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有价值的11种投资智慧-聚焦卓越的投资企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巴菲特在多年的投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经验就是要投资于那些卓越的企业。在他看来,只有那些卓越的企业才能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而卓越企业的特点就是具有巨大的升值潜力、管理层品质优秀、消费者信任度高、业务简单清晰易懂、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等等。

    1.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剖析

    “股票”这个概念在巴菲特看来十分抽象,并非具有多么值得研究的价值,所以在别的投资人终日泡在股票市场,目不转睛的看着股票显示盘的时候,巴菲特却把注意力投向了他所看重的目标企业,通过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而详细的研究,最终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者应该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去盲目的相信企业分析师、市场分析师或是有价证券分析师的言论,要知道,对那个变幻莫测的市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他们看来合乎情理的数据,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倘若他们能够预测未来,大概任何投资者都不用担心自己有赔钱的那一天。巴菲特曾说过:“如果人们关注的不是企业的经营情况,而是被某些肤浅的了解吸引到一场投资中去的话,他们有可能在刚一看来某些不对的苗头时就吓跑了。”这表示,巴菲特在评估一项潜在交易或是买进股票的时候,首先他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企业经营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研究企业如何运营,企业的利润从何而来,企业是否具有强劲的竞争力等方面。

    一家企业是否值得投资,关键要看它的“内功”是否深厚,具体来讲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从企业的业务层面进行分析。巴菲特认为只有对于企业的盈利方式、费用、现金流、价格和企业的资本需求、分配和运用、劳资关系等方面都了如指掌,才能确保投资成功。巴菲特拥有众多企业,如无线和有线电视公司、保险公司、广告公司、食品公司、加油站、银行、纺织厂、报社、铝业及水泥公司、油田和矿产开采公司、烟草公司、连锁的大型零售商等。他之所选择投资这些企业,就是因为他对这些企业的高度而全面的了解。“仅在你的竞争优势圈内选股,这不在于这个竞争优势圈有多大,而在于你如何定义形成优势圈的参数。”这是巴菲特对所有投资人的建议。

    巴菲特认为当投资者无法去理解那些各方面都十分复杂的企业的时候,把目光投向那些业务流程简单明了的企业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了解投资对象的投资才算是真正的投资,而对于那些只凭对企业表面的肤浅了解就去盲目投资的人来说,梦想获得长期投资的超额利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1950年,当巴菲特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学生的时候,他从他的老师格雷厄姆那里知道了GEICO公司。出于好奇心的驱使,他利用周末跑到华盛顿,去向该公司营业处主管大卫森,了解这个公司的特点。于是他投资了2万美元购买了该公司的股票,同时他回到奥玛哈他父亲的经纪公司,去推荐公司顾客购买GEICO公司的股票,这让很多人对他的做法都产生了怀疑,甚至是抱怨。但一年后,当他卖掉手上的股票时,他却赚得了一半的利息。这也增加了他向他的委托人推荐保险业股票的信心。同时,他也开始了大量购买保险业保险的步伐。先是通过投资组合的形式,在伯克希尔哈萨威的有价证券里,拥有了马萨诸塞州损害赔偿暨人寿保险公司,然后又购买了堪城人寿的股票,随后又在1967年,购买了国家偿金公司的控股权。在多次购买保险业股票的过程中,巴菲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了解了保险公司如何赚钱,从而练就了他透过变幻莫测的表面深刻剖析大企业深层问题的能力,在GEICO公司的财务状况陷入重重危机的时候,他仍然信心十足地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其次,要注重对投资公司过去业务经营状况的分析。GEICO公司在上个世纪70年代遭遇了困境,公司经营陷入了低谷,这让很多有意购买该公司股票的人都望而却步,而巴菲特却不按常理出牌,继续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并坚信将来一定会大赚一笔,事实也的确如此。其实,在决定投资前,巴菲特已经对该公司的经营历史做了深入的分析。

    在他看来,GEICO公司提供的低价、无中间代理的保险商品在竞争激烈的保险业商场上有它独一无二的优势;而且,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小心谨慎的客户群,公司仍未他们提供保险需求并从中赚取利润;在价格基础上,GEICO公司一定会在竞争中获胜。而且,GEICO公司十年来不断为其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上注入资金,以此来巩固它的优势地位,从而为它的股东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这在巴菲特看来,则意味着公司仍然在保险业市场上拥有众多的客户,占据着绝对的优势,GEICO的股票仍然非常值钱,购买GEICO的股票仍有利可图。

    可见,巴菲特在分析企业时多么的看重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在巴菲特的投资历程中,一直以来他都对正在解决某些难题的公司和由于过去经营上误入歧途而准备彻底改变经营方向的公司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他认为“重大的变革和丰厚的投资回报永远是不相交的平行线。”令人不解的是,许多投资者对即将重组或改变经营方向的公司怀有一线希望。面对这种情况,巴菲特总是无奈地说“基于一些不可理解的原因,投资者总是被一些企业将来可能带来的利润的假象所蒙蔽,而忽略了眼前的企业经营现状。”对于那些陷入困境的企业,若想通过对其主营业务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使企业摆脱困境的目的,常常是徒劳无功的,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企业如何解决所处的困境一无所知,但唯一应该清楚地是:如何绕开那些麻烦的企业,以免使自己成为牺牲品。

    再次,要看企业是否具有长久发展的优势。在巴菲特所投资的众多企业中,也许不难发现,这些企业都是同行业的中的佼佼者,这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及其盈利能力都是其他企业所无法企及的。巴菲特在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时,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经营特许权”。而拥有“经营特许权”的企业,在巴菲特看来就是指那些具有旺盛的消费需求、产品无可替代,同时不受政府管制的企业。这些企业和普通的商业企业相比,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第一,在它们有规则的提高价格的时候,仍然会受到忠实消费者的信赖,这可以使它们不用担心会失去市场占有率;其次,它们拥有较高的经济商誉,从而使它们在面对通货膨胀时,能够有效地抵制通过膨胀的影响;第二,即使它们的经营者管理不善,也不会对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巴菲特曾经说过:“我所喜欢的企业,一定具有我所能了解,并且认定它能够持续长久的经济优势。”纵观巴菲特的投资历程,在他每一次投资成功的背后,都渗透着他对目标企业的全面而深入的剖析,这就他之所以能够在变幻莫测的股票交易的世界里,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

