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该这么沟通-练就魔鬼说话术,一定要懂的6大心理策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与陌生人谈话时不要太在意别人对自己怎么评价,只要注意在谈话中不犯大错就可以,不要对自己要求得过于苛刻,否则,很不利于与人交流,也有碍于自己语言水平的提高。其实,只要摆正心态,利用有效的沟通方法,胆怯和恐惧的心理就不难克服了。

    1.心理暗示:搞定说话恐惧心理的五秒法则

    很多人在陌生的环境中会感到不适应,恐惧说话,其主要原因是害怕与陌生人交谈时因说错话而被人耻笑。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经常无端地指责自己,认为自己某个时候某句话说得太唐突了,破坏了与人沟通的气氛。然而,这种“自恨”只能使自己更紧张,丝毫无助于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那么,怎样才能搞定因恐惧而给语言交流造成的尴尬呢?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1)问话探路法。

    假设对方是一般过路人,然后像问路一样,找一些自己心理有数却佯装不知的问题请对方来回答,这样你就取得了语言上的主动权。无论对方的回答对与错,你均需认真地洗耳恭听,即使对方说错了,你也应该“将错就错”地表示谢意。因为,这种问话探路的目的并不是要找到什么答案,而是为了打开你和对方语言交流的闸门。只要对方愿意回答你的问话,你所预期的社交方案便已经成功了一半。一旦双方对话的闸门被打开,原先你的那种陌生感就会自然消失。

    (2)轻松探微法。

    和一个陌生人初识时,有时只需抓住对方工作或生活的某个细节,就会很顺利地打开双方的沟通之门。仔细观察一下你身边的陌生人,看看他们是否有很特别的地方,比如对方服装配饰充满异族风情,背包的款式很新潮,发型很时尚……谈论这些细节很可能会立刻吸引对方的兴趣。聊天最好选择轻松、简单的话题,这样就不会让人对你的搭话产生反感。有时候,即使默默无语,只需向对方抱以会心一笑,也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以上两种方法只适用于和陌生人的搭话,若和一个团队接触,则不适用。下面的“开门见山法”适用于和一个团队交流。

    (3)开门见山法。

    对一个陌生的群体而言,故意回避或有问不答,均被视为对这个整体的拒绝;说话太多也难以让陌生的群体接受,而且还会让人感到害怕。如果你没有管好自己的嘴,在一个陌生群体当中出现“失言”或过分表现自己的所谓“口才”,那么你在这个群体当中会很难生存。那么怎样和一群人交流呢?有几种开门见山式的开场白,你可以试着用一下。比如“初来乍到,请大家多关照”、“今后我们要一起共事了,我有什么不妥之处,请各位多多包涵”,以及“作为新人,能得到大家如此热情,真让我感动不已”等。

    总之,在与陌生人谈话时不要太在意别人对自己怎么评价,只要注意在谈话中不犯大错就可以,不要对自己要求得过于苛刻,否则,很不利于与人交流,也有碍于自己语言水平的提高。其实,只要摆正心态,利用有效的沟通方法,胆怯和恐惧的心理就不难克服了。

    2.疯魔练习法:讲话笨拙也没有关系,学会这些窍门

    说话很笨拙?想打破社交聊天中的尴尬局面?如果你不擅长这些,那么,只需要通过以下的练习,就能帮助你打破社交僵局,并缓解你的不适感。

    (1)迈出第一步——伸出手去、微笑、准备好问候别人。

    当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你就创造了一些能量,并且让自己处于一个比较自信的位置。如果你对于这样做感到不自在,那么就需要一点练习,但是如果你能够掌握好这一点,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开始交谈,让初次的谈话变得更轻松一些。

    (2)迅速找到共同点,或者退出——共同点是我们和那些初次见面的人的生活交集。

    地理位置、教育背景、兴趣爱好、子女以及其他的一些话题都是交谈中常见的开放式话题,这也是我们和自己不认识的人接触的理想方式。我建议在和别人的谈话中,最好通过不超过三次尝试就找到共同点。如果你们彼此没有交集,那么也不必对此感到不安。

    (3)留下印象,但是不要过头——人们在紧张的时候的用词会倾向于极端,说得太多或者太少。

    如果你希望给别人留下印象,那就要在问题和意见的表达中注意保持适度。如果一半时间都是你在说,和你交谈的人就会认为你在独霸这场谈话。这只是在谈话中产生的一个不确切的印象。如果你给他们留下70%的时间,他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擅长与人交谈。

