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认为,提倡幼儿两岁开始识字是别出心裁哗众取宠的话,那么他们得知斯特娜夫人自她女儿降生时就开始教她说话了,会觉得更荒唐。然而,这种“荒唐”的做法,却行之有效,成绩斐然。
斯特娜夫人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她可能是在大名鼎鼎的大心理学家詹姆斯博士的介绍下,读了威特父亲的遗著《卡尔·威特的教育》。凭她本人对语言专业的深入研究,以及她对这个专业的敏感与顿悟,她曾得出一个一般人都能接受,但不以为意的重要结论,这就是,在人的一生中,一至五岁是最有语言才能的时期。
“我从女儿出生时起,就尽可能地对她说准确漂亮的英语,”斯特娜夫人在一本介绍她如何教育她女儿维尼夫雷特的专著中这样写道,“我按照威特父亲百年前的试验去做,从女儿还不会说话时起,就抱着她在屋里走动,让她看屋里的物品,同时慢慢地、清晰地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这是椅子,那是书橱等。用这种方法进行教育,满一周岁时,她什么话都会说了,人们见了都很惊奇。”
尽量用准确的发音和准确的词汇,以及标准的语言习惯跟孩子说话,这是斯特娜夫人的原则。小孩开始学说话时,应该缓慢地、清晰地将某个词,或某个短句,重复说几遍,孩子通常都能渐渐发出正确的话音,并吐字清楚。有的父母图省事,教小孩说那种容易发音的“丫丫(意指脚)”、“汪汪(意指狗)”之类的半拉子话,这有害无益。因为,教孩子说任何含糊不清的或毫无交流价值的词汇,不仅耽搁孩子正确学话的进程,而且还为以后的学习,埋下难以消除的隐患。威特父亲的信条是,要想有清楚的头脑,首先必须有明确的词汇。这大概也是一般人都能接受,但不以为意的一句话。
多数父母都认为,小孩会说话是自然而然的事,不用太讲究,只是小孩不会说话,才着急。可事实上,说话清楚的小孩与说话含混的小孩,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描述事物的语言能力上,而且表现在通过语言接受知识,以及思考问题的学习能力上。如今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孩子功课不好,究其原因,竟是这些孩子多数有语言障碍。由此可见,教孩子学语言,比教他们识字更重要。
2、词汇与句子
谈到词汇与句子,恐怕你会认为我要复述某些语法书上的某些规则了,其实不然。因为我在此提及语法学概念,是为了比较准确地表达我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对幼儿来说,教他们学语法是徒劳之举。事实上,即便是许多说话流利,表达准确的成年人,对繁琐的语法规则也不甚了了。
幼儿最先理解,并最先学说的,是表示某些事物的名词或表示某些动作(或行为)的动词,如爸爸妈妈,吃饭睡觉等等。世间万事万物,不胜枚举,因此有选择地,并由浅入深地教孩子将某一事物从其他事物中分离出来,是学会准确表达的开始。你指着同一种车子对孩子说,这是汽车;以后再对他说这是轿车,最后对他说,这是桑塔纳轿车。至于什么是卡车,什么是大客车,什么是公交车,什么是救护车、救火车、洒水车、油罐车、集装箱车等等,应逐一告诉他。长此以往,你孩子不仅能辨认各式各样的车子了,而且也能以此类推,区分其他同类事物。
对动作的准确表达,也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你应不失时机地用你的手做动作,做给孩子看,教他区分诸如“拿”、“捏”、“抓”、“掐”、“提”、“握”等等不同的动词。你要给孩子一种印象,为描述某种动作,或某种行为,总能找到一个最准确的动词。
当你的孩子渐渐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后,你应有意识地说一些表达复杂意愿的长句子。当他不由自主地说起诸如“但是”、“而且”之类的转折词或接连词时,他的语言能力,就明显增强了。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必考虑教孩子的到底是名词动词,还是介词形容词,你只须依平时的说话习惯教他说话。唯一要时常提醒自己的是,你必须尽可能地跟孩子多说话,而且,跟他说他能理解的话。你要不时问他问题,刺激他,让他回答。因为在越来越深,且越来越广的心理学领域中,刺激与反应,仍是最基本且最实际的科学原理。
与教孩子识字一样,不要强调他的错误。如果某句话他说错了,你应立刻把正确的说法说给他听,并要他跟着说一遍。要知道,小孩说话时用错了词,或者说颠倒了,往往是由于他不明白正确的说法,而不是故意那么说。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偶尔说错的某句话天真滑稽,甚至还跟着学,这有害无益。
3、普通话与方言
数十年来,我国普通话的普及教育已卓有成效,这对使用不同方言的人来说,大大方便了彼此间的交流活动。然而,有个很明显的现象,应受到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南方人说普通话总是很别扭,不地道,甚至不自然。究其原因,我们只是一字一句地学了普通话的书面语言,而不是那种生动活泼的北京土话或东北土话。
如果你不是一个北京人或东北人,那你最好用你日常所说的方言,跟你孩子说话,并始终如此。任何地域的方言,都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地方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晶,而且常吐故纳新,顺应时代。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只能用我们各自熟悉的方言(当然也包括北京土话和东北土话)流畅说话,自如表达;成年人如此,小孩也如此。
