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体验-当代人修持的态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德的清高朴素、忍让、处世、忠孝等各种行谊,可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

    每一个人都应该从现实苦空无常的世界中,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理想世界。那么,如何到达理想世界,来实现理想的生活呢?这必须要透过修持和实践,使我们离去痛苦、杂染而得到快乐清净。兹以古德的行为为例,来做我们今日修持的榜样。

    古德的行谊

    古代高僧大德的行谊有何特殊之处?首先,以历代高僧大德四种处事的态度来说明他们的行谊典范。

    一、从清高朴素看古德的行谊

    (一)僧稠大师

    南北朝的僧稠大师,有一天,齐国的文宣帝特地前来拜访他,他却坐着不肯到门外迎接,弟子们对他说:“今天来的是皇帝,请师父屈驾到门外去迎接一下吧!”僧稠大师听了仍然坐着,连动都不动一下,齐文宣帝并不因此而责怪僧稠大师。

    皇帝走了之后,僧稠大师说:“不是我喜欢在皇帝面前摆架子,不去迎接他。过去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因为到门外七步去迎接优填王,致使优填王失国七年,才又恢复王位。我身为人天师范,因此,我不愿出去迎接齐文宣帝而使他损了福德,所以我坐在这里,祈求他国基巩固。”

    在泰国,不管你身份如何,只要出家披上袈裟,虽是国王将相,也要对你顶礼致敬;同样,地位尊贵如僧皇的出家人,只要脱去袈裟,也就跟平民一样了。

    从僧稠大师不迎接帝王的事迹,以及佛教国家恭敬三宝的行为来看,出家为僧,为人天师范,自有其值得礼敬之处。

    (二)道悦禅师

    隋朝时,朱粲造反,在他洗劫寺庙之后,不知前面路途如何走,要求道悦禅师带路,道悦禅师坐着不动,朱粲怒斥说:“怎么不走?”

    “我是比丘,不是带路的人。”

    朱粲说:“你是比丘,好!”

    说着就把手上大刀按在禅师的脖子上,继续说:“你要头吗?”道悦禅师说:“头可以不要,但是脚跟是我的根本,我不能改变我的根本。”

    道悦禅师不为叛贼引路,正说明僧宝僧格的高尚。

    (三)憨山大师

    明朝的憨山大师,12岁出家,19岁受戒。受戒之后,背上生了严重的疮,医生束手无策,他只好求助于三宝,心中对着佛陀发愿,要虔诵《华严经》十部,希望能忏悔业障,发了愿之后,不可思议,他背上的疮便不治而愈。背痛好了以后,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每天的生活好像梦游一样,对世间的种种荣辱毁誉,都不放在心上,甚至在街上,张着眼睛却看不到人,也看不到房子,这个时候的他,心已经栖息于另外一个世界了。

    憨山大师本是住在江南,气候温和,他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修行,不容易刻苦自励,便到北方寒冷的气候去磨炼自己。到了北方,天气严寒,单薄的衣服难以支持,北方人见了,同情地说:“这个出家人好可怜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穷得这样子。”憨山大师说:“我有三衣一钵,足以抵过万种的富贵。”

    古德们视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同样地,如果我们能对物欲减少一分,我们的人格就能升高一分;我们对世间的情念减少一分,我们的道念就能增加一分。

    二、从忍让谦虚看古德的行谊

    (一)白隐禅师

    有一位白隐禅师,非常有德行,门徒也很多。距离他的寺院不远,有一户开布店的人家,全家都是白隐禅师的信徒。可是他们家的女儿却和一位行为不正的年轻人发生性关系,还没有出嫁就要做妈妈,实在很没有面子,做父亲的一再逼问女儿,到底是和谁造的孽种?女儿生怕一讲出来,他的男朋友会被父亲打死,所以一直不肯讲。后来经不起父亲的一再逼问,她忽然念头一动,爸爸最尊敬白隐禅师,因此就说:“爸爸,我肚子里的小孩是跟白隐禅师有的。”爸爸一听,整个人像天崩地裂一般,万万想不到竟有这样的事,白隐禅师是他最敬重的人呀!他怒气冲冲地拿着木棒,找到白隐禅师,不由分说地痛打一顿:“你这个坏家伙,你和我女儿做的好事!”

