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
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Wimbledon Championships,或简称“温网”)是网球运动中最古老和最具声望的赛事。锦标赛通常举办于6月或7月,是每年度网球大满贯的第3项赛事,排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法国网球公开赛之后,美国网球公开赛之前。整个赛事(大满贯赛事中唯一使用草地球场的)通常历时两周,但会因雨延时。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比赛在不同场地同时进行。温布尔登还举办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的青年比赛。此外,温布尔登还为退役球员举办特别邀请赛。
1868年,全英草地网球和槌球俱乐部在温布尔登的沃普尔路建立,1877年,他们举办了首届草地网球温布尔登赛的前身赛事,不过当时的赛事仅设有男子比赛(Gentlemen бs Singles)一项,女子比赛(Ladies’Singles)则在1884年正式加入,男子双打也在同年正式设立。
当时设计者将主要场地建设在球场的中心地位,其他场地则环绕建设在四周。1922年,全英草地网球俱乐部搬至现在的丘奇路,到了20世纪80年代,俱乐部决定在球场北边兴建4块新的场地,并于1997年将比赛的开幕式放在新启用的1号球场举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心球场。
1905年,草地网球冠军赛改革后开始邀请外国选手参加,美国女将梅·巴顿和澳大利亚人诺曼·布鲁克斯分别成为首个夺得赛事冠军的外籍选手,而法国选手则一度在20世纪20年代取得霸主地位,他们每一年都从英国人手中夺走至少一项冠军。此时的草地网球冠军赛也进入了赛事辉煌的发展期,中心球场1922年时即可容纳多达12 000人,而到了1932年,观看该届赛事的现场人数已经激增到了20万人次。
其后,因为欧洲大陆爆发二战,比赛在1940—1945年暂停举办,到了1946年才恢复举行。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航空业的飞速发展,外籍选手得以更方便地不远千里参加温布尔登的比赛,也就此造就了澳大利亚一代巨星罗德·拉沃尔、玛格丽特·史密斯·考特等人的辉煌时代。
1959年,时任全英草地网球俱乐部主席职位的赫尔曼·大卫向草地网球协会提出议案,希望可以将比赛拓展成为向所有网球选手开放的赛事,但却遭到了拒绝。1964年,俱乐部董事会再次向草地网球协会申请将比赛的名称改为公开赛,但是这个议案却被再度搁置下来。1968年8月,英国BBC电视台引用彩色电视信号技术,对在温布尔登中心球场举行的职业表演赛进行了转播,而这也对公开赛议案最后得到通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到了同一年年底,在草地网球协会的年度会议上,公开赛议案以压倒性的优势在投票表决中得到通过,包括职业选手在内的所有网球选手将可以参加比赛的争夺,而赛事也正式更名为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澳大利亚的罗德·拉沃尔与美国的比利·简·金成为了公开赛时代的首个男女单打冠军。
到了20世纪80年代,众多天才选手在温网赛场上相继取得突破性成绩,瑞典巨星比约·博格成为公开赛时代第一个在男单比赛中实现五连冠伟业的选手,而德国金童鲍里斯·贝克尔则在1985年成为摘取冠军锦标最年轻的选手,他同时创造的纪录还有成为第一个夺冠的非种子选手和第一个德国运动员。1987年,“女金刚”纳芙拉蒂诺娃成功实现女单6连冠伟绩,并在1990年获得了创纪录的第9个单打冠军。1977年与1984年,温布尔登公开赛分别庆祝了男女单打创办100周年。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末的10多年时间中,温布尔登的赛场则成为了桑普拉斯与格拉芙的天下,两人分别夺走7次冠军,阿加西、伊万尼塞维奇以及塞莱斯、诺沃特娜则成为了他们塑造自家皇朝辉煌下的落魄臣子。1996年,瑞士公主辛吉斯成为温布尔登123年来最年轻的冠军,她赢得女双桂冠时只有15岁零282天,而克罗地亚老将伊万尼塞维奇在2001年有如神话般地夺得男单桂冠时,也创造了温网历史上第一位持外卡参赛却最终夺冠的神奇纪录。进入21世纪,新生代领军人物休伊特、费德勒、纳达尔等人的崛起,以及女子力量军团头牌选手威廉姆斯姐妹的迅速成长,则为这项历史悠久的赛事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法国网球公开赛
法国网球公开赛(French Open),简称“法网”,是一项在法国巴黎罗兰·加洛斯球场举办的网球大满贯赛事,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6月进行,是每年第二个进行的大满贯赛事。这一创办于1891年的网球比赛是唯一一个在红土球场上进行的大满贯比赛,标志着红土赛事中的最高荣誉,同时也标志着每年红土赛季的结束。由于红土场地球速较慢,且男子单打比赛采用五盘三胜制,因此参加比赛的选手需要有着超群的技术和惊人的毅力。
