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体验-菩萨的宗教体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只要我们能涵养慈悲的性情,发萨提心,学习菩萨坚忍无我的精神,修持六波罗蜜,有心成为菩萨,那么人人都是菩萨。

    提到菩萨,往往会令人联想起供奉在寺院里的泥塑木雕,或是纸上画的,用铜铸的菩萨圣像。一般人心目中总以为菩萨是具有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能耐,是见首不见尾,能保佑发财的神明。其实,菩萨并不是神,他既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冥冥不可知的,菩萨不在远处,菩萨就在你我的身边。菩萨更不是被供奉起来,让人一味膜拜的偶像,真正的菩萨,应是在你我之间而富有救度六道众生的慈悲胸怀的人。

    明朝的藕益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持戒严谨,对于佛教清净宗风的振兴,有不可磨灭的功劳,是一位德行高超的比丘。但是,他却不以“比丘”自居,而自称“菩萨”。又如近代的太虚大师,有中兴佛教的悲心慈愿,但他那“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的宣言,可见菩萨好叫,比丘难称。再如近代发愿要证得肉身不坏的慈航大师,他在世时,喜欢别人称呼他为“菩萨”;他圆寂之后,肉体果然不坏,大家为了尊敬他,都称他为“慈航菩萨”。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凡人也可以做菩萨,只要你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发心,就是“发心菩萨”。对初发心的佛弟子称为“初发心菩萨”,甚至居士们,也有以“某某菩萨”互相称呼的。可见“菩萨”一词,并不仅仅限于所谓的菩萨圣像,菩萨也可用于对人的尊称,也就是说,有心趋向觉道的人,都可称为菩萨。

    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意思是说,要成为德行圆满的“佛陀”,必须从“人”做起。人乘的佛教,就是菩萨的佛教,人人发心,人人可为菩萨,与孟子所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的道理是相同的。当然,菩萨是有等级的,所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级,五十级以上就是等觉,如观音、文殊等菩萨即是。在菩萨学园里,好像学生一样,有小学、中学、大学等,虽然同称学生,程度毕竟不一样。如何才能成为真正有程度的菩萨呢?以下分为几点来说明:

    一、菩萨的性格——无我与慈悲

    我们信仰宗教,必须具有宗教的性格,佛陀之所以会成为宇宙第一的觉者,主要是基于他那慈爱众生、悲天悯人的性格;阿罗汉之所以成为阿罗汉,也是由于他具有厌离世俗、向往涅槃的根器。而天下万物各有其性,人的性情亦然,有的平易近人,乐善好施,有的冷若冰霜,离群索居。因此,到底具有什么性情的人才能成为菩萨呢?菩萨性格又是什么呢?就是无我与慈悲,因为有无我的精神,才能有慈悲的胸怀;有慈悲的心怀,才能有无我的智慧。

    菩萨,梵文为bodhisattva,音译为菩提萨埵,略称菩萨。菩提(bodhi)意即“觉悟”,或指“正觉的智慧”。萨埵为“有情”或“众生”,一般将菩萨解释为“觉有情”或“大道心众生”。觉有情又包含两层意思:一者指能够精进向上,追求无上菩提的“觉悟的有情”,也就是自受用、大智慧的完成,为“求道的菩萨”。一者指能够修种种波罗蜜,普利三根,“使众生觉悟的圣者”,也就是他受用、大慈悲的显现,为“化生的菩萨”。

    由上面所说,可知菩萨一方面怀抱有阿罗汉出离尘寰、追求真理的出世性格,一方面也充满佛陀悲悯众生、救拔倒悬的入世热忱,是介于自度自了的阿罗汉与自觉觉他的佛陀两者之间,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的圣者。

    菩萨最大的特征,在“慈悲”二字。菩萨,同声闻、缘觉一样,也要修行、断惑才能臻于解脱之境,他和阿罗汉(即指二乘之声闻、缘觉)最大的不同在于菩萨富有无量大慈大悲的性格。当菩萨看到众生受痛苦煎熬时,慈悲之心油然而生,而发出拯救众生出离三途之苦的大愿,不像阿罗汉看到世间的纷扰与生死轮回的痛苦时,便生起畏惧厌恶之心,只求早日出离娑婆,证入涅槃。

