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李叔同出生于天津儒商望族。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出生之时,父年68,母方19。
李叔同的家族祖籍浙江平湖,先世因营盐业而迁籍北上,遂定居于天津。数代营商,家业渐殷。父李世珍,字筱楼,为清同治四年进士,曾任吏部主事。不久辞官,绍承祖业,主营盐业,兼钱庄业,为津门巨贾之一。生母王氏,为李筱楼侧室。
李叔同排行第三。长兄文锦,青年时因病英年早逝。次兄文熙,字桐冈,又字敬甫,清末秀才,后成为天津一带名医。
1882年清光绪八年壬未三岁
李家迁入山西会馆南路西大门(今粮店后街60号)新宅。新宅共有4个院落,40余间房。李叔同的青少年时代即在这里度过。
1884年清光绪十年甲申五岁
生父因病辞世,享年72岁,丧仪殊为显赫,延僧诵经多日,并为举行“放焰口”等超度亡灵的仪式,给年幼的李叔同留下奇特而深刻印象。
是年开始从生母王氏诵习古诗及世训格言。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丙戌七岁
从兄文熙接受正式的启蒙教育。最初接触的蒙学读本是《玉历钞传》、《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之类孝悌伦常和处世格言,不久开始攻读昭明太子的《文选》,在记忆力和理解力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禀赋。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戊子九岁
是年,有在普陀山出家的王孝廉,返居天津的无量庵,李叔同早寡的大侄媳常从之学“往生咒”、“大悲咒”等通行的佛教密咒,李叔同也时常跟着在一旁听习,不久即能背诵。
在家馆从常云庄先生受学,读《唐诗》、《千家诗》等。其后几年分别课习文学、历史、训诂等方面的各种名著,如《四书》、《古文观止》、《尔雅》、《说文解字》、《史记》、《史汉精华录》、《左传》等。经过七八年的家馆教育,李叔同在经史文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启蒙读书的同时,李叔同开始学习书法。初习楷书,临摹过柳公权、文征明、刘石庵等楷书名家,其为人所见的书法作品中,最早的一件是他11岁时所书写的柳公权《玄秘塔》扇面,已经颇见功力。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壬辰十三岁
于学训诂的同时,开始习篆,摹《宣王猎碣》等,日写500余字。受当时书法界尊碑抑帖之倾向的影响,书法学习渐热衷于碑体。正是其后在碑版中的多年浸习,为他日后自成一家的书法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十五岁
文才初露,曾吟“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之句,显露出独特的忧郁气质及对无常的敏感,日后之出家,似已于此暗显端倪。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十六岁
入城西北文昌宫附近的辅仁书院就读,学习八股制艺,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其间以才华横溢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十七岁
开始留意于新学,学习算术和英语。
从书印名家唐静岩习书法篆刻,书艺大进,并从津门宿学赵幼梅学诗词。
此间交友极广,所交友人多为各界名士,如书法家孟广慧、华世奎,画家马家桐、李采蘩,教育家严修、周啸麟,金石家王襄、王钊,诗人十呤笙、王仁安等,与这些良师益友相与过从,熏染陶冶,其艺术上的潜质由此得以充分的发展。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十八岁
奉母命与天津某茶商之女俞氏成婚,但李叔同与她之间在性情上似乎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桩婚姻并不算美满。两人婚后不久曾生有一子,乳名葫芦,不幸夭折。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九岁
是年6月,清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维新变法。李叔同深感欢欣鼓舞,曾刻印“南海康君是吾师”以明心志。戊戌变法失败后,为避嫌疑,同时也为离开大家庭,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活,于10月间,与母亲、妻子一起南下上海,赁居法租界卜邻里。
加入“城南文社”,与许幻园等人结为挚友。所作诗文,为社中之冠,在上海文艺界内,崭露头角。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二十岁
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结为金兰,号为“天涯五友”。
得名砚“汉甘林瓦砚”,10月,集友人题词,编印《瓦砚题辞》。
1900年清光绪二十年庚子二十一岁
