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一本通-体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大都是从生产实践活动和军事战斗技能中转化出来的,因此不太注重竞技性,它甚至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中国古代体育讲究的是自身的切身体会,不需要别人去评判,无论男女老少,身体强弱,都可以身体力行,这似乎更接近体育的真精神。

    蹴鞠

    “蹴鞠”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体育运动,它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如专门设置了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达到高潮,甚至出现了按照场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种方式,有比赛巅球次数的“打鞠”,有场地中间挂网、类似网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还有了设立球门的比赛,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动。

    南宋《武林旧事》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这恐怕是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了。

    宋代,踢球的艺人们组织了自己的团体,称为“圆社”,专门推广蹴鞠活动和比赛。北宋时期的高俅就出身于圆社。王明清的《挥尘后录》记载,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宋人刘邠的《中山诗话》则记载了另一个因踢球而扬名的人,秀才柳三复球技出众,他知道宰相丁谓喜欢踢球,为了升官,他天天等候在宰相府球场的围墙外,有一天终于等到球飞出了墙外,柳三复捡起球以还球为名进了相府,在拜见丁谓时,他把球抛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头、肩膀、后背等部位巅球,球一直未落地,丁谓见此大悦,给了柳三复一个官职。

    从春秋时期到元明时代,蹴鞠经历了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但到了清代,这项活动却走入了衰落。1863年,现代足球运动在英国诞生,揭开了足球发展的又一历史篇章。

    投壶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投壶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当时的文者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正适合他们的需要。此外,由于社会发展,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左传》曾记载过晋昭公大宴诸国君主,举行投壶之戏的事。

    秦汉以后,它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增加了,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

    宋代司马光曾著有《投壶新格》一书,详细记载了壶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计分方法。宋代以后,投壶游戏逐渐衰落下去,不再像汉唐那样盛行,仅断续地在士大夫中进行。

    击鞠

    “击鞠”又称“骑鞠”、“击球”,即现在的打马球。它是一种耗资较大的娱乐竞技运动,所以主要在上层社会流行和普及。

    关于击鞠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是在唐代由波斯(今伊朗 )传至吐蕃(今西藏地区),尔后才于中原地区流行的。亦有学者认为击鞠是古代中国人自创的。因为在中国东汉末年的文献中就有“击鞠”的说法。“击鞠”一词最早出现于曹植所著《名都赋》中,“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只是这里的“击鞠”是否就是后世的击鞠还有待考证。

    “击鞠”所打的球,即马球,有拳头那么大,球体的中间被掏空。其制作原料是一种质地轻巧并且非常柔韧的特殊木材,球做好以后,外面还要涂上鲜亮的颜色并且要请专门的工匠在球的表面进行精致的雕刻作为装饰。可以说,制作完成的马球不仅是竞技运动的工具,而且还是非常精美的工艺品。

    另外一件必不可少的“击鞠”比赛工具是球杖,因为参加打马球竞技的比赛者是骑在马背上击球,所以这种特殊的球杖要特别长,大概有数尺之余,球杖的顶端如偃月一般弯曲回来,可以将急速滚动的马球挡住。

    比赛的球场设置在开阔地带,在球场的一端或两端设置球门并施网。参赛者分为两队,各队骑兵重装而出,目光炯炯,严阵以待。开赛后,两队骑手们互不相让,你争我抢,各自用球杖击球。马球比赛人呼马嘶、杂沓尘扬,场面非常壮观。比赛的结果以击球入网多者为胜,胜利者也会得到围观者的阵阵喝彩以及丰厚的赏赐。

    游泳溯源

    关于中国游泳的起源,一直没有准确的记载,不过据专家推测,游泳像其它事物一样,应该是在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中,在劳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

    早在三、四千年前殷商时期的龟甲上记载的原始象形文字中,就有“浴”、“澡”、“洗”等原始象形文字。夏朝时已有了沐浴器皿的制造,人们不仅经常洗浴,并且对洗浴的地点也从自然河流中移到了室内。“泅水”一词的“泅”字开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子曰:“习于水,勇于泅”。春秋战国以后,洗浴已成了很普及的事情,并且人们已形成习惯,当时人们到河水中去洗浴是很方便的。《诗经·国风·谷风》中说:“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是说水深就坐船,水浅就游泳。所以从洗澡发展为“泅水”是很有可能的。

