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国:两宋-南宋军事外交的强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东京保卫战

    建炎元年十二月,金兵分三路:讹里朵、兀术(宗弼)率东路军攻山东,娄室率西路军攻陕西,粘罕(宗翰)率中路军攻河南,来势汹汹,企图一举摧毁南宋王朝。开封是金兵进攻的重点。于是,粘罕率领金兵主力向河南推进,兀术也率领部分东路金兵指向开封,配合粘罕的攻势。面对金兵的进攻,将领们有的主张集沿河各州县的宋军,“并兵力战”;有的主张断河梁,“坚守自固”。宗泽笑道:“去年京城陷落,正由于此,难道可以沿袭吗?”“戒诸将不得轻动,极力保护河梁”。宗泽派统制刘衍、刘达,各带兵两万,战车二百辆,分头驰援郑州和滑州,以分金兵东西夹击之势,然后集中兵力,等待时机,寻找突破点,痛歼来犯之敌,然后渡过黄河,切断滞留黄河南岸金兵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兀术率领的东路金兵被拒于滑州城下,又得不到粮草补充,不得不退往山东。越过黄河从北面佯攻的金兵,闻讯后,恐被宗泽切断退路,连夜逃回河北。粘罕见夹攻计划彻底破产,只得放弃原来的打算,率领中路金兵的主力转掠西京(河南洛阳)。金兵第一次对开封的攻势,就被宗泽轻而易举的瓦解了。

    建炎二年(1128)正月,在春节元宵期间,粘罕以为宋军无备,从郑州方向进袭开封。宗泽在开封近郊设伏以待,派刘衍率部在郑、滑间伺机而动。宗泽为了诱敌深入,特张榜公告全城:元宵节张灯5天,暂时解除宵禁。在这几天里,开封城内张灯结彩,车来人往,异常热闹。金兵游骑窜到开封城下窥探,回去后报告所见的情景。金帅自以为得计,气焰更加嚣张,率军长驱直入,抵达距开封城仅三四十里的白沙镇。宗泽属下闻讯后,急忙向宗泽报告。这时,宗泽正与宾客下围棋,谈笑风生,对金兵到达白沙镇似乎充耳不闻。将士们只得自动了起吊桥,关闭城门,登城守御。宗泽得知后,召集将领,对他们说:“何事要如此慌张!”下令将士们解甲归寨。正当开封百姓欢度元宵节时,金兵大队人马悄悄到达开封城西七里的板桥,完全进入宗泽部署的伏击圈。这时,刘衍率军向金兵发起猛攻,埋伏的宋军同时出击,四面包围,左右夹击,金兵溃不成军,宋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延津、胙城。河阴等地,一直追到滑州。滑州之西30里,有一个金兵的营寨,是金兵军需的重要供给地。刘衍分兵连夜进袭,一举攻破,缴获了大量的辎重和粮草。

    粘罕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二月初,调集军队,又从郑州方向再次进犯开封。宗泽派统制李景良、阎中立及统领郭俊民领兵万余,前往郑州迎敌。他们在途中和金兵遭遇,由于李景良等轻敌大意,仓促应战,阎中立战死,郭俊民投降金兵,李景良战败后弃军而逃。败讯传来,宗泽震怒,下令将李景良追捕归案,怒斥道:“胜负兵家之常,不胜罪可恕,私逃是无主也。”按军法处以斩决。几天后,郭俊民和金将史官人等奉金帅之命,前来诱降,在八角镇为都巡检了进擒获,押进开封城。宗泽见郭俊民竟敢为敌人做说客,大怒道:“今你全躯苟活,反为敌人持书相诱,有何面目见人乎?”下令将他推出斩首。对史官人说:“你们不敢正面与我们交锋,却以儿女语来胁迫我,你以为我是可以利诱的吗?”亦命斩之。对他们的随从则说:“你们本是宋人,被胁迫而来,并非自愿。”给以衣食,将他们释放。

    粘罕的诱降活动失败后,趁刘衍率部回开封休整之时,二月中旬又向滑州发动进攻。宗泽说:“滑当冲要必争之地,有变则京师不可守。”准备亲自率军迎战。这时,右武大夫、果州防御使张撝挺身而出,坚决要求代替宗泽领兵杀敌,保卫滑州。宗泽同意张撝的请求,选派精兵五千归他指挥,并嘱咐他:“若众寡不敌,毋轻战,以待援师。”张撝兼程赶到滑州。当时金兵十倍于宋军,张撝毫不气馁,带领士兵向敌人冲杀过去,战到傍晚,杀伤相当。宗泽考虑到滑州敌众我寡,又派统领王宣率骑兵五千驰援,并告诫王宣:“敌惟持众,当设奇以取胜。”当王宣到达滑州时,张撝已英勇战死。王宣率部与金兵继续战斗,迫使金兵退到黄河岸边。王宣估计金兵会趁夜渡河逃遁,便收兵以待。果然,金兵趁夜渡河,王宣率部待其半渡猛击之,大败金兵,彻底粉碎了金兵对滑州的进犯。宗泽见王宣机智勇敢,令王宣知滑州,以防金兵卷土重来。宗泽又命王宣将张撝的遗体运回开封,在佛寺为张撝隆重祭奠,亲自为之披麻守灵,并上奏朝廷,请求厚恤张撝的家属。同时派遣属下官吏,去其他阵亡将士家中慰问和抚恤。宗泽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广大将士,都说:“死亦荣矣!”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斗志。

    面对金兵气势汹汹的大举进攻,宗泽敏锐地洞察金兵的战略部署。根据敌我情况,采取以攻为守的方针,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一再挫败金兵的攻势。尤其滑州之战后,金兵退往黄河北岸,从此不敢向开封发动大规模进攻。开封成了金兵难以逾越的屏障,确保了南宋王朝的安全。在开封保卫战中,充分展现了宗泽高超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从此,宗泽的威名远扬,当时金人提及宗泽,都以敬畏的心情称他为“宗爷爷”。

    李纲罢相后,黄潜善、汪伯彦分居左、右相,独揽朝政,朝廷成为主和派的一统天下。他们横行无忌,加紧南迁步伐,派人营缮扬州、金陵,迎奉元祐太后、六宫后妃等去金陵,遣使去开封奉太庙木主赴扬州。宗泽闻讯后非常愤慨,认为此举关系到“天下治乱”和“王室安危”。虽明知自己势单力薄,仍奋起抗争,在九月一个月中,五上《乞回銮疏》,竭力劝阻高宗南巡。在这些奏疏中,首先强调指出开封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宋王朝二百年建都于此,又是宗庙社稷之所在,“且以中国之倚恃,实为两河之盛强”,是“诸夏之本根”。高宗不回归京师,等于放弃两河,放弃中原。如果“敌人乘之而纵横,则中国将何以制御?”宋王朝大一统基业必将毁于一旦。同时痛斥黄潜善、汪伯彦等是奸邪之辈,他们“皆无远识见,无公议论,偏颇回派,惟富贵是念,朝人一言,暮人一说,皆欲赞陛下南幸”。反复劝说高宗要以社稷为重,不要听信馋言,“迁幸大计不独谋之一二大臣,当与亿万之众同之”。