是年春,受许幻园之邀,全家迁入位于城南金河桥边的许宅“城南草堂”。将自己的印章作品及所藏名印集成录成《李庐印谱》一册,这是他个人作品的第一次正式出版,同时又与黄仰宗、朱梦庐、高邕之等书画家,在上海福州路杨柳楼台旧址组织成立“上海书画家公会”,每周出版书画报一纸,作为副刊随《中外日报》发行,这是上海书画界发行的第一份报纸。
是年秋,编录《诗钟汇编初集》。
11月,次子李准出生。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二十二岁
年初,出版《李庐诗钟》。
因八国联军入侵,牵念家人,2月间,北上天津省亲。适兄文熙赴豫,李叔同本欲前往,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道路阻滞,未能成行,遂在津滞留月余。回沪后将个中所见所闻,忧喜苦乐,写成组诗《辛丑北征泪墨》,表达了强烈的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代表作有《夜泊塘沽》、《遇风愁不成寐》、《感时》等篇,在上海文坛引起很大反响。
夏秋之交,以李广平之学名考入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特科班,受教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门下,同学中有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著名人士。期间受到近现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并对法律产生兴趣。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二十三岁
继续在南洋公学学习。
这年秋天,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资格赴杭州参加乡试,未中,仍回南洋公学就读。
11月,南洋公学因校内新旧思想的矛盾引发大规模的退学风潮,为抗议校方的蛮横专制,特科班的学生集体追随蔡元培退出南洋公学。
退出南洋公学后,曾到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短期执教过一段时间。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二十四岁
李叔同翻译的两部日本人的法学著述《法学门径书》和《国际私法》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李叔同由此成为将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传介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
是年秋,曾赴河南开封应乡试,再次不遂。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二十五岁
因心情忧愤,乃寄情声色之中,常与歌郎、名妓等以艺事相往还,并不时参加票友演出,曾客串演出过《白水滩》、《扒蜡庙》、《溪皇庄》等剧目。
是年加入以兴学强国为宗旨的沪学会,主持演剧部的活动。
从此接受了较为系统和正规的音乐训练,开始尝试歌曲创作,曾经广为国人传唱的《祖国歌》即是他选曲填词创作的第一首歌曲。
12月,三子李端出生。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二十六岁
编写《文野婚姻新戏册》一剧,属于中国早期学生演剧运动中较为成熟的作品。
3月10日,生母王氏病故,李叔同偕妻儿护送母亲灵柩回津。为破除旧习,特为亡母举行新式追悼会,开风气之先。
5月,李叔同早期歌曲创作的代表作《国学唱歌集》由上海中新书局出版发行。歌集共收25首歌曲,其中正集中的15首系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名篇选配西洋乐曲而成,鲜明地体现了用新的音乐形式来弘扬国学精粹的创作宗旨。它的完成标志着李叔同已跻身于中国现代音乐先驱人物的行列。
这年8月,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准备专攻西洋美术,兼习音乐。临行前作《金缕曲》,系其一生所作诗词中最为慷慨激昂的一首。
因错过当年的入学考试时间,李叔同在日本的第一年主要是自学,并开始尝试野外风景写生。
到日本后不久,即为高天梅主编的《醒狮》杂志撰写了两篇美术专论《图画修得法》和《水彩画法说略》,向国人介绍西洋绘画,并表达了改良传统国画教学的意向。
曾与友人筹划出刊《美术杂志》,后因留日学生抗议日文部响应清政府的要求,加强对留日学生思想言行的控制,不少学生愤然罢学归国,刊物未能编成。李叔同留滞东京,以一人之力,独立编行《音乐小杂志》。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二十七岁
2月上旬《音乐小杂志》在东京印讫,随即寄回国内,托友人代为发行。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份音乐专刊,这份小杂志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6月,加入东京重要的文学社团“随鸥吟社”,这是日本明治末期最负盛名的汉诗团体。其诗作深为日本汉诗大家所推崇。
