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李叔同《格言别录》
1925年秋,已是弘一大师的李叔同应至友夏丏尊之邀前往白马湖小住。后来,夏丏尊回忆那段岁月感慨良多。
宁波七塔寺
夏丏尊在云水堂里看到四五十个游方僧住着,似乎皆睡通铺,而李叔同就住在下层。老友重逢,他俩便有了如下的交谈:
“到宁波三日了,前两日是住在小旅馆里的。”
“那旅馆不十分清爽吧?”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
夏丏尊邀请弘一大师到上虞白马湖住几天。到了白马湖,夏丏尊将弘一大师安顿在春社住下。到了春社,弘一大师亲自把铺盖打开。这是十分简单,且用破席子裹着的铺盖。他将破席子珍重地铺在床上,又摊开了被子,把衣服卷了几件就当作了枕头。然后,他取出一块破毛巾从容地走到湖边去洗脸。
夏丏尊颇不忍心,就说:
“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
“哪里!还好用的,和新的差不多。”
弘一大师一边说,一边就把毛巾展开来让夏丏尊看,好像是表明它并不十分破旧似的。
弘一大师到白马湖时,已过了中午。由于他严格按照戒律行事,过午即不进食。第二天,夏丏尊在午前早早地送去了饭菜。弘一大师吃饭时,夏丏尊就在一旁看着。这菜不过是些白菜萝卜之类的家常素菜,可大师吃起来却是那样的喜悦。尤其是当他用筷子郑重地夹起一块萝卜时的那种惜福的神情,夏丏尊见了感动得要流下泪来。
这天,有另一位朋友送来了四样素菜,其中一碗菜非常咸。夏丏尊带着责备的口吻说:“这太咸了!”岂知弘一大师说道:“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此后,弘一大师表示不必再专门为他送菜来,说他自己可以走着去夏丏尊的家里吃饭。夏家离春社约有一百米的路,夏丏尊表示:
“那么逢天雨仍替你送去吧。”
“不要紧!天雨,我有木屐哩!”他把“木屐”二字说得很郑重,俨然是一种了不得的法宝。他又补充说:“每日走些路,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
在弘一大师看来,这世界上竟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好的。小旅馆是好的,尽管有几只臭虫,统铺是好的,破席子是好的,破毛巾是好的,咸苦的素菜是好的,走路也是好的……夏丏尊彻底折服了:“这是何等的风光啊!宗教上的话且不说,琐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化了吗?人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说他是享乐。我常见他吃萝卜白菜时那种喜悦的光景,我想:萝卜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实尝到了。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如实观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受。”
正如老子所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生活是否安适,并不于物质层面是否奢华,只要能像李叔同一样以一颗淡泊的心看待拥有的一切,时时懂得知足,那么幸福就会处处伴随你。
安贫乐道而不贪婪,是披着历史阴影令人痛苦的处世哲学;执著追求而不贪婪,却是顺乎进化规律的现代生存智慧。
今人的执著追求,既包含精神世界的,亦包含物质享受的。今人的切忌贪婪,既包含物质享受的,更包含精神王国的。
“贪人败类”是《诗经·大雅》中的古训,借伊索的话来解释,即: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贪婪者多贫穷,就在于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剥夺:对物欲的贪婪,常常会挤掉珍贵的生理空间,就如同有些新婚夫妇把新房变成了犹如高贵的“家具店”,富足是富足了,但却使有限的生活空间形成窘迫不堪的局面;对精神生活的贪婪,常常会排挤掉正常的伦理情感交流活动。
就如李叔同在他的《格言别录》中所讲“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与其让贪婪之心害得我们惶惶不可终日,倒不如安心现在,满足的心看待眼下所拥有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
第二节 给生命一片宁静的天空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李叔同《格言别录》
1937年,李叔同在青岛弘法时,有一件事颇为人称道。当时的市长大人对李叔同仰慕已久,欲做东宴请,可不料被李叔同以一首诗回绝了: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思维。为僧只会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尽管事情不大,可从中足以体现李叔同“不为外物所动”不被功名利禄、声色犬马所累的虚静人生观。
静不是无所作为,静是一种精神境界。任凭它外界纷纷扰扰,熙熙攘攘,我独不卑不亢泰然处之,做我该做的事,这样的生命何其从容洒脱!