    “我和你的女儿什么事啊?”

    “哼!你还耍赖!”说着,对白隐禅师又是一顿毒打。

    白隐禅师觉得不太对劲,但仔细一想对方的话,明白一些端倪,他心想,这个时候辩论也没有用,而且又是关系着一个女孩子的名节,唉!算了!

    小孩呱呱坠地以后,女孩的父亲把小孩抱到寺院一掼,丢给白隐禅师说:“这就是你的孽种,还给你!”

    从此白隐禅师做了这小孩的保姆,天天带着小孩化缘奶汁,到处遭受辱骂与耻笑:“这个坏和尚!”“这个不正经的和尚!”但是白隐禅师不论受到如何蹧蹋,仍是默默地抚养这小孩。

    在这之前,小姐的男朋友早已吓得逃跑到外地去了,过了好几年,他回来找这位小姐,问起过去的事。小姐说:“你这个没心肝的人,你走了,我没有办法,只好说这个小孩是跟白隐禅师有的。”

    年轻人一听马上说:“你怎么可以诬蔑禅师呢?他也是我的师父。我们真是罪过啊!现在怎么办呢?”

    小姐说:“只好去向白隐禅师忏悔!”

    听了女儿表明事实真相,父母亲心里感到无限懊悔,立刻带着全家大小,向白隐禅师赔罪忏悔。白隐禅师听了以后,也没生气,只简单地说:“这小孩是你们的,你们就抱回去吧!”

    受侮辱、受委屈,一点也不辩论,这种修行,实在不容易。我们被人冤枉,受到委屈,没有关系,时间会为我们洗清一切。别人会冤枉我、欺侮我,因果、佛菩萨不会冤枉我、欺侮我。

    (二)慈航菩萨

    汐止弥勒内院,有一位肉身不坏的慈航菩萨。他在世时,有一次,说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给我听,他说:

    你看,我这么胖,肚子这么大,人家都笑我像弥勒菩萨,但是我过去并不是这样,身材很瘦的。怎么会胖起来呢?有一年,我在福州帮忙传戒的戒期,有一次上厕所去解手,匆忙之间,忘了带卫生纸,幸好大陆丛林的厕所一个接着一个,我对旁边的人说:‘喂!你有没有纸?’那个人扬手递过纸来,我顺手一接,发觉竟是这个家伙用过了的,害我捉了一手的大便,我没吭声,谁叫我不带纸呢?后来戒期结束,我分了八十块银洋,放在包袱里,刚好拿卫生纸给我的那个人在那里,他主动帮我搬行李,后来我发觉银洋少了很多,无可怀疑的,一定是这个家伙动了手脚。那时银洋的价值很大,但是我心里想,钱用完了,还可以再得到,一个人的名节一旦毁了,一生都完了,为了这一点,也不再追究,反过来再拿几个银洋给他。后来这个人买了许多东西,别人怀疑他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但我一直没有道出这个底细,从此以后,我就胖起来了。

    忍耐,是一种阴德,可以增加福报。所以,如果有人欺侮你、冤枉你,不必伤心,要感到欢喜,因为他为你送来了福德。

    (三)鸠摩罗什大师

    翻译经典的鸠摩罗什大师,他最初跟随盘头达多出家,跟他学习小乘佛法,后来鸠摩罗什习得大乘佛法,盘头达多知道后,反拜他为师,成为大乘小乘互为师父的美谈。

    这种以真理为师,不计较名位,互相忍让、谦虚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效法。

    三、从处世泰然看古德的行谊

    (一)圆瑛法师

    佛教开大座的讲经,开始有信徒代表迎请法师,讲完经以后,维那法师会说:“打引磬,送法师回寮。”等于国宾离开时,放礼炮送他一样。有一次,圆瑛法师讲经圆满了,维那法师有些紧张,竟然把“打引磬,送法师回寮”,呼成:“打法师,送引磬回寮。”圆瑛法师听到维那法师这么一喊,马上回答:“不用打,我自己回去。”处世泰然的大师,不论好坏之境,总能一笑置之。

    (二)弘一大师

    四大高僧之一的弘一大师,对于物质上的生活享受,一向处之泰然。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夏丏尊教授来拜访他,和他一起用餐。餐桌上只有一碟菜,夏丏尊吃了一口,实在难以下咽,又不好意思嫌弃,只好苦着一张脸说:“这菜好咸。”