7月,顺利通过了东京美术学校的入学考试,自此进入这所著名的日本艺术院校深造,专攻西洋绘画。他进入东京美术学校的时候,正值欧洲印象主义开始传入和影响日本油画界。在这种新的风格还普遍为人感到陌生和怪异的时候,李叔同很快以其敏锐的艺术直觉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作过深入研究。其日后的绘画创作即深受印象派及后印象派风格与技巧的影响。
11月,加入了东京另一个以探索和改良艺术为宗旨的文艺社团,由著名作家和戏剧家坪内逍遥与岛村抱月组织的“文艺协会”,受坪内逍遥改良戏剧文学的影响,逐渐萌生了组建剧团排演新剧的设想,为此还在业余时间从戏剧家藤泽浅二郎和川上音二郎研究戏剧。
年底,李叔同与东京美术学校的同学曾延年、黄辅周三人共同发起成立“春柳社”,它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团体,其成立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诞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二十八岁
2月,春柳社举行第一次公演,演出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作为国人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话剧演出,大获成功,李叔同的表演深受日本戏剧家松居松翁的赞赏。
6月,春柳社在东京著名的大剧院本乡座举行第二次公演,剧目为由美国作家比彻·斯陀夫人的传世之作《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成的《黑奴吁天录》。李叔同饰演爱美柳夫人及跛脚醉汉两个角色,并兼任组织、宣传及舞台美术设计等工作。演出再次大获成功,获得日本戏剧评论界的高度评价。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二十九岁
继续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同时兼修音乐,主要是钢琴。
4月,春柳社在东京俱乐部举行了第3次公演,演出爱情悲剧《相生怜》,反响不及前两次,此后李叔同渐渐淡出春柳社。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三十岁
四五月间,李叔同参加白马会画展,展出作品为《停琴》。白马会系日本油画界的学院派团体,代表着当时日本油画界的最高水平,能够在这样级别的画展中参展,表明李叔同其时在油画上已具备相当造诣。
1910年清宣统二年庚戌三十一岁
五六月间,3幅油画作品入选白马会年展,分别是《朝》、《静物》和《昼》。
其中《朝》被收入当年的《白马会画集》。李叔同是该校中国留学生中唯一入选的。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三十二岁
3月底,李叔同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在东京美术的学业,毕业回国。经过五年半的留学生涯,李叔同在西洋绘画上已具有极高造诣,成为中国早期西画发展史上一位大师级的重要人物。
留学期间为他做模特并由此相互爱恋的日本女子随他一同来到中国。李叔同的不少画作便是以她为模特而创作的,其中包括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最早的人物裸体画。
时值辛亥革命前后,国内金融市场陷于一片混乱,李家家境也由此急转直下,所营的几家票号相继倒闭,百万家产亏空殆尽,几至于破产。
回国后不久,李叔同先后在天津工业专门学校,及在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执教过半年左右的时间,负责美术的教学。年底辞职去了上海,此后再未回过天津。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三十三岁
年初,应好友杨白民之请,任教于城东女校。
3月,加入政治色彩很浓的文学社团“南社”,但他在南社的活动不多,只参加过3次集会。同时,受聘担任上海《太平洋报》编辑,负责广告版及副刊“太平洋文艺”版,与柳亚子、苏曼殊等人共事。他在该报任职的时间虽不长,却业绩斐然。他主持的“太平洋画集”和“太平洋画刊”深受读者的喜爱,而他在广告设计方面的诸多创新之举给报刊广告的设计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在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史上产生一定影响。
8月,应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教务长经亨颐之邀,赴杭州任教,在该校图画手工科负责音乐、美术课程。在其后7年多的教育工作中,培养了大量人才。其学生中,后来卓有成绩者有音乐教育家刘质平,美术教育家吴梦非、李鸿梁,文学家曹聚仁、蔡丏因、黄寄慈;画家丰子恺、潘天寿、沈本于等。正是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该校的艺术教育在当时国内同级别的学校中成为首屈一指。
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三十四岁
