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诞生,绝非偶然。
从战争需要来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枪、炮等速射兵器在战场上大量使用。而战场上一般都是碉堡林立。堑壕纵横,铁丝网密布,使防御变得比较坚固,攻方很难突破防线。而士兵在进攻时往往会遭到很大伤亡,因此迫切需要造出一种能攻、能防并能实施机动的新式武器,用来冕破对方的防御阵地。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看。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大功率、小体积的内燃机、履带推进装置、具有膛线和反后坐装置的火炮、轻而坚固的装甲板和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实现这一要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条件。1915年8月。英国政府试制了第一辆坦克样车。英国海军则针对其可笑的外形开玩笑地叫它“水柜”。经过改进和定型投产后称为I型坦克。1916g-9月15日,在法国索姆河畔的英、德战场上,第一次出现了这种新式武器——坦克,即英国的I型坦克。
1939--1945年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坦克称雄战场的时代,无论从坦克动用的规模、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还是坦克型号发展之快来看。都是空前绝后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中坦克纵横驰骋于广阔的疆场。充分发挥了快速机动和突击作用,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战果举世瞩目。
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大不列颠“水柜”
1915年,一种奇特的钢铁战车在英国福斯特工7-制造出来,在它们首次参战前,为了保密起见,这种战斗车辆被取名为“tank”,原意是储存液体或气体的容器,但它的外形实在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人们便也戏称它为“水柜”,tank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1916年,经过完善的“水柜”被秘密运抵索姆河战场,令德军束手无措。“水柜”的战斗全重约28吨,发动机功率77千瓦,时速为6千米,两门口径为57毫米的火炮安装在车体两侧的炮架上,两条履带从车顶上绕过车体,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用于转向,也用于保持平衡。
战争经验表明具有较强火力、较强机动力和良好防护性的坦克是一种重要的地面战斗武器。它有助于增强陆军的突击力,可与其他兵种密切协同执行多种陆战任务,从而成为地面战场的主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坦克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苏、美、英、法等国借鉴了坦克在大战中的使用经验,设计制造了战后第一代坦克,主要有苏联的TL-54/55中型坦克、美国的M48中型坦克、英国“百人队长”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国的AMx一13轻型坦克等:60—70年代期间研制的坦克为战后第二代坦克,也称为第一代主战坦克,主要有苏联T一62坦克、英国“酋长”坦克、美国M60A1坦克、德国“豹”1坦克、法国AM)(“30坦克、日本61式坦克等:70年代中期以来,研制了第三代坦克,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苏联T-72坦克、美国M1坦克、德国“豹”2坦克、英国“挑战者”坦克、以色列“梅卡瓦”坦克、日本74式坦克等。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坦克的科技水平及性能指标大幅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一批新型主战坦克,如法国“勒克莱尔”,俄罗斯1L-80、T_90,日本90式等主战坦克。同时,现役的三代坦克得到进一步改进。出现了如美国M1-A2、英国“挑战者”2、德国“豹”2A5、以色列“枸咔瓦”3等主战坦克。
其突出的技术特点便是将主动防护装置应用在了主战坦克上。俄罗斯称为“窗帘”-I和“竞技场”的对抗系统。对来袭的弹丸进行探测,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予以干扰和破坏,达到自身防护目的,同时火控系统性能也有了新的提高,热像仪的广泛应用,使坦克装甲车辆在夜间的观察及瞄准距离大大提高。在日本和以色列的坦克上,首次安装了目标自动跟踪系统,缩短了火控系统反应时间,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使主战坦克在战场上的态势感知、车际信息传输、指挥控制能力得到空前提高。
毋庸置疑“陆战之王”的威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正在马不停蹄地大步向前跨越着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是二战后各国军事思想、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的产物。在总体布置上多数保持了传统的结构形式,即带旋转炮塔的战斗舱居中,前面是驾驶舱,动力传动舱在车体后部。战a1-全重36~54吨,火炮口径105~120毫米,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最大速度48~6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00千米。
主要技术特征是:普遍采用了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火炮双向稳定、光学测距仪、红外夜视瞄仪器,大功率柴油机或多种燃料发动机,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改善了防弹外形,降低了车高,采用了三防装置。
由于其具有现代技术特征,在战斗中担负主要作战任务,因此便成为了现代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和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力量。
主战坦克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坦克技术的发展,使中型坦克的性能大为提高,再发展更重的重型坦克已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在核战争条件下,机动性差的重型坦克很难满足瞬息万变的战场的作战需要。重型坦克退出战争舞台,是历史的必然,而主战坦克则是中型坦克的继承和发展。
钦甲之争——库尔斯克战役
1939—1945年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坦克,际雄战场的时代。无论从坦克动用的规模、坦克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还是坦克型号发展之快来看。都是空前绝后的。
1943年初,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乘胜追击,收复大量失地,但德军在溃败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也开始计划向苏军反扑。他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军深入。苏军在不断进攻中。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趁机完成了兵力的集结。
2月19日,曼施坦因指挥刚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向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至3月2日,西南方面军遭到了重创,其第5集团军遭到了毁灭。3月6日,德军开始向哈尔科夫进攻。3月14日,苏军被迫放弃一个月前刚刚攻占的哈尔科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为防止战线的彻底崩溃,苏军最高统帅部把第1坦克集团军从列宁格勒南调,把第21和第64集团军也从斯大林格勒调至这些方向。此后,战线趋于稳定。
希特勒
希特勒(1889—1945),法西斯德国元首(1934—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生于奥地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德国士兵。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次年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1921年成为该党党魁。
1923年啤酒店暴动失败后一度入狱。在狱中口授《我的奋斗》一书,宣扬沙文主义、复仇主义和种族主义。1933年在垄断资本集团支持下出任总理;次年总统兴登堡死后自称“元首”,并兼任总理。实行法西斯专政,并重整军备。1937年与意、日结成政治同盟,次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同年侵入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时自杀。
曼施坦因的这次反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在其北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一带。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别尔哥罗德地区。在突出部内的是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苏德双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将展开。
4月15日,希特勒发布第6号作战命令。决定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以摧毁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军队。作战代号为“堡垒”。经过反复磋商及衡量,最终确定在7月5日发动“堡垒”计划。
为此,德军投入重兵以期一举击溃苏联军队。中央集团军群下属的莫德尔上将的第9集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该集团军共有21个德国师和3个匈牙利师,33.5万人,其中有6个坦克师,共有590辆坦克,424门火炮。
在突出部的中部是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9.6万人,他们在这个攻势中将起辅助作用,主要任务是保持突出部南北的德军间的联系。
在突出部南部是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包括霍特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第52步兵军、第48装甲军和第2党卫装甲军,共22.4万人,925辆坦克,704门火炮;右翼的肯普夫集团军群,拥有10个师,12.6万人。344辆坦克和25门火炮。
此外,还有约20个师部署在上述各突击集团的侧翼。第4、第6航空队的航空兵负责支援陆军。这样,德军的进攻总兵力达到9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辆,飞机2050架。德军为这次进攻还投入了大量新式兵器,包括“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火炮,以及“福克沃尔夫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129”式攻击机,而与此同时,苏军也在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开始在库尔斯克转入了积极的防御准备。
