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国:两宋-赵匡胤先生再统中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亡国之音闹糟糟,流水落花春去也(上)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两个南北朝,一个是秦汉帝国与隋唐帝国之间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另一个则是隋唐帝国与两宋帝国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不过,这第二个南北朝时间非常短暂。虽然如此,它却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抹的一笔。

    公元907年,盛极一时的唐朝大帝国,在长期的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中,终于在历史的舞台上退场。然而,历史这个大舞台从来就不乏演出,你方唱罢我便登场。千古儿皇,权臣宿将,明哲保身长乐老,锐意进取改革家,忠的奸的美的丑的,大家纷纷粉墨登场,演绎着战乱纷纭的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开始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至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短短的50多年时间,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等5个朝代;此外,还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和北汉10个割据政权。

    在这些政权的更替过程中,依旧可以看出唐代藩镇割据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武将们依旧扮演了朝代更替的主角。当后汉从后晋手中接过政权后,却依旧没有避开武将篡权的结果。对于本书所要论述的两宋王朝来说,从后周政权开始讲起,似乎更切题。后周政权的建立者是郭威。

    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其父郭简曾任顺州刺史,后被刘仁恭所杀。3岁的郭威就成为孤儿,由其姨母抚养。少年的郭威虽然生于官宦之家,但特殊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刚毅、任侠,也能体恤下情的性格。18岁时郭威投军到李继韬军中,经常有犯禁的事情,受到了李继韬的庇护。有一次郭威醉酒后在街市上游逛,时有一屠向其叫板,敞胸露腹纹,问郭威是否敢杀他。郭威即取刀将其刺杀,也是在得到李继韬的帮助下才得以逃脱,后又归于李继韬的麾下。其后,李存勖杀李继韬,并将其部下编入自己的亲军。21岁的郭威也在其中。这时的郭威,已经是一个较低级的军吏,但他已不再是一个只会好勇斗狠的莽撞少年,他略知兵法,处事谨慎小心。譬如,刘知远在后晋任侍卫亲军都虞侯时,郭威主动归隶其下,很受器重,不久就成为刘知远心腹。在契丹灭晋后,郭威、苏逢吉、杨王章、史弘肇等历劝刘知远建号,成为后汉的开国元勋。

    后汉主刘知远在临终前托郭威等4位大臣为辅弼大臣,共辅18岁的刘承祐。刘承祐初即位,授郭威为枢密使。不久后汉发生了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馆、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的叛乱,刘承祐派兵征讨都无功而返,遂征求郭威的意见,请求郭威出兵讨伐。皇帝亲询威以征伐事,可见郭威此时在后汉朝廷中的地位。郭威于是亲自领兵征讨,他于军中迎见宾客时宽衣大裳,风度儒雅;打仗时却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关心士兵时躬身下问,接受意见时和颜悦色,不拒人言;论功行赏时又能匿己之功,彰他人之优。因此,郭威深受部下的爱戴,不久叛乱就被平息下去。此后郭威的声誉如日冲天。

    950年郭威被任命为邺都(今河北大名北)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镇邺都,且以枢密使的名义节制河北各州的军事,可谓权倾一时。然而,此时的刘承祐已不再愿受辅弼大臣的控制,就与其舅父定计斩杀了史弘肇、杨王章等人,紧接着又把屠刀指向了郭威。郭威深知功高震主之理,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奋戈一击。于是,郭威就与其亲信魏仁辅商议对策。后者劝郭威反,用留守印制诏书,号召军士。众军士平日里就素善郭威,听此消息,群情激奋,骤聚郭威旗下。于是郭威就以清君侧为名,举起了反抗的大旗。

    几天后,郭威的兵锋就直抵开封城下,刘承祐被乱兵杀死。郭威入京师,纵兵大掠。为了稳定局面,郭威没有立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是迫太后下诏立刘知远的侄子以继大统,派大臣到徐州去接他,并阴使人将其杀害。而他自己则以北伐契丹为名,带兵北上至澶州(今河北濮阳)。郭威的将士群情激昂,直冲郭威的住所,有甚者门不得入就翻墙而过,请郭威即天子位。郭威闭门以拒。然乱军山积,争先恐后,有甚者裂黄旗披郭威身以代赭袍。就这样山呼海啸地拥着郭威返回了开封,迫使太后下诏由郭威监国。看似一场闹剧,其中却隐藏着多少人的功名利禄。也可见,黄袍加身并不是宋太祖一人之专利。有人会说郭威是乱臣贼子,然而五代事,拥兵自重军权者篡位登基比比皆是,岂非郭威一人,系势造也。

