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体验-奇人的修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奇人也是人,他们之所以称奇,是因为具有超乎常人的忍耐、愿力、智慧、慈悲、精进等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常对各种的奇人异事感到惊讶,以为不可思议,其实,古代的典籍里记载了很多的神奇事物,比现代的玄异之事更引人入胜。我们今天越过千百年的时光隧道,参访这些奇人异事,为的是探索古往今来伟大人物的智慧、愿力,学习他们忍辱、精进的精神力量,而不仅仅止于好奇和兴趣。

    什么是“奇人”呢?就是具有大忍耐、大愿力、大智慧、大慈悲,能够了脱生死,断尽烦恼的奇妙之人。他们对于生命意义,常常别有会心;对于生活境遇,总是巧于解脱,他们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灵和气质。以下从六个角度来谈谈佛教里的奇人,并借由他们的修证了解佛教许多微妙玄通的智慧。

    一、从忍耐看佛教的奇人

    提到“忍耐”,有的人心里会想:“我的脾气很好,我待人也很和气,什么挫折我都能忍受,我的忍耐功夫也是不错的!”“忍耐”并不只是平常生活的忍受能力,而是指灾难考验来临时,能够忍辱耐烦的自制力。以下举几个佛教里大忍耐的奇人,作为参考。

    1.宋朝的浮山法远禅师,听说北方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就邀天衣义怀禅师等八个人,千里迢迢从南方行脚到北方去参访名师;他们千辛万苦地走过高山峻岭,历经几个月才赶到那所寺院。一行八个人依照规矩进客堂挂单,可是,从早上一直等候到中午,都没有法师出来招呼,几个人又饥又饿,寒冷的风又呼呼地吹,有四个人受不了饥寒,就走了。剩下的支撑到了黄昏,还是没有人理他们,终于又有三个人待不下去,决定走了。到了晚上就剩下法远禅师孤单一人。冰冷的寒风一直灌进来,法远禅师又饿又冷、手脚都冻麻木了,可是,他下定决心,为求佛法绝不退缩。这时来了一位知客法师,很不客气地斥逐他:“喂!你为什么还坐在这里?快点走啊!”

    法远禅师一动也不动,很恳切地向知客法师表白求法的虔诚。想不到知客法师完全不听他的解释,只是一个劲地斥逐:“没有人理睬你,你就应该走了,还啰唆些什么?”

    法远禅师丝毫不被知客法师的严词厉色吓阻,依旧端庄地坐着。知客法师看他竟赖着不动,回身捧来一盆水,兜头泼过去,泼得法远禅师一身湿淋淋的,水滴被寒风一吹,便化成了冰,冷冽刺骨,法远禅师却依旧八风不动地端坐着,缓缓说道:“大德,我千山万水来此求法,岂是这一盆水就能把我赶走吗?”

    各种困难、苛责、侮辱都动摇不了求道热忱的法远禅师,终于如愿地被留了下来,但法远禅师在寺里挂单以后,生活却更难过了,可说是众苦咸集。每天负责煮饭给好几百个人吃饭的法远禅师,看大家生活得这么苦,实在不忍心;有一天,拿了点油掺在锅里,煮成稀饭给大家吃,大家吃得非常高兴,还取名叫“五味粥”,这件事被当家法师知道后,可不得了,立刻传唤法远禅师来骂:“你怎么可以拿常住的油煮饭给大家吃?你这么会做人情?赔油!赔常住的油!”

    法远禅师合十答道:“我没有钱赔啊!”

    “没钱赔?把你的袈裟、棉被、铺盖留下来赔偿!”

    法远禅师凑齐所有的衣物赔偿还不算,又被赶出山门,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了。这时的法远禅师,一心不乱静静地在山门外打坐,不顾风吹雨淋,不退初心的等待机会再进去挂单求法。这样熬了半个月之后,寺里的住持才发现有一个人寂守在长廊上,仔细一看,竟是因添油下菜被迁单开除的法远禅师,便走过去责问:“你怎么还坐在这里不走啊?你坐多久了?”

    禅师恭恭敬敬地答:“半个月了。”

    住持一听,立刻借题发挥:“什么?你白白在这住半个月了?算房租!算房租!”