在前沿阵地,苏军精心地设计他们的防御。构筑了数道防线,防御纵深超过100英里,整个防御体系由大量互相紧密配合的战壕、铁丝网、反坦克火力点和反坦克沟壕以及雷区组成,在德军最可能的进攻方向上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
苏联T-34/85坦克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正对着德中央集团军群方向的是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总兵力达71.1万人,1.1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78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由于苏军认为强大的德中央集团军群会担当此次德军的主攻,因此在这个方向上布置的力量也是最强的,并由朱可无元帅亲自坐镇指挥。
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面对德南:方集团军群的是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总兵力62.5万人,8718门大炮和迫击炮,170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后方是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其任务是当前方两个方面军形势吃紧时,向它们提供增援,而一旦库尔斯克防线被德军突破,它将成为最后一道防线,而当苏军转入反攻时,它将提供新鲜的兵力。
其总兵力为5’7.3万人,8510门大炮和迫击炮,163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7月4日夜,在突出部南部的苏近卫第6集团军捕获了德军第168步兵师的一名士兵,他供认德军即将在第二天开始进攻。7月5日凌晨,在突出部北部的苏第13集团军又俘虏了德军第6步兵师的一名中士,他也供认德军将在几小时之后发动进攻。为了打乱德军进攻步骤,苏军于5日凌晨率先向德军阵地实施了炮击,库尔斯克战役的序幕由此拉开。
库尔斯克战役从1943年7月5日一直持续到8月23日,苏德双方共投入400万人,坦克13万余辆(苏联约1万辆,德国约3千辆),火炮6.9万门,作战飞机12万架,出现了双方在普罗霍罗夫卡30千米正面地域内展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遭遇战。
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30个精锐师包括7个坦克师被击溃,损失兵力50万人,损失坦克约1500辆。损失火炮约3000门,损失飞机230架。战役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
苏军也为库尔斯克战役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兵力80多万人,损失坦克6064辆,损失火炮5244门,损失飞机1716架。但战役的胜利使苏军从此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美国M24“霞飞”轻型坦克1943年3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凯迪拉克分公司开始研制M24轻型坦克。当年10月,研制出样车——T24坦克。1944年4月,T24坦克样车定型,称为M24轻型坦克,并以美国陆军阿德纳·R·霞飞将军的名字命名,通称为“霞飞”(Chaffee)坦克。
M24.“霞飞”坦壳为传统的炮塔式坦克,它的火力和装甲防护是第=次世界大战中轻型坦克中最强大的,机动性也可以和二戡中的同类坦克媲美。它安装1门M6型75毫米火炮,发射被帽穿甲弹和榴弹,车体和炮塔为均质钢装甲焊接结构。
M24坦克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一、装甲薄弱。M24坦克车体和炮塔均采用钢板焊接结构,最厚装甲仅38毫米,无法承受现役轻型反坦克弹药的直接命中。有许多M24坦克在朝鲜战场被摧毁。
二、机动性较好,但并不突出。M24车体轻,但发动机性能—般。
三、有_定的反装甲作战能力。其主炮对轻型装甲目标、舟艇等威力较强。
四、能空投作战。M24整体结构适于空投,也是战后美军没计的第一种能空投的轻型侦察坦克。
为了适应现代战争,有很多装备M24坦克的国家对其做了重大的改进。改进项目主要有:换装法国的D一925型90毫米低膛压火炮,安装激光测距仪,取消车体前机枪及前机枪手,用12.7毫米机枪代替原来的7.62毫米并列机枪;换装“底特律”6V53T型涡轮增压柴油机,发动机功率191千瓦;换装“阿里逊”M1"650型液力机械传动装置。通过改进,其火力和机动性都有明显提高。
M24轻型坦克从1944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编入美军驻欧洲的先头部队,曾参加过莱茵河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军外,奥地利、法国、希腊、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军队也都使用了M24轻型坦克。该坦克参加了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印巴冲突等。美军中的M24轻型坦克已于20世纪50年代由M41轻型坦克代替,而有些国家的M24轻型坦克仍在使用。
冷战铁战士——美国M41轻型坦克M41轻型坦克,别称“小斗犬”,1951年又改称“瓦克·斗犬”,以纪念在朝鲜阵亡的瓦克将军。1951年列入美国陆军装备,直到1969年才逐渐为“谢里登”M551轻型坦克所取代。除美国以外,装备这种轻型坦克的国家和地区还有阿根廷、巴西、智利、丹麦、埃塞俄比亚、希腊、日本、菲律宾、葡萄牙、西班牙、泰国、突尼斯、土耳其、苏丹、乌拉圭、越南和中国台湾地区。
M41轻型坦克共有M41、M41A1、M41A2和M41A3四种车型。M41系常规炮塔式坦克,车体由前至后为驾驶部分、战斗部分和动力传动部分。有乘员4人,他们是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
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前部左侧,配有一扇向右开启的整体结构驾驶员门。
驾驶员门前部有3具M17型潜望镜,而左侧只有1具。驾驶椅下方有车底安全门。其他3名乘员位于炮塔下方、车体内中央的战斗室内,炮长和车长一前一后位于主炮右侧,装填手位于左侧。
指挥塔上有一扇向前开启的整体结构车长门、5具观察镜和l具可旋转360度的M20A1型指挥潜望镜。炮长有1具M97A1型主炮瞄准镜和1具M20A1型潜望镜。装填手有一扇向前开启的整体结构装填手门,并配有1具M13型潜望镜。
炮塔驱动机构,M41为电动式,M41A1及以后的车型改用液力式,炮塔最大回转速度为360度/10秒。炮塔方向回转由炮长控制,M41A1及以后的车型上,车长也能超越炮长控制炮塔回转。火炮高低机是机械式。配有M97A1型望远式瞄准镜,其放大倍率为8倍,视场角7度24分。
美国主流坦克——48系列主战坦克M48中型坦克,又称“巴顿”Ⅲ型,于1953年正式列入美国陆军装备,它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陆军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师属坦克营的制式装备。
M48系列坦克生产车型包括M48、M48C、M48A1、M48A2、M48A2C等,其最后一种改进型M4.8A5于1975年列入装备。目前,M48系列中型坦克已退出美军现役。
M4.8中型坦克是在1950年10月开始研制的。1952年,在试验工作尚未全部结束以前,为了朝鲜战争的急需便仓促定型投产。是年7月1日,克莱斯勒公司特拉华坦克厂试生产的首辆坦克驶离生产线,并在交接仪式上以美国陆军已故上将巴顿的名字命名,故又称“巴顿”坦克。又因习惯上称M46中型坦克为“巴顿”I型,M47中型坦克为“巴顿”Ⅱ型,因此通常又称M48中型坦克为“巴顿”Ⅲ型。
M48系列中型坦克各车型的外形尺寸不尽相同。车体为均质装甲钢浇铸结f:勾,车体前部呈船首状。车体装甲厚度为12.7~120毫米。炮塔亦为均质装甲钢整体浇铸结构,装甲厚度为25~110毫米。
M48系列坦克配备有毒气过滤设备。动力舱内配有3个4.5千克二氧化碳灭火器,战斗室内配有两个2.25千克二氧化碳灭火器。
M48系列中型坦克车内配有取暖器。车首可挂装推土铲。安装涉渡设备时,可涉渡2.4米深的水障碍;而当安装潜渡设备时,潜水深可达4.1米。
M48系列中型坦克的火控系统,主要包括主炮和炮塔的电液式驱动机构(另备有手动高低机和方向机)、机电式弹道计算机和光学测距仪等部件。炮塔方向回转速率为360度/15秒。
巴顿
巴顿(1885—1945),美国陆军上将。加利福尼亚州圣加夫列尔人。他是人们公认的最能打胜仗的将军,他军事生涯的顶峰是靠他不断努力取得的。毕业于陆军参谋学院,早期在骑兵部队服役。1916年参加美国对墨西哥的武装干涉。1917年,在驻法美国远征军中从事美军第一支坦克部队的组建工作,并参加圣米耶勒和马斯一阿贡讷战役。战后仍返回骑兵部队任职,同时从事坦克作战的研究工作。1940---1942年参加北非作战,先后担任坦克旅长、师长和军长。1943年7月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率第3集团军转战法国、德国,进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边境。德国投降岳,任第15集团军司令兼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1945年12月死于车祸。
巴顿之魂——美国M60系列主战坦克M60主战坦克是美国陆军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主要制式装备,它是在M48“巴顿”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研制代号为xM600.1959年定型后由克莱斯勒公司承包经营的底特律陆军坦克厂生产。1960年正式列入美国陆军装备。美军装备的M60系列主战坦克已于1997年全部退出现役。
美国陆军的地面装甲车辆一直有以著名将领命名的习惯,而在众多将领中,唯有巴顿独享M46、M4.7、M48和M60四型坦克的命名之誉。作为一名从青年时代就与坦克结下不解之缘的四星将军,以他的名字命名四型坦克,也足见巴顿在美国陆军心目中的至高地位。而这四型坦克中,最能体现“巴顿之魂”、名气和影响最大的,无疑是M60。从1960年开始,M60以其独有的魁梧和好斗,—度充当了抵御东方钢铁洪流的排头兵,至今依旧是多个国家陆军的中坚力量。
M60系列坦克包括M60、M60A1、M60A2和M60A3四种车型。该系列坦克是传统的炮塔型主战坦克,M60A1车体用铸造部件和锻造车底板焊接而成,动力舱和战斗舱用防火隔板分开。整体式铸造炮塔位于车体中央。此外,坦克乘员舱内还装有加温器。潜渡时,要在车长指挥塔上架设2.4米高的潜渡通气筒。在坦克车体前部可以安装M9推土铲,用于准备发射阵地或清理障碍。
M60、M60A1和M60A3三种车型坦克的主要武器均是1门105毫米M68式线膛炮,训练有素的乘员能在1分钟内发射6~8发炮弹。火炮可发射M728和M392A2脱壳穿甲弹,M735、M774和M83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494杀伤榴弹,M456系列破甲弹,M393碎甲弹,多种教练弹和M416黄磷发烟弹等。
M60A1坦克火控系统比M60坦克火控系统有很大改进,火控及观瞄系统主要由下列部件组成:凯迪拉克·盖奇公司生产的电液式火炮/炮塔驱动机构(1972年后增装了双向稳定器)、弹道计算机、炮长瞄准镜、车长瞄准镜及测距仪等。
M60坦克弹道计算机为M13A1D型机械式计算机,M60A1为M16型机电模拟式计算机,M60A3和M60A3TIS为M21型固态电子模拟数字混合式计算机。
1974年又增加了乘员被动式夜视装置,从而具有夜间作战能力,并称为被动式M60A1蛆克。
世界最强坦克一一美国M1“艾布拉姆斯”傲视群芳M1“艾布拉姆斯”型坦克是美国从1971年开始研制的。为纪念二战时美国著名的坦克部队指挥官克莱顿·w·艾布拉姆斯将军,美国将新研制的这种坦克取名为“艾布拉姆斯”,现有M1、M1A1、M1A2和M1A2SEP四种型号。
国际武器评估小组曾经对各国现役主战坦克进行排名,通过对坦克机动性能、火控系统和防护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M1A2SEP“艾布拉姆斯”获得世界最强坦克的称号。评估小组的成员认为,美军M1A2坦克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其优异的作战性能。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服役的M1“艾布拉姆斯”坦克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最成功的坦克。在M1坦克的研制过程中,美陆军始终以提高乘员生存能力为第一重点,为此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加强装甲防护、改进火控系统和提高机动性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安装了能防动能弹和化学能弹的特殊装甲。以对付来自不同角度的直射火力。M1A2坦克是以M1坦克为基型,经过多次改进而成的。