能以平静的心态做事做人,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外物所实,不仅能让我们成就非凡的人生,更能让我们收获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为什么经常听见有人抱怨生活中没有快乐?答案就是我们太浮躁了,没有保持一种积极宁静的心态。因为我们的心总是处于一种过高的期望之中,总是因为外物的不圆满不如意而心生怒气。所以才没有快乐,而一般情况下,越低姿态的心态越容易得到满足,平静的心态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时候宁静之中本身就蕴藏着愉快的因素,不能够愉快的人常因无法获得“愉快”所致,仿佛达不到愉快即“不应该”。而且怪罪“不愉快”是由外在环境造成,自己是被害者,无力挣脱困境。
每月只需三千元就能过好生活的人,万万不必为三万元而辛苦折腰,忙忙碌碌的背后,只累积一堆苦涩,最终一无所有。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已显示,过度使用体力的人,会换来焦虑、不安、恐惧、心荒、烦闷等等心理症状,看不清自己局限的人,结局辛苦。
而如今忙得要死、忙得要命,经常被无意识地挂在嘴边,忘了忙到要死,非死不可的窘境,为何该忙?
人生固然需要忙碌,但过于忙碌却失去了生命的本来意义,因为忙碌虽然是必需的,却不能解决人生本来的难题,对于洞悉生活奥妙的人来说,忙碌是一种扼杀,是一种愚蠢,是一种复杂,是一种烦忧。
为什么说忙碌是扼杀呢?因为我们的一生,如果是一个基数,它应该藏着许多命与运的组合,命是天给的,运是自己给自己的。命,难变;运,可改。命规定一生只可以赚3000万元。有人用10年赚足,准备等死了;有人30年赚到了,准备悠闲;有人用一生的心力赚它,天天奔忙。你准备用多少年?它由你决定,如果你只顾低头走路,却忘了抬头看景,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说忙碌是一种愚蠢呢?我们平常判断对错的标准实在太功利了,举例来说,住在郊区的日子,来访的朋友都说——便中不便。
交通还算方便,但是买菜、逛商店很不方便。过惯了方便的生活,茶来伸手,饭来张口,早已忘了如何“享受不便”。太方便了,让四体不勤。不方便,使散佚的活力重新如奔泉涌出;不方便,使得出门靠脚,提菜使力,是不便,却是福分。谁说这样的生活不是别有洞天呢?
为什么说忙碌是一种复杂呢?我们知道,人的生活越简单,其乐趣越大。而生活的目的太多,忙忙碌碌反而不知所措,无法选择。
比如说,住在山上,空气好,可惜湿气太重了;郊区美,可惜离市内太远了,好安静,却没有大型购物中心。而住在城里,生活很方便,却没有了清新的空气和安静的节奏。人生,其实常常处在两难之间,有一好难有两好。两难,是让人抉择的,但更多的人却因此而迷失了。
为什么说忙碌是一种烦忧呢?忙碌的目的是为了挣钱,挣钱的目的是为了悠闲,但过于忙碌却难得有“闲”。有钱有闲,是多数人的梦,可惜的是,有钱的人,常常没有闲;有闲的人,又往往没钱。
到底有钱好,还是有闲好?但两者从来就不可能同时得到。罗斯福总统曾说过:“我从不怜悯那些苦干实干的人,他们除了自我毁灭之外,实在一无是处。”
所以,我们应该拒绝忙碌。多忙一事,便少一分钟,完全忙于工作,便不得闲。我们要闲,所以不忙。心理学家说:闲是治疗忙的最佳方式,我们完全同意,因为:闲是朝气,积则利人。
一般来说,忙多半是为了工作赚钱,但谁知道,人的一天里仅有四至六小时的美好精力,多则假矣,意思是说:工作太久的人,只是摸鱼。史怀哲曾经说:“没有工作的英雄。”其中的意思大概是说:忙碌并非英雄本色吧。既如此,对于俗世中的功名利禄、声色犬马,何不暂时放一放,像李叔同那样,学会拒绝一些无谓的应酬、饭局给自己的心灵一片宁静的天空,让我们享受现在,享受虚静给我们内心所带来的丝丝清凉,享受从容不迫的人生之旅!