    2.投资目标是企业而非股票

    巴菲特曾经说过:“我们感兴趣的并非股票本身,而是公司的潜在价值及其发展前景。要根据一家公司的远景展望进行相应的投资,我们需要的是有才能的投资基金委托人,而非利用财务杠杆收购谋利的股市赌徒。”作为华尔街叱咤风云的投资家,巴菲特在常人眼里是深不可测的,似乎被上帝赋予了黄金的脑袋。

    当人们无法了解这位“股神”神秘的大脑时,便转而研究他的投资理念。巴菲特对股票、企业以及股票市场的理解与大多数的投资者不同。他认为股票是股票持有人拥有和管理企业的凭证,代表的是企业的价值。所以他在本质上关心的不是股票本身,而是股票背后的企业。他似乎并不像大多数投资者一样,关注股市每天的波动行情,对于证券市场,他也总是持怀疑态度,而他每天所做的唯一的事就是阅读投资企业的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的经营范围、营运历史、盈利能力、管理层素质,直到他对这些情况都了如指掌以后,他才会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而此时大多数的投资者却在华尔街股票市场疲于奔命。在他看来,只有企业的运行状况才是他做出决策的关键因素,而价格走势只是迷惑众人的表象罢了。

    巴菲特认为,任何一个热衷投资股票并希望从中获利的人,都应该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的企业分析师。这对于所有投资者来说都会从中受益。但是似乎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此不屑一顾,他们唯一关心的是股价走势。而巴菲特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此,他会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部倾注于研究企业当中去,因为他知道,研究财务报告、分析行业动态、调查企业盈利能力、观察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这些都是最终做出投资决策的关键所在。而“股市”这个词在他的脑海里似乎毫无意义。

    同样巴菲特与大多数投资者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市场的理解。20世纪70年代“有效市场理论”曾经风靡一时,该理论认为市场总是无所不知,因为关于股票的公开信息都已经完全反应在股票价格中,进行股票分析就变得的毫无意义。信奉这个理论的人除了那些学术界人士外,还有许多专业投资人和公司经理。然而巴菲特以他六十年来的套利经验对市场有效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市场有效理论根本没有为那些分析可得信息并由此占据竞争优势的投资者提供任何成功的假设,因为它本身存在着致命的弱点:首先,大量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投资者根本不具有理智的期望值。然而有效市场理论却认为投资者完全可以根据所有可得信息在市场上定出理智的价位。其次,投资者在对信息的分析时,通常不是运用最基本的体现公司内在价值的方法来给给股票定价,而总是依赖捷径来决定股价。而巴菲特却认为,市场是飘忽不定的,它的行为总是让人不可思议,如果投资者太过信赖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其结果反而是常常被市场玩弄于股掌之间。所以在巴菲特做出投资决策之前,总是倾注所有的精力去研究企业的价值,而不是过多的关注市场的波动,对于他来说,他比市场更加了解他所投资的企业。因此,他总是提醒所有投资者离市场远一点。再次,他认为大多数的投资者在衡量企业的业绩时,并不是从长远角度出发去进行分析,而是往往过分关注企业的短期效益,这样的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只能被市场击败。

    所以巴菲特总是喜欢说:“我们买进的市企业,而不是股票,股票充其量只是投资获利的工具,企业才是投资获利的关键所在。”

    3.重视企业升值潜力,锁定投资目标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经说过一句话:“选股就像选美一样。你必须第一时间发觉一个少女的潜质,然后教授她仪态、打扮和谈吐方面的知识,接下来你就可以和这位‘准美后’签订合同,由你承担她一切‘投资’,并在将来独占她当选后的奖品。”

    巴菲特似乎更能体会这句话的真谛,他在选择投资目标时,总是率先把橄榄枝投向那些具有稳定的经营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在他看来具有巨大升值潜力,在这些企业的价值尚未显现的时候对其进行投资,结果一定不会让人失望。

    1985年巴菲特购买了大众食品公司的股票,该公司的每股盈余从1979起持续上扬,就在公司收入上升相应带来了公司实质价值的上升,进而促使公司股票上涨的时候,市场却仍以和政府公债获利相当或低于实质价值的价格来对公司做出评估,这在巴菲特看来,显然是愚蠢的。正如菲利普?费雪所说的:“某些具有独特财务状况的公司拥有某种潜力价值,即使该公司持续以低于它实质的价值来出售股票,如果该公司的获利持续改善,到最后股票的价格仍会上升,反映出该公司改善后的素质。”

    1979年,如果购买大众食品的股票,每股可以赚5.12美元,股票的市场价值在每股28~37美元之间。相当于有13%~18%的获利率,而当时的政府公债的获利率是10%,以此计算与政府公债相当的价格,大众食品每股应该是51.20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购买每年回报率10%,价值51.20美元的政府公债,一年只能赚得5.12美元。

    巴菲特曾说过:“一个杰出企业的经济状况是完全不同于那些二流企业的,如果能买到某家杰出企业,相对于二流企业的静态价值,杰出企业会有扩张价值,其扩张价值最终会使股市带动股票价格。”所以即使大众食品公司的股票价格持续跌落时,巴菲特仍不会卖掉他所持有的股票,因为大众食品是具有扩张价值的企业,其市场价格终究会上扬,该公司的经济体制会让其经历长期增长,最终会由增加的每股盈余反映出来。巴菲特似乎感觉到了格雷厄姆理论的缺陷,因为他意识到,二流的企业完全不会有可预期的收入,对一家经济状况历来不好的企业更是不应抱有任何希望,虽然或许会有一段给人以希望的时期,但好景不会持续,终究商业的残酷竞争会排除任何会增加公司价值的长期收益。而格雷厄姆的买下所有廉价股票的方式,并不是正确的选择。

