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劳伦斯·嘉道理(1899-1993),习称嘉道理勋爵。1899年6月2日生于香港,曾在上海和英国就读,获法学博士学位。1945年以来一直是嘉道理集团的最高负责人,任该集团系统众多公司的董事长。1985年访华时受到邓小平接见。他晚年积极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投资大亚湾核电站,受到中国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3]E.D.沙逊公司(亦称沙逊洋行),由伊利亚斯·沙逊创办于1872年,一般被称为新沙逊洋行,以示与创办于1832年的老沙逊洋行有所区别。该洋行在上海的业务发展迅速,曾在房地产、纺织、建筑、交通、食品、金融等行业拥有雄厚实力。
[4]英国的贵族每家都有一枚代表其家族的纹章,一般为盾形。
[5]塞法迪(Sephardi)犹太人,原指从西班牙被驱赶出来的犹太人,后泛指从地中海沿岸,特别是西亚北非移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6]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为争夺古巴、菲律宾等地爆发战争,5月,美国舰队攻占马尼拉。
[7]英国伦敦培养律师的四大学院之一。
[8]当时法国名义上由纳粹德国扶持的维希政府管理,与德、意、日为同盟国,因而法国人不被日本视为敌对国侨民。
[9]嘉道理姓氏——Kadoorie的第一个字母为“K”。
[10]劳拉·马戈利斯,是美国犹太人联合救济委员会当时派驻上海的代表,1943年2月被作为敌国侨民监禁,后被遣返美国,战后返回上海。美国犹太人联合救济委员会简称JDC,是美国犹太人成立的专门救助世界各地穷困犹太人或难民的慈善组织,经费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犹太人的资助。本文是马戈利斯写给JDC总部的报告。
[11]援欧在沪犹难委员会,即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委员会,1938年由上海各犹太社团、组织组建,主要目的是援助避难在沪的欧洲犹太难民。
[12]中央储备券是日本占领时期南京汪伪政府发行的货币。
[13]国际救济欧洲难民委员会(Interna tional Committee for Granting Relief to Eur opean Refugees),另一个在上海的救助欧洲犹太难民的组织,曾得到沙逊家族资助。因其主席是科莫尔(PaulKomer),也称科莫尔委员会。
[14]阿兹肯纳齐(Ashkenazi),原意指欧洲犹太人,后主要指中欧、东欧及俄罗斯的犹太人。
[15]中欧犹太协会(Judis che Gemeinde),当时在沪的中欧犹太难民为维护自身利益建立的组织,成员大部分来自德国、奥地利。
[16]霍瑞斯·嘉道理,劳伦斯·嘉道理之弟,积极参与救助犹太难民,见本书《往事漫忆》文。
[17]职业培训组织,简称ORT,是专为犹太人进行职业培训的组织。
[18]此处提到的计划指纳粹盖世太保驻日本代表梅辛格上校1942年向日本占领军提出的“上海最后解决方案”,要求日本当局将上海犹太人全部除掉,后因种种复杂原因未能实施。
[19]1943年2月18日,日本当局宣布在虹口设立“无国籍难民”特定居住区,限令1937年起来沪的“无国籍难民”(即来自纳粹统治区的犹太难民)在一个月内迁入该地区。
[20]上海阿兹肯纳齐社团救济会,简称SACRA,系日本当局设立“无国籍难民”特定居住区后建立的救助犹太难民组织,以阿兹肯纳齐犹太人为主,在与日本当局打交道时发挥了协调各救济组织的作用。
[21]即本书《沪上救难亲历记》一文中提及的“援欧在沪犹难委员会”。
[22]此处指类似工头的地位。
[23]这里指的就是“无国籍难民”特定居住区,由于作者当时还是幼儿,因此对当时一些事件的性质、时间叙述得不太准确。
[24]见本书《沪上救难亲历记》注⑪。
[25]此处提到的即上海犹太青年会学校,人们一般称其为“嘉道理学校”,创办于1939年,学生都是犹太难民的子女。
[26]指非犹太裔的德国妇女。
[27]1945年7月,美机误炸虹口犹太难民区,31名难民死亡,250名难民受伤。此处作者所提数字不确。
[28]此处指上海犹太学校,创办于1900年,1932年搬到西摩路。
[29]贝塔(Betar)是犹太复国运动内修正派(见注②)的青年组织的名称缩写,贝塔犹太童子军是贝塔在中小学中建立的外围组织。