    这时的法远禅师已经身无分文了,哪里有钱付房租?只好到处诵经来还债,虽然艰苦备尝,但是修学佛法的愿心却始终不放弃。住持看到法远禅师能经得起火煎冰冻的考验,法性具足,这才立刻升座,请法远禅师接掌住持职位。法远禅师深明“心是怨家,常欺误人”的妄境,忍了又忍,终于能戒瞋除垢,如法成道,达成《法句经》里“舍弃忿怒,灭除慢心,超越一切束缚,不执着心和物;无一物者,苦恼不相随”的境界。

    2.西藏的密勒日巴尊者,也是借助大忍耐、大精进而修持正法。年轻时的密勒日巴,因为修持密宗的咒术黑业,不用在正途,后来悔改知错后,就不远千里礼拜马尔巴上师学道;上师因为他的根习未净,为拔除往昔所造罪业,再三应机度化,在生活里锤炼他的忍辱心性。当密勒日巴拿着经书到佛堂里准备持诵时,上师就挥赶斥逐他:“你的书拿到外面去!我的护法神嗅了你的邪书气,会打喷嚏的!”

    密勒日巴立刻觉得羞惭,心想:“上师大概知道我的书里有咒术和诛法吧,我今后决不能再使术造孽了!”

    为了供养师父,密勒日巴四处化缘,好不容易讨来21升麦子,他用14升麦子买了一个崭新的大铜灯,再把剩下来的麦子装在自己做的皮口袋里,捆在铜灯上,一路万分吃力地背回来。满满一口袋的麦子极重,铜灯也压曲了肩,好不容易背到上师住宅前,已经疲惫不堪了,扑通一声,把东西从背上卸下来,落地太重,把房子都震动了。上师出来一看,立刻申斥说:“这个小子,气力倒真不小啊!你是不是想把我的房子弄倒,压死我啊?真可恶!把口袋拿出去!”

    一面责备,一面还抬起脚踢他。密勒日巴只好把麦子拿到外面,心里暗想:“这位上师真不好惹,以后总得好好地谨慎侍候才是!”

    像这样借题发挥的责难,几乎无日未有;严苛无情地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在动心忍性间启迪密勒日巴的法性,一直到历经种种挫辱鞭策,终于得到心传正法后,马尔巴上师才和颜以对,师徒两人抱头痛哭一场。密勒日巴所证得的无上妙谛,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非难与挫辱中成就的。

    所以,刻骨铭心的要求,是诸佛菩萨的慈悲;而能够吃得苦中苦的人,才能直证菩提,求成佛道。

    佛教所讲的忍耐,不仅要忍合情合理的责求,忍一时一地的折磨,更要忍受悖情逆理的误解,把忍耐当作诸佛菩萨的慈悲教诲、福报修持,在其中肯定自我的道德人格,肯定真理正义终必水落石出的信念。我过去修行学道的时候,也曾受到各种试探、磨炼,虽然跟这些前辈比起来,是百分不及一、千万分不及一的,但是已经使我感受到“至艰至苦的磨炼,是为了至深至久的幸福”的意义,也训练了我“千磨百劫犹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态度;可以说我今天的一切所学所能,都是吃种种苦、耐样样劳而磨炼出来的。

    3.金山寺的妙善禅师,世称“金山活佛”,是现代人,1933年在缅甸圆寂。他行迹神异,又慈悲喜舍,到今天还流传着许多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奇事。

    在金山寺旁的一条小街上,住了一个贫穷老婆婆,与独生子相依为命,偏偏这儿子忤逆凶横,不时打骂亲生母亲。妙善禅师知道此事后,生起了悲悯心,便常常去探望老婆婆,为她说些因果轮回的道理。那个逆子非常厌恶这个和尚常来家里,有一天起了恶念,悄悄拿着粪桶躲在门外,一等妙善禅师走出来,就不声不响地把粪桶朝禅师兜头一盖,刹那间腥臭污秽的粪尿淋满了禅师全身,一时轰动了半条街,大家赶来看热闹……妙善禅师却不气不怒,一直顶着马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边,才缓缓把马桶取下来。旁观的人看到他的狼狈相,更加哄然大笑,妙善禅师毫无在意地说:“这有什么可笑的?人身本来就是众秽所集的大粪桶,大粪桶上面加个小粪桶,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有人问他:“和尚,你觉得难过吗?”

    妙善禅师说:“我一点也不难过,老婆婆的儿子对我慈悲,给我醍醐灌顶,我心里正觉自在哩!”