MIAl坦克是对M1坦克进行第一次重大改进后的车型。该型坦克安装了火力更强的M256式120毫米滑膛炮,并再次改进了装甲组件,增加了一套超压式核、生、化防护系统,采用了更为耐用的履带。
M1AI坦克的生产数量大大超过M1系列中其他任何坦克。
M1A1坦克具有四大特色:一、破甲厚度大:可击穿两千米距离的650毫米装甲,海湾战争中,一辆距伊军坦克数千米的该型坦克发射炮弹,炮弹穿过15米厚的沙墙,从伊军坦克的前甲板射入,又从发动机室穿出;二、命中率高:这种坦克以48千米/时速度运动时,可首发命中2~3.65千米距离上的目标;三、“看”得远:它可透过烟幕、大火等伪装探测到2.6千米以外的目标,可识别15千米内的目标;四、可靠I生高:海湾战争中,该型坦克两天内完成了300千米的行军而没有出现故障。
M1A2坦克是对M1坦克进行第二次重大改进后的车型,是“艾布拉姆斯”型坦克系列中最新的一种。改进计划始于1988年12月,1992年交付第一辆样车,1993年对它进行了初始作战试验,1995年第—批MIA2坦克装备部队。
该坦克在技术方面有了质的变化。美陆军在其车载电子系统的数字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提高坦克的可靠性、战斗力和操作性能,如通过采用集成电路提高可靠性;通过采用先进的作战管理系统和火控系统以及增强可生存。
性、可维护性和可支援性来提高其操作性和战斗力。
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水陆坦克——俄罗斯PT-76水陆坦克PT一76水陆坦克于20世纪50年代初装备苏军,至今仍在部队服役,编在坦克师、摩步师的侦察连、营中。在俄罗斯海军陆战队的水陆坦克排里也装备有这种坦克。该坦克的主要任务是侦察,并具有多种用途,用于海滩登陆时的支援火炮和渡河第一梯队的攻击力量。
PT一76水陆坦克和后来的改进型PT-76B水陆坦克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海军陆战队使用最广泛的坦克,该型坦克具有“水上蛟龙”之称,曾是苏联海军和陆军中最受欢迎的普及型装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60多年间,研制水陆坦克的国家只有苏联和中国。苏联20世纪5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PT一76水陆坦克堪称是水陆坦克的“经典”,是世界匕生产数量最多的水陆坦克,总产量为7000多辆。
PT-76水陆坦克战斗全重14吨,乘员由车长(兼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组成。与轻型坦克相比,PT一76水陆坦克的主要特征是车体相对庞大,装甲较薄,这是为了保持良好的水上性能所必须具备的。
早期的PT一76水陆坦克的主要武器为1门D一56T型76.2毫米坦克炮。弹药基数40发,其中榴弹24发、破甲弹8发、曳光穿甲弹4发、曳光脱壳穿甲弹4发。火炮射程为4000米,间接射程为12000米。车长(兼炮长)位于指挥塔内,配有TSHK一66光学瞄准镜和TPKU潜望观察镜。
PT-76水陆坦克的最大特点是浮渡能力,水上最大航速为10.2千米/时。该车是世界上最先采用喷水推进器的坦克之一。为了确保坦克的浮渡能力,车重受到严格控制,车体正面首上装甲厚度为10毫米,倾斜角为80.5度,首下装甲厚度为13毫米,倾斜角为45度,车体侧面为垂直面,上部装甲厚度为13毫米,下部装甲厚度为10毫米。车体后部装甲厚度为6毫米,车体后部两侧有两个喷水推进器。车体底部由两块5毫米厚的装甲板构成。炮塔装甲厚度为11~17毫米。
PT-76水陆坦克曾广泛用于各种作战行动,例如阿富汗战争、中东战争、1965年的印巴军事冲突,特别是在1965—1975年间的越南战争中广泛使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加过实战次数最多的水陆坦克。尽管时代不断发展,但这种坦克至今仍在俄罗斯军队中服役。
俄罗斯的地面猛虎——T-72主战坦克T-72坦克是继T-62坦克之后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坦克,一般认为,T-72坦克是T--64坦克的简化型。T-72主战坦克充分体现了苏联坦克制造业的优良传统,具有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可靠性。为了充分发挥其潜在战斗能力,T-72主战坦克得到不断改进,并出现了多种变型车,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数量和装备国家最多、改进型最多的主战坦克,其效益最佳,’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T-72坦克曾经是苏联红色重工业生产机器中最恐怖的产物之一,也是无数西方坦克兵们的噩梦。当时西方媒体和专家曾经普遍认为,西方没有任何一种型号坦克的主炮可以击穿T-72的正面装甲,也没有任何一种型号坦克的装甲可以防御住T一72的15毫米主炮的攻击。
对于这种高性能、数量又高达两万辆的坦克,西方社会在长达近20年的时间里惶恐不已。他们恐瞑的对象就是无数T一72坦克构成的装甲洪流。
T-72坦克的结构与T一64坦克相似,也为三人坦克,他们是车长、驾驶员和炮长。T-72坦克的外形紧凑低矮,炮塔顶距地高度仅为2.19米,是现今有炮塔坦克中最低者。该坦克的车体由轧制钢装甲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部中央位置,车体前上装甲板上有V型防浪板。车体首上装甲板采用复合装甲,共三层。由于设计为大倾角构形,因此对于破甲弹具有相当于500~600毫米厚均制钢装甲的防护水平。
炮塔系铸造结构,呈半椭圆形,炮塔最大装甲为280毫米。早期T-72坦克车体前侧部翼子板外缘各装有4块张开式屏蔽板,后期的T一72坦克装有整体式侧初板,都具有防破甲弹的屏蔽作用。
T-72坦克也能安装类似于T一80和T一64坦克一样的反应式爆炸装甲,坦克三防装置为集体防护式。T-72坦克上还装有自动灭火装置。
T-72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一81TM型125毫米滑膛炮,身管长是48倍口径,中部有炮膛抽气装置。采用分装式弹药、半可燃药筒,配备弹种与T一64和T一80相同,正常状态下弹药基数为39发,后期可配备6发9K119炮射导弹。由于配备自动装弹机,理论射速达到8发/分。
辅助武器包括1挺安装在主炮右侧的nKT型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安装在车长指挥塔上的HcBT型12.7毫米高射机枪。早期T-72坦克装有热烟幕施放装置,后期型还装有烟幕弹发射器,发射器数量随车型不同而变化。
火控系统由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装置的TPD2—49型炮长单目一体视两用光学测距瞄准镜、TPN-49—23型炮长主动红#t-夜视瞄准镜、TKN一3型车长昼/夜两用双目指挥潜望镜以及火炮和炮塔双向稳定驱动装置组成。
俄罗斯陆军装备的T一72系列主战坦克现在共有8种型号,即T一72出口型(1975年)、T一72A、T一72M、T一72M1出口型、T-72B和T-72B1、T一72c出口型、T-72B改进型(西方国家称其为T一72BM)。最新型T一72C坦克是从1991年起大规模生产并装备部队的。该坦克市场售价为120万美元。目前,俄军正在用T一72B改进型和在T一72B改进型基础上制成的T一90坦克更换过时的T一54/T一55和T一64及T一72的第一批改进型。
据估计,T-72坦克从20世纪70年代初装备苏军开始到2020年,起码服役半个世纪,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这些性能升级的T一72坦克如果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消耗,估计仍可服役20年甚至30年。近年来,许多国家都计划改进T-72,并提出了多种升级方案。这些方案囊括了发动机、传动装置、火控系统、通信系统、武器和弹药以及装甲防护系统等各方面,其中有些方案已居某些国家实现。
俄陆军杀手——T-80主战坦克T一80主战坦克(项目代号219cIl2工程)是根据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余汉的决定,从1968年4月16日开始由苏联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研制的。
T一80主战坦克是世界上最早以燃气轮机作为主发动机的坦克,与世界上同时代的主战坦克相比,T-80主战坦克是最矮的,降1.氐了中弹概率。同时采用多种新材料和防护措施,其中有新式镶嵌反应装甲、被动式装甲板和模块附加装甲,既能抗硬打击,还能防核效应和电磁脉冲。
T一80坦克是世界上优秀的主战坦克之一,1980年初开始大批量装备部队。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T一80有着许多改进型,如:B、BV、U、UD、UM、UMl等。至2004年,俄军现役各型T一80坦克约有3000辆,其中以BV型和U型这两种最多。
规炮弹外,还可在行进间发射先进的“狙击手”炮射导弹,坦克共备各型常规炮弹45发,炮射导弹6枚。辅助武器是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两型武器分别备弹2250发和300发。发动机是1台919千瓦的GDT一1250型燃气轮机。最大越野速度50千米/时,最大行程350千米。
目前,T一80U已不再生产装备俄军,现在仍在生产的少量T一80U主要是:勾了满足出口需要。T一80UM则是在T一80U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电子设备改良的一型主战坦克。该型坦克在外形上和主要性能上皆与T一80U相同,主要差别在于其使用了性能更先进的电子设备。如T一80UM火控系统为Agava—M1型,在各项功能上可与美国M1A1上的火控系统相媲美。至2004年,俄军装备有400多辆T一80UM型坦克,并准备近期将现役大部分T一80U型坦克分批升级成T一80UM型。
现役最先进坦克——俄罗斯T一90主战坦克T-90主战坦克于1993年夏季在俄罗斯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城举行的武器装备展览会上首次公开亮相。T-90C主战坦克是T--90主战坦克的出口型,总设计师B·I/I·波特金。
T--90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开始于1990-9,而有关T-90主战坦克的首次露面则是在1993年初的西方报刊中,当时大多数观察家认为T-90主战坦克是T-72主战坦克的翻版。然而,当首辆T--90主战坦克交付俄罗斯陆军服役时,显而易见地表明,T--90主战坦克是一种新研制的坦克。无论如何,这种坦克大大地填补和缩短了俄罗斯坦克和西方坦克之间的技术差距。
与T一72坦克和T一80坦克相比,T一90坦克的火力和防护系统都有不少改进。火力系统的改进表现在火控系统上。T一90坦克的火控系统为1A45T型,是T一80y坦克上的1A45型的改进型,改进项目包括:弹道计算机、炮长测距/瞄准镜、火炮稳定器等。
T一90坦克的火炮和T一80y的型号相同,为1门125毫米滑膛炮,但弹药做了改进,采用新型破甲弹和杀伤爆破弹,提高了对付反应装甲的破甲能力。另外,T-90配有4枚9M119型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由125毫米滑膛炮发射,可用车内的自动装填机装填,最大有效射程5000米,最大穿甲厚度约。750毫米,可使该坦克在敌坦克、车载反坦克制导武器和攻击直升机攻击之前将其消灭。
防护系统的改进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炮塔的改进,二是加装了“施托拉”一1型光电干扰系统。
T一90坦克的炮塔是T一72BM坦克炮:嗒的改进型,是俄罗斯坦克炮塔中防护性能最好的一种,其基体是类似于英国“乔巴姆”装甲的复合装甲,加上附加装甲而成。它的装甲由—个交替镶有多层铝板和塑料板的主装甲壳体和一个可控制变形的部分组成。在主装甲外面,还加装了“接触”一5爆炸反应装甲。