5月,编印综合性文艺刊物《白阳》,其中发表的由他作词配曲的三部合唱曲《春游》,系我国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三十五岁
在浙一师的美术教学中推行人体写生,比刘海粟在上海美专的类似创举为时更早,成为中国人体写生教学的第一人。
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三十六岁
5月,加入著名的西泠印社。
6月,在浙一师组织学生成立了一个金石篆刻研究会,名为“乐石社”,李叔同担任社长。最初这只是一个学生业余活动组织,因李叔同遍邀诸友入社,又得西泠印社诸多名家时相提契,乃得规模渐备,实际上成为当时西泠印社之外杭州又一个著名的金石社团。
同年开始兼任南京高等师范的教职,在那里他也倡导组建了一个与“乐石社”性质相近的文艺社团“宁社”,活动多与金石书画相关。
歌曲创作渐至高峰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歌曲,最著名的有《送别》、《早秋》、《忆儿时》等。
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三十七岁
是年夏天,在一本日本杂志上读到一篇介绍断食的文章,深感兴趣。年底,利用寒假入杭州虎跑寺断食18天,并记下详细的《断食日志》。这次断食使李叔同有了深刻的宗教体验,有身心灵化的感觉,成为他此后开始学佛乃至剃度出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契机和原因。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三十八岁
自虎跑断食以来,对佛教兴趣日浓,渐渐开始茹素、阅经及供佛。其时与著名学者马一浮交往甚密,最初学佛即受到马一浮的指引。
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刘质平经济上遇到困难时,李叔同多方设法帮助,并决定从自己的月薪中拿出五分之一提供无偿资助,鼓励他坚持完成学业。为师之恩,令刘质平终生难忘。
1918年民国七年戊午三十九岁
正月里,马一浮介绍其友人彭逊之来虎跑小住,没过几天,彭逊之忽然在此出家,李叔同目睹其情景,大为感动,即于2月25日(农历元宵节)这天正式皈依三宝,礼了悟老法师为皈依师,受法么演音,号弘一,真正成为了一名佛门在家弟子,并开始为出家作准备。
6月下旬,李叔同提前举行了图画与音乐课的期终考试。随即便向浙一师辞职,并将自己的所有财物、作品及藏品一一分赠他人,准备到虎跑去正式入寺修行。
8月19日(农历七月十三),李叔同在虎跑寺正式剃发出家。
10月中下旬,在灵隐寺受比丘戒。戒期读马一浮赠他的《宝华传戒正范》、《灵峰毗尼事义集要》两部律学书籍,为之悲喜交集,立誓学戒宏律,将失传已久的佛教律学发扬光大。
受戒后,于11月中旬赴嘉兴精严寺阅藏习律,接受范古农居士的建议,决定用书法来弘扬佛法。
年底,应马一浮之召,回杭州参加海潮寺禅七。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四十岁
上半年,在杭州玉泉寺、虎跑寺、灵隐寺等处研究佛学,极为精进。
初夏,弘一法师回虎跑结夏安居,期间从华德法师习唱梵呗,手录《赞颂辑要》一册。
是年冬,与程中和、吴建东两居士于玉泉结期念佛,并曾同燃臂香,依天亲《发菩提心论》发十大正愿。
春,仍居玉泉。时《印光法师文钞》出版,弘一法师作题辞并序,深致赞叹。
师于玉泉寺读到唐朝义净三藏所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引起了对有部律的浓厚兴趣,一度发心愿专学有部律。
8月上旬,往新城贝山掩关。行时携带大量律学典籍,准备深入研习。至贝山后,因环境与条件的不适,无法久居,勉强住了一个多月后,于9月转至衢州,精研律学。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四十二岁
初春,重回杭州,以故旧酬酢太多,未能专心办道,欲另寻兰若,经友人介绍,于4月下旬启程来到温州,拟于庆福掩关两年,以深入律藏,圆满其业。期间完成数部重要的律学著作,包括法师律学方面的代表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的初稿。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四十三岁
1月底,法师在俗时的发妻俞氏病故,师后来接到家书得知此事,本拟北上奔丧,以军阀混战,交通不便未能成行。
是年春,礼庆福寺主寂山长老为依止阿合梨。
是年夏,师于掩关中染上了严重的痢疾,恐世日无多,曾立下遗嘱,殁后愿以身施于水族。
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四十四岁
春,在庆福寺如期闭关两年后,启关游方。至沪后与尤惜阴居士合撰《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今佛经流通,多有附刊此文者。
初夏,回到杭州,为西泠印社写《阿弥陀经》,印社为建经塔,刻其文于经塔石幢之上。法师的书法因写经的特殊要求而渐渐发生重大变化,与昔日在俗时的风格已有明显不同。
10月,再次移锡衢州,主要居于莲华寺,历时7个月。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四十五岁
