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哲理美文精选-励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得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要做一个有追求的人,要敢于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挑战。追求表现在方方面面,努力学习是在追求,帮助他人是在追求,争取人缘也是在追求。有的人是在追求事业,有的人是在追求高尚品格,有的人是在追求远大理想。总之,追求会演绎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感人故事,追求会碰撞出五光十色的思想火花,有追求,生活才会绚丽多彩。

    持续的力量罗曼·罗兰永生不死的作品就是完美的作品吗?

    要说完美《唐·吉诃德》谈不上完美,莎士比亚的戏剧当中也没有一部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作品,莫里哀的诸多喜剧作品,其书写方式也经常是不完整的,伊里亚特也迷迷糊糊地沉睡着。

    天才,是有必要在处处留下痕迹的。的确如此,但是极度完美也有在天才身上体现的时候,这是无需明说的。然而,天才总是前进得太快,并给道路制造了裂缝。所以,让道路发挥作用,是跟在天才后面行走的人们的工作。

    美不美、是不是天才,都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问题的实质是持续的问题。持续就是生命。

    在自己的心里有着生命中最大的总成绩——为了活着的人取得的最大总成绩,这样的人或这样的作品,应该可以活得最长久吧?

    拥有持续力量的所有杰出作品是人类每日的精神食粮。

    忍耐就是一切里尔克只靠批评是无法使艺术上的作品达到艺术境界的,它是孤独的,而爱能抓住它并留住它,而且也只有爱才能公平地对它。

    你在任何时候对于议论、批评及介绍都必须确立自己,确定自己的感情。这样,即使你有错误,你内心生活的自然生长也会随着时间慢慢地将你导入其他的知识中。

    你要使你的判断理性化,因为,它必须与一切的进步一样发自内心深处。发展不会被排挤,更急不的。

    维持到满月,并由此而生,那就是一切。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分时间和年月。十年并不等于什么。所谓的艺术家不用计算也不用数,他就像树木一样成熟。当树木沐浴在春风中悠然耸立时,根本不用去担心接下来的夏天会不会如期到来。如约而至的夏天只到忍耐力强的人身边。就像永远横卧在眼前,但它只到不担心且安静和缓的人身边去。

    我每天都学习这件事,在痛苦中学习这件事,所以痛苦是我要感谢的对象。

    生命力毛姆生命力是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带来的欢快可以销毁人们面临的一切艰难困苦。它在人的内部起作用,用它的辉煌火焰向每个人的处境投射光明,所以无论人面临怎样的不幸,也终究可以忍受。悲观主义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你设身处地想象别的感受。这也是小说多具戏剧性的原因之一。小说家以他的私人小天地为素材,创造出一个公众的世界,把他自己特有的敏感性、思维能力和感情力量加在他想象的人物身上。大多数人不大有想象力,他们感受不到富于想象力的人觉得无法忍受的坎坷境遇。

    就像私生活。一贫如洗、毫无家产的人不以为然,也不避讳,而我们对此却非常重视,最怕受到干扰。他们嫌恶独处,和人群在一起使他们感到踏实。任何一个与他们同处的人都不难看出,他们并不重视财富和拥有财富的人。事实是,我们认为必不可少的东西,有许多是他们根本不需要的。这是富裕者的运气。因为除去眼盲者,谁都可以看到,大城市里的无产阶级全都生活在何等的苦难和纷扰之中,流浪街头,无事可做,又有多少人在沉闷的工作中挣扎,他们的妻子儿女,都生活在饥饿的边缘,前途是望不到头的贫穷。如果只有革命才能改变这种命运,那么让革命快些到来吧!

    然而,今天的所推崇的文明国家中,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无情,金钱交易无不影射着过去,还真不能轻易断言他们的生活比过去好。不过,尽管如此,我们还不妨认为这个世界总的说来比历史上过去的世界大体上是好了些。大多数人的命运虽然仍不好,但总不像过去那样可怕。我们有理由希望,随着知识的增长,那些仍旧存在的、给人们带来痛苦的邪恶势力终将被消除。

    大自然是我们的主宰。地震将继续造成惨重灾害。干旱将使谷物枯萎,忽然而至的洪水将摧毁人们精心营造的建筑物。唉,人类仍将利用愚智不断发起战争并侵袭陌生的国土。因为,不能适应生活的婴儿还将继续出生,结果生活将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世界上的人只要有强弱之分,弱者就一定要被强者逼得走投无路。除非人们摆脱掉私有观念的符咒,但那似乎又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永远要从无力的人手里攫夺他的所有。人类不重新开始,那么自我完成的本能就会传袭,他们就会不惜牺牲别人的幸福,恣意发挥自己的这种本能。总之,只要人是人,他就必须准备面对他所有的一切邪恶和祸患。