然而,即使这样,普通话依旧是我们必须努力学好的一种语言。这不仅由于普通话唯其普通,五湖四海,到处能说,而且更重要的是,普通话的书面语言,是我国汉语文字的坚实基础。在目前,绝大多数的汉字印刷品,都是用这种被我们称之为白话文的书面语言写成的。
教小孩阅读文字读物,是学习普通话的有效途径。你用普通话读一段故事,或读一个笑话,接着再用你日常所说的方言,将它复述一遍。这时候,也许你最大的任务,便是努力推究普通话的某个词,该用方言中的哪个字眼来表达;越准确越好,你得尽力而为。既要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又要会说普通话,这是南方小孩牙牙学语时,所要完成的双重任务,不得不如此。
最后,我想提醒一句,如果你希望孩子学好普通话,而你自己教他又没多大把握,那么你最好让孩子多看电视,多听广播,而且你得和他一起看,一起听,也一起学。
4、天方夜谭
每到夜晚,宰相的长女山鲁佐德便给那个憎恨女性的沙赫里亚尔国王讲一个故事,因而有《天方夜谭》传世。几乎每一个幼儿都像沙赫里亚尔国王那样喜欢听故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故事给他讲了一百遍了,他还要你讲,这就是你的孩子。幼儿的大脑如从未开垦的处女地,它渴望耕耘,渴望播种。
许多家长认为,讲故事要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才行,其实不对。就像讲述刚发生过的一件事情那样,你只须用平日的说话口气,讲你所知道的一个笑话,一个传说,或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开始的时候,讲得越简单越好。
“猫在院子里晒太阳,麻雀飞来了。猫抓住麻雀,要吃掉它。麻雀对猫说,‘吃饭前要洗脸。’猫放下麻雀去洗脸,麻雀飞走了。猫很生气,它说:‘我以后要吃完饭再洗脸。’后来猫就一直这么做,直到现在。”
同一个故事,你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但每次重复,最好补充点新内容进去。譬如再次讲到上述那个猫和麻雀的故事时,你可告诉孩子,那是一只什么样子的猫,是花猫还是黑猫,是老猫还是小猫;它在一个什么样的院子里晒太阳,它晒太阳时在想什么,等等等等。于是渐渐地,这个小故事就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有意思。而与此同时,你自己也渐渐学会了讲故事,甚至能讲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
如前文如述,给孩子讲故事时,若没有把握用普通话讲得生动活泼,那最好还是用你平日所讲的方言土语来讲。这样的话,你讲得自然,孩子也听得舒服。不过,当孩子渐渐长大后,为培养他理解普通话的能力,你应该找一些如《中国神话》或《格林童话》之类的儿童读物,读给他听。先用普通话读,然后再用方言将它复述一遍。用方言复述时,不妨添油加醋,只要不违背原文的意思和情节就行。
给孩子讲故事,是要他增长知识,丰富想象,然而你不能就此满足。你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要求孩子复述你所讲的故事。他讲错了,立刻纠正他;他讲得好,也要立刻表扬他,鼓励他。对牙牙学语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你孩子若能口齿清楚地讲完一个故事,或一个笑话,那他在语言方面,无疑有了明显的进步。若孩子自己看了书,并用自己的话讲给你听,那无疑是更大的进步。
5、无中生有
除听故事外,孩子最喜欢的事情莫过于做游戏。因为孩子做游戏时能充分想象,自由表达,从而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对此当父母的应热心鼓励,主动作陪,不可掉以轻心,更不可讥笑嘲讽,抑止孩子的勃勃兴致。
尽管起初可能不习惯,因为你不知道怎样陪孩子玩那种天真幼稚的小游戏,可你必须放下做大人的架子,像演员演戏一样进入角色。譬如你和孩子模仿成人打电话。你把他看成你的一位新朋友,或一位老同事,甚至是你的顶头上司。你们打电话,说事情,一本正经。而更多的时候是,你和孩子交换身份,让他当爸爸或妈妈,你当他的孩子。一件事你做错了,他批评你;而他批评错了,你纠正他。
如果,你和孩子能无中生有地想象出一个人来,你们给这人起个顺口的名字,或“阿三阿四”,或“阿狗阿猫”,随你们高兴,而且这人既做好事,又做坏事,因此你们有时喜欢他,有时讨厌他,而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那就好戏连台,可天天唱下去了。
直到有一天,肯定会有这一天,孩子很认真地对你说:“我们家没有‘阿三’。”
你故作惊讶地问:“怎么没有了?他刚才还在客厅里跟我说‘狐狸列那’呢。”
“不,我们家没有‘阿三’。”你孩子坚持道:“他是假的。”
这时候,你们家的“阿三”游戏,便可收场了。因为,你孩子长大了。
较早地理解成人的生活态度及工作方式,必定有助于澄清孩子对许多社会现象的模糊认识,并能纠正他们自以为是或先入为主的错误判断,与孩子做游戏,便可达到这个目的。当你无法让孩子理解“法律”这个概念时,你可模仿电视新闻中的实际情形,在家中建立一个小法庭,你当主审法官,孩子当公诉人,而那个倒霉的“阿三”,只好当被告了。如此审过一两个“案子”,你孩子对某些法律事务,或法律概念,就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许多家长给孩子买各色各样的电动玩具,甚至买电子游戏机,让孩子一个人玩,这有害无益。我认为,游戏机并非如它的推销商所说的那样能开发孩子的潜在智力和反应能力,而恰恰相反,孩子若一味专注于游戏机,可能会变得木讷机械,不善言辞,以致最终失去学习语言的好时机。
6、背不背唐诗?