第三节 小心“矜”字毁你一世英名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李叔同《格言别录》
何为“矜”?此处意指自大、自夸。李叔同的这一句警世之言,不仅是在时时提醒自己,更是送给晚辈后生的一记厚礼。
李叔同不愧为一代宗师,对人性、世态的洞察真可谓入木三分。就像富人手中的钱一样,再多也禁不起无节制的挥霍,一个人的功劳再大,贡献再突出,也禁不起一个“矜”字的侵蚀。在“矜”字面前,再高尚的人也会堕落,再优秀、强大的人也会变得不堪一击。
“矜”字害人之深,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
诚如杜牧在总结秦朝灭亡时所说:“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现在我们套用一句俗话:“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正是一个“矜”字让强大的秦朝自掘了坟墓。有时候我们最大的缺点就是自以为是,明明不懂的事情,偏偏要装作很懂的样子,结果到最后闹出不少笑话,重者命送黄泉,悔之晚矣!
所以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智者是不会自傲自大、自以为是的,与“矜”字为伴的只有蠢人!
三国时代,那位汉寿亭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可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偏激。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据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当孙权派人来见关羽,为儿子求婚,关羽一听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总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说话办事不顾大局,不计后果,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最后刀兵相见,关羽也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本来嘛,人家来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伤人、以自己的个人好恶和偏激情绪对待关系全局的大事呢?假若关羽少一点偏激,不意气用事,那么,吴蜀联盟大约不会遭到破坏,荆州的归属也可能是另外一种局面。
关羽不但看不起对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的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致当他陷入绝境时,众叛亲离,无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败亡。
不仅是古人,骄矜依然是现代人身上最大的毛病。
有的人依恃着自己的才能、学识、金钱等,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狂”其实是不好的,要不得的,它的本意指狗发疯,如狂犬。做人如果与“狂”相结合,便会失去人的常态,便会产生不文雅的名声。
一般来说,人们称狂妄轻薄的少年为“狂童”,称狂妄无知的人为“狂夫”,称举止轻狂的人为“狂徒”,称自高自大的人为“狂人”,称放荡不羁的人为“狂客”,称狂妄放肆的话为“狂言”,称不拘小节的人为“狂生”……
狂妄与无知是联系在一起的,“鼓空声高,人狂话大”。举凡狂妄的人,都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他们口头上无所不能,评人评事谁也看不起,总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中,只有自己最好;在他们眼里,自己好比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有的人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人可比,现时的文学大家、科学巨匠全部不在话下;有的人学了几套拳脚,自以为武功高强,身怀绝技,到处称雄,颇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势。然而,狂妄的结局只能是自毁,是失败。
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无本事,本事有多大,别人都看得见,心里都有数,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没有多少人乐意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一个人乐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李叔同不知多少次劝诫自己的弟子、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谦虚为上,不可自作聪明地显示、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人妒忌,才能不被一个“矜”字毁了前程。
第四节 谦虚处世是为隆重之德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李叔同《格言别录》
李叔同所说的以“愚”和“谦”自居,确实不失是一种明智的处世姿态,真正的聪明不是用来装饰门脸的,锋芒毕露的人最终伤害的是自己。没有人喜欢上来就牛气哄哄的人,为人处世要时刻收敛起傲气,真正的处世良方就在于谦恭二字。
谦恭不是一种故意做作出来的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
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谦恭不是卑下,也不是软弱,更不是无能。谦恭是一种情韵,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质。谦恭也是一种修养,那种脸上没文化、肚里无墨水的鲁夫莽汉是不会谦恭的。与谦恭者在一起,像领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让你流连忘返;像喝陈年老酒,让你回味无穷;像诵读一首气韵十足的诗歌,让你掩卷长思。
而有些人的所作所为却让我们很失望,他们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就如井底的蛤蟆一样令人生厌。
春秋时代,有一天,楚国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正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家境相当富有的弟子,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耀:他家在郢都郊外的一个村镇旁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老先生拿出了一张包括诸多国家在内的一张大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楚国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郢都在哪里?”老先生又问。
学生挪着手指在地图上将郢都找出来,但和整个楚国相比,的确是太小了。
“你所说的那个村镇在哪儿?”老先生又问。
“那个村镇,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老先生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是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又很觉悟地回答道:
“对不起,我找不到!”