    相信自己吧爱默生天才从来都是相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众人也会承认。尽管摩西、柏拉图、弥尔顿的语言平易无奇,但他们蔑视书本教条,摆脱传统习俗,说出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想,这就是使他们成为伟人的原因之所在。一个人不要限于仰观诗人、圣者领空里的光芒,应学会更多地发现和观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逝的火花。而可惜的是,人们总是不会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把它们抛弃了,仅仅因为那是属于自己的。

    曾几何时,我们看到了那些已被自己放弃的思想,不是在天才的著作里吗?于是它们被拾回,即便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没有比这更深刻的教训了。这些失而复得的思想警谕我们:在大众之声与我们相悖时,我们也应遵从自己确认的真理,乐于不作妥协。

    相信时间和知识必将让人们悟出这样的道理:嫉妒乃无知,模仿即自杀;无论身居祸福,均应自我主宰;蕴藏于人身上的潜力是无尽的,他能胜任什么事情,别人无法知晓,若不动手尝试,他对自己的这种能力就一直蒙昧不察。

    相信自己吧!这呼唤将震颤每一颗心灵。

    伟人们向来如此,他们孩童般地向同时代的精英倾吐心声,把自己的心智公之于众,自本自为,从而出类拔萃。

    但人们却常因在自己的意识网中。一旦成名,便受制于众人的好恶,从此难免要取悦于人,再也不能把别人的感情置之度外了。

    对外界的妥协态度,威胁了人们的自信。往往,你对自己往昔的言行且敬且畏,只图与之相协调,因为除了自己往昔的行为以外,再无其他数据可供别人来计算你的轨迹了,而辜负众人又不是你所愿意的。

    但为什么要转目回眸,为什么为了不与你在大庭广众下陈述过的观点相抵触,就拖着记忆的僵尸不放呢?假如那是你务须反驳的谬论,那又怎样呢?其实,即便在纯记忆的行为里,你也不能只单单依赖记忆力,而应该把往事摆在有目共睹的现在来判断,从此以后不断自赎自新,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之道。

    欺下瞒上,献媚取宠是小人的拿手好戏,它为渺小的政治家、哲学家和神学家所崇拜。我们今天应该确凿地说出今天的想法,明天则应确凿地说出明天的意见,即使它与今日之见截然相悖——“这样做,难道你就不怕被误解吗?”——难道被误解是如此不足取吗?毕拉哥拉斯就曾被误解,还有苏格拉底、路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还有古今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智慧精灵,他们谁未被误解过?欲成为伟人,就不可避免地要被误解。

    人往往懦弱而爱抱歉;他不敢直说思想、愿望,而是援引一些圣人智者的话语;面对一片草叶或一朵鲜花,他也会抱愧负疚。他或为向往所耽,或为追忆所累;其实,一切美好东西的来源,了无规矩,殊不可知;你何必窥人轨辙,看人模样,听人命令,你的行为,你的思想、性格应全然新异。

    最终的目标池田大作我曾听人如此评述当代:既是“饱食时代”和“空闲时代”,也是“颓废的时代”和“欺诈的时代”,还是“自私与不负责任的时代”。的确,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放纵的时髦风气。

    每个人的人生观各不相同,想来也未尝不可。但是,一想到要无所作为地度过这漫长人生,就使人感到无比的空虚无聊。

    《涅槃经》说:“人命之不息,过于山水。今日虽存而明日难知。”

    意思是说,人类短暂的生命,比滔滔而下的山溪更为迅速,转眼之间就消逝了。今天虽然平安,可谁也无法保证明日的安定。

    《摩耶经》中有一节谈到,人生的旅程就是“步步近死地”。一天一天、一步一步接近死亡,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法华经》中也有一段名言:“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充满众苦,甚可畏怖。”其中,所谓“三界”便是凡夫所居之现实世界。它就像失了火的房子,烦恼在里面熊熊燃烧,充满了各种苦难。正如经文所说,人生的确离不开烦恼。儿女、家庭、事业等等,细思起来,没有一件事离得开烦恼。

    生活被这纷乱的烦恼所束缚,何时又怎样才能摆脱走向“永乐清新”的世界?也就是说,怎样才能从人生的悲观主义中解脱出来呢?怎样才能确立正确的法则和人生观,依靠坚韧的乐观主义生活下去呢?