    受苦受辱到这种地步,还能一心不乱地离妄去瞋,妙善禅师的心胸是何等高超!后来那个忤逆儿子觉悟了,来向禅师谢罪忏悔,金山活佛欢喜地向他开示:“父母养育之恩山高海深,佛陀说:‘若人百年之中左肩担父,右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父母养大你,费了多少心血精神,你不能让母亲时时欢喜安乐,反而打骂犯上,如此不孝,何以为人?”那个逆子听了,衷心悔悟,跪在活佛面前,痛哭流涕地忏悔道:“我真该死!我真该死!”

    受了活佛的感化,那个逆子从此痛改前非,竟以孝名闻声乡里。后来母子两人皈依佛门,受持斋戒,一起做了佛门弟子。

    佛教相信“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像金山活佛这种忍耐,是勇于牺牲的精神,不是软弱的行为,所谓“舍恚行道,忍辱最强”,它的力量之大、功德之多,是布施、持戒所不及的。

    古诗说:“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太刚则折,以暴乱、武力为处世态度,很容易遭受到伤害、毁坏。拿我们的牙齿与舌头来比喻,坚硬的牙齿未老先落,而柔软的舌头却伴随我们至死,可见刚强刚愎不一定长久,柔和柔顺不一定软弱。像寒山子的诗:“人来谤我我何伤?且忍三分也无妨;却为儿孙榜样计,只从柔处不从刚。”可见忍耐是潜移默化的功夫,能忍一时之辱,便能夷灭自己一时之戾气;能修一世的忍耐,便能默化他人一世的顽冥。

    百炼钢之所以能化成绕指柔,全凭“忍”字一诀。从浮山法远禅师、密勒日巴尊者和金山活佛忍辱的事迹中,应能得到很好的启示。

    二、从愿力看佛教的奇人

    所谓“愿力”,是为了实现人生崇高的目标及理想,不惜牺牲奉献的一种大无畏的力量。身为佛弟子,最大的愿力就是绍续诸佛慧命,担负如来家业,使众生都能苦海得度。佛教的奇人,他们所抱持的愿力是:以大慈悲度众为愿——是为大我、公义而发下弘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利而发愿。以大无畏精神为力——这种力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力,不是诉诸意气的蛮力。

    结合大愿心和大无畏所形成的力量,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有达不到的理想,办不成的事业。以下是结合此愿心和力量的例子:

    1.唐朝的鉴真大师是江苏扬州人,饱读经论,弘扬佛法不遗余力,深为当时士民所重。那时有两名日本僧人荣叡、普照,久仰鉴真大师的盛名,特地渡海来请大师前往日本弘法。大师为了使佛法的甘霖能普沾天下苍生,便欣然应允。许多弟子劝他不要贸然前往,以免遭遇不测。鉴真大师说:“为大事也,何惜生命!”坚持前往日本弘法。

    但是,一次又一次地阻碍,几度扬帆历经千辛万苦,一路上困难重重,不但未能达成佛法东传日本的愿心,反而因局困海中孤岛两年,导致双目失明。然而,再大的艰难困苦,终不能遏阻大师远渡重洋的愿心,他内心深觉弘扬佛法于海外的事业“舍我其谁”,因此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经过12年的艰苦备尝,终于在第6次的航行后圆满实现。

    鉴真大师为这个荒陬野岛带来了宗教、文学、医理、建筑、服饰、美术、工艺、蔬果、文物制度等种子,散播在东瀛三岛的土地里,使日本初民能亲炙大唐文化,普沾法喜。鉴真大师为了弘法异域的悲愿,不惜与顽民周旋,在误解中忍辱,在逆境中精进,甚至奉献自己的器身,用大无畏的精神来导航,以佛陀慈悲的愿心作依靠,终于完成了启导日本文明的弘法家业。

    所以,真正的愿力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会在忍辱、持戒中萌芽,在慈悲、精进中结成奇花妙果。