    宗泽的忠言直谏,丝毫没能改变高宗的态度。当南迁的准备工作完成后,高宗藉口“金人欲犯江、浙”,下诏宣称“暂驻淮甸,捍卫稍定,即还京阙”,并下令,“敢妄议摇动朝廷者,许人告”,予以严惩,以压制反对南迁的意见。十月一日,高宗以巡幸为名,从南京前往扬州。宗泽虽不相信高宗“即还京阙”的诺言,但仍一再上疏上表,敦促高宗及早回归京师,并说:想陛下“必不肯失信于天下”。

    宗泽在粉碎金兵冬季大规模攻势之后,金兵被迫退守,形势对抗金有利,北伐时机已经成熟。建炎二年正月,宗泽再次上疏乞请高宗回銮北伐,并在该疏上表示,“臣若有毫发误国之计,臣有一子五孙,甘被诛戮,以谢天下”,不顾一切坚决与主和派抗争。同月又派遣属吏范世延赴扬州面陈,建议高宗“亲御六龙,直抵沙漠”,将金兵驱逐出境。宗泽的建议名正言顺,合情合理,

    高宗也难以公开反对,于是采取敷衍的态度,用晋爵、赏赐等手段进行安抚,心里对宗泽却越来越不满。主和派经过一番策划后,二月就抛出了两个诏谕:其一是指责宗泽联络和招募义兵,是“假勤王之名,公为聚寇之患”,以“聚寇”的罪名加害宗泽,并企图阻止宗泽领导的抗金力量的扩展;其二是调任宗泽为“尚书兵部郎中,进御镇江,为统领都统元帅”,用釜底抽薪的办法,企图弃毁宗泽在开封组织起来的抗金力量。宗泽对朝廷的种种荒谬举措,坚决予以批判和抵制。从一月至五月,他连上了11封《乞回銮疏》,还派遣属吏范世延、呼延次升及其子宗颖,三次赴扬州乞请,报告北伐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反复强调,“天下之事见机而为之,待时而措之,则事无不成”,希望高宗不要放过中兴大宋的大好时机。到了五月,北伐的筹划基本就绪。金兵的优势以骑兵见长,从历史经验和当时实际情况看,在炎热的夏天,骑兵“皆难于致用”,因此,宗泽提出了六月进兵渡河的计划,盼望高宗回京主持北伐大计。

    宗泽的北伐计划分军事和外交两大部分。在军事上:“遣王彦等自滑州渡河取怀、卫、浚、相等处;遣王再兴等自郑州直护西京陵寝;遣马扩等自大名取洺、赵、真定;杨进、王善、丁进、李贵等诸头项,各以所领之兵分路并进。既过河,则山寨忠义之民相应者不只百万,契丹、汉儿亦必同心歼殓金贼。”在外交上:“遣一使泛海道入高丽”,以“元丰惇好之旧”,约其出兵攻金;“遣官从间道趋河东,谕折氏(云中大族)修其旧职,以固吾圉。使三隆交攻金贼,令彼应敌不暇”;“北首燕路,访大辽子孙,兴灭继绝,约为与国”,联合辽国人民共同抗金。这个计划相当周密,也切实可行,如能付之实施,对金兵则形成合围之势,何患不能马到功成,一举夺取抗金斗争的彻底胜利。

    然而,高宗对宗泽提出的北伐计划,置若罔闻,千方百计拒绝回銮京师。五月,谣传高宗弟弟信王赵榛将渡河入京师。高宗深恐他和宗泽结合起来,形成与自己对峙的又一个赵宋政权,急忙下诏宣布“联将还阙”。事后察觉这个信息不确实,“还阙”之事就再也不提了。但是,高宗对宗泽却越来越不放心,于是派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仲荀为东京副留守,就近监视宗泽,阻止六月进兵渡河计划的实施。宗泽忠心耿耿效力宋王朝,却得不到高宗的理解和支持,反而“信而见疑,忠而见谤”,眼看自己弹心竭力筹划的六月进兵渡河计划已成泡影,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前来探望,宗泽说:“我的病是由于不能北伐,积愤所致。你们如能继承我的志愿,我虽死无恨。”将领们都感动得流下眼泪,齐声道:“我们一定尽力报国。”诸将退出后,宗泽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不由吟起了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七月十二日,宗泽在弥留之际,无一语及家事,唯念念不忘北伐,最后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怀着悲愤的心请与世长辞了,时年70岁。后来由儿子宗颖和爱将岳飞一起扶枢归镇江,与夫人合葬于京岘山上。

    宗泽抗金救国的壮举充分体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他那各族人民和平相处的政治主张和联合一切抗金力量组成统一战线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符合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宗泽的磁州阻驾,就不可能有以后的宋高宗;没有宗泽坚守开封,南宋王朝就不可能存在。倘若宋高宗能采纳宗泽的24道《乞回銮疏》,亲临开封前线,稳定军心、民心,支持宗泽渡河北伐,就有望收复中原,实现全国统一。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为国家、民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而宗泽的悲剧在于,他承袭了古人的忠君思想。虽然他为北宋王朝和后来的南宋王朝战功显赫,却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钦徽二帝回到故里,而拒绝了他北伐的宋高宗,却依旧眷恋着皇位,在长江天堑的佑护下,偏安一隅。于是,“西湖歌舞几时休”成了爱国志士的愤怒呐喊!

    §§§第二节    韩世忠大战黄天荡

    长江天堑自古如此,早在隋朝时期,南朝的陈政权就凭借长江,偏安江南。当赵构的朝廷在杭州刚刚喘气的时候,金兵的铁骑依然窥视长江,而这里的守卫者韩世忠巧妙利用这一天堑,与金兵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黄天荡之战。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陕西延安人,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之一。他出身贫苦,好酒尚气,身材魁梧,鸷通过人。18岁时应征为本州敢勇乡兵,苦练杀敌本领,能挽300斤的强弓,经常手舞铁槊,奔驰在天郎山的峭壁间,十分勇敢。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延州乡兵奉调为党万部所属,开赴前线,参加了进攻西夏银川(今陕西米脂)的战斗,后来又跟随党万战于嵩平岭、跟随刘延庆征战,多次立有战功,被补为进义副尉的小官。

    宣和二年(1120)冬天,浙江方腊在睦州(今浙江建德)起义造反,宋朝统治者遂调集西北军前往镇压,韩世忠率所部敢勇士50人随军出征。韩世忠作为王禀裨将,跟随童贯南下镇压起义。次年四月,方腊败退到清溪帮源洞,韩世忠入洞生擒方腊而出。因此他转为承节郎,升为有品级的小武官。

