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晚上,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了,全国人民都喜欢得像发了狂一样。这八年来,为了抗战,为了建国,大家受尽了辛苦。现在敌人终于在同盟国的围攻之下投降了,这怎能叫人不高兴呢?尤其是家乡沦陷了避居到后方来的人民,他们一想到不久就可以回到别离已久的家乡,不久就可以和日夜惦念着的亲友们见面,这一腔高兴的心情,真不知该用什么话才能表达得出来。前面抄录的这首杜甫的律诗,所写的就是诗人当年在遇到类似情景时一腔高兴的心情。
杜甫生在唐朝睿宗末年(公元712年),他起先住在长安社稷,后来迁居洛阳。杜甫年轻的时候,正逢历史上所称道的唐玄宗开元天宝的盛世(公元713年到755年)。后来安禄山反叛了,京城长安一带被北方异族人的军队骚扰得不成样子,并且连年闹饥荒。因此在四十岁以后,杜甫几乎没有过过太平日子。安禄山才被郭子仪讨伐平定,跟着史思明又作乱了。这时候杜甫从陕西进四川避难,在成都城西面造了几间草堂居住。至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间,官军把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赶出洛阳,收复了河南。史朝义逃到河北,被李怀仙杀死,河北也平定了。杜甫在成都听到了这个消息,正和现在避居后方的人听到了日本投降一样,高兴得眼泪都流下来了。他把刚听到这个消息时那一瞬间的心情写在上面的这首诗里。
这首诗的第一句,说他忽然听到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剑外”指的是四川。他身在四川,而唐朝的京城在长安,以京城看来,四川是在剑阁之外了。“蓟北”就是河北。他一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得跟什么似的,不禁“涕泪满衣裳”了。他一家人在外面流浪了许多年,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愁苦之中,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传来,他回头看看他的妻子,往日的忧愁不知消散到哪儿去了。于是他把诗书随便地收拾收拾。“漫”字就是“随便”的意思,表示他高兴得静不下心来,急于回去。第五句是承接第三句的。往日的忧愁既然全没有了,在白天就该放声唱歌,放量喝酒。这里的“白日”,除了“白天”外,还含有“光天化日”“太平日子”的意义。第六句承接第四句。收拾诗书做什么呢?就是打算回老家去了。收复河南河北是在十一月间,那时候邮递不方便,消息传到成都,该是冬尽春初了。这正是回乡的好时光,一路有春景做伴儿,该是一件多开心的事啊。末了两句杜甫说他已经设计好了回去的路程。先走水路,穿过巴峡巫峡,到荆州起岸,向北经过襄阳,最后回到洛阳。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巴峡在巫峡之下,想来杜甫没有走过这条路,不是很熟悉地理,弄错了。或者他这里所谓的“巴峡”,是指四川境内别的峡而言的。
念了这一首诗我们可以悟到,诗人的心其实和每一个普通人是一样的。不过诗人能用几句简短的精粹的语言,把他的情感写成诗,用诗把他所感触到的完全表达出来。人家读了诗人写的诗,都觉得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触,可是自己表达不出,诗人却替他表达出来了。诗要是能做到这样,才算是一首好诗。
刊于《开明少年》一九四五年第四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