法国网球公开赛始创于1891年,比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晚14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开始只限于本国人参加,1925年以后对外开放,法国网球公开赛开赛已经超过100年了。在过去的百年中,除了两次世界大战被迫停赛11年外,其余均是每年举行一届。获得男子单打冠军头衔最多的选手是瑞典选手博格,他在1974—1981年的8年中6次夺冠。1989年的法国网球公开赛,17岁的亚裔选手张德培爆出了80年代最大的冷门,他先后挫败了伦德尔与埃德博格,成为这个公开赛最年轻的单打冠军,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血统的选手。女子单打埃弗特、纳芙拉蒂诺娃、格拉芙等当代明星都夺得过奖杯。而埃弗特在1974—1986年的12年间曾7次夺标,创造了这个公开赛的纪录。
法国公开赛的场地设在巴黎西部蒙特高地的罗兰·加洛斯体育场内。体育场建于1927年,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空中英雄罗兰·加洛斯的名字命名,同时也是法国网球黄金时期的象征,因为它是直接为庆祝被称为“四骑士”的4名法国人首次捧回戴维斯杯,准备翌年的卫冕战而特意修建的。1999年,罗兰·加洛斯体育场进行了重大重建,共有23个场馆,最大的中央球场最多能容纳15059人同时观赛。
法国网球公开赛和温布尔登公开赛一样,由于比赛场地特殊,使所有人在预测冠军的时候都少了几分悬念,少有例外。罗兰·加洛斯是许多顶级高手的滑铁卢,不少大牌球星在另三项大满贯赛事中出尽风头,却苦苦追求法网冠军不得,麦肯罗、贝克尔、桑普拉斯都没能彻底征服红土场,这也造就了红土场的特别之处。
早年法国传教士绝对想不到,自己在修道院空地上划出的打网球的地方,日后会成为一块特别的国际网球赛场。那时连水泥都没有,红土场也称为泥地场,和草地一样作为最早的网球比赛场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红土场地虽然不再是以前的自然地或是砖粉铺地,而是用了6层不同的材料铺设而成,但球场的特性没有改变。
红土场是慢速球场,球会弹得很高,而且旋转很强。在红土场上比赛还要求选手有很好的体能,因为得每一分都很难,板数很多。前中国网球队教练王越介绍,红土场拿冠军最难,与在硬地上用大力发球、正手抽杀就能致命不同,在这里夺冠的人通常技术都很全面。红土场上有另一套规则:耐心地相持、强烈的上旋球、疯狂地奔跑。
西班牙和南美是“红土高手”的盛产地,他们常常在硬地比赛上没有什么优势,但到了红土场往往能出成绩。西班牙、阿根廷的地理条件就是这样,有很多红土场,选手从小在红土上长大,因此西班牙选手都有一套专门的红土套路,每个人的手法都很好,还善于奔跑。
很多法网冠军都无法在其他三项大满贯中夺冠,布鲁格拉、穆斯特、库尔腾、莫亚、科斯塔、张德培、戈麦斯的职业生涯更是只有法网这一座大满贯的奖杯。
在红土场上,大力发球的威力将被大大消减,而发球上网被认为是更疯狂的举动,因为球弹起的速度很慢,对手就有了更多调整的时间,发球上网的桑普拉斯因此在红土场上输得很惨。从1990年在美国网球公开赛上获得职业生涯第一个大满贯开始,桑普拉斯获得了14个大满贯冠军,但法网一直将他拒之门外。为了法网,桑普拉斯多年来想尽办法,可他在法网上最好的战绩只是在1996年,在半决赛中他输给了最后夺冠的卡费尔尼科夫。接下来是休伊特,他22岁就收获了美网和温网冠军,但法网的战绩欠佳。
美国网球公开赛
美国网球公开赛素以丰厚的奖金额著称,比起澳大利亚、法国和温布尔登公开赛,他们吸引一流好手前来助阵的条件似乎更加优厚,其中男女单打冠军个人就可以获得百万美金以上的巨额奖励。
美国网球公开赛的前身称为美国国家男子个人冠军赛,首届比赛于1881年8月在纽波特的一家娱乐场所举行。当时只有美国国家草地网球协会的成员才有资格参赛,其中多数为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因此赛事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休闲娱乐的烙印,赛事的主办地,也因此在这段时间中成为了美国网球运动的中心。
1887年,第1届美国国家女子单打冠军赛在费城的一家板球俱乐部举行,女双比赛于1889年正式加入。相比起其他比赛在美国全国各地轮流举办的模式,美国国家女子单打冠军赛相对来说是流动性最弱的,只在三地举办过赛事:费城板球俱乐部、曼哈顿西区的网球俱乐部以及纽约的美国国家网球中心。混双比赛是最晚被设置为美国国家网球冠军赛正式比赛项目的,直到1892年,才在女单和女双比赛进行的同时举办了首届比赛,到了1921年,又被调整到与男双冠军赛同时进行。