    金兵的不断南下,使得韩世忠踏上了抵抗金军入侵的民族战场。靖康元年(1126)正月,韩世忠跟随内侍梁方平出屯浚州(今河南浚县)黄河桥以抗击金军,梁方平畏敌如鼠,指挥失当,见到金兵压境,即率数万宋军仓促溃逃。韩世忠奋战突围,烧断桥缆,阻止金兵于河北,自己则退往汴京开封。金军围攻开封时,韩世忠升为统领,参与守卫京城。六月,韩世忠奉命讨伐叛军,以功升领单州团练使,屯驻滹沱河。当时王渊镇守赵州(今河北赵县),他闻听金兵进攻赵州,遂引兵驰援,亲率敢死军300人直捣敌营,使得敌军自相残杀,伤亡颇重。至此韩世忠声名远播,以功迁升为嘉州防御使,还屯大名,后被任命为前军统制。

    靖康二年(1127)正月,康王赵构到达济州(今山东巨野)随行大臣劝说其即位,重建赵宋政权,韩世忠也带领军队前往投奔。四月,韩世忠部将击退侵犯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的金军,自己则护卫康王赵构到达南京。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日,康王赵构即皇帝位,史称宋高宗。韩世忠升领光州观察使。建炎年间,历任定国军承宣使、御营司左军统制、御营司平寇左将军等职务,尤其在平定苗、刘之变中,韩世忠为高宗赵构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加授检校少保,擢升为武胜军节度使、御前左军都统制,还获得高宗手书“忠勇”的制旗。

    宋高宗建立南宋以后,并无抗金的坚决信心,在投降派的怂恿下,很快趋向与之议和。他宠信奸臣黄潜善、王伯彦之徒,为了表明与金议和的决心,不仅遣散了李纲、宗泽好不容易才有规模地组织起来的南宋官军,而且还强行遣散了在黄河流域附近的各路起义军,甚至出动官军去攻打起义军,造成抗金形势一片混乱。

    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军乘宋朝兵力空虚之时再次发动大军,渡过黄河,直向南宋都城攻打过来。宋高宗此时正在做着安守、议和的美梦,一听到金兵突然冲过黄河,攻打了过来,立刻仓促南逃。他先坐船渡长江到镇江,后来觉得镇江也不安全,再次逃跑直到杭州,最后安顿在建康(今南京)城。金兵这次只是小规模地南下,所以只是烧杀抢掠一番就转头回去了,并没有再南下攻宋。

    然而还没有等宋高宗缓过气来,建炎三年秋天,完颜宗弼率领军队再次南侵。高宗赵构为作好逃跑准备,曾召集诸多将领询问驻跸的地方,韩世忠当场就反对张俊提出的逃往长沙的建议,他说:“国家现在已经失掉河北、山东,倘若又放弃江淮之地,还有哪里是能够统治的呢?”但是高宗平庸怯弱,闻听金军要活捉他以消灭南宋,心里害怕极了,因此一心想保住性命,对于韩世忠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最后还是带领一群投降派官员逃到海上去了。临行前高宗任命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驻守镇江。

    不久,完颜宗弼分兵两路南下,金兵一路上攻城掠地,烧杀抢夺,各路宋军接连败北,韩世忠也从镇江退保江阴(今江苏江阴)。金军这次似乎真的下定了灭亡南宋的决心,所以继续在后面尾随宋高宗不舍,以致于追到不擅长作战的海上也无所谓。这时,宋军利用海战的优势,在台州附近海域阻击敌人,才使得高宗得以幸免于难。

    与此同时,江南各地军民到处集结到山寨、水寨,奋力打击金军,使得金军处处受到威胁。因此金兵在攻占临安府之后,便宣称“搜山检海”已毕,大肆烧杀一番,于建炎四年春北撤。就在金军北归途中,他们遭遇到南宋名将韩世忠的痛击。韩世忠派前军守卫在青龙镇(今江苏青浦县),中军驻守在江湾(今江苏宝山县南),后军则在海口(今江苏宝山县东)处布防,等待金军北返之时加以阻击。然而,金军在打探到消息后,改从临安经吴江(今江苏吴江)、平江向镇江撤退,当得知完颜宗弼所率的军队已经水路绕道秀州(今浙江嘉兴县)、平江府(今江苏吴县)后撤时,韩世忠便率领水军八千士兵星夜兼程赶往镇江,终于在三月十五日先期到达镇江,把军队埋伏在镇江东面长江上的焦山寺和其他险要地方驻扎下来,以截断金军的归路。韩世忠对部将说:“这里的形势,以金山的龙王庙为最好,敌军定会登山以观我军虚实,应借机给其点厉害看看。”

    于是,他分别埋伏士兵百名于岸边和庙内,约定,闻战鼓声,岸边伏兵首先杀入,庙兵随后出击,两面夹攻,捉拿敌人。完颜宗弼不知韩世忠已经先期抵达,所以就放松了警惕。在到达镇江之后,才发现镇江城的四周围都是南宋的军队,长江河口也已经被南宋军队封锁住了。完颜宗弼十分着急,亲自带领四名将领,悄悄地骑马到长江边上的龙王庙,想侦察一下宋军的情况。没有料想到,韩世忠料事如神,早已派了精兵埋伏在四周围。埋伏的宋军看到一共只有5个人,心想要拿住还不容易!所以没有等鼓响就奋勇冲出,差一点就抓住了宗弼,但也抓住了他的两员大将。虽然宗弼被吓得跌落马下,立刻又跃上马背,飞似的地逃跑了。完颜宗弼损兵折将,感到十分懊恼,为了还以颜色,同时也为了打开出路,金军与宋军展开了猛烈激战。

    三月十五日,宋、金双方各自出动水师,在江面上展开大战。尽管南宋军队在人数上趋于劣势,韩世忠的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身穿铠甲也亲上前线擂鼓助威,宋军士气倍增,作战英勇,面对强敌毫不胆怯。这时江南天气日趋炎热,金兵携带大批掳掠物资急于北撤,已经无心恋战,再加上金军本来就不善长水战,很快就被打得惨败,金军死伤无数,连宗弼的女婿龙虏大王也被宋军活捉。完颜宗弼实在无奈,就派人向韩世忠求和以自保,说愿意尽还所掠到的全部人口、财物,求韩世忠借道北归,被韩世忠严词拒绝,又请以名马献上,也遭到拒绝。于是金军水、陆10余万人只得沿长江南岸强行西上,韩世忠则率领水、陆8千余人,沿长江北岸阻击,且行且战,结果这次金军形势更加严峻,最后金兵被逼进了建康东北70里处一个叫黄天荡(在今江苏镇江至仪征南)的地方。

