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才不一定会说话,但会说话的人一定是人才
清朝时,有一天乾隆皇帝一时兴起,宴请大臣,众臣们喝得顺畅吃得开心。看着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乾隆顿时诗兴大发,出了上联:“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
乾隆要求百官对下联,结果谁都对不出来。看到竟然没人能对得上,乾隆这时更来兴致了,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乾隆便点名让纪晓岚来答对,想让这位才子在众臣面前出丑。
才子纪晓岚想了一会儿,便对道:“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当盘。”语音未落,群臣们相继发出赞叹不已的声音,似乎是感谢纪晓岚帮他们解了围。
然而,乾隆就不那么高兴了,他面上隐带怒色,半晌沉吟不语。
见此情景,纪晓岚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便赶紧说道:“圣上为天子,所以风、雨、云、雷都归您调遣,威震天下;小臣们都是酒囊饭袋,因此希望连日、月、山、海都能在酒席之中。可见,圣上是好大神威,而小臣只不过是好大肚皮而已。”
乾隆一听,便露出笑脸,连赞纪晓岚,道:“尽管饭量甚好,但若无胸藏万卷之书,又哪有这么大的肚皮呀。”
纪晓岚对出下联后,乾隆之所以会生气,是由于对联对得太好,掩盖了乾隆的才气。乾隆出的上联显示出了一代帝王的豪迈气概,不料纪晓岚的下联一出,十分工整,反而显示不出乾隆上联的才气了。乾隆一听,自然有点不痛快。幸好纪晓岚懂得说话之道,了解乾隆此时的心理,因此他及时为自己开脱,有意识地抬高乾隆,贬低自己。
人反应机敏、能说会道固然好,但话要说到点子上,把握听话人的心理状态变化。就像纪晓岚一样,当乾隆不高兴时,能察言观色,明白乾隆所思所想,关键时刻说了一句摆脱尴尬局面的话。唯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一个人是否真正会说话。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口若悬河、能言善辩之士,凭着一张剑舌,活跃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他们有的劝阻战争,化干戈为玉帛;有的怒斥奸佞,以正气压倒歪风;有的巧设比喻,以柔克刚,争取盟友;有的反唇相讥,绵里藏针,瓦解敌阵。诸葛亮“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就是这方面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故事。《三国演义》在第九十回中描写了诸葛亮“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鼓三寸舌,‘骂’死老奸臣”的故事。蜀魏两军对阵之时,魏臣王朗到阵前劝降,就是这个曾舌战群儒的诸葛亮把王朗说得一钱不值,王朗气窒,撞死马下。诸葛亮的三寸不烂之舌,当真抵住了成千上万的敌军。
一个人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财富。一个人才如果只会干事而不善言辞、笨嘴笨舌的,也不利于其做好本职工作。
现如今的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沟通,需要交流。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语言。只有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才可以使相互熟识的人之间产生浓厚的情谊,爱之更深;使陌生人之间产生好感,结成友谊;可以使意见有分歧的人相互理解,消除矛盾;可以使彼此怨恨的人化干戈为玉帛,友好相处。
不管你生性是多么聪颖,接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穿的是多么漂亮的衣服,拥有多么雄厚的资产,如果你根本就无法得体、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你仍将一无是处。要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必须培养自己的说话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大门,彼此的心灵才会消除隔阂、产生共鸣。在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中,会说话的人将会非常受欢迎,能轻松地与他人融洽相处,在社会交往中如鱼得水。会说话不仅常常会给一个人带来美好的人生,还是成就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财富。
在日常交往中,会说话的人能把平平常常的话题讲得十分引人入胜;嘴笨口拙者讲的内容即使再好,听起来也会令人觉得索然无味。有些建议,会说话的人一说就通过了;而那些不会说话的人却可能连诉说的机会都没有。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中,我们都会经常听到别人这样说:“我这个人,笨嘴笨舌的,讲不好话。”然而,他们嘴上虽然这么说,心理却并不以为这是多大的缺憾。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现在的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一般来说,一项工作需要众多员工的合作、多个信息的综合。语言是比较普遍、方便,也是最直接的传递方式。语言能力强,双方就能顺利而准确地接受和理解信息,从而顺利地交流;语言能力弱,就不能很好地把信息传递给对方,交流就会因此出现中断,甚至终止,进而导致失败。因此,若想在社会上游刃有余,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能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
在众多人眼中,“会说话”一般指的只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其实,这只是一种片面性的理解。真正的会说话是一种语言的表现艺术,语言表达能力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有些人说起话来也是伶牙俐齿、滔滔不绝。但是,在解决棘手的问题时,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还有许多制约会说话能力的内在因素。一个会说话的人才应该具备四种素质,即自信、博爱、责任、奉献;具有五种能力,即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具备六种正确的心态,即自尊和珍爱生命、稳定和积极的心态、以苦为乐的精神、勇敢顽强的意志、归属与感恩。对于那些身在职场中的人来讲,要想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只有重视内在方面的修养,“会说话”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言善辩的会说话能力,是每位人才都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2.为什么干了同样的事,别人总能说得头头是道?
