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城主-评论(1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侦探作家最喜欢捉迷藏了。以此为作品标题的作家也不少。除了“Hide-And-Seek”、“HideintheDark”,近来西方社交圈还流行(虽然应该也不到流行的地步)的“MurderGame”(直译就是谋杀游戏,但其实是侦探游戏),就是成年人玩的捉迷藏。儿童喜欢玩怪盗游戏,也会玩侦探捉坏蛋的游戏。成年人要是没有酒和女人,就没兴致玩这种游戏,儿童玩的与侦探小说中的游戏却是在神志清醒的状况下沉迷其中的。

    爱伦·坡在儿童的猜拳游戏中领悟到深远的哲理。在猜拳高手的孩子指点下,他茅塞顿开,大受感动之余认为这个孩子的想法中,有比马基维利(NiccolMachiavelli)或康帕内拉(TommasoCampanella)的哲学更要深奥的思想,惊叹不已(《失窃的信》)。如果爱伦·坡没有童心,就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发现吧。

    儿童喜欢魔术,侦探小说也对魔术无法招架。魔术不是陌生人,而是好友。就如同爱伦·坡无法抗拒梅泽尔的下棋人偶(Maelzel'sChess-Player),每一位侦探作家都是魔术痴。讨厌魔术的作家缺乏童心,对儿童来说难以亲近。不必举劳森的丝绸高帽为例,侦探作家也绞尽脑汁要将鸽子、兔子、罪犯藏进帽子里。成年人会嘲笑为了无聊目的劳心费神的人,儿童却会为此鼓掌喝彩。

    侦探小说碰到犯罪的部分,就会散发出成年人的体味。犯罪这古怪的玩意儿原本就非自然存在,而是成年人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的权宜之计而已。擅自拿走想要的东西、殴打讨厌的家伙、亲吻喜欢的人,在儿童的认知里这并非邪恶之事。是成年人让儿童认识到邪恶,所以堕落的犯罪与儿童无关。不意识到罪恶,依着本能行成年人所谓的恶,是儿童的天性。从这个层面来说,二者之间当然有脱不了的关系。

    古希腊人就是童心尚存,才会将众神当成朋友的。希腊诸神的外貌全都是俗世人类的形象,是俊男美女。后来,神明渐渐变成了难以理解的可怕事物,因为成年人将无数的行为贴上了罪恶的标签。

    犯罪小说中,儿童能分辨出抱持着童心及怀疑而创作的作品,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其他许多作品。然而成年人很难理解这种怀疑,在他们看来仍然是构思奇妙的幻想故事。古怪的是,越是童心丰富的作品,在艺术上越能到达高峰。

    侦探小说是解谜与悬疑的混合体,侦探小说解谜的巅峰是逻辑学,悬疑的巅峰是希腊悲剧以来的文学,说它是科学与艺术也行,就是这二者的混合体。我认为二者能保持平衡是最理想的,但它们不一定总能维持平衡的状态。

    在西方,以一九三五年为分水岭,之前占优势的都是解谜,战后悬疑占了上风。新流行的侦探小说丢开解谜,专心于悬疑。孩子怀念“连环套达磨”,但成年人的侦探小说却认为“那玩意儿太幼稚了”。我说侦探小说成了成年人的玩物,证据就是近来的侦探小说都自称是现实主义。

    可是,大家都说在现实主义悬疑小说的领域中,最棒的作家是英国的格雷厄姆·格林,然而格林的小说根本就是童话。儿童读着格林的作品,心里松了一口气,得意于自己能够理解童话式的现实主义。

    在百年来的侦探小说作家中,儿童最能理解的应该是切斯特顿与格林吧。因为这两位作家最富童心,日本的小栗虫太郎也有相似之处。什么?你说那复杂难解得要命的小说富有童心?一般成年人或许会感到吃惊。可是那张复杂难解的臭脸就是虫太郎的魔术手法。儿童看出来了,看出装模作样的面孔下其实是一颗最为真实的童心,它才是指挥一切的主导,所以他们才会主动和那张臭脸亲近。