    此外,游泳也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之一。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人同水斗争的传说和史实。如大禹治水。人离不开水,但洪水泛滥却会淹没房屋危及生命。我们的祖先从定居时起,便有了洪水为灾的恐慌,也积累了和水斗争的事迹和经验。

    随着国家的出现,古时各国之间发生格斗和战争时,除了战车、骑士短兵相接外,也利用水作为攻战的手段,或利用泅泳潜行破坏敌人的防守,用泅泳配合陆上步兵和骑上作战达到获胜。于是,游泳在封建割据中被各国利用来作为训练水军的手段。史料中记载,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共工氏等就用水作为氏族间斗争的手段。进入封建社会后,各国建立水军、楼船军等。

    古时游泳概括为三种形式:涉,即在浅水中行走;浮,即在水中漂浮,没,即在水下潜泳;泅泳类似今日的侧泳或大划臂自由泳,泅水技艺已非一般。

    古代游泳好手也叫“弄潮儿”。晋朝有个叫周处的,“入水中,经三日夜,杀蛟而还”,可以长时间在水中游泳,很厉害。唐代诗人李益,写了一首著名的五言诗:“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旱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一个富商的寂寞老婆,都渴望嫁给在江海大潮中的游泳好手。这说明,当时的游泳健儿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已经成为当时的“体育明星”了,受到人们的尊敬。

    拔河

    拔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团队角力体育娱乐活动。古时,拔河曾被作为军中游戏,以训练兵卒的体力。

    拔河始于距今二千四百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地处大江南北,水道纵横,除陆军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舟师,曾发明一种称为“钩拒”的兵器,专门用于水上作战。当敌人败退时,军士以钩拒将敌船钩住,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了。据《隋书·地理志》记载,楚地的南郡、襄阳“二郡有牵钩之戏”。《荆楚岁时记》也有“施钩之戏,以绠作篾缆,相绵亘数里,鸣鼓牵之”的记载。后来钩拒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拔河比赛。

    到了唐代,拔河活动已广泛展开。“大麻全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可见古代参加拔河的人数比现在的多得多。大绳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所以改称“钩拒之戏”为“拔河”。一声令下,河界两边选手紧挽绳索,“使相牵引”,围观者“震鼓叫噪,为之鼓劲”。公元712—756年,唐玄宗时曾作过千人参加的拔河比赛活动。拔河活动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在皇宫中也有举行。近代学堂出现之后,拔河被列入教学与课外活动内容。

    如今,拔河活动也很普遍,特别是在节假日里,机关、工厂、学校、部队、农村都把拔河活动列入主要的比赛内容。拔河的场地要求很简单,只要有宽5米以上,长 20米左右的一块平坦土地,就可进行拔河活动。现代一般的拔河方法是:在地上划两条平行的直线为河界,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在河界两侧各执绳索的一端,闻令后,用力拉绳,以将对方拉出河界为胜。这种游戏除了主要依靠手臂力量外,也讲求全身肌肉和整个团队的配合,务求全队人员共同协作使力,是典型的角力型游戏。

    拔河运动简便易行,娱乐性强,春夏秋冬,业余课后都可随时举行,所以在中国城乡十分流行。

    武术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及其攻法为内容,通过套路和对抗形式,来达到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及训练格斗技能的目的的体育运动。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武术”这词语,在历史上的第一个记载是负面的。南朝宋的太子舍人,颜延之(公元384年—456年)做了首四言诗《皇太子释奠会作》:“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 意思是废止武术,促进文学,使百姓佩服,大家仰慕好榜样。但是此句中的“武术”应该是指“军事”。此词后来还有在明朝用。李渔的《闲情偶寄·种植部》:“自幼好武术。”也称功夫。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武术的器械来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工具,一些朴素的攻防概念则从同大自然的搏斗中产生出来。武术的雏形则与阶级、国家产生之后的战争有关。到秦汉时手搏、剑道已经很盛行。唐代兴武举,促进了练武活动。宋代开始有了使拳、踢脚、弄棍、掉刀、打套子等表演,宫廷中则有“枪对牌”、“剑对牌”等对练项目。武术从此渐以套路运动为主。元明清时代,不同拳种流派林立,“十八般武艺”及各家拳法广泛流传。

    武术是以肉体与冷兵器互相格斗的技术,前者之内容为锻炼身体各部位以攻击对手,种类分为踢、打、拿、摔四大类;后者之内容繁多,很难全部罗列出来。火器的发明,间接导致以冷兵器与肉体为武器的攻击技术在战场上势微,仅存于警察、公安、保全业与军中特种部队。如今,武术已成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