    黄天荡乃是一条死水港,宋军船队紧紧堵住了它的出口,金兵多次突围都告失败。挞攋得知完颜宗弼被围,从潍州(今山东潍坊)派军队来援助。但金军的援军相继也被韩世忠所打败,这回金军可真是进退无路了。本来韩世忠可以趁机将完颜宗弼一干人等全部歼灭,但是由于兵力太少,只得采取围困的办法,断其水源。就这样,完颜宗弼一直被困了40余天,“完颜宗弼绞尽脑汁,求会语,祈请甚哀”。 完颜宗弼为了能够逃走,重金求购计策。这时有一个熟悉黄天荡地形的本地人在大量金钱珠宝的诱惑下,向完颜宗弼献上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原来在黄天荡的北面有一个老鹳河的古道,现在虽然已经被淤泥堵塞起来,但是只要派人将这古道上的淤泥全部清理干净,就可以把黄天荡与秦淮河连接起来,从而就可以沿着秦淮河逃走了。

    完颜宗弼闻听此言,十分惊喜,便率军在一夜之间凿通了老鹳河故道约30余里,在四月十二日逃出了黄天荡。宋军发现后,又将金兵围困在建康府附近的长江里。完颜宗弼在得知自己的援军也赶到了黄天荡,于是想和援军内外遥相呼应,一举歼灭韩世忠的军队。当时韩世忠所率领水军的战船,形体比较高大,稳定性好,且攻击力强。相比较而言金军的多是小船,很难与宋军正面相抗衡。

    可是,韩世忠的军队也有其弱点:一是他们皆用海船,陈于江中,海船遇风,“往来如飞”,固然锐不可挡,但如果无风,就动弹不得;二是宋军在江中,而金军在岸上,金营中事,宋军无法得知,而陆上金军,却可凭借其居高临下的优势,把宋军的动静窥见得一清二楚。时有一侨居建康府王姓福建人,向完颜宗弼献上破宋军海船的计策,教授金军在战船中载有土块,来增加船体的稳定性和航行速度,再铺上平板,在平板上打洞,供划桨之用,同时准备好大批火箭。并且发挥小船机动灵活的优势,采用火攻的办法来对付宋军。四月二十五日,金军“引舟出江,其疾如飞,天霁无风,海舟皆不能动。韩世忠舟师本备水陆之战,每舟有兵、有马、有家属、有辎重,及是敌以火箭射其船舱,火烘日曝,人乱而呼,马惊而嘶,被焚与堕江者不可胜数”。 完颜宗弼遂乘机绝江而去,逃回了北方。韩世忠眼看无法追上,只好率少数部队退到瓜步(今江苏六合),再从陆路还屯镇江。不久,他以抗击金军有功,拜授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

    黄天荡大捷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三月,宋军与金军在黄天荡(今江苏南京)进行的一次水战。这次战役历时48天,可以说宋军是先胜后败。宋军先是在韩世忠德率领下以八千名水军阻止了金朝十万大军的渡江,并将其围困在黄天荡一隅。然而由于兵力不足,又无陆军配合,未能趁机全歼金军,金军便利用宋军的弱点,突围逃走。尽管韩世忠领导的镇江——建康之战,未能全胜,但是却给了金军巨大的打击。完颜宗弼经此一战,对水战十分忌惮,金军在此后近30年内不敢渡江,再无大规模的南下,可以说都是此战所立威的结果。因此称之为大捷也是毫不过分的。黄天荡大捷,大大振作了宋军的士气,鼓舞了南宋军队抗战的信心。尤其是韩世忠能够以其绝对处于劣势的兵力力挫金军,实在令人叹服。

    绍兴十三年,韩世忠封咸安郡王。绍兴二十一年(1151)八月,去世,享年63岁。临终前对看望他的人说:“吾以布衣百战,致位王公,赖天之灵,保首领没于家,诸君尚哀其死邪”,对岳飞被奸相秦桧害死之事犹念念在心。朝廷为表彰韩世忠的功绩追封为蕲王,谥号为忠武。韩世忠的成长和他所建立的业绩,主要是在宋金的长期战争时期。韩世忠力主抗金、坚持抗金,成为南宋时期颇有声望的军事名将,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比起后起之秀岳飞来说,韩世忠保全了自己的身家,而岳飞虽然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岳家军”,却因为佣兵过重犯了赵宋王朝立国的规矩,更因为干涉皇室事务,被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杀害。一代抗金名将倒在了预谋已久的诡计中。

    §§§第三节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上)

    从《说岳全传》,人们熟悉了抗金英雄岳飞的形象,那句“直捣黄龙”的呐喊,应该是王朝更替之际的最强音。至今,在西湖边,人们依然会拜祭这位英雄。当然,小说中的故事很多都是编的,但岳飞这个人物确是鲜活地活跃在那个年代。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绍兴年间的抗金将领、民族英雄。出身雇农,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19岁的岳飞应募参军,抗击过辽军的进犯,也曾参与镇压农民起义。不久因为父亲亡故,退伍还乡守孝三年。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怀着“尽忠报国”的思想,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据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其背上刺了“尽忠报国”4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隶属于武功大夫刘浩,很快因作战勇敢补为承信郎,后来跟随赵构到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初次隶属留守宗泽。在宗泽的主持下岳飞与金人战于开德(今河南濮阳)、曹州(今山东菏泽),屡立战功,升秉义郎。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不久,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因不满黄潜善、汪伯彦的逃跑路线,毅然以小官越职言事,上书高宗请求“车驾还京,收复失地”,结果被革去军职,并从此此种下了对岳飞不信任感。

    建炎元年(1127)八月,岳飞再次前往大名府投奔河北招抚使张所,升任统制,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招抚司被撤消后,岳飞又成了王彦的部将。王彦正确地估计了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稳扎稳打的作战方针,但岳飞报国心切,主张以速战速决,竟不听劝阻,擅自率部孤军奋战,结果遭到惨败。于是岳飞又因违反军规,被迫离开王彦所部,于建炎二年春天,渡过黄河,再次投奔已经成为东京留守的宗泽。这时金军南下,自开封至洛阳一线的城镇,成为宋、金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金军进犯汜水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副元帅宗泽命令岳飞率领五百骑兵前去侦察,在途中与金兵发生了遭遇战,岳飞以少胜多打败了金军,被宗泽提升为统领。不久又参加了保卫滑州(今河南滑县东旧县)的战斗,也取得了胜利,再次升任统制。因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宗泽病故后,岳飞跟从继任东京留守的杜充镇守开封。在以后的一年左右时间里,他继续在河南战场抗击金人。建炎三年(1129)七月,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随杜充的军队撤退到了建康府,参与长江一线的防御。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金兵渡江,岳飞在都统制陈淬的率领下,在建康城外拼死抵抗。后由于陈淬壮烈牺牲,其他各路军队溃散,岳飞只好带领所部退守钟山。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投降敌国,岳飞集合余部转移到宜兴(今江苏宜兴)境内,归张俊节制。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今属安徽)攻击金军后续部队,取得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取得四战四胜。岳飞不断袭击金兵,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使得他在军中的声望不断提升。