T一90坦克从1994年小批量生产装备俄陆军起,就在不断改进和提高。目前,它至少已有两种变型车,即T一90E和T一90C,估计未来几年还会有新的改进型出现。T一90及其改进型坦克很可能成为俄陆军2000—2020年间的主要作战装备。这期间,俄陆军将是T一64、T一72、T一80和T一90坦克并存的时代,但为简化后勤保障,T一90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神秘的俄罗斯“黑鹰”主战坦克1997年9月首次公开披露的俄罗斯“黑鹰”主战坦克,一直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中。随着“黑鹰”主战坦克在1999年6月第三届俄鄂木斯克地面武器展览会上再度展出及随后最新资料的不断披露,“黑鹰”主战坦克逐渐露出真面目。
“黑鹰”主战坦克是苏联解体之后,其继承者俄罗斯让世人眼前—亮的陆军主战装备。该车代表俄罗斯坦克设计上的重大变化,它有类似于西方坦克的炮塔样式,即尾舱与战斗室之间用装甲板隔开。
该车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西方坦克上惯用的大尾舱炮塔,尾舱顶部装有爆炸气浪排放板,自动装弹机安装在炮塔尾舱内,明显提高了生存能力。车上还采用静液转向机构、卫星导航系统、探测直升机传感器、防雷达涂层、空调系统、数字式保密传输设备和敌我。识别系统等先进技术。
“黑鹰”主战坦克因为是从T一80家族发展而来,因此在布置形式上仍继承了T系列坦克的传统布置形式。全车由前至后仍分成驾驶部分、战斗部分和动力传动部分。乘员3人:车长、炮长、驾驶员。车体为全焊接结构,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其上方有1扇向右开的滑动式舱盖,舱盖上装有3具潜望观察镜,在需要时,中间的1具可换成微光或红外潜望镜。
俄方对外宣称,“黑鹰”坦克采用一种新型的数字型稳像式火控系统,在性能上至少与美国M1A1主战坦克使用的火控系统相当,它具备全自动目标跟踪、识别和排序功能。不要说T系列坦克,就是许多西方新型主战坦克也没有这种能力。此外,“黑鹰”坦克还安装了c3系统,这将为俄装甲部队的作战能力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为改进俄制坦克“怕”夜战的弱点,“黑鹰”坦克的车长与炮长都拥有各自的全景稳定式热像仪。此种热像仪具搜索、发现和指示目标的能力。二氧化碳激光测距仪代替了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测量距离与穿透距离更远。该新型热像仪即使在暗无星光的夜晚,最大有效距离也可达3700米。驾驶员使用的新一代观察装置除了能使成像质量显著提高外,还可在搜索目标和地雷方面发挥作用。
目前,俄罗斯军事装备进出口公司可以按用户的意图方便地换装“黑鹰”主战坦克上的任何武器、电子设备及动力装置,还可按照“黑鹰”主战坦克的标准改装T一64、T一72、T一80主战坦克,改装—辆坦克的费用只有“黑鹰”主战坦克售价的几分之一,这对于拥有众多T系列主战坦克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当然这对囊中羞涩且极需战力提升的俄军装甲部队来说也极具诱惑力。
火力全球首屈—指的T一95主战坦克2000年9月,俄罗斯乌拉尔机车制造厂宣称,该厂正在研制一种新坦克,称为T一95坦克。这是继“黑鹰”坦克之后又一次新型装备的披露。俄研制者预计2010年左右,T一95主战坦克将取代目前俄军装备的T一72、T一80、T一90主战坦克,成为俄军21世纪装备部队的新一代主战坦克。
T一95主战坦克的火力和作战效能比T-80主战坦克提高70%以上,它采用全新的总体设计技术,减小了车体外形尺寸,提高了车辆的隐蔽性,也减轻了车辆的重量,提高了战略战役机动陛。装有小型的无^炮塔,自动装弹机和炮塔之间用装甲板隔开,使乘员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俄专家透露,这种坦克不是对原有坦克的现代化改进,而是一种全新的“结构和材料的革命”。
T-95主战坦克炮塔采用窄正面造型,全焊接结构,车体左侧是驾驶室,驾驶室内装有驾驶操纵装置、昼夜观察装置、仪表检测、指示报警装置、潜渡方位仪和可调式驾驶椅等。战斗室位于坦克的中部,前面与驾驶室相通,后部与动力室用隔板隔离。
该坦克的研制者认为,具有“革命意义”的T-95主战坦克在防护隐身、机动、火力等诸多战术技术|生能方面,足以令世界上服役的最先进的主战坦克艏称臣。
据悉,T-95的武器与现役坦克存在着显著区别。在火力方面,T系列坦克一直装备着世界最大口径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火力一直居世界第一,而T-95坦克的火炮口径更大,达到了135毫米,是世界各国主战坦克中口径最大的主炮,这预示着其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它配备有新型自动装弹机和先进的火控系统,具备对昼夜移动目标完全自动跟踪、识别、选定目标等全面功能,大大缩短了从发现目标到射击的时间,提高了射击精度,而且操作简单,反应迅速。据称,T一95在运动中射击的命中率接近于静止间射击的命中率。
在动力方面,T一95的动力系统经过大幅度改进后,已超过了西方最新型主战坦克的发动机功率。据悉,T一95的发动机为GTD一1250型燃气轮机的改进型,具有更大的单位功率与加速性能,其速度比现在被俄军士兵称为“飞行坦克”的T一90还快,公路最大速度超过75千米/时,不带附加燃料箱时最大行程达400千米。它采用一种新型悬挂装置,不仅能确保其在高低起伏地上高速平稳地行驶,还可任意调节车底距地高度,具有优异的越野能力。
它将安装新型爆炸式反应装甲,现役120毫米坦克炮都无法在两千米射程内正面贯穿它。加强了装甲防护的T一95还能抵御装有串联弹头的反坦克武器的攻击。T一95坦克还将安装主动防御系统,该系统由多用途小型雷达、反应迅速的防御弹药和专用计算机组成,主要任务是拦截、摧毁来自任何方向的以70~700米/秒速度飞行的各型来袭反坦克武器。
与以往的俄式坦克不同,T-95的自动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坦克乘员将减少至两名,分别为车长和驾驶员(兼机械师)。它注意人体工程设计,驾驶舱用装甲板与战斗舱完全隔离开来,座椅舒适,舱内活动空间比其他型坦克宽敞,空间狭窄造成的疲劳因素消减。此外,T一95还装备有最现代化的无线电设备。
凭借低矮的外形、强大的火炮、先进的防护和抗沙尘侵袭措施,T-95在与任何一种现代化坦克的对决中都能占据优势。
麈兵沙场的乌克兰T一84主战坦克T--84主战坦克由乌克兰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研制,并由乌克兰马雷舍夫坦克厂生产。该厂是T--64、T一64A、T--64B、T--80UD主战坦克的研制者。
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T--80UD主战坦克于1991年停产了。
1993年,乌克兰决定进一步研制T--80UD主战坦克,导致了T--84主战坦克的诞生。1995年初,该车在阿布扎比首次展出。目前,T--84坦克约98%的部件都在乌克兰生产,44Mr]计划将这一比例提高到100%。
T一84主战坦克的布局与T一80主战坦克非常相似,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炮塔位于车体中部,动力传动装置位于车体后部。驾驶员的座椅位于车体前部中央处,有1扇舱门和3具潜望镜,中间1具可以更换成被动式夜视仪。炮长的座椅位于新炮塔的左侧,军长在右侧,军长和炮长都有一个顶部舱口。炮塔由多层钢和非金属装甲组成,前部为6层钢质/陶瓷及玻璃纤维组合的复合装甲,两侧为5层。
T一84坦克上安装的是1A45型火控系统,车长和炮长在坦克停止或行进时都能用KBA一3型125毫米主炮瞄准目标,并且有着很高的首发命中率。车长有1具TKN_4sAgat昼/夜垂直稳定瞄准镜,炮长有1具IG46Irtysh双向白昼瞄准镜,内含激光测距仪和导弹制导装置。炮长的“暴风雪”一E型夜视仪为垂直稳定式。T一84坦克上还可以选择安装热成像夜视设备。
计算机化的模拟/数字式火控系统先对来自各传感器的输入数据(包括坦克和目标速度、倾斜度、风速、环境温度、弹丸和药筒温度以及身管磨损等)进行计算,然后将火炮瞄准目标,该计算机还能计算出带控制引信的榴弹何时在目标上空爆炸。弹遭计算机是1V528型,火炮稳定系统为2E42型。
T一84坦克有三重防护,即先进的复合装甲、爆炸反应装甲和“窗帘”一1主动防护系统。爆炸反应装甲可防化学能弹和动能弹的攻击。车内壁有防护内衬,当穿甲弹穿透车体后,内衬可挡住大部分碎片,以降低对人员的杀伤率。悬挂装置的上部被裙板覆盖,裙板前半段为3节组合式双层钢质装甲,后半段为金属网衬橡胶混合制品。车辆前面挂有全橡胶挡板,用以防尘。车体正面还可以加挂两块特殊的垂直橡胶甲板。
T一84的变型车有T一84u主战坦克、T一84—120“堡垒”主战坦克、BTMP一84重型步兵战车和BREM一84装甲抢救车。
浴火重生
——乌克兰T一64U主战坦克于1999年9月出现的乌克兰T--64U型主战坦克(项目代号447AM-1),是T--64系列中最新的型号,它是由乌克兰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也被称作哈尔科夫机器制造设计局)负责改进的,其目的主要是用于乌克兰陆军装备的1500多辆T一6481和B2型主战坦克的现代化升级。
T一64U主战坦克因为是从T一64型改进而来的,所以在总体布置形式上仍继承了T-64坦克标准布置形式。全车由前至后仍分成驾驶部分、战斗部分和动力传动部分。乘员3人:车长、炮长、驾驶员。
车体为全焊接结构,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其上方有1扇向右开的滑动式舱盖,舱盖上装有3具潜望观察镜,在需要时,中间的1具可换成微光或红外潜望镜。
坦克研发新思路近十年时间,世界上新型坦克的研制速度明显放慢,各国都把精力集中到了改进现,有坦克的技术性能上面。在这股改装热潮中,出现了两种思路:美、法、德、英等西方国家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技术进行改装,捷克、波兰等东欧国家则走上了东西合璧的技术改装道路。就连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乌克兰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一贯风格,开始在坦克改装方面越来越多地采用西方技术。
T一64U坦克的炮塔依然处于车体中部,构成战斗部分,车长与炮长在炮塔内的位置分居于右侧和左侧。
车长指挥塔顶部的舱门向前开启,门的顶部安置了3具后视潜望镜,指挥塔四周安装有5具潜望镜,在指挥塔的正前方安装了1具热成像仪和1挺12.7毫米的高射机枪。炮长上方的舱门也向前开启,舱门正前方也有1具热成像仪。在炮塔的后部左右侧装有一组9具烟幕发射器。另外,炮塔的转动不受舱盖开闭的影响。其主动红外探照灯仍在炮塔的右边。T一64u坦克的底盘仍是原T一64坦克的底盘,动力传动装置位于车体后部,包括发动机、传动装置等。
苏/俄制坦克的火控系统一向落后于西方,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也一直成为西方对苏/俄制坦克口诛笔伐的攻击重点之一。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在对T一64坦克改进时,对其火控系统进行不懈的努力,力争使其火控系统达到T一84坦克的水平。事实上,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也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T一84坦克上的火控系统安装到了T一64u坦克上。
这种火控系统为稳像式火控系统。炮长昼问瞄准镜为双向稳定,有激光测距通道和制导通道。炮长用夜视仪仅垂直方向稳定,当然也可以选用热像仪,不过这样的话会大幅增加改进经费。
其他各种传感器包括横风传感器、炮耳轴倾斜传感器、身管磨损传感器、弹药温度传感器等。可以这样认为,T一64u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在T系列坦克中是属于前列的,当然和西方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相比还是有一些距离。
T一64u坦克上还装了许多令西方人极感兴趣的装备,如可侦测30千米范围内直升机的传感器及神秘的防雷达探测涂层,这种涂层能有效减少T一64u坦克被敌方发现的概率。为保证乘员能在任何隋况下完成作战任务,如在沙漠或北极寒冷地区作战,车内安装有空调系统,还安装有能够抗强烈干扰的数字化通信保密设备、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装置及独一无=的敌我识别系统。
目前该局仍在对苏联时期的各种装甲武器进行改进,以使它们的战斗力接近、达到或者超过西方的同类坦克,并且该局不断把这些改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以换取宝贵的硬通货。经过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改进的产品已经对西方同类坦克产生了冲击,但这只是开始,更可怕的是西方相当有可能在战场上碰到这些武器!