这就是了,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与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与浩瀚无际的宇宙相比,都不过沧海一粟,实在是微不足道。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都应保持一颗谦恭的心。
谦恭,是许多有能力者所缺乏的美德,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拥有不同的才能,你拥有这些,不代表你比别人高明,也绝不要看不起不会的人,因为你会这方面的东西,别人也必有会你所不会的。
所以,无论我们拥有怎样的才干,都不要心高气傲,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要觉得别人都该效法自己,否则,我们就成了“骄傲”的俘虏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谦虚是两种:自知之明和谦恭。自知之明是智者的标志之一,太多的人由于没有自知之明而贻笑大方,但是自知之明直接的受益者是自己。所以,在这里我们更看重的是谦恭。谦恭跟傲慢一样是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来的,但是方向正好相反,谦恭是一种优良的品格。
谦恭首先应具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目前的地位和条件。如果有优于别人之处,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如果不保持努力我们会朝向下的方向滑行,甚至前功尽弃;如果别人努力,很快能在这些方面超过自己。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以及他在物理学界的其他方面研究成果,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财富。然而,即使成功的他,也还是在有生之年不断地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
有人去问爱因斯坦,说:“您老可谓是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才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比喻,深刻地阐述了谦虚的内涵!
承认自己无知、少知为智者之举。谦虚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叫人敬仰;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知之甚多者,则恰恰给人一个无知的印象。
老子说:“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似混浊。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易经》中说:“谦虚可以亨通,开始或许不顺利,但由于谦逊,必然得到支援,最后能够成功。”《易经》对谦虚的阐释格调特别高,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尊重谦虚的。
《尚书》中也有句通俗易懂的名言:“谦受益,满招损。”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有必要养成“虚怀若谷”的胸怀,做到“守之以愚”、“守之议谦”。
第五节 刻意求名反而坏名
辱身丧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市哉?
——李叔同《格言别录》
1937年5月,弘一大师为厦门第一届运动大会写完会歌后,青岛湛山寺梦参法师奉住持谈虚法师之函就赶到了厦门,表示要请弘一大师前往青岛弘法。大师答应了,但他像是要履行他自己的“改过迁善”的诺言,特有三约:
一、不为人师;
二、不开欢送会;
三、不登报吹嘘。
仅此“约法三章”就可以看出,李叔同已把名利等身外之物看得很淡很淡。
是啊,人生有许多虚浮之事,在李叔同眼里名利皆是如此。而某些庸俗浅薄之人却认为这是生命之本,堕入名利之中。其实人生之真实之厚重恰恰在于摆脱这些虚浮之事。
人生的目的有身内和身外之分。
身内的目的,知天达命,不求身外之物,人便活得自在逍遥。
身外的目的,刻意强求,为名誉,为金钱地位所累,欲壑难填,人间毁誉无穷,如何顾及得了。
正如庄子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话怎么理解呢?什么“至人”、“神人”、“圣人”当然不是神话里的神仙,庄子指的不过是品格修养极好的人。这样人明白为人处世做事的最高道理,在他的心目中,没有自己的私利,自己和他人打成一片,在利益上,我就是他人,他人也就是我。