    建炎四年(1130)春天,南宋朝廷趁金将兀术率军撤退之际,调动大批军队,准备收复建康,命令张俊具体负责指挥事宜。但是,对抗金一事有所胆怯的张俊,却始终逗留在浙西不敢前进。五月十一日,金军焚毁建康府,掳掠人口、财物后,开始渡江北归。岳飞闻听敌人将退去,不等张俊下达命令,就主动向集结在静安镇(今江苏南京)的金兵发起进攻,歼敌数千人。接着,又与原建康府通判钱需所率领的乡兵配合,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乘胜收复了建康城。五月下旬,岳飞押解战俘到行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受到高宗的嘉奖,赏赐了铁铠50副、金带、鞍、马、镀金枪、百花袍等物品。不久,朝廷发表岳飞升官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并任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今江苏泰州)镇抚使,兼任泰州知州的差遣,直接担负起防卫长江以北、建康到镇江一线外围的任务。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同时他也拥有人马一万多人,建立起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1133),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曹成等“军贼游寇”,得到高宗亲笔手书“精忠岳飞”的一面战旗,同时朝廷还发表岳飞落武阶官中卫大夫,超升正四品的镇南军承宣使,颁赐了衣甲、金带、战袍、弓箭、刀枪、战马等物品,赏白银两千两用来犒赏三军将士。绍兴四年四月,岳飞出师襄汉,击破金朝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这时他的第一次北伐。岳飞也因功被任命为襄阳府路的制置使,后又改驻鄂州,升为从二品的清元军节度使。朝廷将崔邦弼和颜孝恭两部分军队拨入岳家军,使得岳飞的队伍扩大到3万人以上。岳飞在鄂州的一座高楼上,触景生情,回想自己的经历,视功名利禄如尘土。北方的国土有待收复,同胞的泪眼南望欲穿。他将自己满腔的热忱化作一曲长歌——《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四年十二月,岳飞又大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时值岁末严寒,大雪纷飞,粮草不通,使得金军野食无所掠,只得杀马以充饥,因此金兵在得知金太宗病危的消息后,不敢停留慌忙撤兵。绍兴五年(1135),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得“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七、八月间,岳家军进行了第二次北伐。秋天本是宋军的防御季节,现在发动进攻,以便出奇制胜,使金军措手不及。岳飞命牛皋为先锋,进攻伪齐的镇汝军。牛皋率部以雷霆万钧之势,很快就击破了伪齐的军队,而且继续挥师东向,扫荡颍昌府,直到蔡州,将伪齐军队的粮草、器械烧毁后凯旋而回。

    同时岳飞亲率大军向西北方进击。八月初,王贵、董先等将领攻占了虢州(今河南卢氏县),歼灭守军,缴获粮草15万石。接着王贵继续统军西进,攻克商州全境,包括上洛(今陕西商州)、商洛(今陕西商洛镇)、洛南(今陕西洛南县)、丰阳(今陕西山阳县)、上津五县(今湖北郧西县)。在击破伪齐军队的抵抗后,取道栾川县,进据西碧潭与太和镇,直取顺州(包括伊阳、长水、永宁、福昌4个县)。同时在进军途中缴获了上万匹战马,大大充实了岳家军的骑兵部队。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加上一直转战于山区,道路崎岖不平,交通运输不便,使得军粮供应不足。固然可在杀获甚众之余,从敌方手中夺取到大批粮食。可是粮食既要供给部队和马匹,又要赈济疾苦的百姓,则是杯水车薪。于是岳飞只得暂停攻势,率领主力返回鄂州(今湖北武昌),只留提举一行事务的王贵等在前沿戍守。

    经历了绍兴六年的两次北伐,岳飞手中有将士10余万人,又有几十万军人家眷的后勤供应,因此他储备粮食积蓄力量。招募百姓,借贷耕牛、种子、农具之类,耕种营田(就是百姓开垦官府的荒田)。又派遣军中精通经商之道的兵士,从事放债、经商、造酒、收取房屋租金等等,据统计这些每年的收入可以补贴岳家军平时3个月的财政支出。经过努力岳家军每年能节省费用达四分之一。

    岳飞熟知百姓深受军队的欺压,士卒受将领凌虐的痛苦,对腐败的军政和军风深恶痛绝。治理军队以“仁”和“严”字正物、治人,因其部众大都是天下的亡命之徒,好享乐善杀,所以甚至不惜用铁腕来维护军队的纪律和声誉。如果有人损害农田,践踏作物,使得农民的收入小于市场的实际,必将斩首;随便那人钱财者也将斩首。有时他也体恤下属。他经常和下等军士共餐,酒肉一定要平均分配;行军时与军士同露宿;战斗时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倘若有伤病者必亲自慰问,甚至亲手调试汤药;有战死者则会亲自前往吊唁哀悼,抚育孤寡老幼,或者帮其子嗣选择婚配。正是由于岳飞仁严兼济,恩威并施,“小善必赏,小过必罚;惰勤必分,功过有别”,使得岳家军中养成了一种雷厉风行的军风,令下如山倒,人人冲锋在前,拼死卫国。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39年,高宗和秦桧跟金廷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统治者撕毁上一年与南宋签订的和约,调集大军分四路进攻陕西、山东、洛阳和开封,得手后又乘胜向淮西进攻,结果在顺昌为刘锜大败,金军的全线进攻受到了抑制。

    §§§第四节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下)

    在南宋各路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岳飞打算联合义军,配合友军,乘胜反攻中原。按照其以襄阳为基地,连结河朔,进捣中原,恢复故疆的既定方针,派遣王贵、牛皋、杨再兴、李宝、张宪、傅选等,分向京西洛阳、汝州、郑州(今河南郑州)、颍昌(今河南许昌)、陈州、蔡州等地,分布经略,展开猛烈的攻势;并分别派兵接应东、西两面的宋军;同时派遣梁兴等人北渡黄河,联络太行山义军,相机收复河东、河北失地,以便南北呼应。

    此时,韩世忠所部自淮阳、张俊所部自庐州、寿州间北进。张俊在福州造海船千艘,准备由海道北攻山东。吴璘等在陕西的作战也有所进展。宋高宗赵构一向畏敌如虎,在宋军即将反攻的有利形势面前,竟然作出“兵不可轻动,宜班师”的荒谬决定,要求各路军队停止北进。为此,特派司农少卿李若虚于六月二十二日赶抵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岳飞军营中计议军事,阻止岳飞军北伐中原。岳飞部将都已北进,他未接受李氏带来的诏命,仍按原来计划行事。李若虚鉴于当时的形势,同意岳飞的主张,并主动承担“矫诏之罪”。六月二十五日,岳军统领官孙显,于陈、蔡之间破金军排蛮千户部;闰六月二十日,张宪部克复颍昌;二十四日,收复东州;次日王贵所属杨成部克复郑州。七月初二日,张应、韩清克复洛阳。岳飞所部在一个多月里,连战皆捷,收复了洛阳至陈、蔡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形成东西并进,夹击汴京金军主力的态势。岳飞为了诱惑金军南下决战,遂集结主力于颍昌地区,自率轻骑驻守郾城(今河南郾城)。