    弘一大师面不改色地吃着菜,欢喜地回答:“咸也有咸的味道。”

    即使是用了几年破烂的毛巾,他还是不愿意汰旧换新,一再婉拒别人的好意,仍是一贯地笑说:“还可以用嘛!”床铺爬满了臭虫,换成别人片刻也难安住,但是他却夜夜无忧,一觉到天明。

    (三)重显禅师

    宋朝的重显禅师,想到浙江的雪窦寺去参学,路途上遇到夙有德望的长者乡亲,他闻知禅师要到浙江雪窦寺参学,就自告奋勇地说:“雪窦寺的住持大和尚,和我是相交多年的好友,我写封介绍信给你,你带着信给他,一定会受到礼遇的。”重显禅师感谢长者的好意,带着他的介绍信上路,经过几个月的跋涉,终于到了浙江雪窦寺。

    时光匆匆,重显禅师在雪窦寺已有五年了。有一天同乡的长者来拜会住持和尚,谈起此事,探问重显禅师的近况:“当时我替他写了介绍信,不知道有没有交给住持和尚?”

    住持闻语,十分讶异:

    “这个人确实已进禅堂参修,倒是没收到你说的信。”

    于是,住持派人把重显禅师找来。同乡的长者问:“你为什么没有把我写的介绍信给住持和尚呢?”

    重显禅师回答:“出家人应是一无所求地随缘参学,介绍信所带来的特别待遇,只会使我生起傲慢,反而阻碍我的修行。因此,我并没有把你的信转呈住持,今日你既已到此,我就把信还给你吧!”重显禅师五年来隐晦自泰,不求闻达,那种磊落洒脱的气度,没有几个人可以与之相比的。他得到住持和尚的欣赏,将管理雪窦寺的重责大任交给他,光大门庭,令禅宗大树法幢,后人尊称他为雪窦重显禅师。

    现在的人,都禁不起人情冷暖的考验,也经不起折磨考验,所以从古代大德的行谊看来,我们知道,他们对世间好坏都能处之泰然,也因此才能成为一代大师。

    四、从忠孝勇敢看古德的行谊

    (一)道楷禅师

    宋朝的道楷禅师,他的德行节操也是难能可贵的。有一次,皇帝要赏赐紫袈裟给他,并封号为定照禅师,道楷禅师视功名富贵如浮云,不肯接受。皇上再派开封府尹李孝寿说明皇上奖赏之意,他仍然不肯接受。皇帝生气了,派人去捉拿,使者知道道楷禅师是很忠诚的人,借故问说:“禅师身体有病吧?”

    道楷禅师说:“没有。”

    使者又说:“只要说有病,就可以不受处罚了。”

    道楷禅师说:“我怎么可以说身体不好来欺骗皇上,来获免受罚呢?不可以的。”

    对一般人而言,皇帝要颁发奖赏,那是求之不得的事,道楷禅师却保持修道高操的风范,莲池大师曾赞叹道楷禅师:“荣及而辞,人所难也;辞而致罚,受罚而不欺,不曰难中之难乎!”他的清高,以及无欺的勇敢精神,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二)法遇法师

    晋朝的法遇法师,侍奉道安大师为师,是位大根器的人,有400多人跟随他学习佛法,有一次,有一位游方僧喝了酒,法遇知道以后,只加以处罚而没有迁单开除。道安大师知道这件事,认为犯了佛门严重的戒规,却不严格执行戒法,如何领众竖立法幢?所以立刻准备竹筒,内中装一竹杖,派人送给法遇法师,法遇法师打开竹筒看见竹杖,明白是为了喝酒这件事,远劳师父忧虑,心中惭愧万分,马上敲钟集众,供起香案,自己伏在地上,请维那法师用竹杖鞭打,代替道安大师处罚自己训众不严的过错。

    这种事情,若是换了现代的年轻出家人,一定先打碎竹筒,折断竹杖,然后说:“这个老家伙,太爱管闲事了。”回想古代大德,他们那种尊师重道,孝敬师长,勇于认错的态度,实在是我们所应学习的地方。