生不逢时的老“酋长“——_英国“酋长”主战坦克1963年5月,“酋长”坦克被英军批准服役。近年来,“酋长”主战坦克的数量正在逐步减少。20世纪90年代末,在英军中服役的所有“酋长”主战坦克全部退役,陆续由“挑战者”主战坦克代替。
“酋长”(chleftain)坦克上承“百人队长”(centurion)坦克,下接“挑战者”(challenger)坦克,具有英国C系列坦克的典型特征,强调火力和防护,是英国坦克的一贯传统。
“酋长”主战坦克以前一度音译为“奇伏坦”坦克,战斗全重达54吨,比同一时期美国的M60坦克(48吨)和联邦德国的“豹”1坦克(415吨)
等要重得多,是20世纪60年代生产的第—代主战坦克中最重的坦克,体现出英国主战坦克重视防护的特点。
“酋长”主战坦克乘员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总体布置为传统的炮塔式坦克,车体内部由前至后分别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动力舱。车内布置紧凑,半仰卧的驾驶员座椅更是一个“亮点”,有利于降低车体高度。
“酋长”主战坦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率先采用了L11A5型120毫米线膛炮。
它是世界上最先采用120毫米口径的主战坦克。像“豹”2坦克,直到1979年才装上了120毫米线膛炮,而1981年初定型的M1坦克装的还是105毫米线膛炮,到1985年改进为M1Al坦克时才装上120毫米滑膛炮。1966年定型的苏联T一64主战坦克虽说装了125毫米滑膛炮,但比“酋长”坦克要晚些,而且125毫米炮和120毫米炮是东西方不同系列的坦克炮,不具有可比|生。
L11A5型120毫米线膛炮的射速较高,第—分钟可发射8~10发炮弹,持续射速为6发/分。可发射各种120毫米线膛炮炮弹,包括L23A1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L15A4曳光脱壳穿甲弹、L31碎甲弹、破甲弹、L34发烟弹、照明弹和空爆弹。
“酋长”坦克的推进系统也很有特色。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二冲程多燃料发动机。世界匕多数坦克采用的是四冲程的发动机,采用二冲程发动机的只有英国的“酋长”坦克、日本的74式坦克等少数坦克。
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准来看,“酋长”坦克的装甲防护|!生能堪称一流。车体为钢装甲全焊接结构,炮塔为整体铸造件,一般部位的装甲厚度为82~90毫米,正面装甲厚度达150毫米。车体和炮塔的正面倾角较大,达30度。整车的各缝隙和舱门处都经过特殊处理,密封』生较好。三防装置放置在炮塔尾舱内,为集体式三防装置。
坦克内有5个便携式灭火瓶和自动探测报警系统。在炮塔顶的后部装有红外探测器,可探测全周向的红外光源。
“挑战者”2型主战坦克是英国陆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的最强克。基本型生产从1993年开始,至2002年已经有386辆进入英国装服役,另外还有38辆出口到了阿曼,这型坦克的最大特征就是62.5全重和世界最高水平的防弹能力。
在现今世界著名的主战坦克中,英国的“挑战者”坦克有着更多的与众不同“挑战者”2型的车体和炮塔的构型均采用匿踪技术以降低雷达信号起来它的车体和“挑战者”1型没有太多不同,但各项改良总计达到多,其中包括:新材料的承载系统、加装液压履带调整装置、较可靠降装詈、换装自封肢油箱、新车灯和操作较简易的引擎盖等。此外,战者”1型在维修上的诸多问题,新车体特别加强了整体的可靠度,单方面就进行了近50项的改良。
“挑战者”2型之前的英国坦克在车载电子装备上是相对落后的,而“挑战者”2则在这一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是FCS中枢数字化计算机,采用了新—代的cDC制,车内各种电子设备通过数据总线相连接,以后还将加入现在正在开发中的战场信息控制系统BICS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些改进将会使“挑战者”2型成为真正电子化的主战坦克。
“挑战者”2配备全新的炮塔,这是最重要的改良项目,构型设计上参考了MK.7/2型和巴西的“熊”式OSORIO战车,整合两种炮塔的诸多特性。新炮塔的整体布置和“挑战者”1相仿,但构造非常简洁,省略了后者的外部杂物箱,但尾舱中装有核生化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
“挑战者”系列坦克一直以重视防御著称,“挑战者”2的防护能力,特别是炮塔的防护能力大幅提升,采用第二代“乔巴姆”复合装甲,这种装甲对抗动能弹和化学弹的效能极佳。
在世界各国主力战车都使用滑膛炮的时代,“挑战者”2却坚持采用线膛炮。当时曾被认为落后了,而海湾战争中同样选用这种炮的“挑战者”1型的实战成绩已经充分证明了它的威力。该坦克上有存放42个药筒和64个弹丸的位置,每个药筒位置可放1发脱壳穿甲弹或者两发碎甲弹或发烟弹药筒。一种典型的混合储存弹药方式是20发脱壳穿甲弹和44发碎甲弹或发烟弹。
鉴于“挑战者”1型以往在北约射击演习中的低劣表现,射控系统是“挑战者”2型主要提升重点之一。改进型火控系统是由M1A1的射控电脑进一步改良而来,功能提升的潜力极佳,可执行战场资料控制或导航辅助,并能用于作战训练。大大缩短从捕捉目标到射击所需的反应时间,赋于火炮对3000米固定目标和2000米活动目标射击的较高的首发命中率。
“挑战者”2型坦克搭载的是帕金斯公司生产的康达(Condor)12V一1200型涡轮增压柴油机,在2300转/分时功率为882千瓦(1200马力)。该发动机有两个涡轮增压器,单缸功率达735千瓦(100马力),发动机的控制采用道提防卫公司制造的数位控制单元以及大卫布朗公司的TN54变速箱,不仅提高了发动机的功率,同时也提升了机动陛。在越野实战中,时速达到40千米是没有问题的。这对于一辆625吨的超重型坦克来说,尤为难得。
陆战王者——德国“豹”
“豹”2主战坦克于1979年10月正式列入联邦德国陆军装备,用以替换美国的M48主战坦克。德国共生产各种型号的“豹”2主战坦克2125辆,-g-中“豹”2A1型750辆,“豸勺”2A2型380辆,“豹”2A3型300辆,“豹”2A4型695辆。由“豹”2A4改进而成的“豹”2A5型350辆。
“豹”式坦克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和联邦德国共同研制开发的MB;TTO所衍生出来的主力战车。由于美、德两国在战车设计和战术思想上的差异,再加上昂贵的费用,使得两国各自发展适用的战车,但计划中之前开发出来的MBT70技术都被运用到了新的战车开发之中,这也是“豹”2和M1战车有许多共同点的原因。
“豹”2主战坦克采用常规炮塔式坦克的结构形式,车内由前至后依次为驾驶部分、战斗部分、动力传动部分。车内有乘员4人,即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
“豹”2坦克上装有1门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RH一120型120毫米滑膛炮。身管用冷拉无缝钢管制成,经过自紧工艺处理,设计膛压为710兆帕,内表面镀有硬铬,寿命可达500发(全装药当量)。
“豹”2坦克的120毫米滑膛炮配用两种尾翼稳定的标准弹,即DM一13型动能弹和DM一12型多用途弹。它们可与美国M1A1和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120毫米弹药通用。
“豹”2坦克的火控系统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EMES15炮长主瞄准镜、PERIRl7车长周视潜望瞄准镜、FERO一z18炮长辅助瞄准镜、wNA—H22火炮随动装置、中心逻辑电路、火控计算机、火控系统操纵装置、计算机控制的RPPl—8检测仪。
“豹”2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均由高强度、高韧性钢与其他材料制成的复合装甲板焊接而成,炮塔周围呈垂直状(这是“豹”2坦克的典型外部特征),其内部采用隔舱化结构,用密封隔板将乘员室(战斗室)与发动机室、备用弹舱、储压室和液压装置等分隔开,从而提高了乘员的生存能力。
另外,车体两侧有履带裙板,铁路运输时,前边的4块重型裙板可向上折起或卸下。翼子板上方是填有泡沫塑料的橡胶油箱,减少了中弹时爆炸的危险。车底的特殊造型提高了坦克的防地雷能力。炮塔尾部的伪装器材(帆布和伪装网等)为炮塔提供了良好的附加防护。车辆的高度机动性也有助于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
“豹”2主战坦克采用1台MB873Ka一501型12缸、90度夹角、四冲程水冷柴油机。该发动机有预燃室燃烧系统,输出功率1500马力,与车重的比率是27马力/吨,是目前世界匕功率最大的发动机。
从第五批“豹”2坦克起,安装了抑爆装置,它可抑制乘员室内因中弹而可能引起的燃油或液压油起火,以防止碳氢化合物的爆燃对乘员造成伤害。
自从“豹”2坦克开始生产至今,已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这完全可以被称为是—个军事工业的奇迹。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轻型化或中型部队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轻型或中型装甲装备大有取代主战坦克的势头。而与此同时,“豹”2这种战斗全重62吨的重型装备仍在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这不能不让世界各国的军事工业界感到惊奇。
中东猛虎——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在1967年中东战争之前,以色列装甲兵装备有法国的AMX一13轻型坦克、英国的“百人队长”坦克、美国和联邦德国提供的M48及M60系列坦克。由于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压力,上述的许多国家终止了对以色列的坦克供应。这样,以色列决定发展自己的坦克。
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是主战坦克中的一个传奇,它的设计思路与当今世界的坦克主流截然相反,却获得了众多坦克专家的认可,被誉为“世界上防御最好的坦克”。
“梅卡瓦”主战坦克的设计工作由以色列前装甲兵司令塔尔将军领导,基本设计指导思想是将防护力作为实现坦克的火力和机动|生的基础,而保护乘员安全又是防护的重点。
以色列“地小人少”的特殊国情是另类“梅卡瓦”诞生的原因。由于兵源有限,以色列把坦克乘员的生存放到了首要的位置。从“梅卡瓦”I型坦克设计之初就要求把乘员位置放低并尽可能坐在车体后部,因此采用了独特的动力一传动装置前置的总体布局方案,发动机、燃油箱等都被用作辅助防护手段,将乘员位于3米厚的各种防护层之后,心理上的安全感大大增强,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了乘员逃生的可能。
