有很多这方面的歌曲,一为自勉,二是警策青年学子把握青春、珍惜光阴。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落花》、《长逝》、《悲秋》等几首歌曲,现录而示之,与大家共勉。

    《落花》的旋律采自何处不详,但曲调稳促精进,配以别致而不含糊的歌词,在空灵曼妙的气氛中唱起来令人确信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客观事实:

    纷,纷,纷,纷,纷,纷……

    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暝,芳菲菲以争妍;

    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春残。

    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

    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

    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

    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歌曲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时间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向前飞逝之感,接着便阐述“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的哲理,最后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出现了一个重点强调:“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尤其是最后五个字“青春不再来”十分彰显。

    《长逝》表现的是跟《落花》一样的主题,只是歌词更为浅显明白:

    看今朝树色青青,

    奈明朝落叶凋零。

    看今朝花开灼灼,

    奈明朝落红飘泊。

    惟春与秋其代序兮,

    感岁月之不居。

    老冉冉以将至,

    伤青春其长逝。

    是的,“伤青春其长逝”!这里,我想起了一些李叔同“惜时”的片断来。

    这虽与《落花》《长逝》二歌无必然联系,但说来与读者玩味,亦能对李叔同有更多的了解。

    曾经和李叔同一同在春柳剧社的欧阳予倩以为李叔同脾气异常,这并不是信口雌黄,因为他自己就有过这样的遭遇:

    有一次李叔同与欧阳予倩相约8点钟,在李叔同上野不忍池畔的住处见面。由于当时欧阳予倩住在相距甚远的地方,加上路上不免被车子耽误,他匆忙赶到李叔同那里时已晚了5分钟。岂知就因为他迟到了这短短的5分钟,当欧阳予倩将名片递进去时,李叔同打开窗子对他喊道:

    “我和你约的是8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5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

    李叔同说完即向欧阳予倩点点头,关上窗子就再无音息了。欧阳予倩无奈,只得自认倒霉,打道回府。对于李叔同的这种脾性,他却也能理解,以为这是“律己很严,责人也严,我倒和他交得来”。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李叔同与其学生刘质平之间。刘质平在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不久,创作了平生第一首曲子。他把作品拿去给李叔同看,只见先生表情为之一变,他以为先生要责怪自己急于求成,正在内疚之际,忽听李叔同道:“今晚8时35分到音乐教室来,有话要讲。”

    正值严冬,这天恰好又碰上狂风大雪。刘质平还是准时赴约了。当他走到教室跟前,发现雪地上已经有了脚印,但左右一打量,教室里漆黑一团,四周亦空无一人。于是刘质平就在廊前冒着风雪静静等候;3分钟、5分钟、10分钟,忽然,教室里的电灯通明,接着走出一个人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老师李叔同。此时的李叔同,显得非常满意的样子,他说刘质平已经是准时赴约且又在廊前冒着风雪等候十余分钟,要他可以回去了。原来,这是李叔同在考验学生是否守时。此后,刘质平果真成了李叔同的得意弟子,在音乐事业上颇有成就。

    李叔同就是这样一位惜时如惜生命之人。那么面对“青春其长逝”,他自然是要伤感了。

    时光总是那么匆匆,不会为任何事物放慢脚步,更不会倒流。它飘忽而来,悄然而去,等你意识到的时候,留下的便只有无限的惋惜了。

    很多美好的东西一旦错过就永远找不回来,尤其是逝如流水的时间。时间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不浪费时间,合理地运用时间显得尤为重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难道明天真的比今天更美好吗?明天让人舍弃了今天而期待明天。但是,昨天是前天的明天,今天是昨天的明天,明天还会再有明天。时间永恒存在,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为了一点点理由就把今天手头的事情推到明天去做,而明天也许又推到后天,因为后天正是明天的明天。这其实是一种逃避,逃避生活的同时也就舍弃了人生的价值。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浪费时间就等于舍弃生命。

    据说,在美国夏威夷岛上的学校,每天上课前学生要念这样一段格言:“一个人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就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

    这段富含哲理的格言,意在提醒学生们不要虚度光阴,要珍惜时间,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年华,浪费生命。

    在这三天中,最具实际意义的是今天。只有永不放弃今天的努力,才有昨天的成绩,也才有永不停止的明天的追求。“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就是要抓住每一个今天。