    因此,在佛教中,通常称菩萨之道为大乘,称阿罗汉之道为小乘。大乘、小乘是取自大、小舟舆之义,即以大船(车)、小船(车)代表菩萨与阿罗汉的不同精神;菩萨以大船帮助众生渡过苦海,阿罗汉则自乘小船脱离苦海,目的虽同,精神则有分别。菩萨由于具有慈悲的性格,也就富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大乘精神。故知慈悲正是推动菩萨实践利人利己的大乘佛道的原动力。

    慈悲,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佛陀弘法49年,讲经300余会,有三藏十二部的经典,都是基于一念的慈悲。慈,是“与乐”,给与众生大乐、人乐、涅槃乐三种法乐。悲,是“拔苦”,拔除众生轮转于三恶道的大苦。大慈,能伏治众生诸病;大悲,能抚恤众生诸苦。菩萨对众生的慈悲有如严父慈母一般,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他的大慈大悲如同太阳之普照大地,照抚一切众生,无微不至,并且是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菩萨随顺众生的需要,运用他的般若智慧,发挥他慈悲的力量而普度众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是众所周知的,他以无比的悲心,发下十二大弘愿以度脱五浊恶世的一切众生。他随时随地驾着慈航,席不暇暖,运用神通方便,往来于各地,寻声救苦;只要众生发出求救的声音,观世音菩萨没有不及时应现,及时洒下甘露的。他为了随顺众生,应病予药,而示现种种法身,有时为诸天,有时为八部;或者现妇女相,或者为童男身;有时携鱼篮,有时骑蛟龙,有时住紫竹,有时持杨柳……即是所谓的三十二应身,随处示现,救苦救难。这种随缘而化的道行,是菩萨从无我大悲的圆融性格中所流露出来的。

    更进一步地说,在菩萨的性格里,由于充满慈悲的本质,因此,在菩萨的心中,没有个人,只有众生的存在。众生需要什么,菩萨都会毫不吝惜地付出;无论是钱财、产业、妻子、儿女,甚至耳目、肢体、肝脑、生命,也毫不怨恼地施舍。

    譬如本生谭中记载佛陀在菩萨因地修行的时候,出生为王子。有一天,和二位长兄一同出游,在深山草丛中,发现一只刚刚产下七头小老虎的母虎,由于体力透支过甚,气息奄奄,危在旦夕;而那些初临世间的小虎儿,则嗷嗷待哺。王子看到这一幕,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决心舍身救虎。他支开两位兄长,从高处跳下深谷,准备让老虎吞食。但是母虎由于气息微弱,无法咬动坚硬的躯体。王子慈悲心切,以尖锐的竹片割破自己的咽喉;霎时,血流如注,王子忍痛爬至母虎的身边,让母虎吸食自己温热的血,终于挽回老虎母子的性命。慈悲,使王子忘记死亡的恐惧,甘之如饴地付出生命,菩萨就这样发挥了无我的精神。

    此外,在本生谭中还记载有佛陀前生出世为国王,慈爱人民,乐善好施,在全国各地广设救济所,大行布施,甚至割肉喂鹰,以救一只白鸽的故事。凡此种种,无非是告诉我们:菩萨由于富有浓郁的慈悲性情,悲悯一切众生,包容众生的一切愚痴罪业,甚至牺牲、忘我,乃至无我,颇有“若为众生故,一切皆可抛”,至死无悔的大无畏精神。

    《法华经》上说:“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菩萨经过累劫的修行,一切烦恼都已断除,一切梵行均已成办,本来可以证得清净涅槃,然而菩萨为了怜悯众生,不住涅槃,不断生死,乘愿受生六道,怀抱慈悲,广开甘露法门,转无上法轮,甚至为了救拔三途中的有情而发愿出生恶趣。譬如地藏菩萨,当他看到地狱中被熊熊业火烧炙的众生,便发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立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誓愿,只要有一众生仍在地狱,绝不成佛证果!