    这种“弃暗投明”的转变可谓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我之所以立足于悠久的生命观,走上信奉佛法的道路,理由也就在此。从无常的世界向永恒世界的转换,正是有史以来人类所孜孜研究的课题。

    小林秀雄先生在《莫扎特》一书中写道:

    “对强韧的精神来说,恶劣的环境也是实在的环境,既不缺什么,也不少什么。”“生命力中有一种能力,可将外在的偶然看做内在的必然。这种思想均有宗教意味,但它并不是空想。”

    这就是唯一能与自然界抗衡,并征服其它的人类之能;是精神的力量,能将外在的偶然性看做内在的必然性。这种无限的力量就蕴藏在自己生命之中,本人能切实感受并加以发挥,真正的人生之路就在其中。

    如此恒久奋斗下去,不为任何环境所屈,总是忠实于自己,发展自己,于是便奏响了人生的凯歌。

    佛法中有“梅樱桃李”这样的命题。

    梅花绽放于年之初始,沐浴着春光灿烂;然后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它也尽显风姿;桃花、梨花也都各领风骚。同样,人也应当让自己的生命开出美丽的花朵,不,催开绚丽鲜花的神力原本即存于生命内部。

    那么,神力在哪儿呢?这便是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深刻觉悟。某些人以根本的“法则”为基准,始终坚持一定的生活道路,将使命和责任视为非己莫属的。这样的人就会不断开拓自己的生命,就和梅、樱一样,迟早会破蕾而绽,散发出阵阵清香。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作用,并为此感到自豪、幸福和美满。

    人无论善恶,都是带着某种使命而生于世上的极其宝贵的人。这种使命并不体现于外部相对立的世界中,而体现在与自己搏击、胜自己、贯彻自己信念之时。人生的每时每刻无不体现生命,无不映射生命、决不偏依。我的恩师户田先生经常教导我们说:“要为自己的生命而活下去。”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千钧的分量,指出人生最终的目标之所在。

    对岸泰戈尔我下定决心,有朝一日我定要到河流对岸。

    那儿的船只排成一行,系在竹竿上。

    人们早晨扛着自己的犁登上船渡过河,去耕耘他们的遥远的田地;牧人们驱赶着欢腾的牛群游到对面河边的牧场上去;傍晚的时候,他们从对岸又返回这里,留下豺狼在长满野草的岛上号叫。

    妈妈,如果您同意,我长大后要做个摆渡的船夫。

    听人说,在那高高的河岸背后,藏着许多奇怪的池塘;雨后的池塘上浮满了群群野鸭;而环绕池边密密地长着芦苇的地方,水鸟在那儿下蛋;舞弄着尾巴的沙锥鸟,把它们细小的足印踩在洁净的软泥上;夕阳西下,月光应长着白花的长长茂草的邀请在草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同意,我长大后要做个摆渡的船夫。

    我整日要往返于河的两岸,村子里所有在河中洗澡的少男少女都会惊奇地瞧着我。

    当太阳用最火热的激情拥抱我的时候,我要跑到您身边来,说:“妈妈,我肚子饿了!”当白昼完结、阴影在树下哆嗦,我就在暮色中回来。

    我决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工作。

    妈妈,如果您同意,我长大后要做个摆渡的船夫。

    不同的追求纪伯伦你的思想把追逐名誉和出风头放在首位。

    我的思想却要求我远离这些世俗的东西,像对待撒在天国海滩上的一粒粒沙子一样。

    你的思想把傲慢和优越感灌输给你。

    我的思想却让我对和平充满热爱,对独立充满渴求。

    你的思想尽做美梦,梦见缀满珠宝的檀香木家具和丝线织成的床。

    我的思想却一再告诉我:“即使你的头没地方靠,也要保持身体和精神的洁净。”

    你的思想把祈求官阶和地位放在首位。

    我的思想却要求我谦卑地为他人服务。

    你有你的思想,我有我的思想。

    你的思想是社会的科学,是一部宗教和政治词典。

    我的思想却是一条简单的公理。

    你的思想使你把漂亮的女人、丑陋的女人、善良的女人、卖身的女人、有文化的女人和愚蠢的女人挂在嘴边。

    我的思想使我把天下所有女人都当做是男人的母亲、姐妹或女儿。你的思想里的臣民全部由小偷、罪犯和谋杀者充当。

    我的思想断言小偷是垄断的产物,罪犯是暴君的后代,谋杀者和杀人者皆属同类。

    你的思想把法律、法庭、审判和惩罚作为描述对象。

    我的思想则解释人们在制定法律的时候,既不想违犯它也不想遵守它。若有一条基本的法律,那么,我们在它面前必须得到同样的对待。

    你的思想把有技巧的人、知识分子、艺术家、哲学家和牧师当做关心对象。

    我的思想却对爱情、挚爱、诚实、真诚、坦率、仁慈和牺牲作大幅宣传。

    你的思想拥护犹太教、婆罗门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我的思想里却把一个普通的宗教奉为法典,它的各种不同的途径只不过是上帝仁慈的手指。