为了贯彻“防护第一”这一理念,“梅卡瓦”的装甲防护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它是号称“把75%的车重都用于防护上的坦克”,而一般的主战坦克用于防护的重量仅占50%。从“梅卡瓦”I到“梅卡瓦”Ⅳ的历次改进中,防护陛能的增强始终是重中之重,哪怕是付出了战斗全重超标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独特的楔形炮塔使“梅卡瓦”坦克的正面投影缩小,减少了中弹概率。为减少弹药爆炸引起的二次效应,车体前部和炮塔座圈以上部分不放置弹药……种种措施使它被称为世界上最重视乘员生存力和防御最好的坦克。
在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中,“梅卡瓦”坦克首战成名。入侵黎巴嫩的以色列“梅卡瓦”坦克击毁了9辆叙利亚的T一72坦克,而其本身虽多次被击中却凭借良好的防护J陛能无—人伤亡,在打破了T一72坦克不可战胜的神话的同时又创造了“梅卡‘bZ”不可摧毁的神话。在之后频繁的巴以冲突中它始终战斗在第—线,可谓是当今最有实战经历的主战坦克了。
然而在2006年8月的黎以冲突中,在真主党游击队的反坦克导弹面前,“梅卡瓦”系列坦克却接连被重创。
整个冲突中有47辆“梅卡瓦”坦克被摧毁,33名坦克兵死亡,是“梅卡瓦”坦克和以军在整个作战史上表现最不成功的一次。
以色列国防部认为,在现代战争中,坦克不再起决定性作用,而且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不如人意,因此决定提前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正在执行的“梅卡瓦”IV坦克生产项目,2009年开始淘汰服役最长的“梅卡瓦”Ⅱ和Ⅲ型坦克。根据以色列陆军的未来改革计划,以陆军的装甲规模将进一步缩小,会装备更多的重型步兵战车和自行火炮,加强其机械化程度。
“梅卡瓦”的传奇走到了尽头。
“梅卡瓦”之父——塔尔将军塔尔(Tall)将军是以色列国防军装甲兵部队的著名将领,1924年生于马哈奈姆(今以色列特拉维夫附近)。塔尔先后入赫布莱大学及英国的参谋学院学习,攻读哲学、政治学和军事学。1942一1946年间,塔尔在英军陆军的犹太旅中服役,参咖了英军在二战中意大利战场的战斗。
二战结束后,塔尔于1948年回到刚刚建国的以色列,转入以色列国防军,先是步兵,后转入装甲部队。
历任以军装甲师的团长、师长和装甲兵总监,获得了少将军衔。1961年和1973年,他两次获得以色列防卫奖章。长时间的作战实践,使塔尔获得了丰富的坦克使用和作战经验,后来出任“梅卡瓦”坦克的总设计师,也是众望所归。设计中,塔尔将军大胆地提出了“防护第一”、“乘员的生存力第一”的独特的设计思想,造就了“梅卡瓦”主战坦克的特殊“性格”。
塔尔将军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仍然关注以色列装甲兵的建设,主要著作有《塔尔将军谈坦克哲学》等。
太阳旗下的“铁甲精英”
——日本74式主战坦克
74式主战坦克是日本为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更换陈旧的61式坦克而研制的,它是日本战后生产的第二代坦克。该型坦克于1964年开始研制,1974年9月定型并开始装备日本陆上自卫队,主要编配在装甲师及步兵师的坦克分队中。迄今共装备870辆。
日本74式主战坦克,是二战后第二代坦克中的精品。
74式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8吨,空车重量为36.3吨。此外,如果加上推土铲及其液压油缸的1100千克、红外大灯的220千克,战斗全重将达39.32吨。和西方“人高马大”的主战坦克相比,74式坦克更接近T系列坦克,属于“小巧玲珑”型,车内乘员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
74式主战坦克的炮塔为铸钢炮塔,炮塔尾舱是焊接的,流线型较好。主要武器是著名的英国L7A1型105毫米线膛炮,经特许由日本制钢所制造。在特许生产时,改为立式炮栓和同心式液压驻退/复进机。炮身长为51倍口径,身管材料为高级镍铬钼钒钢,并采用自紧工艺,最大膛压达到430兆帕,炮全长5592毫米,重2.8吨。身管中央部装有抽烟器,但没有炮口制退器。击发装置采用电击发式。
发射的弹种为: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多用途弹和碎甲弹等,所有的弹种均为曳光弹。
74式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为扰动式,只适用于“静对静”射击,“动对动”射击时的命中率不高。在设计思想上,突出了车长的作用。
74式主战坦克的两大特色是,采用了二冲程风冷柴油机和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动力装置为三菱重工业公司制造的10ZF22WT型二冲程复合增压风冷柴油机。
74式主战坦克的最大特色是采用了液气悬挂装置,成为它的“亮点”之一。在定型车上为了降低成本,仅在前后4个负重轮处采用了可调液气悬挂,中间的6个负重轮为不可调式。整套液气悬挂装置由液压泵、液压油缸、液压油箱、油管及各种控制阀组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各国主战坦克中,只有瑞典的Strv103无炮塔坦克和日本的74式坦克采用了液气悬挂装置。
74式坦克列装已经30多年,但其装甲防护性能仍是机密中的机密。1这也难怪,74式坦克还是现役装备,正在大量使用,其抗弹性自然不会随便公开。
总的看来,74式主战坦克的设计思想是,重视火力和机动眭,三大性能比较均衡,强调“适于国土防卫作战”。这种坦克适应日本多山地丘陵、河川纵横的地形特点。在设计上,74式坦克有许多独到之处,被日本陆上自卫队视为“铁甲精英”。但是,如果与M60、“豹”1以及T一62横向比较的话,并不占优势。
在日本二战后的坦克发展史上,74式主战坦克是一款承上启下的坦克。
74式主战坦克上的二冲程柴油机技术、液气悬挂技术以及74式预研阶段的复合装甲技术等,都在90式主战坦克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可以认为,如果没有74式主战坦克,便不会有90式主战坦克,此言并不为过。
“东西合璧”的“东瀛利刀”
——日本90式主战坦克
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风景优美,被日本人奉为“圣山”。就在这富士山,常年驻扎着配备有90式主战坦克的日本陆上自卫队。90式坦克形体小,跑得快,火炮威力大,可称得上“陆战之王”中的“小猛虎”。
90式坦克从1975年开始研制,到1990年定型,历时15年之久。整个研制经费高达350亿日元,每辆价格为850万美元。90式坦克被日本人称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坦克”,有^称它是“世界E最昂贵的坦克”。
90式主战坦克在1997年世界主战坦克排行上名列榜首,在1998--2004年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均居第三位,日本坦克已跻身于世界先进坦克行列之中。90式坦克吸取了德国坦克火炮威力大、机动性能好的优点,又吸取了苏联坦克总体布置紧凑、战斗全重较轻、乘员少等优点,再充分利用日本先进的电子技术,可称得上“东西合壁”的优秀坦克。
关于日本90式坦克的情况,在设计初期,它以比现在更高的保密级别隐蔽起来。日本政府和主承包商三菱重工业公司对90式坦克讳莫如深,使得它蒙:有一层神秘的面纱。直到1988年初,关于这种坦克的秘密才在军事圈之外部分公开。据军事评论家称,90式坦克是完全现代化的,在火控和电子技术方面甚至比人们广为称道的“勒克莱尔”、“豹”2A5和M1A2还要先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90式坦克才真正成为世界级坦克。
90式坦克的另—个特点是采用自动装弹机,这正符合了日本坦克追求紧120毫米滑膛炮的炮弹又大又重,自动装弹机对体形矮小、体力较差的日本人来说自然是最合适不过了。
90式坦克配备3名乘员,“豹”2坦克没有装自动装弹机,所以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其上方有1扇舱门,门上有3具潜望镜,中间1具可换上夜间使用的被动式潜望镜。车长和炮长都位于炮塔内,车长在右侧,炮长在左侧,都配有舱门。炮塔与“豹”2坦克的极为相似,其前部、两侧和后壁呈垂直形状,炮塔尾舱一直延伸到车体后部的发动机室上方。车长上方有指挥塔,塔上装有潜望式瞄准镜和观察镜。
90式主战坦克火炮的高低射界不详,但可能与74式坦克的火炮相似,通过液气悬挂装置使车体前后俯仰,火炮的仰俯角能达到一10~+15度。炮塔的旋转和武器的俯仰为全电动式,紧急时也可手动。
90式坦克是日本首次采用复合装甲的坦克,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研制复合装甲,是世界匕研制复合装甲最早的国家。战后,日本在研制74式坦克的同时,就研制了一种称为G装甲的重型复合装甲。90式坦克的复合装甲是对G装甲加以改进的复合装甲,由轧制装甲钢和蜂窝状陶瓷夹层组成,用于炮塔前部和车体正面。
“豹”2坦克推出时,其复合装甲令人们惊叹不已。现在装甲的抗弹性能又逐渐被^们重新认识。复合装甲并不是万能的,增加装甲厚度和采用新装甲材料才是较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有讽刺意味的是,一直被90式坦克模仿的“豹”2坦克,而今在改进型“豹”2A5坦克的前部增加了一大块向前凸出的楔形装甲。
90式坦克装有三防装置和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以及先进的激光探测报警装置。当被敌方发射的激光照射时,报警装置便立即向乘员报警,并采用相应的对抗措施,如发射烟幕弹、机动规避等。另外,激光探测系统和烟幕弹发射装置的操作也必须依靠车长面板控制。激光探测装置可接收前方180度范围的激光束,然后报警。激光探测从7个方向以灯光方式显示。灯一亮,车长马上启动烟幕弹发射按键发射烟幕弹,可避开反坦克导弹或制导炸弹的攻击。
日本在研制90式主战坦克时,同时考虑了在该坦克底盘基础上发展变型车。目前,90式主战坦克的变型车主要有装甲抢救车和装甲架桥车。
东瀛陆战新贵——日本新型TK-X主战坦克2008年2月13日,日本防卫省在神奈川县相模原市的防卫省研究本部,向外界展示了其最新研制的TK—x主战坦克,对外宣称该坦克作为74式和90式主战坦克的补充。众所周知,日本在地缘上属于四面环海的岛国,现今周边国家的坦克开发能力和对日登陆作战能力相对较弱,还不足以威胁到日本的国家安全。那么,日本为何在《2001—2005年度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自卫队计划耗资513亿日元,用于开发新式坦克,也就是现在的TK—x主战坦克呢?