无论至人、神人、圣人,还是凡夫俗子,人生无非生活工作。
事业成功了,也不特别喜悦,因为这是正常的结果。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切自自然然。失败了也不悲哀、绝望,因为事情有成败之理,因此,失败常在事情发展的可能之中。这样,人超越了成功失败的困扰,那剩下的就是人心安理得的生活与工作。这样看似无所作为,但人生在世最根本的东西得到了保证。生活本身就是人的作为。
由于无己、无功,也便无名了。社会发展,有许许多多的人干出了轰轰烈烈的事业,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因而获得巨大的名声。这使那些人突然之间身价百倍,那光彩、那地位一下子超出了常人。这也使一般没干出大事业、未获得大名声的人羡慕不已。于是,在社会生活中便出现利己、求功、求名的事情。这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必要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人要名,就必然地在出名前为强求出名而苦恼,出名后,又会被俗话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麻烦困扰。
虚名,它能为人带来一时心理的满足感,也就使争名、争虚名的事常有发生。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虚名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
荣誉本身也是责任。一分荣誉,十分责任。一个有健康情操的人,当获得某种荣誉后,兴奋之余,就是压力。他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新的课题。他往往不是担心自己得的荣誉低,被别人看低了,而是怕“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培根说“真正之名誉,在虚荣之外。”“名誉像一条河,轻漂而虚肿地浮在上面,沉重而坚实的东西沉到底下。”如同稻田里的稻子一样,与名誉孪生的是虚荣。巴期卡也告诉我们“虚荣心在人们的心中如此稳固,因此每一个人都希望受人羡慕,即使写这句话的我和念这句话的你都不例外。”这只是指一般人的正常心态,但虚荣心过强会给人带来无穷的烦恼。踏上虚荣的高台阶,必定迈进自私的低门槛。
而实际上,人生在世,大家生来都是一样的。没有谁光彩照人、名气压人,也没有谁低三下四,可怜巴巴。成功了,做出了大事业,有了大名声,还是人;
有做出大事业,默默无闻,也依然是人。这样,追求名声常常使有些人失去人的好些天然美好的本性,变成芜杂,把天然扭曲为造作。名声的坏处这样就显而易见了。品格修养极好的人就是能不把名当一回事,恢复人生来那种自然纯正的状态。
所以,像李叔同那样的杰出人物对名声之类的东西总是唯恐躲之不及,那我们又何苦还要刻意去求呢?别再为什么“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事而煞费苦心了,须知,刻意去求,不仅得不到,反而坏名,这又何必?
第六节 富贵如霜,不必看得太重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总如草上霜。
——李叔同《断句》
李叔同出生于富商之家,前半生可谓锦衣玉食,但是富贵金钱的概念在他眼里却是很淡,在他15岁时便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总如草上霜”的感慨,此种超然之态,出自一个15岁少年,实令人感慨万千。
要说富贵,就不能不说“钱”的问题。
人的一生多少钱才能够用?没有细算过,但事实是,我们所赚的,往往多于自己的需求。古代圣贤尊崇: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是现代人的问题在于,赚足了十二斗米,还要为十五斗米叩头。
人的欲望是一种本能,不是罪恶。每个人都会有欲望,只不过每个都不一样,有些人希望“五子登科”,有些人希望美眷巨宅,有些人希望名与权皆备,过多的欲望,会使有血有肉的人变成机器,少欲的人,才能得闲,无事当看韵书,有酒当邀韵友。
怎样看待人的金钱、财富、地位呢?
客观地讲:钱的作用是相对的。
众所周知,钱可以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情”;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钱可以买到“床位”,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丽”;
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躯壳”,但买不到“灵魂”;钱可以买到“帮凶”,但买不到“知己”;钱可以买到“劳力”,但买不到“奉献”;钱可以买到“财富”,但买不到“幸福”……
钱是生活之必需,又是万恶之根源,就看你如何驾驭!