    在你的思想里有富人、穷人和乞丐。

    我的思想里却只有生活,而无财富,我们全是乞丐,没有慈善者存在,只有生活本身存在。

    你有你的思想,我有我的思想。

    一株橡树正在生长惠特曼一株活着且正在生长的橡树独立在路易斯安那,从树枝上垂下些许青苔。

    那里没有一个同伴,它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绿油苍翠的快乐的叶子。

    看到它粗壮、刚直、雄健的样子,我不由得联想到自己。

    我惊奇着,它孤独地站在那里,附近没有一个朋友,如何能发出这么多快乐的叶子,——因为我知道这在我却不可能。

    它让我越看越爱,禁不住摘下了一枝,上面带着一些叶子,而且缠着少许青苔,我将它带回来,供在我的屋子里,经常看着。

    我并不需要借它来使我想起我自己亲爱的朋友们。因为我相信最近我是经常想到他们的。

    然而它对我始终是一种奇异的标志——它使我想到了异性的爱。

    尽管如此,这路易斯安那的活着的橡树依然独自生长在那广阔的平地上。

    附近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情人,但一生中却长出如此多快乐的叶子。

    我清楚地明白,如果换作是我,那恐怕只有死掉。

    人生的意义汤川秀树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龄,你们有着非常长远的未来。从你们的年龄看来,你们今后平均将有六十年左右,你们的生命将跨过20世纪进入21世纪。在这个期间,世界将发生哪些变化呢?

    回忆20世纪前半期的六十年代中期,世界上发生的那些显著变化,就可以想象未来五六十年中将会发生的巨大飞跃。

    人世间演变的起因究竟在哪里?有人说是由于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情况造成的。但这种自然现象的影响只是短暂的,即便是重大事件也不会产生永久性的影响。从长远发展来看,可以说主要还是由人类行为带来的世界巨大变化。

    从交通的发展情况看来,现在汽车、飞机的数量在大增,速度在加快,再加上通讯事业迅速发展,电话、广播、电视也日益普及,这些都为世界带来了不少变化,像这样的变化还很多很多。

    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最大的变化因素是人类的知识和科技的进步。简而言之,即科学的进步引起了世界的变化。众所周知,科学是人类创造、思维的结晶,是人们有生之年辛勤工作的点滴积累。不光科学,人类还有许多其他活动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关键是今后的世界还要由活着的人们不断地推动向前迅速发展。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你们就是这活着人群中的一员。如果有人说我的力量微不足道,根本不可能改变世界,所以自己除了顺应社会趋势,随波逐流,别无所能。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因为尽管每个人的力量是十分微薄的,但是不能否认正是这些个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才使社会得以发展和变化。

    但变化本身也多种多样,朝什么方向演变才好呢?我们应当努力设法使世界朝着光明的道路发展,而不要走向其相反方向。要下定决心为把世界逐步引向光明道路,而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我们不光要有决心,更要采取实际行动。我们应当认识到这样生活才最有意义。

    为了建设这个世界,应当采取什么方法贡献自己的力量呢?那当然是因人而异了,即便定下今后努力的目标,选择出适当的道路,并已开始在这条道路上前进,也不一定能够成功,或许会以失败告终。究竟成功与否,谁也无法预测,不可能先知先觉。我相信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从而竭尽全力去干,这便体现了人生在世的真正价值。

    人们总是说,现在的年轻人比起前人现实多了。也就是说他们开始关心将来,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晚年过得更加舒适。这种考虑也许是人之常情,未必是坏事。但是如果青年人一味考虑个人生活的安逸,那就太令人失望了。而且,如果他们以为未来和现实不会有多大差异,因而只是考虑眼前如何生活得更好,那就不仅是令人失望,而且是幼稚可笑了。

    有些人认为:“别人都考某某大学,所以我也要进某某大学。”“要是能进某某公司工作,将来生活就有保障。为了能进某某公司,大概先进某某大学比较合适。”这类消极想法如果充斥青年人的头脑,前景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日本全国都是这样的青年,那会是什么结果呢?到那时日本人在这个地球上将会变得十分渺小,从而失去影响。不仅如此,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特别是创造文化价值的竞争中,日本将成为十足的落伍者。这样,日本人的个人生活也会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双双遭到破产。

    在现实或将来的社会里,每一个人的问题与社会全体的问题,推而广之和全世界的问题,是绝对不能分割的。由此可以懂得前面所说的“现实主义态度”,或者用个贬义词,叫做利已主义的生活态度,乍看起来似乎稳妥可靠,实际并非如此。青年中至少应有一部分人要立志摆脱个人打算,怀着崇高的理想向前迈进。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那么日本也好,世界也好,便不会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这种结局所带来的恶果又将会反过来影响到每一个个人,给人们带来许多不幸。

    拥有崇高理想并不断前进的人,即使不能获得完全成功,那么人生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认识到人生的意义而活在世上的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现实主义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