春,在法师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衢州居士成立了佛学会。
5月底,因病离开衢州,回到温州庆福寺静养。
8月,《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在多次检校修改后,得以定稿,后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同年完成的重要论著还有《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自行钞》及《学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入门次第》等。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四十六岁
春夏之交,往普陀山礼拜印光大师。共居7日,对印光大师之德范深为敬服。
秋夏之际,法师拟到九华山去朝拜地藏菩萨,为军阀混战所阻。到达宁波后,即被迫滞留下来,乃辗转于上虞、绍兴等地,探访友人和门生。
11月,返回温州。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四十七岁
4月,由温至杭,住招贤寺,拟长住一段时日,精研《华严疏钞》,并曾计划用20年的时间,完成对这部巨著的修订工作。
是年发明听钟念佛之法,著《劝人听钟念佛文》。
夏初,与弘伞法师赴江西庐山,参加金光明法会,居留数月。期间于10月底在青莲寺所书《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系法师平生书法中最为精工之作。
11月下旬,返回杭州,于虎跑寺度岁。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四十八岁
正月,移锡杭州云居山常寂光寺掩关,继续精研《华严疏钞》。
是年春,社会上有毁佛之议,佛教界一时陷于存亡之境。师为护法,提前出关,约见其中主张最为激烈者数人,善巧劝导,又致函蔡元培、经亨颐等主事之旧友,力陈整顿佛教的若干意见,由此制止了这次佛门的大危机。
裘梦痕、丰子恺所编《中文歌曲五十曲》于这年春出版,收录大师在俗时创作的歌曲10余首。
入秋后,逢俗兄六十花甲之寿,师一度拟回津省亲,假道至上海,终于强忍而止,未能成行。遂留在丰子恺家居住月余,期间与丰子恺商定编绘《护生画集》之事,并为他证授皈依。
年底,应刘质平等人的恳请,开始尝试创作佛教歌曲。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四十九岁
是年在温州庆福和江心寺中掩关。5月,一度入大罗山,诛茆宴坐。秋,赴上海商议《护生画集》的编辑事宜,就画集的各个方面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冬,遇尤惜阴、谢国梁两居士欲往暹罗(泰国),决定与之随行。抵厦门后,因当地缁素恳留,遂留了下来,由此开始十余年的闽南法缘。
年底,移锡南安小雪峰寺度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己巳五十岁
正月,回到厦门,居闽南佛学院,为改进其教学提供了不少建议。
4月,返回温州。途经福州,游鼓山涌泉寺,发现一批清初的佛经刻本,其中清初鼓山涌泉寺方丈道霈禅师所编纂的《华严经疏论纂要》,更属世所罕见,决定刊印流通,后印成25部,分赠国内各大丛林,以及日本著名的寺院和大学。
初夏,诸友在白马湖畔为师修建的山房竣工,师取名为“晚晴山房”。
为贺法师五十之寿诞,夏丏尊将其在俗时所临各种碑帖辑成《李息翁临古法书》,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1月,开始第二次闽南之行。
年底,与太虚法师合作编写《三宝歌》。
1930年民国十九年庚午五十一岁
3月,再返温州庆福寺。旋赴白马湖晚晴山房,开始书写《华严集联三百》,至5月底基本完成。这是法师书法形成个人独特风格,走向成熟之境的重要标志。
入秋后,师至慈溪金仙寺。《清凉歌集》与《华严集联》皆在此脱稿。
10月中旬,天台静权法师来寺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弘一法师至席听讲,时因念及父母生养之恩,当众涕泣,同席无不为其至孝之情所感动。
在金仙寺开始第一次讲律的尝试,开讲《五戒相经笺要》。
入冬后,归居庆福寺。
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未五十二岁
正月,染上严重的疟疾。后由刘质平护送至上虞,在白马湖晚晴山房和法界寺安养。
4月2日,师于法界寺中发下弘愿,自此以后,放弃有部律,专心致力于南山律的研究与弘扬,这是他学律弘律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夏,再临慈溪金仙寺,并时到附近的五磊寺小住。
秋,拟与五磊寺寺主桂芳和尚创办南山律学院,后因办学意见分歧严重而受挫,精神上颇受打击。
腊月,移居镇海伏龙寺度岁,装订《南山律学丛书》。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壬申五十三岁
初春,师至金仙寺,开讲律学,为时半月而中止,第二次弘律仍未告圆满。其后各地数家寺院屡次邀请他能前往兴办律学院,师均以机缘未至而推辞。
11月,三下闽南,自此开始10年的闽南弘法生涯。