[30]世界犹太复国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分裂,一批激进派提出要修正犹复运动的理论和纲领,被称为“修正派”,其领袖即齐夫·贾波丁斯基。约瑟夫·特伦佩尔道是早期犹太军事组织的领导人,被犹复运动视为英雄,贝塔即用他的名字命名。
[31]哈加纳是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组建的秘密军事组织,即今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之一。
[32]这里的说法不正确,犹太学校、医院、俱乐部均不止一所。
[33]上海万国商团早在抗日战争前就已建立,后面提到的犹太连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初。
[34]大卫王之星即六角星,为犹太民族象征性标志之一。
[35]迈克尔·布鲁门撒尔,1977-1979年任美国财政部长。
[36]1939年5月,巴勒斯坦的英国委任统治当局发表白皮书,对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施加严格限制。
[37]中欧犹太人,特别是德国、波兰等地犹太人使用的语言。
[38]犹太教正统派主张等待救世主来拯教犹太人,反对在救世主来到之前重建犹太国家,具有强烈的反犹复主义思想。
[39]当时苏联与日本没有开战,作为中立国的苏联在上海仍能公开搞宣传活动。
[40]新中国建立后,上海仍有数千犹太人安居乐业,直至“文革”爆发,几乎所有犹太人才离去。
[41]朱迪丝·本-埃莉莎(Judi th Ben-Eliezer)父母系俄国犹太人,出生于上海,20世纪30年代初积极参加上海犹太复国主义青年组织的建立和活动,后成为该组织领导人。日军占领上海后曾为抗日地下组织做工作。参与政治、社会活动的同时,一直从事煤炭等货物贸易。1948年移居以色列。
[42]T.S.王,朱迪丝的中国朋友,与重庆方面联系密切。
[43]朱迪丝娘家姓哈什,结婚前的姓名是朱迪丝·哈什。
[44]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向盟国投降,对希特勒德国是一个沉重打击。
[45]莱德曼先生是难民赈济食堂的负责人。
[46]1939年9月德军占领波兰后,波兰政府流亡到伦敦。
[47]此处指俄、英、意第绪文杂志《我们的生活》主编戴维·拉宾诺维奇。
[48]即上海犹太青年会学校,见本书《上海避难地》注⑤。
[49]劳伦斯·嘉道理勋爵的叔叔。
[50]此书已译成中文,由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
[51]原文如此。从前后文看,作者应在上海度过了近5年。
[52]齐拉赫·瓦尔哈夫蒂格(Zorach Warhaftig),20世纪30年代波兰宗教犹太复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39年与波兰犹太经学院师生一起逃到立陶宛,后经苏联到日本。1941年以犹太办事处代表身份来上海,救助仍滞留立陶宛和在日本的犹太难民来沪。后经北美前往以色列,成为以色列全国宗教党领导人,1962年至1974年任以色列宗教部长。
[53]大多数材料认为塞法迪犹太人约800-1000名,俄国犹太人5000名左右。
[54]维克托·沙逊(1881-1961),是新沙逊洋行的首脑,上海犹太商界之首富。
[55]浸礼池——正统派犹太教徒在安息日前或妇女行经期后举行洁净礼时所用的水池。
[56]梅耶·阿斯肯纳齐拉比(1891-1954),长期任上海犹太教首席大拉比,是上海犹太人的精神领袖。其姓也为“Ashkenazi”,为与阿兹肯那齐犹太社团有所区别,这里译为“阿斯肯纳齐”。
[57]宗教犹太复国运动政党——精神中心党的音译,也有图方便干脆称之为米兹拉基党的。
[58]1938年11月10-11日,纳粹党徒在全德捣毁犹太人的财产,到处是一片砸碎玻璃的声音,曾有人按德文译为“水晶之夜”,近来不少译作译为“恐怖之夜”或“打砸抢之夜”。
[59]约瑟夫·托科(Yosef Tekoah)后曾任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校长等职。
[60]关国犹太人组织,专为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筹款。
[61]与瓦尔哈夫蒂格一起来上海的犹太办事处代表。
[62]正统派犹太教徒的组织,具有反犹太复国主义倾向。
[63]该委员会建立于1941年3月,英文简称为EASTJEWCOM。
[64]运送犹太难民来上海的意大利轮船。
[65]指正常房租外加付的不合理费用。
[66]按正统派犹太教法规,母亲如果不是犹太人,即使父亲是犹太人,其子女也不是犹太人。
