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行走机构可分为履带式装甲车和轮式装甲车。坦克是其中的基本车种,其发展和改进对其他装甲车辆有决定性影响。装甲车包括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装甲侦察车、装甲工程车及各种带装甲的自行武器。
用安装在装甲车体两侧的履带行驶装置行驶的装甲车辆称为履带式装甲车辆。其由动力传动装置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齿拨动履带链条周转运动,通过履带与地面的相互作用使车辆运动。由于履带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附着性能好。单位压力小,具有较高的越野机动性能。
靠轮胎支撑和行驶的车辆称为轮式装甲车辆。与履带式装甲车辆相比,轮式装甲车辆具有公路行驶速度快、油耗低、噪声小、寿命长、使用经济、维修简便、成本低等特点。履带式和轮式装甲车辆均以基型底盘为主,形成车族化、系列化配套装备部队。
装甲输送车是设有乘载室的一种轻型装甲车辆,主要用于输送步兵。也可用于战斗。有履带式和轮式两种。大多数为水陆两用。由装甲车体、武器、通信设备、观察瞄准装置和推进系统等:组成。动力装置位于车的前部,车后部为乘载室,其两侧和后部均有射击孔。车上武器有机枪、小口径机关炮。
主要用于战场上输送步兵,也可运输作战物和和器材。
装甲侦察车是一种装有侦察设备的装甲战斗车辆,车上一般装有大倍率步兵战车是供步兵机动作战用的装甲战斗车辆。它是由装甲输送车发展而来的。装甲输送车上通常没有供乘车步兵使用的射击孔,到达战场后步兵需下车徒步战斗,这就使步兵在某些战场条件下难以协同坦克前进、攻击。并容易受到敌方火力杀伤。步兵战车能使步兵乘车协同坦克作战,增强对敌方装甲目标和反装甲武器的作战能力,提高作战部队进攻速度。
步兵战车按结构分,有履带式和轮式两种,除底盘不同外。总体布置和其他结构基本相同。履带式步兵战车越野性能好,生存能力较强,是现装备的主要车型。轮式步兵战车造价低。耗油少。使用维修简便。公路行驶速度快。有的国家已少量装备部队。
步兵战车由推进系统、武器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和电气设备等组成。车体前部安放动力一传动装置,车顶中部安装炮塔,炮塔有单人和双人两种。双人炮塔可容纳车长和炮手,便于车长指挥战斗。
步兵战斗室设在车体后部,可载1个步兵班。步兵战斗室两侧和后车门通常开有射击孔,每个射击孔的上方装有观察镜,便于步兵乘车战斗。后车门较宽大。有的采用跳板式。便于步兵迅速、隐蔽地上下车。
战争中的大小“明星”
1.世界上最早问世的战车,是在中国河南安阳小屯村考古发掘出的夏商之交创制的六乘兵车。
2.世界上最早问世的步兵战车,是中国明正统十二年(1447)创制的火器战车。
3.世界上最早问世的坦克,是1915年9月英国制造的“小游民”坦克(定型投产后称为I型坦克)。
4.世界上最早问世的装甲指挥车,是1918年英国研制的v一1型坦克。
5.世界上最早问世的坦克架桥车,是1918年利用英国制造的v型坦克底盘改制而成的战车。
6.世界上最早问世的装甲输送车,是1918年年底英国用菱形坦克的车体和军用卡车的底盘改装而成的战车。
7.世界E最早问世的扫雷坦克,是1918年年底英国在研制的Ⅳ型坦克上安装滚式扫雷器改装而成的坦克。
8.世界上最早问世的水陆坦克,是1931年苏联制造的T一33坦克。
9.世界上最早问世的喷火坦克,是在1935—1941年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意军使用的在CV33超轻型坦克上安装喷火器改装而成的喷火坦克。
10.世界上最早问世的两栖战车,是1941年1月美国研制的DUKW--235战车。
11.世界上最早问世的遥控坦克,是1943年德军研制的用无线电控制其行驶,用于破坏路障、炸毁碉堡等工事的BIV遥控爆破坦克。
12.中国第一辆自行设计研制的主战坦克,是1959年生产定型的59式中型坦克。重36吨,最大行驶速度50千米/时,最大行程440千米,配备有1门100毫米线膛炮、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2挺7.62毫米机枪。
配有红外夜视仪,可进行全天候作战。
“陆上蛟龙”——美国AAV7两栖装甲突击车
AAv7两栖装甲突击车,美国海军陆战队在1985年以前称其为LvTP一7履带式人员登陆车,于1972年正式列入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到1996年初,共生产了1592辆AAv7及_g-变型车。美国海军陆战队共装备1153辆AAvP7A1人员输送车、106辆AAVCTAl装甲指挥车和64辆AAvR7A1装甲抢救车。装备AAV7两栖装甲突击车的国家还有亚洲的菲律宾、韩国和泰国,欧洲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和委内瑞拉。
AAV7两栖装甲车车体采用5083铝合金装甲全焊接结构,具有对轻武器和炮弹破片的防护能力。车体为全密封结构,外形呈流线型,能在海浪高3米的情况下在近海水面上航行,并且全车能浸入水中10~15秒钟而不会发生危险。从外廓形状看,AAV7的最大特点是“像车又像船”,这使它在水上的适航性优于一般的轻型装甲车辆。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其陆上综合性能总要打些折扣。
从总体布置上看,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有1个向右后开启的单扇舱门和7具周视观察镜,中间的1具可换装为M24型红外夜视仪。车长位于驾驶员的后部,有1个向后开启的舱门和7具周视观察镜。射手位于车体中部右侧,操纵射击12.7毫米机枪,它同样有7个周视观察镜。
动力装置位于车体中线靠前的位置上,为8缸、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型号为8V一53T,最大功率为294千瓦(400马力),由底特律公司柴油机分部生产。传动装置为HS400型综合变速箱,带液力变矩器,有4个前进档和两个倒档。它同时具有变速、转向和制动功能。
发动机的动力经变速箱、侧减速器传递到主动轮,推动履带前进。水上航行时,靠装在车体后部两侧的两个喷水推进器来推动航行。发动机的动力经分动箱、驱动轴带动喷水推进器的泵轮旋转,产生高速水流向后喷出,形成向前的推力。喷水推进器为铝制混流式水泵,加匕特制的排水喷嘴,可以获得更大的水上推力。喷水口的排水量高达52950升/分。每个泵的后部装—个转向导流板,由驾驶员操纵方向盘使电液阀开闭,改变喷水的方向,实现水中转向或倒车。水匕最大航速13.5千米/时,水匕最大倒车速度7.24千米/时。如水匕推进器发生故障,也可以履带滑水,这时的最大航速只有7.2千米/时。
其行动装置为扭杆一扭管悬挂装置,每侧有6个双轮缘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无拖带轮,第1、6负重轮处有液压减震器。履带为单销销耳挂胶式,采用滚道面挂胶和可拆卸的橡胶块。陆上最大速度为64千米/时,最大行程482千米,水上的持续航行时间为7小时。
车底最低处有4个排水泵,其中的两个是电动式,每个排水量为379升/分;另外两个为液压式,每个排水量为435升/分。
在车体的中前部右侧,有1个机枪塔,塔上装有单扇后开舱门,除观察镜外,还有1具瞄准镜,倍率为1倍和8倍。车载武器是1挺M85式12.7毫米机枪。
车体后部为载员舱,2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分坐在三排长椅上。中间一排长椅可拆卸,另两排位于两侧,可折叠。载员舱的上方有两个大的矩形舱门。
座椅卸下和折叠后,可运载4536千克货物。载员主要通过车体后部的跳板式车门上下车,跳板出现故障时,还可以通过其左侧的应急小门上下车。
车体为铝合金装甲全焊接结构,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为30~45毫米。AAV7上无三防装置,但有红外夜视仪、导航设备和防寒设备等。
AAV7及其早期型号LVT一7有两种变型车:AAVR7抢救车和AAVC7指挥车(早期分别称为LVTR一7和LVTC一7);AAV7之改进型LVT7A1或者AAV7A1,也有几种型号:AAVPTAl装甲人员输送车及其变型车AAVR7A1抢救车和AAVC7A指挥车。
两栖装甲车两栖装甲车辆是不用舟桥、渡船等辅助设备便能自行通过江河湖海等水障,并在水上进行航行和射击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两栖装甲车辆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时法国和美国首先试验了一种水陆两用坦克。
坦克和装甲车也像潜艇那样靠密闭车体来获得一定的浮力。由于车体较小,远不如潜艇那样庞大,所以重量不能过大,否则很难保证它具有正浮力。一般水陆两用装甲车辆的装甲都较薄,如AAV7装甲车的车体干脆就是铝合金焊接结构。
要保证良好的浮力,车辆密封性能尤为重要,一般水陆坦克的通气口等均开在车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AAV7装甲车能在海浪高3米的情况下在近海水面上航行,并且全车能浸入水中10“-‘15秒而不会发生危险,可见其浮力储备系数和密闭性能是比较好的。
神甲奇兵
——美国M2型“布雷德式”步兵战车20世纪60年代初在苏联提出步兵战车的概念并成功研制出世界E第一种步兵战车BMP一1之后,美国也提出了发展步兵战车的要求。1979年12月,M2型步兵战车投产并很快装备美军部队,该车被命名为“布雷德利”战车,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陆军名将奥马·布雷德利。
美国M2型“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是美军装备的主要步兵战车。配有25毫米自动炮和反坦克导弹发射器、铝合金装甲,最大时速60千米。
在美苏百万雄兵对峙欧洲的时代,“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担负着搭载并掩护步兵行动、伴随主战坦克集群进行机动作战的重任。它拥有适度的装甲和完善的三防装置,能让搭载的步兵免受枪弹、破片以及核生化污染的伤害。
它装备的25毫米速射炮和7.62毫米并列机枪对付人员的效果相当可怕,能够快速扫清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和城市中并不厚实的墙壁。高达60千米/时的公路速度,使步兵的运动速度甚至可以赶上主战坦克。
“布雷德利”履带式步兵战车车体为铝合金装甲焊接结构。车首前上装甲和顶装甲采用5083铝合金,炮塔前上部和顶部对车首前下装甲均为钢装甲,侧部倾斜装甲采用。7039铝合金,车体后部和两侧垂直装甲为间隙装甲。
炮塔位于车体中央,稍偏右。炮塔上的武器为1门M242型25毫米机关炮、主炮右侧的1挺M240C型7.62毫米并列机枪,以及炮塔外左侧的1个“陶”式反坦克导弹双管发射装置。车长位于炮塔内右侧,炮长位于左侧。车长和炮长各有1扇向后开启的舱盖。炮长配有1具昼夜两用主瞄准镜和向左观察的1×潜望镜。这具炮长主瞄准镜有—个光学支路延伸到车长位置,车长借此可得到炮长主瞄准镜中获得的影像。车长还配有一组l×潜望镜,用以进行环形观察。另有1具辅助瞄准镜,可在炮长主瞄准镜发生故障时使用。