据日本防卫省介绍,TK—x主战坦克长9.42米,宽3.24米,负重轮数为5对,根据安装不同的复合装甲,坦克重量为40~44吨。TK—X主战坦克的炮塔低矮,呈楔形,整车敦实。日本《2001一-2005年度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中曾提到,新式坦克要实现轻型化的目标,以适合利用现有的运输手段进行机动。显然,。TK—x主战坦克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标,因为日本的军用运输机最大载重量就为40吨左右,这将使TK—x主战坦克具有良好的战略机动性。
TK—x主战坦克采用的主炮是44倍或50倍口径的改进型120毫米滑膛炮,采用德国技术,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特许日本钢铁集团制造。据称,发射穿甲弹时,炮弹初速比90式主战坦克的要快,并且能够发射专门对付反坦克手和工事的先进弹药。另外,TK—x主战坦克也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和比90式火控系统更先进的新一代数字式火控系统,能够保证坦克在静止和行进间都有较高的首发命中率。
由于安装了自动装弹机,TK—x主战坦克的乘员只有3人,分别是车长、炮长和驾驶员。动力系统采用了日本自研的大功率四冲程柴油发动机,坦克的单位功率达到了27马力/吨,坦克的最大速度为70千米/时。另外,TK—x主战坦克还采用了性能先进的液气弹簧悬挂装置,所以其越野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在现场,TK—x主战坦克还给记者们展示了液气悬挂系统的调节能力。
与90式主战坦克相比较,TK-x主战坦克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制造的模块化装甲,能在短时间安装拆卸,其装甲厚度与90式相当,但防护性能更强。此外,TK—x主战坦克紧紧围绕信息战的需求,突出强化了适直信息化条件作战的C41功能,并且为未来可能的升级留出了相应的空间。TK—x主战坦克内部装有车长用的观瞄装置及液晶显示面板,配备了先进的车际信息系统。其信息传导设备能与相邻坦克实现信息共享,将实现与其他兵种作战单位的信息链接。这是TK—x主战坦克的最大亮点,使它跻身于世界信息化主战坦克的行列。
TK—X主战坦克从设计特点来看,相比90式坦克重点加强了火力、机动性和信息化作战的能力,更适合海外部署和执行所谓的“维和行动”。而相比90式主战坦克可以将炮塔和坦克车体分别运输的设计,TK—X主战坦克直接就可以用运输机空运。
据日本防卫省介绍,TK—X主战坦克目前的单价为7亿日元(约合650万美元),要知道,美国的MIA2也只有400多万美元,而根据日本中期防卫计划要求,日本至少需要900辆先进的TK—x主战坦克。由此可知,日本一方面大力提高舰艇编队“由海向陆”能力和对陆打击能力,一方面又不断增强坦克装甲部队的机动力和攻击力。日本军事能力的大举扩张不能不令人怀疑和警惕。
太极猛虎——韩国K1主战坦克K1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帮韩国在M1主战坦克的基础上设计的主战坦克,也称为88式主战坦克。该坦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朝鲜半岛的独特地形和韩国坦克乘员的人体特点。由于通用动力公司当时正在研制X1V11坦克,因此该坦克借用了许多xMl坦克技术,也缩短了试制周期。两者外形相似,只是K1坦克略小,与M1坦克可称为姊妹车。
该坦克1985年开始装备韩国陆军,计划生产833辆,以取代韩国的老式坦克。此后,又为K1安装了120毫米火炮,称为K1A1。
K1主战坦克是传统的炮塔型坦克,由装甲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总体采用传统布置,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方,车体中央是战斗舱,》其上部是炮塔,车体后部是动为舱,内装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炮长位于炮塔内右前方,车长位于炮长后方且稍高,装填手位于火炮左侧。炮塔外形低矮、紧凑、为焊接结构。驾驶员座椅采用半后靠式,有利于降低炮塔座圈高度,从而使车辆总高度下降,炮塔顶高为2.25米。与M1坦克相比,该坦克外形尺寸较小,总体积减少约1/4,车重量轻7.25吨,适合于丘陵地带作战。
该坦克采用AN/VRc一12型电台和AN/V。Ic一1(v)型车内通信系统。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M68A1型105毫米坦克炮,该炮由美国沃特弗里特兵工厂制造。炮管寿命是200~300发。弹种无具体规定。
该坦克用M60E2型7.62毫米并列机枪与主炮刚性安装,它是M60型机枪的改进型。该机枪由炮长操纵,车载子弹7200发。
在炮塔顶装填手出入口处的枢轴上安装的M60E3型7.62毫米轻机枪,由装填手操纵,用以对付地面近目标和空中直升机等。该枪射速550发/分,子弹初速860米/秒,其最大有效射程是1000米。
该坦克采用猎潜式目标捕捉/火控系统,反应迅速,能有效地对付多个目标,是引进美国休斯(Hughes)航空公司的产品,车长和炮长均能实施作战。
该坦克采用了钢装甲板和特种装甲,材料与M1坦克的相同。由于采用了外形低矮的炮塔,车体尺寸减小,中弹面积减少了8%。
炮塔正面两侧均装有M239型蜂窝式六联装烟幕弹发射器,车载烟幕弹24发。炮塔周围的储物箱可起到间隔装甲的作用,增加了防护能力。车体两侧装有装甲裙板,且后部裙板较高,使动力舱侧部受到保护。
车内安装的哈龙(I-Ialon)自动双路灭火系统能在60毫秒内把火扑灭,无集体三防装置,配备有单人防毒面具,车上装有M8A1三防警报系统和M13A1型毒气颗粒过滤器。
K1主战坦克的改进型号有K1A1主战坦克、XK2主战坦克两种。
世界首款可完全入水的坦克——-韩国XK2黝“黑豹”新型主战坦克由韩国国防科学研究院(ADD)和铁道车辆公司等单位合作研发的韩国新型主战坦克发展计划正式启动于2002年,一度称为K1A2,也曾有,K2之称,现正名为xK2“黑豹”(Black Panther)新型主战坦克。目前制造出了3辆预生产型样车(PVl、PV2和PV3),并开始了各种性能的测试。
以制造汽车闻名的韩国现代集团又有新的“技术丰碑”了,这次他们造出了号称全球防御性能最好的“潜水坦克”。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2007年3月2日,韩国现代集团和国防科学研究院(AnD)共同在庆尚南道的昌原试验场展示了—款XK2“黑豹”主战坦克,时任总统的卢武铉亲临观摩。
XK2“黑豹”坦克不仅能涉水潜行,还能配备对抗导弹的自动防御系统,据称性能超越美国王牌的MlA2坦克。这种新型两栖坦克能够完全没入水中,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韩国XK2“黑豹”新型主战坦克构形低矮,乍看上去很像K1A1,但是该车可称为—种全新的车型。
XK2“黑豹”新型主战坦克的火力性能优于K1A1主战坦克,它采用了北约标准的55倍口径的120毫米滑膛炮,配装了自动装弹机,取消了装填手,采用了3人乘员组。这种滑膛炮与德国“豹”2A6主战坦克采用的尺炮—致,比K1A1坦克采用的M256型120毫米滑膛炮的身管长出12米。
该坦克的底盘具有较强的抵御地雷的能力;悬挂系统采用了全液压气动式,并在所有负重轮处配置了液气悬挂装置,提高了减震效果,节省了车内空间;车体两侧各装有6个负重轮,可通过调节前后两对负重轮的液气悬挂来改变车底距地高以及车体俯仰角,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高低射界;该车将6个负重轮的间隔改为相同的间距(K1A1坦克的前3个负重轮的间距与后面3个负重轮的间距不等)。
功率达到了20千瓦/吨,最大公路速度为70千米/时,比K1A1坦克65千米/时的最大公路速度足足提高了5千米。MB883型“欧洲动力组件”采用模块化设计,使整体结构更力Ⅱ紧凑,在出现问题时可整体吊装检修,非常便利。
采用了单位压力较低的新型履带,并装有履带张紧器,可根据隋况及时调整履带的松紧度。另外,韩国江河较多,水中行驶能力十分重要,韩国XK2“黑豹”新型主战坦克只需在车长出口处安装4节潜渡通气管,就可以顺利渡过4.1米深的江河,通气管不用时可储存在炮塔后右侧,车辆行驶时不受任何影响。
该坦克采用了指挥仪式火控系统,车长配备有新型周视热像瞄准镜,可超越炮长进行射击。该车具有全天候的“猎一杀”能力,射击反应时间比K1A1主战坦克缩短了45%,在1分钟之内交战的目标数目可增加50%。
该坦克火炮具有很高的首发命中率,行进中对运动目标的首发命中率达到了90%。该车配装的120毫米火炮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多用途破甲弹、高爆弹和炮射导弹。在发射穿甲弹时,可穿透两千米距离上560毫米的装甲;发射炮射导弹时,可摧毁8千米距离上的重型装甲目标或直升机,可见其穿甲威力之大。
韩国xK2“黑豹”新型主战坦克集先进技术于一身,已跻身于世界先进坦克之列,其性能毫不逊色于美国M1A2、德国“豹”2A6和法国“勒克莱尔”等先进主战坦克。目前该坦克即将进^部队操作试验阶段,试验定型后的“黑豹”新型主战坦克的国产率将达到98%,发动机也将采用韩国自己的产品,2011年开始批量生产并进^韩军服役。
“小车装大炮”
——阿根廷TAM主战坦克
TAM主战坦克是联邦德国蒂森·亨舍尔公司为阿根廷陆军研制,由阿根廷特许生产的一种中型坦克,用以替换阿根廷陆军原来装备的美制“谢尔曼”坦克。该车于1979年6月正式装备部队。阿根廷陆军原计划装备512辆TAM坦克和VCTP步兵战车,但是因为经济原因,只装备了350辆。
TAM坦克内装有三防装置,在核、生、化条件下作战时,可用—个带有空气滤清器的通风装置使车内增压,有害气体及火药硝烟由风扇排出车外。车内除有—手提式灭火器外,还配有固定的灭火系统,用以扑灭动力舱内的火灾。炮塔两侧各装有4具烟幕弹发射器。
TAM坦克采用扭杆悬挂,每侧有6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在第一、二、五、六负重轮处装有液压减震器。
履带采用装有可拆卸橡胶衬垫的“迪尔”履带。
欧洲的救世主——美国“谢尔曼”中型坦克“谢尔曼”坦克是美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生产的一种中型坦克,它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共生产了49230辆。
“谢尔曼”坦克拥有几项世界领先技术。首先炮塔转动装置是二战最快的,转动一周只需要不足10秒钟;其次“谢尔曼”还是二战唯一装备了火炮垂直稳定仪的坦克,能够在行进当中瞄准目标开炮。
“谢尔曼”的500马力汽油发动机也是二战最优秀的坦克引擎之一,使“谢尔曼”坦克具有47千米的最高公路时速。这些优点都很有助于机动作战。
二战中后期,“谢尔曼”坦克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欧洲战场上,虽然“谢尔曼”坦克在与德军重型坦克的较量中还有些力不从心,但它的数量多,可以以量补质。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美军的“谢尔曼”坦克出尽了风头,日军的97坦克根本不是它的对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从美军退役的“谢尔曼”坦克成了一些中小国家军队的宝贝,“谢尔曼”遍及世界各地。直到今天,它仍在某些国家发挥着作用。
‘谢尔曼”坦克与苏联的T--34一样,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W重-ge的地位。
T一72家族中的佼佼者—波兰PT-91主战坦克PT一91坦克是由波兰南部的布马拉贝蒂机械工业联合企业在苏联T一72M1坦克的基础上研制的。
波兰从1981年开始仿造苏式T一72M1主战坦克,迄今已生产了大约1600辆,其中近800辆装备本国军队,其余的销往国外。PT一91坦克除保留了T-72M1坦克的技术特点外,还采纳了其他多项改进,例如:安装了防破甲弹的爆炸式反应装甲,采用了新型计算机火控系统,改进了车辆底甲板,安装了可防地雷的驾驶员座椅和新型的1000千瓦柴油发动机等。
PT_9l主战坦克有乘员3人:车长、驾驶员和炮长。车体由前至后分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发动机室。驾驶员座椅悬吊在车体上,这样可减小因地雷爆炸引起的车辆震动对驾驶员脊骨的损伤。驾驶员操纵装置包括计算机化的发动机控制和显示系统。此外,该车还安装了PW-LWD型火箭排雷系统和推土铲。