    “昨天”是已经过去的“今天”,“明天”是将要到来而尚未到来的“今天”,介于昨天和明天之间的是现实的今天。

    “昨天”已经过去,无法追回来,“明天”是个未知数。唯一能抓住的就是现实的今天。抓住了每个今天,也就抓住了每个昨天和明天,失去了今天也就失去了昨天和明天。

    无论什么人,要想今天胜过昨天,明天又胜过今天,只有努力于今天。要补昨日之非,创明日之是,也只有通过今天的努力。虚度今天就是糟蹋了昨天,丢失了明天。

    “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哲人庄子的感慨,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问中去,所以我们必须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鲁迅说,时间就是生命。也许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时间似乎可以大把挥洒,那是因为对时间、对生活、对生命还缺乏认识,其实,时间并不是说在我们自身以外还有时间这个东西,每一个人的时间就是他自己的生命;没有时间了,生命自然就走到了尽头。相反的,如果我们有李叔同那样的时间观念,在1分钟之内完成两分钟的事,甚至加倍地利用,那我们生命的长度岂不是在不经意间延长了许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叔同一生所度过的64个春秋要比许多所谓的“百岁老人”要长寿得多。

    想长寿吗?别无他法,珍惜时间吧!

    第六节 专注成就大业

    用功夫要如猫捕鼠(专注、奋发),如鸡孵卵(专注、无间),如流水穿石,钻木取火(专注、不停),乃能成就。

    ——李叔同《修行法语》

    人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当你把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下来以后,就要聚集所有的能量于一点,用专注的心做专业的事。如果你占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很有可能会由于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落得鸡飞蛋打一场空。

    李叔同做事就是这样,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不会一山望着一山高,哪管别的山上风景再秀美,再诱人。

    出家后的李叔同,目标既单纯又明确:就是做一个本份的和尚,做自己份内的事。由此,尘世中的纷纷扰扰便不再过问。

    1927年,俗侄李圣章受教育界同仁之托诚邀李叔同赴北大任教,他谢绝了。

    1938年,国民政府大员邀他出山参政,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他又谢绝了。

    ……

    正是这一桩桩用“谢绝”换来的专注,才成就了李叔同“念佛救国、普度众生”的人生大业。

    我们经常说,你应该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集中你的注意力保护这个篮子,并将它带往市场,让它带来尽可能多的收益,这和李叔同的说法如出一辙,说的都是专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专注就是协调所有思想能力,并引导它们的共同力量为一个既定目标努力的过程。

    事实证明,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一目标上,是无数个人和机构成功的保证。

    英特尔是一家电脑芯片制造商,就因为它把全部资源,都放在制造更好的芯片上,致使这家公司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达到比电脑处理器速度快四倍以上的能力。它们以一年快过一年的速度设计,并引进处理速度更快的芯片。它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英特尔专心致力于微处理机的产制工作,而不去担心其他(例如软体或数据机之类)的事情。

    卡朗是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女性职业服装的首席设计师,她的公司是以女性管理人员为主要顾客。由于卡朗不把时间花在其他服装(例如牛仔裤或泳装)的设计上,致使她成为该类服装的主要设计公司。

    朗格的涂料制造公司——凯乐朗格公司——专注于工业用涂料的生产,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过这家公司的名字,因为它生产的油漆,和你所使用的家用油漆无关。它生产的是可以抵抗核熔化,或可涂在变压器上数年,仍不掉色的涂料,而且被公认为是这一行最好的涂料制造厂商,就连白宫也使用它生产的涂料。

    无论世代怎么变迁,无论市场的风向标指向哪里,这些成功的企业都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我只需要一个篮子,我所有的鸡蛋也都会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会专心致志地看好我的篮子,守住我的鸡蛋。

    相对于个人的发展,也需要这种专注的精神,施力于一点,专心于一事,忠实于自己的目标,不背叛自己的梦想。

    在我们的一生中,也会重复着歧路亡羊的故事,最早我们确定目标时,我们还知道要做什么,但歧路之中又有歧路,人生的偶然因素那么多,人的情感又那样变化无常,最终我们的事业和情感都会在岔路上迷惘,永远找不到归宿。以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小学教育六年,中学教育六年,大学教育四年,一般人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已经是二十四五岁了,如果像那个守城的老人一样,每选择一次,经历一个二十年,那么,这个人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耗费殆尽。

    人生之路漫长又坎坷,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让人分心。我们唯有定住自己的意念,如李叔同所教导我们的“如猫捕鼠”、“如鸡孵卵”、“如水穿石”,专心走好每一步,从一而终,坚持不懈,我们的长远目标才有可能顺利实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