    综观上述所言,我们不难明白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正由于其慈悲的性格。“慈悲”,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原动力,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从无我的智慧中产生,其力量无以伦比!假使我们能拥有一二分的“菩萨心肠”,相信社会必定能减少许多纷争,并增添祥和之气。

    二、菩萨的思想——般若与空性

    菩萨除了涵养慈悲,还要具足般若智慧。也就是说要有思想、有智慧的慈悲,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滥慈悲。好比有人嗜赌成性,正苦无赌本之际,若施以钱财,则只有害了他;爱之适以害之也。换句话说,慈悲须伴随智慧,才能助人向上、向善;慈悲不是助纣为虐,徒然令人堕落的小恩小惠;更不是滥施同情的妇人之仁。慈悲如两足,遍行各地,般若心则如同双目,能辨明真伪、发现真相。慈与智,必须两者兼备,始能成就菩萨之行。

    所谓“般若心”,是指对世间的能所、物心、主客等差别相对的现象,观彻其虚妄性,泯除物我对待的执着所产生的“无分别智”,即是宇宙与我同在,众生与我一体的“空性”。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世间充满高低、贫富、秽净、愚贤的种种差别;但是,若就般若智慧的立场来看,这些千差万别的现象,皆由缘生而空无自性;宇宙的万有,物心也好,主客也好,性本空寂,二而为一,这就是法界一味,差别即平等的理事无碍境界。

    菩萨若至此境界,则众生对菩萨而言,不再是心外的存在,众生即心,心即众生,于是众生的悲喜苦乐,就是菩萨的悲喜苦乐;众生的生死轮回,就是菩萨的生死轮回。因此,众生生病,菩萨亦因而染疾;众生无明造业,菩萨亦代为受苦。又由于无分别智般若空慧的推动,菩萨视众生如己子,刻不稍缓地投入世间,积极地清净众生的罪业,而产生了“大悲清净世间智”,达到事事无碍的法界。

    如此,有了无分别智的大智力,可以修证无上菩提,如实无谬地化导众生;有了清净的大悲心,才能积极有效地救度愚痴。大智力是上求菩提的自利往相,大悲心是下化众生的利他还相;自利即利他,利他即自利,往相乃还相,还相亦往相,智目悲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二而一,一而二,为菩提心(思想)的主要内容。

    更具体地说,菩萨为了证得般若空慧,住往发大深心,尽形寿,舍身命地去追求。在《南传大藏经》中记载佛陀前生,曾有一世是婆罗门,名为善慧,秉赋纯良,喜闻佛法,常恭敬地供养三宝。当时,正燃灯佛应化于世的时代,有一天,善慧闻知燃灯佛要到自己所住的村落来说法,喜悦万分,为了不错过这旷劫难逢的因缘,善慧决定前往听法。但是在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道路是崎岖难行的。善慧自忖:“佛陀乃是世间的圣者,岂可让沼泥沾污了佛陀的双足?”于是,善慧脱下自己的衣裳,铺在佛陀经过的道路上,并且散开头发,匍匐在肮脏的泥路上,让燃灯佛以及他许多阿罗汉弟子从自己的身上踏过,无限欢喜地来迎接佛陀。当善慧抬头看到燃灯佛庄严圆满的法相时,内心发出赞叹:“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乃发誓从今而后驾慈航拯救众生,以求证同燃灯佛一般的正果。善慧这种求闻正法的精神,使他早弥勒菩萨九劫成正等正觉。

    又如常啼菩萨,在《八千颂般若经》中载有他求道的感人故事:常啼菩萨深感于善知识的难逢,苦于无法听闻正法,获得般若智慧,常忧悲难禁,潸然泪下,所以大家称他为常啼菩萨,或是常悲菩萨。他经常跋山涉水访求名师指点迷津,后来听说在东方500由旬远的众香城,有一位世不二出的善知识——法上菩萨,善于演说佛陀的清净正法。常啼菩萨欣喜之余决定前往求法,并且打算卖身供养法上菩萨。于是,他一路上叫着,却无人问津。最后,突然出现一位大汉,要买他的四肢或心脏、骨髓当作牺牲祭品,常啼菩萨求法心切,遂割下自己的手腕卖给对方。此事被当地富商的女儿知道后,十分感动,乃备办了500辆珍品宝物,跟随常啼菩萨到众香城。后来,常啼听法上菩萨说到“如来不去亦不来,空性即如来”时,豁然开悟,立时进入甚深三昧,而游于浩瀚无垠的般若智海之中。