PT一91坦克的主装甲为复合装甲,车首和炮塔外部装有爆炸式反应装甲,以提高对穿甲弹和破甲弹的防护能力。波兰研制的反应式装甲有两种,即ERAWA一1型和ER—AwA一2型。含一层炸药的ER.AWA一1型反应装甲装在履带裙板上,含两层炸药的ERAWA一2型反应装甲装在炮塔和车体上。
PT一91坦克反应装甲的覆盖率大于T一72M1坦克。
炮塔周围安装了由4个传感器构成的激光报警装置,坦克被激光测距仪或激光指示器照射时,即向乘员报警。
炮塔两侧各装有6具烟幕发射器,与激光报警装置配用,在激光光路上产生烟幕屏障。动力舱内装有德国制造的灭火抑爆系统。
PT一91坦克采用一台波兰产的S一12U型四冲程、多燃料、水冷超压柴油发动机,功率为625千瓦,最大公路速度为65千米/时。
近期,PT-91坦克将安装新型的1000千瓦柴油发动机,单位功率可望提高到15.44千瓦/吨。
意大利“公羊”主战坦克“公羊”主战坦克在1990—1994年装备意大利陆军,以取代原有的部分M47等老式坦克。装备数量约为300辆,其中225辆装备两个坦克旅和1个机械化步兵旅,其余则用作教练车。
“公羊”主战坦克为常规炮塔式坦克,车内由前至后为驾驶部分、战斗部分和动力传动部分。
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全焊接结构,车体前部和炮塔采用复合装甲。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右侧,有1扇舱门和3具潜望镜,中间的1具可更换成MESVG/DILl86C一1微光夜视潜望镜。驾驶员左侧为弹药舱。
炮塔位于车体中央,车长在炮塔内右侧,左侧是装填手位置,车长前下方是炮长位置。炮塔顶部有爆炸波排放板。炮塔左侧有—个补弹窗。车长有1扇向后开启的舱门和周视潜望瞄准镜。炮长有1具潜望瞄准镜和1具望远式瞄准镜。装填手有1扇向后开启的舱门和两具顶置潜望镜。
“公羊”坦克采用了先进的新型复合装甲,车体前部倾斜装甲、炮塔前部和侧面的装甲使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炮塔尾舱顶部还装有爆炸波排放板,炮塔尾舱内发生爆炸时可减少损失。保护行动装置上半部分的侧裙板由先进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制成,与过去有钢板加强的橡胶裙板相比,在防护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重量和费用降低了40%~85%。
“公羊”坦克装有超压式集体三防装置。在通常隋况下,通过旋风筒式滤清器过滤进入的空气。在三防情况下,旋风筒式滤清器过滤的空气还需通过一组组合式滤清器。
“公羊”坦克内部装有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炮塔两侧各有—组4具烟幕弹发射装置。
“公羊”坦克安装了奥菲辛·伽利略TURMS(坦克通用结构组合式组件系统)OGl4L3型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它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伽利略/SFIMSP—T一694车长周视双目潜望镜;带激光测距仪、热像仪的炮长昼/夜潜望瞄准镜;马可尼COSMO数字式弹道计算机;气象和弹道传感器;与火炮并列的辅助光学瞄准装置以及指挥控制面板。
“坦克赛车”——法国AMX“勒克莱尔”主战坦克
AMX“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是法国第三代主战坦克,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就着手研究新一代坦克,最早提出的是“未来坦克”,并且成立了“未来坦克”研制小组。1977年,法国陆军分别提出了数种不同的概念。1986年正式命名为“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同年开始样车的生产。1988年开始正式工业化生产,1990年开始成批生产,1991年12月首批坦克交付法国军方。
AMx“勒克莱尔”主战坦克自投入生产以来,在不断进行改进,先后生产出适应中东热带地区使用的改进型坦克,后又根据本国的需要,对其进行了大量改进,改进后的坦克将称为MK2或21世纪系列坦克。
法国AMX“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是当今科技含量最高的坦克。
“勒克莱尔”坦克最引以为傲的是它的电子系统,可以说是历史上第—辆电子化坦克。以FINDERs战场管理系统为代表,3台计算机多重数据连接及GPS的装置,通过数据总线连接,乘员通过在炮塔内三面内墙上的控制面板和显示屏进行操作,除了自己现在的位置外,就连敌我方的情报、最适合的突击路线和交战区域以及接受补给的地点等信息都可以预先知道,同时,各坦克的位置和情况也会自动传送给后方的司令部。
“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最大公路速度达到73千米/时,也能以58千米/时的平均速度在越野地面上行驶,有“坦克赛车”绰号。它的最大行程达650千米,比“豹”2A6的500T-米、MIA2的470千米、日本90式的400千米都远。
越壕宽度显示坦克在堑壕、弹坑密布的战场上的通过性能。“勒克莱尔”坦克能跨3米宽壕沟,只有“豹”2A6、“梅卡瓦”Ⅲ与其相同,M1A2和“挑战者”2是2.8米,而日本90式只有2.7米。“勒克莱尔”虽重54.5吨,但运动起来照样机动灵活,不但能在任何地面上全速运行,甚至可轻松越过1米多高的障碍物,同时能有效地躲避袭击。
“勒克莱尔”坦克的车体和炮塔采用全焊接钢装甲结构,并增加了附加装甲。因此,它可以抵御动能弹和化学能弹的攻击。车体采用了箱形可拆卸式结构以及低矮扁平的炮塔外形,车体和炮塔的大部分均由复合装甲构成。
勒克莱尔
勒克莱尔(1902—1947),法国元帅。原名菲利普·马里耶·雅克。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和高等军事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任步兵上尉。1940年受伤被俘。后逃至英国,参加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同年8月前往非洲,化名勒克莱尔,先后任法属喀麦隆总督和法属赤道非洲“自由法国”部队司令。1941年率部自乍得北上,在沙漠中与意军作战。
1943年1月进抵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与英国第8集团军会师。同年参加突尼斯战役,组建法第2装甲师。1944年指挥该师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率先攻入巴黎,获“解放者”称号。11月率部攻克斯特拉斯堡,随后进军德国,协同美军攻占贝希特斯加登。1945年7月任法国远东远征军总司令,9月代表法国接受日本投降。1946年7月任驻北非法军总监。1947年死于飞行事故。
1952年被追授法国元帅军衔。
“勒克莱尔”坦克的防护表面比其他坦克小,可以将每个表面单位的体积增加用防护,在左右30度的正面甲板上,坦克的结构将可以抵抗目前市场上所有的最大口径的长杆弹的攻击。
“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防护除结构和装甲外,还采取了大量的直接和间接措施来使“勒克莱尔”坦克成为难于被探测到的目标,而且即使被探测到,也难于命中,即使被命中,也可在被命中中生存。
火控系统由组件式热成像摄像机、“阿维莫”HL_58G型激光测距仪和车、炮长稳定式瞄准镜组成。通用电器机械应用公司的HL60陀螺稳定式炮长瞄准镜是火控系统的关键部件,它与火炮有机地连在一起。它包括低漂移陀螺仪、高精度数字式传感器、数字处理器与先进传感器。这些部件包括在3个独立的组件里,即稳定式瞄准镜头、目标捕捉系统和电子单元。
截止到2004年,法军共装备300辆,原计划装备406辆,后随着法国陆军的改革,装备数量有所减少,到2005年年底,装备数量为355辆。
中巴结晶——巴基斯坦MBT-2000“哈利德”主战坦克1988年10月1日,巴基斯坦决定自己制造坦克。M-BT一2000(P一90)
样车于1991年6月按计划完成,1992年进行试验。预计初期产量会很低,然后逐步扩大到每年200~300辆。初期,65%~70%的关键部件将在巴基斯坦制造,20%~25%的部件将由中国供应,其余部件由其他国家供应。
MBT-2000“哈利德”主战坦克采用常规炮塔式坦克的结构形式,即驾驶室在前,炮塔居中,动力部黼。该车战斗全重48吨,有乘员3人:车长、驾驶员和炮长。
MBT一2000“哈利德”主战坦克的主要武器为装有热护套和抽烟装置的ZPT一98型125毫米滑膛炮。该炮由自动装弹机供弹。该炮可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初速为1760米/秒)、破甲弹(初速为850米/秒)
和碎甲弹(初速为950米/秒)。弹药基数39发。
火控系统包括稳定式测距瞄准镜、计算机、车长控制面板、激光测距仪、横风传感器、倾斜传感器和角速度传感器,这使MBT一2000“哈利德”主战坦克具有昼/夜间对运动目标的射击能力。
装甲防护采用模块式设计,炮塔和车体为全焊接钢装甲结构。在车首增加一层复合装甲。需要时,该部位还可安装爆炸式反应装甲。炮塔前部装甲厚约600毫米,首上甲板厚度约为450~470毫米。
MBT一2000“哈利德”主战坦克的生产是—卟重大成就,标志着巴基斯坦国防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将提高巴基斯坦坦克部队的作战能力。据称,“哈利德”主战坦克可与世界任何先进坦克媲美。它火力强、机动性好、具有在各种天气下昼夜作战的能力、防护性能佳。
巴基斯坦用于研制这种坦克的花费大约为2000万美元。它是巴基斯坦塔克希拉坦克厂和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合作的产物。高层消息来源称,塔克希拉坦克厂目前已具备年产50辆“哈利德”主战坦克的能力。
南亚次大陆的“钢铁武士”——印度“阿琼”主战坦克
1972年,印度陆军提出研制新型坦克以取代“胜利”式坦克。该坦克原称为“奇塔克”(Chetak),后于1984.年以印度教传说中的武士“阿琼”命名。该坦克还曾被称之为MBT80,后又被称为MBT90。坦克的研制工作由印度战斗车辆研究发展院于1974年开始负责实施。
纵观“阿琼”主战坦克从正式批准研制到投产,时间长达26年之久,相比之下,德国研制“豹”2和美国研制M1所花费的时间都不超过15年。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琼”在所有的第三代坦克中是最“难产”的。
“阿琼”主战坦克采用常规炮塔式坦克的结构形式,有乘员4人,他们是车长、炮长、装填手和驾驶员。车体由前至后分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动力室。
该坦克采用了印度研制的“坎钱”复合装甲,也可安装爆炸式反应装甲。
炮塔每侧有9具向前发射的烟幕弹发射器,上排有5个发射管,下排有4个发射管。坦克上装有芭芭拉原子研究中心设计和生产的三防系统。为提高战场生存能力,车上还装有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为降低火险,弹药全部存储在防水溶器内。
“阿琼”主战坦克样车采用了印度研制的第三代火控系统,即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由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热成像瞄准镜、稳定式车长周视观察镜和备用望远式瞄准镜等组成,具有行进间打击运动目标的能力,并且具有很高的首发命中概率。
炮长瞄准镜为白光、热成像、激光测距三合一式,瞄准镜的头部反射镜在高低和水平两个方向上稳定。炮长昼用瞄准黼两个放大倍率,热像仪为车长和炮长提供了夜视观察能力。激光测距仪采用了与炮长瞄准镜一体化设计。
车长周视观察镜也有两个放大倍率,利用双轴速率陀螺,视场可实现双向稳定。该火控系统的传感器种类较多,能向计算机提供多种数据。
炮塔与武器的俯仰采用电动方式,驱动系统由德国FwM公司提供。
印度计划研制的“阿琼”主战坦克变型车还有装甲抢救车、工程坦克、装甲架桥车、防空车和炮兵支援车(其中包括炮兵观察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