    (收录于讲谈社《幻影城通信》)

    注 释

    [1].福田德三(1874—1930),日本经济学家。

    [2].内藤鸣雪(1847—1926),日本俳人。

    [3].应指一九二六年博文馆出版的《死の爆弾》一作,但作者的生平事迹不明。

    [4].日本侦探小说专门杂志,一九三三年创刊,一九三七年停刊,是日本战前出版时间最长的侦探小说专门杂志。

    [5].克莱顿·劳森(ClatonRawson,1901—1971),美国推理小说家,同样也致力于创作不可能犯罪路线的作品。代表作有《死亡飞出大礼帽》(Death from a Top Hat,1938)等,并曾担任过EQMM的总编辑,挖掘了许多新近作家。

    [6].即安东尼·布彻(AnthonyBoucher,1911—1968),H.H.Holmes是他的别名。美国推理小说家、编辑、评论家,走不可能犯罪路线。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世界规模最大的推理小说大会Bouchercon以他的名字设立了AnthonyAward。

    [7].H.C.贝利(H.C.Bailey,1878—1961),英国推理小说家,和多萝西·L.塞耶斯、克里斯蒂、R. A.弗里曼、克劳夫兹一起都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本格推理小说家。

    [8].赛克斯顿·布莱克(SextonBlake),英国十九世纪末出现在大众廉价杂志上的虚构侦探,被称为“穷人的福尔摩斯”,有数百位作家创作了数千篇以他为主角的作品。还曾被改编为电影、广播剧和电视。

    [9].奥希兹女男爵(BaronessOrczy,1864—1947),英国小说家,代表作为安乐椅侦探作品先驱“角落里的老人系列”。

    [10].指安东尼·伯克莱·考克斯(AnthonyBerkeleyCox,1893—1971),英国推理小说家, FrancisIles是他的另一个笔名。致力于追求推理小说的本质及表现的极限,代表作有《毒巧克力命案》(The Poisoned Chocolates Case,1929)等,文中的《杀意》是他在一九三一年发表的作品。

    [11].弗莱彻(JosephSmithFletcher,1863—1935),英国推理小说家。一九一八年发表的《中殿谋杀案》(The Middle Temple Murder)是他的代表作,和《特伦特最后一案》一起被视为开启英美本格黄金时代的先驱之作。

    [12].克雷格·莱斯(CraigRice,1908—1957),美国推理小说家。代表作有酒鬼侦探约翰·J.马龙为主角的推理小说作品。

    [13].阿瑟·里夫(ArthurB.Reeve,1880—1936),美国推理小说家。

    [14].塞耶斯(DorothyLeighSayers,1893—1957),英国推理小说家,英美本格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强效毒药》(Strong Poison,1930)等。《侦探、怪奇、恐怖小说集》(Great Short Stories of Detection,Mystery and Horror,1928)是一部合辑,卷头的《侦探小说论》是推理小说史上最著名的评论之一。

    [15].雅克·巴尔赞(JacquesBarzun,1907—2012),美国历史学家。

    [16].玛丽·麦卡锡(MaryMcCarthy,1912—1989),美国作家,评论家。代表作有小说《群体》(The Group,1963)。

    [17].罗纳德·A.诺克斯(RonaldArbuthnottKnox,1888—1957),推理小说家,被称为“福尔摩斯学之父”,代表作有《陆桥谋杀案》(The Viaduct Murder,1925)。

    [18].海格拉夫(HowardHaycraft,1905—1991),美国推理小说评论家,出版过著名的推理小说评论集《为了娱乐而杀人:侦探小说及其时代》(Murder for Pleasure: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Detectives Story,1941)。

    [19].A.A.米尔恩(AlanAlexanderMilne1882—1956),英国童书、奇幻、推理小说家。最有名的作品是“小熊维尼系列”。《红屋之谜》是他唯一的推理小说。

    [20].梅森(A.E.W.Mason,1865—1948),英国推理小说家,《箭屋》是其代表作。

    [21].菲利普·麦克唐纳(PhilipMacDonald,1899—1981),英国本格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锉刀》(The Rasp,1924)。