从20世纪80年代生产至今,“布雷德利”系列步兵战车已生产了近6000辆。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布雷德利”战车表现出色,经受住了沙漠气候的严峻考验。在2003年“自由伊拉克”行动中,美军由MlA2主战坦克和“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组成的快速机械化纵队,在几个星期内就冲进巴格达,摧毁了萨达姆政权。
“布雷德利”几乎成为快速攻防转换、强大反步兵火力以及随时可下车作战的美军步兵班组的1弋名词。
该车未来的改进计划主要是增强火力,技术途径是增大主炮口径与改进火控系统,以便有效地对付未来防护性能增强的敌方步兵战车和空中目标。
其他改进项目还有热像驾驶仪、导航装置和新式电台等。一旦上述改进项目实现将命名为M2A3型。
该车已经采用和正在试验的变型车有:MLRs多管火箭炮、M2防空车、装35毫米机关炮的步兵战车、装复合材料车体的M2步兵战车、装复合材料炮塔的M2步兵战车。
美国LAV一25步兵战车美国海军陆战队的LAv一25轮式步兵战车是国际合作的产物。该车由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生产,采用瑞士莫瓦格公司的“锯脂鲤”I(8×8)装甲输送车底盘,配装美国达尔科公司的双人炮塔,于1983年10月开始陆续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422辆。
1980年,美国为了满足新组建的快速部署部队的需要,决定发展一种轮式步兵战车,供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使用。1982年9月,美军正式宣布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柴油机分部的方案中标,并将该公司提供的“食人鱼”轮式装甲车命名为LAV一25轮式装甲车。该车实际上是一种轮式步兵战车,系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柴油机分部根据瑞士莫瓦格公司的特许而生产的。
该车的总体布局为:驾驶员位于车体的前部左侧,动力装置在驾驶员的右侧,双人炮塔置于车体中央,车体的后部为载员室。
车体和炮塔均为钢装甲焊接结构,装甲厚度为10毫米。车体正面可抵御7.152毫米机枪弹的攻击,其他部位能防榴弹和炮弹破片的攻击…虽然该车的装甲较薄,但其具有很高的车速,低矮的车身隐蔽性也很好,因而不易被击中。
车首装有防浪板,在水中行进时,靠车体后部的两台喷水推进器推进,水上最大速度10.46千米/时。驾驶员有3具潜望镜,中间的1具潜望镜可更换为被动式夜视仪。
该车采用通用汽车公司的“阿里逊”Mr[’653DR液力机械传动装置,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在变档过程中,这种自动变速机构有着迅速、可靠和平稳,能在负荷下换档,而且具有换档冲击小、功率损失少等多种优点。传动装置还可避免车辆在沙漠或沼泽地行驶时频繁换档。
LAV步兵战车族具有很好的战略机动能力,是一种适合空中部署的车辆。
仅用14架c~5A运输机一次就能把一个轻型装甲步兵营运送到世界各地。
C一5A大型运输机每次可运载8辆lAV步兵战车,C一17运输机每次可运载6辆,c一141每次可运载两辆,c一130每次可运载1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CH一53E运输直升机每次也可吊运1辆。
LAV一25步兵战车可进行低空伞降着陆,并在着陆后12分钟内可立即投入战斗。该车还可从2414千米的高空空投到指定地域,着陆后也只要12分钟的准备时间就可投入战斗。这种高度的战略机动能力便于美军陕速建立作战部署,以达到向热点地区快速投送兵力之目的。
1989年美国侵略巴拿马期间曾有LAV一25步兵战车的身影出现在战场上。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装甲步兵营再次参加了战斗,共投^300多辆LAV一25轮式步兵战车参战。海湾战争使用证明,LAV一25轮式步兵战车的机动性非常可靠。参战的210辆LAV一25轮式步兵战车,战场的可用率达88%~98.5%,地面作战中的可用率高达94%以上。
但其不足之处也引起了美军的重视。为了提高LAV一25的火力和防护力,美军不断对其进行改进:披挂附加装甲、加装防护衬层,以增强对乘员的防护;移植机载“九头蛇”70毫米19管火箭,以增强该车的攻击力。另外还增加了车外油箱、配装了伪装篷布,进一步提高了该车的作战能力。
目前,IAV轮式步兵战车已发展有多种变型车。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变型车有: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追击炮车、装甲输送车、后勤支援车、装甲维修抢救车和防空车、装甲指挥车等。
“红色猛兽’’
——俄罗斯BMP一3步兵战车BMP--3步兵战车为苏联第三代履带式步兵战车,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制,1986年投产,1990年11月在红场阅兵式上首次露面。投产前,该车在各种实战条件下进行了大规模的野外试验,其性能较之BMP--2第二代步兵战车又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总结阿富汗战争经验的基础上研制的,既可作为T--80主战坦克的支援协同车辆,又可执行独立的机动作战任务。
步兵战车是装甲车辆家族中仅次于主战坦克的重要一员。在当今世界步兵战车大家庭中,谁执牛耳?有人说:数美国的M2型“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最厉害。可是,俄罗斯军方^士说:“M2根本不是BMP一3的对手。”
苏联/俄罗斯研制的BMP一1、BMP一2和BMP一3步兵战车,堪称是俄罗斯步兵战车“三兄弟”,是世界上最先发展了三代的步兵战车。BMP系列步兵战车,也是世界上装备数量最多、装备国家最多的步兵战车。其中尤以BMP一3步兵战车|生能最为出众,堪称步兵战车中的“红色猛兽”。
BMP一3步兵战车可通过米一26重型运输直升机运输,也可由降落伞在指定地点降落。BMP-3步兵战车车体和炮塔采用全焊接的铝合金和钢装甲结构。
车体前面拥有良好的流线型斜甲板,车体侧面呈垂直结构。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居中,并为他设置了—个可向右开启的单扇舱门,配有5具潜望镜,可观察车体前方和两侧的情况。车体后部装有一台YTD一29M型lO缸柴油发动机,输出功率为373千瓦,单位功率19.918千瓦/吨。
该车拥有超强的火力,武器系统包括2K23系统,即1门2A70型100毫米滑膛炮、1门2A72型30毫米机关炮和1挺nKT7.62毫米并列机枪。
这些武器系统全部安装在共用的炮塔上。
BMP一3步兵战车可水陆两用,借助车后水上推进器在水中行驶,行驶前将车首的防浪板升起。可选设备包括在炎热气候条件下使用的空调系统。
该车火控系统包括观瞄仪、用于射击空中和地面目标的瞄准具、复合观察仪、电动双向稳定器、18539数字式弹道计算机、1Ⅱ16—2激光测距仪以及观察和方位判定仪器佣于车体前部独立安装的机枪,首次采用了具有光导纤维成像系统的棱镜),该系统确保了武器系统能够在停止和行进间有效地攻击地-空目标。
标准设备配置包括可向排气口喷射柴油的热烟幕系统、核生化防护系统和车体前端配有挖壕铲刀的自抢救/自挖掘装置。载员室和动力传动室各装有一套灭火抑爆系统。为提高BMP一3步兵战车的防护能力,该车还配备了由顶置多向雷达传感器组成的名为“竞技场”(Arena—E)的系统,用于持续扫描入侵弹头皈坦克导弹、榴弹或速度为70~700米/秒的任何弹药)。
BMP-3的底盘具有多用途性,可作为特种车辆的底盘使用,如指挥车、修理车、疏散车等。为了满足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该车现在仍在继续生产。
其底盘也在市场上销售。鉴于经济原因和常规武器数量条约的制约,加之车辆本身技术的复杂陛,俄罗斯可能仅维持BMP一3小批量生产。
俄罗斯BTR一80装甲输送车苏联BTR--80于1987年11月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首次亮相,这是一种4轴、8驱的装甲输送车,由BTR--70轮式装甲输送车改进而成,1984年装备使用。
BTR一80装甲输送车是俄罗斯军队装备较多的轮式装甲输送车。单人炮塔上安装了14.5毫米重机枪和7.62毫米并列机枪。炮塔内装有昼问瞄准镜1个,观察镜2个。对付地面目标时,重机枪的射程可达1000米。车上还装有防空导弹发射架、8支自动步枪、反坦克火箭筒、手榴弹和信号弹。炮塔的后部外侧安装了6个烟幕弹发射器。
车体和炮塔装甲可防步兵武器、地雷和炮弹碎片。在核、生、化环境中作战时车体和炮塔可迅速密闭,保证了车内有超压的新鲜空气。
车内还装有灭火装置、伪装器材、生活保障装置、排水设备,还另外腾出位置放置了3个饮料桶、10个口粮袋、3件救生背心、10个行囊和车辆备用工具及附件。车前装有自救绞盘。
BTR一80具有很好的机动性、水上行驶能力,亦可空运。水上靠车后单个喷水推进器推进,速度为9千米/时。当通过浪高超过0.5米的水障碍时,可竖起通气管不让水流进入发动机内。防沉装置可保证车辆在水中损坏时不会很快下沉。
BTR一80曾在阿富汗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在科索沃战争中,俄罗斯军队就是使用这种运输车抢占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的。
装甲输送车的发展趋势装甲输送车诞生于20世纪初,主要是为了解决步兵和坦克的协同作战而发展起来的车型。
装甲输送车设有乘载室,主要用于战场上输送步兵,也可以用来运送物资、器材,有“战场出租车”的绰号。具有高度的机动性、一定的火力,必要时也能用于战斗。装甲输送车分履带式和轮式两种,在机械化步兵(摩托化步兵)
部队中,装备到步兵班。
21世纪新型战车——俄罗斯BTR一90“罗斯托克”装甲输送车BTR--90“罗斯托克”装甲输送车是一种为适应21世纪现代化战争形式而发展的轮式战斗车辆。在俄罗斯,无论是机械化步兵部队,还是海军陆战队,都在使用BTR--90装甲输送车,以用作火力支援、人员输送、战场监视、侦察以及执行其他的特种任务。这种高机动性的轮式战斗车辆有许多执行不同任务的变型车。车上还为执行战斗任务、指挥控制、通信、技术勤务以及医疗救护任务的部队提供优良的装甲防护。
在2004年9月27日开幕的第7届土耳其国际陆军武器展上,俄罗斯展出的BTR一90型新式装甲输送车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该型运输车集中体现了俄罗斯装甲车辆制造业的最好研究成果和理念,堪称21世纪的新型战车,目前在全世界尚无同类产品。
BTR一90沿用了其前辈BTR一80的底盘。该型底盘结构牢固,目前以其为基础已成功研制了系列轮式装甲车,包括传统的指挥车、辐射和化学侦察车、装甲维修车以及移动指挥观察所和卫星通信中继站。
BTR.一90装甲输送车具有密闭的装甲车体,它由优质的焊接钢装甲板加工而成。车体呈流线型,能够可靠地防护轻兵器火力和炮弹碎片的攻击。车体前部上装甲板为整体结构,前下装甲板倾斜角设计合理,大大增强了车辆的防护能力。动力装置位于车辆的后部,战斗室在前,乘员舱在车体的中部。