[67]指反对严格遵循犹太教规的犹太人。
[68]此处提及的即来自波兰的米尔经济学院。
[69]即霍瑞斯·嘉道理创办的上海犹太青年会学校。
[70]莉丝贝斯的父亲先从奥地利到上海,安排妥当再将妻女接来。
[71]纳粹在德国设立的关押政治犯和犹太人的集中营。
[72]“隔都”系“Ghetto”一词的译音,原意指欧洲一些国家设立的犹太人居住区,这里指日本人在虹口建立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
[73]瑞娜·克拉斯诺(Rena Krasno),1923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俄国犹太人家庭,毕业于震旦大学,现定居美国旧金山。其父戴维·拉宾诺维奇是著名编辑,上海犹太人中有影响人物,见《亡命上海杂忆》注③。本文节译目克拉斯诺女士根据自己战时日记写成的著作《始终是陌生人:战时上海的一个犹太家庭》,译者保留了原注。
[74]哈同是上海著名的犹太富商,下文详细介绍了他的情况。哈同花园系哈同花费巨资修建之庭园式宅邸,新中国成立后拆毁,位于今上海展览中心之原址。
[75]1900年,一位中国教授告诉我,现在中国人相信哈同夫人的父亲是上海的一个爱尔兰警察,中国孩子跟随父亲的籍贯,所以哈同夫人现在被中国人认为是“爱尔兰人”。——原注。
[76]这个和尚名叫黄宗仰,他说动哈同夫人发行了8416卷佛经,由他自己编印。在佛经的卷首第一页上刊登了他的女施主丽莎·哈同的肖像。——原注。
[77]阿哈龙会堂现在是一家工厂的一部分。原来的建筑的美观已不再看得到。——原注。
[78]此处即指前面几篇文章提及的来自波兰的米尔经学院师生,他们战时就在阿哈龙会堂内继续学习。
[79]哈同在1924年以22万墨西哥银洋——当时是天文数字——的代价从一位“帝位拥立者”的将军手中买下这幢宫殿般的府第。——原注。
[80]指连接云南和缅甸的公路,战时远东盟军主要补给线之一。
[81]阿兹肯纳齐(东欧和俄国)犹太人中的犹太复国组织,此处指卡迪马组织在上海的分支。
[82]1941年4月,日苏签订中立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卷入战争时,另一方应保持中立。苏联不再续订该条约表明将对日作战。
[83]1991年我在旧金山遇到马克斯,他告诉我艾哈德具有高级官方职位,战后被作为战犯送交审判,受他善待的犹太人的证词使他免于判刑。——原注。
[84]事情到此还没有完。1991年我们在旧金山会面时,马克斯告诉我,1945年8月战争结束后,一个美国士兵——他的一位远亲——顺道来到他的虹口店铺,马克斯述说了合屋对他和其他犹太难民的所作所为,那个美国大兵听后很生气,立即拉着马克斯去找合屋。当时,日本人都被安置在一个营地里等待遣返,合屋看到他们时就跪在地上求饶,他已经在街上被愤怒的难民揍了一顿,两人不为恳求所动,又狠揍了他。马克斯说:“当时我怒火燃烧,我们打他时,合屋不断地喊叫:‘我从未杀过一个人!我从未杀过一个人啊!’这倒是真的。”——原注。
[85]《上海回声报》发行至1949年。——原注。
[86]后来得到官方发表的伤亡数字,31名难民死亡,200人受重伤,700人无家可归。——原注。
[87]有些人说,日本人本以为美军轰炸机不会去碰这些堆放物,因为“美国犹太人”会阻止美国政府危及犹太难民的生命。后来我们获知,7月17日美机轰炸的目标是为军舰导航的一个日本海军无线电通讯站。——原注。
[88]作者于1939年随全家从德国避难来到上海,至1947年移居美国。本文节译自作者的回忆录,略去作者离德来沪及在沪初期的叙述,着重选择了作者在上海9年闯荡谋生的曲折经历。
[89]有关上海万国商团的情况,可参见《一个俄国犹太人在上海》一文。
[90]当时德军并没有打到印度和澳大利亚,英国与日本之间尚未开战,这些装备可能是英军在印澳两地备战所需。
[91]纳粹当局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均打上了表示犹太人的“J”。
[92]指前面提到的那位录用作者的日本官员。
[93]即今和平饭店。
[94]指马歇尔来华调停国共冲突。
[95]作者全家于1938年逃离奥地利,1939年初辗转来到上海。文中提到的弗里茨是作者的丈夫,卡尔是作者的儿子。下文出现的B先生是作者家的密友。
[96]此处指霍瑞斯·嘉道理。
[97]指珍珠港事件后,英国公民被日军作为“敌侨”关押。
[98]犹太人每周过一次安息日,自星期五日落开始,到星期六日落结束。
[99]珍珠港事件是1941年12月8日,而日本当局发布命令建立犹太隔离区是在1943年2月,期间相隔约1年多,作者这里说“几个月后”,不准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