    2.唐朝的玄奘大师,一生殚精竭虑于佛经的传译事业,亲自跋涉瀚海,攀越峻岭往西方取经。其绍隆佛种、光大佛法的弘愿,不曾因路途遥远、时日漫长而稍怠。当他身陷荒地沙漠,命在垂危之际,还咬紧牙关地发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这种为佛法献身的大愿,终于使他平安地从印度取经回国,承续佛陀的慧命光辉,让中国佛教从此开花结果。我们常说佛教的四大精神是“悲、智、愿、行”,地藏菩萨怜恤地狱众生的煎熬辛苦,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悲愿,这种大愿已包含了大悲、大智、大行的精神。所以,我们从愿力来看佛教的奇人,不仅只看愿的大小,更要体会古德先圣们愿心的崇高伟大,他们的“奇异”之处,正奇在此中。

    三、从智慧看佛教的奇人

    在佛教里,不仅80岁的老禅师、老和尚具有奇人异事,有时候连10岁的小沙弥也令人称奇,7岁的均头沙弥证得阿罗汉果,就是极好的例子。以下另举几例来说明奇人的智慧。

    1.从前有两国交战,甲国向乙国下战书,限对方数日之内回答8个问题,如果能圆满答复,甲国便俯首称臣,如果答不出来,表示这个国家没有智慧之士,不足以立国。乙国的君臣,对8个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眼见大难将至,国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好向全国百姓张贴布告,谁能解答这8个问题,就封他高官爵,赐他厚俸禄。一天天过去,眼看期限将至,还是没有人出面,到了最后一天,有个老禅师游方而来,看到告示上的8个难题,抚掌大笑,撕下告示,来到国王的面前说:“这些问题太简单了,我能解答。”这8个问题是:

    (1)什么水比海水多?老禅师说:“一杯法水比海水多。”一杯水浇在枯萎的花草上,花草得到及时灌溉,可以欣欣向荣,这杯水就是甘霖;一杯水给一个焦渴的人喝,他的咽喉内脏得以滋养,可以活命保身,这杯水即是甘泉;佛法的喜水洒在绝望、痛苦的心田,润泽他枯涸的心灵,使他获得新生,发挥智慧,贡献大众。一勺法水,便是胜于大海汪洋的甘露。

    (2)什么人最美?有慈悲心的人最美。衣饰容貌的美是短暂的,人有老的时候,衣服有破旧的时候,只有慈悲心亘古常新。慈悲为怀的人能够化恶境为善缘,化假意为真情,化腐朽为神奇,使周围的人一起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人情的芳香。

    (3)什么人最富?布施的人最富有。因为行布施的人有喜舍心,能够知足常乐,布施出去的是有限有相的财富,却能获得无限无形的心宝。所以说,布施的人最富有。

    (4)什么人最穷?贪欲悭吝的人最穷。因为悭吝的人永远不能满足,欲求多则多苦,苦则不乐,心里像不毛之地,长不出欢喜的妙果。所以,物质的贫不算贫,心里的贫才是大贫。

    (5)双马如何分母女?两只身高、重量、毛色完全一样的马,如何分别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小马呢?禅师说:“放一堆草在地上,看看哪一匹马让另一匹马先吃?让的是母马,吃的是小马。因为畜生也懂得亲情,母马一定慈爱它的小马,让小马先吃。”

    (6)双蛇如何分雌雄?两条蛇,一样颜色、大小,如何区分雄雌呢?老禅师巧妙地解答这个问题:“弄一张网来,把蛇兜进去,公蛇一定非常着急,要找出口保护母蛇逃生,母蛇则会静静地卧在网里不动。由此可以知道哪条是公蛇,哪条是母蛇。”

    (7)什么力量最大?老禅师说:“忍辱的力量最大。”寒山子有一首诗:“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忍辱的力量可以化贪瞋为欢喜,化困厄为平顺;忍辱的力量是沛然莫之能御的。

    (8)什么人最不自由?也许有人会认为关在监狱里的人最不自由,事实上最不自由的是犯罪而不为人知的人,他虽然没有被绳之以法,关到监狱里,可是,他不管走路、吃饭,时时刻刻心里总有挂碍,日夜受到良知的谴责,死困在暗无天日的“心狱”里;这种良心不安的人,才是最不自由的人。

    老禅师的智慧解救了这个国家的兵燹,使老百姓免于战火的蹂躏,所以,智慧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暴戾为祥和。

    2.在佛教里,还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从他智慧流露的事迹中,可知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人。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非难那先比丘,诘责他说:“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

    聪明的那先比丘反问他:“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呢?”

    “我父亲传给我的。”

    “父亲的王位是谁传给他的?”