    巴菲特在1973年用973万美元购买了《华盛顿邮报》约两百万的股份,并且直到今天他还仍继续保持对该公司的投资。在持续对《华盛顿邮报》投资的二十多年里,他也得到了将近18%的年累计回报率。巴菲特之所以连续二十年对该公司进行投资,原因是他认为《华盛顿邮报》公司是一个杰出的企业,持续投资必定会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

    费雪的杰出企业扩张价值理论让巴菲特受益匪浅,他对企业的分析开始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二流企业终究是二流企业,投资于二流企业的人只能站在二流的队列里。对于那些贪图于廉价购买二流企业所带来的那点微薄的好处的投资人来说,时间可以证明杰出企业是天使,而二流企业是恶魔。因为杰出企业的经济状况与二流企业大相径庭,杰出企业以它具有的扩张价值最终会使股市带动股票价格。如果该企业持续成长,无限期的持有投资会让你最终受益。

    而在巴菲特的早期投资中,并没有对此有深刻的认识。那时的他坚持的是低价原则,他认为如果以相当低的价格买进一家企业的股票,按照正常的逻辑只要这家企业日后经营能有所改善,他就能从中获利。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大多数这样的企业的经营业绩都无法达到他的预期,这让他非常失望。于是他对自己的投资方法产生了质疑,在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之后,他终于意识到:这些陷入困境的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个问题又接踵而来,似乎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所以即使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买入,但到头来还是一钱不值。而且买入时的低价优势最终也会被企业过低的投资回报抵消。

    对此他曾经形象地说:“在我刚成为公司总经理的时候,也约会过几只癞蛤蟆。它们都是便宜的约会,尽管我从来都不是出手宽绰的人,但我的结局同那些追求高价癞蛤蟆的收购者一样。我吻了它,但它们仍然是呱呱乱叫的癞蛤蟆。”卧薪尝胆之后的他开始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价格不再是决定性因素,企业本身的状况才是他决定是否投资的关键。因为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会弥补初期投资价格上的劣势,而且杰出企业巨大的升值潜力会给他带来更多稳定的额外收益,这是那些价格低廉的平庸公司永远也无法做到的。

    就拿投资可口可乐来说,可口可乐在1919年以每股40美元公开发行,如果当时用40美元买到一股,并且持有它直到1994年,包含再投资所有的股息,这一种股票价值会增长到超过210万美元,投资的年累计回报率大概是15.8%,如此可观的收益的确让巴菲特十分满意。有了对企业升值潜力的认识,他便重新开始了他的投资扩张,吉列、美国运通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富国银行等卓越的企业先后进入了他的视线,如他所愿这些公司向他递交了一份又一份满意的答卷。而巴菲特也以他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投资经验在告诉所有投资者:重视企业的升值潜力,才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4.寻找管理层品质优秀的企业

    在巴菲特的众多投资标准中,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品质是否达到他所要求的标准将会对他的投资策略产生重大影响。他说:“管理人员把自己看成是公司负责人,就不会忘了公司最主要的目标——增加股东持股的价值。同时,他们也会为了进一步达到这个目标,做出理性的决定。”在巴菲特看来,一家企业是否拥有优秀的管理人员关系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和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优秀的管理人员,即便是非常优秀的企业,也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巴菲特在研究一家公司时,他会首先看这家公司的管理层的品质和能力,如果另他十分满意,他才会考虑对其进行投资。

    和巴菲特不同的是,大多数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向来只对能否盈利以及未来的收益充满了热情,对于他们来说,公司的管理层如何根本无关紧要。巴菲特提醒这些投资者,如果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很糟糕,那么就不要幻想它会给你带来回报。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只有达到了以下标准,他才会考虑对其进行投资。第一,管理层能够克服行业潮流的驱使,进行独立思考。所谓行业潮流的驱使,也就是盲从企业的行为。巴菲特认为盲从的企业行为主要有:在开展业务时,不管领导者的计划多么的愚蠢,工作人员从不提出反对意见,而是用最快的速度送来关于利润率、回报率以及公司策略的研究报告以示支持;拒绝对目前的经营方向做出调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效仿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制度、计划和策略等;公司所有的计划与并购行为总是试图用光所有可支配的资金。在这一点上,巴菲特认为国家偿金公司的负责人杰克?林区做得非常好。当大多数保险公司在收益不足,或甚至赔钱的情况下承保的时候,林区却没有跟随这样的市场趋势,没有接受这种保险。然而像林区这样的负责人并不多见,大多数的管理层都被淹没在盲从的潮流中。而盲从的后果很容易使公司的管理层失去理智,从而令公司的发展停滞、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破产。那么公司管理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盲从的跟风行为呢?巴菲特对此具有深刻地认识:首先,大多数的管理者对自己的管理能力过分自信。有些公司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某个管理人员在可能在公司行政事务上有出色的表现,所以很快就被提拔到很高的位置,他的主要工作内容可能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新的工作却并不是他所擅长的,这时的他要想做出一点成绩的话,唯一的选择就是向他所信赖的助手征求意见,而差错往往就出现在这里,这些助手往往会对他们的建议大肆渲染,其结果就是他会毫不犹豫的全盘接受。但是事情的结果却总是和想象相距甚远。不幸的是广大投资者却替他吞下了这颗苦果。