与其他赛事一样,美国网球冠军赛也在1968年进入公开赛时代,包括男单、男双、女单、女双、混双的五项冠军赛被合并为美国网球公开赛举办,第1届比赛被安排在纽约曼哈顿西区网球俱乐部举行,共有96名男子选手和63名女子选手参加了赛事争夺。
1978年,美国网球公开赛搬至纽约昆士区的法拉盛草地公园硬地赛场举行,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中心球场阿瑟·阿什球场,可以容纳多达23 000万观众。1999年,原中心球场被命名为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球场,作为2号球场举办半决赛和决赛以外的其他重要比赛的场地。
美国公开赛有一独特的地方,就是它是仅有的在大部分球场设有照明设备的大满贯赛事,这意味着电视转播能够延伸到晚上的黄金时段以增加收视率,甚至因此女单决赛由星期六下午移至晚上,就是为了能有更好的收视率。
在2005年,美国公开赛和所有的美国公开赛系列赛的球场都采用了蓝色内场和绿色外场以显示同一性,并为了更容易看清楚球。这项改变使得球员和观众都有了各式各样的反应。很多球员说,蓝色的场地并不能使球看得更清晰。
美国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社会,因此,它的职业网球商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职业拳击。获美国男、女单打冠军者均可得190万美元。而总奖金是“四大公开赛”中最高的,奖金总额高达600多万美元。由于美国网球赛的地位和高额奖金,以及中速硬地场地,吸引了众多好手参加。据世界网球杂志统计,1989年美国公开赛涉及的金钱往来总额高达1亿美元。
美国网球协会公布了2013年度美国网球公开赛奖金额度,相比2012年,各个级别的奖金将均有大幅度提升。本届赛事的总奖金为3430万美元,比2012年增长了35%,其中男、女单打冠军将分别拿走 260 万美元,相比 2012 年的 190 万美元增加了 70 万美元。单打亚军选手将得到130万美元,四强选手将得到65万美元,八强选手将得到32.5万美元,即便首轮被淘汰出局,选手依然可以拿到3.2万美元的奖金。与此同时,双打选手的奖金也比去年提高了13%。
随着选手们增加奖金的呼声越来越高,2013年度的四大满贯赛事奖金均较2012年有大幅度的提升,如温网单打冠军奖金就从2012年的175万美元上升到了2013年的240万美元。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Australian Open,简称澳网)是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比赛通常于每年一月的最后两周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墨尔本举行,是每年四大满贯中最先举行的一个赛事。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创办于1905年,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不过与另外三项大满贯赛事相比,澳网还是最年轻的。比赛创立之初被命名为“澳大拉西亚锦标赛”(Australasian Championships);1969年,比赛进入“公开赛时代”。自1988年起,比赛一直在墨尔本公园的室外硬地球场上进行。
比赛设有男子单双打、女子单双打以及混合双打等项目。男子单打冠军奖杯是诺曼·布鲁克斯挑战杯(Norman Brookes Challenge Cup),女子单打冠军奖杯是达芙妮·阿克赫斯特纪念杯(Daphne Akhurst Memorial Cup)。
190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网球机构官员决定成立澳大拉西亚草地网球协会(The Australasian Lawn Tennis Association)负责筹办每年一届的澳大拉西亚锦标赛(Australasian Championships),并共同组队参加戴维斯杯的比赛。1905年11月,首届澳大拉西亚锦标赛在墨尔本圣克尔达路艾伯特公园内的仓库老板板球场举行。首届比赛总共有17名男选手参赛,最后罗德尼·希斯在5000名观众的见证下战胜了阿瑟·柯蒂斯夺得了冠军。
澳大拉西亚锦标赛最初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主要城市之间轮流举行,是澳洲网球的一种交流方式。1916年至1918年间,比赛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停举办。1922年,新西兰退出澳大拉西亚草地网球协会成立了新西兰网球协会,比赛从此固定在澳大利亚举行。在1922年的比赛中,赛事首次加入了女子单打、女子双打以及混合双打项目,玛格丽特·莫尔斯沃思赢得了首次女子单打比赛的冠军。
1924年,国际草地网球协会(ITLF)正式确认澳大拉西亚锦标赛为大满贯赛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