    “祖父。”

    “祖父的王位又是谁的?”

    “曾祖父。”

    那先比丘继续问:“这样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您相不相信您的国家有一个开国君主呢?”

    弥兰陀王正容回答:“我当然相信!”

    “您见过他吗?”

    “没有见过。”

    那先比丘又问:“没有见过怎能相信呢?”

    “我们的开国君主制定了典章、制度、律法,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是,我相信他一定存在的。”

    那先比丘微笑颔首说:“我们相信佛陀确有其人,因为佛教也有佛、法、僧,有经、律、论,有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历史事迹,他决不是虚构不实的人物,这个道理与你们有开国君主是相同的。”

    弥兰陀王无法借此非难那先比丘,动了脑筋又想到另一个难题,他问:“你们佛教徒常常讲:‘人生第一快乐就是证悟涅槃,达到不生不死不灭的境界。’那先比丘,你已经证悟涅槃了吗?”

    那先比丘谦恭合十道:“惭愧,还没有。”

    弥兰陀王得意地问:“既然没有证验过,你怎么知道有涅槃的境界呢?”

    那先比丘不直接回答,反问弥兰陀王:“大王,假如现在我拿一把大刀把您的膀子砍掉,你痛不痛啊?”

    弥兰陀王变色说:“当然痛!哪有膀子砍断了不痛的!”

    那先比丘追问:“您的膀子又没有被人砍断过,您怎么知道痛呢?”

    弥兰陀王答:“我看过别人被砍断膀子的痛苦情状,我当然知道痛啊!”

    那先比丘微笑致意道:“大王,我也同样地看过别人证悟涅槃时的快乐,所以我知道涅槃境界的美妙啊!”

    弥兰陀王这个疑难又再次被驳倒,他还是不服,绞尽脑汁第三次发问:“你们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你怎么去原谅你的仇敌呢?”

    那先比丘开颜笑了:“大王,如果您的腿上长了一个脓血疮,您会把腿砍掉吗?”

    “不会!”

    “那么,大王您怎么办呢?”

    “我会细心地清洗它,为它敷药,时间久了,疮就好了。”

    那先比丘说:“是的,仇敌、坏人就像一个脓疮,不去照顾、医疗,就会蔓延恶化,所以必须用法水去清洗,使他们弃邪归正,改过自新,这个跟大王您护持腿上的脓疮是同样的道理。”

    弥兰陀王点头称善,他想一想又计上心来:“你们常常劝人要修来生福,你们既没有经历过死亡,怎么知道人死之后还有来生呢?”

    那先比丘和蔼地回答:“这好比甜橙,果实成熟了掉在地上,果肉腐烂了,可是种子却埋在土壤里,等到时机成熟,就会萌芽、成长,茁壮为一棵甜橙树。人的身体只是四大暂时的假合,等到幻境破灭,躯体也就死亡了,可是业识却能不断生死流转,好像甜橙的种子在六道轮回中生生不息;不止有一个来生复苏,而且有无限个来生。”

    弥兰陀王心有不甘,又提出第五个问题来质疑,一个比一个更难回答,但是那先比丘智识过人,胸有成竹,依旧微笑着一一开示。

    3.佛教里类似的智慧,经典卷帙间俯拾即是。有名的一休禅师,就具有在谈笑间旋乾转坤的菩提心量。有一天,一位信徒向一休禅师告辞:“师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

    禅师问:“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寻短见呢?”

    “师父,您不知道,我经商失败,现在债台高筑,被债主们逼得无路可走,我没有办法应付,只有一死了之啊!”

    “难道一定要死才能解决吗?没有别的路可走吗?”

    “没有了!我家里只有一个幼小的女儿,我已山穷水尽别无生机了。”

    禅师灵光乍现:“我有办法了!”

    信徒急问:“师父,您有什么办法?”

    “只要你把女儿嫁给我,我做你的女婿,问题就解决了。”

    信徒大惊失色:“这……这……这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挥挥手说:“要帮助你解决问题啊!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里做你的女婿。”

    这位信徒素来十分虔信一休禅师的智慧,回家后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里来做他的女婿。这个消息一传出去,立刻轰动全城。到了迎亲那天,看热闹的人把商人家里挤得水泄不通,争着一睹这件奇事。一休禅师安步当车抵达后,什么话也不说,只吩咐在门口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围观的人更觉稀奇,一个个屏气凝神准备看好戏。一休禅师安安稳稳坐下来,轻松自在地写起书法,不一会儿工夫就摆了一桌的楹联书画,大家看一休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反而忘了今天到底来做什么。结果,禅师的字画不到一刻钟就被抢购一空,卖书画的钱堆成了小山一样高。

    禅师问这位信徒说:“这些钱够还债了吗?”