    郭威就任监国不到一个月,就与次年951年登基称帝,庙号太祖。他认为自己是周朝虢叔的后代,所以定国号为周,此为五代后周;又改951年为广顺元年,都城仍旧是开封府。

    郭威虽家世显赫,但其幼年时孤贫,长期的下层生活时期,使他深知民间的疾苦,因而刚即位不久就着手割除前朝弊政。即位当日,就下诏掌管仓库的官吏不得收斗、称耗、羡余等额外税收,这样就大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同诏又说,对盗窃及奸者废除连作的惩罚。这比后汉时窃盗一钱即死,且连其族的刑罚有了明显的减轻。952年,又下诏对贩私盐私牛者的刑罚也给与减轻。在处理营田出卖的问题上,郭威更显出一个明主的典范。他说:“利在于民,犹在国也,朕用钱何为?”由此可见,郭威的确和那些只知搜刮的帝王不一样。郭威在整顿朝廷加强皇权方面也颇有些作为,对于震主之人坚决予以打击,一改五代权臣飞扬跋扈的风气。郭威的这些改革与整顿,为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们也应看到,郭威是历史上较为节俭的皇帝,他即位之初就对近臣说:吾起与寒微之间,备尝人生苦难。于是悉罢四方所供珍美食物。在其临终前更是下诏薄葬,厉行节俭。郭威的这些做法和他的精神,在封建帝王中是难能可贵的。954年郭威病死,他未竟的事业,留给了历史上又一个较英明的皇帝。

    §§§第二节    亡国之音闹糟糟,流水落花春去也(下)

    柴荣(921—959),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本是郭威的内侄,后收为养子。其父柴守礼,是郭威妻柴氏之兄。成年以前的柴荣,一直生活在姑父家里。郭威见其办事谨慎小心,为人厚道,就把家里的事情交给柴荣打理。柴荣细心经度,他曾经种过地,和商人一起到南方贩过茶,周济着这个本不宽裕的家。柴荣的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了解了民间疾苦和地方上的利弊,对其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柴荣是郭威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在郭威开封夺权时,大本营邺城有柴荣留守。郭威即帝位后,柴荣被任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静候。柴荣在此任内细心执政,为政清廉,盗不犯境。在澶州遭受洪水破坏后,他又积极整修道路,扩大城市规模,深得民心。952年正月,慕容彦超在山东起兵反周,柴荣上表请求征伐,由于权臣王峻阻挠而没有实现。954年,柴荣被晋升为开封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府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从而控制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两天后,郭威病逝,柴荣即皇帝位,是为世宗,年号显德。

    柴荣即位不到10天,就发生了北汉刘崇发兵南下的消息。柴荣打算亲征,但宰相冯道表示反对。柴荣表示学习唐太宗,要以泰山压卵之势击败刘崇。经过精心的准备,周军与北汉契丹联军在泽州交锋。交战开始后,周右翼起兵不战而溃,从而导致步兵的投降。在这紧要关头,柴荣率领自己亲军与震前督战,指挥兵马冲击敌人的前锋,使士气大振。战士们看到皇帝亲冒矢石,于是奋命争先。随着援军的到来,周军大胜,所获辎重甚多,北汉军弃尸荒野狼狈而逃。经此战役,柴荣看到了后周军的弱点,临阵示弱,战未开而将先逃。柴荣借此机会严惩骄将堕兵70余人,并且奖励了有功的将士。他认为兵精而不在众,以勇而听号令为上。于是他大规模整顿禁军,因为他深知兵者国之本也。经过他大刀阔斧式的改革,使后周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五代十国大多以军事为主,在经济方面五代是少有建树的,柴荣在这方面做得却比较突出,他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955年下诏召民垦荒,这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958年下诏免官吏特权,连历代受优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税。955年开始先后疏浚了胡卢河、汴河、五丈河等。疏浚漕运水路固然有其军事意义,但对于水利灌溉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有益处的。另外,为了增加劳动力和兵员,柴荣下诏限制寺庙的发展,严格规定了僧尼出嫁的条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五代时期,北方一直受到战乱的纷扰,柴荣在进行军事整顿的同时,也进行着经济方面的改革,一改五代君王穷兵黩武的作风,虽其中有为军事服务的目的,但也给北方残破的经济注入了一股清泉。