    摔跤

    摔跤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我国古代称之为角力、角抵、相扑、争跤等。

    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进行自卫,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摔跤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竞技运动。

    据南朝人任昉著的《述异记》中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就是我国古代摔跤的雏形。

    到了周代(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摔跤被列为正式体育项目。秦汉以后,摔跤从单一的军事目的走向了民间,成了供人欣赏的娱乐活动。皇家有了专门的摔跤组织,这种组织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善扑营”。

    在内蒙古博物馆展出的陕西沣西客省庄出土的匈奴人的铜饰牌上,有两壮士摔跤的画面,旁边有两匹膘肥体壮的马。1931年出土于辽东京城的八角陶罐上,画有契丹人摔跤的图画,《辽史拾遗》云:“角力以倒地为负,两人相持终日,欲倒而不可得。”

    元朝时,摔跤尤为盛行。元代把摔跤称为“巴领勒部”。《元史》中出现的“力戏”指的也是摔跤。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蒙古族的竞技摔跤习俗可以追溯得很遥远。成吉思汗的忠实将领别勒古台是著名的摔跤手。古时竞雄,胜败关乎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耀,而是部落的安危存亡,因此摔跤手往往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瑞典人多桑写的《蒙古史》记载了元太宗窝阔台喜观角力之实,描绘出蒙古力士与波斯力士摔跤之场面。

    清代称摔跤为演布库。《东华录·天聪》卷七云:“三人皆蒙古人,臂力绝伦,善角力。”

    摔跤是蒙古民族“那达慕”大会的重要比赛项目也是极为普及的运动之一。当牧民劳动一天之后,聚集在蒙古包前,借着晚霞的光辉,小孩子、青年、壮年就开始了摔跤。这也是草原上的人们辛勤劳动后的一项娱乐活动。

    剑与剑术

    剑,古代兵器之一,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起源于商代,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较短。

    春秋战国,剑为步战主要兵器,不断加长。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 55.7厘米。汉武帝时,有超过3尺。东汉,剑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隋唐,佩剑盛行,唐代最盛,剑甚至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后剑与道教接上不解之缘,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

    剑术指使用剑的方法和技巧。《吴越春秋》卷九和《庄子·说剑篇》都记述了古代击剑的技术和战术。《汉书·艺文志》载有《剑道》三十八篇,是论述汉以前击剑技术的专著。明代茅元仪《武备志》中记载了剑的用法有:跨左击、跨右击,翼左击、逆鳞刺、坦腹刺、双明刺、旋风格、御车格、风头洗等。清代又有宋仔凤《剑法真传》一书传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剑术成了剑的演练套路的代称,被列为全国武术比赛项目。增加了各种花法、平衡、翻腾、造型等动作,使剑术有了很大发展。

    剑的击法有:劈、刺、点;撩、崩、截、抹、穿、挑、提、绞、扫等。剑术需要剑诀来配合。剑诀分两种,左手剑诀和右手剑诀。顾名思义,右手执剑者,左手为剑诀;左手执剑者,右手为剑诀。剑术的特点是:轻快敏捷、潇洒、飘逸,有“剑走美式”、“剑如飞风”之说。其中“剑走美式”的含义中便包括剑诀的捏法,不同的剑术流派与剑法均有不同的剑诀,也可称作“指诀”。

    剑术根据练法又分为行剑、势剑、双手剑、长穗剑、双剑、反手剑等。剑术套路繁多,常见的有:自选剑术、青萍剑、武当剑、三才剑、三合剑、云龙剑、八卦剑、太极剑、螳螂剑、通备剑、醉剑、宣化剑、七十三剑、龙形剑、奇门十三剑、白虹剑、纯阳剑、七星剑等。

    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养生实践中创造发展出来的一种运动健身术,具有非常好的防病抗衰效用,自17世纪以来就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倍受欢迎。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5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出自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

    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太极拳的拳理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它融《道德经》、《周易》、太极阴阳学说于其中,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虚极静笃”、“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古典哲学思想指导拳术法则、招式规范、套路组成、技术要求等。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术,注重内外兼修。“拳术者,形于外为着,蕴于内为劲;着其质也,劲其气也;着其体也,劲其用也。气质兼修、体用皆备,而后可以言拳。”内家修炼注重意气,以养生为基础,从松柔、虚静入手,修真合道,感而遂通。