从前有个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中的书生,在新的一年里来到京城参加考试。书生住在一家客栈里,考试前一天晚上做了三个梦,分别是:梦见白菜种在墙头上;下雨出门打了两把伞;和表妹睡在一张床上,但却是背对着背的。
于是书生第二天就去找算卦先生解梦,算卦先生听了这三个梦,摇摇头说:“你还是回家吧,这次你肯定考不中。你想啊,白菜种在墙头上,这不是白搭吗?下雨打两把伞,这是多此一举啊?和表妹背对着睡,这就表明没戏啊。”
书生觉得是这么个理,就回客栈收拾包袱准备回家。这时客栈老板过来问他:“明天就要考试了,今天干嘛要走啊?”书生把算卦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地说了,客栈老板想了想说:“我觉得你这次能考中。”见书生一脸不解,客栈老板耐心解释道,“白菜种在墙头上说明高中啊;下雨打两把伞这叫有备无患;和表妹背对着睡,说明翻身的日子就要到了。”于是书生高高兴兴去考试,考中了探花。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对于同一件事情,会说话的人把事情往好的方面说,给别人带来好的心情,有利于调动他人的积极性,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不会说话的人说出的话,对人对己都不利。
会说话的人说出来的话总是能让人高兴地接受,听着心里也舒坦。例如,两位女子在公园里散步,凑巧看到一位当红女演员在拍戏。其中一位兴高采烈地说:“你快看!那不是某某吗?”另一位答:“真的,不过比电视上难看。”而先前的一位亦附和道:“嗯,还是电视上的她更好看。”同样的意思,后者的话听起来是不是感觉顺耳些呢?由此可知,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说法,即可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又如,你有事打电话给你的老朋友,她却不耐烦地说:“讨厌,我忙死了。”这时,你千万不要愤怒地与她争吵,你可以说:“我正好有空,如果你有事,尽管吩咐……”在那一瞬间,你的这句回答定然能够缓和紧张的气氛,对方也会感觉自己说话太过分,她定会道歉:“真是不好意思,你实在太客气了,你有什么事尽管说,我会帮忙的。”由此看来同样的话,在会说话的人嘴里,就是一颗开心果;而到了不会说话的人嘴里,就变成一把伤人的刀。
3.世界上大多怀才不遇的人,都吃了不会说话的亏
咨询师:“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怀才不遇者:“我很苦闷,我很无奈,我想跳槽,我的上级都是笨蛋!什么都不懂!还整天装得人模狗样,实在懒得答理他。”
咨询师:“既然你认为你的领导不如你,那你为什么不把你的那些好的想法说给你领导听听呢?”
怀才不遇者:“如果我跟他说了,他该到老板那里去卖弄了,我的创意马上就变成他的东西了!我才不干为人做嫁衣的傻事呢!”
咨询师:“那你可以把你的东西跟大家说,那样你的意见就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了,不是说发光的金子总是能被人发现吗?”
怀才不遇者:“那样就更不好了,大家都知道了,那就不叫创意了。”咨询师:“那你的东西想让谁知道呢?”
怀才不遇者:“让老板知道就可以了。”
咨询师:“那你的老板现在知道你的‘才干’了吗?”
怀才不遇者:“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在老板面前表现的机会,而且现在是伯乐的老板又那么少。”
咨询师:“那你打算怎么办?”
怀才不遇者:“所以我就沉默。”
咨询师:“你应该把智慧用在工作上啊。”
怀才不遇者:“唉,我现在的工作又怎么能用得上我的那些思想呢?这不就成了杀鸡用牛刀吗?”
咨询师:“那么,你这样下去,别人怎么才能知道你有才干呢?”
怀才不遇者:“不用他们知道!”
咨询师:“那你的聪明想法什么时候才能用得上?”
怀才不遇者:“等我当了领导,有了舞台后,我会把我的知识和智慧用上。到时候干出个样子来给他们瞧瞧,什么才叫真正的水平!什么才叫真正的智慧!”