    柴荣锐意进取,使五代的后周为之一振,这与他的个人魅力也是分不开的。我们不强调个人对历史的决定作用,但我们承认个人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柴荣虚心纳谏,他认为自己涉世还比较浅,处事还缺乏经验,常常模糊不清,不能担负太多的事情,所以要求各级官僚,要将所见所闻所想报告给他,并要时常上书指出他的缺点错误。955年2月,他要求翰林学士20多人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篇。这种大面积的命题策论,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尤其把君臣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更是难能可贵。他在读王朴的《平边策》时,对其中提到的“先易后难”主张最为欣赏,并且随即付之实践。同年五月,柴荣派向训、王景等西征,先后攻取了蜀的秦(今甘肃天水)、阶(今武都东)、成(今城县)、凤(今陕西凤翔县)等4州之地。11月派李谷等人南征南唐。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就范,输给北周大量货币,加强了北周的实力,也震慑了南方各个割据势力,为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959年3月,柴荣再次北伐,率歩骥数万,取道沧州(今属河北),北上至于辽境。到5月,先后收复瀛(今河间)、莫(今任丘北)、易(今易县)3州和益津(今文安县境)等17县之地,为五代以来对辽用兵最大的一次胜利。

    正当柴荣集中兵力准备攻取幽州(今北京)时,突然患病,不得不班师回京,于6月19日病逝,年仅39岁。就是这样一位政治家,他想用十年之功开疆扩土,用十年之功给百姓休养生息,用十年时间至太平世界,然而他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他在位的5年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说他是一位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是有道理的。后周世宗柴荣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却没有看见中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当柴荣留下一个孤儿寡母执掌江山的时候,再一次陷入了武将篡权的泥潭。

    §§§第三节    少年英侠赵大郎,千里迢迢送京娘

    后周世宗柴荣不幸英年早逝,又有一个英雄式的人物隆重登场,那就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而赵匡胤的登场,似乎颇具戏剧性。由于明清小说的繁荣,我们在“三言”“二拍”中找到了这位奠定北宋基业开国君主的另一个侧面。

    公元927年3月21日,洛阳夹马营一个军人家庭里,一个与众不同的婴孩降生了。他的降生,也许注定会完成一个时代的改变,成就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这个人就是赵匡胤,他的父亲赵宏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武王。赵匡胤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一个军事世家,这同样就注定了他的一生和军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传赵匡胤是在他父亲的军营出生的,伴随着婴儿的降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因此得名香孩儿。正在外边的赵宏殷听说得此嘉儿,匆忙赶回家里,连盔甲都没来得及卸,就抱起了婴孩,兴奋地说道:“这是老天赐给我们赵家的,这是老天赐给我们赵家的。”在一旁的母亲此时已是心疼得不得了,生怕婴孩的父亲因激动而有过激的行为,赶紧把婴孩抢在了怀里,爱抚个不停。对于这个生有异相的婴孩,赵家上下欢喜非常,似乎整个军营都沉浸在喜悦当中。大家一有时间就争先恐后地来看这个婴孩。此时的赵匡胤,十足的成了名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品头论足的话题。但谈论的话题终究归于一个,那就是这个婴孩将来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对于赵匡胤这个名字,赵的父亲更是煞费苦心。匡,有改正、挽救的意思;胤是后代的意思;加在一起,就是挽救后代的意思。可见赵匡胤的父亲对赵匡胤的希望是多么的大。就这样,赵匡胤在家人还有军营里的人的呵护下成长着。

    宋史中对赵匡胤的评价是:渐渐赵匡胤长大,容貌雄伟,气度豁达,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人物。他的童年是在军营中长大的,军营的生活练就了赵匡胤强健的体格,机智善警、豪爽奔放、喜欢交友的性格。自幼他就爱好骑射和练武,摔打出了一身好武艺,并且自创了太祖拳。

    赵匡胤的父亲只要有机会,就会抱着他到军营里去巡视。及到赵匡胤自己能走时,已经不用他的父亲抱着了,他更是喜欢往军营里跑,不太喜欢读书,似乎军营的生活、士兵们的音容笑貌对他更有吸引力。每天看着士兵们操练,他在一旁时不时学得有模有样。每当战斗的号角吹响时,小小的赵匡胤都会神经绷得紧紧的,犹如自己亲临大敌一样。无论将士还是士兵们,在闲暇之余都会喜欢和赵匡胤玩耍、嬉闹,这无疑给一向庄严、肃穆的军营生活平添了另外一种乐趣。