    其次,大多数管理者都具有一种可怕的攀比心理,他们时刻想到的是自己的业绩是否达到了高层的标准,因此,他们就会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想方设法的让自己更加有所作为,决不放过一切可以让自己大展身手的机会,但是另人遗憾的是这些所谓的机会,事实上除了可以满足他们的攀比心理以外,却并不能给公司带来任何好处,有时甚至会使公司陷入困境,导致所有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此时无论他们多么诚心改过,都已经于事无补了。

    第二,管理层的行为是否具有理性品质。巴菲特是这样解释的。首先他把公司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在他看来每个公司都会不可避免的经过这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公司刚刚建立,为了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会使用大量的资金,所以在这个阶段不会有可供分配的盈余。第二个阶段为迅速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虽然公司开始出现少量盈余,但这些盈余都会被用来继续发展壮大公司。第三个阶段是公司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公司将会出现可供分配的资金盈余。而在第四个阶段公司开始走向衰退,但仍然会产生大量的可供分配的现金盈余。

    他指出当公司进入第三和第四阶段的时候,公司的管理层对于如何分配公司所产生的大量盈余将面临三种选择:一是,用于继续扩大公司业务;二是,用于投资对其他企业进行投资;三是,交给股东。对此管理层该如何做出选择,将会是检验管理层是否理性的最直观的手段。而巴菲特会对那些选择将盈余分配给股东的管理者投去赞赏的目光。因为他们的做法是绝对理智的选择。因为,如果是选择第一种,说明他们是在冒险,因为成功与失败的比例各占一半,公司的未来无法准确预测。如果是选择第二种,那么证明管理者对于这样做的后果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购买一家企业很容易,但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失败的机率非常大。一旦失败,直接受害者就是股东。

    第三,管理者是否能对股东做到绝对的忠诚。巴菲特说:“误导公众的总经理,最终也将误导自己。”可以看出,巴菲特喜欢那些对股东绝对忠诚的管理者。这是巴菲特在经营自己的公司时得到的启发。巴菲特在每一次召开股东大会的时候都会把公司近期的经营业绩和公司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在经营过程中所犯过的错误都毫无保留的发布出来,他要努力做到使自己的公司在所有股东面前透明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股东的信任。他始终认为这样不论是对管理者还对股东都会有好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许多公司总是会公布一些对公司有利的信息,以此来吸引投资者从而积累资金。巴菲特对于这样的做法总是非常反感,因为他知道每个公司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一定会犯下很多错误,没有哪一个公司可以做到完美无缺的地步,包括他自己的公司也曾经犯过很多错误。如果哪一个公司在它的报告书里看不出一点瑕疵,那么他会第一个将这个公司排除,因为他在说谎。

    纵观他所投资过的企业,这些企业的管理层都是他所欣赏的。无论什么时候,这些管理者都能保持对他的绝对忠诚,所有巴菲特才放心把巨额资金交给他们管理。

    5.如何选择优秀的企业

    企业自身的状况是巴菲特在考察投资企业时的重中之重。巴菲特所进行的每一次成功的投资都是根源于他在决定投资前对企业所进行的彻底的分析。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这些在很久以前被众多投资者置之不理的企业,却在巴菲特的眼里大放光芒,因为他在这些企业身上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独特品质。人们无法了解巴菲特这种常常看起来大逆不道的做法,但巴菲特却因此在股票投资领域里独领风骚。

    风光无限的背后是他独特的投资思维在为他鸣锣开道。他并不像其他投资者那样来者不拒,全面撒网。通常那些业绩平平的企业是无论如何也吸引不了他的眼球的,即便价格低到一定程度,他也不会为之所动。对于如此苛刻的投资者,究竟什么样企业才能获得他的青睐呢?

    不妨来分析一下巴菲特所钟爱的几家企业吧,也许从中可以获得启发。万宝路香烟是在世界上响负盛名的香烟名牌,可以说该品牌的香烟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最信赖的产品,因为顾客愿意为了它而不惜都走几步路,多花几美元。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它的信赖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品牌的香烟,所以一直以来,万宝路香烟在市场上都始终占据着垄断的地位。而另一个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就是可口可乐。众所周知,该公司是世界饮料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几乎每天有几亿人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引用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如今它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百年辉煌的历史,造就了该公司绝对垄断的地位,也使得数以亿计的人们对它趋之若鹜。如此辉煌的业绩让独具慧眼的巴菲特将这些公司视若珍宝,并不失时机的将它们相继收入囊中。因为在巴菲特的眼里,一个企业是否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往往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消费者垄断性,原因在于这种独特的气质会给企业带来无可比拟的优势,创造出超出平均水平的销售业绩。

    投资这样的公司所冒得的风险将会远远小于投资那些业绩平平的企业。所以像巴菲特一样聪明的投资者往往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种消费者垄断型的企业。

    当然在巴菲特眼里,这只是优秀企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只具备了这一点,当然不会让他心服口服的掏腰包。在他看来,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财务政策如何、债务状况怎样、可供支配的现金是否充裕也是他在进行投资时所要重点考察的问题。巴菲特在他的投资生涯中,一直都在追求那些不仅能创造高额的利润,而且更有能力在未来创造出更广阔的获利空间的企业,而财务情况、债务情况和现金流动情况将是决定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最坚实的基础。吉列公司之所以能够让巴菲特不惜高价将其买入,其中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当巴菲特把以上这些基本情况都详细核实了之后,最后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投资企业是否能够将经营所得的收益进行合理的再分配,也就是说,可以进行转投资,以此为投资者创造更大的利润。巴菲特认为,当一个企业可以利用充分利用所得收益进行转投资,来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那么它的发展将无限增大,股东获利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在他经营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几十年中,他真正的做到了这一点。

    回顾上个世纪末华尔街掀起的那场投资科技股的投资狂潮,当大多数投资者都蜂拥而上时,他却千方百计的回避。因为他觉得企业的管理者能否有效利用公司盈余,来尽最大可能的为股东创造利润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并不是鼓励管理者进行全面撒网式地乱投资,只有投资那些拥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企业时,才能最终确保投资成功,从而惠及所有投资者。