    信徒欢喜得连连叩首:“够了!师父您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变出这么多钱!”

    一休禅师拂拂两袖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也不做女婿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再见!”

    又有一天,一位将军下帖子请一休禅师到家里供养,禅师一向不修边幅,如同平常一般的穿着就去赴约了。守门的卫士看到他,连声怒喝:“哪里来的疯疯癫癫的和尚,走开!走开!”

    禅师忙说:“你家主人请我来吃饭的,你怎么赶我走开?”

    守门的卫士白眼一翻:“胡说!我家主人怎么会请你这种和尚吃饭?他今天请的是庄严伟大的一休禅师,你也不照照镜子?快走!快走!”

    一休禅师被挡驾,只好回转去换了一身庄严的法服,再度来到将军府前。卫士看到一休禅师穿着那么庄严,连忙毕恭毕敬地礼请入内。开席后,禅师坐在丰盛的筵席上,将一盘盘的菜一一夹进衣服袖子里。将军心里十分惊诧,以为禅师要留藏菜肴回去吃,当着众人颇觉难堪,就低声暗示禅师:“师父,席上这么多人,不好看……等客人走了,我再多办些菜让您带回去好了……”

    禅师淡淡地说:“你不是请我吃饭,是请我的衣服吃饭呀!我人到了,不能进来;要穿上这件衣服,才能进来,这不是请衣服吃饭吗?”说完,把衣服留在席上,自己穿着破烂的僧衣回去了。

    当今社会上,不是也有很多人只敬衣冠不敬人,只问权势不问操守的吗?一休禅师的智慧随缘随化,无论机锋相对,或平实接众,都显现无上的智慧,更具有高瞻远瞩的功力。

    有一个非常富有的信徒,请一休禅师到他家里参观他收藏的古董精品,参观之后,富翁请禅师评价一下。一休禅师说:“你这些东西都很平凡,我寺里有1万年之久的盆,5000年之久的碗,那才是真正价值连城、无与伦比的!”

    富翁一听,高兴得不得了,立刻问:“有这样的宝物啊!师父,快开个价钱,我通通买了!”

    禅师想了想说:“你要真喜欢的话,我也可以割爱,只算你3000两银子好了。”

    富翁大喜过望,立刻叫家人捧出3000两纹银奉上,说:“这银子您先收下,明天我就到寺院里取那些宝贝回来。”

    隔天富翁来寺里取宝物时,一休禅师吩咐侍者:

    “带这位居士到后院去,那里所有的盆子、碗啦都是他的。”

    富翁喜滋滋地来到后院一看,哪有什么宝贝?只有一个猫喝水的碗,一个狗吃饭的盆。富翁面如土色,气呼呼地跟禅师理论:“一个狗盆,一个猫碗,哪里就能值3000两银子呢?”

    一休禅师大笑:“岂只值3000两?3万两以上的价格我都不肯卖呢,你如今能买到这两样宝物,还算你的福气呢!”

    富翁一听,无可奈何,只得怏怏然回去,内心懊悔不已。不久,传出了富翁布施3000两银子的盛事,一夜之间,这富翁受到众人的赞叹、崇敬,成了慈悲的象征。这时候富翁才明白:一休禅师是在教他为富不可不仁的道理,他用3000两银子买来的,不是猫碗、狗盆,而是慈心、高义,这个大功德哪里是区区几千两银子的价值所能比拟?

    一休禅师运用他的智慧去救人、教人、度人,可以起死回生,化衣冠为正见,转悭吝为布施。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件衣服、一样小小的笔墨、一对肮脏的狗盆、猫碗都可以用来说法,他的大智大慧岂是我们所能衡量的?而这些大智大慧都源自佛教的诸佛菩萨,又岂是我们所能轻忽怠忘的?