    赵匡胤一天天成长着,一天天成熟着,军营的小天地已不能再满足他的渴望,他渴望更多,更多的阅历、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朋友,还有更大的事业。他要走出军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寻找他的梦想,于是引出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警世通言》中记载着“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诗语:“不恋私情不畏强,独行千里送京娘。汉唐吕武纷事多,谁及英雄赵大郎。”此时的赵匡胤,已经是在外游历,交友任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逞英豪,是个十足管闲事的祖宗、撞没头祸的太岁。他一路交友,一路闯祸,这一天来到了太原地面,恰好遇到他的叔叔赵景清。此时的赵景清在清由观出家,如今见到这位传说中的、但从未谋面的侄儿,亲情犹然而发,于是强留赵匡胤在此逗留几天,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没想到的是,赵匡胤竟一病不起达3个月之久。赵景清对这位侄儿则是关怀备至,床起床后,照顾得挑不去一点毛病来。通过精心的调养,赵匡胤的病终于痊愈了。但赵景清还是不让他走,每天与他朝夕相陪,让他将息身体,不让他外出闲游。

    恰巧一天景清出游,赵匡胤就在观里欣赏四处美景。忽然听到有女子的哭声,赵匡胤感到很奇怪,也异常气愤:“朗朗乾坤天地,堂堂清修之所,怎么会有女子的哭声呢?我的叔叔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呢?”火冒三丈的他,高声喝来了道童,问道:“道观里怎么会有女子的哭声?原来这里竟是一个藏污纳垢之地!还不快快领我去见那位女子。如若不然,小心我敲碎你的脑袋。”道童听罢,吓得屁滚尿流,连忙磕头作揖道:“这不关我的事,你还是等老观主回来再说吧,我作不了主。况且门钥匙在老观主那里,就是带你去,你也见不到啊。”赵匡胤一想也是,于是就愤愤地等着他叔叔回来好问个明白。及到他叔叔归来时,就迫不及待地质问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叔叔说是别人寄托在此的,并在赵匡胤的强迫下,领着他去见那位女子。

    当门打开时,那女子已经唬作一团,躲在神道后面。匡胤将那女子唤出,但见那女子果然生得标致:“眉扫春山,眸横清水。含愁含恨,犹如西子捧心;欲泣欲啼,宛如贵妃剪发。琵琶声不响,是个未出塞的明妃;胡笳调若成,分明是强和蕃的才女。天生一副风流态,便是丹青画不真。”赵匡胤看到女子害怕的样子,就抚慰道:“你不要害怕,我不是歹人,将你的经历说来,我会为你做主。”于是女子就开始介绍起自己来:她叫京娘,蒲州人氏,17岁,与其父去外地探亲,路上遇见了响马,将其劫虏到此,欲霸归己有。但响马有两人,女子只有一个,只好商议再去抢来一个,好一起成亲。于是就暂时将她寄存在此。赵匡胤听后非常气愤,决定送京娘回归故里。景清却从中阻挠,因为他惧怕响马,怕此事连累到他。赵匡胤大怒道:“叔父如若这样,我将和你断绝关系。英雄的人仗义天下,懦弱的人寸步难行。我赵某人一生见义勇为,万夫未惧,安怕一响马乎?就说此女子已被我赵匡胤掠走啦,凡事推在我身上便是。”赵景清听赵匡胤如此说,一时没有办法,只好让赵匡胤带着京娘上路了。在途中,京娘看见赵匡胤如此英雄人物,就暗自倾心,表白想嫁与匡胤为妻。赵匡胤却说,自己应经是有家室的人了。听此说,京娘甘心情愿嫁与匡胤为妾。赵匡胤英雄豪杰,做事有他自己的原则,终于还是将京娘安全地送回了故里。

    当年太祖如此高义,不为美色所迷,为后人所称道。宋朝的皇帝中少有淫亵之辈,此亦是太祖遗风。殊不知,赵匡胤心中有一更大的理想:在那战乱纷纭的时代,大丈夫当顶天立地,成就一番大事业。其有诗语:“一代英豪赵大郎,不为女色所迷茫。任侠交友闯天下,潜龙出水作帝王。”