咨询师:“那你怎么才能当上领导,寻找到合适的舞台呢?”
怀才不遇者:“我就没指望在这儿干出个什么名堂。比这儿好的地方有的是,没准儿过几天我就炒老板鱿鱼了。”
其实,我们应该明白,这样“藏”着、“掖”着自己的想法不说出来,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这样的做法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这种狭隘目光所产生的自私,不但埋没了自己的才华,还会使别人觉得你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从而失去升迁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把自己的知识、智慧分享给他人。
好的想法分享之后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不然再好的创意只停留在空想阶段,总也不能变为现实的东西。
作为一个明智的人,既然知道别人不如自己,那你就更应该出谋划策,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你的才干来。社会的建设是需要人与人共同合作来完成的,如果别人都不需要你了,那你才是真的危险了。
社会上有不少“老油条”,都三十多岁的人了,人生还总是在同一个位置上继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活了几十年还搞不明白自己业务不精、职位不升、事业不成、薪水不涨的原因所在。其实,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学历,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知识,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太“精明”。
为什么说他们的问题出在太“精明”上呢?
症结在于他们始终没有摆正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始终没有把自己融入社会中去。他们坚信自己的价值远远还没有表现出来,可又不愿意把自己的才干用在实处。他们觉得如果自己的工作没有获得较大的利益,那么自己所作的努力就白费了。
他们善于隐藏自己的想法,等别人做出来之后,才私底下抱怨别人的想法自己早已想到;他们善于把自己的话说一半,而大部分有价值的话宁可烂在肚子里也不愿说出来;他们不愿在底层里蹚浑水、惹麻烦,更不会做一丁点“亏本生意”,总盼望着一鸣惊人的时机出现。
和他们聊天,会发现他们大概有几种典型的症状:首先是喜欢抱怨,喜欢将自己的遭遇类比为古人的怀才不遇,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次是不会有太好的人缘。因为他见不得别人做出业绩,即使别人实实在在做出了业绩,他也会觉得别人的成就没什么了不起,换了是他做得会更完美。另外还会有黛玉之自怜,怨自己一无人,二无关系,命运又不好,实在是造化弄人。状态好一点的,会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说自己天生就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不愿受世俗纷扰。
其实,他们的真实想法远不是如此。他们也想展现才华,也想大展宏图,只是他们觉得问题是别人不关注自己,大事业都被小人物占去,而朗朗乾坤竟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于是,他们只得生活在人生和事业的苦闷中。这些理由看起来冠冕堂皇、无懈可击,实则是自设牢笼、自缚手脚,原本该灿烂开放的花朵却自己不愿意开放,白白地把大好青春耗费了。
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是否应该审视一下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思想憋在脑海里,是觉得你身边的人没资格分享,还是觉得自己高山流水、曲高和寡?要知道思想的魅力在于发散,在于传播。如果没有分享,那么再好的思想又有什么用!
不要再沉闷于人生的“闷骚”当中了,要做一个积极而又热爱生活的人,把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会遇见你的伯乐的。
4.会说话就是资本,世界上90%的生意是说出来的
有个年轻人到一家大型的百货供应公司应聘销售员,老板让他先试干一天,再决定是否留用。傍晚下班时,老板问他做了几单买卖。他说:“只有一单。”老板很失望,因为别的销售员可比他勤快多了,每天从早忙到晚,平均都能拿下六七个单子!看来这家伙实在够懒,可以让他走人了。一边在心里这么想着,他一边漫不经心地问:“你这一单多少销售额啊?”
没想到年轻人回答:“30万美元。”老板顿时惊呆了,半天才回过神来,有点不相信地问:“30万……你卖了多少货?”
“是这样的,”年轻人说,“有位先生需要鱼钩,但是并不确定自己应该使用什么样的鱼钩,因为他是新手,但他的空闲时间比较多,收入丰厚,对钓鱼很感兴趣。于是我告诉他,在海上和江面上钓鱼用的工具是不一样的。于是,我卖给了他大、中、小号三种鱼钩和鱼线,还有鱼杆、鱼篓、折叠椅、遮阳帽。然后我问他去哪儿钓鱼,他说最想去海边,所以我建议他买条船,并带他去了我们卖船的分公司,卖给了他一艘20英尺长、有两个发动机的帆船。”
老板已经听得目瞪口呆了,问:“然后呢?”