    总之一句话,巴菲特对于如何寻早优秀的企业已经给广大投资者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企业要具有消费者垄断的特性;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良好;企业的管理者有足够的能力利用公司盈余进行再投资,为股东创造额外的收益。如果投资者所要投资的企业同时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那么投资者就可以放心的进行投资,因为这样的企业已经为投资者买了保险。

    6.投资消费者青睐型企业

    消费者青睐型的企业对巴菲特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且已经成为了巴菲特选择投资企业的重要参考标准。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我要投资几十亿美元,请来全国最佳管理人,而且又不惜亏钱来抢夺市场的话,我能够抢占它的市场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就是一家值得投资的与众不同的公司。”巴菲特在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属于消费者青睐型的企业时,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拥有数十亿美元以及全美最优秀的50位经理人,他能创建一家公司然后成功地与陷入危机的公司竞争吗?如果他不能,那么这家危机中的公司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消费者青睐型的公司。所以在巴菲特看来,所谓消费者青睐型的公司,就是那些在消费者看来独一无二的公司,它经常成为人们谈论的对象,甚至有的时候,人们以拥有了它的产品或享受了它的服务而自豪,就像是一个女士如果拎着路易威登的手提包走在街上,那么她很可能会招来众多羡慕的目光。虽然它的竞争对手不计其数,并且时刻试图抢占它的市场份额,但无论怎么努力,最终还是要无奈的接受令人失望的结局。因为它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已经固若金汤,无人可以撼动。

    众所周知的奇异公司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它卖给一个国家如何发电的技术,继而再卖给他运送电力的产品,接着是电力的设备,电灯、电力系统以及电冰箱,它几乎垄断了所有的电力市场,从而确立了它在这一领域当之无愧的霸主地位,它的垄断地位也最终为它创造了巨大的超额利润。而另一个具有消费者青睐型特质公司,要数可口可乐公司了,巴菲特一直以来都以投资该公司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而深感自豪。它所特有的消费者青睐型的气质,曾经让世界上最大的连锁百货公司自愧不如。沃尔玛的高层曾经推出了一种自己的可乐,设想可以和可口可乐公司分享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事实让沃尔玛彻底打消了这个如此野心勃勃的念头。因为即使是在消费者无法辨认品牌的情况下,仍然会选择可口可乐,而对沃尔玛的可乐置之不理。这就是消费者青睐型企业所特有的魅力。丰富的投资经验使得巴菲特对这类公司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消费者青睐型的公司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关键在于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消费者的信誉是使这类企业倍受青睐的原因之一,信用是一个企业文化的内在反应,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信用就像是磁铁一般吸引着无数的消费者,良好的口碑当然就无形的地增加了企业的投资价值,就会使该企业的股票保持良好的表现。第二,和普通商品企业相比,这类企业不需要强力依赖土地、工厂和设备,它们的财富来源于触摸不的资产,比如说麦当劳、迪斯尼、微软、万宝路的品牌名称,由于联邦的课税主要来自于各公司的营运,所以这类企业所要上缴的税收就会比普通的企业少。由于它们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所以它们不需要负担公司债务,于是它们就可以自由的开拓其他可以获利的领域或者是购买自己的股票。而普通商品生产企业在同这类企业进行竞争时似乎就显得心有力而力不足了,巴菲特一语中的地说:“通常这些公司为了吸引顾客,都会拼命的打广告,希望能在顾客的脑海里建立起和其他竞争者不同的形象,但往往都是白费心思和增加开销而已。这些公司在市场好时,收益已不算多,一旦遇上经济不景气时,大家就会竞相削价求存,导致每个人都面临亏损的危险。所以我们应该远离这些公司,不要引火烧身。”

    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应该如何在多如繁星的企业当中挑选出消费者青睐型的企业进行投资呢?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此巴菲特提供了以下标准,供投资者参考:一、这类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顾客需要或者希望得到的;二、顾客认为该产品或服务无可替代;三、可以不受价格的限制。如果该公司具备以上几点,那么这个公司就能够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主动提价,从而提高资本回报率。这样的公司将是投资者最佳的选择。

    7.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

    巴菲特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很久以前明智地买下了一家电视台,你可以把它交给一个毫无管理经验的人来经营管理,结果这个电视台仍然可以完全正常的运转,甚至持续好多年。当然如果你把它交给一个精通管理的人,那么你大可以安心的在家睡大觉,到头来你依然可以得到你所期望的回报。但是这对于零售业来说却并不适合,一旦你任命失误,那么公司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倒闭。所以他说:“我喜欢那些事实上根本无需多么费尽心思的管理就能带来很高的回报,它们才是我梦寐以求的行业。”

    巴菲特曾对《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仔细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些企业中,能过连续10年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达到20%,并且没有一年低于15%的企业只有25家。

    而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令人满意的业绩,首先在于它们只使用低于其利息支付能力的很小的财务杠杆,而并不需要高额的银行贷款;其次是因为这些企业所生产销售的产品几乎都是和10年前的完全相同,而且也并不十分引人注目。

    所以巴菲特认为:对于那些一心致力于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只要专注于它的传统优势业务,增强它的经营特许权就足够了。所以巴菲特曾不止一次的在股东大会上宣称:“我们的重点在于试图寻找到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未来10年、或者15年、或者20年后的企业经营状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可口可乐和吉列这样的超级明星企业,在他看来,尽管无法预测这两家公司在未来的10年或二十年里究竟会生产多少软饮料喝剃须刀,但是却可以预测在投资期内这两家公司继续在其遍布世界的经营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能力。如果对这两家公司进行准确的评估,就不难发现,他们仍会继续保持他们的主导地位,事实证明在过去的10年里,这两家公司都已经明显地扩大了他们本来就非常巨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所有的迹象都在告诉投资者,在下一个10年或20年中,他们仍将再创佳绩,独占鳌头。