    四、从慈悲看佛教的奇人

    佛教里有很多大慈悲者,他们看到众生受苦,就像自己受苦一样,为了救众生脱离苦境,不惜献身殉道,这种“履行仁慈,博爱济众”的精神,创造了中国佛教的许多奇人异事。

    1.金山活佛为人治病,如果病人生的是疮包,他就不嫌肮脏地用嘴巴在疮包上舔吸,舔吸出来的一大堆脓血,还往肚子里吞下去,以免病人看了恶心呕吐,这种“能为甚难稀有之事”的行为,正是使人感动流泪的慈悲精神。

    2.日本的空也和尚,有一天晚上正在打坐的时候,突然闯进来一个凶神恶煞般的强盗,提着一口寒光闪闪的钢刀,威胁空也和尚把钱财交出来,空也和尚翻箱倒箧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了对方,两眼涔涔流下泪水。强盗看了泪眼滂沱的老禅师,不屑地说:“你这个和尚太没有出息了,你们出家人早已看破世间的一切,一点钱财算得了什么,值得如丧考妣般哭泣!”

    “我不是为自己失去钱财而伤心落泪,而是为你而哭啊!”老禅师继续说:“你杀人劫财,种下轮转恶趣的种子,我是为你即将堕入地狱受无量的苦而忧心痛哭啊!”

    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凡夫愚痴只贪图眼前不当的享受,不顾果报的痛苦,好比看到剑上涂了一层蜂蜜,赶忙张口去舔,虽吃到了蜜,但是舌头也割破了。菩萨能以无限的智慧,洞察五欲六尘的享乐即是未来鼎镬之苦的根源,因此以无尽的悲心,方便利导众生舍弃短暂虚幻的欲乐,转而追求无上的涅槃之乐。

    有一位常啼菩萨,看到众生在恶世中头出头没,饱受贫穷、老病、忧苦的煎熬,如同自己身历其境,因此常为众生悲泣不已。空也和尚的眼泪流露出多少菩萨对众生的关切,含藏多少菩萨对众生的哀矜。

    3.晋朝僧群禅师,一生淡泊名利,隐居于霍山,茅茨土阶,蔬食淡饭,安贫守道。霍山孤立大海之中,山顶上有一石盂,深有6~7米,清泉从中汩汩流出,芳香甘洌,如饮甘露琼浆,僧群禅师每日饮水充饥,不食粒米。从僧群禅师住的草庵到石盂之间,横梗着一条清澈的溪涧,禅师于是在溪上搭建一座木桥,每天往返汲水充饥。

    有一天当禅师如往日般提着水囊,过桥去汲水的时候,忽然看到一只折断翅膀的鸭子栖息在窄小的桥上,看到禅师走来,伸长着脖子表示抗拒。禅师看到鸭子挡住了去路,本来想以锡杖赶走它,可是又担心伤及鸭子,只好提着空水囊,空腹而归。第二天去汲水,鸭子仍然站立在桥头上,昂首逍遥,毫不畏惧。禅师不得已只好忍着辘辘饥肠折回庵中,天明再去,鸭子还是不离去。如此过了数日,禅师为了怕惊吓到鸭子,连日滴水未进,终于干渴而死。

    古德这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牺牲精神,正是佛陀慈悲襟怀的高度表现。

    4.魏晋时代法进法师,智慧慈悲具足,深得朝野上下的爱戴。有一次地方流年不利闹饥荒,饿殍遍野,状极凄惨。法进法师于是斋戒净身,拿着刀、盐到饥饿人家聚集的深山石窟之中,对着面黄肌瘦的灾民传授三皈依,然后将衣钵挂于树枒上,慈祥地对大家说:“今天我要将生命供养给各位,请各位割取我身上的肉聊以充饥吧!”

    看到平日最为敬重的师父要舍身救自己,人人踯躅不敢动手,法进只好拿起刀子割下自己的肉,掺和着食盐,端给大家食用。灾民们耐不住饥饿的煎熬,不得已含着泪水吞下法进法师的净肉。法进法师为了救活更多的众生,不畏痛楚,且无限欢喜地奉献了自己的性命。

    当初佛陀在因位修行时,也曾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完成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在菩萨看来,众生与自己一体,慈济众生就是完成自己的佛道。一切佛菩萨皆因众生而发大悲心,因发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此众生是我们实践菩萨道的道场,有了慈悲心,众生所加诸自己身上的一切磨难、困厄,都是醍醐甘露了。