一般情况下,人们只跟自己的同事团体来往,这个团体才是他们衡量自身成败的参考指标。例如,在一些国家,年收入在2万美元到3万美元间的阶层,有他们自己的社交圈子。一年赚2.96万的人如果要采用一年赚10万元钱的人的标准,结果一定是有失落感,而非满足感萦绕。如果人人都和比尔·盖茨比富我们的社会一定比现在更动荡不安,许多人也会终生不满,生活在痛苦的深渊。
而唯有把荣华富贵当作身外之物,不受金钱的奴役,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待人生,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在追名逐利唯恐不及的现代社会里,不要小瞧这不起眼的平淡的心态,它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它能抗拒物欲的诱惑,帮你事业有成。有了它,上帝不会忘记你,会教你彻悟人生的真谛,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即使上帝忘了你,也不要紧,最起码你还会落个淡然适然,不急不躁,不至于让心猿意马把你搅得心神不安。
有一个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可也不再见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据说军阀孙传芳部队有一位将军在这个小城扎营时,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他的兵丁,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
世上无处不净地。
现代人也许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戏。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平淡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高寿,谁能说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认为现代人物欲太盛,他说:“10岁时被点心、20岁被恋人、30岁被快乐、40岁被野心、50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物欲太盛。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随心所欲,就必然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
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面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人体的神经系统常处于一种稳定,平衡、有规律的正常状态。这些才是心灵的最大舒展。我们再看看那些拒绝平淡者,他们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有的掉了脑袋,有的当了囚犯,有的虽然侥幸没有被检举揭发出来,但他们整天心惊胆战,心灵早已陷入了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知足常乐早已耳熟能详,就因为它太简单了,所以很难完成。
古人常说:“少欲无为,身心安在。”人的欲望本来就是无底洞,很难填满的。如此说来,富贵还真是李叔同所说的“草上霜”、“水中月”。
对于李叔同这种俭朴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其实无须多言。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大家都去瞻仰一下他涅槃后留传于世的遗像,看看他身上那件补了二百四十个补丁的破僧袍,那是他出家二十多年身边唯一的遗物。相信看到这个以后,所给你带来的震撼和启迪,一定胜过任何文字和语言的表述。
第七节 赏花看到半开,凡事见好就收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李叔同《格言别录》
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希望能事事如意,但总也未能做到,有时候心里也在想,假如事事如意了是怎样一个情景?比如我们希望有一套漂亮的房子,我们没费多大的劲就得到了,那我们还希望什么呢?于是房间里的用件,又是我们希望得到的,当我们得到了我们还希望什么呢?这些满足来得是如此之容易,也就一点都不珍贵。当我们什么都不希望的时候我们去干什么呢?我们就像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头人一样,呆在满足的空间里,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都是一种木然。如果我们在等待一个远方的亲人,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我们焦急不安,有一种受折磨的感觉。如果我们的盼望在它刚产生的时候就实现了,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欣赏感呢?小的时候我们盼望长大,长大以后盼望成熟,今天盼望明天的到来,假如这一切都顺人心意,那么生命本身就毫无意义可言。所以,给自己留点欠缺的希望,赏花看到半开,留点回味和期待的空间,这样的生活才有滋味。
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美好者,不祥之器。”凡事最好的不要完美无缺,否则必定会带来毁灭的结果。古人曾反复告诫人们要防别人嫉妒之心,无论求名求利都不能太完美,这才是立身之本,唐朝的名臣李义琰就是这样做的。
李义琰曾为唐朝宰相,他的住所没有像样的房舍,他的弟弟为他买了建房的木料。李义琰知道这件事后,对弟弟说:“让我担任家的宰相,我已经感到非常惭愧,怎么可以再建造好的房舍,从而加速罪过和祸害的到来呢!”
其弟说:“凡是担任地方丞、尉官职的,尚且扩建住宅房舍,你位居宰相,地位这么高,怎么可以住在这样狭小低下的宅舍中呢?”李义琰回答:“人们希望中的事情很难完全实现,两件事物不可能同时光盛。已经处在显贵的官位,又要扩展自己的居室宅舍,如果不是有美好的品行,必然遭到祸害。”他最终没有答应建房。后来,木料也腐朽了,只好扔掉。房子虽然没盖成,但谦逊的美德已经养成了,自己的地位也稳固了,这样的策略当然更高明了。
生活就是一杯水,杯子的华丽与否显示不了一个人的贫与富。
但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接下来你有权力加盐,加糖,只要你喜欢。这是你的生活权利,没有人能剥夺。但是你也应该知道,必须适可而止,因为杯子的容量有限。
生活当中,该有多少人为了让自己的这杯水色香味俱佳而无谓地往里面加着各种各样的佐料,诸如爱情、友情、金钱、喜、怒、哀、乐等等,所以他们都感到活得非常“累”。然而,却有许多人都在自愿地享受着压力。
有则小笑话,不妨先来读一读。
有一只狐狸,看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枝上结满了诱人的葡萄。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发现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来它又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无法钻到围墙外,于是,又绝食六天,再次饿瘦了身体。结果,回到围墙外的狐狸仍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其实,在生活当中,也有不少人为了“得”而无谓地失去很多东西。
为了生存,我们透支着体力和精力;为了爱情,我们透支着青春和情感;为了失去的亲人,我们透支着无尽的悲伤。
体力也好,精力也罢,或是其他方面的付出,都应把握有度,适可而止。
过度的体力和精力透支,无论是大喜过望,还是悲痛欲绝,都会造成精神上的无谓伤害。切记,“祸从天降”;“乐极生悲”。
另外,生活当中,对物质和金钱的求取,不要过贪。
贪者,失败之根本。有多少人由贪而变贫,由贪而服法,由贪而寝食难安啊!
