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一本通-教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之开先河的应当是《易经》。它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提出了“教学为先”的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从事“施教”,被尊奉为至圣先师,成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学校

    中国很早就有了学校,而且历代学校的名称不一。

    大约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我国已经逐岁建立起专门的教育机构。据古籍记载: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虞舜时代的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名叫“上库”“下库”。

    奴隶制社会的夏朝(约为公元前2050年—前1600年)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据古籍记载和殷墟甲骨文考证,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已有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学校的名字分别为:“学”、“右学”、“左学”、“序”。但学校教育的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

    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叫“辟雍”,亦作“璧雍”等。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均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辟雍最尊,故统称之。根据古籍记载和铭器金文参证,到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己集虞、夏、商三代之大成,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学校大致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系统,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到汉代(公元206年—220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稷下学宫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这个词正是来自于稷下学宫。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达到顶峰。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实行“不治而论”。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公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进步。

    齐国为促进稷下学宫的发展,制定了切实具体的保护措施。拿出了大量物力财力,大兴土木,广建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孟子出行“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根据学者的学问、资历、成就、贡献等,授予其不同的称号和荣誉,包括博士、学士、上大夫、列大夫等。淳于髡即被授予“博士”称号。荀况曾“三为祭酒”,弟子满门,当为大师级学者。

    齐国统治者开放的学术政策,加上文人学士在社会变革时觉醒的主体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标新立异的理论勇气,促成了稷下学宫的繁荣昌盛,推动了整个中国先秦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稷下学宫既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还广收门徒进行教育工作,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官办高校。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其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朝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好作品,称为“投卷”。若直接向礼部投献的,称为“公卷”,向达官贵人们投献的,称为“行卷”。投献的作品有诗,有文,也有表现史才、诗笔、议论的小说。投卷的办法使一些确有才能的人得以显露头角。据《唐摭言·公荐》记载,牛僧孺以《说乐》得到韩愈、皇甫湜的赏识,杜牧因《阿房宫赋》受到吴武陵的推荐。但是,欺世盗名,弄虚作假者,也不乏其人。中唐以后,投卷多而且滥,弊端百出,一些主考官不得不规定投卷的数量,投卷完全流于形式。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明朝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叫乡闱,每三年一次。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晋武帝时,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为国子学,不久,废国子学,立太学,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

    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称国子监。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人数少,且平日听课者寥寥。自设太学和其它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

    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并归学部。

    书院

    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起于唐,盛于宋。传统书院主要以讲学研修、藏书出版、接待访学等为重要功能。历史上,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四大书院曾盛名天下。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脚,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时期,山长(即院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周式,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

    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至今已越千载, 培育了大批楚才,其中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岳麓书院不愧为“千年学府”。

    ★白鹿洞书院

    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

    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公元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八股文

    八股文是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时文、制义、制艺、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始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私塾

    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

    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一般多为一人,大的村塾则不定。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由秀才祝星六创办并任塾师留下的西溪私塾,开办时学生有二十余名,最盛时达四十余名。

    塾师学生入塾后由塾师个别教授。年幼儿童先识“方块字”(书写在一寸多见方纸上的楷书字),识至千字左右,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读“四书”的。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做诗做准备。“四书”读完后,即读“五经”,兼读古文,如《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并开始学习作文。

    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学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学规极严,订有严厉罚则,体罚为平常事。

    蒙学

    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蒙学,《辞海》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

    古代“蒙学”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春秋时,有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公学”,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开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平民子弟得以入学。

    最早出现的蒙学教材是南朝梁代的《千字文》,由周兴嗣所撰。以后有南宋初钱氏所著《百家姓》;南宋王玉麟所撰《三字经》;明朝萧有良撰《龙文鞭影》;明未清初程登吉撰《幼学琼林》。其它还有《千家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千金裘》……“蒙学”教材在明清时基本上定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统一定型的教材,简称为“三”、“百”、“千”。

    蒙学教育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背诵和书法。背诵的内容是字句和平仄都对仗工整的对联。通过背熟牢记大量的对联和典故,去领悟中文的声律规律。这在无形中又进行了“美育”。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中文的韵律美,而学作对和学作诗的过程又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

    古代的书法训练,分为三个阶段:描红、影本、临帖。开始学写的是楷书。写字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是“修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写字的姿式,要求“身正、笔正、心正。”学生在习字过程上养成了良好的坐姿,为日后的身心健康和为人处事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共1000个字,均为四字一句的韵语,基本上无重复的字。

    《千字文》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兄弟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汉、蒙汉文的对照本字。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

    从隋代开始,《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一直沿用至清末。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国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流传非常广泛,知名度极高,几乎家喻户晓,堪称“蒙学之冠”。

    《三字经》由来已经难以确切地考究,据说源自中国宋朝时期,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1140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内容全为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它采用了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什么文理,但是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