1BTR.一90装甲输送车总设计师亚历山大·米夏金说,虽然裁减兵员是和平与发展的需要,但地缘政治的千变万化导致地区冲突仍然频繁,这就要求建造高机动性、能够有效地完成现代战斗任务的装甲车。他预料,在21世纪初,BTR一90装甲车将成为俄陆军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BTR一90型装甲输送车重20.92吨,装有功率为375千瓦的柴油发动机,路面最大行驶速度达1cHD千米/时,在遭到严重破坏的路面上行驶仍可达到50千米/时。
BTR一90可随时淌过水中障碍,在4个轮胎完全损坏的情况下仍具有战场转移能力。它可运送1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每个步兵乘坐的空间比过去的俄制战车增加了50%,这对外观轮廓没有多少增加的BTR一90而言实在是不小的突破。车辆的减震系统得到相当改善。对俄军官兵而言,在路况很差的俄罗斯外高加索地区行驶,这实在是个福音。
BTR一90装甲输送车内有凯夫莱防剥落衬层,并可披挂被动附加装甲。
它具有全方位抵御14.5毫米机枪弹的防护力,披挂附加轻质陶瓷复合装甲后,能防RPG一7反装甲火箭弹攻击。整车造型更加简洁流畅。针对车臣战场上经常遇到地雷袭击事件,车体底部和载员座椅采取了有效防反坦克地雷伤害的措施。
与其前辈相比,BTR一90最大特点还在于其强大的武器系统。该车配备的武器有1门30毫米口径的2A42型机关炮、1具AGS一17榴弹发射器、1套“竞技神”反坦克导弹系统和1挺7.62毫米机枪。据测试,其总体作战效能已超过了现在的轻型坦克。
烽火雷霆
——俄罗斯BMPT坦克支援车BMPT坦克支援车2002年在下塔吉尔国际武装展览会上首次亮相,就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潜在用户的浓厚兴趣。俄陆军总司令阿列克谢·马斯洛夫此前曾表示,到2010年俄军将装备一个连的坦克支援车,尽管这只是沧海一粟,但毕竟是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全新武器装备。军方不但要对BMPT战车进行测试,还将把它们投入到军事行动中,以便找出最好的使用战术,制定出与其他武器,首先是坦克协作的原则,如果需要,将对其武器、装备进行调整。
总之,俄将把它作为主战武器,而不只是可有可无的“坦克伴侣”。这在世界E还属首次。
BMPT“坦克伴侣”的诞生与坦克的发展跟第一次车臣战争的惨痛教训有关。在强攻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战斗中,俄罗斯第131坦克旅约50辆坦克和战车被车臣武装分子击毁,主要原因是装甲车辆在巷战中没有得到持续的火力掩护、没有空中支援、也没有可扫射高楼火力点的战斗支援保障。
BMPT坦克支援战车防护性能较好,车体正面部分由带固定式动力防护系统的聚合装甲防护,动力装甲防护箱沿车体投影装配,尾部则有格栅状反聚合装甲挡板。新型坦克支援战车在结构上实现了一体化火控系统配置,同时还装备有现代化热视仪、自动化消防系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护系统。乘员共有5人:车长、瞄准手、机械师兼司机、两名榴弹发射器操纵员。动力装置采用车里雅宾斯克机械制造厂生产的最新型V一92S发动机。
BMPT战车可以在5000米开外摧毁敌方坦克或者永久性防御工事,在武装直升机配合下能够彻底清除直径3千米之内的所有有生力量。据俄方专家评价,一辆BMPT坦克支援战车战斗力相当于6辆装甲车或者—个排,也正因为如此,军界人士称之为战场上的“死亡联合收割机”。有了“死亡联合收割机”的掩护,俄强大的T一90坦克以及即将面世的T一95坦克,无疑如虎添翼。
第—次车臣战争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之一,位于北高加索地区,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车臣富产石油,又是通往中亚各地油气管道和铁路运输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人口120多万,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与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不论在种族及文化都大有不同,也正因此,车臣闹独立的人士层出不穷。1991年10月杜达耶夫当选车臣总统,并于11月宣布车臣脱离俄罗斯联邦,成立独立的车臣共和国,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车臣危机。
由于杜达耶夫在车臣奉行与俄联邦中央相对抗的政策,并招兵买马,成立自己的武装。1994年12月,俄罗斯政府为了阻止车臣匪帮的分裂活动出兵车臣,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自1994年12月战争爆发到1996年12月俄军撤出车臣,俄军阵亡2837人、伤13270人、失踪337人、被俘432人;损失飞机5架,作战直升机8架,坦克、装甲输送车、步兵战斗车和装甲侦察车500余辆;车臣武装分子死亡15000人,受伤、被俘40000人。而西方估计俄军的死亡人数超过万人。而对于俄罗斯最渗痛的失败是大规模军事行动未能达到目的,为以后连年的恐怖活动埋下祸根。
虎豹群中黄鼠狼——德国“黄鼠狼”步兵战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联邦德国就创建了装甲步兵,并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战术。这种战术思想认为,装甲步兵必须乘坐专用的战斗车辆,在行进间的车辆内进行战斗,提高推进速度,有效地配合坦克作战,完成战场上的各项任务。
“黄鼠狼”步兵战车于1971年5月正式列入联邦陆军装备,用以替换老式的Hs一30和M113装甲输送车。共装备“黄鼠狼”步兵战车2136辆。
德国人喜欢以动物来命名装甲战车,尤其喜欢以凶猛的动物命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就研制出“黑豹”战斗坦克、“虎”式重型坦克。二战之后,德国人先后研制出世界知名的“豹”1、“豹”2主战坦克。
在这个“动物园”里,还有—个很有名的成员,它就是“黄鼠狼”步兵战车。
“黄鼠狼”步兵战车是西方国家军队中最早装备的步兵战车。它也是—种很有特色的步兵战车,最突出的一点,它是世界上最重的步兵战车之一,也是世界上装甲最厚的步兵战车,净重28.2吨,比后来装备部队的美国M2、英国“武士”、日本89式、俄罗斯BMP一3和瑞典cV90等步兵战车都要重。车僶和炮塔高度较高,主要是考虑欧洲人高大、强调乘坐舒适的结果,这和苏制步兵战车过分强调外形低矮,形成鲜明对比。
“黄鼠狼”步兵战车车体为装甲钢全焊接结构,车内由前至后分为发动机室(右)一驾驶室(左)部分、战斗部分(炮塔吊篮和载员室)。
炮塔位于车体中部,该炮塔为双人旋转炮塔。
车长在右,炮长在左。炮塔上部装有1挺机枪和1门机关炮,以及机枪装弹机和机关炮装弹机;中部有机枪弹箱、机关炮弹药箱以及弹链输弹机构;下部右侧有车长座,左侧有饱手座。乘员与武器之间是密封隔绝的,以防止射击时产生的火药气体进^乘员舱内。
火控装置布置在炮塔中央,既可供炮手又可供车长操作。它包括火炮瞄准装置、武器遥控装置和观瞄装置。炮塔上有6具大潜望镜,其中炮手侧面3具,车长后部3具。5具小潜望镜位于车长门前,构成—个半圆形的观察扇面。炮塔顶部装有红外/白光探照灯和烟幕施放装置。
“黄鼠狼”步兵战车为能协同“豹”式主战坦克作战,采用与轻型坦克相同的装甲防护。其车体由钢装甲板焊接而成,前甲板厚30毫米,可防20毫米小口径炮弹,其余部分可防步兵轻武器和炮弹破片。车体两侧装有裙板,对车体和行动部分增强了防护能力,特别是能够防空心装药破甲弹。该车有1个较大的尾门,载员可迅速安全地下车投入战斗。
该车通常不能水陆两用,借助装在车体两侧和车首倾斜装甲板上的浮囊可以浮渡。在发动机进气口上安装进气筒后,潜水深度可达2米。
“黄鼠狼”有—个庞大的家族,除有A1、A1A、A2、A3四种改进型(有时为了和后来的“黄鼠狼”2型相区别,也称为“黄鼠狼”1A1、1A1A、1A2、1A3)外,还有10多种变型车。
德国双头怪—一“山猫’’装甲侦察车1964年,联邦德国国防部在通用化思想的指导下提出研制供20世纪70年代使用的新一代轮式军用车辆系列的要求。
戴姆勒·奔驰公司的样车于1971年1月获得定型投产的资格,并命名为“山猫”。1973年12月,联邦政府与莱茵金属公司(即现在的蒂森·亨舍尔公司)签订了价值3亿德国马克的合同,购置408辆“山猫”装甲侦察车。生产自1975年5月开始,至1978年结束。
联邦德国的侦察部队在第二二次世界大战时开始装备装甲轮式车,虽然战斗力还很弱,但是在当时的闪电战中不仅能充分发挥其机动性,而且还能深入敌^腹地,起到对敌奇袭并引起敌人混乱的作用。德国陆军意识到侦察部队渗透力的强弱是闪电战成功的关键,于是研制成功了专用侦察车辆一“山猫”装甲侦察车。
该车车体为钢板和铸造壳体焊接结构,车内分为4个部分::前、后驾驶部分、战斗部分和动力部分。前驾驶室位于车辆左前方,顶部有一窗盖,窗盖前面有3具潜望镜。
后驾驶室在车辆左后方,也有一个顶窗盖和3具潜望镜。驾驶员座椅、方向盘和操纵装置安装在一个升降机构上,可根据开窗或闭窗驾驶的需要进行升降。为保证驾驶员在升座和降座驾驶时能通过潜望镜观察道路情况,并能赋予机关炮大的仰角,车体前、后顶部均设计成倾斜式的。
该车采用莱茵金属公司的Ts一7型炮塔,它位于车体中前部,为间隙装甲焊接结构,其匕装有1门20毫米机关炮及弹舱、输弹机和抛壳装置,武器部分与乘员间用气密隔板隔开。车长在炮塔内左侧,炮长在右侧,各有1扇向后开启的顶舱门。为便于车长观察,指挥塔门比炮塔顶高80毫米。炮长门四周,从瞄准镜起向右,分布有5具观察潜望镜。车长门四周有1具潜望瞄准镜和7具观察潜望镜。
车内实行隔舱化,动力传动部分与战斗部分间分别用气密隔板隔开,以加强对乘员的防护。此外,车轮间安装有填充有泡沫密封剂的浮箱,加强了对车体侧面的防护。车内装有三防系统,可将经滤清的空气输送至战斗室中形成超压,以阻止未滤清空气进入。炮塔两侧各有4具烟幕掷弹筒。
动力传动部分位于炮塔后方,用气密隔板与战斗部分隔开。顶部有1个向右开启的长方形舱盖。发动机、传动装置、空气滤清器和机油滤清器为整体安装,并采用了快速连接器,便于拆装。散热器和风扇在车体后部。
火控装置包括方向分划盘、方位角传感器和高低角传感器。这些仪器用于指示炮塔,相对于车体的方位角和机关炮的高低角,也可用来装定这两个角度,并且可以起车廓限制和射角限制的作用。
该车采用整轴结构和螺旋弹簧悬挂,各轮装有液压减震器,各轴的悬挂可互换,后车轮紧靠车体,便于超越垂直障碍。轮胎为标准1.4.00×20高压耐磨轮胎,被子弹击穿后仍能依靠坚固的胎壁行驶。
1982年宣布为“山猫”采购423套热像仪(1984年63套、1985年、1986年和1987年各120套),并取消炮塔左侧的红外探照灯。改进后的车型称为“山猫”A2。
装甲侦察车装有侦察设备的装甲战斗车辆。主要用于实施战术侦察。分履带式和轮式两种。现代装甲侦察车装有多种侦察仪器和设备。
装甲侦察车的外廓尺寸小、重量轻、速度快。战斗全重6~16吨,个别的达195吨,乘员3~5人。车上通常装有20~30毫米机关炮和7.62毫米机枪,有些车装有76~105毫米火炮或14.5毫米机枪。
德意志小精灵——“鼬鼠”2反坦克空降战车在当今世界各国的装甲战车中,德国的“鼬鼠”系列空降战车独树一帜,是现役装备中最轻的履带式装甲战车,目前有“鼬鼠”1和“鼬鼠”2两代。