唐诗是祖国文化的瑰宝。因袭古代文人的传统教育,许多家长都在孩子牙牙学语时,教他们背唐诗,甚至以会背多少首唐诗,作为衡量孩子是否聪明的标准。其实大可不必。
我有位朋友,他的孩子三周岁时,能背四五十首唐诗,可四五年后,孩子要上学时,竟全忘光了,一首也记不起来。单纯地背唐诗,只能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记忆负担。不过若孩子有兴趣背唐诗,而你本人也有能力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解说唐诗,也不妨鼓励他。
唐诗是一千多年前的古诗,尽管琅琅上口,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在当时流行的词语,都变了意思,不好理解了。若将它解说给孩子听,也就更困难。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是一首很通俗且意味幽远的好诗。你不妨叫孩子把它背下来,并跟他这样解说:“我在松树下问一个小孩,那孩子对我说,他师傅上山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到处是云雾的大山里,可到底在哪儿,他也不知道。”
其实对孩子而言,学唐诗还不如学成语。许多成语典故,都是有意思的小故事。如“叶公好龙”、“画蛇添足”、“羊续悬鱼”,等等等等。其中有故事,有道理,还旁涉历史和地理,更有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功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绘画成语典故故事》是一本好书。你若有兴趣,不妨从书店里买一本来,空闲时读给孩子听。
许多成语,都出自文言文写成的历史著作。如“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是《战国策》中的一个寓言故事。如果孩子有兴趣了解,你不妨先把那段文言文给他读一遍,然后讲给他听。你要让他知道,古人是怎么写文章的,给他一个印象。你读“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然后一一解说。把文言文解释得越简单越好。要让孩子明白,古人那样说话,那样写文章,只是习惯而已,并非特意讲究。只须知道意思就行了,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字眼,那样会弄巧成拙。
其实提倡学成语,并非反对背唐诗。如果对孩子不是负担,小时候能背唐诗,而且能背好多,并牢记不忘,那是大有裨益的。因为熟读唐诗能培养孩子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唐诗如甘草,越嚼越有味道,这是每个喜欢读唐诗的人的真切感受。
7、大开眼界
如果能做到的话,应该经常带孩子出去散步。你们去小河边,去树林里;尽量离开你们日常生活的老环境,到孩子陌生的地方去。你一边带他散步,一边跟他讲解一路上所看到的种种新鲜东西。你要他注意天上的云,地下的草,草丛中飞来飞去的小蝴蝶。他若问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你应尽量回答他。如果你自己也不知道,那只好老实承认,待以后去查书,或请教了他人,搞清楚了再告诉他;让孩子明白你并非样样都知道,这非常重要。
有机会的话,应带他去外地,到外地去旅游;或去偏僻遥远的乡村,或去繁华热闹的都市。孩子四五岁时,若去了趟北京,或去了一趟广州,肯定大开眼界。这时候,你会发觉他突然长大了一截,好像变得能说会道了。其实,即使去你们附近的城市,也会大有收获;那怕专程陪孩子跑一趟,也是值得的。不过要注意的是,你必须保证孩子对此有兴趣。如果你带他去上海淮海路跑商店买衣服,而不是去动物园或博物馆,他肯定不愿意。
带孩子到外地去旅游,这不仅仅是让他看到许多新鲜事物,更重要的是,可把它当作给孩子讲解地理和历史的一个良好契机。老待在一个地方的孩子,对地图上的陌生城市,或地球仪上的陌生国家,没有真切概念。若带他乘汽车,乘火车,甚至乘飞机,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去,然后再从地图上指给他看,他就会真正明白地图的用途,甚至对地图上的图例和比例尺,也会有明确的认识。
有了正确的地理概念后,再引入历史,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某个地方以前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或出现过哪位著名人物,你可一一道来。这时候,孩子不仅能像听童话故事那样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能把你所讲的那些事件或人物,纳入他所知道的地理方位和他所知道的历史年代中。由于地理和历史辐射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应该把孩子从那些美妙无比的童话故事中渐渐引出来,引向地理,引向历史。要想顺利达到这一目的,最理想的过渡读物是绘图《西游记》和绘图《水浒传》;而且应是先读《西游记》,后读《水浒传》。
最后,我要在此向诸位读者道歉,因为我说三道四,越说越啰嗦,已文不对题了。不过我想申明的是,教孩子牙牙学语,并无一定之规,而孩子学好语言,也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渐渐得法;让孩子尽早知道世界之大,世界之广,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认识世界,也将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见多识广,自然也就能说会道,这是多数人都明白的浅显道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