    太极拳符合医理,具有健身功效。太极拳根据古代养生术吐纳导引,根据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形神相因论等医学养生理论,确立了注重意气、形神合修的修炼方法。现代医学对太极拳运动的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是符合医学科学、具有独特的健身功效的运动项目。

    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与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其特点为:动作柔和,平缓舒展,动静结合,缓慢连贯,均匀协调,圆活自然。既能抗老延年,又可防病治病。练拳时,腹压有节律的改变,可以提高心肌血管的营养,对维持心脏生理机能、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太极不拘时间,不限地方,不用特殊设备,不需过分力量,老弱皆宜,妇孺皆可,外增体力,内固精神,是一种非常好的群众体育运动。

    少林拳

    少林拳是长拳类代表拳种之一,广义的少林拳,指少林派,狭义的少林拳,指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的拳术。少林拳还包括少林寺中传习的兵械。

    少林拳的创始者是印度高僧达摩祖师。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面壁九年,静坐修心,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当年达摩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兽和严寒酷暑的侵袭,在传经时,他发现好些弟子禅坐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此外,达摩在空暇时间还练几手便用铲、棍、剑、杖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铲、达摩杖、达摩剑。后来,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十八手。

    经过历代僧徒们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术,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觉远上人、李叟等人,他们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将少林拳中的“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为了保护庙宇的安全,从寺僧中选出身强力壮、勇敢灵巧或善于拳击械斗者组织成一支专门队伍。最初,他们的任务是护寺,以后,寺僧参与了政治活动,寺养僧兵,形成武僧。客观形势要求武艺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开始了有组织的、严格的僧兵训练,操练棍棒。每日晨光曦微,武僧们同起而习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长年不断刻苦练习武艺,对少林武术的发展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清朝,少林寺公开的传习内容是易筋经、八段锦,以及一些传统的导引健身术。由明末清初至清咸丰年间,少林拳术由外家拳参合内家,内外技法融溶,由原来重练外刚、主于搏人,向“内外交修”演进。

    少林拳套路很多。包括有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罗汉拳,昭阳拳,梅花拳,炮拳,七星拳,柔拳等等,对练套路有扳手六合、咬手六合、耳把六合、踢打六合等。此外,还有“心意把”等散招练习法。

    少林拳发展到近现代,运动特点表现为拳禅一体,神行一片,硬打快攻,齐进步齐退。少林有云:“无气势则拳不猛,无身法则不成少林”。少林拳法,招式快捷,架式开朗,身法灵敏,闪转腾挪,点打摔拿,归于一体, 演练起来“刚柔并济,快慢适中”,尤其更着重“气势”与“身法”的练习,实为中国武学中“上臻至极”之术。

    围棋

    围棋,是一种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两人进行的棋类游戏,在古时有“弈”、“手谈”等多种称谓,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围棋子分为黑白两色,黑子181个,白子180个。围棋盘由19条横线19条竖线组成,棋子要下在线的交叉点上,方格中不能放入棋子。下棋时,对弈双方各执一种颜色的棋子,黑先白后,轮流将一枚棋子放置于交叉点上。

    围棋的规则十分简单,却拥有十分广大的空间可以落子,使到围棋的变化多得数不清,比中国象棋复杂多了。这就是围棋的魅力。下一盘围棋比下一盘中国象棋一般花的时间比较多,快则十五分钟,慢则要几天,多数时候下一盘棋需要一到二个小时。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南北朝时候,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道棋盘,并且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围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唐代出现了棋待诏官职。著名棋手王积薪作“围棋十诀”在现代围棋中依旧适用。

    清朝初年,出现了中国古代围棋的发展一个高峰期。大批著名棋手涌现,留下大量名局棋谱,如黄龙士与徐星友的“血泪篇”,施定庵与范西屏的“当湖十局”。 同时,围棋理论的研究亦达到一个高峰,代表作有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和施定庵的《弈理指归》等。但随后,中国围棋渐渐衰微,围棋发展的中心也转移到日本。

    围棋在公元7世纪传入日本,很快就流行于宫廷和贵族之中。日本出现了很多围棋世家和杰出棋士。日本围棋由于废除了中国古代围棋的座子制,布局理论得以极大发展。

    围棋中蕴涵着古代哲学中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圆地方、十九农节气、三百六十周天之数等等含义,其变化丰富,意蕴深远,魅力无穷。目前围棋已成为流行于亚太,覆盖世界范围的流行棋类游戏。

    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人们往往通过对弈来参透一些人生的一些哲理,以提高自己的觉悟能力、思维能力和生活乐趣。