“鼬鼠”系列空降战车的显著特点是轻便灵活,便于空运,具有较高的机动性。一架CH一47或CH一53G重型直升机能空运两辆,全部装载时间只需1分钟,也可在直升机外吊运1辆,此时乘员不在车内。它还能用C一160、C一130运输机空运、空投。空投时车体固定在—个托架上,托架底板与车体底部之间放有缓冲器。
“鼬鼠”2的战斗全重为4.1吨,最大有效载荷为1吨。该车车内空间较大,可容纳7名士兵。该车轮廓较低,单位地面压力较小,比较适合在雪地和沼泽地上行驶。
“鼬鼠”2有多种变型车,包括装甲输送车、救护车、指挥车、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防空导弹发射车、自行迫击炮、武器运载车等。“鼬鼠”2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比较危险的地区以无人化自主模式作业。
“鼬鼠”2自行迫击炮是“鼬鼠”2空降迫击炮作战系统的核心,由莱茵金属地面系统公司研制,能够快速空运部署。该武器系统能为空降部队和突击队提供高度灵活的火力,明显增强其突破和防御能力。
它的主要武器是1门120毫米迫击炮,采用炮尾装填,最大射程8千米。莱茵金属武器和弹药公司专为该炮研制了新型弹药,包括采用多功能引信的改进型高爆弹、新型照明弹、子母弹(最大射程3~6千米)。这些炮弹未来将采用可编程引信。车上一共携弹27发,其中包括2发制导炮弹。
在“鼬鼠”2空降迫击炮作战系统中,网络化的作战结构是其最大特点,可确保位于不同地点并彼此独立作战的指挥车保持不问断的联系,并持续交换重要的任务数据。德国陆军的FaIntsysH指挥与信息系统把迫击炮和更高层次的指挥中心连接在—起,提供有效作战所需要的重要信息。系统网络将生成的侦察数据与外界交换并和外部信息源进行对比,不间断地为迫击炮提供最新的任务数据,使后者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威胁和环境作出快速灵活的反应。
“鼬鼠”前观车采用了综合观测设备(高分辨率昼用摄像机和第三代热成像设备),可独立侦察目标,并把坐标和图像发送给空降迫击炮作战系统的指挥车。连级指挥车、排级指挥车和火控车的乘员共同确定所要采取的行动,包括向迫击炮下达射击任务。
在外科手术式的作战行动中,为了避免附带毁伤,需要最大限度的精度,用于侦察和识别目标的“鼬鼠”2前观车可装备附加的激光目标指示器。在更广的作战环境下,该车还可用作前沿空中控制车,为空军和海军使用的激光制导炸弹照射目标。
—枝独秀的“非洲狐”装甲侦察车“非洲狐”装甲侦察车,源自20世纪80年代德国陆军对轻型装甲侦察车的需求。德国陆军要求轻型装甲侦察车具有比“山猫”式侦察车更低的外形和更高的机动能力。
203年7月2日,德国与荷兰共同研制的首批“非洲狐”装甲侦察车交付荷兰皇家军队。随后于年底向德国陆军交付。2003年秋季,航天航空公司还向联邦国防军交付了首批2辆(总共4辆)带炮兵观察设备的“非洲狐”装甲侦察车,以供炮兵前沿观察员使用。
“非洲狐”装甲侦察车的车体为全焊接铝装甲结构,是一种4×4全轮驱动的轻型装甲车。车上配备3名乘员:车长、观察员和驾驶员。驾驶员位于车体内非常靠前的中央位置,宽大的前挡风玻璃及左右侧窗,为驾驶员提供了超过180度的广阔视野。车载抢救绞盘的控制系统也安装在驾驶员位置上。
两名乘员分别坐在车体中部全自动传动装置的两侧,左侧是车长,右侧是无线电话务员兼观察员。
车长和无线电操作/观察员的座椅高度可通过电机进行调节。无线电操作员的座椅能够360度转动,车长座椅能够左右转动45度。车长位置和观察员兼无线电操作员位置的主要设备有:观测及侦察设备、车辆通信设备、电动或机械控制武器支架及HF/VHF电台。3名乘员在车内最长可以连续独立工作5天。车内可以容纳1:500千克的装备和补给品。
“非洲狐”的先进侦察系统在当今世界轻型装甲侦察车中可谓一枝独秀。车上装有1具以现役PERIzl7潜望式瞄准镜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潜望式瞄准镜。此外,还有1具热像仪、1台ccD昼间摄像机及1台激光测距仪。这些观测设备被封装在一个被称为BAA的探测器头内,探测器头安装在德国格罗公司生产的伸缩式桅杆上,最高可升至车顶之上约15米处,进行昼夜周视观察。彩色CCD摄像机还连接有1台加固型12英寸TFT彩色显示器,以力便乘员观察和控制。
该车采用伦克公司生产的全自动REC0606型传动装置,它是一种“H”型传动系统,而不是常规的“I”型动力传动系统。
“H”型动力传动系统可以使乘员坐在动力传动系统的旁边,因而可以坐得更低。而绝大多数轮式车辆的乘员,则是坐在动力传动系统的上方。
该车的标准设备是四轮驱动和限滑差速器,驱动系统有前轮驱动、后轮驱动及全轮驱动三种模式可供选择。在采用了法国制造的Syegon轮胎压力控制系统(中央轮胎压力调节系统)后,该车的机动性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非洲狐”侦察车的顶部后方安装有新一代烟幕弹发射器,左右各有一组,每组3具发射器,发射的烟幕弹可以形成可见的和/或红外的烟幕屏障。
荷、德联合打造的明日之星——“拳击手”多用途装甲车“拳击手”——这个响亮的名字,牵动了不少军事爱好者的心。它是一种8×8多用途轮式装甲车,轮廓低矮,外形简洁。多种任务舱模块化设计让它成为了战场上的“多面手”,但同时又暗示着它在战场上的“任劳任怨”。
“拳击手”计划一波三折,最终结果如何呢?
“拳击手”计划的主合同商是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的装甲车辆技术协会。
该协会由英国阿尔维斯·维克斯公司、荷兰斯托克公司、德国克劳斯,玛菲一韦格曼公司和莱茵金属地面系统公司组成。根据“拳击手”计划,德国负责柴油机箱、动力传动装置和电力系统的研制;英国负责底盘和任务模块的研制;荷兰负责其他子系统的研制。
2003年7月,英国因陆军变更装备计划宣布退出“拳击手”计划,但并未因此影响此项研制工作。2003年10月,荷兰制造的第一辆“拳击手”装甲车(指挥车)下线,标志着“拳击手”计划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拳击手”多用途装甲车采用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所有“拳击手”车辆使用完全相同的制式驱动模块,如车辆的驾驶、驱动和行动部分;不同的专用任务模块安装在制式驱动模块E,就组成了可以执行不同作战任务的“拳击手”变型车。
任务模块的安装简便,在战场环境下,安装时间不超过1小时。通用的制式驱动模块减少了后勤压力,提高了保养和维修的速度,增强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专用任务模块保证了作战部队可执行作战任务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同时,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用,甚至研制各种其他专用任务模块。
“拳击手”车体为多层高强度钢制结构,外部安装有模块化装甲。车底和侧部可以抵御反坦克地雷的攻击。全车可在360度范围内防护各种炮弹破片和重机枪枪弹的攻击。前部装甲可以防御中口径机关炮和RPG一7火箭弹的攻击。
该车采用全轮驱动、现代化的独立悬挂装置、高性能动力组件和全自动变速箱,在公路上有较好的机动能力和极佳的越野能力,能够在各种复杂路况和恶劣天气条件下圆满完成作战任务。
“拳击手”装甲车内具有优化的人一机环境,在增加装甲车持久作战能力和快速战斗能力的同时,减小了车内乘员的物理负担。车内安装了制式的空调和三防系统。乘员座椅在减小地雷爆炸的冲击和降低乘员受伤的风险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乘员疲劳。
目前,“拳击手”多功能装甲车有5种车型,包括指挥车、人员输送车、救护车、货物运输车和战场抢修车,这五种车型的标准化程度很高。它们的物资保障、训练设备、技术保障和测试仪器都是通用的。通过研制新的专用任务模块,只需少量资金投^就可以开发出全新的车型。
“拳击手”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其主要武器暂定为1挺12.7毫米机枪,机怆安装在可360度旋转的车长指挥塔顶部。车长位置和武器操作位置将安装热成像仪和战斗管理显示屏。当然,根据用户的要求,“拳击手”在未来也有可能选用中口径机关炮,或其他各式武器,甚至是105毫米无后坐力炮(就像极具未来气息的“斯特赖克”105毫米火力支援车)。“拳击手”通过C3I控制系统和网络联通,可以进行实时信息互换,战斗管理显示屏可随时显示敌军和友军的位置,具备网络化作战能力。
纵观欧美军事强国,无不是在研制中等重量装甲车以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美国有“斯特赖克”,英国有未来快速应系统,法国有VBcI。
“拳击手”样车虽然目前正处于试验阶段,但随着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它最终将成为德、荷两国陆军的“宠儿”。在可预见的未来,德国和荷兰将分别采购数百辆“拳击手”多用途装甲车。据称,欧洲的其他国家也非常关注“拳击手”的发展。
“拳击手”多用途装甲车将倚赖其自身的优势,在世界先进装甲车的行列中占有—席之地。
德意志信息化时代陆战新猛兽——“美洲狮’’步兵战车2002年8月,德国国防部做出决定,着手研制一种新型步兵战车。2002年9月12日,德国联邦国防预算委员会批准了这一决定。德国联邦国防技术与采购局于2002年9月20日与项目系统管理联合公司(PSM)签订了“美洲狮”新型步兵战车设计阶段的合同。
首辆样车在2005年12月完成,2006年完成20台预生产车辆,并进45-必要的部队试验。2008年开始批量生产,2012年之前将完成首批订购的390辆车的交付工作。
在战场上,步兵战车主要用于伴随、协同主战坦克作战,世界各国涌现出不少I生能优良的组合。例如,美国的“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布雷德利”步兵战车,英国“挑战者”2主战坦克和“武士”步兵战车,俄罗斯的T一90主战坦克和BMP一3步兵战车等。
德国陆军拥有世界上一流的“豹”2主战坦克,更需要一种性能极佳的步兵战车与之配合作战。现在德国陆军装备的“黄鼠狼”步兵战车被公认是西方第一种真正的步兵战车,然而其服役期已经超过了30年。为了更新这种老式的步兵战车,德国陆军决定研制新一代步兵战车“美洲狮”。2005年年底,“美洲狮”履带式步兵战车原型车开下生产线。先进的设计理念,完美的技术整合使其成为21世纪步兵战车的典范。德国新型“美洲狮”步兵战车将是“豹”2主战坦克最强有力的作战伙伴。
装甲防护有两种级别,即基本级A级,战斗全重3145吨,可用A一400M运输机空运。其装甲组件可抵御145毫米弹药的攻击。地雷防护组件可以抵御10千克的地雷。最高防护级别是c级,车体侧面和炮塔都加装附加模块。C级防护时的战斗全重约41吨,可抵御集束炸弹子弹药等攻顶武器对车辆顶部的攻击。所有的附加装甲组件都进行了优化,可由乘员利用随车携带的工具陕速安装在“美洲狮”步兵战车上。
超强型防护的“美洲狮”比C级防护的战斗全重高达43吨,与许多国家装备的主战坦克相当,这是由于其采用了模块化装甲套件的缘故。
在“美洲狮”步兵战车上还为将来安装间隔主动防护系统准备了接口。这种防护系统通过自身的传感器捕捉来袭的导弹和弹丸,并可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干扰敌方传感器(软杀伤系统),或借助爆炸物或榴弹直接对付威胁(硬杀伤系统)。