    五、从神异看佛教的奇人

    佛教里的许多禅师大德,可说是奇中有奇、无奇不有,而诸般奇异,都是应机示化,为去除世人的瞋恚愚痴而神之玄之。

    1.有一位飞锡禅师,本名叫邓隐峰,为何称他为“飞锡禅师”?据说有一次,他看到两国的军队打仗,弄得老百姓民不聊生,他劝双方放下干戈不要再争战,可是刀兵无情,谁肯听一个出家人的话?不得已,邓隐峰禅师把锡杖往空中一抛,自己也随之在天空中飞舞。鏖战激烈的兵士看到半空中有个和尚飞来飞去,都啧啧称奇。不觉停手看他飞舞,看得发愣了,忘了争战打仗。从此得了“飞锡禅师”的封号。

    2.《高僧传》里,记载普化和尚的一段故事——

    某天,他到处向人化缘:“我要化一件衣服,化一件衣服穿噢!”

    信徒们听他这么说,这个也做一件衣服给他,那个也做一件衣服给他。他看了,却皱皱眉头两手一推说:“这个我不要!那个我不要!”

    “您不是要衣服吗?现在衣服给了您,怎么又不要呢?”

    信徒们摸不着头绪,普化和尚还是到处说:“我要衣服!我要衣服!”

    临济禅师知道了,就送给他一口棺材,普化和尚高高兴兴地说:“我有衣服了!我有衣服了!临济禅师知道我的心,如今有衣服穿了,我可以走了!”于是,又到处传告:“各位,我明天要死了,我要在东门坐化。”

    大家听了很好奇,一大早赶到东门去看热闹,果然看到他抬着一口棺材向东门走来,到了东门,他张望了一番,跟大家说:“你们这么多人看我死,真不方便,我今天不死了,明天到南门再死。”

    第二天,到了南门,还是一样人山人海,他又皱起眉头:“南门这么多人,我不要死,明天到西门去死。”

    隔天到了西门,人还是不少,普化和尚又抱怨:“众目睽睽之下,死得不自在,等明天去北门,没人观看的时候我才死。”

    看热闹的民众再三失望,心里想:“我们给这个疯疯癫癫的和尚欺骗了,哪里有人说死就死?他跟我们开玩笑的,明天不去北门了!”

    隔一天,普化和尚抬着棺材到了北门,看看四周:“好清静噢!现在不死更待何时?”说着,跳进棺材就死了。

    这件消息传出去,大家争相赶来观看,一个个抱怨着:“可惜啊!没有看到他死。”

    众人受好奇心驱使,想看看他死了以后究竟是什么模样,就合力把棺材打开,不料棺材里却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只隐隐约约听到空中传来阵阵念佛的声音……普化和尚化的缘不是衣缘,而是生死;一件衣服穿脱起来很容易,生死这件衣服,却往往是该穿的时候不肯穿,该脱的时候不肯脱。普化和尚妙想天开化缘,其实是对生死的了脱自如。

    六、从精进看佛教的奇人

    最后谈佛教里勤修精进的奇人。

    懒融禅师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用功的程度是我们现代人无法企及的。懒融禅师看书时,肚子饿了,就随手抓起一块番薯,一面啃一面继续读书,还吃得津津有味,旁边的弟子看到了,大吃一惊,叫道:“师父!您怎么吃石头?”

    懒融一看,果然是石头,随即毫不在乎地回答:“石头也好吃,石头也好吃!”

    他诵经更是专注,绵绵密密几乎诵到天女散花、溪声说法的境界,弟子们看他诵得凝神入定,连鼻涕悠悠地流下来都不知不觉,就提醒他:“师父,您的鼻涕快流到嘴里了!”

    他连眼皮都不抬地说:“我没有时间为了你们这些俗人擦鼻涕。”

    一叶落而知秋,我们可以从懒融禅师精进的功力,了解佛教神奇境界的一面,那不只是精神上的忘我、升华,也不只是愿力的锤炼、凝聚,更是千古身命的移情化性、脱胎换骨。

    奇人也是人,他们之所以称奇,是因为具有超乎常人的忍耐、愿力、智慧、慈悲、精进等精神。如果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能常行常觉,时时洁身慎言,事事守摄本心,体现佛法中的道念正觉,则人人都可以成为佛教的现代奇人了。

    1983年11月讲于嘉义商职大礼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