    象棋是一种双方对阵的竞技项目。棋子共有三十二个,分为红黑两组,各有十六个,由对弈的双方各执一组,兵种是一样的,分为七种。棋子活动的场所,叫“棋盘”。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九条平行的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相交组成,共有九十个交叉点,棋子就摆在交叉点上。中间部分,也就是棋盘的第五,第六两横线之间画竖线的空白地带称为“河界”,又名“楚河汉界”。这个名称,可能是受到楚汉相争,韩信作象棋的传说的影响。传说无从考证,多半是后人附加的。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具体的产生年代不详。在春秋战国时代文化名著的《楚辞·招魂》中就有“蔽象棋,有六博兮”的词句,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象棋”这个名词,当然那时的象棋不是现在的象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

    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年—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唐代以后,火器开始用于军事。据《唐书》记载,以机发石为攻城,号将军炮。所以那时的砲字还是‘石’为偏旁的。军事上火器的发展给模仿战斗场面的象棋带来了新的发展,使象棋逐渐改革成为拥有将、车、马、砲、士、象、卒七个兵种,这就和现代象棋的兵种基本相似了。

    宋晁无咎(公元1053年—1110年)的“广象棋”,棋子32个,与现制象棋的棋子总数相同,棋盘纵横各11路,比现制象棋盘大一点。广象棋把两砲放在车的外侧,棋子名称和着法与现制象棋相同,但没有说明棋盘中间有无河界。

    北宋末女词人李清照的《打马图经序》中刊有打马戏和象棋两用的局戏图,它所表示的象棋盘图形与现在的完全一样。另外宋颢关于象棋诗词中有“河外尖斜步卒轻”的描述。由此可见,棋盘上有河界是在北宋末定型的。

    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人员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棋经论》、《象棋神机集》、《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进入明、清两代,象棋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名手辈出,佳作如云。棋理棋势的研究更加深化,促进了象棋文化的发展。是古代象棋史上的黄金时期。

    建国以后,象棋工作者们总结发扬了前人的文化遗产,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使象棋文化的更加绚丽多彩,真正成为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跳绳

    跳绳,是一种在环摆的绳索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体育活动。

    远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就有这种运动。过去的人称跳绳为“跳索”。

    明朝时刘侗所著《帝京景物略·灯市》中说:“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 “跳白索”也称“跳百索”,最早是孩子们在春节时兴的一种游戏,因为当绳飞转时,可以幻成千百条,故得名。《幽州风土吟书》中说:“太平鼓,声冬冬,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歌,一童跳入白光中。”这就是现在跳中的母子跳。所谓“子母跳”就是利用不同的跳绳,在跳绳中再做另一种跳绳活动,例如大小跳绳。

    跳绳分单人跳和集体跳。集体跳时两人各抓长绳的一端,分前甩、后甩,跳者可做前后转180度的花样,但步调必须配合一致。跳绳的基本动作有单脚跳、单脚换跳、双脚并跳、双脚空中前后与左右分跳等。摆绳与跳跃动作要合拍,可一摇一跳,也可一摇两跳乃至一摇三跳。摇绳的方向可前可后。用长绳可两人同时摇动,集体轮流跳或同时跳。跳跃时还可按不同情况编排各种动作花样,也可用节奏与旋律适宜的歌谣伴唱。除花样跳绳外,也可按一定距离,边摇绳边跑向终点,比赛速度。所用绳子,有时系上野花做成的绣球或彩色布条,随绳子上下摇动呈斑斓色彩,情趣横生。

    跳绳有益身心。长期坚持跳绳能训练人的弹跳、速度、平衡、耐力和爆发力,还能培养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

    跳绳是一项大众健身运动,简单易学,省时价廉,几乎没人不会。如今很多公园、小区也常见到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的人们跳绳的身影。还有一些年轻人下班回家后,喜欢跳会儿绳以健身减肥。

    踢毽子

    踢毽子,又叫“打鸡”,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踢毽子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湘、鄂、渝、黔四省边境地区民间传统体育娱乐项目之一,深受该地区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

    清代踢毽的技艺已相当高,也为我国古代妇女所喜爱。清初著名词人陈维松曾赞美女子踢毽,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

    踢毽子的基本动作有:盘、拐、磕、蹦四种。盘,即用脚内侧交踢,俗称“盘毽子”;拐,即用肢外侧反踢,习称“打拐拐脚”;磕,即用膝盖将毽子向上弹起;蹦,即用脚尖踢毽,习称“叮叮猫打镖鸡”。除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踢法。