“美洲狮”步兵战车装有陆军指挥信息系统,为在未来战场上实现互联互通能力奠定了基础。由于采用与车辆设计结构相匹配的数据总线技术,使采用与系统集成的镶嵌式训练模拟系统成为可能。该训练模拟系统利用计算机和专门软件生成未来的战场景象,并模拟系统误差。除此之外,还能模拟各种地形构造。
该车首次实现了带液气悬挂元件的退耦式行动装置,从而减小了噪声和振动,使乘员可较长时间随车行动。车辆每侧有5个负重轮,并有液压终端限制器,迪尔系列轻型履带宽500毫米。
“美洲狮”步兵战车将至少服役30年,其设计具有延长装备时间的潜力。
目前,德国已经开始研发对步兵战车的改进,包括战场内敌我识别、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以及德国未来士兵系统等方面。
让高卢雄鸡引以为豪的法国“潘哈德”VBL轮式装甲车1978年法国陆军要求发展一种重量在3.5吨以下的轻型轮式装甲车。该车有两种基本的用途:能反坦克,发射欧洲导弹公司的“米兰”反坦克导弹;装有机枪,能执行侦察任务。有5家公司投标,潘哈德公司在最终的竞争中获胜。1987年,潘哈德公司开始为法军生产VBL。1988年,第一批15辆预生产车辆交付法国陆军进行各种环境的特殊试验。
法国对该车的需求量较大,曾经提出需要3600辆,但因法国陆军裁减,需求量也减少,但仍维持在千辆的水平上。
“潘哈德”VBL是世界4x4轮式装甲车中的著名品牌。它最早以“先出口后内销”打开知名度。1985年,40辆法国潘哈德公司研制的VBIAx4轮式装甲车销给了墨西哥,受到用户肯定,也促使法军下决心订购。1988年,法军正式装备“潘哈德”VBL装甲车。
变型车多是‘幡哈德”VBL的一大特点。除装甲车、装甲输送车外,还有一VBL雷达车、VBL装甲侦察车、VBL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等。其中,配置美国“陶”式反坦克导弹的VBL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曾获得较好市场评价。
VBL装甲车采用4×4轮式车辆底盘。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型有3名乘员:车长、驾驶员和导弹射手;侦察车型有2名乘员:车长兼无线电员、驾驶员。
车体为THD钢装甲全焊接结构。发动机在车体前部,战斗室在后部。驾驶员在战斗室前部左侧。车长在其右侧。两侧各有1个车门,车门上方装有防弹玻璃窗。车长、驾驶员前面上方也各有1个防弹玻璃窗。驾驶员还有1具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潜望镜。作战时,可用装甲挡板盖住玻璃窗。
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主要武器是“米兰”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装在顶部前、后舱门位置。车内携带6枚导弹。其他武器包括1挺7.62毫米机枪觯药基数为3000发)、3支FAMAS型5.56毫米步枪和9枚手榴弹。
侦察车的武器为1挺7.62毫米或12.7毫米柳枪,机枪安装在车体顶部驾驶员右侧的环形枪架上,可俯仰一10~+50度,方向射界为180度。车内可携带3000发7.62毫米枪弹或1200发12.7毫米怆弹。其他武器包括两支FAMAS型5.56毫米步枪和6枚手榴弹,并可携带1具LRAC型反坦克火箭筒和12枚火箭弹。
“潘哈德”VBL车装置有水上推进系统,具有两栖作战能力。该车可浮渡,在水中用装在车底后部的1个水中推进器推进。人水前,支起车首的防浪析。
此外,“潘哈德”VBL装甲车上装有三防装置,装甲板和防弹玻璃可抵御轻兵器火力袭击,它有很好的武器适应性,可根据部队需要装备多种不同类型的武器系统。它是种整体|生能良好的轻型装甲车,为世界上16个国家所采用。
根据需要,还可选装空调系统、被动式夜间驾驶仪、加温装置及助力转向装置等设备。
法兰西劲吹轮式风——法国VBCI轮式步兵战车法国A1VIX一10P履带式步兵战车的后继车辆依照其陆军的订购合同开展研制,它就是VBCI轮式步兵战车,其全貌已经在法国萨托利兵器展览会上展出。因为是一种AMX一10P的后继车辆,所以其总体性能与AMx一10P无太大区别。该车采用极其标准的8×8轮式车体,在车体上面安装有极具良好战斗能力的单人炮塔。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采用了铝合金装甲和液气悬挂装置,尤其是载重量较大,车内容积多达13立方米。
法兰西人似乎对轮式装甲车情有独钟。
单就型号来说,VBR、VCR、VBL、M3、EBR、AML一90、AMX-10RC、ACMAT、VXB一170等,不下10种,令人目不暇接,在这方面,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越它。
近年来,法国军方又染指中型和重型轮式步兵战车,VBCI轮式步兵战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就冷战结束以后的武器装备来说,由于世界性的不景气,降低价格便成了重要课题。为了满足数量的需要,适于解决此种课题的—个手段就是模块化装甲车辆。同样,也由于价格问题,VBCI轮式步兵战车据说在零部件方面大量使用了民用的既有部件及其改进产品,例如发动机、变速箱和制动系统等。炮塔也是最标准的“龙”式炮塔,它是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以安装多种车为前提研制的。
除了炮塔以外,作为步兵战车使用的装置逐有空调装置、三防过滤器和灭火装置等。后部车门采用了便于乘员进出的跳板式车门。这种跳板式门曾一度被认为是标准的装甲输送车车门,但是,后来由于其进出的便利性差、结构比较复杂及操作较为繁杂等突出问题被取消了。
VBCI轮式步兵战车的武器系统是它的另一个“亮点”。
炮塔为久负盛名的“龙”式单人炮塔。炮长坐在特制的战斗室内,观看着各种彩色显示屏和仪表板,适时地操纵机关炮射击。其主要武器为1门M811型25毫米机关炮,身管长1.37米,为54.8倍口径,双向供弹,发射速度为125发/分和400发/分两种,还可以单发、3连发和10黻。
VBCI轮式步兵战车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防护能力。车体的基本装甲使用了铝制装甲材料,其表面上安装了附加装甲,从而提高了防护力。综合的车体防护能力从装甲密度值来说是比较高的。
其中的总容积通过车体全长×车体宽×车体高获得。火控系统包括:炮长稳像式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和热像仪等。总体性能达到或接近当代主战坦克火控系统的水平。
总的看来,VBCI轮式步兵战车的火力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先进的履带式步兵战车的水平,火控系统的性能则要更先进些,对付敌方的步兵战车或装甲输送车等轻型装甲目标,应该是绰绰有余。
VBCI轮式步兵战车据说在2002年结束研制,到2013年至少装备700辆,装备到10个机械化步兵营。700辆中有550辆步兵战车、150辆指挥车。现在,根据公布的具体隋况,第一批有65辆,包括54辆步兵战车、11辆指挥车。
韩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KIFV步兵战车1970年,美国FMC公司在M113A1装甲输送车基础上试制成功AIFv装甲步兵战-g。1980年后,韩国陆军决定利用AIFv研制KIFV,设计和制造工作由韩国大宇重工业公司特种产品部承担,并引进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国技术。KIFV于1985年开始批量生产。该车有时又被称为K200型步兵战车。
1994年,韩国大宇重工业公司在该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将其命名为K200A1型。至2003年,KIFV步兵战车及其变型车的总产量超过了2000辆。
KIFV步兵战车是在AIFV装甲步兵战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较AIFv有许多改进,特别是在机动}生方面。在研制过程中,采用了其他国家的一些部件,诸如英国阿尔步板材有限公司的铝装甲、联邦德国MAN公司的柴油机、英国自动变速箱公司的t一300液力机械传动。
该车车体由前至后分为驾驶一动力传动部分和载员部分。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左前方,有1扇向右开启的单扇舱门,其前面和两侧安装了4具M27型潜望镜。为便于夜间驾驶,中间的1具可换成被动式夜间驾驶仪。
车长位于驾驶员的后方,有1扇向后开启的舱盖,有4具M17型昼用潜望镜和1具M20Al型双倍率潜望镜(1×和6×)。后者可换成被动式夜视潜望镜。车上配有l挺M60型’7.62毫米机枪。机枪射手位于车长右侧。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位于车体前部驾驶员右侧。
指挥塔位于车长右侧,可以旋转360度,安装有l挺销轴支承的M2HB型12.7毫米机枪,机枪四周有装甲防护板。
车体为铝装甲焊接结构,外面有用螺栓固定的间隙夹层装甲,夹层装甲中的泡沫填充物增加了车辆在水中的浮力。车体前甲板上安装有防浪板,防浪板上方有一排6具烟幕弹发射器,昼夜驾驶灯位于发射器两侧。
载员舱位于车体后部,内有9名步兵的座椅。载员舱两侧装甲板上各有两个射孔,射孔上方均有观察镜。载员舱后面有1个供人员出入的动力操纵跳板式舱门,上面有两个射孔,左侧还有1扇小门。载员舱顶甲板E有1个舱盖。
KIFV的防护能力明显优于其基型车——美国的M113A1装甲输送车。该车在铝装甲外加装了间隙式夹层装甲,加强了防护,但增重并不多,具备抗机枪弹、炮弹破片和普通反坦克火箭弹攻击的能力。指挥塔的前面、两侧及后面均有装甲护板。载员从车体后舱门出入,提高了安全性。
1985年KIFV步兵战车已正式列入韩国陆军装备。韩国陆军现装备KIllV及其各类变型车1700辆。装备到机械化步兵师和步兵师。已装备KIllV的国家还有马来西亚(1993年购置42辆,1994年再次订购22辆,1997年又订购47辆)。
太极新星-—韩国K21步兵战车从1999年年底开始,韩国国防科学研究所(ADD)、斗山工程机械公司等韩国国内主要军工企业历时8年共投资910亿韩元研发成功了NIFV新型步兵战车。2005年初制造完成了3辆原型车,被命名为K21,其输送车型号为K200。
K21步兵战车主要武器为1门稳定式机关炮和1挺7.62毫米机枪,炮塔左侧还装备了可发射远程制导武器的反坦克导弹双联装发射器,使K21具有攻击坦克顶装甲的能力。
除此之外,该车能够击落低速飞行的直升机或7千米范围内的飞行器。
该:车可搭载3名乘员和9名步兵。车身两侧裙板安装了包式水上漂浮装置,履带划水方式推进的水上速度为6千米/时。据称,K21的服役将大幅度提升韩国陆军独立作战的能力,其在作战能力和价格方面具备与世界现役的最先进步兵战车(如美国M2A3和俄罗斯BMP一3等车型)相抗衡的竞争力。
韩国国防部表示,K2l将从2008年开始大量生产,并准备向国际市场出口,单价为350万美元。韩国军队将从2009年启用K21替代目前使用的K200型装甲输送车。
王者风范——意大利“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由依维柯一奥托·梅莱拉联合公司研制,研制代号为B1,“13”是“Blindo”缩写,表示“装甲车”的意思。