    金军兀术败于顺昌后,自己与龙虎大王突合速退回开封,命韩常守颍昌府、翟将军守淮宁府、三路都统阿鲁补守应天府,企图负隅顽抗。当兀术看到岳家军孤军深入、有机可乘之时,不待岳家军集结布署完毕,抢先发动了进攻。七月初八日,兀术指挥经过一个半月休整的主力部队以及增派的盖天大王赛里(宗贤)等率领的军队,倾巢出动,直扑郾城。实际上,这是兀术蓄谋已久的意图。还在岳飞挺进中原之时,兀术召集诸将,商议对策,

    他判断:南宋诸路军易于对付,唯独岳家军将勇兵精,且有河北忠义军之援,其锋不可挡,须寻找时机,诱其孤军突入,然后集中主力,并力一战。岳飞轻骑驻守郾城,正合兀术“并力一战”的心理。金军欲抄袭岳家军设于郾城的大本营,挑选一万五千多名骑兵,披着鲜明的衣甲,抄取径路,自北压向郾城。当时岳飞手下只有亲卫军(背嵬军)和一部分游奕军。岳飞指挥将士迎敌于郾城北十多公里处。他首先命令儿子岳云出战,并严历地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矣!”岳军每人持麻扎刀、提刀和大斧三样东西,入阵之后即与敌人“手拽厮劈”,上砍敌人,下砍马足。岳云、杨再兴等相继率兵冲入敌阵,杀伤甚多。杨再兴奋勇当先,单骑闯入敌阵,打算活捉兀术,结果没有找到,只身杀敌数百人,自己多处受伤,仍顽强地杀出敌阵。战斗从午后进行到黄昏,金军终于支持不住,向临颍方向撤去。

    此战金军兀术的精锐亲兵和拐子马遭到沉重打击,兀术本人也震恐万分,他说:“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但兀术仍不死心,希图再战获胜。十日,增兵郾城北五里店,准备再战。岳飞当即率领军马出城,并派背鬼军将官王刚带领50骑,前往侦察敌情。王刚突入敌阵,斩敌裨将。诸将见王刚军接战,主张稍退避锋。岳飞认为此时正是进军良机,遂亲率骑兵出击,诸将继后,左右驰射,挡住了金军骑兵,打乱了敌人步兵,又败兀术军。经过三天激烈战斗,岳飞军取得了郾城之战的胜利。

    兀术不甘心于郾城之败,又集中了号称12万人的兵力,进到郾城和颍昌之间的临颍(今河南临颍),妄图切断岳飞和王贵两军的联系。七月十三日,张宪奉命率领由亲卫军、游奕军、前军和其他军组成的雄厚兵力,进到临颍,寻求和兀术大军决战。杨再兴等率领三百骑兵为前哨,当抵达临颍南的小商桥时,猝然与兀术大军相遇。兀术指挥兵力包抄围掩。尽管众寡悬殊,杨再兴毫无惧色,率骑兵与之英勇作战。杨再兴和300骑兵全部战死。金军也遭到沉重打击,光被杀死的就有两千多人,其中包括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等一百余人。十四日,张宪率援军赶到临颍,打退了金军。兀术不敢再战,留下部分兵力,自己率主力转攻颍昌。岳飞估计兀术将回军攻颍昌,便令岳云急速增援驻守颍昌的王贵。七月十四日,兀术率领3万骑兵、10万步兵进攻颍昌,于城西列阵。宋军虽有五个军戍守颍昌,但都不是全军。王贵命少量兵力守城,自己和姚政、岳云等率中军、游奕军、亲卫军出城决战。22岁的岳云率领800名亲卫军骑士首先驰击金军。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继进,掩护骑军,与敌军拐子马搏战。双方激战几十个回合,依然不分胜负。这时老将王贵有些气馁,岳云制止了他的动摇。岳云前后十多次突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很多步兵、马军也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仍无一人肯回顾。到了正午,守城的董先和胡清率军出城增援,战局很快扭转过来,大败金军。

    颍昌大捷,杀敌5000多人,俘虏2000多人,缴获马匹3000余,几十名敌将也死于宋军之手。不久,张宪部将在临颍东北打败金军。岳飞率军乘胜追击金军,于距开封仅20多公里的朱仙镇击溃金军,至此,岳飞反攻中原的战争取得重大胜利。郾城、颍昌之战,是岳家军挺进中原抗击金军的关键性大捷。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岳家军依靠将士们的强劲勇敢,以及岳飞、岳云父子的正确指挥、冲锋陷阵,经过酷烈的战斗,以少胜众,打败了敌军主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金军统帅兀术在退守开封之后,哀叹说:“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军在此战以前,尚未同岳家军进行过很严重的较量,这次才算真正领教了岳家军的威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郾城、颍昌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重要战役之一。岳飞指挥岳家军在郾城、颍昌大破金军,取得了直捣中原、收复河朔计划的关键性胜利。此战是岳飞生前最后一次与金军主力决战,不久,岳飞奉命班师,使抗金的有利形势毁于一旦。

    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岳飞没有班师回朝,赵宋王朝的历史肯定要重新书写。然而,赵构和秦桧却改变书写历史的进程。

    §§§第五节    令牌十三道,含冤风波亭

    大河南北捷报频传,金军屡战屡败,陆续渡河北退,岳飞上书朝廷,说:“现在是陛下中兴的时机,金贼必将灭亡。倘若不乘胜歼灭,恐怕会遗留后患。希望陛下能够赶快下令,使各路兵马火速进军,早日收复河山”。但宋高宗、秦桧为了向金朝求和以保全自己的统治,竟然连下13道金字牌,下令岳飞不许深入,立即班师回朝。

    当时,数万岳家军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广大地区和陕西、河东、河北的局部地区,战线了得太长,兵力分散,而张俊、韩世忠和刘犄等部奉命已经或正在后撤,如果岳飞一军前进,必然造成陷入孤军深入的局面。鉴于形势,最关键的还是君命难违,七月下旬,岳飞违心地拒绝了两河地区百姓要求他继续北伐的请求,奉诏班师。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是岳飞多年为之奋斗的夙愿,今朝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宋高宗与秦会葬送了这次最有希望的北伐战争,痛惜这十年的功业,灰飞烟灭,悲愤地喊出:“江山社稷,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果然在岳家军南撤之后,河南一隅州县很快被金军所重新占领。