年底,在厦门万寿岩编成《地藏菩萨圣德大观》。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癸酉五十四岁正月里,弘一法师又随缘在妙释寺中做了一次关于佛教徒道德修养问题的讲演,题为《改过实验谈》。当晚感一奇梦,自觉为闽南弘律的预兆。
2月15日,师于妙释寺中组织10余名学律弟子成立“南山律苑”,开始系统的律学讲座。
5月26日,为诸学律弟子撰写《学律发愿文》。
6月初,率诸弟子移至开元寺尊胜院结夏安居,继续开讲律学。
10月,师在开元尊胜院中讲律期间,偶于驱车泉州西郊,途经潘山之时,发现晚唐诗人韩偓的墓道,后为表旌其忠烈,特嘱高文显为他编写一部传记。
年底,“南山律苑”终因兵乱四起,时局动荡而被迫解散,作为中国现代佛教史上第一个以弘扬律学为宗旨的僧团组织,其律学讲座主办了近一年的时间,弘一法师圆满地完成了他事先的教学计划,系统地将“南山三大部”讲授完毕,并编著多种律学著作。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甲戌五十五岁
2月,应闽南佛学院之请,师前往讲学并为协助整顿学风,以学院学风积弊已久,短期内难以扭转,转而另为筹建“佛教养正院”。
讲学之余,师继续圈点校对南山律籍的工作,并用“晚晴山房”护法会诸友的施资从日本购置了大量的古籍,此后的3年时间里,陆续购请佛典古籍万余卷之多,其中多为明末清初时的刊本,极为珍贵。
9月,偶然发现了明朝律宗大德见月读体的《一梦漫言》,读后深为感动,为作年谱。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五十六岁
春夏之交,赴惠安净峰寺,讲律弘法,为时半年,期间完成多部律典的点校。10月下旬回泉州。
11月,于泉州承天寺传戒法会上,开讲《律学要略》。
12月中旬,再赴惠安弘法,不幸染上重疾,遂转至晋江草庵静养。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五十七岁
正月,由弟子护送回厦门治疗,扶病为养正院学僧作《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的讲演,师此次重病,经数月方得痊愈。
5月,移居鼓浪屿日光岩,拟将从日本请购来的佛典中编辑一套《佛学丛刊》,分辑出版,后因故只完成第一辑。
是年,《清凉歌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丁丑五十八岁
年初于南普陀寺讲律。
3月底,在佛教养正院中做题为“南闽十年之梦影”的演讲。
5月初,为厦门市第一届运动会制作会歌,是为弘一法师生平最后一次作曲。
5月中旬,应侠虚法师之请,北上青岛湛山寺讲律,为时半年。
期间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18日,师于出家20年之纪念日,手书“殉教”横幅以明心志。
10月下旬,经上海回到厦门。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戊寅五十九岁
年初,在晋江草庵寺、泉州承天寺中二次开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听众甚多。3月1日,又在泉州清尘堂开讲“华严人义”,并特为叮嘱听法缁素,共诵《行愿品》十万遍,以此功德,回向国士众生,倡佑国运,消弭业灾。
5月,赴漳州弘法近半年,行化于南山寺、瑞竹岩等地。
10月,回泉州,途经安海,在此弘法近一个月。
12月初,回到泉州。年底,于泉州清尘堂开讲药师如来法门。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六十岁
1月初,为庆祝佛教养正院即将成立5周年,至厦门,为养正院诸学僧作题为《最后之忏悔》的讲演。
4月,应请至永春弘法,入蓬山普济寺静修,在此地共居572天,为师10余年闽南行化生涯中居住最久之地。
9月,曾与开元寺主转尘法师一起至泉州清源山引广钦和尚出定。
是年为法师六十初度,各方友人多有纪念性活动。
1939年11月1日,开始晚年的最后一次正式闭关。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六十一岁
闭关永春蓬山,专事著述,编著律学著作多种。代表作有《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
11月上旬,圆满结束为期一年的闭关,应请赴南安灵应寺弘法近半年,其间曾至水云洞住过一段时间,并在那里度岁。
1941年民国三十年辛巳六十二岁
5月,赴晋江福林寺结夏安居并讲学。
入冬后,一度欲赴菲律宾弘法,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未能成行。
在厦门鼓浪屿暂住了一段时间后,入泉州百原寺小住,后移居开元寺。
岁末返福林寺度岁。
是年寄书各地师友,暗示行将告别。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六十三岁
3月,赴灵瑞山讲经月余。其后回泉州,5月,从百原寺移居于温陵养老院中安养。
9月1日,借养老院中朱子过化亭为戒坛,教演出家剃度仪式。9月24日,于开元寺尊胜院中为众作最后一次讲经。
10月2日,示疾,其后几日病势日益沉重,7日,立遗嘱。10日下午,手书“悲欣交集”,此为大师临终绝笔。
10月13日晚八时左右,圆寂于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