首辆样车于1987年1月制成,第二辆样车于1987年年中制成。到1987年12月,共有4辆样车参加了试验。第五~九辆样车于1988年完成。1989年4月生产出首批10辆预生产型车,从1990年年底开始批量生产。首辆生产型车于1991年完成。该车装备于意大利、波黑、西班牙等国家。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的车体前装甲板的倾斜角度大,炮塔低矮且前部呈楔形,具有很好的防弹外形。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前部左侧,其右侧是发动机,驾驶室与战斗室之间用防火隔板分开,具有很好的安全l生。
车体和炮塔采用全焊接钢装甲结构,为乘员提供了防轻兵器和炮弹破片的能力。车体前弧范围内的装甲可抵御20毫米炮弹的攻击;车体全周可抵御12.7毫米枪弹的攻击。为提高战场生存力,车上还可安装附加装甲组件,这样,该车的最大战斗全重增至28吨。
在炮塔尾舱内装有三防装置,可为乘员提供净化的空气,该装置与安装在“公羊”主战坦克上的相同,为超压集体式,乘员无须佩带防毒面具。车上还安装有一体式空调系统,这样在环境温度为一30~+44摄氏度时,车内可保持舒适的温度,以提高作战效率。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能遂行反坦克作战任务,主要武器采用1I、_]由奥托·梅莱拉联合公司生产的105毫米线膛炮,身管长52倍口径。火炮采用低后坐力技术,以及同心式液压反后坐装置和液气复进机,后座长度为7.50毫米,后坐力为137千牛。该火炮具有与标准的105毫米坦克炮相同的弹道特性。
炮塔的水平旋转和火炮的俯仰采用电液驱动,紧急情况下也可手动操作。车长位于炮塔内左侧,炮长位于右侧,装填手位于炮长后面。车长和装填手都有舱门,在紧急情况下,可从车体底部的安全门下车。炮塔顶部中央向上凸出,以使火炮俯角增大。火炮的方向射界为360度,高低射界为一6~+15度。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在研制时就考虑了发展一个车族的计划,这个车族包括近战防御班组车、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三防侦察车、自行高炮、自行榴弹炮、装甲抢救车、装甲架桥车等。
意大利陆军最初共需要450辆,后又削减为400辆,于1996年交付使用,用于装备两个机械化旅和4个摩托化旅,这些部队改称为轻型装甲旅,担负快速机动作战任务,以应付突发事件。
意大利陆军曾把一些“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作为维和部队的装备部署在波黑等国家,车上安装了被动式装甲组件。另外,分别在车长门的右侧和装填手门的左侧各安装了1挺带防盾的7.62毫米机枪,以加强对低空和地面的防御火力。
此外,西班牙于1999年订购了22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在2000年向西班牙陆军交付了7辆,其余的15辆于2001年交付。在西班牙部队中,“半人马座”被命名为VRC一105,并成为西班牙骑兵部队目前的标准装甲战车,以执行侦察、掩护、搜索、压制、阻击和保护撤退等任务。
“标枪”步兵战车挑掉意军相比于美、英、德等西方国家来说,意大利在履带式步兵战车的研制方面起步较晚,在很长时期内始终处于西方国家的二流水平。
“标枪”步兵战车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步兵战车问世妥晚了许多年,于2000年中期才开始生产,这也欣得其技术性能后来居上,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步兵战车之一,使意大利陆军的机动作战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1982年,意大利“陆军再装备计划”启动后,陆军采购经费增加。意大利陆军放弃了原定购买“豹”2坦克和其他国家先进步兵战车的计划,决定自主研制配套的装甲战车。由此,意大利坦克装甲车辆进入了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特点是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建立完整的陆军装备体系。
仅用10年左右时间,意大利就相继研制出了“公羊”主战坦克、“半人马座”轮式装甲车、“美洲豹”轮式装甲车和“标枪”步兵战车。它们构成了意大利陆军“装甲部队现代化计划”的核心装备。
“标枪”步兵战车的炮塔和车体为全焊接铝合金装甲结构,为了提高车体和炮塔的防护能力,在它们的外表面用螺栓固定有附加钢装甲。
驾驶员座位在车前左侧,并在其上方有一扇可旋转的出入舱门,该门可向右开启。另在舱门上装有3具用于前视观察的潜望镜,其中1具可换装夜间驾驶用的被动式微光夜视仪。
发动机舱位于驾驶员右侧,用一块隔板把车内人员与动力舱隔开,进、排气百叶窗布置在车体顶部,排气管位于车体右侧。
依维柯车辆公司研制的“标枪”步兵战车的冷却系统可以保证“标枪”步兵战车在环境温度高达+49摄氏度以及沙漠条件下均能正常行驶。空气冷却风扇采用液力控制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来控制风扇的转速。空气进气百叶窗布置在车体上部甲板上。车辆发动机排出的气体通过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进入一种有消声装置的歧管,然后与冷却系统排出的空气混合以后,被强制地从车体右侧的一个百叶窗排出,以减小车辆的红外信号特征。另外,在排气系统上安装了一种液力控制阀门,用于车辆涉渡江河。
“标枪”步兵战车的电控炮塔布置在车辆的中部,车长位于炮塔的左侧,炮长位于炮塔的右侧,他们各有l扇可向后开启并可旋转的炮塔舱门盖。该炮塔型号为Tc一25,它是由奥托·梅莱拉公司研制的。尽管该炮塔可容纳两名乘员,但塔内设备也由一名乘员控制。
奥地利、西班牙联合打造的ASCOD步兵战车20世纪80年代,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启动了本公司冒险投资研究项目,与奥地利陆军紧密合作共同研制一种新式步兵战车,即之后的ASCOD步兵战车。
与早期的车辆相比,研制的这种车辆必须在装甲、火力和机动性三个方面有重大的改进。同时也要求这种车辆操作方便、维修简单以及具有较高的战备完好率,另外还要求该车底盘必须成为各种变型车的基型底盘。
ASCOD是奥地利和西班牙合作发展的步兵战车,此车是两国应20世纪90年代需要而研发的车种。
与目前新一—代的战车相比,ASCOD的规格没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它的车体和炮塔是一种全焊接钢装甲结构,它还通过一种模块化系统来抵御7.62毫米和5.1毫米轻兵器在360度范围内的火力的攻击。该车60度前弧形范围装甲还可防护14.5毫米穿甲弹(穿甲燃烧弹)的攻击。
ASCOD步兵战车的炮塔前部、侧部、车体斜甲板处以及车体两侧安装附加的钢装甲板,以提供较高级别的防护。可选的一种防护方案是一种能提供30毫米脱壳穿甲弹在1000米的射程上以及对60度(例如,车辆中心线的30度左右)前弧形范围进行射击时的防护。车辆的其他部位均可抵御14.5毫米穿甲燃烧弹在360度范围内的火力的攻击。
对于间接射击火力,,ASCD步兵战车具有90%的把握为车内乘员提供在车前10米爆炸的155毫米榴弹碎弹片的安全防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ASCOD步兵战车在设计中充分关注了对反坦克和杀伤人员地雷的高度防护性能。
在Asc0D步兵战车的底盘和炮塔上安装了一种间隔多层装甲材料,它进一步减少对各种各样战场武器的穿甲后效。制造厂商称,该车也具有一个较低的雷达和红外信号特征。
包括发动机、传动装置以及冷却系统在内的整个动力装置可在15分钟内从AscoD步兵战车上吊出。安装在车体中央,稍靠右侧的是一种双人电动炮塔,车长位于左侧,炮长坐在右侧。主炮是一种双弹链供弹的“毛瑟”30毫米F型机关炮,它的待用弹药为200(120+80)发,另外还有202发的弹药储备。炮长可选择单发、3~5发和10发的射击速率。
为了在各种条件下与目标作战,为炮长提供了柯尔斯曼DNRS(定向夜间雷达系统)
火控系统,它包括一种综合式激光测距仪。
车长有1具带监视屏的白昼瞄准镜,它。
能显示炮长搜索到的目标图像。
DNRS加上先进的昼/夜瞄准系统、双轴稳定30毫米机关炮,将使ASCD在全天候的条件下可与各种战场目标作战,不管ASCD处于静止状态或是行进中都具有较高的首发命中率。
ASCOD的炮塔型号为sP一30,它也可安装在其他各种车辆上,不管是履带式还是轮式,例如,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的“劫掠者”侦察车。它也可安装在较轻的装甲车辆上,只不过它的装甲防护能力要差一点。
ASCOD步兵战车的制式装置有:用于动力舱的灭火抑爆系统;带有核生化防护系统以及中央空调系统;驾驶员用的被动式夜视装置以及两个排水泵。
可选设备有:用于乘员舱的全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冷却剂的预热系统、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内的地面导航系统以及可以安装在用户需要的车辆上的一种综合式电子对抗系统。在车体和炮塔内也可设计安装用户选择的车内通话器以及通信装置。
按照ASCOD制造厂商介绍,该车的净重可提高到28吨,甚至30吨;发动机功率可提高至650马力(478千瓦),甚至700马力(514.5千瓦),其改进的潜力十分可观。
新型火力支援装甲车——奥地利“游骑兵”轮式装甲车由于奥地利陆军对装甲侦察车辆的需要,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于1979年开始研制6X6轮式装甲车,1984g-生产出第一辆样车,1985年公开展出,1986年完成第一批6辆预生产型车,并定名为“游骑兵”。
1995年,“游骑兵”迎来了来自奥地利军方的首批订单,共订购了68辆,其中17辆用于联合国维和行动,随后又追加订购了三批同型装甲人员救护车。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屡屡在新闻媒体上见到“游骑兵”的原因。
奥地利这个中欧小国在重型汽车和坦克装甲车的研制生产方面有着悠久历史,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就是其中的中坚力量。该公司早在二战期间就因纳粹德国生产出众多“虎”式重型坦克而名噪一时,而在改革开放后进人我国市场的“斯太尔”重型卡车让我们更加熟悉了这家著名的奥地利公司。
战后奥地利坦克装甲车系列命名一脉相承,20世纪70年代初研制成功己“龙骑兵”(SKl05)轻型坦克,90年代研制成功了“游骑兵”轮式装甲车,还和西班牙联合研制了“枪骑兵”履带式步兵战车。
其中尤以本文的主角——“游骑兵”轮式装甲车的装备部署最为广泛,已经形成了—个庞大的车族,包括“游骑兵”轮式装甲车、“游骑兵”Ⅱ6×6轮式装甲车、“游骑兵”Ⅱ8×8轮式装甲车等3种基型车以及众多的变型车。
“游骑兵”的基型车为6×6装甲输送车。该车车体采用焊接钢甲板结构,外形低矮,有良好的防护能力,是20世纪90年代12吨级别轮式装甲车辆中唯一不需要附加装甲就能够提供全方位7.62毫米穿甲弹防护能力的车型。车体前部30度区域内可防12.7毫米穿甲弹的攻击,安装附加装甲后,车体正面可防14.5毫米穿甲弹的攻击。其他防护措施包括降低车辆的热特征和噪声级、涂装保护迷彩等。该车还可以选装三防系统、自动灭火抑爆装置、防地雷加强底装甲。