    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之社会一个人奋斗成功的基本步骤。一个人成家为第一要务,更何况像赵匡胤这样优秀的人物,成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家里人都为他的终身大事忙里忙外,说媒的人更是挤破了赵家的门槛。但赵匡胤本人对此事却清淡得很,似乎与他无关。但是,在父母的逼迫下,他终于和贺氏一女子结为姻缘。贺氏其家也是大族,他的父亲和赵匡胤的父亲一样,也是一位高级军人,有着相当大的实力。两家可谓强强联合,门当户对。这段姻缘为世人所羡慕,成为一时的美谈。贺氏其人也是美若天仙,并且贤良淑德,是一个理想的妻子。婚后,两个人的感情甚是恩爱,生活过得美美满满。贺氏上侍公婆,下侍爱夫,赵匡胤对此是深为满意。

    然而,颇有冒险精神、胸藏天下大志的他,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依然圈不住他。他毅然决然地告别了疼他、亲他的父母,和知他、爱他的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他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除了任侠交友,增长见识外,他心中的那份理想还是没有如愿以偿。

    公元949年,赵匡胤终于遇到了机会。机会就是这样,当你刻意去追求时,却时常和你擦肩而过;当你不经意时,却重重地和你撞在了一起。但是机会却是公平的,它时刻准备着撞那些不懈追求的人。赵匡胤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永不放弃的人,一个不轻易言败的人,一个不会丢掉理想的人。他努力着,奋斗着,追求着,一直向前,从不回头。

    据说有一次,赵匡胤回家省亲,他的父亲见到他,就像见到了鬼一样,心存疑惑地问道:“你还活着?”听父亲如此说,赵匡胤顿时百感交集:在那战乱纷纭的五代,战争迭起,世道混乱,人心浮躁,多山贼响马、鸡鸣狗盗之人,以杀人越货为生。为政者更是科派赋敛,重重叠叠,抓壮丁,充军营,比比皆是。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吃,食不果腹;命,朝不保夕。所以才有赵父的惊诧,也更有赵匡胤的百感交集。赵匡胤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里,生活条件可谓优越无比,面对着貌美娇妻,可谓幸福美满。然而他却能舍得放下,毅然去游历,增长见识,广交豪杰,是缘于他心中那不灭的信念,伟大的理想。试问:机会又怎么能和这样的人擦肩而过呢?天道酬勤,天怜自怜者,天自然会眷顾赵匡胤这样的人。在他北上的途中,遇到了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河北大名县东北招兵买马,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后由于他作战勇敢,智勇多谋,屡立战功,并且亲自参加了郭威的那次兵变,深得郭威的赏识,时年他仅仅22岁。

    广顺元年(953),郭威的养子柴荣任首都开封府尹时,赵匡胤被改任为开封府马军直使。柴荣即位后,赵匡胤随即调回了禁军。这时,后周和北汉发生了高平之战。双方部队在高平相遇,于是展开了激战。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战斗开始不久,北汉的军队就占据了上风,后周的大将樊爱能、何徵,此时却畏敌如虎,一见阵势不好,竟然临阵脱逃。一时间,后周的军队阵脚大乱,形势十分危机。然而赵匡胤却很冷静,在他的建议下,周世宗将身边的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张永德率领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以密集的弓箭压住敌人的进攻;另一部分由赵匡胤亲自率领,从左翼直扑敌军。北汉的军队抵挡不住这突如其来的袭击,纷纷败退,后周的军队终于转败为胜。匡胤以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周世宗的进一步赏识。战后,他不但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而且还被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在赵匡胤亲自主持下,后周禁军完成了汰除老弱、调选精壮和组建殿前司诸军的工作。赵匡胤利用主持整顿的机会,开始在军队中形成自己的势力。他将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自己麾下的“委心”之人,安排在殿前司诸军任中、基层将领;同时又以自己高级将领的身份,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交结,并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等高级将领结拜为“义社十兄弟”,形成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势力圈子。