    由善慧与常啼菩萨至心求法的例子,可以了解般若空慧的珍贵与难得。《大品般若经》上说:“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法故。”对菩萨而言,般若的修持是重要的功课,好比婴儿吸吮母亲的乳汁,渐渐长大成人,菩萨也摄取般若的醍醐法味,渐渐成为果净圆满的圣者。获得般若空慧之后,可以泯除污秽,到达自性清净的无心世界,发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的当体即空的境界。

    慈悲是实现菩萨行的原动力,慈悲又分众生缘、法缘、无缘等三种;若是配合般若空慧,则能不住众生相、法相而行人我二空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佛经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佛母。

    在诸佛的国土中,住有许多菩萨眷属,帮助佛陀教化众生,有的大慈大悲,有的具足般若智慧。其中尤以胁侍大士最为世人所知,为家喻户晓的菩萨。例如在娑婆世界中帮助释迦牟尼佛的是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陪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有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在东方琉璃世界,协助药师如来的有日光、月光二菩萨。其中又以文殊、大势至、日光三菩萨为含具般若智慧的大士,他们或骑着雄狮四处弘法,或以智慧之光戳破无明,或手持日轮普照众生,都是佩有大智慧的利剑,可以说他们都是断尽一切有漏烦恼的菩萨。

    菩萨以大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彻悟诸法空性,不生染着爱想,住于实相。不过,菩萨由于慈悲,不忍舍弃众生。为了满其本愿,往往还来世间行化,奔走于三界之中,虽明知诸法实空,没有能度的我,也没有可度的众生,仍然热心地“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总而言之,菩萨之大智是为了实践大悲,大悲是为了完成大智,两者运用自如,则可以圆满成就无上菩提,那个菩提是即世而离世,离世而又即世的。

    三、菩萨的精神——坚忍与精进

    现代是个讲求效率,讲究速成的科技时代,如飞机、宇宙飞船、电脑、快餐、方便面、活动房子等,都是讲求“速成”之下的产物。然而,从没有听说过人格是可以速成的,也没有听说树木可以在朝夕之间长成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毕竟有的东西是无法速成的。若要学得一技之长,非得费三年五载的工夫不可。而菩萨追求佛道,更是如此,没什么终南快捷方式可寻,不历经累劫多世的修持是无法成就的。

    在奥林匹克世界运动会中,马拉松式的长跑竞赛,最足以考验运动员的耐力与毅力。菩萨在普化有情,追求佛道的过程中,也是这种马拉松式长跑精神的显现。佛经上曾说,菩萨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勤持种种法门之后,还要历经一百劫,庄严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积聚菩提道粮,才能成佛。换句话说,在真理的道路上,菩萨必须一步一步耐烦地、坚忍地前进不懈,历经长期的考验,始能成等正觉。也就是说,菩萨必须具有刚毅坚忍、勇猛精进的精神。

    菩萨这种持久的忍耐、不求速成、精进不懈的精神,是怎么来的?就是来自菩提心的确立。《菩萨地持经》说:“菩萨种姓,发菩提心,勤行精进,则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心是一切诸佛的种子,是长养净法的良田;能洗涤一切烦恼垢,能铲除众生的无明障。菩萨有了菩提心,好比拥有舒软的床铺,可以安稳众生五毒的身心。有了菩提心,菩萨能不畏佛道的遥远,远离三有而处于真理法海之中;能不捐弃众生,常在生死海中,以大愿之船普度众生。这种普度众生的菩提心,就是坚忍与精进的精神。

    总之,菩提心一旦确立,则一切正愿亦因之开始,实在是一切菩提道种的根本,大悲法行的依据。菩萨若是忘失菩提心,则不能饶益众生。《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此,欲修学大乘菩提道者,一定要发菩提心。善财童子遍参53位善知识之后遇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告诉他的仍是要先发菩提心,因为一发菩提心,即可得到诸佛的护持,开启大乘悲愿之门,是声闻缘觉所不能及的,可见发菩提心的重要。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莲宗九祖省庵大师有感于时人的好逸恶劳、忘失道念,撰写《劝发菩提心文》,劝导世人当念十种因缘而发菩提心。

    所谓十种因缘,即是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念正法久住。在《发菩提心经论》中则说菩萨要依思维诸佛、观身过患、慈悯众生、求最胜果等四种因缘而发菩提心,以修习无上菩提。也就是要效法佛陀做大丈夫,发大勇猛,舍身命财宝,求一切智;常观四大五蕴如梦幻泡影,悲悯众生之造恶业而不自觉,乃发誓愿上弘下度之心;能够如此,就是发菩提心了。