“游骑兵”轮式装甲车外形简练、车体内部布置紧凑、载员室空间相对较大,既利于乘坐较多载员、提供较舒适的车内环境,又保持了较小外廓尺寸,可通过c一130、c一160、AN一12运输机空运。基型车不具备水上机动性,但是有一种加长车体的两栖变型车。
该车的主要武器为1挺装在车顶枪塔内的M2HB型12.7毫米重型机枪,高低射界一10~+50度,方向射界360度,弹药基数1800发,其中待发弹100发。此外,还可以换装1挺7.62毫米MG3机枪或1具40毫米榴弹发射器。另外,在车体右前部布置有两组3具烟幕弹发射器。
“游骑兵”是—个庞大的车族,有众多的变型车,包括装甲救护车、装甲抢救车、两栖型装甲输送车、装甲侦察车、火力支援车等。
奥地利“动掠者”2装甲车“劫掠者”2装甲车是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在“劫掠者”6×6装甲车的基础上研制的。它除了6×6驱动型外,还有8×8型。该车可根据用户需求对动力装置、防护、武器和其他设备进行配置。
该车的首辆样车于2001年下半年开始试验。其许多部件与现有“劫掠者”6×6装甲车的部件相同。
“劫掠者”8×8除了可浮渡的装甲输送车外,还有一种带SP30斯太尔炮塔的轮式步兵战车。
“劫掠者”2装甲车采用钢装甲全焊接结构,四周可抵御7.62毫米穿甲弹的攻击,也可进一步增强其防护能力。车上还将采用改进的防护装置,以抵御在车底引爆的反坦克地雷的毁伤。
驾驶员位于车前左侧,其右侧为动力传动装置。进气和排气百叶窗位于车顶,排气口位于车体右侧。
一般隋况下,驾驶员通过—个位于其座位上方并且向左开启的单扇舱盖进入车内。舱盖的前部有3具昼用潜望镜,用于车前的观察。中央1具昼用潜望镜可用1具被动式潜望镜替代,用于夜间驾驶。与现有6×6“劫掠者”相比,8×8车型的防护能力得以增强,其内部空间有所加大,单位功率、越野机动性和乘坐舒适性都有明显改善,适用于更加广泛的作战行动。
该车采用26483千瓦带中间冷却器的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也可进一步增强发动机功率),发动机满足欧洲Ⅲ号排放标准。
采用与发动机匹配的带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并带液压变矩器的自动传动装置。车上安装一台新型2级同步分配变速箱,以在公路和越野驾驶日寸使用。液力减速器装有带减震器的闭锁离合器。车上有两个动力输出装置。
该车装有中央轮胎充气系统、自动驱动管理系统、前四轮助力转向装置和综合式故障诊断系统。为提高越野机动能力,将用半主动减震装置对8×8车型的悬挂装置进行改造。
亚瑟王的新神剑——_英国“武士”步兵战车1984年11月,“武士”步兵战车被正式列入英国陆军装备。1987年装备英国陆军机械化步兵营,每营装备45辆。英国陆军原计划订购1053辆“武士”步兵战车,但是,随着英国陆军规模的缩减,现已减少到789辆,于1995年交付完毕。科威特在1993g-8月订购了254辆“沙漠武士”战车。
看过好莱坞大片《亚瑟王传奇》的人,对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亚瑟王的神剑”(EXCALIBUR)一定印象颇深。这个EXCALIBUR是亚瑟王从石头缝里拔出来的,锋利无比,战无不胜。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人又写了一本名叫《A New EXCALIBUR))的书,意思是《亚瑟王的新神剑》,风靡全球。英国是坦克的故乡,该书讲述了从1914年到1939年的英国坦克发展史。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亚瑟王又被赋予了新的执掌世界权柄的神剑——英国“挑战者”主战坦克和“武士”步兵战车。
近20年来,能够参加过两次较大规模战争的坦克和步兵战车并不多。英国的“挑战者”主战坦克和“武士”步兵战车,便是经过两次实战考验的装甲战斗车辆。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参战的是“挑战者”1坦克和“武士”步兵战车;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英军的坦克换成了“挑战者”2主战坦克,而步兵战车仍然是“武士”步兵战车。“武士”两次披挂上阵,表现不俗。在海湾战争中,英军第7装甲旅的69辆“武士”步兵战车在经过96小时300千米的行军后,“所有战车都能投入战斗”,可靠性极高。
在战斗中损坏的3辆“武士”步兵战车中,有两辆是被美军A一10攻击机误伤的。这说明“武士”的坚固性是经得起考验的。
在总体布置上,“武士”步兵战车的最大特点是取消了射击孔。在近年来新设计的步兵战车中,有减少射击孔的趋势。在这一点上英国人倒是有先见之明。其载员以下车作战为主,车上的机关炮起火力支援作用。有的军事家认为,“武士”步兵战车是一种“强化型的战场TAXI”。这一观点尽管偏激,但也有—些道理。
“武士”机械化战车的主要武器为1门L21型30毫米“拉登”炮,能自动装弹。该炮在1000米距离上能击毁敌人装甲输送车。可发射30毫米“拉登”炮弹,也可发射“依斯拜托一瑞依扎/厄利肯”831L系列30毫米弹药。
“拉登”炮结构紧凑,火炮全长3.15米,车内长度仅43毫米,重量为100千克。6发炮弹分装在两个各能存放3发炮弹的弹夹中。通常火炮只单发射击,需要时,也可6发连射。火炮射速80~90发/分,最大射程4000米,有效射程1000米。废弹壳可抛出炮塔外。火炮高低瞄准由Jk_q2操纵,方向瞄准由炮塔电动机转动或手操纵控制。
神奇的亚瑟主亚瑟王(KingArthur)是英格兰传说中的国王,圆桌骑士团的首领,一位近乎神话般的传奇人物。
公元800年左右,威尔斯的修士撰写了《布灵顿人的历史》一书,书中首次记载“亚瑟”这个名字,描述了他领导威尔斯人抵I抗。从泰晤士河中游入侵的撒克逊人的丰功伟绩。但其最初如何诞生,源自何处,皆无从查考。究竟亚瑟王是不是以某位历史人物作为基础塑造出来的虚构角色也不得而知。
传说公元四五世纪前后的中古时代,他率领圆桌骑士团在英国领土上推翻了持续罗马帝国长达数百年的统治,成功马区逐了撒克逊人的侵略,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措施,把大不列颠逐渐推到了欧洲的重要地位,建立了一连串的丰功伟绩。关于亚瑟王的传奇,曾经流传于无数的文学名著中,如今这些故事被衷爱亚瑟王的导演们搬上银幕,再现了这位欧洲帝王的无限风貌及其伟大功绩。
辅助武器为1挺“休斯”直升机公司的Ex一34式7.6毫米“链”式机枪,安装在主炮右侧。
“武士”步兵战车车体为铝合金装甲全焊接结构,炮塔上还采用“乔巴姆”复合装甲,它的装甲防护性能优于其他步兵战车。该车炮塔外部两侧各装有4具烟幕弹发射装置。三防装置装于驾驶员位置左后侧。此外,该车将油箱布置在车体内炮塔吊篮的下方,减少了因中弹而起火的危险陛。
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参战的“武士”步兵战车在车首及两侧都加装了附加装甲,提高了对破甲弹和反坦克导弹的防护能力。载员室装有集体式三防装置。动力舱有自动灭火装置,有两个哈龙灭火瓶,另有5个手提式灭火器。炮塔两侧各有4具烟幕弹发射器。
“武士”家族“车丁兴旺”,细数下来有各种变型车和改进型车不下20种。有“武士”通用车、“武士”装甲侦察车、多管火箭炮系统、自行迫击炮、防空导弹发射车、装105毫米火炮的“武士”战车、带扫雷装置的“武士”步兵战车、装“陶”式导弹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和“武士”布雷车等等。其中,“沙漠武士”步兵战车和“武士”2000型步兵战车最为著名。
欧陆铁甲轻骑兵——瑞典CV90履带式装甲战车族1978年,瑞典决定研制一种供本国部队90年代使用的新型履带式装甲战车车族,即cV90车族。1985年7月,瑞典军方与HB·鸟特维克林公司签订价值2亿瑞典克郎的合同,合同包括设计、研制和生产5台样车,其中4台样车装40毫米炮,1台装25毫米炮。1988年10月,交付首台c;V9040步兵战车样车。1993年装备瑞典陆军。该车族主要装备瑞典陆军的装甲机械化部队(机械化步兵营),用于对付空降的轻型装甲车辆、武装直升机和近距离空中支援飞机等。除瑞典外,挪威陆军于1995年4月也订购了该车族中的CV9030型步兵战车。
瑞典陆军在计划研制新型履带式装甲战车时,提出的要求是战斗全重不超过20吨,具有良好的战术机动性,适合在瑞典北部严寒、深雪、薄冰和沼泽地带作战使用;能有效对付装甲目标;具有防空能力;在不超过规定的战斗全重与成本的前提下增强防护力,车体前部可防30毫米炮弹,车体底部可防地雷;具有一定的战略机动性,可用铁路和民用平板卡车运输,能否空运暂未定;易于保养维修和具有发展潜力等。
cV9040装甲战车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它是CV90车族的基型车。该车车体采用钢装甲焊接结构。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前部左侧,其上方有1扇舱门,前方有3具潜望镜。夜间驾驶时,可将中间的一具潜望镜换成微光夜视仪。
动力传动装置位于车体内前部右侧,首上甲板处有—个检查窗。散热器位于车体后部右侧。三防系统和蓄电池位于车体左侧,冷却系统位于车体右侧。
炮塔位于车体中部,略向左偏移200毫米。车长居左,其指挥塔上装有便于环形观察的潜望镜和1具M371型瞄准镜;炮长居右,载员舱位于车体后部,可容纳8名步兵。舱顶部有5扇舱门,3扇向左开启,2扇向右开启。开启时,步兵可站立用步兵武器向外射击。
cV9040装甲战车的主要武器为1挺博福斯公司的40/70B型40毫米机关炮。该炮重615千克,单发射速为60发/分,连发射速为300发/分。火炮的方向射界为360度,高低射界为一8~+35度。辅助武器为1挺M一39型7.62毫米并列机枪,装在机关炮左侧,车长和炮长均可射击。炮塔顶部有两具博福斯公司的莱兰71毫米照明弹发射器。
该车装有科尔斯曼公司的火控计算机。炮塔的方向旋转和武器的高低俯仰均为电驱动,紧急情况下也可手动。车长指挥塔上装有6具潜望镜,用于进行环形观察,中间的1具潜望镜装有雨刷和装甲护板,需要时可换成增强型瞄准系统。
1993年cV90履带式装甲战车装备瑞典陆军,至1997年年底已装备244辆。该车族主要装备瑞典陆军的装甲机械化部队(机械化步兵营),用于对付空降的轻型装甲车辆、武装直升机和近距离空中支援飞机等。除瑞典外,该步兵战车还装备了芬兰、荷兰、挪威和瑞士等国家。
“东瀛轻骑”——日本80式步兵战车日本早在73式装甲输送车定型时就提出了步兵战车的构想,但由于车辆成本及使用原则没有得到明确,因而放慢了研制速度。在美国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问世之后,日本加快了步兵战车的研制速度。其技术研制工作始于1980—1982年。1984年,三菱重工业公司试制了两辆样车。1986—1987年,在东富士、九州等地对试制样车进行了技术和使用试验。该车于1989年定型为89式步兵战车,1990年开始装备部队。
硎j具烟幕弹发射器。载员舱两侧名球形射击孔。机关炮的射速为200发弹用激光制导。夜间观瞄仪器采用微:发动机为水冷增压柴油机。行动装置杆式悬挂装置。炮塔采用夹层装甲,侧装有5毫米厚的侧裙板。车内配备置。该车不具备浮渡能力。这是其与类战车相比不足的地方。
89式步兵战车采用先进的火控系!