不过,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日子;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硬要占为己有,那还能没有压力?
就如上文所提的那杯生活之水,若添加的成分太多,会导致水满而溢出。还是现实一点,不要太苛求自己。也不要做小笑话中的那只狐狸,其实,吃到了与没吃到葡萄还不都是那只狐狸。
得与失是互为辩证的,得到多少,也就相应的失去多少。别太羡慕那些生活过于富足和奢侈的人们。表面上,他们看似很幸福,实际他们也很苦。就如同狐狸吃到了葡萄,可它得有一个绝食六天的过程,这六天可不是一般人能耐得住的。说到底,是吃到了与没吃到都是那只狐狸。
人也是如此,享受到与没享受到都是你自己。现实点讲,无论干什么,都应适可而止,把握有度。干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过于强求自己。力不能及也要为之,于人无益又不利己,何必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呢?
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活法不同。那就全凭自己了。
那些活得既自在又幸福的人,他们既不贪图,又不奢侈,丰衣足食,足矣。所以他们活得自在潇洒,既不“累”,也没那么多烦恼和压力。这些人大多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变故,犹如水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他们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正是“好花赏到半开时最是亲切有味”,李叔同的一片苦心就是要警醒我们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须知,完全绽放开来的花怎能持久?还是见好就收吧!
第八节 俭朴的生活也自有其乐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李叔同《格言别录》
李叔同有一篇著名修行讲录《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其中有这样一段,足见他对俭朴生活的态度:
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地说:
“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呀!
我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民国九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若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民国初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受用着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或是初出家的时候制的。
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李叔同如切身的行动彰显了一代高僧的崇高操守,并且身在其中,自得其乐。
当然,俭朴生活并不一定是物质的匮乏,但它一定是精神的自在状态;俭朴生活也不是无所事事,只是心灵的单纯。一个清洁工和一个公司总裁同样可以选择过简单生活,一个隐居者和一个百万富翁如果都认同俭朴的做法,他们同样可以更充分地吸取生活的营养,然后快乐终生。“俭朴”的关键是你自己的选择和内心感受。就像素食主义只是俭朴者的一种选择,但并非俭朴生活的实质。
我们总是把拥有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金钱、精力和时间换取一种有目共睹的优越生活,却没有察觉自己的内心的痛苦和劳累。事实上,只有真实的自我才能让人真正地容光焕发,当你只为内在的自己而活,并不在乎外在的虚荣时,幸福感才会润泽你干枯的心灵,就如同雨露滋润干涸的土地。
我们需求的越少,得到的自由就越多。正如梭罗所说:“大多数豪华的生活以及许多所谓的舒适的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对比豪华和舒适,有识之士更愿过单纯和粗陋的生活。”
简朴、单纯的生活有利于清除物质与生命之间的樊篱,为了认清它,我们必须从清除嘈杂声和琐事开始,认清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哪些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哪些是过份奢侈的,哪些是必须丢弃的。
人生的容量是有限度的,通常是多一份舒畅,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假;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悲苦。外界生活的简朴会带来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从而我们将发现新生活在面前敞开,我们将变得更敏锐,能真正深入、透彻地体验和理解自己的生活,我们将为每一次日出、草木无声生长而欣喜不已,我们将重新向自己喜爱的人们敞开心扉,表现真实的自然,热情地置身于家人、朋友之中,彼此关心,分享喜悦,真诚以对。
归根到底,李叔同所言俭朴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惜福”的态度。当你学会珍惜以后,你就会发现你拥有的其实要比你想象的多得多。即使物质上匮乏一些,完全可以在精神世界弥补过来。记住拥有快乐,你就不比任何人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