    《百家姓》是从宋朝的时候开始流传下来的。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宋朝统领天下的赵氏皇帝的姓,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周吴郑王等也是当时的一些名门旺族。

    王明清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中共收录姓氏496个,其中单姓440个,复姓56个。其中收录的姓氏今天基本上都流传了下来,且其人数占现代汉族人数的绝大部分。

    秀才

    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

    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

    明清时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也称为“相公”,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桃李满天下”的由来

    “桃李”,比喻培植的优秀人才。赞美某人的学生或经他提拔的人才很多,就叫“桃李满天下”,或“桃李盈门”、“桃李满门”、“满门桃李”。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曾经提拔和保举过很多人。后来他得罪了魏文侯,被罢了官,只好投奔北方的一个老朋友简主。《韩诗外传》(汉韩婴撰)卷七,有相关的记载:“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

    见到了老友简主,子质开始诉苦。他气愤地说:“我以前在魏国提拔和培养了很多人,现在我落难了,竟然没有一个人肯帮我,真是太没有天理了!”

    简主听后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了夏天可以在树荫下纳凉和休息,秋天还可以吃到可口而又甜蜜的果实。但是,如果你在春天种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那么到了夏天你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长出来的刺,反过来要扎伤人。你过去提拔和培养了不少人,但是现在看来,这些人都是不值得培养和提拔的!君子培养人,好比种树一样,一定要选好对象,然后才能加以培植。”

    听了简主的话,子质不住地点头。

    简主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简主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

    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指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小学”的由来

    “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小学了,不过那时的叫法多样。

    “小学”这一名称,来源于汉代。班固据刘歆《六艺略》在《汉书·艺志》中把古字书及汉时所作字书列为“小学”类,并且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据此,“小学”初指学童开始读书识字所用的识字课本。

    古人非常重视“识字”,认为掌握了一个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才算是认识了一个字,所以把学童的识字及有关的类书,称作“小学”,意思是这是塾师讲授、学童学习的基础课。

    由于秦王朝的焚书和秦汉之际的长期战乱,汉代我国文化传统几乎中断,古籍和古字书中的文字本来是儿童就能认识的,可当时大多数人却已不认识。因而学习研究古文字就成了某些人的当务之急或专门职业了。汉代人把这种学习和研究古文字,也叫作“小学”。从此,“小学”这一名称就成为一门研究文字的学科了。直到清末,章太炎才把它改为“文字学”。

    清末有了近代小学,如上海正蒙书院小班创建于1876年。民国11年规定小学分初高两级。初级四年高级两年。只设初级的叫初小,合设初高级的叫完全小学,也叫“完小”。

    “老师”的由来

    现在的老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也泛指在某个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从史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至于“老师”,原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老,古时对公卿大夫的尊称。《礼记·王制》:“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左传·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请帅王赋。”这里的“老”均为上公、大夫。师,用于对教师的称呼源自唐代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文解字》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到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老”与“师”并称,慢慢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应该注意的是,“老师”的“老”不同于“老张”、“老李”、“老二”、“老虎”等作为助词的“老”,而是与“师”两个尊称的合称。

    明清两代时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末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辛亥革命后,因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免,所以又称教师为教员。

    密封考卷的由来

    试卷密封,古代称作“糊名”、“弥封”、“封弥”,今称为“密封”、“弥封”,是防止考试作弊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法。现在各种比较重要的考试都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或用编号)密封起来,这样,可使阅卷人在不知应试者的情况下评卷,以得到较为客观的考试结果。

    封卷评定等第的办法并非近代才有,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据唐代笔记《隋唐嘉话》记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者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新唐书》和宋代人高承的《事物纪原》在谈到考试糊名的起源时也有类似的记载。

    不过武则天所创的糊名之法,只是用于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还没有成为科学考试的一套制度。而且只是让考生“自糊其名”,既未设糊名密封的官吏与主管部门,也没有糊名的具体规定与方法。

    到了宋代,“糊名”才正式用于科举,称“封弥”。宋真宗诏令各府州县考试均须密封,而且设立封印院与誊录院,设封印官、编排官与誊录官,专事掌管试卷的密封、誊录和阅卷保密等事宜,“弥封之法有定制”。

    元朝以后称“弥封”,明清一直沿用,其目的也还是防止作弊,使判卷者无法知道考卷为何人所作。

    在封建时代,科举作弊时有发生。为了防范,在封卷之外,还有许多相应措施,如在阅卷之前,有关部门还得组织人力进行统一的誉卷工作,然后才送交考官评卷。这在明代李翊《戒庵老人漫笔》、清初顾炎武《日知录》里都有记载。

    密封考卷的制度至清末科举废除前,一直沿用。而密封之法不仅在中国使用至今,而且远播海外,被欧美各国广泛采用,成为防止考试作弊的有效方法。

    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间武进士),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徽宗授武状元)等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