年轻人接着说:“那位先生的大众牌汽车拖不动这么大的帆船,我又将他介绍给汽车销售部门,卖给了他一辆丰田新款的豪华车。他很大方,而且他确实需要这些产品。”
老板有些难以置信:“仅仅想买两个鱼钩的客户,你是怎么说服他购买这么多产品的?”
年轻人笑着说:“不,老板,他只是从这儿路过,进来问我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说‘明天的天气很好,又是周末,干嘛不去钓鱼呢?’然后,我就把他需要的产品介绍给他了!”
这个试用第一天的年轻人,如何只用一个订单就签下30万美金的销售额呢?他的成功在于两个方面:一、对商机敏感的把握;二、出色的口才。那些每天能签下7个甚至更多订单的销售员,他们只是低头干活,被动地应对上门的客户,当然抓不住那些潜在的巨大商机。
那个一下子买了30万美元商品的男子,最初也许只是想问问天气,但年轻的销售员一眼就看出了他身上潜在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他衣冠楚楚、身着名牌、气度不凡,说明他是高薪阶层,消费能力强;他询问天气,很可能是第二天想去某个地方休闲娱乐,但还没打定主意,可见有巨大的消费欲望;他说自己是钓鱼新手,说明他还没有购置钓鱼的全套设备,说明这是销售产品的大好时机;他想去大海钓鱼,那正好需要一艘配得上他身份的游艇或帆船;而他无法将船拉回家,又说明他需要一辆称手的新轿车。
如果他需要,并且买得起,你甚至可以将波音787(编者注:又称为“梦想客机”,是航空史上第二架超远程中型客机)卖给他,并再为他承建一个现代化的机库!但是你必须拥有能够看到并且抓住这些商机的素质。这个素质就是你对客户的分析能力,以及与他进行深入交流的本事。
在产品的销售中,你多想一个环节,能够抓住的商机就可能更多。面对这样一个潜在客户,如果你不想、不问,不去关注客户的需求,那你能做的只不过是漠不关心地回复他一句“明天天气很好”,然后得到一个带有谢意的微笑。他转身走开了,带走的就是30万美元的没有机会变为现实的潜在订单。
销售的最终目的是成交,而成交的前提是你必须说服客户,让他下单和付款。销售就是成交之前的一切工作,如果没有成交,那么你的销售将毫无意义!
一个人的说话能力,是获得交易成功的必要条件。正如卡耐基所言:“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当然,这所有的前提是,你的产品必须足够优秀,能够打动客户。
销售产品既是你的工作,又是你的人际交往。同形形色色的客户打交道,除了要有一副硬朗的好身板外,还需要敏捷的思维、全面的知识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这些才是你是否能在这一行取得成功的关键。
你需要能言善辩,但又不夸大其词;你必须言为心声,给自己披上时刻为客户着想的外衣,却又能够达到目的,让客户从口袋里掏钱,把你的产品抱回家。所以说话就是生产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用你的舌头引导客户从你这里购买尽可能多的产品。
成功靠腿,销售靠嘴。对销售来说,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嘴,每一次交易都是一场外交活动。你需要探知客户的背景(购买实力),摸清客户的目的(购买兴趣),还需要了解客户的购买要求(对产品的要求和价格的接受范围)。而这些,无一能离开你与客户的交流和互动。
永远不要忽视语言的技巧。当你和客户交流时,哪怕可以多问一句话的机会,也不要错过。
5.说话没点心理策略,等于拿自己的前途当赌注
一家公司新招了一批职员,老板打算抽时间与这批职员见个面,他按员工姓名表把新员工一个个叫起来认识一下。
“黄烨(huà)。”老板微笑着叫道。全场一片寂静,没有人答应。
老板又念了一遍。
这时一个员工站起来,怯生生地对老板说:“杨总,我叫黄烨(yè),不叫黄烨(huà)。”
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
老板的笑脸不见了,脸上的表情颇有些不自然。
一个精干的小伙子忽然站了起来,解释道:“请杨总原谅,我是新来的打字员,是我把名字打错了。”
“太马虎了,下次注意。”老板挥挥手,接着念了下去。
之后不久,叫黄烨的那个员工被解雇了,而那个自称“打字员”的小伙子则被提升为制作部经理。
在这样的场合公然指出老板的低级错误,还弄得“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太不给领导面子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不是“打字员”出来打圆场,老板的这个低级错误一定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
所以,不给领导面子的新员工被解雇,解围的员工被提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人活脸,树活皮”,作为领导更是如此。当领导的都常把面子看得非常重要,因此做下属的应当处处想到给领导留脸面,尤其是在众人面前,不仅不能驳领导的脸面,还应处处维护他的脸面。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维护了领导脸面,甚至能做到归罪于己,一定会令领导十分感动,今后会更尊重和重视你。
小甄今年刚大学毕业,进了政府机关,当了一名职员。这天,领导拿着一份文件,让他传真到市委宣传部,小甄照办了。可谁知,第二天,领导怒气冲冲地走进了小甄的办公室,当着众多同事的面,大声斥责小甄:
“你怎么做事的?让你发份传真到组织部,你却给我发到了宣传部!”小甄一下子懵了,他回忆了一下,确定领导昨天向他交代的确实是宣传部而非组织部,他想领导一定是在情急之中记错了。可是看着领导愤怒的脸,小甄二话没说,主动承担了责任:
“对不起,实在对不起!都怪我办事毛躁,本想抓紧时间办好,没想到闹了个大错。我一定会吸取教训的,保证不会有第二次了!”