    20世纪80年代当网络科技股这个对于大多数投资者都十分陌生的东西一出现,众多投资者就像着了魔似地被这个美丽梦幻般的网络科技股所吸引,便蜂拥而上,人人都在做着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而实际上这些投资者根本对网络科技股知之甚少,几乎没有几个人了解这种股票,甚至就连当时所谓全球最大的网址搜索引擎公司或全球最大的一些网络公司都根本无法预测他们的收益,而对于它们的市价为何会飙升到了营业额的几十倍甚至十上百倍,他们也是既惊喜又迷惑。

    而在这时巴菲特是清醒的,当有人问他是否有意投资科技公司时,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他对于微软和英特尔的股票一无所知,他也无法描绘10年后世界的样子,网络科技在他看来似乎是一个危险物,在他还没有真正了解它的时候,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敬而远之。

    他曾经在公司的股东大会上开玩笑地说:“如果今天我是在教大学投资课程的话,我会在期终考试的时候,问学生这个问题:你如何给这些网络公司定价?任何提供答,案的学生,我都回当场判下不及格!”正如查理?芒格所说:“我们没有涉及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及这个领域的能力。传统行业股票的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所以,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要在那些我们没有优势而只有劣势的领域进行竞争游戏,而不在我们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本领呢?”事实证明巴菲特是幸运的,更是明智的。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必须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了解它,就不要投资。这时巴菲特几十年来一贯坚持的投资原则,综观他的整个投资历程,巴菲特做的股票并不多,但他却对每一个他所投资的公司都了如指掌。当年巴菲特选择投资可口可乐的时候,看中的就是可口可乐简单而明了的业务介绍,这些都在巴菲特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他总是说:“我喜欢我能够理解的那些产品,我不懂网络科技是什么,可口可乐才是我的最爱。”巴菲特用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投资在告诉所有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目标的时候,要先清楚地了解自己,那些企业是自己所熟悉的,那些企业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通过理性的考量,做出最终的决定,切勿选择那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企业。

    8.切勿触摸复杂的企业,注重专业化企业

    在巴菲特五岁的时候,他喝了一种饮料,有种特别的感觉,于是这种饮料便经常与他相伴,当有一天他发现他还可以利用这种饮料小赚一笔的时候,他更是对这种特别的东西充满了兴趣。天长日久他便对这种饮料了如指掌了,它是由可口可乐公司生产,而且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经营历史,它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它的名声已经享誉全球。

    如此庞大的业务,可口可乐公司是如何经营的呢?巴菲特充满了好奇。一番了解之后,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公司的业务并非多么复杂难懂,它只是将买来的原料制成浓缩的液体,然后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出售给控股的装瓶商。装瓶商再将这些浓缩的液体加入其他成分,制成成品后再出售给零售商。如此简单的销售方式让巴菲特震惊。作为投资者他购买了公司的股票,并且直到今天还仍然持有该公司的股份。

    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能力有多强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正确了解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在长达几十年的投资历程里,巴菲特似乎总是对复杂的企业敬而远之,那么在他看来什么样的企业属于复杂的企业呢?总的来说,就是它的经营业务总是处在飘忽不定,剧烈变革的动荡之中,不能做到长期持续提供同样商品和服务,从而导致整个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弱势,可想而知,投资这样的企业结果恐怕一定不会令人满意。

    对此,巴菲特认为,总是进行剧烈变革的公司,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一定是复杂并且是难以应付的,这是企业本身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是投资者所要关注的,投资者要做的是如何设法避开这些公司。他向来对那些陷入重重困境而试图通过彻底改变经营方向的企业毫无兴趣,因为剧烈的变革和丰厚的投资回报是水火不容的。

    但大多数的投资者似乎对此都没有理性的认识,他们天真地相信他们将从这些进行剧烈变革的企业中获利,于是便不惜血本的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对这类公司的现状和问题视而不见。所以每当巴菲特在思考一项投资决策的时候,他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那些业务简单明了,自己又充分了解的企业。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叫康斯坦丁?马科特斯的人曾在一本关于美国企业业务核心化的书中提到,在美国最优秀的企业中几乎有占四分之一比例的企业都具有业务经营专业化的特点,而且研究表明这是由于这样的特点,使得这些公司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能够长久保持持续的竞争力。从而使每一个投资者都从中获益。在巴菲特看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那些处于风口浪尖的每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精心打造自己的核心业务,努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所以纵观巴菲特所投资的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企业核心业务的高度专业化。例如吉列、《华盛顿邮报》、喜诗糖果、可口可乐等。这些公司长期以来都是通过它们的主营业务,来带动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从而为公司创造了高额的经营利润。

    巴菲特说:“我们努力固守于我们可以了解的公司,这意味着那些公司具有相对简单且稳定的特征。我们偏爱那些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和产业。”

    在巴菲特看来,一家企业的业务品种经营是否长期稳定决定着股东的回报率的高低。这在一家顾问公司的调查中得到了有力地证明。那些业务品种专业化水平高的企业的股票盈利的平均增长率高达20%,远远高于那些经营业务广泛的企业。所以巴菲特在选择投资目标时,总是将目光锁定在那些高度专业化的企业上。

    9.选择投资企业的两个基本点

    “股神”巴菲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投资生涯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最终把他送上了世界第一富豪的宝座。他在大多数人眼里,就像是一个迷一样深不可测。人们在艳羡他巨额财富的同时,又总是会问他究竟为何会获得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功?巴菲特的确是投资领域里的奇才,在股票投资的世界里,他永远是一道奇特的风景,总是显得那么独树一帜,那么特立独行。其实这一切都来源他自己所独有的投资理念。他曾经说过:“要想在投资领域里有所作为,最重要的就是投资者的眼光,如果投资者眼光独特,他就会在浩如烟海的企业里,寻找到优秀的投资企业,尽管衡量优秀企业的标准有很多,但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和资产重置情况是投资者在度投资企业进行考察时所必须参考的两个基本点。