    从公元956年到公元958年,周世宗对南唐前后发起过3次进攻,逼迫南唐将江北15州的土地割让给后周。在整个战役中,赵匡胤表现得最为突出,被提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自南唐战役以后,赵匡胤不仅注重在军队中交结武将,对文人也开始比较重视了。赵普、王仁瞻、楚昭辅、李处耘等人,都是在这前后被他招到麾下,成为心腹幕僚的。除此之外,赵匡胤自己也开始留意研读经史,一改从前那种不喜读书的草莽作派。此时的赵匡胤,名望可谓如日中天,成为世宗的心腹之人,二人私下竟以兄弟相称。同时,赵匡胤更是结交了一批与其滚在一起,在死人堆里寻命的其他高级军事将领,如石守信等这样亲密的战友,为他以后发动兵变打下了坚实的人圈基础。

    959年世宗柴北伐未果,即因病班师回京,六月授予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之职,即为禁军的最高将领。因为赵匡胤是世宗柴荣最为相信的人,于是将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托付给他,让他成为辅弼之臣。然而,是天意?是人为?还是其他力量?为了功名利禄,硬把赵匡胤推上了皇帝宝座。总之,赵匡胤违背了诺言,违背了世宗的临终嘱托,成功地发动了兵变,而兵变竟然又是一幕黄袍加身,与郭威取得后周政权如出一辙。

    §§§第四节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后周世宗柴荣带着他未竟的事业遗憾的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将他年仅7岁的儿子托付给他最信任的赵匡胤,同时以范质为宰相共辅宗训,希望能延续柴氏的江山。一对孤儿寡母,一帮孱弱文臣,一群战功卓著的武将,三股势力交织在一起,使后周的形势骤然紧张起来。寡母爱儿,希望能保住儿子的皇位。

    然而,这样一位孱弱的女子,在丧夫之痛的打击下,在紧张政治气氛的压迫下,在内外无缘的情况下,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瑟瑟不知乾坤几何,惶惶不知末日来临,只好终日抱着儿子哭泣。而那一帮懦弱文臣呢?百无一用是书生,好似无头的苍蝇,不知飞向何处。而狡诈奸邪之辈,却似有头的苍蝇,却也是不知去何处觅血。明哲保身者,更似墙头之草,等待疾风来吹。更有阴险狡诈、首鼠两端者,等待机会,伺机而起。还有那一群战功卓著的武将们,在这战乱纷纭的五代里,军权似乎就是一切。武将们的前途,说白了就是他们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谁将能赐予他们?是那对孤儿寡母吗?是那帮孱弱文臣吗?

    天下形势异常紧张,首府开封更是在紧张的气氛下压抑着,似乎再往上加一点,就会引起一场不可遏制的大爆炸。人人各揣心思,各有想法,各有所图。坊间更是议论纷纷,地埂田间、坊里店铺、茶余饭后,各种流言蜚语纷至沓来,冲击着每一个人。此时的五代到后周时期,已是接近尾声。经过了郭威和柴荣的苦心经营,国家已基本上了轨道。人民的生活较以前已是安定得多了。以往,面对那触目惊心的杀戮、饿殍遍野的大地、无衣无食的日子,老百姓的心已是彻底的凉了。如今好不容易过上点安稳日子,他们的主子又离开了他们。国家的形势骤然改变,少主年幼,能维持这个国家吗?难道老百姓又要过刀割火炙的日子了吗?恐怕此时的他们除了议论纷纷、人云亦云之外,也只有求助于老天了,求老天让他们能过上好日子。

    这个时候,一幕非常精彩的戏剧上演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就了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千古霸业。

    无论童年的赵匡胤就天生异相,有帝王之资;还是青年的他就胸怀大志,希望将来成就天下大事,而此时的赵匡胤确实是有成为帝王的想法。无论是当时的形势,还是赵匡胤本人的资历,都具备了让他成为帝王的条件,缺少的就是应该怎样做,把各种有利的因素组合起来,完成这一千古奇功。于是,经过精心谋划的陈桥兵变终于发生了。

    自从后周世宗柴荣设殿前都点检以提高殿前司地位以后,殿前司地位虽仍略低于侍卫亲军,但已大体相当。这就引起了侍卫司和殿前司两大体系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世宗进行最后一次北伐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世宗北伐时规定,大军出征所需要的物资,都要在京城统一供给。一天,人们忽然在京城地下得到一根黑木,大约有三、四尺长。有人上前拿起此物,只见上面写着:“点检做。”看见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件什么东西,总之认为它是一件神物,于是就通过人交到世宗柴荣的手里。