    (三)法冲法师

    唐朝贞观初年,朝廷下令,凡是不经政府许可而私下度人出家者,判处死刑。有许多私自剃度的出家人,就逃到法冲法师处避难,使得粮食缺乏。法冲法师亲自到县府,请求布施道粮,并说如果要判死刑,他可以顶替众人的罪。官府受到他的勇敢与大义所感动,冒犯法网周济粮食给他。

    一般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容易生起勇气;但为大众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勇气就会有所计较了。古代大德常常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佛法的延续,表现出勇敢的精神,甚至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

    修持态度

    上述是古德们的行谊,其次,谈论我们应有的修持态度。

    一、在观念上应有的修持态度

    在我个人修行或教学的体验中,我认为观念的正确与否,对一切修行或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的观念,好比八正道中的正见,如果观念不正,则无论信仰、求法,甚至做人处事,都有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认为学佛修持,必须先具备四种观念:

    (一)佛教重于寺庙

    当今不少佛教徒只知道护持师父,不知道护持教团、护持佛教。出家僧众只知为寺院辛劳,但不知为佛教奉献。佛教与他们好像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到处的寺院都有办法,就是佛教会没有办法。

    有一些寺院,非但对佛教提不出贡献,反而成为复兴佛教的累赘。寺院是靠佛教而存在,但现代的佛教却不能因寺院而兴隆。所以我们应该先建立佛教比寺院重要的观念。

    (二)大众重于自己

    佛教是一个重视大众的宗教,佛陀也常说大众所在才是佛陀慧命之所在。没有大众,就没有佛国。所谓“要成佛道,先结人缘”。这说明了佛教对大众福利的重视;不重视大众,一切就都不是佛法了。

    中国大陆上的丛林选任住持时,第一个条件是看他有没有供养心,有供养心的人,才会注意大众的利益。遗憾的是许多佛教徒,只知道自己的拥有,不知道全佛教的前途。所以学佛修持,应先具有的观念是:大众第一,自己第二;佛教第一,寺院第二。

    (三)护法重于护人

    今日佛教,护法的人少,护师的人多;护佛的人少,护神的人多;护教的人少,护人的人多;护道的人少,护情的人多。到处都以人为中心,不以法为中心。佛法需要的,不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师父需要的,信徒争先恐后地护持。遗憾的是有些法师不推动佛教的教育、文化、慈善等事业,只看中自己寺院的利益,甚至只顾个人的利益。佛教的四依:“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其中依法不依人,更是佛教徒在观念上首先应该建立的修持态度。

    (四)退让重于争取

    佛法告诉我们凡事要忍辱,名利之前要退让三分,不幸的是许多人没有学到佛法的退让,仍然一如世法的争取,甚至为了争权夺利,不惜公堂相见。

    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低了头,就能看见水中天;退了步,就能把秧插满田,这实在是耐人寻味的话。

    二、在生活上应有的修持态度

    我们不能以物质生活为满足,要进一步探究精神的生活;不能以世乐为乐,应一心以佛法为乐。在生活上,我提出四点应有的修持态度:

    (一)精神重于物质

    佛教并非不重视衣食住行,生活离不开物质,但是完全生活在物质里,就会被物质所囚,所以我们要扩大精神领域,才能超越物质的生活。

    后唐的全付禅师,力辞朝廷颁赐的袈裟,使臣奉命再往,他仍推辞说:“吾非饰让也,恐后人效吾而逞欲也。”佛教中的大德,精神世界富有了,就不再介意外境物质的有无。像希迁禅师以石头为家、大梅禅师以松子为食、高峰禅师冬夏一衲、大随禅师八十行脚……这些大德不管肉体上怎么困苦,物质上如何贫乏,他们仍然坚持精神胜过一切,这就是学佛修持的受用。

    (二)修行重于言说

    中国自明清以来,佛教徒大都非常理解佛法,善于谈玄说妙,讲说佛法头头是道。遗憾的是少有实证的功夫,一个对于宗教没有实际体验的人,其言行难免会走样。比方说念佛,曾有过一心不乱的境界?参禅,曾有过心境合一的时际?礼拜,感到庄严的人格升华?诵经,对佛法有大信心,生大尊敬?除了这些形式的修持,对横逆境界有大忍耐,不生退心?对芸芸众生,能慈悲喜舍,毫不悭吝?在五欲之前,能去除贪念?在气恨之时,能去除瞋心?