    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对于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理论认为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是所有企业经营的核心,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分析与判断企业的竞争优势应该成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的必不可少好的关键的一环。

    所以每当巴菲特在寻找投资企业时,他的众多衡量标准里不仅包括了企业的业务增长情况、企业的市场占有情况,还包括了企业的竞争力情况和资本重置情况。在巴菲特眼里,该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以及它的资产重置率是否较低将会对他的投资决策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他说:“对于投资来说,关键不是确定某个产业对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或者这个产业将会增长多少,而是要确定任何所选择的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确定这种优势的持续性。那些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企业能为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

    因此,巴菲特在考察某个投资企业时,他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考察该企业是否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但是令巴菲特费解的是,大多数投资者的观点似乎和他并不相同,他们总是会不知不觉的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些社会影响力高的企业身上,因为在他们看来,社会影响力似乎更能说明投资该企业的正确性。但是巴菲特却认为,只有具有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给予投资者高回报。如果一个企业具有这种长期的竞争优势,就意味着该企业可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创造出远远领先于同行业其他竞争对手的价值。这样一来,企业在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取得高额的投资回报只是时间的问题。巴菲特对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视程度可见一般,他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创建于19世纪末期的吉列公司,是一家生产男士剃须刀的著名企业,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该公司自从创建的那天起就确立了在剃须刀领域里领头羊的地位,并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从未将行业第一的位置让予他人。就是这样卓越的市场竞争力使得巴菲特在1989年投入6亿美元买进了该公司大量的股票。到2003年底,巴菲特持有吉列公司的股票市值已经达到了约36亿美元。正是吉列公司所具有的超强的竞争优势使得巴菲特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大约30亿美元的投资回报。

    像吉列公司这样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通常具有超强的防御能力,它们会让自己的企业固若金汤,从而可以抵挡住任何竞争对手的强烈攻击。这种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像是拳击运动员的头盔,它可以给企业提供安全有力的保护,使企业在市场进行你死我活的肉搏战时能够大获全胜,并且成为商场上的常胜将军。巴菲特对这种长期竞争优势的赞美之词总是溢于言表:“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像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城堡,它有很宽的护城河,河里游满了很多鲨鱼和鳄鱼,完全可以抵挡所有的入侵者,尽管入侵者总是接踵而至,但我们却丝毫不用担心。”所以巴菲特总是对于搜索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不遗余力。他总是对几家他锁定的企业挨个分析,他总是在排除一切外在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独立判断,然后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挑选出最令他满意的企业,而这个企业在巴菲特看来一定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

    仔细分析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和实践不难看出,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一直以来都被巴菲特看成是一家公司的点睛之笔,而这一笔也决定了巴菲特的最终选择。

    而除了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以外,另一个可以牵动巴菲特神经的就是企业的资产重置成本了。巴菲特曾经说过:“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其增长的企业,和一个不需要资金支持就能增长的企业有着天壤之别。”所谓的资产重置指的就是一个企业为维持其经营和竞争力而对其固定资产进行升级和更新。资产重置成本高的企业指的就是那些固定资产多,维护、升级、更新的周期短且成本高的企业。

    通用汽车公司(GM)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其核心汽车业务及子公司遍及全球。该公司成立于1908年,自1931年起成为全球汽车业的领导者。通用汽车公司迄今在全球32个国家建立了汽车制造业务,其汽车产品销往192个国家。就是这样一个拥有着拥有着雄厚的实力的优秀公司却是屡遭巴菲特的冷落。因为在巴菲特看来通用汽车公司就是一个资产重置成本高的公司。由于汽车行业自身特点的限制,使得像通用汽车公司这样的公司只能通过进行经常的设备升级或是频繁推出新款车型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样的话,一轮接一轮的资产重置就会接踵而来,天长日久就必然会给公司增加沉重的负担,公司所创造的利润将会被无形的消耗掉,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将会是不好的征兆。

    而对于像可口可乐和喜诗糖果这样的企业,巴菲特的态度可是截然相反的。在他眼里,可口可乐和喜诗糖果都是通过其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来树立在消费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的。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它们对于厂房和设备等有形资产的依赖程度很低,再加上这类企业对于生产技术的要求不高,这样就会给公司节省了一大笔用于技术投资的费用。最为关键的是,这类公司凭借着其在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使得它们即使长久的使用那些老设备,也不会给企业的竞争优势带来任何威胁。这样一来,企业就会因为超低的再投资成本,而产生大量的现金收益,而且这些收益绝大部分都会分配给它的股东,可想而知,股东的收益就会逐年增加。

    另外由于这类企业都具有很大的现金流,所以它们几乎都不存在偿还债务的问题,这在巴菲特看来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例如生产口香糖的箭牌公司和生产香烟的美国烟草公司UST就属于这类公司。它们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长期负债,由于没有长期债务的负担,那么公司在对利润进行分配时就不会去分心考虑偿还债务的问题。此时如果公司继续扩大业务,那么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高额的利润,这对于公司本身和投资者来说都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巴菲特说:“最值得拥有的公司是那种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能给予股东很高的回报率,而资产再投入很低的公司。最不值得拥有的公司,就是那些回报率一直以来都非常低,而且资产投入却在不断增加的公司。”

    所以巴菲特在制定投资决策时,总是会提出各种各样苛刻的条件,以此来确保他的投资盈利。在他看来,不同行业的资产重置成本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那些他无法了解的行业当然会优先剔除,那些不能产生消费者独占型企业的行业大多也不会引起他的关注。而有些行业,他即便是能完全了解其运行机制——包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原材料成本、工厂和设备、运营资本和劳工关系等,并且可以找到具有消费者垄断性产品的企业,也同样不会投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资产重置成本太高。

    巴菲特认为在这样的行业里,即便是有消费者独占型企业,但其为了维持自身的运营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不得不把大量的资金不断投人到固定资产的升级更新中去,这样一来,投资者的利润将会因为高额的资本性支出而大幅削减。而且,那些资产重置成本非常高的企业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债务,债务问题也是巴菲特考察企业时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巴菲特看来,这些行业里的任何公司都不是理想的投资对象。

    10.注重企业的投资回报率

    事实上,获取投资利益是每一个投资者的目标所在。巴菲特也不例外。在他看来在投资回报率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巴菲特近半个世纪的投资生涯中,他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寻找那些具有很高投资回报率的企业上。如果巴菲特可以确定某个企业可以为他带来长期的高回报率,那么他将会立即对其进行投资,并且做出长期投资的打算。

    但是在很多时候,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要想找到从众多的企业中找到一个这样的企业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做到的。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找到投资回报率高的企业呢?