    绍兴十一年正月,完颜宗弼亲率大军将近10万直接突入淮西,企图以战迫使南宋议和。朝廷上派遣张俊、杨存中、刘犄等率军迎敌,同时命令岳飞领兵支援。岳飞所部尚未赶到,杨存中、刘犄及张俊的部将王德已经在柘皋(今安徽巢湖)大败金军,并乘胜收复了庐州。柘皋一战一结束,张俊以为金军已经退尽,便命令杨存中和刘犄还军,准备独吞战争功劳。岂料到完颜宗弼竟然命令孔彦舟回师攻打濠州(今安徽凤阳),张俊急忙召回已经撤退的刘犄军。不久濠州陷落,金兵重创前来救援的杨存中和王德军。岳飞闻讯后迅速援救,但增援还是慢了半拍,当到达舒州(今安徽安庆)、蕲州(今湖北蕲春)之时,金军已经安然渡过淮河北回。

    与此同时,宋高宗与秦桧在完颜宗弼以杀掉岳飞为条件才能议和的要求下,处心积虑地企图夺取统兵大将的指挥权。高宗十分富有政治头脑,深受“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的影响,深知收回兵权与向金朝投降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与金人媾和成功,就能收回诸多大将的兵权;也只有把大将的兵权收回,才能确保议和的顺利进行。在宋金战争进行到绍兴七年以后,金朝国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军事力量已大不如前,而南宋军队经过重建,在抗金的战斗中节节胜利,使得宋金双方军事力量趋于平衡。高宗等认为收回兵权的时机成熟。

    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宋高宗与秦桧采纳了给事中范同提出的以明升暗降、暗夺兵权的建议,调虎离山,在参知政事王次翁的积极参与下,以奖赏柘皋之捷为名,发金牌一道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三人召到临安。高宗任命张俊与韩世忠担任枢密院使,岳飞因年轻则为枢密院副使,同时把三大将原先所主持的淮西、淮东和京湖三地宣抚司统制以下的官兵都划归三省及枢密院统一指挥调动,而且一律改称统制御前诸军,从而割断了三人与前方将士的联系。七月时又罢了刘犄的兵权,让他出任知荆南府。岳飞和韩世忠二人对朝廷的举措感到突然,张俊却早已与秦桧达成幕后交易,约定好在尽罢诸大将之后将兵权划归他所执掌,因此便率先交出了兵权。

    秦桧深知岳飞会和韩世忠二人是坚决反对和金朝议和、主张北伐中原的主战派,而且关系颇好,惟恐他们联手,便宣布韩世忠留在御前听用,派岳飞和张俊前往原韩家军驻地楚州(今江苏淮安)检阅部队,安排守战事宜。这时秦桧已经在韩世忠的军队中安排总管财政的小校胡纺作为心腹,据他密报说:“韩世忠的部将传言朝廷派遣枢密使前来分拨人马,军中的事务一经整顿,必然产生事端,大家要慎重考虑”。于是秦桧借口韩世忠的部将耿直蛊惑人心,扰乱军营,将其打入大理寺监牢,严刑逼供,意在影射韩世忠。因此在岳飞动身前,秦桧提醒他要将韩世忠的队伍以发动叛乱的军队来对待。

    绍兴十一年(1141)六月,张俊、岳飞一行人等来到楚州。这是淮东战区的大本营,扼守运河重镇。岳飞巡视防务,凭吊当年战斗的遗迹,思绪万千。岳飞在查阅军籍后,方得知韩世忠所辖人马不过3万人,却能坚守楚州10余年之久,使金军不敢侵犯,实在令人称道。他深切感到,拒绝朝廷的军令和政令是责无旁贷的。于是他向张俊恳切地表示不能拆散韩家军,反对将其大本营撤往镇江。张俊却对岳飞的建议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下令拆毁在淮北的海州城,按照朝廷所布置的方案,将韩世忠的精锐部队背嵬亲军调往临安驻守。但岳飞在此期间得知耿直是被冤枉的,连忙将事情告诉了韩世忠。韩世忠接到信函后,大吃一惊,连忙进见高宗,痛哭流涕,“投地以表心声”。高宗了解韩世忠,知道自靖康之变以来,为维护自己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有救驾之功,同时一直贯彻执行朝廷的命令,因此不想深究。当秦桧明白高宗的意思后,知道不能在陷害韩世忠了,就对耿直只处以杖刑、发配来了事。秦桧心中更加忌恨岳飞,将魔掌伸向了他。

    岳飞是宋高宗南渡后诸多将领中出身最低、资历较浅,却是功勋最为卓著、抗击金军最有力的。他与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先辈将领并称中兴四郎将。俗话说得好,人的名立得远,树大招风,岳飞的一举一动,不光受到同僚的嫉妒,还受到皇帝的猜忌。然而岳飞对国家和皇帝是忠心耿耿,但并没有达到毫无主见的地步。相反由于出身苦难家庭,是一个在官场上不善于见风使舵、保护自己的人,而是个性刚正耿直,为了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经常与懦弱、反复无常、目光短浅的当政者宋高宗意见相违背,不时发生顶撞,这样使得两人的隔阂不断加深。尤其是岳飞曾经做过两件事,触犯了宋高宗的忌讳。一件事是发生在绍兴七年四月,岳飞的擅离职守。因为高宗在派岳飞执掌淮西军北伐问题上出尔反尔,他见自己统兵北伐的愿望不能实现,一怒之下,弃军队于不顾直上庐山,为其母亲守孝。高宗认为这种举动是在要挟君主,但鉴于金军的威胁还存在,不得不好言安慰敦促其下山,却又同时引用太祖 “犯吾法者,惟有剑耳” 之言以示警告,在表达不满之余已暗藏杀机。

    另一件事就是发生在同年的立储事件。绍兴七年八月,岳飞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向高宗建议安排储君一事。他希望高宗将已经养育在宫中的太祖七世孙赵伯琮(后改名为赵瑗)立为皇太子,以此粉碎金人准备立钦宗儿子作为傀儡皇帝,建立伪宋的阴谋。此时宋高宗只有31岁,虽然他唯一的子嗣、3岁的赵旉早在8年前就以惊悸而死,而他本人在扬州溃退时因惊吓过度引起性功能障碍,再也无法生育了,但他不甘心于此,千方百计地求医问药,祈祷神灵,根本不想及早确立的赵瑗皇储地位。这是他的难言之隐。岳飞的建议不仅触动了高宗的禁忌,还触犯了“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祖宗之法,引起高宗的极大反感。因此在金廷的步步逼迫下,加上岳飞在对金和议问题上极力反对、北伐中原的决心至死不会改变,高宗和秦桧想要以屈膝议和作为巩固自己皇位与相位的根本方针,则岳飞非死不可。