    古代,毽子一般用羽毛和金属钱币做成的。发展到现在,毽子制作的种类繁多,除延用古代的办法以外,一般的说有三种。其一,用金属片为底,以纸剪成各种花色缨的纸毽。其二,以各种色布条为缨,以大组扣为底做的布毽。其三,以塑料做成的各色花毽。

    20世纪初,欧美近代体育传入我国以后,踢毽子仍为我国青少年喜爱的体育活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东等省市都举行过规模较大的踢毽子比赛。    1935年,旧中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曾把踢毽子列为国术比赛项目。

    踢毽子比较简单,在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场地面不受限制,只要平坦即可,主要根据参加人数和水平而定。

    踢毽子比赛有单人赛与集体赛。单人赛以每人踢毽的次数多少判定胜负;集体赛按个人技术高低分组,以总踢次数多少判定输赢。技艺高超者可连踢数千次而毽不落地。另有一种团踢,即一群人共踢一毽,当毽落到谁面前,谁可任意选择踢法将毽复踢给任何人,他仍以此法踢毽给任何人,毽掉在谁面前谁为负。

    踢毽子对于提高人体的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功能,增强体质都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对缺乏运动的现代人或常年从事室内工作的人员,在不能充分从事其它户外活动的状况下,透过踢毽的全身运动,更有健体强身作用。经常踢毽子,身体健壮,对感冒的抵抗能力就增强了。

    赛龙舟

    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也是民间传统的重要体育活动之一。我国许多地方在端午节都举行龙舟竞渡,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传说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其文字记载始见于南朝梁人撰写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传说龙有喜水、好飞、善变等神性和兴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因此,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龙舟竞渡,能够愉悦天上水中的神龙,从而使其克尽神职,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同时,也使人们感觉到自身秉赋龙性,像龙那样强悍矫健。

    有关竞渡的仪式、规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时因地不同而丰富多彩。

    唐宋时,“龙舟争标”盛极一时。所谓“标”,即终点处的彩棍或织锦。获胜龙舟,口衔锦标,旗桡欢舞,锣鼓喧天,以示庆贺。北宋汴梁金明池和南宋杭州西子湖的龙舟争标最闹热。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中描绘了汴梁金明池争标时的场景。后来体育竞赛中,运动员荣获冠军,称为“夺标”即由此而来。

    古时竞渡还有精彩的杂技表演。最优美的要算“水秋千”。人在船上荡秋千,将平架时一个筋斗掷入水,令人叹为观止。体育史家认为这是最早的竞技跳水动作。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龙舟竞渡也传到了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舞龙狮

    龙狮运动发源于中国,它是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为特点的中国民间传统文体活动,自诞生以来,两千多年间一直倍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一种令人敬畏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瑞兽。舞龙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结晶,人们用智慧美化了龙的形象,终于使人们手中舞动的龙有了生命和灵魂的寄托,在云天火海盘旋飞舞。

    舞龙是一种集体的健身运动,舞者必须合作无间,动作步伐灵活敏捷,表现出龙的形态威猛又富浓郁喜庆吉祥的热烈气氛。所以舞龙的套路以祥瑞、威猛为主,如“龙游四海”、“祥龙献瑞”、“祥龙戏珠”、“龙腾九霄”等。

    舞狮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南方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纽扣灯笼袖衫或背心。舞狮者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表现出狮的威猛和活泼。

    舞龙舞狮是一种集武术、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项目。舞龙舞狮比赛和表演,精彩激烈,气势不凡,充满吉祥和欢乐。舞龙舞狮都具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和观赏性。对于舞狮者来说,它是一种极好的身心双重锻炼方式;对于观赏者也不失为一种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娱乐方式。

    舞龙舞狮运动是一项集体健身运动,它充分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展示出了一种团结的力量,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扭秧歌

    秧歌,是一种主要在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秧歌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深受人们的喜爱。

    秧歌原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发展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

    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

    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此时的秧歌已经有很多不同的门类,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穿着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花样翻新,观众陶醉。有些观众受其感染、忍俊不禁,就会加入队伍扭跳起来,很有意思。有些秧歌队由漂亮的姑娘扮成摆汉船的,由小伙子扮成老汉推车的,由小孩扮成大头娃,由老汉扮成唐僧、猪八戒等古代人物,还有倒骑毛驴的,挑花篮的等等,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