    说到一丈,不如行到一尺。佛法不是哲学,只供我们谈论,主要是在生活上表现佛法的行持;这些行持是不在言说之间的。

    (三)不变重于随缘

    佛教里常听到两句话:“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宗旨而能随缘行道,随缘生活而能不变所宗,这是很好的修行。但是,不变的人养成墨守成规,增加我执法执,反而成为佛法复兴的障碍;随缘的人有了这美好的随缘借口,甚至坏事做尽,也说是随缘。如果随缘俗化,随缘堕落,不如还是坚持佛法的戒律,不变为好。

    千余年来,佛法太随顺世间,太肯随缘,到今日已成为社会化的佛法;我们希望的是用佛法化导社会,不可为社会所化。佛法中做人的基本五戒是不变的,四谛十二因缘是不变的,菩萨道的六度是不变的,慈悲心、菩提心是不变的。变,是把坏的变为好的,不是把好的变为坏的。佛教徒主要的课题,是把佛教的本来精神、本来面目,实现在人间社会,千万不可忘记自己的立场,一味地随缘;在随缘中要不变所宗才是最重要的。

    (四)法乐重于世乐

    信佛学佛,不是为了受苦而来,是为了追寻快乐而来。有些人以为信佛学佛以后,不能吃好的,不能穿好的,五欲不可贪,六尘不可染,进一步还要行布施,学忍辱。其实佛法不是叫我们不要快乐,佛法是重法乐不重世乐,世间欲乐不去一分,佛法法乐就不能增加一分。世乐是短暂的,污染的,信佛学佛的人不知体证法乐,不知从慈悲布施、忍辱行道,以及各种修持法门中体证快乐,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

    在僧团里,许多出家学道的人,远离故乡,抛弃亲人,过着简单的云水或茅蓬的生活,他们正是“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不能获得法乐,仍然喜欢世乐的人,在佛法里是不容易生根成长的。

    三、在世法上应有的修持态度

    人生于世间,不能离开世法,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那么,在世法里我们应抱持何种的修持态度呢?以下兹提出四点略作说明:

    (一)法情重于人情

    世法依人情,佛法则不依人情。因为超脱了人情人性,才能有道情佛性。

    一位有钱有势的“护师”信徒,想要扶乩跳童,问他的皈依师父:“师父,我能扶乩吗?”

    师父迎合说:“能扶!能扶!”

    另一个问:“师父,我生性欢喜吃牛肉、羊肉,可以吗?”

    师父也说:“可以,可以方便!”

    “宁教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作人情”,宁可穷死、饿死,宁可不建寺院,没有信徒,也不可说出违背佛法的话,做出违背佛法的事。

    唐朝的从谏大师,中年出家后就从未回家,过去俗家的孩子长大了,非常思念父亲,希望能见父亲一面,经过多方打听,知道父亲驻锡处,不远千里跋涉,终于找到那所寺院。他从小离开父亲,不知父亲的样子,刚巧一个大和尚开门出来,他问道:“请问大德,从谏师父在吗?”

    “你找他做什么?”

    “他是我的父亲……”

    从谏大师用手一指东边说:“在那边!”

    孩子走后,从谏大师把门一关再也不开了。学佛的人,如果每事都在人情里周旋,就会离道很远,唯有把佛法看得比人情重,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

    (二)清淡重于攀缘

    人情很浓,修道很淡。学佛修行的人,入门后首先要学习过清淡的生活。

    物质生活缺乏,不用太放在心上,要在心上寻找比物质更宝贵的东西;人情生活缺乏,不用太放在心上,要在心上寻找比人情更重要的法情。

    不能安于清淡,就不能与佛法相应。大乘佛法里虽有多彩多姿的丰富内容,例如菩萨戴的是宝冠,挂的是璎珞,甚至佛界如琉璃世界、极乐世界都是那么富有,那么堂皇,但是那一切仍是从清淡中去庄严的。

    (三)化他重于被化

    出家弟子要化他,在家弟子也要化他。一般佛教徒度众的热忱,总不如其他的外教。有一些佛弟子热心化他,但由于自己所信所修不够,不但不能化他,反而被他化去了。所以,本身必须具足信心、定力、辩才、慧解等资粮,才有度化他人的力量。