    菩萨发心是伟大的,菩萨的坚忍与精进非一般人所能及,但菩萨并不是万能的、神化的;菩萨也是人,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是一个坚忍与精进的人。

    在佛经上有一则佛陀对大众说法的记载:一般人对佛陀的教导都能欢喜信受,唯独有一人将头转来转去,听不进清净的妙法,任凭佛陀运用神通,现广长舌,无限慈悲地谆谆教诲,都无法疏通这个顽强者胸中的茅塞。因此佛经上说,佛有三大不能:(1)不能灭定业;(2)不能度无缘;(3)不能尽众生界。

    然而,众生虽如虚空般无量无尽,且有无缘不能度者,但诸佛菩萨却能持续不断,精进忍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努力不懈地做永远无法完成的工作;他们所发的菩提心也和虚空一样,是无穷无尽的。他们的菩提心像喜马拉雅山上解冻的春水,涓涓不息地流着,等待因缘成熟时,便要化解众生冰冻已久的心灵。

    《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修持忍辱。看到任何人都毕恭毕敬地合掌问讯说:“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将来都会成正等正觉。”有些没有信仰的外道,不但没有回礼,反而破口大骂,甚至用棍棒瓦石打他。常不轻菩萨总是不加还手而避到远处,口中仍恭敬地说:“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是未来的佛陀。”由此可知,在菩萨心目中,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无明覆盖而不自觉。好比摩尼宝珠掉入污泥中,一时失去光明。因此菩萨在无量劫中,发菩提心,生大慈悲,以无比的耐心,常行恭敬,来唤醒众生对自性清净心的觉悟。

    又如阿弥陀佛在前生为法藏菩萨时,发下四十八大愿,愿以无上菩提心庄严国土,只要他的国土中有一众生未发菩提心,不得无生法忍,则不取正觉。因此,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多为不退失道心,一生补处的菩萨。

    总之,菩萨的精神是始于确立菩提心,以至刚毅坚忍、勇猛精进而持久不退的,是无法速成的。而发菩提的大愿心,正是转凡成圣,迈向诸佛菩萨世界的第一步。

    四、菩萨道的实践——循序到永恒

    有人说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是什么道理呢?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的经典,汗牛充栋,教理高深,对于宇宙人生的现象有精辟独到的阐发,有别于其他只能信仰不许怀疑的宗教,因此说它是哲学。但是佛教虽然如哲学一般具有严密的理论架构,却不仅止于对形而上学的探究,而特重道德伦理的实践,因此说它是宗教。佛陀本身即是注重道德实践的鲜明例子,因为他在证悟之后,一再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法要,希望众生自道德实践中,净化自己。

    当佛陀遇到外道提出形而上学的问题时,通常默而不答,譬如有名的“十四问难”即是如此,因为玄学上的思辨问题,只是文字戏论,无补于烦恼的解脱,无益于实际的人生。佛陀重视实践,佛教是一个重视躬身实践的宗教,也是充满伦理性质的哲学。更进一步说,大乘菩萨道的实践,正是佛陀根本精神的实践。

    大乘菩萨道的实践同我们求学一样,是循序渐进的。如前所言,菩萨学园是由幼儿园的小朋友至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乃至研究生,菩萨道的修行,由烦恼的凡夫而至四向四果的阿罗汉,到断除烦恼习气的等觉菩萨,乃至功德圆满的佛陀境地,都有一定的次第。菩萨的境界也因实践功夫的深浅而有不同,即使是登地的菩萨,也还有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十地的分别。而且进入初地欢喜地的菩萨,方称为地上菩萨,在初地之前的为地前菩萨。地前菩萨要实践三十七道品方能离凡趋圣。

    所谓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法,即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为调治恶行、长养善法,断除无明、庄严法身以进至菩提的资粮。这三十七道品是原始佛教以来即受重视的修行要目,即使修至十地的菩萨,仍要勤持不懈。