说完,他赶紧又给组织部发了份传真。又过了一天,小甄被叫到了领导的办公室,领导真诚地向他道了歉,说自己那天因为着急,错怪了小甄,并夸奖小甄小小年纪,就懂得忍辱负重。自此,小甄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了。
领导也是凡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尤其在工作中,极有可能因为混乱和着急,而错怪了你。这时,你千万记住:一定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反驳上司,因为上司需要维护一定的威信和颜面,即使他错怪了你,你也不能当众让他下不了台。你应该暂时把责任承担下来,等上司清查过来后发现自己错怪了你时,自然会为你当初的忍辱负重而感动。
6.懂说话艺术的人,不见得比能懂沟通心理学的人更有说服力
人是会讲话的动物,讲话的里面还有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牵涉在内。同时,人是会说谎话的动物。俗话说:“要知心腹事,但听背后言。”说的是人们躲在人背后说话,不怕隔墙有耳,比较放心大胆,容易吐露真情。一般来说,人在人面前说话,总带着戒心。所谓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尽吐一片心。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人故意装成是在“背后讲话”,利用“要听人家背后之言”的心理,编出一套似是而非的谎言去诈骗对方。一个总的原则是:人不愿意说出对自己有害的话。因此有人曾指出,做人要懂得说话的艺术。说话更要懂得沟通心理学。由此可知,我们只有学会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去,才能让我们的话更有说服力。
人是会说话的动物,对人说话,第一是要阐明自己的意图,第二是希望别人听取接受我的意图。听人家说话,是消极的行动,最大的目的是要保护自己不受害;而对人家说话,则是积极的行动,最大的目的是要自己能够得利。
“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也。”《鬼谷子》里的这两句是说:眼瞎的人不能看到颜色,耳聋的人不能听到音乐,这是不能勉强的事实。不过耳目都是辅佐的机关,帮助发现矛盾,监察奸邪。但有口的都说话,会说话是一件事,能说话又是一件事。能说,是能将心声流畅地与人沟通。人都会说话,但怎样才会成为会说话的人,说出话来具有说服力呢?这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只要个人愿意努力用功,懂得沟通心理学,就能把话说得漂亮。
第一个要决,是要认清对象,说的话才能产生力量。
“与阳者言,依崇高;与阴者言,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这是说话的一个总则,简言之就是要向对的人说对的话。如果能够掌握这个总则,就可以无所不通了。见到了阳气旺盛、心情开阔、志向远大的人,就不能说些什么谨小慎微、寸步难行的话;见到了阴气消极、心胸狭窄、胆小怕事的人,就不能说些什么发展扩张、恢宏建树的话,如果刚好说反了,一定会话不投机半句多,大家都觉得无趣,最后不欢而散。所以说应该“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常人反之。”也就是说:要向对的人,说对的话,如果能够掌握这些说话要领,就能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之所以用这些技巧来解说如何在说话时掌握分寸,是因为一般人说话的方法,刚好与此相反。
“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就是说:说话得从听话开始,听话一定要听得真,不然根本很难了解面对的是哪种人;自己的心要冷静,不乱,主见明确不变,就是智慧;说话用辞要考究、要奇特,更要随机应变,不可以都说些老生常谈、卑之无甚高论、人云亦云的陈腔滥调。否则,就不算是个能说话的人。
第二个要决,是要认清时机、环境,合乎对方的需要,说话才能产生力量。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这是说:对人说话,就是要对方能接受我所说的话。要人家接受我所说的话,说话的内容就要对他有利,有帮助,合乎他的需要。
第三个要决,在说话的技巧上,要思考怎么去说要说的话,才能产生最大效果和力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