    (4)准备好三个好问题——你可能听说过,人们喜欢谈论自己。

    问题是如何激发这种天性,为了你自己的理智考虑,并且创造真正有趣的谈话,你需要准备有趣的问题。我建议你准备以下类型的问题。

    观察变化:问问人们,过去一年里,他们在某个特定领域,例如商业、体育、电影或者其他主题上发现了哪些变化。这会引发一场谈话,而不是得到某个单一音节的答案。

    最佳比较:在你的问题里使用“最佳”“最糟糕”“最”等词汇。通过这些问题,你会开始一场有比较的谈话,其中包含了一些紧张和激情。你可能不喜欢你得到的答案,但是你会提高对方的参与度,引发对方的兴趣。

    对未来的预测:问问他们认为针对某个特定主题在未来一年会发生什么情况。体育通常是个安全话题,而政治话题则充满风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厚此薄彼。这里的关键在于创建对话,对未来的推测只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5)让沉默为你做好铺垫——某个朋友觉得必须填补任何长度超过2-3秒的沉默,这让他可能会陷入自己原本希望退出的谈话,但为了避免尴尬,他不得不重新加入。让沉默持续一小会儿,这样当你优雅地退出谈话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理解你退出得正是时候。

    (6)不着痕迹地退出——当谈话告一段落,正在进行的话题明显已经结束的时候,你可以伸出手,说:“很高兴和你共处的时间,我希望很快就能够再次见到你。”然后你就可以在房间里走动,去见别的人了。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参加一些我们并不热衷的活动。因此,培养一些在这些情景下聊天的小技巧会给你更多的自信,并且能缓解你在这种场合下的不适应感。

    3.骗子魔法:为什么即使是客套话听到也会高兴?

    一般情况下,在送他人礼物时,双方都会说些客套话,这已经成了送礼这门学问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千万不要单纯地认为客套话就是虚伪,它更多的是一种低调和谦恭的表现。说客套话也可以理解为寒暄,别小看了这短短的几句客套话,少了它,送礼时就会失去许多味道。在说客套话的期间,既把礼物送出去了,又适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可谓是一举两得。送礼人说客套话,既可以使自己避免尴尬,又可以显示出自己的谦恭。而受礼者说客套话,既是一种低调,又显示了对对方的尊重。中国是礼仪之邦,客套话有时更是一种礼貌的象征。由此看来,客套话在送礼这门大学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说些客套话可以让事情办起来更加容易、简单。

    如果你去拜访领导,说些客套话更是必不可少的。进屋之后,应先问候一下领导及其家人,接下来可以适当地说一些赞美领导屋内的摆设、家具之类的话。这时领导若看到你拿着礼物,肯定会客气地说:“到我这来,拿东西干嘛?”这时你也要不失时机地客套几句,如“领导,您这么辛苦,在公司里德高望重,我来看看您是应该的……”对方听了你的话,肯定会立即谦虚道:“哪里,哪里,我哪里辛苦,都是应尽的职责。”

    以上谈话进行完毕,你还可以适当地说上一些表达意愿的话,如“今后工作上,还望您能够多多给予提携”。

    反之,如果你在送对方礼物时,只是单纯地像平常一样说话,既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又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客套话是一种不失礼节的称赞和夸奖,并非言过其实。在送礼时说说客套话,既可以显示出你的谦恭和低调,又能轻松实现目的。

    同时,说客套话也要把握分寸,切不可过火,以免把客套话变成拍马屁,这样一来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恰到好处的客套能打破尴尬的气氛,消除敌意,使我们和对方的关系迅速拉近。因为客套话的帮助,我们的说服对象会放下戒备心,冷漠的表情会逐渐缓和,凝固沉重的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

    在武侠小说中,客套话往往是江湖人士拉近关系、处理争端、化解凶险的紧张局面、解决棘手问题的最好方式。

    通常老江湖都是说客套话的高手,《书剑恩仇录》当中,维扬镖局的老镖师王维扬身份很高,但客套话却说得非常周到、得体,遇到知名人物,必然称对方“英雄盖世”;遇到年轻晚辈,也要赞一声“后生可畏,青出于蓝”;遇到陌生的武林人物,不管有没有听过对方的名字,必然声称“久仰大名,如雷贯耳”。有客套话的周旋,对方充满敌意的态度必然有所好转。靠说客套话的本事,王维扬渡过了各种风险和难关,把自己“刀头舔血”的事业维持了几十年。

    由此可见,客套话的意义大致可归纳为三点:一、表达必要的礼貌;二、让我们看起来是热情、诚恳、值得信赖的;三、客套话是说服语言的润滑剂,在说服这个目的明确、绝对功利的过程当中,客套话具有平衡和掩饰的作用。

    成功的客套话,会让听者明知是客套话,听着也会感觉高兴。因此,客套话也可视为是一种“说服”,一种巧妙的促进双方情感交流、消除隔阂和误会的语言能力。要将客套话说得漂亮、说得有说服力,就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客套绝不是言之无物。