    在巴菲特看来,要真正看透一个企业能给投资者带来多大的收益,唯一要做的就是对投资企业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而且必须要做到重点突出。对此巴菲特可谓是经验老道,他在多年的投资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四点经验。

    第一,要在众多的企业中搜索到能够创造高额利润的公司。这在巴菲特看来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企业能够创造出高额的利润,才能才能给股东带来高回报率。在此巴菲特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利润总额和利润率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投资者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巴菲特总是对利润率高的公司情有独钟,他总是对那些成本控制不到位的公司持有鄙夷的态度,因为成本的提高往往意味着股东利益的减少。而利润总额大只能说明企业的规模与销售量大,但这并不能证明企业就一定会为投资者带来高额的投资回报。所以巴菲特总是投资于那些能够以少量的成本而创造出高利润率的公司。这在巴菲特看来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这样的公司能够在短期内为股东带来较高的回报率;其二是,通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巴菲特对于高成本公司和低成本公司之间的差别做出了总结,在他看来,那些高成本运营的公司总在想方设法地维持或增加其经营成本,而那些低成本运营的公司却总是在不断地削减成本。而消减成本的直接收益人就是公司的股东。

    第二、巴菲特认为企业的权益资本回报率要比它的每股收益中重要的多。所以巴菲特在对企业进行考察时,总是更为关心权益资本回报率,因为它可以充分反应出企业的经营成果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惠及股东。这个比率由于考虑到了公司不断追加的资本,而更能真实的反映出公司的年度经营情况,从而为投资者的分析提供的切实可行的分析视角。

    而在现实的股票投资过程中,大多数投资者都会认为企业的每股收益是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唯一标准。所以他们便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果企业的每股收益总是呈现出持续增高的趋势,那么这样的企业就是值得投资的,它可以为自己带来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而他们总是会在股票的每股收益出现了大幅增长时而欣喜万分。

    但这些投资者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其实其每股收益之所以会提高,原因在于这些公司只是采取了通过保留往年部分收益来增加资本总额的方法,这种方法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每股收益的提高。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创造出巨大的利润。这只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

    所以巴菲特提醒投资者的是,每当公司宣布每股收益创下新高时,投资者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欺骗,就真的以为公司的前景一片大好。他们应该知道每股收益的提高对于自己来说并不具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第三、巴菲特认为计算股东收益是每一个投资者在寻找高投资回报率的企业时都必须要做的。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公司的价值总是会通过它所创造现金的能力上体现出来,如果该公司的创造现金能力有限,那么就证明该公司并不具有多大的投资价值,因为一个不能创造现金的公司必然不会是一个投资回报率高的企业。所以那些现金收益大于现金需求的公司总是更能吸引住巴菲特的眼球,比如说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等等,而那些现金需求大的公司却总是倍受冷落。比如说汽车行业就是巴菲特一直都没有兴趣的行业。

    在这里巴菲特要指出的是,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投资者都会犯下这样的错误,他们在估计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时,总是依据将公司的现金收入和支出相减所得出的结果而做出判断。这在巴菲特看来是错误的。根据多年的投资实践,他发现不同的公司由于经营业务和经营方式的不同使得它们创造现金的方法也总是大相径庭。由于每一个公司在进行长期的运营过程中都在维护、升级和固定资产更新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那么对于那些固定资产庞大的公司来说,就必须为此预留出大量的资金。这就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重大影响。相比之下,那些固定资产相对较小的公司就不存在这样的负担,它们就能够将所创造的大量现金返还给投资者。

    巴菲特的“股东收益“概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他对此给出了一个公式:股东收益=净收入+折旧+摊销+递延费用-留存资本(包括:用于维持公司生产规模的、经济地位的、正常运营的成本)。

    第四,就是投资者可以通过考察企业是否具有运用留存收益创造价值的能力,来寻找投资回报率高的企业。在巴菲特看来,如果某家企业能够利用投资者2美元的留存收益创造出至少2美元的投资的收益,那么就说明这家企业是值得投资的。留存收益指的就是从公司的净收益中减去所有分给股东的红利后所剩下的那部分收益。巴菲特认为准确分析公司利用留存收益创造价值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分析投资者可以准确的判断出公司经营者是否具备能够合理分配公司的资金的能力,同时这一能力也是投资者高额收入的来源。

    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考察公司的留存收益创造价值的能力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此巴菲特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供投资者参考。将公司在近十年内所创造的留存收益加在一起,然后再计算出公司目前的价位和十年前的价位的差额就可以得到。巴菲特说:“如果在十年之内公司没有有效利用留存收益,那么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降低。倘若公司留存收益的总额大于公司目前的价位和十年前的价格差额,就意味着公司的经营正在每况愈下;而如果情况完全相反,就证明公司具有良好的运用留存收益创造价值的能力。对于这样的公司进行投资,投资者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投资回报。

    综上所述,巴菲特认为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对于投资者来说意义重大,所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必须要对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给以充分的重视。如果一家企业能够达到以上几个标准,那就说明该企业具有很好投资回报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