    [22].F.N.哈特(FrancesNoyesHart,1890—1943),美国作家。

    [23].约翰·罗德(JohnRhode,1884—1965),英国本格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24].克里斯托弗·布什(ChristopherBush,1885—1973),英国推理小说家,和克劳夫兹一样,爱用时刻表诡计。

    [25].A.K.格林(AnnaKatharineGreen,1846—1935),美国推理小说家,发表于一八九五年的《医生,他的妻子和时钟》(The Doctor,His Wife,and the Clock),深得乱步欣赏。

    [26].梅尔维尔·戴维森·卜斯特(MelvilleDavissonPost,1869—1930),美国推理小说家,代表作是“阿伯纳大叔系列”。

    [27].阿诺德·本内涅(EnochArnoldBennett,1867—1931),英国剧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是《老妇人的故事》(The Old Wives,Tale,1908)。

    [28].大阪圭吉(1912—1945),日本侦探小说家,本格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银座幽灵》等。

    [29].水上吕理(1902—1989),日本侦探小说家、翻译家、化学研究者。以《精神分析》(1928)一作在《新青年》出道。

    [30].米田三星(1905—2000),日本侦探小说家,以《活着的皮肤》(1931)在《新青年》出道。

    [31].南泽十七(1905—1982),日本侦探、科幻小说家、翻译家。

    [32].正木不如丘(1887—1962),日本作家、医生,其小说和随笔作品广受欢迎。

    [33].高田义一郎(1886—1945),日本作家、医生。

    [34].山本禾太郎(1889—1951),日本侦探小说家,代表作有《小笛事件》(1936)等。

    [35].梦野久作(1889—1936),日本侦探、幻想小说家,最有名的作品是《脑髓地狱》(1935)。

    [36].渡边温(1902—1930),日本侦探小说家、编辑、翻译。

    [37].地味井平造(1905—1988),日本侦探小说家。

    [38].濑下耽(1904—1989),日本侦探小说家。

    [39].妹尾韶夫(1922—1962),日本侦探小说家、翻译家。

    [40].甲贺三郎在一九三一年七月十六日的《东京每日新闻》发文表达对日本尚未有本格侦探小说的不满,文中批评了大下宇陀儿的《魔人》是模仿乱步的作品。大下则在同月二十七日回敬了侦探小说并不需要拘泥解谜,这是日本推理小说史上著名的“甲贺·大下论战”。

    [41].卡罗琳·韦尔斯(CarolynWells,1862—1942),美国作家、诗人。其作品中最活跃的人物是侦探弗莱明·斯通,著作有《墙上之眼》(Eyes in the Wall,1934)等。

    [42].地铁萨姆(Thub-Way Tham),美国作家约翰斯顿·麦卡利创造的角色,是一名专门在地下铁作案的扒手。

    [43].埃德加·华莱士(EdgarWallace,1875—1935),英国作家,擅长犯罪小说,最优秀的作品是《深红色的圈》(Crimson Circle,1922)。

    [44].鲁鸠(WilliamLeQueux,1864—1927),英法记者、作家。

    [45].奥本海姆(EdwardPhillipsOppenheim,1866—1946),英国作家,擅长创作冒险悬疑、间谍小说,代表作为《欧内斯特·布里斯先生的奇怪追求》(Curious Quest of Mr. Ernest Bliss,1919)。

    [46].辻原原甫(1622—?),日本江户前期的儒学者和假名草子作者。

    [47].团水(1663—1711),日本江户中期的浮世草子、绯句作者,也是西鹤的弟子。

    [48].据说原作者为板仓胜重,是安土桃山至江户时代的京都所司代(负责治安的官园),《板仓政谈》记录板仓胜重及其子重宗的判案事迹及逸事,当中有不少和大冈记录的事迹重合的故事,或者从中国的《棠阴比事》、《包公案》的故事中改写而来。

    [49].草双纸的一种,是将草双纸数册合成一本,故有此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