    在说服当中,我们一定要找到实实在在的、确实值得我们客套一番的内容。如夸奖对方的美德,赞扬对方的优点,感谢对方的热情和诚意,表示我们的虚心和谦让。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曲折迂回的方式向对方表示客套。例如,在某个社交场合,恰好对方的子女在场,我们可以把相应的客套语言巧妙地运用在对方的子女身上,可以夸他们的形象气质,也可以夸他们聪明好学,这种间接的客套话往往更有效。既然客套是用来拉近距离、渲染气氛的,那么在说服当中,客套话也就不必过于吝啬,多说几句客套话,会显得我们的态度谦虚而诚恳。但是,客套话务必说得恰到好处,客套话最忌讳内容空洞、夸夸其谈。不着边际、无中生有的客套话会使对方尴尬,甚至引起厌恶和反感。如果对方不具备这样的品德,我们却对对方这方面的德行表示景仰,那么只会惹得对方羞恼、不快,反而会弄巧成拙。

    (2)应当注意说客套话的时机。

    客套话仅仅起到调剂的作用就可以了,绝不要让客套话占据了对话的主要内容,而说服的主题却被忽略。因此,说客套话的时机绝对不要选在那些正式、庄重的场合,而应选在这些场合的“边缘”。这样的机会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机会是刚刚见面的时候,必要的客套话可以作为即将展开对话的自然过渡,有助于和对方拉近感情,给对方留下比较好的印象,所以此时不妨多说几句;第二个机会是正式的活动和仪式结束的时候,人们严肃紧绷的心理松懈下来,这时候是说客套话的好时机。因为身心刚刚松懈下来,人们的态度比较轻松,心理上也不会有过多防范,很容易和对方展开客套的闲聊,进行下一步的内容。

    (3)需要注意的还有说客套话的态度和语气。

    客套话本身带有一定的讨好意味,过分的客套会引起对方反感。在说服当中,如果我们的态度过于谦卑,语气过于谄媚,客套话也就相应变了味道。晚清名臣张之洞介绍自己的相人术时说:“客套话说得很多很重,甚至有些阿谀奉承的那些人,第一种是小人,第二种是有求于你的人,这两类人都需要提防。”可见过了火候的客套话多么让人反感。说客套话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应该诚恳、热情、不卑不亢,让对方既不觉得虚伪,也不觉得我们的态度过于卑微和谄媚。

    最后我们来看一则实例:

    谈判专家甲代表公司进行一场非常艰难的谈判。对手是一家竞争力强劲、实力雄厚的公司,其派出的谈判代表素以强硬著称,号称“鹰派”人物,在很多次谈判中风格强悍,寸步不让,使许多对手望而生畏。双方谈判代表会面时,甲和这位“鹰派”人物握手,向对方说:“久仰久仰,早就听说过你,‘谈判专家’、‘作风硬朗’、‘敢于坚持’,我得向你学习呢。”这几句恭维话恰好点出了对方的谈判风格,对方一直以此自矜,听到对手这样夸他,觉得非常满意。因此,在开始的谈判中,双方进行得非常顺利,但客套归客套,在关键问题上,双方非常认真。甲的态度不卑不亢,既表示了对对方的敬意,又不失自己的骄傲和尊严。对手最终被甲的风度所折服,谈判圆满成功。

    4.首因效应:前五句话就赢取人心的3个技巧

    在网络上有这样一则笑话,说一位待业的年轻人,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总因为面试时说错第一句话而屡次被公司拒之门外。一次,他得到谷歌公司面试的机会,考官问他:“你是从哪得知谷歌搜索引擎的?”他的回答令考官哭笑不得:“百度。”面对这样的应聘者,考官只能毫不客气地将他请了出去。

    上面的故事虽然只是人们茶余饭后取乐的段子,在现实生活中也绝不会出现这样的傻瓜,但这也提醒了我们:第一句话就已经决定了你的成败。前FBI(美国联邦调查局)高级探员乔·纳瓦罗在担任某公司顾问时,曾对公司的人事专员说:“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应该从第一眼或者面试者的第一句话中,就能确定公司是不是需要他。”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企业招聘的面试过程中,其人事专员大多能从第一眼或者面试者说出的第一句话中,就能决定是否要录用对方,而面试过程其余的时候,也不过是为了验证他最初的决定罢了。

    第一次见面时,对方的神情、体态、仪表、服饰、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左右日后我们对对方的看法。当我们再次见到这个人的时候,就会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并且这种倾向性深植心底,难以改变。如果一个人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不好,就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才能改变别人对他的印象。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他分别设计了两篇短文,描述一个名叫布朗的人。第一篇短文的前半段把布朗描写得开朗、友好,后半段则描写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二篇和第一篇恰好相反,前半段描写了布朗的孤僻和不友好,后半段却说布朗开朗、友好。然后,洛钦斯让两个组的被试者分别阅读这两篇短文,然后在一个统计表上评估布朗的为人究竟是否友好。