    这可能是侍卫亲军司长官都指挥使李重进派系为了陷害世宗的亲信张永德而人为的,意思是说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想当皇帝。世宗于五月返回开封,六月初病情加重,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对后世进行了安排:首先,封长子为梁王,以便将来即位;宰相范质、王溥加参知枢密院事,以加强顾命大臣的职权。同时做出对张永德的防范,因为张永德的名位很高,又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再加上“点检做”符契的阴影;就以张永德缺乏主见为名,削了他的都点检的职位,让他出外做节度使去啦!而以名位较低、但世宗比较信任的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六月中旬,世宗病死,梁王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恭帝即位,为百官加官进爵,禁军的最高将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再进爵之后,即被调任淮南(今扬州)节度使,虽仍然留有军职,但已是远离首都。这是在罢免张永德之后,将名望高到可能威胁后周帝位的高级将领减除的又一措施。原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在得到提升后,也奉诏巡防北边,调离了京城。同时,提升名位较低的高怀德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张令铎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经过这次调整以后,在京的高级将名位都较低,这可能是世宗和顾命大臣范质为巩固少主的帝位而采取的措施,然而却成了赵匡胤发动兵变的有利条件。此时,在京的高级将领中,除了韩通外就属赵匡胤的地位最高,同时他又是殿前都点检,于是他就利用当时有利的条件,对神符之事大加渲染。人们议论纷纷,都说点检要做天子了,这是天命所归。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世宗柴荣万万也不会想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赵匡胤铺路。赵匡胤对此却是从容继承却又发扬光大。试问:有谁敢逆天而为呢?天意,人意,堂而皇之的没有比天意更漂亮的借口了。

    赵匡胤在完成了舆论造势之后,紧接着就进行了兵变的第二步,即将大军带出京城,将军队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960年的正月初一,这天,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上是新年的第一天,人们都还沉浸在节日的喜悦当中,祈祷着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生活富裕和谐。然而,赵匡胤却指使亲信谎报军情,称:“北汉和契丹的军队已经联合进攻后周的边境。”少主刚刚即位,国事还不稳定,如今又有外患叠加,这怎能让人容忍。内安邦是文臣之事,外定国是武将之职。于是赵匡胤就主动请缨,要求带兵出征,荡平边患,为国家出力,以不负世宗的托孤之恩。后周宰相范质就与王溥商议对策,而此时的王溥早已投靠了赵匡胤,所以他极力同意让赵匡胤领兵出征。这就促成了范质的决策,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殿前、侍卫二司的精兵北上抗击。而赵匡胤呢?继而将自己关系比较疏远、而名望却比较接近的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调离,让他做先锋,先大军一步出发。

    正月初三这天,后周的文臣们眼睁睁地看着赵匡胤将几十万精兵带出了开封城。大军行至一天,来到了陈桥驿这个地方。陈桥驿距开封几十里路程,位于开封东北,是开封的门户,军事咽喉要地。几十万大军走了一天,却只走得几十里,而大军却恰恰选择了陈桥驿这个地方,可见赵匡胤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此时的慕容延钊所率的先锋部队已渡过黄河北上,因而既不在兵变的现场,又有黄河的阻挡,不会成为兵变的阻力。时机已经成熟,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亲信赵普等,便带领平时一向亲近的将领鼓动士兵兵变。

    当夜的五更,军士们骤集在驿门下,叫喊着让都点检赵匡胤做皇帝。有人出来阻止,众人不听,依旧叫嚣着,气氛异常激烈,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等到天明,军士们更是逼近了赵匡胤的寝室。赵光义这时来到赵匡胤的寝室,向他说起了发生的事情。赵匡胤踱步来到帐外,看见军中将士都群情激奋,手里提着兵器,叫喊着:“大家都没有个主心骨,愿策太尉(对高级将领的尊称)早登大宝,荣为天子。”还没等赵匡胤说话,众人就将早已准备好的黄袍加在了赵匡胤的身上,随即跪倒膜拜,山呼“万岁”。试问:如果不是经过精心的策划,黄袍又怎么拿出如此及时,有如此恰到好处?如果说郭威的黄袍加身只是一次预演罢了,因为他所披的黄袍只不过是一领黄色的旗子;而此时赵匡胤所披的黄袍,却是真正的龙袍。可见,直到此时,黄袍加身才被赵匡胤正式申请为专利,为他自己所有。黄袍加身是由赵光义和赵普共同商量,并已得到赵匡胤默许的一件大事。赵匡义和赵普在军中鼓动平日里一向亲善的士兵完成了这场大剧。而赵匡胤呢,更是半推半就,或者是战士们根本就没给他推的机会,就把他抱上了马——不,应该说是抱上了虎。此时的赵匡胤已是骑虎难下了,或者根本他就应该是一个骑虎的人。赵匡胤随即率大军返回了开封城。在回军的途中,赵匡胤对众人说:“我本不想当这个皇帝,是你们为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硬把我推到这位置上来的,是你们陷我于不义。如今既然我当了这个皇帝,你们就得听我的,否则我就不干啦。”众人们都表示同意。于是赵匡胤发号施令,改变了以往兵变时士兵抢劫的惯例,严禁士兵掠杀,抢夺人们财产。这样就争取到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嘛!赵匡胤这招做得实在是漂亮。