    (四)有道重于有财

    依世法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有钱,但在佛法上,人生最重要的是有道。究竟是财重要还是道重要?从人间立场来讲,财也重要,道也重要。佛教如果没有净财,怎么养众和度众?怎么兴教立业?大众如果没有道行,怎么安身立命?怎么超然解脱?可见财和道都重要,不过比较起来,我们学佛修持,仍然是有道重于有财。

    一般而言,赚钱的人多,办道的人少,因为在现实的生活里,钱比较重要。但是水、火、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子孙等五家共有的钱财,就算拥有它,也是烦恼重重,危险不已。而且,财有用完的时候,道是受用不尽的。

    四、在义理上应有的修持态度

    我们修持应依法而修,圣言量是我们修行的准则,学佛修行必先通达佛法的基本义理,如有佛法义理作为依据,则所修所行必定不会有什么差错。对于无边的佛法义理,我们应采取什么修持态度呢?兹分四点说明:

    (一)融通重于宗派

    佛教里有主张专宗修行一门深入的,专宗修行不错,但不能有宗派的争执。不管学禅宗、净土宗或天台宗,所修所学的都是佛法,不要互相非难,应互相尊敬,彼此融通。

    有个笑话说,有一位师父两腿患了风湿病,由两个徒弟轮流按摩,大徒弟按摩左腿,小徒弟按摩右腿,每次轮到师兄按摩时,师父就赞美师弟的按摩技术,轮到师弟按摩时,师父又说师兄按摩得怎么好,师兄弟二人每次听了都满肚子不高兴。有一天机会来了,师兄趁师弟外出,就把他按摩的右腿打断,让他回来按摩不到,师父也不会称赞他了;师弟回来一看自己按摩的师父右腿没有了,心想一定是师兄搞的鬼,便把他按摩的左腿也打断。两个徒弟为了互相嫉妒,逞一时之气,师父的两条腿没有了,被害的不是徒弟而是师父呢!

    如同修学禅宗的批评念佛的人靠他力没有出息,修学净土宗的人又讥嘲参禅的会走火入魔,各宗派为了自己的教派而歧视别人,损失的还是佛教。

    (二)实证重于慧解

    修学佛法需要慧解;不重慧解,盲修瞎练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光在慧解上着力,在修持实证上没有功夫,慧解也只是知识,和研究哲学差不多,不能获得宗教里的真正利益。

    发心修持佛教,必须在生活里受用、实践。例如嘴边常赞美别人,是奉行佛法的言语布施;常体会人我之间的因缘关系,就能悟出众生原是一体不可分的;勤劳服务,看起来是为别人,其实是为自己;感恩恭敬,看起来是对他人,其实受益的是自己。

    学佛的人能够行解并重最好,否则做个老实修行的人也不错,千万不可只有世智辩聪,于己无益,对别人也没有帮助。

    (三)信仰重于怀疑

    佛法有时候从信仰入门,有时候也从怀疑入门。禅宗教育初学者,常常教他们要提起疑情,佛法是不怕怀疑的,但是,如《华严经》所言:“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又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在信仰上培养绝对的肯定,才是契入佛门之道。

    佛陀的智慧深广无边,一般浅知浅学的凡夫,对深广无边的佛法都能完全信受奉行,自然不是容易的事,但是信仰而不怀疑,肯定一切而不否定一切,这是对佛法义理应有的态度。

    (四)普遍重于神圣

    许多人在有意无意间常把佛法义理神秘化,例如孕妇不能诵《金刚经》;家中有死人或女人生产,需将佛像经书遮盖起来。甚至有些寺庙,请购了《大藏经》,将之束之高阁,说是供养不是给人阅读的;佛经太神格化了,这是佛法不能普及的原因。

    经典的神圣在于其义理、内涵,非文字本身,借由经书文字而将佛法普遍弘传,深入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古德的清高朴素、忍让、处世、忠孝等各种行谊,可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明了在观念、生活,及世法、义理上应建立的修持态度,使我们在实践时不致走偏。如此的见贤思齐、解行并重,相信定能安然无碍地进趋佛道。

    1976年11月讲于台北艺术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