    研究结果显示,内容的前后顺序非常重要。在这些被试者中,看到描述布朗开朗友好在先的文章的,把布朗评估为友好的占78%;而看到描写友好在后的,把布朗评为友好的占18%。该实验提供的两篇短文其实内容相同,就因顺序改变了,便产生了这样完全不同的结果。换言之,信息呈现的顺序能改变人们的观点与看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显著影响作用,这种效应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很多人把它叫做“第一感”。在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说好前五句话,可以迅速让我们在交往中获取主动权。可以说前五句话的好坏,几乎可以决定这一次交谈的成败。所以在与他人交谈时,不妨选好第一句话来打开对方的心扉,因为你的真诚与创意不单在影响着整个谈话气氛,还将影响他人聆听时的态度。说好初次见面的前五句话关系重大,因为说好说坏会影响到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说前五句话的原则是:亲热、贴心、消除陌生感。

    常见的有这么三种技巧:

    (1)攀认式。如:初次见面,同对方说:“我同你姐姐是同学”“我是你父亲的同事”等等,短短一句话,就缩短了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其实,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

    (2)敬慕式。对人尊重、敬慕会引起对方的好感,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分寸,要恰到好处,不能乱吹捧,不要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一类的过头的话。表示敬慕的内容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应恰到好处,让听者感到自然。

    (3)问候式:“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的常用语,如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宜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老×(姓),你好”,显得亲切。对方是医生、教师,则可说“李医生,您好”“王老师,您好”,有尊重意味。

    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早晨说“您早”“早上好”则比“您好”更得体。说好第一句话,仅仅是良好的开端。要谈得有味,谈得投机,谈得其乐融融,双方就必须确立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有人认为,素昧平生,初次见面,何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就要在讲话时仔细观察对方,从他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到他的心情、处境入手,初次见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洞幽烛微,由细微处见品性。

    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土,只要善于寻找,何愁没有共同语言?一位小学教师和一名泥瓦匠,两者似乎没有相同之处。但是,如果这个泥瓦匠是一位小学生的家长,那么,两者可以就如何教育孩子各抒己见,交流看法;如果这个小学教师正要盖房或修房,那么,两者可以就如何购买建筑材料、选择修造方案沟通信息、切磋探讨。只要双方留意试探,就不难发现彼此有对某一问题的相同观点、某一方面共同的兴趣爱好、某一类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情。

    刘小姐有一次在拜访陌生人时,见其墙上挂有“制怒”二字,便知对方有克服易怒缺点的要求。便问道:“您平时很爱发脾气吗?”对方答:“我很容易冲动,但明知自己有这个毛病,有时却控制不了。为了提醒自己,我就把这两个字写下来挂到墙上,时刻告诫自己。”刘小姐由此话题作为切入点,先是表示非常理解,继而谈出自己的看法,对方也就同一问题谈出感想,两个人谈得非常投缘。这样一来,刘小姐巧妙地缩短了与陌生人的距离,两个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5.近因效应:最后一句话往往最能决定谈话效果

    你在介绍一个人时,前面说了很多他的优点,突然话锋一转说到“但是”,然后再说此人的缺点,听者常常对这些缺点印象更为深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前面所听到的那些优点。

    最近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相对较大,留下的印象也相对较深,这种现象就叫做“近因效应”。近因效应让人们更加重视最近的信息,忽略之前信息的参考价值,并以此为据来判断问题。

    人和人在交往的初期,也就是在彼此还比较生疏的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更重要;而在交往后期,即在彼此之间已较熟悉的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则更重要一些。

    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原本是一员武将,胸无点墨。鲁肃曾见过他,认为他一无是处。后来,经过孙权的点拨,吕蒙奋发图强,才学突飞猛进。当鲁肃再次见到吕蒙时,意外地发现他谈起军事问题来竟然滔滔不绝,而且非常有见解,鲁肃惊叹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鲁肃对吕蒙的刮目相看,就是近因效应的作用。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带给人们许多启示:

    (1)近因效应让人们明白,每次与人交往时都应当好好表现自己,即不但要重视好的开头,还要重视好的结尾,做到善始善终。

    (2)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家人和朋友之间,因一时愤怒而发生冲突或者训导他人后,要记得安慰与道歉,或者知错就改。因为这时人们在彼此心中留下的印象会非常深刻,会给以后的沟通和交往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

    (3)说话的语序也会影响沟通。在说话时,后面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常常决定了信息传递的基调,比如你对一个将要参加高考的学生说:“考大学,应当没什么问题吧?尽管竞争非常激烈。”又或者这样说:“尽管竞争非常激烈,可是我相信你能够考上大学,是吧?”这两句话只不过是语句排列的顺序不一样而已,给人的印象却完全不同,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却截然相反。所以,在平日说话时,你应该注意语句的排列顺序,将意思表达准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