    除此之外,菩萨还要修持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其中,布施又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在行布施时,要持施者空、受者空、施物空等“三轮体空”的观想,不以自己为能施者,而泯除我执;不以对方为受我惠者,消除对待之心。如此心无挂碍,不求回报,不计多少,根除法执,才是真正的布施。

    爱语,是由慈悲的心肠中所流露出来的温和亲切的言语;《法华经》中曾赞叹龙女“慈念众生犹如赤子”,爱语好比慈母温柔慈爱的语言,能消弭纷争,化暴戾为祥和。菩萨若做到“口中无瞋出妙香”的境界,则是爱语的境界。

    利行,是利于众生的行为,为大乘菩萨道所不可欠缺的德目,布施、爱语两者,均是为了达成利行的实践功夫。三国的刘备临终时,曾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遗言,因为不积小善无法成就大德,即使功德已经圆满的佛陀,也不舍弃小善的。小善既不容忽视,更不用说是利生的大行了。

    同事,是指设身处地以应身教化的方便,譬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而观机逗教,贪欲心重的教化他行不净观,瞋恚心强的引导他修慈悲观;对农夫讲庄稼事,对妇人说家常话,这种方法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精神是相通的。总之,这四种摄受众生法,是实践菩萨道必修的课目。

    另外,在实践菩萨道上,最重要的是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即度化众生到涅槃彼岸的六种方法。其中布施、持戒、忍辱是利他的福德资粮,精进、禅定、般若三者则是自利的智慧资粮。实践六度,便能福慧双修,通达诸法妙谛。关于布施,前面大致说过,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菩萨对众生施与财、法、无畏的布施波罗蜜时,必须富有“功成不居”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则与老子所说“己愈为人己愈有,己愈与人己愈多”的境界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布施到最后,反而会感到自己拥有的越多,乃至无所不有。

    至于持戒,可以对治恶业,有止恶的摄律仪戒、行善的摄善法戒、利他的饶益有情戒等三聚净戒。持戒波罗蜜首重存心,若是外面守戒如仪而内里存心不良,阳奉阴违,不算是持戒;若是外行方便而内犹守戒,则不算是破戒。譬如六祖惠能,当他隐于山中与猎人同住时,吃的是肉边菜,然而却不妨碍他的修行。持戒最好内外如一,无终食之间违“戒”,则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最初持戒时往往感到动辄触禁,等到积久成习,乃至从心所欲不逾矩时,即是持戒的最高境界了。

    忍辱波罗蜜,是对治瞋恚,安住身心的方法。行忍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阿含经》中有不少这一类的故事。历史上有韩信的忍胯下之辱,由于忍辱,激励他成为一代名将。又如越王勾践,为了复国而卧薪尝胆,其间曾为了取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而尝粪辨味,忍人所不能忍,难怪他能再中兴复国,忍辱力量之大是不容轻视的。菩萨在实践布施、持戒、忍辱三种波罗蜜之后,还要精进力行,不生退转之心,始能进至禅定,乃至彻悟而得般若波罗蜜,此时,欲成就无上菩提就非常容易了。

    其次,所谓“十波罗蜜”,是就前面所说十地修行的法门而言,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等十种,前六者是前面所说的六波罗蜜。方便,为菩萨上弘下化时的种种权巧施为。愿,指菩萨于追求佛道时所发下的本愿,如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二大愿、文殊菩萨十八大愿、法藏菩萨的四十八大愿。此外,“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弘誓愿,则为菩萨的共同愿行。誓愿,使菩萨充满力量、智慧,而无怨无悔的实践菩萨道。

    菩萨在三大阿僧祗劫中,修持三十七道品、四摄法、六波罗蜜,乃至实践十波罗蜜,渐渐超凡入圣;自初发心的菩萨而至久发意的菩萨,而至阿鞞跋致不退转的菩萨,而至一生补处的菩萨,并以一百劫庄严相好,三祗圆满福慧,终而登上等觉佛地。所以,菩萨道的完成,实在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循序渐进,内外如一,经久不断地修持,才能一阶一阶地登升上去,其间每一阶段的完成,都是永恒的喜悦。

    总而言之,要成为菩萨,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太容易,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菩萨也是凡人做的。只要我们能涵养慈悲的性情,发菩提心,学习菩萨坚忍无我的精神,修持六波罗蜜,有心成为菩萨,那么,人人都是菩萨。

    1979年11月9日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