    大军返回时,已是正月初四,留守开封的守将是谁?正是石守信,这位赵匡胤童年时的玩伴,也是和他在军中生里来、死里去,在死人堆里找活命的亲密战友,更是后周军队中另一位战功卓著的将领。赵匡胤将大军带出,却留下这样一位心腹之人留守开封,其心可见,陈桥兵变奇谋更是缜密。大军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开封城。此时后周的早朝还没有散,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立即自内廷奔回,准备抵抗,却被赵匡胤的亲信、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追杀于家中。

    赵匡胤在控制了京城之后,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要做,那就是争取到后周首相范质的支持。赵匡胤在从军之初,看到后周皇帝郭威在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北)第一次兵变后回京,因为得不到首相冯道的支持而功亏一篑。后不得不用出兵的机会,在澶州发动第二次兵变,才废了后汉而建立了后周。赵匡胤不能不吸取教训。因而,在回到殿前司公署之后,他立即脱掉了黄袍,命令将士们将宰相范质和王溥押到了公署。

    面对如狼似虎的亲兵们,范质质问赵匡胤:“先帝对待太尉就像对待亲儿子一样,如今先帝驾崩,身体还没有冷却下来,你就这样做,你对得起先帝的托付之恩吗?对得起先帝的知遇之恩吗?对得起天地良心吗?”范质完全无视赵匡胤已被拥立为皇帝的事实,仍然以“太尉”之称来称呼赵匡胤。赵匡胤听范质如此说,呜咽道:“我受先帝厚恩,如今却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上负苍天,下愧大地,中对不起先帝之恩,身在针毡,命悬累卵,我到底该怎么办啊?”说罢嚎啕大哭,装出一副毫无办法的样子。赵匡胤的亲信、殿前司散指挥都虞侯罗彦环拔出了宝剑,厉声叫道:“今天一定要得到大家心目中的天子,早定大统,否则谁也不许走。”范质看到大势已去,回天乏力,为了避免后周代汉时杀害嗣君的惨剧重演,遂提出了条件,要赵匡胤行禅让之礼,以取代周朝,并且要侍太后如母,养少主如子,这样才不负先帝之恩。赵匡胤都一一答应了下来。这时,早已投靠赵匡胤的副宰相王溥应声下拜,山呼“万岁”。宰相范质也不得不承认眼前的事实。

    当天,在崇元殿举行禅代礼之后,赵匡胤正式登基,是为太祖。次日,正月初五,公元960年2月4日。因为赵匡胤曾领归德军节镇宋州,所以建国号为宋,改周显德七年为宋建隆元年,大宋朝正式建立了,史称北宋,仍以东京开封为都。

    太祖赵匡胤荣登大宝,这回他没有违背诺言,对柴氏并未斩尽杀绝,而是给柴氏以很大的优待,立铁券丹书,让他们世享荣华富贵。我们在《水浒传》中看到的柴大官人,即为世宗柴荣的后人。太祖虽兵变登基,然这次兵变亦是流血最少的一次,又很优待柴氏的后人,可见他仁德的一面。

    纵观陈桥兵变发生的经过,这是一次经过周密计划而发动的兵变,其缜密程度很值得研究。兵变成功,赵匡胤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然而,作为武将的他,是靠兵变起家,取得了帝位。对于赵匡胤来说,如何才能让自己高枕无忧,稳坐皇位?这是一道难题,也是他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自己的部将都向他这个榜样学习,赵家江山恐怕过不了多久又要易主了。于是,又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开场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