有较强大的火力。主炮可对付空中目制地面目标。89式步兵战车采用的主是瑞士厄利肯公司制造的KDE35毫米炮,与日本陆上自卫队87式自行高炮牵引式高炮使用的KDA35毫米机关炮差同。该车的火控系统主要包括瞄准镜、仪、炮塔驱动机构和控制装置等。
该车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与M2、士”、“黄鼠狼”2等西方新型步兵战葺的是,其车体两侧各设有3个球形射矗车体侧面上部采用了倾斜装甲板,提高弹嗷能。
它是世界上最贵的步兵战车,每辆486万美元,比美国的M1A2坦克还贵,作用是和90式主战坦克协同行动。
轻捷而凶猛舶南非“大山猫”105型装甲侦察车“大山猫”105型装甲侦察车的研制工作始于1976年,是在“大山猫”76装甲侦察车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主要特点是用105毫米线膛炮取代了76毫米火炮。该车的全面研制始于1985年年底,首辆“大山猫”装甲侦察车于1989年完成,并于1990年正式装备当时的国防军。
l978年安哥拉内战爆发后,南非卷入战争。面对变化多端的游击战争,南非军方装备了16年的“大羚羊”遇到难题:它既没有足够的装甲来保护自己,也缺乏能够执行搜寻摧毁任务的火力,南非迫切需要一种中型地面车辆,并且要求是轮式装甲战斗车,不能像坦克那样笨重缓慢,但要有和坦克一样的远距离火力,于是“大山猫”105型装甲侦察车就诞生了。
新型装甲车以南非山猫命名,该车乘员4人,包括车长、炮长、装弹手和驾驶员。它能全天候高机动作战,主要负责战斗侦察和区域安全任务。
下面我们就以“大山猫”105型装甲侦察车为例,来看看它们优异的性能指标。
“大山猫”105型装甲侦察车车长7.1米,驱动方式为8×8。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车长位于炮塔内右侧,炮长位于车长位置前下方,装填手位于炮塔内左侧。装填手有一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门,并配有两具昼用潜望镜。可根据需要安装中央轮胎压力调节系统。
动力室位于车体后部。
“大山猫”105型装甲侦察车的车体及炮塔全部用装甲板焊接而成,车首可防护南非广泛采用的地面防御和防空兵器——俄制3y一23轻型高射机枪发射的23毫米穿甲弹。车体具有良好的反坦克地雷的防护能力。为保护乘员免遭核生化威胁,该车配备了带过滤器的集体超压系统,该系统与可为每个乘员提供冷气的16千瓦空调系统安装在一起。炮塔两侧各装有一组4具81毫米烟幕弹发射器,该车还可施放热烟幕。
在车体两侧,第2桥和第3桥之间各有—个紧急舱口。
“大山猫”105装甲车安装有3种火控系统,即初、中、高级火控系统。
“大山猫”105首辆样车采用的是中级火控系统。主稳定火控系统,即带热像夜视仪的高级火控系统已通过鉴定并准备投入生产。因为采用模块化设计,因此用户可以根据可靠性需求进行升级或降级。
南非于20世纪90年代改装“大山猫”时,已经把目光对准国际市场,由于它采取模块化设计,能够按照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改装。如美国版的“大山猫”就有“21世纪旅及旅以下部队战场指挥系统”FBCB2,它能为部队提供“数字战场”通信功能,此外还有轻型精确GPs接收器。
东南亚第—铁骑—删坡“比奥尼克斯”步兵战车1989年,新加坡动力技术公司开始实施,步兵战车研发计划,以补充并替换现役的美制M113型装甲战车。1990年1月一1993年1月,制造出3辆样车,供研制试验用。
针对样车在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研制单位对样车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进。1995年7月,该车设计定型。1996年,新加坡陆军选择“比奥尼克斯”步兵战车作为现装备M113的后继车。1997年9月正式投入生产,定名为“比奥尼克斯”(Bionix,简称BX)。1999年首批车辆交付部队。新加坡动力技术公司还极力向国际市场推销该车。
新加坡是马来半岛南端的岛国,独立35年以来,国防力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建立起一支包括6万常规军、20余万后备军,拥有导弹、潜艇、F一16D/F战斗机、Kc-135空中加油机、支努干直升机和M1主战坦克等比“比奥尼克斯”步兵战车为普通结构形式,即车体前部是驾驶室一动力装置部分,中部为炮塔,载员舱位于车辆后部,有一个大的跳板式后门供载员出入。该车具有良好的操作简便性、行驶舒适性及维修方便陛。因武器尺寸较小,“比奥尼克斯”40/50步兵战车在战斗室上方设有两个折叠舱门,而“比奥尼克斯”25步兵战车只有一个横向的舱门。
“比奥尼克斯”25炮塔上装有两挺7.62毫米机枪。
“比奥尼克斯”40/50步兵战车炮塔上装有1挺12.7毫米重机枪。
“比奥尼克斯”25步兵战车装有—个双人炮塔,炮塔上装有1门25毫米机关炮。“比奥尼克斯”40/50步兵战车装有一个单人炮塔,炮塔上装有一个40毫米榴弹发射器。
“比奥尼克斯”步兵战车车体由装甲钢制成。战斗室内有防崩落衬层。车辆四周的基本装甲可防145毫米穿甲弹。带陶瓷成分的附加装甲使车辆正面可防25毫米动能弹。
该车最具特色的要算其传动装置,传动装置具有无级变速和无级转向双重功能,在当今世界上,也称得上相当先进了。公路最大时速为70千米,可空中运输。
这种步兵战车兼具轻型火力支援车和装甲输送车的功能,主要用于战场近程火力支援和运送步兵。除此型车外,还有架桥车、装甲抢救车等车型。
虽然“比奥尼克斯”在技术性能上称不上世界最好,但是它的采购价仅为140万美元,因此在2000年欧洲萨托利陆军装备展览会上,该车颇受瞩目。
冰原铁骑——AMV模块化装甲车AMV模块化装甲车是芬兰帕特里亚车辆公司扣芬兰国防军合作研制而成的系列装甲车,目前研制和试验都已完成。根据合同,帕特里亚车辆公司于2001年年底前为芬兰国防军生产了两辆步兵战车型组件式装甲车样车,在2005——2008年间完成芬兰100多辆模块化装甲车的生产;2004_2013年间完成波兰订购的690辆模块化装甲车的生产。
芬兰地势低平,湖泊众多,素有“千湖国”的美称。芬兰不仅自然景色秀美,而且军工产品也蜚声海内外。芬兰研制的XA-180、XA一200系列6×6轮式装甲车早已装备欧洲多个国家,并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维和装备。最近,芬兰研制出的模块化装甲车更是别具一格,让世人眼睛为之—亮。
AMV模块化装甲车于2000年完成了首辆样车。其在研制过程中成功地借鉴了XA系列6×6装甲输送车的设计研制和生产经验,XA系列装甲车自推出以来,已广泛用于执行各种任务。
AMV模块化装甲车驾驶员位于车内的左前侧,车长位于驾驶员的后面。
该车的基本构造有别于帕特里亚车辆公司的前三代轮式装甲车,特别是将发动机从驾驶员后部移至车体右前侧。车内具有宽敞的空间,容积大于13立方米。
系统平台车的后部有—个较高的舱室,舱内右侧是动力组,左侧是驾驶员和车长,其内部空间用于安装指挥、通信、救护和电动桅杆设备等。该车还装备有信号管理系统和被动装甲组件。
该车采用了“堪斯尼亚”DI12型发动机。该发动机有两种输出功率,在最大扭矩1670牛米时,输出功率为294千瓦,当最大扭矩1970牛米时的输出功率为360千瓦,发动机的工作容积为11.7立方分米。采用电子控制的燃油喷射。其传动装置选用了德国ZF公司“埃克玛特”7HP902全自动传动装置,有7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该车采用了传统的中央传动轴装置,它将动力传至8个车轮,而每个车轮都是独立定位,4个前导向轮由双叉形杆定位,而4个后轮则安装在从动臂上。备选装备包括中央轮胎压力调节系统和防滑制动系统。悬挂装置为独立液气悬挂装置。
据分析,在未来的几年内,芬兰帕特里亚公司生产的AMV模块化装甲车及其NEMO120毫米迫击炮系统都将得到大幅发展,其采购数量还会不断地攀升。据芬兰帕特里亚公司表示,目前该公司的AMV模块化装甲车采购数量已经达到1200多辆。
铁骑新姿——增强型“锯脂鲤”IV(8×8)步兵战车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满足国内瑞士陆军和世界军-A,市场,瑞士莫瓦格公司以私人投资的方式发展了“锯脂鲤”4x4、6x6和8x8步兵战车。首辆样车于1972年完成,1976年开始生产首辆产品车。2001年9月在英国防务装备展览会上展出了“锯脂鲤”1V步兵战车样-*c-。2003年推出了“锯脂鲤”1V(8X8)步兵战车。
20世纪70年代轮式装甲车开始崛起,这主要归功于当时世界各国积极发展公路网,便于轮式装甲车的使用。20世纪90年代,轮式装甲车得到了迅速普及。这是因为冷战结束后,国际上的军事斗争多趋向于小规模的武装冲突。
受这一影响,轮式装甲车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众多的轮式装甲车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瑞士莫瓦格公司研制的“锯脂鲤”系列装甲车。
“锯脂鲤”Ⅳ(8×8)步兵战车是在“锯脂鲤”Ⅳ(8×8)装甲输送车的基础匕发展而来,其内部空间增大到12立方米,因此车辆的有效载重也更大,对地雷和直瞄射击武器的防护级别也更高,可以保证完成战场上的多种任务。
“锯脂鲤”Ⅳ(8×8)步兵战车沿袭了传统装甲车的车体结构,前部左侧是驾驶室,右侧为动力室,车体后部是载员室。“锯脂鲤”Ⅳ(8×8)步兵战车的乘员为3人,车长、炮长和驾驶员,还可容纳8名载员。该车采用“锯脂鲤”Ⅳ装甲输送车的底盘,车体上部中央安装了电驱动双人炮塔。
该车安装了与坦克炮塔结构类似的双人炮塔,这是为了让该车能够安装低后坐力坦克炮,从而超出装甲车辆的范围,进入机动火炮领域。该车的主要武器为1|、_]30毫米“大毒蛇”机关炮,辅助武器为l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可发射榴弹的76毫米烟幕弹发射器。30毫米机关炮的弹药基数为190发,7.62毫米机枪弹的弹药基数为400发。
“锯脂鲤”Ⅳ(8×8)步兵战车采用了MTLJ公司研制的大功率柴油发动机,输出功率为397千瓦。
该车采用了可调节车高的液气弹簧悬挂装置,所有车轮都安装有液气悬挂装置,使得该车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强大的火力和接近于履带式车辆的防护能力。该车采用了中央轮胎充气系统和大直径395/85R20汇气保用轮胎。
“锯脂鲤”Ⅳ(8×8)步兵战车还装有附加装甲和反地雷装甲,其最高防护水平为5级,车体正面可以抵御25毫米脱壳穿甲弹的攻击,全车能够抵御14.5毫米枪弹的攻击。该车还采用了独特的防爆技术,其车底部装甲可以抵御9千克地雷爆炸的攻击。另外,还采用了降低信号特征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防护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