    绍兴十一年(1141)七月,秦桧唆使自己的党羽万俟卨以谏官的身份弹劾岳飞,不分青红皂白、颠倒是非地归纳出其三条罪名,其一是“日谋引去,以就安闲”;其二是在淮西之战,不按时进发;其三是到淮东视察将士,使得士气沮丧。第一个罪名暗指岳飞辞职上庐山一事,第二个罪名是指他没能及时救援淮西之围一事,第三个罪名完全是张俊将撤除防务的事情栽到岳飞头上。接着,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中丞罗汝楫也上书弹劾岳飞。八月,岳飞意识到自己的处境的险恶,知道即使自己退闲,秦桧也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因此他在上奏要辞去官位时,恳求高宗“保全于始终”。于是他被罢去枢密院副使,改任万寿观使一类的闲职。但高宗显然不想保全他,在罢免岳飞的诏书里,说其有善杀之气,“有骇予闻,良乖众望”。朝廷中的议和派也不放过他。

    张俊在秦桧的指使下,利用在镇江开设枢密行府的机会,命令鄂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王贵前来参见,以威胁和利诱使王贵就范。同时又买通了张宪的副统制王俊,由王俊向王贵告发岳飞的爱将副都统制张宪,诬陷张宪在岳飞罢兵退闲之后准备裹挟所指挥的岳家军离去,以此迫使朝廷将兵权交还给岳飞。王贵虽明知是假的,却将王俊的状词发往镇江的张俊枢密行府。张俊在接到状词后,立即逮捕了前来参谒的张宪。按照当时法律,枢密行府无权开设刑堂。但丧心病狂的张俊哪里管得这些规矩,命令亲信审核,将张宪拷打得死去活来。张宪虽然受到张俊的严刑逼供,但仍不肯招认。张俊却就此事上报朝廷,诬陷张宪串通岳飞一起谋反。于是宋高宗下旨特设诏狱审理岳飞一案,且要秘密进行。宋代朝臣犯法,大多是由大理寺、开封府或是临安府审理,只有重大的案件才交由御史台处理,很少使用诏狱的方式。诏狱是用以查办谋反大罪的大狱,须由皇帝亲自决定的,临时委派官员奉诏勘核。

    十月,岳飞与其子岳云被投入到大理寺监狱。岳飞见到爱将张宪身穿囚衣,四肢戴有枷锁,浑身被鲜血所染,痛苦呻吟,心中苦楚。又见到牢狱中的小吏已经为自己写好口供,更是怒火中烧。御史中丞何铸和大理寺卿周三畏奉旨审讯。岳飞在受审时,情绪激动异常,要求衙役将其上衣解开,露出早年针刺在后背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表明自己的清白与忠诚。无论何铸怎样问讯,都丝毫未获得一字岳飞谋反的口供,便向秦桧辩解岳飞是无辜的。

    秦桧理屈词穷,不得不搬出后台说:“此乃官家的旨意也。”何铸虽然前不久也弹劾过岳飞,但毕竟天良没有泯灭,义愤地大声说道:“我岂能因与岳飞有隙,就冤屈他。现今外敌未被消灭,就无故斩杀一员大将,会使将士们寒心的,这不是巩固江山社稷的长久计策。”秦桧一听,知道案子审理不下去了,只好上奏高宗,改命万俟卨为御史中丞,审理岳飞一案。万俟卨乃是一个十分狠毒的小人在担任荆湖北路转运判官和提点刑狱时,岳飞知道他的为人很坏,予以鄙视,所以万俟写就一直怀恨在心。而命他接手此案,正是给他官报私仇的机会。万俟卨上任伊始,就会同大理寺卿周三畏一起审讯。他将王俊的诬告状子等摆在岳飞面前,厉声喝问道:“国家待你不薄,你却为何要反叛国家呢?”岳飞回答说:“我敢对天发誓,我没有辜负国家。你既然是掌管国家刑律的,却不可以私自陷害国家忠臣。否则我到了幽冥地府,也不会与你善罢甘休。”万俟卨冷笑道:“你既然说不曾谋反,那可记得在游天竺日时,在墙壁上所题留的,‘寒门何时富贵过’?”手下众人随声附和说:“既然出此题,难道不是要谋反吗。”岳飞明白这是他们恣意诬陷,没有公理可以诉说,悲愤地大声说道:“我今天才知道,只要落入秦桧国贼的手里,我为国家所做的一切都算不上功绩。”于是岳飞将眼一闭,任凭狱卒的百般拷打,始终沉默不语,也无呻吟之声。最后岳飞通过绝食,来速速求死。于是秦桧和万俟卨便将毫无罪过的岳雷,也以“私自探视”为名而被投入牢狱之中,与父亲相伴。牢狱之中有一名叫隗顺的狱卒,十分同情岳飞,尽其所能地给予岳飞关照和护理。

    据说还有一名狱卒,颇通封建专制哲理,对岳飞说:“我一生认为你是一个大忠臣,所以小心服侍,不敢怠慢,现在却变成叛逆的臣子。”岳飞不解其故,狱卒又说:“君臣之间是不可以猜疑的,怀疑则会大乱,故而君王猜忌臣子就将其诛杀,臣下怀疑君王就会谋反。倘若臣下对君主有疑问却不反叛,更会使君王感到怀疑而遭到诛杀;假使君王怀疑下属却又不诛杀,则会使臣子对君主有疑问而必然背叛。现今皇帝怀疑你,所以将你送到这里,怎么会有让你出去的道理呢?如果你死了,也就没有什么猜疑了。倘若岳少保你不死,走出牢狱,则必定怀恨皇上,哪里还有不造反的意思呢?既然造反已经明了,你必然就是逆臣。”岳飞入狱后对高宗不在保有什么幻想,但是狱卒的见地竟然如此投撤,使得他悲慨万端,仰望苍天,长久不发一语。面对秦桧一伙对自己施用酷刑来逼供,制造冤狱,最后岳飞愤怒地在狱案之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8个大字,来向高宗与秦会做出最后的抗议。

    听到岳飞等人将要以谋反之罪论处,朝野上下为之震惊。许多正直的朝廷官员不顾宋高宗和秦桧的专制淫威,纷纷上书营救岳飞。就连明哲保身的大将韩世忠也挺身而出,当着宰相秦桧的面前诘问道,所谓岳飞等人谋反的证据究竟在哪里,秦桧支支吾吾地说道:“此等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忿忿不平地回复道:“相公,‘莫须有“三个字,何以使天下信服!”秦桧的妻子王氏却在枕头边吹风,火上浇油地提醒他说:“俗语有擒虎容易,放虎有难。”宋高宗也决心违背“不杀大臣”的祖宗家法,在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亲自下圣旨,赏赐岳飞毒酒以自尽,张宪与岳云二人则依照军法斩首。

    一代名将的冤魂在西湖岸边飘荡,岳飞的悲剧下场,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